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主体)【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工具)【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工具)【圣才出品】

第四章 公共政策工具一、概念题1.政策工具答:政策工具是指让政策的价值、目的和目标与政策实施后试图达到的理想状态有机结合起来的手段和方法。

对政策工具实质的理解大体有三种:①将政策工具理解为实现政府行为的机制;②理解为政府推行政策的手段;③理解为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

2.自愿性工具答:自愿性工具是指在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以自愿为基础完成预定任务、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由于自愿性工具既具有成本效益上的优势,又与主张个人自由的文化相吻合,并且有助于维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因此,在许多社会中成为首选的政策工具。

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

3.混合性工具答:混合性工具是指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该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优点。

主要包括四种形式:信息与规劝、产权拍卖、补贴、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4.强制性工具答:强制性工具又称指导性工具,是指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

使用该工具,没有给目标群体留下多少自由决定的余地,具体的形式有: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工具的兴起及其原因。

答:(1)政策工具的兴起政策工具研究最早起源于社会科学领域,当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点,即个人或公共组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来有目的地影响和作用于社会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政策科学及公共行政学领域,出现了不少关于政策工具方面的论著。

其中,在80年代最有影响的著作可能要算胡德的《政府工具》;在90年代,最有影响的著作可能要算彼得斯和尼斯潘主编的《公共政策工具》一书。

最近几年,政策工具研究开始盛行,在公共管理领域出现了众多的政策工具研究,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在德国、荷兰和美国进行的。

(2)推动政策工具研究盛行的原因主要有:①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应急型政策管理)【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应急型政策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应急型政策管理16.1 复习笔记一、危机事件与应急型政策决策1.社会危机事件的因素①事件是在人们的预料之外突然发生的,并且持续存在,不断扩散,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②事件的发生已经对社会系统的某一局部甚至整体的正常运行构成了冲击和破坏。

③事件已经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和损失,而且这种威胁和损失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不断增大。

④个人、家庭、民间组织已经对付不了这类事件,迫切需要社会公共机构强制介入,实施包括动用强力机构在内的特殊控制方案和手段,才能控制和缓解事态,避免更大的社会混乱。

2.危机事件的特点(1)恐惧性。

指由于不了解或无从判断,产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慌乱、惧怕。

(2)扩散性。

指矛盾在一定时空引发以后,就会向其他更大空间蔓延。

(3)不确定性。

指不能准确地应对危机事件,就更增加危机事件变化的不确定性。

(4)紧急性。

指若不采取某种形式的应对和救援行动,不仅不能按常规生活下去,而且还会有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5)阶段性。

指危机事件也有其孕育、爆发、演变、衰退的过程。

(6)警示性。

指不仅仅意味着危险,而且还有转机、契机之意。

3.危机事件的类型(1)以引发社会危机事件的原因为标准。

分为由自然原因引发的危机事件和人为原因引发的危机事件。

(2)以人们对危机事件的可控程度为标准①由完全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危机事件。

包括地震、山洪暴发、海啸、台风等。

②由间接可控的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危机事件。

包括洪涝、旱灾、病毒等。

③由直接可控的特大事故引发的社会危机事件。

包括交通(航空、水上、陆路)事故,火灾、爆炸、剧毒危险化学品大量泄漏,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④由完全可以控制的社会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危机事件。

包括群体性骚乱、恐怖主义行为、重大政治和经济事件等。

(3)以社会危机事件所直接面对的主体为标准进行的分类①企业面临的危机。

如企业生产和销售形势恶化、金融状况突变、发生灾难性事故等。

②政府管理的危机。

指在政府责任范围内,政府及其部门需要以自己为主处理、缓解和消除的危机事件。

严强《公共政策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社会问题链2.政策价值3.系统性的议程4.元问题5.政策结构化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公共政策的功能。

2.简述政策决策模型的种类并说明各自的优缺点。

3.简述政策目标确立的基本要求。

4.社会转型时期危机事件会增多的原因是什么?5.实证主义政策评估模式与后实证主义政策评估模式的区别是什么?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论我国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梗阻,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2.试论政策管理者如何认识和提供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四、分析题(25分)中国有句古话“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与中国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近些年来,商品房价格持续高涨。

很多普通家庭因此沦为“房奴”。

现在,不管是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房价都已成为居民“最头疼”的难题之一,高房价已成了影响数亿中国城镇市民的不和谐因素之一。

高房价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

早在几年前,这一问题就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几乎都刊发过与“住房”问题有关的报道,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抑制高房价的观点。

“遏制房价高涨”的民众呼声也日渐响亮。

与此同时,如何解决我国房地产存在的问题也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他们纷纷指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就如何解决我国房地产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为解决中国房地产存在的诸多问题,自2003年起,中央出台一系列稳定房地产的政策,但是房价依然在高位运行。

2005年,中央加大了打击炒地,稳定房价的力度,又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的政策。

