03-2015年《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章: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第五周)

合集下载

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第五

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第五
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 体与客体(第五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
归于联络接待部门:若仅限于迎来送往、交际应酬, 则会贬低公共关系在组织中的地位。 归属于办公室:便于最高领导的直接指挥,也 不过分偏重某一方面的功能,但若领导者的公关 意识不强,会形同虚设,或工作时断时续。 ⑵部门并列型:即公关部门与组织的其他职能 部门平行排列,处于同一层次,其模式如下图:
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 体与客体(第五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
公关部具有较大的沟通权限,直接介入决策, 同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机构比较 精简灵活。
美国设有公关部的企业有86%属于此种类型。 ⑷公共关系委员会:即由组织的主管领导牵头, 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织的公关工作协调委员 会,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局的公关活动,下设公共 关系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美国战时公共信息委员会”
具体附属于哪一个部门,可视具体需要而定,一般 归于传播沟通业务较集中、较繁重的部门。 归于销售部门:强调其促销功能,突出了市场 关系和顾客关系,而容易忽略其他关系的公众对 象。 归于广告宣传部门:强调其宣传职能,利于开 展企业文化,确立企业精神,容易忽视公共关系 在分析公众、反馈信息、辅助决策、协调关系及 经营管理和促销方面的职能。
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 体与客体(第五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
⑶独占性非营利组织:这类组织没有自身的
经济利益,缺乏竞争的压力,推动其工作的主要 是使命感和道义上的责任感,因此往往容易忽略 自己的公众。如如政府机构、事业单位。
⑷独占性营利组织:这类组织追求经济利益, 但由于其产品或服务具有独占性,不存在市场竞 争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违反公众利益的行为。 如医院,民航、铁路等。

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h
24
6.按政府对公众的态度分类
(1)政府欢迎的公众。主动迎合政府的需要,对政府表示兴 趣和交往意向的公众。
如自愿的捐献者和投资者、慕名拜访的国内外客人、为政府 采写正面报道的记者等。
(2)政府追求的公众。符合政府的利益和需要,但却对政府 不感兴趣、缺乏交往意愿的公众。
如一些社会名流、有雄厚实力的外商和投资者等均可能成为 政府追求的公众。
(4)行动公众。已采取了行动,产生了对政府有利的 或不利的影响和作用,就变成了行动公众。
h
26
8.按与政府联系的主动程度分类
积极公众:主动与政府交往 消极公众:被动与政府交往
h
27
h
28
(3)政府不欢迎的公众。违背政府的利益和意愿、对政府构 成潜在或现实威胁的公众。
如反社会组织、反政府武装、其它敌对势力。
h
25
7.按公众的发展过程分类
(1)非公众。尚未与政府机构发生关系的公众。
(2)潜在公众。已与政府面临共同问题和利益关系, 但本身并未意识到的公众。
(3)知晓公众。已意识到了同政府机构面临的共同问 题和利益关系,就成了知晓公众。
h
18
三、政府公共关系的公众分类
(一)对公众分类的必要性
1.科学的公众分类为公共关系的调查研究和组织形 象评估确定范围
2.科学的公众分类为制定公共关系政策、设计公共 关系方案明确方向
3.科学的公众分类为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和运行打 下基础
4.科学的公众分类为科学评审公共关系工作的效果 提供依据
h
19
本国政府机构与外国政府机构
h
14
(四)公众利益的多维性
基本解读:
原则:在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基础上存在着利 益群体的差异性。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公共关系,是指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活动和过程。

主体和客体分别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发起方和接收方。

在公共关系中,主体是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企业或机构。

主体的目标是通过公共关系活动,获得建立良好形象、维护信誉、提高知名度、促进发展等效果。

主体需要负责制定公共关系战略和策略,并组织实施相关的沟通和互动活动。

主体应该主动与不同的客体进行沟通和互动。

客体是指公共关系活动的接收方,包括各种不同的公众群体,如员工、客户、投资者、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

不同的客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主体需要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关切来制定相应的公共关系战略和策略。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内容。

主体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客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运用、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外部的互动等。