2005年3月17日,央行调整房贷利率,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从2005年3月17日起再次上调,这是继2004年10月29口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后不到5个月,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再次上调;2005年3月20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通知》共有八条意见;2005年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研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2005年5月,中央七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2005年5月27日,建设部进一步下发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的通知》,对各地做好调控房地产市场、稳定住房价格的工作,提出了6个工作时间表等。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决策)【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决策)【圣才出品】

第七章公共政策决策7.1 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决策实质与作用1.政策决策的实质公共政策决策就是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1)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

公共政策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政策决策就是决策者依据一定的约定规则和程序,在特定的情景下,对适用的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节器”的选择。

(2)确立主导性意志和利益。

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价值和立场经多方博弈、不断妥协和折中的产物。

在现实的决策活动中,决策权力及其影响力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作为社会主导力量的执政党、政府和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力量联盟在政策决策中起着主导作用。

(3)提供集体行动的规则。

政策决策是国家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治理社会的一种核心活动。

政策决策的任务是为社会提供集体行动的规则,从而为整个社会生活的运行和发展指明目标和确定方向。

2.政策决策的作用(1)固化利益表达的结果。

公共政策决策的一个作用就是对各种已经表达的利益做出选择。

政策决策表示的是在政治过程中已形成的目标,反映的是决策联盟期望的社会结果,确认的是领导人认为可用以取得这些结果的手段。

(2)提供政策执行的基础。

公共政策决策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为政策的实施做准备。

公共政策是为公共生活提供的某方面的集体行动规则或活动范本。

因此,政策决策的又一基本作用就是为社会公共生活确定集体行动的框架,为后续的政策执行提供前提和基础。

(3)产生权威性政策产品。

政策决策还有一个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它是建构政治产品的基础。

政策制定的基本目标是在不断完善的政策供给活动中向国内或国际环境输出提取性、分配性、管制性和象征性的政策,进而产生福利、安全和自由等政策产品,而这些政策产品则是构成政治产品的基础,也是评估政治体系生产力的根本要素。

二、公共政策决策的主要模型1.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是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经边沁、密尔等功利主义者发展,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家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决策理论。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议程)【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议程)【圣才出品】

第五章 公共政策议程一、关键概念1.政策议程答:公共政策议程是指社会公共问题进入由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悉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程序构成的过程。

政策议程可划分为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公开的议程与隐蔽的议程;系统性的议程与制度性的议程。

2.实质性议程答:实质性议程处理的是引起人们综合性关注和回应的议题。

在实质性议程中,有些议题非常重要且具有分歧性,通常会引起公众和公共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严重争议,甚至会引发重大的冲突。

实质性议程通常具有三个重要特征:①涉及大量的公共资源分配,对许多群体和团体来说,是利害攸关的;②议题会引起而且已经引起公民和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密切而严肃的关注;③议题包含着重大变化的可能性。

实质性议程的范围广,强度大,常常会引起公众的争议,有时争论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3.象征性议程答:象征性议程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牵动的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而不是个别群体的经济利益。

当某些利益团体要求政府对特定的相关事务给予重视、而这些事务又并不是全社会都共有,或者有些特定事务的强度虽然很大,但范围却很窄时,公共政策制定者就会用表征性的答复或象征性的回应来承认问题的重要性。

另一种情况是被提上公共议程的问题十分复杂,使得政策制定者会在政治、经济或强势群体的压力下,无法以有意义的方式去解决。

政策制定者意识到自己处在某种困境之中:一方面,人们面对变化提出应对的要求很强烈;但另一方面,尽管人们呼吁一定要做“某些事情”,但实际上对于该做什么却没有形成共识。

在这种情境下,政策的制定者往往采用象征性议程。

象征性议程具有“安全阀”的功能,让人们从仅仅承认问题存在的议程中得到一种好像是在变动的感觉。

尽管这只是一些微小的变化,并不是实质的变革,但却为希望有点变化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表面的补偿。

4.公开的议程答:在公开的议程中存在的是那些进入公众视野,在社会层面受到广泛讨论,或者在政府层面受到应有关注,分享到政治的聚光灯的社会公共问题。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规划)【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规划)【圣才出品】

第六章 公共政策规划一、概念题1.方案规划(首都经贸大学2007、200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在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

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

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变革取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和群体取向。

2.政策目标(厦大2010年研)答:政策目标是指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

目标涉及“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不同政策目标的澄清和认定是分析者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基本的政策目标包括增长、效率、稳定和公平。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

界定了政策问题,并不等于确定了目标,因为问题中确认的东西还太抽象,往往抓不住要害。

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

围绕问题,开始设定的目标往往笼统,有待进一步具体化。

其方法有两种:—是把总目标分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二是量化,给目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