主体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回应客体的关切和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通过与客体的互动,主体可以了解客体的需求和期望,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增强彼此的互动和合作。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首先,主体需要保持透明和真实。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主体需要提供准确、完整和及时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

其次,主体需要尊重客体的权益和利益,听取客体的意见和建议。

公共关系活动应该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宣传和推销。

此外,主体还需要及时回应客体的关切和问题,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增进双方的互信和理解,还可以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果。

首先,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主体可以提高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增加公众的好感和信任。

其次,主体可以通过与客体的互动,了解客体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此外,公共关系活动还可以为主体带来各种资源,如人才、资金、市场机会等。

最重要的是,公共关系活动还能够为主体提供一种稳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第三章公共关系与信息传播【学习目标】1.理解公共关系传播的要素和过程2.掌握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方式3.了解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和特点4.理解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5.掌握公共关系传播的手段与艺术第一节信息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一、传播及其要素、过程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它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的基本行为。

1.传播的要素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传播行为和过程都必须包含4项基本要素:发送者、信息、媒介、接收者,四者缺一不可。

发送者即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在一般情况下,又是信息的来源。

信息即传播的内容,涵盖了消息、动态、情况、知识、资料、数据、观点、思想、情感等交流内容。

媒介则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借助于一定的媒介,转换为符号的信息才能从发送者那里,被传送给接收者一方。

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在传播学上,尤其是大众传播理论中,往往将之称为“受众”。

具体就公共关系传播而言,接收者就是公众,特别是目标公众。

他们绝不是被动的“受众”,而同样是具有积极主动性、选择性的关系主体。

2.传播的过程现代的信息传播,特别是公共关系的传播活动,其过程是双方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内和关系背景下,发送者精心选择信息和符号系统,通过相应的媒介,把信息传递给接收者;对方通过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挑选,关注、记忆那些有用的、感兴趣的信息,并对之做出反应;然后再通过特定的渠道,将自己的反应信息反馈、传递给另一方。

该过程如下图所示:图3—1 传播过程示意图二、传播的主要方式古往今来的传播方式可以归纳为5种主要类型。

1.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即个体的自我交流,发送者和接收者为同一个体,传播行为、过程集中于人的内心世界;主要表现为人的自我反省、思考、发泄、安慰、陶醉及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其外在形式如沉思、自言自语、写日记等。

2.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之间进行的“一对一”直接的信息交流、沟通方式,是形成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主要手段。