这样使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等,可以分析得较为清楚。

3.备选方案答:备选方案是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

依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备选方案可以表现为政策、策略或各种行动过程。

二、简答题1.方案规划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政策方案的规划必须遵循如下六条原则:(1)信息完备原则无论是问题界定、目标确立,还是方案设计、方案择优或者是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补充、修正或调整,都必须建立在全面、准确的信息资料基础上。

政策的科学性是与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成正比的。

信息越全面、准确,方案规划就越具有科学性。

(2)系统协调原则在方案规划时,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进行综合的分析,将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结合,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结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相结合。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决策)【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决策)【圣才出品】

第七章 公共政策决策一、关键概念1.公共政策决策答:公共政策决策是指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决策是政策运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2.理性决策模型答:理性决策模型以“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认为决策者总是追求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益和最佳的活动效果,理性决策的特征是决策者能够搜集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料,获得一切决策所需的资源,通过思考能够排列出所有可能的行动方案,并选出最佳的方案。

理性决策模型认为,政策实施的结果就是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政府在进行政策决策时应放弃成本大于收益的政策选择,从而使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一种决策模型。

3.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答: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是指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经边沁、密尔等功利主义者发展,以及现代管理科学家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决策理论。

它要求在决策过程中必须把决策行为视为具有一致价值判断的整体行为而非个体或群体行为。

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具备完备的知识和信息,能穷尽所有备选方案并预测到所有结果。

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4.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答: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指一种依靠有限的资源和信息,通过不断搜索,得出满意政策方案的决策方法或程式。

在有限理性决策中,决策者得到的是有限的决策资源和决策信息,然后进行对策搜索,将搜索出的对策方案逐个地进行比较,直到找出满意对策才停止搜索,最后输出满意的对策。

如果找不到满意对策,则降低满意标准,重新进行对策搜索,直到形成满意对策为止。

5.渐进决策模型答:渐进决策模型是指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所倡导的一种理论模型,这一模型认为由于理性决策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多方面的困境,所以决策者的决策是从现行政策出发的,只是对政策进行渐进的调整。

严强《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行政学理论范式及公共行政模式)【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行政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行政学理论范式及公共行政模式)【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公共行政学理论范式及公共行政模式一、概念题1.行政答:行政是指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对行政的理解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角度出发,行政不同于政治,行政是一种执行国家意志并积极实现国家政治目的的活动;②从行政的管理属性出发,行政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③从行政活动的内容出发,行政是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随着政府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展,各国越来越重视公共政策在行政活动中的重要性。

2.公共行政答:公共行政是指公共行政组织依法行使权力,对国家事务、自身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并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

公共行政的目的是为公众提供服务,强调公共行政负有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强调公众对行政事务管理的参与性,强调行政活动的公开性。

公共行政的含义具体体现为:①公共行政组织是公共行政活动的主体;②社会公共事务是公共行政活动的主要客体;③公共行政的实质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在对公共事物的组织和管理中,运用公共权力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实现维护政治统治的根本目的;④公共行政活动应遵循法治原则、民主原则、服务原则和绩效原则。

3.公共行政学答: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公共行政组织及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过程、方式、责任和效果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揭示公共行政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指导和影响行政实践活动来提高行政效率,有效地履行国家职能,推动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以公共行政组织为核心,既包括对公共行政机构自身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对公共行政机关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研究。

4.新制度主义答:新制度主义是指由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一种分析范式。

他将制度因素引入经济史研究之中并发现了制度与制度变迁在长期经济增长与停滞中所起的作用,建立了一套“制度—选择—经济和社会结果”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方法。

(严强主编)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作者整理

(严强主编)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作者整理

目录公共政策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第一编公共政策系统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第三章公共政策价值第四章公共政策工具第二编公共政策过程第五章公共政策议程第六章公共政策规划第七章公共政策决策第八章公共政策执行第九章公共政策评估第三编公共政策分析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和任务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问题建构分析第十二章公共政策的前景预测分析第十三章公共政策的行动建议分析第四编公共政策管理第十四章公共政策结构管理第十五章创新型政策管理第十六章应急型政策管理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前言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第一节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关键概念】社会问题链:由社会问题组成的一根“问题链”,一端是个人问题,另一端是社会问题。

政策连续谱:政策替代文化:拉斯维尔的公共政策观念:德洛尔的公共政策观念:建立一个能够将各种与公共政策有关的学科融于一体的特殊模型。

1、一般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从一般政策到公共政策,突出的是公共政策活动中公共性的增强。

公共政策正是具有公共性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

这里讲的公共性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公共政策活动主要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二是强调在公共政策活动中,执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需要运用公共权力;三是强调在公共政策活动中需要协调的是公共利益;最后强调在公共政策活动中应当遵循和坚持的是公共价值。

2、公共政策的定义(从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出发,可以做出如下的公共政策界定):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3本书对公共政策的定义表明:(1)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做出的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的政治决定;(2)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立足于责任和能力范围,使社会达到善良治理的一种手段;(3)公共政策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满足多元利益需求的、事实和价值统一的能动活动;(4)公共政策是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活动;(5)公共政策是强调使用方法、技术和程序的科学活动。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主体)【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主体)【圣才出品】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2.1 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与构成1.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1)具体性。

指能够真正参加到政策的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活动之中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对政策行动方案的拟设、选择起作用的个体和组织机构则是有限的。

(2)对应性。

指在具体的公共政策活动中,政策行动主体是和政策活动中的客体相对应的。

(3)代理性。

指在政策活动中实际发挥作用的个体与其所在的公共组织之间,个体、公共组织机构和广大政策相关者之间,存在的都是委托一代理关系。

(4)能动性。

指政策活动中的行动主体不是机械地面对解决政策问题的备选方案的,也不是机械地选择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的。

(5)社会历史性。

指不同社会时期的社会民主的发育程度、人们普遍接受教育的程度、供人们参与公共论辩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公共政策行动主体的构成。

2.政策行动主体的构成(1)政策行动个体和行动群体可以区分为个体主体与团体主体。

个人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自然个人与组织个人。

组织个人是指政党、政府的代言者或负责人。

政策运行中的团体主体是指按照一定的信仰、目的和利益组织起来的进入政策运行过程的行为群体。

(2)政策制度内主体与制度外主体①主导者。

指国家立法部门的代表、行政机构的负责人、执政党组织的负责人,代表着政治体制的要求。

②介入者。

指包括政策咨询机构人员和政策过程中的技术部门人员。

③参与者。

指利益团体及其代表者,大众媒体及其代表者,以及与政策有关的公众代表。

(3)政策制定主体、执行主体与评估主体①政策运行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是不同的,从而对主体的政治、利益、技术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②在政策运行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主体人员,有利于对政策过程实施严格的控制与监督。

(4)国家公共法权政策主体。

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执行和评估公共政策的机构与职位。

(5)社会政治法权政策主体。

指经过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可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但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的行动建议分析)【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的行动建议分析)【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 公共政策的行动建议分析一、概念题1.完全理性答:完全理性理论要同时既合理又全面,就必须满足下列条件:①个人或集体决策者必须选择一个所有的利益相关人都确认的政策问题;②个人或集体决策者必须在能够解决问题的所有目标、目的上达成一致。

这些目的、目标的取得意味着问题的解决;③个人或集体决策者必须了解能有助问题解决的所有方案,并了解所有方案导致的结果;④个人或集体决策者都依据目标和目的选择方案并努力选择最大限度实现目标的方案。

2.有限理性答:有限理性理论指出,虽然选择应该是理性的,但选择却要受进行选择的实际环境的限制。

认为单一的、独立的个人行为想实现高度的理性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要探究的方案如此之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如此之大,很难达到客观理性。

既然不可能选择“最大化行为”,就选择“满意行为”,即既让人满意,又足够好。

决策者只要考虑能适当增加收益的方案。

有限理性理论并不赞同非理性或不理性的行为,主张在考虑获取信息的成本的选择过程中运用理性。

有限理性选择试图最大化有价值的结果,但同时意识到受信息成本的限制。

理性被视为在考虑新方案及预测其结果的成本和收益的条件下进行选择。

3.不可能定理答:不可能理论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决策者不可能完全满足完全理性理论的条件,并且在运用民主决策程序的时候,比如多数原则,不能产生集体理性,从而产生一个对所有派别都是最佳的方案。

不可能以个人的选择集合为基础来形成一个包括传递性偏好的集体决定,这种不可能性称为投票人悖论。

民主决策有五个条件:①选择的非限制性;②集体选择的非反常性。

即集体选择应一致地、不偏不倚地反映个人选择;③方案的独立性;④公民的至上性。

集体决策不能局限于精英选择;⑤非强制性。

个人和团体都不能将他们的偏好强加于其他人,从而决定集体决策的结果。

无论是依据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或实质的基础,人人都可以做出理性的选择。

但是,多数原则并不能产生集体性的选择。

阿罗不可能理论在逻辑上证明,不可能运用民主程序(如多数原则)来达成有传递性的集体决定。

公共政策学(严强)第5—9章复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严强)第5—9章复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严强)第5—9章复习知识点选择(第五章)1.政策议程的相关问题:政策议程的分类问题,相关因素问题、设置的机制、设置的途径。

2.政策议程的作用拉雷.N.格斯顿说过“公共议程:政治决策的焦点。

”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政策议程是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另一方面是政策议程是政府在社会价值进行权威配置的基础。

3.政策议程类型:(1)拉雷.N.格斯顿: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公开的议程与隐蔽的议程(2)琼斯(3)系统性议程(公众议程),制度性议程(正式议程)4.象征性议程具有“安全阀”的功能5.象征性议程与实质性议程在政策过程中形成了某种互补关系,即政策行动主体会对实质性议题采取象征性回应(具体情况参考书127页)6.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都属于公开的议程。