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危机应对
在面对突发事件或危机时,有效的公共关系能够帮助组织迅速应 对,降低负面影响,化解危机。
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公共关系的起源
公共关系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应对媒体对组织的负面报道而产生 的。
公共关系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众对组织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公共关系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 业的学科,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 了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增强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资源动 员能力。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的对象包括 捐赠者、志愿者、受益者、政府 、媒体等利益相关者。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的实践方法 包括新闻发布、媒体关系管理、 危机公关、社交媒体营销、政府 事务等。
媒体公共关系
定义
媒体公共关系是指媒体机构 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提高知 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与公众 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实 现相互理解和合作的一种管 理活动。
公共关系的特点
公共关系具有系统性、互动性、实效性等特点,强调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 沟通与交流,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提升组织形象
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助于提升组织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增强公众对 组织的信任和认可。
促进组织内外部沟通
公共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内外部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组织与 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实践 • 筹款和资源开发 • 志愿者招募和管理 • 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沟通协调 • 危机公关的应对 •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挑战 • 资金来源不稳定,易受经济环境影响 • 志愿者参与度和忠诚度的问题 • 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关系管理难度大 • 危机公关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媒体公共关系的实践与挑战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3、整体性 整体性 任何社会组织都要有与实现特定目标相适应的 一套规范的章程及合理的组织结构, 一套规范的章程及合理的组织结构,将本组织 中的人们联合起来,使之有序、 中的人们联合起来,使之有序、高效的发挥作 从而达成组织的目标。 用,从而达成组织的目标。
社会组织的分类:
1.按照成立的依据和内部关系状态,社会组织 按照成立的依据和内部关系状态, 按照成立的依据和内部关系状态 可分为: 可分为: 正式组织 为有效实现共同目标而规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 系和职责范围的组织体系(军队、学校、公司) 系和职责范围的组织体系(军队、学校、公司) 非正式组织 是不确定的没有固定结构的分支机构(老乡会、 是不确定的没有固定结构的分支机构(老乡会、 研究会、学会、沙龙、俱乐部、各种协会) 研究会、学会、沙龙、俱乐部、各种协会)
2、公共关系公司的服务范围 、
咨询诊断 联络沟通 收集信息 新闻代理 广告代理 推广产品 公共关系公司 的服务范围 培训服务 音像制作 印刷制作 礼宾服务 策划活动 会议服务
3、公共关系公司的服务收费 、
项目收费、 项目收费、综合收费 项目需要分次收费、 项目需要分次收费、项目成果分成
4、公关公司服务的特点 、
公共关系委员会(超大型企业、集团) 公共关系委员会(超大型企业、集团)
组织内设公关机构具有以下特点: 组织内设公关机构具有以下特点: 1.了解内情 了解内情 2.便于沟通 便于沟通 3.效率较高 效率较高 4.成本较低 成本较低 5.工作受到组织内部因素的制约,难以 工作受到组织内部因素的制约, 工作受到组织内部因素的制约 完全做到客观公正
包括:
公益性组织以全社会公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政府机构、公安机关、军事机关、 (如:政府机构、公安机关、军事机关、科 研单位、国家司法机关等) 研单位、国家司法机关等) 互益性组织以本组织利益为目标的非营利组 政党、工会、各种协会、俱乐部等) 织(如:政党、工会、各种协会、俱乐部等) 服务性组织以全社会公众为对象的非营利性 组织(如:学校、公立医院、社会福利机构 组织( 学校、公立医院、 等)。

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与过程

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与过程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第一节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的类型:企业、商业、金融业、事业团体、政府、社会性个人。

二、社会组织的研究内容:社会学研究社会组织的一般属性和一般类型等;组织行为学主要探讨社会组织的一半行为和规律。

而公共关系学探讨组织的运行及其关系因素,社会组织的形象,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等。

1.社会组织的运行及其关系因素过程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社会组织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组织的运行。

组织的运行是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中进行的,它必须要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其运行过程也必然就是他不断与现实环境诸因素发生中中关系的过程。

因素包括;物的因素:材料、设备、能源、自然环境等;人的因素:人力(智力和体力)、人情、民意等等;第三因素:信息另外一种划分方式: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2.社会组织的形象3.社会组织的工作目标4.社会组织的新形态:社会性个人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与公众建立起和谐、友善、支持、合作的良好关系,提高本组织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因此在公共关系学中,对公众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公共关系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本章将分别介绍公众的含义和特点、公众的分类,并对几类重要的目标公众进行分析。

一、公众的含义及其特点(一)公众的含义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公共关系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

它最初由英文Public一词翻译而来,有泛指公众、民众的含义,也有特指某一方面公众、群众的含义。

在公共关系学中,一般把公众理解为因面临共同的问题与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把公众与“群众”、“人民”、“人民大众”、“人民群众”等词相互代替或混用。

的确,从一般意义上讲,这些词的含义都基本相似,都可以指社会上的大多数人。

但是作为公共关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公众与它们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公共关系讲义 第三章 主体