7.隐蔽议程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政府的合法性与效能性产生负面影响8.政策议程激发机制类型:理性模式的激发机制,政治模式的激发机制,多源流模式的激发机制9.政治模式的激发机制涉及以下因素:行动者,动力,信念,资源,地点10.多源流模式的激发机制的核心是试图解释为什么某些议程受到决策者的注意,而另外一些却被忽略了。

它是以政策之窗的形式揭示了政策议程设立的激发机制。

在该议程中存在三种源流:问题,政策与政治11.政治源流包括三个因素:国民情绪,压力集团的争夺行动,行政或立法上的换届12.政策议程激发机制构建的行为基础在于正确的理解和确立导致人的行为的前提,即人的本质或人性13.突破西方机制隐藏在背后的人性假设的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理论14.五种对政策议程建立形成触发效应的因素:需要或利益,认识或文化,规则或制度,影响力或权力,情境或环境15.重大事件形成触发机制,从而使政策之窗打开。

16.作为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催化剂,重大事件成为触发机制的条件来自于三个因素:范围,强度和时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激荡。

17.重大事件可分为内部事件(国内,自然灾害,技术突破,生态破坏和社会演变)和外部事件(国际:战争行动,间接冲突,经济对抗和军备增长)18. 政策议程设立的影响因素1、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2、政策行动主体的态度(三种基本倾向:积极参与、被动参与、冷漠)19.利益集团资源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一成员数量上有大有小;二有没有包括相似利益的集团高峰联盟;三一些集团资金充裕20. 西方政策议程设立的主要途径:1、外部推动模式;2、社会动员模式;3、内部推动模式;4、联盟替代模式。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8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1.1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1.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2.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特征(1)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取向。

指公共政策的灵魂就在于解决公共社会问题。

(2)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导。

指公共政策活动的主体是一个社会网络。

其中,政府及其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

(3)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

指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方式。

(4)以科学民主决策为生命。

指公共政策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回应社会公众提出的要求。

(5)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

指目标是为了解决已经客观存在并且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已构成威胁的公共问题。

二、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功能1.常态社会中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功能(1)导引功能。

指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正是针对社会利益矛盾引发出来的公共社会问题确立一定的行为准则,保证社会形成合理的秩序。

(2)调控功能。

指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可避免地会有摩擦、冲突甚至对抗。

政府必须使用公共政策这一有效的工具来对各种利益群体的矛盾进行调控。

(3)分配功能①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的原则。

②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的原则。

③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2.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活动的特殊功能(1)政策的社会均衡稳定功能。

指对利益矛盾、冲突加以缓解、调和、协调,使之趋于和谐。

(2)政策的社会公平正义功能。

指通过各种协调、补偿措施,尽量实现个体之间、社会集团之间、社会层次之间、代与代之间在机会方面的公平、平等、公正。

(3)政策促进社会变革求新的功能。

指通过基于新的利益追求和新的行为规则设计的公共政策创新,来突破旧的机构设置和旧的制度安排。

三、公共政策活动的历史演变1.西方公共政策的历史演变(1)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①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叶海卡·德洛尔的公共政策三部曲:《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结构管理)【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结构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 公共政策结构管理一、关键概念1.政策领域答:政策领域指的是政策管理者依据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制定不同的政策。

现实的人类生活就被合理地划分为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大领域。

整个建设也相应划分为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内的四大建设。

与此相对应,也就出现了政治领域的政策、经济领域的政策、社会领域的政策和文化领域的政策。

2.政策结构管理答:政策结构管理包括政策的领域结构管理、政策的形式结构管理和政策的周期结构管理。

其中政策的领域结构管理又包括政治领域政策群落,经济领域政策群落,文化领域政策群落和社会领域政策群落。

政策的形式结构管理包括政策的塔式结构模式,政策的树状结构模式,政策的链状结构模式,政策的圈层结构模式和政策的网络结构模式。

3.政策结构化答:公共政策的结构是指在政策管理活动中,政策管理者依据一定的原则,将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众多政策组合起来,形成有利于政策规划、决策、实施和评估的政策群落。

政策管理者将一定时空中的众多政策组合成有机政策群落的过程就是政策的结构化。

4.政策群落答:政策群落是指在政策管理活动中,政策管理者依据一定的原则,将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众多政策进行的组合,政策群落有利于政策规划、决策和评估。

政策管理者将一定时空中的众多政策组合成有机政策群落的过程就是政策的结构化。

5.政策领域结构答:政策领域结构是指在政策结构化时,政策管理者依据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将同一领域的政策组合成领域政策群落。

政策领域结构与三方面因素有关:①社会领域的划分;②社会领域间的关系;③各个领域内部的细分程度。

6.政策形式结构答:政策形式结构是指在政策结构化时,政策管理者依据一定时空政策活动的总体目标而将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的政策按一定的模式组合而成的政策群落。

政策的形式结构主要考虑多个政策同时运行时,相互间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

左右关系指在同一层级上,不同领域政策的相互协调。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6章)【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9-16章)【圣才出品】

第九章公共政策评估9.1复习笔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与模式1.政策评估的定义公共政策评估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共政策方案规划、执行情况和政策效果及价值进行估计和评价的活动。

在一项政策付诸实施之后,通常人们都需要对这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以判断该项政策是应该继续执行还是需要调整,还是应该终结?政策评估将决定政策执行之后的基本走向。

2.政策评估的作用(1)检验政策运行效果。

政策执行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怎样的效果,有时候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表面的观察与实际的状况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为了避免政策实施的盲目性,就有必要及时地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

(2)决定政策未来走向。

政策在执行以后,其发展走向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延续;二是调整;三是终结。

无论采取哪种走向,我们都不能只凭想当然,必须依赖于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估。

(3)合理配置政策资源。

政策评估一方面可以使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从整体和全局角度出发,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因过多考虑局部利益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投入。

(4)促进政策制定科学化。

政策评估则是使政策制定迈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通过政策评估,用政策实施中产生的问题去反思政策制定中存在的失误,只有经过建立在严格政策评估基础上的政策学习,政策制定才能逐步走向科学化。

3.政策评估的演变与模式(1)政策评估的演变阶段美国学者古巴和林肯把政策评估模式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从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了第一代评估模式。

这种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测量”(Measurement),认为“政策评估即实验室实验”。

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63年,产生了第二代评估模式。

这种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描述”(Description),主张“政策评估即实地实验”,重视到现实中进行实地调查。

③从1963~1975年,产生了第三代评估模式。

这种评估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判断”,一反第二代评估模式的“客观描述”主张,该模式认为“政策评估即社会实验”,强调了评估中价值判断的功能,将评估的重点放在社会公平性议题上。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创新型政策管理)【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创新型政策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 创新型政策管理一、关键概念1.社会转型答: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2.体制转轨答:“体制”,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指的是有关组织形式的制度,限于上下之间有层级关系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

体制是国家基本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

它为基本制度服务,体制则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而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上来说,体制是联系社会有机体三大子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结合点,是三者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发生作用的桥梁和纽带。

体制的转轨是指如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上的改革和调整,是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转轨时期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会使国家向更好更快的发展。

如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3.政策创新答:公共政策创新是指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执政党、政府、社会公共组织和公众,为实现新的利益分配与再分配,促使社会原有体制、规则和组织发生变革,最终构建新的体制的公共政策活动。

本章的公共政策创新特指发生在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社会实现从旧的体制向新的更有活力的新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一种公共政策活动,是促进和服务于社会过渡和体制转轨的核心操作工具。

4.政策移植答:政策移植是指将某种政策措施从一个空间或一种时间中转移出来,在另一个时间和空间中应用。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工具)【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工具)【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政策工具4.1 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工具的实质和作用1.政策工具研究的兴起的原因(1)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导致某些公共政策实施的失败,在探寻失败的原因时,促使对政策执行中工具选择与运用做出反思。

(2)为改变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失误以及政府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政府治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促使更多地从选择新的治理工具方面寻找革新的道路。

(3)当代政策科学研究日益朝着应用性方向发展,关注政策的贯彻实施,促使研究者更多地考虑有助于操作的工具性知识。

(4)政策科学研究的领域是不断扩展的,不断寻找新的研究领域,过去不太受人们注意的政策工具也逐渐被纳入到学科的范围之中。

2.政策工具的实质(1)将政策工具理解为实现政府行为的机制;(2)将政策工具理解为政府推行政策的手段;(3)将政策工具理解为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

3.政策工具的作用(1)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

指与政策目的、目标的达成密切相关的是政策工具,政策目的、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相应的政策工具作为媒介与手段。

(2)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关系到政策成败的关键。

指政策执行的核心就在于选择和设计有效的工具,政策执行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政策工具选择和确定的过程。

4.政策工具的发展具体发展如表4-1和表4-2所示。

表4-1 新公共管理范式:公法机制到私法工具表4-2 新治理范式:从一元工具到多元工具二、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别1.自愿性政策工具自愿性政策工具指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自愿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的手段、途径与方法,如表4-3所示。

表4-3 政策工具图谱(1)家庭与社区在家庭和亲友中,儿童、老人和病人通常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照,或是照看,或是金钱上的资助。

这些照看和资助虽然都得不到经济上的回报,但却能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①优点。

除开政府选择对家庭和社区的这些行动进行授权或提供补贴外,一般不需要政府太多的支出。

②缺陷:a.在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时,基于家庭和社区的政策工具通常就显得很乏力;b.与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相比,家庭和社区分散提供的服务缺乏规模效应;c.一味地依靠家庭和社区的力量来解决公共问题可能存在不公平。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价值)【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公共政策价值)【圣才出品】