公共关系讲义 第三章 主体

4
• N.组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组织: • 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 来的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组织和系统是同等 程度的概念。 • 在这个定义中包含有生物学中有机体的组织,在 西方原义来源于器官(organ),因为器官是自成系 统的,如皮下组织、肌肉组织等等出自细胞组成 的活组织;动物的群体组织,如一窝蜜蜂就是一 个以蜂王为核心、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的群体; 还有人的组织等。
• 2.整体性 社会组织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 确定的目标、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一定数 量的组织成员。组织内部各部门、各成 员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构成 一个整体,组织成员有着共同的追求目 标和利益保障。因此,组织目标能否实 现,组织机构及其成员能否协调一致、 积极参与至关重要。
8
• 3.变动性 社会组织生存于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 境是不断变化的,要适应这一变化,社 会组织就要适时地进行目标、功能、机 构及人员的调整;社会组织本身也是要 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组织的形象目标也会有所不同。
24
• 公关部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既取决于组织 决策者对公关内涵的把握以及对公关部的 目标期望,也取决于公关部自身作用的发 挥。
25
2.公共关系部的作用P77-78
(1)监测环境
即感知和预测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公众态度及 社会环境的变化。 组织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适应这种变化, 就必须对此做出迅速反应。公关机构的一个重要 的作用,就是及时、准确地向组织提供环境变化 的信息,帮助组织准确地分析并预测环境的变化, 从而进行适当的行为或目标的调整。
17
• 企业组织
• 企业组织是公共关系运用得最多、最充分且收益最 大、最明显的公共关系主体。 • 企业组织是所有社会组织中面临公众对象最多,且 需求最复杂、利益矛盾和冲突最为突出的公共关系 主体,不仅存在着合作者的利益要求,还存在着竞 争者、媒介和政府的种种挑战、监督与制约。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表面上是在做市场争夺 的拼杀,而实质上是在争夺消费者,争夺自己的顾 客,乃至争夺自己的每一个公众对象。

(公共关系)第三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公共关系)第三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公众,连接主体和客体媒介是传播,全面把握公共关系三大构成要素各自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其作用。

全面系统地了解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了解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了解公众的特点、分类及公共关系传播媒介。

【教学要点】1.掌握社会组织、公众、传播的涵义。

2.了解社会组织与环境、社会组织与形象的关系。

3.了解公众的特点、公众分类的意义,组织基本目标公众的情况。

4.了解把握传播的基本原理、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及传播效果。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学时在3~4学时之间【核心内容讲述】第一节社会组织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即公共关系活动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在公共关系活动中起着控制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它主宰着公共关系活动,决定着公共关系状态。

因此,认识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明确组织形象的重要性,对于全面理解公共关系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及构成社会组织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公共关系学中具有特定的含义。

在实际生活中从三种意义上理解组织这个词。

一种是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把组织理解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履行一定的职能而组成的团体;一种是从行为活动的意义上,把组织理解为对人、财、物的处理和安排;再一种是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把组织理解为特定的政治组织、群团组织,如党组织、团组织等。

公共关系学中所讲的组织,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组织,即组织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经过不同部门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层次的权利操作和责任划分,合理协调内部人群活动的社会集团。

(一)社会组织的特点。

1.目的性2.群体性3.稳定性4.发展性(二)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作为一种实体,社会组织要真正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其特定功能,必须具备以下构成要素:1.成员。

2.目标。

3.章程。

4.机构。

5.设备。

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或个体与公众、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过程。

主体是指积极主动地与公众互动和沟通的组织或个体,客体是指受主体影响或关注的公众或利益相关者。

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全面阐述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公共关系的主体公共关系主体是指主动与公众互动和沟通的组织或个体,旨在保持良好的组织形象和获得公众的支持。

公共关系主体包括政府机构、企业、非营利组织、公共媒体等,它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

政府机构是公共关系的主体之一。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需要通过公共关系来与公众建立信任并获得支持。

政府机构通过向公众提供信息和参与公共决策过程,让公众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

企业是另一个重要的公共关系主体。

企业通过公共关系来维护和增强企业形象,提高公众认可度,获得公众支持。

企业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出社会责任项目、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等方式来建立和维护公共关系。

非营利组织也是公共关系的主体之一。

非营利组织通常以追求公益为目标,需要通过公共关系来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非营利组织通过向公众展示组织的使命和成就,提供公益服务,引起公众关注,建立起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

公共媒体也是公共关系的主体之一。

公共媒体通过报道事实、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来对公众产生影响。

公共媒体通过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判断事件,维护媒体形象和公信力,形成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共关系的客体是指受主体关注和影响的公众或利益相关者。

公共关系的客体包括政府机构的公民、企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非营利组织的受益人和支持者以及媒体的受众。

政府机构的公民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客体。

政府的决策和行动直接影响着公民的利益和福祉。

公众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有着不同的期望和态度,政府需要通过公共关系来了解和回应公众的需求和意见,以实现公众满意度和支持度的提高。