第三章公共政策价值3.1 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价值的地位1.政策中的问题、事实与价值(1)在公共政策活动的内部生态和整个活动过程中,究竟何种因素处于主导地位,至少存在着三种主要见解:①第一种见解认为公共政策问题是政策活动中的主导因素。

相当多的人从公共政策的产生及其功能的角度来思考,认为在政策活动中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是首要目的。

因此,政策问题应处于整个政策活动的主导地位。

②第二种比较流行的见解认为,事实才是政策活动的主导因素。

从以解决问题为政策活动的主导因素,很容易过渡到坚持政策活动“以事实为中心”的取向。

因为要确认和诊断需要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就必须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

③第三种见解是认为政策活动应以技术为主导因素。

这是上面提到的把事实作为政策活动主导因素合乎逻辑的延伸。

以政策情境事实为政策活动的主导因素,会引导人们去思考如何才能够获得政策活动所必需的事实。

在一个重视知识和技术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

(2)更为激烈的争论是围绕政策事实、政策技术与政策价值的关系展开的。

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在政策研究中之所以出现对政策问题相互冲突的定义,并不是因为人们掌握的事实不一致,“而是因为政策分析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人性、政府和通过公众行动来进行社会改革的良机持相互对抗的假设”。

这些假设其实就是价值取向。

2.价值取向在政策活动中的作用(1)正是依据政策行动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才能确定和诊断公共政策问题。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事件和过程,究竟哪些是正常的、合乎秩序的,哪些则是不正常的、是有问题的,人们必须借助于价值标准来衡量才能得出结论。

(2)政策行动主体正是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政策价值才参与政策辩论的。

公共政策活动的最重要的属性是其民主性和科学性。

只有具备民主性和科学性的政策活动才能收到成效。

(3)政府制定、实施政策是为实现整个社会和制度的价值。

公共政策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运用集体行动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手段。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的问题建构分析)【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公共政策的问题建构分析)【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8.结构适度问题 答:结构适度的政策问题是指那些涉及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和数量上相对有限的备选方 案的问题。其效用(价值)同样能反映目标的明确排序和一致性,然而,备选方案的结果 既不确定也无法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加以计算(风险),是不确定的,即误差的概率无法 估计。
1 / 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4.问题重新构建 答:对正要解决的问题结构进行重新的构建分析,对问题出现的变化和政策偏差进行 及时调整,是原来问题构建分析基础上的二次构建,要与一次构建分析有所不同并更加优 化,是元问题的重新构建。
5.重新解决元问题 答:犯了第三类错误,即针对错误问题给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而真正影响问题本质 的元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这时需要分析人员及时发现错误,调整方向,进而发现真 正的元问题并重新解决这个元问题。
3 / 1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11.描述性模型 答:政策问题建构分析模型是对政策问题情势的选定方面的简化表达,这一问题情势 是为特定的目的而构建的。政策模型是对议题领域的现实的人为构建,是人类的精神产物。 从政策问题建构分析模型的目的来区分,有两种主要的模型:描述性模型和规范性模型。 描述性模型的目的在于解释或预测政策选择的原因和结果。例如,由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每 年发布的社会指标,或者预测经济状况的经济预测。
9.结构不良问题 答: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通常涉及许多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价值)既不可知,也 不可能用统一的形式加以排序。结构优良和结构适度的问题表现出目标的一致性,而结构 不良的问题则表现出有争议的目标之间相互冲突的特征。此时,政策备选方案及其结果也 可能是未知的,也不可能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加以估计。这样,做出选择并非要揭示已知的 确定的关系,或是要计算政策备选方案所具有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而是要明确问题的本质。 结构不良问题的原型是完全不具有传递性的决策问题,即不可能选出一个优于其他所有方 案的方案问题。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活动)【圣才出品】

严强《公共政策学》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活动)【圣才出品】

第一章 公共政策活动一、概念题1.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①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其有法定的权威性。

②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政策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③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④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

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2.政策科学运动答:现代政策科学的产生是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与它的诞生地——美国特殊的社会发展状况相关。

政策科学这一概念首先由拉斯维尔提出,他在《政策科学》一书中,首次对政策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向作出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

拉斯韦尔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此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政策科学运动。

德洛尔是现代政策科学发展上的另一个关键人物。

他在1968~1971年出版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

在这些著作中,他继承和发展了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理论,对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理论和方法等问题作了进一步具体而详尽的论证,使政策科学的“范式”趋于完善,从而形成了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

德洛尔将政策的出现看作是一场“科学革命”,认为与传统的常规科学相比,政策科学有一系列的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
一、概念题
1.公共政策主体
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公共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主体的两种划分方式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

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2.非官方参与者
答:非官方参与者是指除官方决策者之外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其作为体制外的力量,通过游说官方决策者,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3.政策执行主体
答:政策执行主体是指将政策方案付诸实践以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组织或个人。

根据政策执行者的态度,还可以将执行主体进一步划分为:主体型主体与滞看性主体,前者是指执行人员能将政策计划及时贯彻,使政策落到实处,后者则迟迟不能将政策付诸实施;忠实型主体与折扣型主体,前者原原本本地按照政策精神,采取有效途径实现预定目标,而后者随意性较强,造成预定目标不能完全实现。

4.政策制定主体
答:政策制定主体是指感知、处理政策信息,拟定、选择政策方案的组织或含人,包括信息、咨询和决策三个主体子系统。

政策制定主体的任务是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其基本功能是:①确认政策问题。

准确地发现、界定并确认政策问题是政策过程的开端,也是整个政策过程最为关键的一环。

②确定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不仅是政策方案设计和择优的基础,也是政策执行系统的指导方针,同时也为政策评估系统提供参照标准。

因此,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对政策制定来说十分重要,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

③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

政策方案的设计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通常需要政策咨询系统参加。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能否独立自主地进行政策方案的设计和评估,是一个关键因素。

④政策方案的最终决定。

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预测,并通过择优做出最终决定无疑是政策制定系统的重要职责。

5.政策评估主体
答:政策评估主体是指对政策效果、效益、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的组织或个人,又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体制内评估主体和体制外评估主体。

政策评估主体是政策主体系统的一个特别的子系统。

为了使评估结果更为客观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官方主体一般只是确定一个大致的评估标准,然后通常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构成的非官方主体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客观的评估。

即要确保政策的效益和效率,建立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是必要的环节。

二、简答题
1.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有哪些?
答:公民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去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公民不仅是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而且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客体。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民决定或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有:
(1)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如对宪法修订、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采取直接投票的方式来加以决定。

(2)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制定或修改并执行公共政策。

(3)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如请愿、罢工、罢课、示威游行等)去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的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4)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定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影响政策。

(5)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等。

在西方,虽然公民的确有时可以通过上述的途径去影响政府的决策,但是在西方代议民主制度下,公民的政治参与及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仍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2.非官方政策活动者有哪些?
答: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主要是相对于官方的政策活动者而言,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集团、公民、大众传媒、思想库等。

(1)利益团体是指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团体和群体等社会组织。

其目的在于建立、维持、增进共同利益和
共同态度所蕴含的行为模式;其职责是履行利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作为最高目标。

(2)公民或选民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民决定或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主要途径有:
①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

②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者制定或修改并执行公共政策。

③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如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等)去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④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造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

⑤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

(3)大众传媒系指在传播路线上用机器做居间以传达信息的报纸、书籍、杂志、电影、广播、电视、因特网等诸形式。

决策中的信息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体才能传播,大众媒体则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信息传播载体。

大众传媒对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正产生着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以至于在西方,有人将大众传媒称作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4)思想库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使政策研究从个体走向群体。

思想库是现代国家公共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思想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联结权势集团和直接决策者的中介,起到了使政治系统与社会广泛联结的作用。

它们一方面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

3.简述“思想库不光是思想”的观点。

答:(1)思想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思想库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首先出现的。

思想库的成熟有力地推动了政策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如德洛尔所指出的,思想库是政策科学研究的最纯粹的组织体现,它不仅是政治设计的有意义的发明,而且也是政策科学或政策研究成长的摇篮。

思想库既锻造了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又使政策研究成果凝聚为一个新的学科;它既是政策研究的理想场所和政策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的中间试验基地,也是公共政策学的学生、政策分析者以及官员的实习、锻炼的基地。

那格尔则认为:“思想库是产生可靠的、可以被有关部门接受的政策研究成果的主要机构。


(2)思想库是现代国家公共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思想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联结权势集团和直接决策者的中介,起到了使政治系统与社会广泛联结的作用。

它们一方面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政机构;
②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
③提供政策结果信息,充当评估机构;
④向政府输送官员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备机构;
⑤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

总之,思想库成为现代公共决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想库的成熟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公共决策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4.如何看待非官方政策主体尤其是公民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思想库等。

公民或选民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个人。

公民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1)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民决定或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主要途径有:
①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如对宪法的修订、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采取直接投票的方式来加以决定;
②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制定或修改并执行公共政策;
③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如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等)去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④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造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
⑤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等。

(2)公众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这是因为:
①政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所要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都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在大多数现代国家里,特别是人口众多和地域辽阔的国家中,公众不容易直接对中央政府的决策发表意见,但可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中发挥更重要和更直接的影响作用。

②由于政策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对象的合作程度。

因此,作为政策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合法化将明显增加政策的透明度,有利于他们对政策的认可和接受,实现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合法化的目的,也自然有利于之后的政策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