企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也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客体。

03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03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商学院10
1)公共关系部门的设置模式 ●直属型公关部
副总经理
公关部
办公室
人事部
财务部
技术部
11
●并列型公关部
副总经理
办公 室
公关部
人事部
财务部
技术部
12
●所属型公关部
副总经理
办公室
人事部
财务部
技术部
公关部
13
2)公共关系部内部结构模式 ●对象型结构模式
公共关系部
员员 工工 关 系 组
股 东 关 系 组
商学院
4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1.社会组织的概念 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 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有比较稳定的组织成员和 一整套管理体系、机构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 即社会团体。
商学院
5
2.社会组织的特征 ●稳定性 ●目的性 ●整体性 ●适应性
商学院
6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1.根据组织成立的依据和内部关系状态分类 1)正式的社会组织:依法成立的稳定的社会实 体,如公司、学校等。 2)非正式的社会组织:是依成员的兴趣、特长 自愿组成的,如各种协会、学会、俱乐部等。
(一)公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公众的概念 从公共关系学的意义上讲,公众就是指与公 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个 人、群体或组织。
20
2.公众的基本特征
1)同质性 2)群体性 3)相关性 4)多样性 5)多变性
21
(二)公众的分类 1.根据组织的内外对象分类 1)内部公众 2)外部公众
经销商
顾客
供应商
22
2.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
1)顺意公众 2)逆意公众 3)中立公众

《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条件作业设计方案-公共关系基础》

《公共关系人员的基本条件作业设计方案-公共关系基础》

《公共干系人员的基本条件》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选题背景公共干系是组织与外界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互动的重要工具,而公共干系人员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因此,本次作业旨在探讨公共干系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以援助同砚了解并提升自身的公共干系能力。

二、选题内容1. 公共干系人员的定义与职责:介绍公共干系人员的定义及其在组织中的重要职责,包括维护品牌形象、管理危机、增进组织进步等。

2. 公共干系人员的基本条件:探讨公共干系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沟通能力、情商、危机处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3. 具备基本条件的公共干系人员案例分析:选取一位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的公共干系专业人士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其成功阅历和职业进步路径。

4. 如何提升公共干系能力:提供提升公共干系能力的方法和建议,包括进修案例、参与培训、积累实践阅历等。

三、作业要求1. 撰写一份3000字的探究报告,详尽介绍公共干系人员的基本条件和其重要性。

2. 选择一名成功的公共干系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职业经历和成功秘诀。

3. 提供一份1000字的个人沉思报告,总结自己在公共干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提升规划。

四、评分标准1. 符合作业要求:内容全面、论证周密,能够明晰地表达观点和见解。

(40分)2. 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够收集并整理相关的案例和资料,提升论证的可信度。

(20分)3. 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流畅,表达准确,遣词造句得体。

(20分)4. 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奇特见解和观点,展示出一定的思维深度。

(10分)5. 个人沉思报告:对自身的公共干系能力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明确的提升规划。

(10分)五、参考资料1. 《公共干系管理:原理与实践》,作者:詹姆斯·格里高利2. 《公共干系案例精析》,作者:王小明三、总结通过本次作业,同砚将精通公共干系人员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性,了解成功的公共干系专业人士的职业经历,同时也可以自我评估公共干系能力,并制定提升规划。

第三章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

第三章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
5/16/2012 11:21 AM 公共关系学 山东理工大学高厚礼 ghl@ 4
公共关系主体特点
①公共关系主体是由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②公共关系主体和活动联系,是活动中的 主要方面,具有活动的主动性; ③公共关系主体是相对于活动对象而言的, 而公关活动的对象也是具有认识和实践 能力的人,公共关系主体具有特殊性。
公众的分类
根据人口学的结构分类 根据公众与组织归属关系分类 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分类 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 根据组织对公众的评价分类 根据公众的稳定情况分类 根据公众与组织的交往时间与程度分类 ……
5/16/2012 11:21 AM 公共关系学 山东理工大学高厚礼 ghl@ 12
5/16/2012 11:2பைடு நூலகம் AM 公共关系学 山东理工大学高厚礼 ghl@ 5
主体的主导和支配作用
公共关系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和特殊 性这三个基本特点决定的公共关系主体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必然发挥主动影响公 共关系客体的作用。 公共关系主体就是公共关系活动中主动 影响客体的一方。而发挥主体作用的一 方就是主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社会组 织团体。
公共关系主体的含义 公共关系主体的构成
5/16/2012 11:21 AM
公共关系学 山东理工大学高厚礼 ghl@
3
公共关系主体的含义
所谓主体有两种含义: 所谓主体有两种含义: 第一 事物的主要部分。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 物。这种含义是指主体与整体的联系,是整体 中的主要部分,是相对于非整体部分而言的。 第二 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这种含义是指 主体与活动的联系,是活动中的主要方面,是 相对于活动对象而言的。 很显然,这两种含义具有本质的差别,不能混 为一谈。

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版

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版

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版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版是一本关于公共关系领域的权威著作,它涵盖了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技巧。

本书以人类的视角,以真实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第一章介绍了公共关系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其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对外传播信息,更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工具。

通过公共关系,组织可以塑造自己的形象和声誉,增强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第二章讨论了公共关系的原则和价值观。

公共关系的核心是诚信和透明,组织应该始终坚守诚信原则,与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此外,公共关系还要注重公平、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价值观的落实。

第三章介绍了公共关系的策略和战术。

公共关系的目标是建立积极的关系,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组织需要制定明确的公共关系策略,并采取相应的战术手段,如媒体关系、社交媒体营销和危机管理等。

第四章探讨了公共关系的实践技巧。

公共关系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他们需要善于倾听和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并能够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来满足这些需求。

第五章讨论了公共关系的评估和改进。

公共关系活动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改进,以确保其效果和效益。

通过合适的评估方法,组织可以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通过阅读公共关系基础第三版,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

它不仅适用于公共关系从业者,也适用于对公共关系感兴趣的人士。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关系,提升组织的形象和声誉,实现共赢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公共基础学院教案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基础序号: 3班级日期节次教学题目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目的要求:1.熟悉和掌握公共关系的主体。

2.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主体的目标与公共关系目标。

3.掌握公共关系的公共关系的客体。

教学重点:公共关系主体的目标与公共关系目标和处理与公共关系的原则。

教学难点:公共关系主体的目标、公众特征和处理与公共关系的原则。

教学活动:讲授讨论练习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任课教师签名:教学进程:导入:第一节公共关系的主体一、组织(一)组织的定义及分类⒈定义:社会组织是人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它是公共关系的主体。

⒉分类:根据建立组织的目的,社会组织可分为:⑴公益性组织:以国家和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为目标,其公众对象是社会各界,或所属地区的全体公民。

如政府机构,公用事业部门,公安机关,科研单位等。

⑵互益性组织:这类组织较重视组织内部成员的利益和共同目标,公共关系中首先以内部成员为对象,重视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凝聚力。

如政党、工会、各种协会等。

⑶营业性组织:以其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为目标,其公众包括所有与其经营业务相关的利益对象(如投资者、顾客、供应商),如工矿企业、金融机构等。

⑷服务性组织:以特定的服务对象为目标,并与资助者、协助者保持密切关系。

如学校、公立医院、社会福利机构等。

根据是否营利、是否竞争,可分为:⑴竞争性非营利组织:没有明显的经济动机,但也需要在竞争中赢得舆论的理解和公众的支持,因此重视公共关系工作,要尽可能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公众关系。

如政党、学校等。

⑵竞争性营利组织:其根本任务是追求经济利益,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争取公众的支持,都有比较自觉的公共关系行为,营利目的性明显。

如工矿企业、商业贸易企业。

⑶独占性非营利组织:这类组织没有自身的经济利益,缺乏竞争的压力,推动其工作的主要是使命感和道义上的责任感,因此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公众。

如如政府机构、事业单位。

⑷独占性营利组织:这类组织追求经济利益,但由于其产品或服务具有独占性,不存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因此容易产生违反公众利益的行为。

如医院,民航、铁路等。

(二)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⒈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在组织中的性质、地位和日常工作⑴从工作性质上看,公共关系的职能是传播性、沟通性的。

⑵地位:从管理作用上看,公共关系部门在组织总体中扮演一种“边缘”、“中介”的角色。

即处于决策部门与其他专业职能部门之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担负着建立联系、协调沟通、咨询建议、策划组织、辅助服务等责任可以从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两个方面分析。

⑶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可分为三个方面:对内关系、对外关系、专业技术制作。

对内关系,主要是处理员工关系、部门关系、股东关系;对外关系,主要指政府关系、社区关系、媒介关系、顾客关系等;专业技术制作,包括文字写作、平面设计、摄影美工、编辑印刷、专题活动等。

组织内设公共关系部门有四种基本模式:⑴部门隶属型:即公关部门附属于某个职能部门。

其模式如下图:总经理人事部财务部生产部销售部公关部具体附属于哪一个部门,可视具体需要而定,一般归于传播沟通业务较集中、较繁重的部门。

归于销售部门:强调其促销功能,突出了市场关系和顾客关系,而容易忽略其他关系的公众对象。

归于广告宣传部门:强调其宣传职能,利于开展企业文化,确立企业精神,容易忽视公共关系在分析公众、反馈信息、辅助决策、协调关系及经营管理和促销方面的职能。

归于联络接待部门:若仅限于迎来送往、交际应酬,则会贬低公共关系在组织中的地位。

归属于办公室:便于最高领导的直接指挥,也不过分偏重某一方面的功能,但若领导者的公关意识不强,会形同虚设,或工作时断时续。

⑵部门并列型:即公关部门与组织的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排列,处于同一层次,其模式如下图:总经理人事部财务部生产部销售部公关部这种类型的公关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和权利比较高,反映了公关业务在组织中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公关部门可直接参与最高层决策,并有足够的职权去调动资源,协调关系,传播业务比较完整。

一般适用于较大的组织。

⑶高层领导直属型:即公关部处于整个组织系统中的第三个层次,但作为一个第三级机构,它并不隶属于哪一个二级机构,而是直属于组织的最高层领导,直接向最高决策层和管理层负责。

其模式如下图:总经理人事部财务部生产部销售部公关部公关部具有较大的沟通权限,直接介入决策,同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机构比较精简灵活。

美国设有公关部的企业有86%属于此种类型。

⑷公共关系委员会:即由组织的主管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织的公关工作协调委员会,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局的公关活动,下设公共关系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美国战时公共信息委员会”各类组织在具体设臵公关工作部门时,必须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需要、规模等具体情况来考虑。

组织内设公关机构具有以下特点(优缺点):⑴了解内情。

对本组织的业务和人事比较熟悉,开展工作有的放矢,切合实际。

⑵便于协调。

直接受管理层指导,直接与组织内部各部门沟通,便于调整和协调工作。

⑶效率较高。

公关部作为常设机构,能够招之即来,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效率较高。

⑷成本较低。

便于控制预算和投入。

⑸工作受到组织内部因素的制约,难以完全做到客观公正。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客体公共关系:也被称作公众关系,因此,“公众”是公共关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正确理解公众的涵义,树立正确的公众意识,对于科学地理解和把握公共关系工作的实质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客体(公众)的基本含义所谓客体就是指公众,就是与特定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公众与人民(People)群众(The masses)人群(Crowd)的区别。

1.人民——政治学与历史学的概念,本质上是指一切推动社会进步,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人。

2.群众——社会学概念,泛指构成社会的芸芸众生。

和“人民”一词相近,但更宽泛,更具体,没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3.人群——社会学概念,即指由人集结而成的群体,具有偶然性和松散性缺乏内在的相关性和整体性。

这三个概念与“公众”一词有紧密的联系,也有根本区别。

二、公众的分类(一)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公众(二)同一类组织有不同的公众任何一个组织都不会只面对一种公众,由于利益的相关点不同以及需求或问题的性质、层次不同,一个组织面对着不同类型的公众。

不瞄准广大人口中的具体部分,各种公共信息活动是不可能有效的。

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⒈外部公众:存在于组织之外,不直接构成组织的一部分,但与组织有密切的联系。

⒉内部公众:由组织的成员组成,承担着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包括经理、雇员、多种类型的支持者等。

(有时特指雇员或员工)(三)同一类型公众的再分类⒈根据关系的重要程度,可将公众区分为:⑴首要公众:即关系到组织生死存亡、决定组织成败的那部分公众对象。

如产品的代理商,饭店的常客等。

⑵次要公众:是指那些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决定性意义的公众对象。

如:饭店和旅行社的散客等。

要注意的是,今天的次要公众或许就是明天的首要公众,因此,公关主体不可忽视对次要公众的尊重、礼遇。

公关活动中注意保证首要公众,兼顾次要公众。

2.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将公众区分为:⑴顺意公众: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行为和产品持赞成意向和支持态度的公众对象。

顺意公众是组织的依靠力量,也是组织公共关系的重要对象。

⑵逆意公众: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行为和产品持否定意向和反对态度的公众对象。

公关主体应调查分析,找出逆意公众产生敌意的原因,改变他们的对立情绪。

使其态度由对立到中立,最终成为顺意公众。

⑶边缘公众:则是指对组织持中间态度,观点和意向不明朗的公众对象。

相对顺意和逆意两类公众来说,边缘公众是绝大多数,是组织要花大力气去争取的公众对象。

引导他们成为顺意公众,防止他们成为逆意公众。

在组织公关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扩大顺意公众,争取中立公众,减少逆意公众。

⒊根据组织的价值取向,可将公众划分为:⑴受欢迎的公众:是指完全迎合组织的需要并主动对组织表示兴趣和沟通意向的公众对象;⑵不受欢迎的公众:是指违背组织的利益和意愿,对组织构成潜在或现实威胁的公众对象;⑶被追求的公众:指符合组织的利益和需要,但对组织不感兴趣、缺乏交往意愿的公众。

对于组织来说,与受欢迎的公众是一种两厢情愿、一拍即合的关系;不受欢迎的公众被看作“入侵者”,组织总是通过设臵障碍,将其拒之门外;与被追求的公众是一种求之不得、难以如愿的关系,需制定特殊的传播对策。

4.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⑴非公众:是指处在某组织的影响范围之中,但却与该组织无关,其观点、态度和行为不受该组织的影响,也不对该组织产生作用的公众。

但这并不等于说非公众对组织毫无意义,相反,这是一块极具开发价值的处女地,应给予密切关注。

⑵潜在公众:在组织所处的环境中,当某个社会群体面临着由于组织行为而引起某个共同问题,而他们本人尚未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那么这个群体从公共关系角度来看就是潜在公众。

⑶知晓公众:是由潜在公众发展而来的,即公众已经知晓自己的处境,明确意识到自己面临的问题与特定组织有关,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与该问题的全部信息和解决办法,甚至已经开始向组织提出有关的权益要求。

知晓公众是指已经知道自己面临的问题与特定的公关组织有关,但尚未采取行动的公众。

⑷行动公众:即已采取行动,对组织构成压力,并迫使组织采取相应行动的公众群体。

公关主体要实施正确的行动策略,把公众的动力和组织的动力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即能达到公共关系的最佳效果。

二.公众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

公众不是单一的群体,而是与某一组织运行有关的整体环境。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公众环境。

公众环境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不同,是指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舆论的总和。

因此组织公关部门要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来分析自己面临的公众。

2.共同性。

公众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具有某种内在共同性的群体。

譬如某种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共同的问题、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背景等等。

3.相关性。

一群人之所以成为某一组织的公众,就是因为他们面临的共同点与该组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互动性。

4.多样性。

公众的存在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

公众仅是个统称;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公众;同一组织有不同的公众。

5.变化性。

公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同发展变化之中。

任何组织所面对的公众,其性质、构成、形式、心理、数量及范围都会随着主体条件、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处理与公众关系的原则1.真实性原则;2.公开性原则;3.长期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一)员工关系员工关系是组织公共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类。

⒈员工关系的基本任务有二:一为培养员工对本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二为创造和谐融洽的人事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