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知识点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学一、政策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政府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职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利益分配是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基础是利益选择和利益整合;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
从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1)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何种社会、何种政府,它们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
(2)利益整合社会上,人们已经获得的利益和想要得到的利益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为解决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政策制定者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引导持有不同利益的相关组织和个人采取不同的行为。
(3)利益分配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4)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
4、增进社会利益5、公共政策本质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益,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公共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分析)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策领域、即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目标是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2.政策:就是通过谋划,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控制、校正,以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3.公共政策界定为: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行驶公共权力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6.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7.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8.目标群体(政策对象):指受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分配利益、规范行为)的社会成员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9.信息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10.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它是由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它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它方面的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咨询子系统的作用,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11.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
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理想)转变为政策效果(现实)。
12.监控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它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中,目的是使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减少政策失误,避免出现灾难性后果。
公共政策学重点知识
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政策工具的概念:所谓政策工具,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4.政策问题的概念: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5,政策规划的含义:即政策构建: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6.公共政策的抉择的含义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
7.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8..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整个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10.政策变动的含义: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公共政策重点知识
公共政策重点知识一、名词解释与简答题1、政策议程(1)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2)政策议程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系统议程②政府议程(3)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①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③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2、公共政策客体公共的政策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
公共政策总是针对特定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群体而规定的行为准则。
因此,可以从“事”(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公共问题)和“人”(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社会成员)两个角度认识公共政策客体。
3、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的活动。
4、问题界定(1)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①客观事实或问题情境②问题察觉③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④团体与组织活动⑤政府与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3)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①关联性与公共性②主观性与人为性③历史性与动态性5、政策选择公共政策的抉择,就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政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6、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公共政策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标志:1951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拉斯韦尔关于政策科学的六点界定(1)政策科学是有关民主的学问:涉及个人的选择,必须以民主体制为前提。
(2) 政策科学的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基础上的学问:其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必须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主义,建立可检验的经验理论。
(3) 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非常敏感的学问:它所选择的经验分析模型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
(4) 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要靠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确立自己崭新的学术体系。
(5) 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后者的实践经验对于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6) 政策科学是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2、“政策分析”、“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这些命题的提出者。
(1)(2)戴维.伊斯顿: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传统政治学的角度,侧重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
但忽略了公共政策除价值分配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
(3)托马斯.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或决定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突出了行动特征;政府的不作为并不代表没有政策,政府决定做或不做与政府真正做或不做很大差别。
3、“民贵君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反映的政策原则?4、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思想库”、“智囊”属于什么系统?(1)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政策系统(Policy System)是一个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以及将政策主体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反馈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一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是密切相连的。
公共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大要素组成。
(2)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现代政策研究组织又叫“思想库”(think tank)、“脑库”(brain tank)。
公共政策学知识汇总
2.制定程序不同 :法律制定的程序更复杂、审查更严格。 3.表现形式不同 :有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形式;决 定、决议、纲领、纪要、宣言、通知等形式。 4.适用范围不同 :法律适用范围更广,具有普适性。政策则非 对每个公民都具有约束。 5.稳定性不同 :法律更具稳定性 6.灵活性不同 :政策更具灵活性 (二)政策和法律的联系 1.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权力机关和政府部门为解决社会 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和法律的相互指导以及相互转化 (1)政策本身要具有 合法性。 (2)政策是法律建立和修订的基础。
3. 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或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 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自身是人类设计的产物。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
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为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它们不 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政策分析的新制度主义途径 认为,持续不断的制度结构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建筑材料,个人的 偏好、能力和基本的认同以这些体制结构作为条件。历史发展是路径依 赖,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它便限制了未来的可能性;决策者在特定时期 可利用的选择范围是那些早期确定了的制度性能的函数。制度通过限制 解决方案和选择以及它们被执行的方式而影响行动。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
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发展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战术(微观决策)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制性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论)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③全球性政策行为者(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全球性非政府组织)11.政策网络: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制度性)和非正式的联系。
公共政策学基本常识
公共政策学基本常识
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它是有关民主主义的学问。
2、逻辑实证主义是它的哲学基础。
3、它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4、它是学者与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5、它是以社会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管制功能。
引导功能。
调控功能。
分配功能。
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及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1、含义: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2、意义:①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②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1、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2、向决策者提供新思想观念。
3、评估政策结果,提供有关信息。
4、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专家与官员
5、对公众进行公共政策教育。
简述"头脑风暴法"运用于政策分析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主要原则:
1、突出主题。
2、充分重视并讨论各种意见与建议。
3、改进并综合提出的方案。
4、创造自由讨论氛围。
5、发言简炼,即席发言
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1、执行目标与政策目标相一致原则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3、刚性制约与柔性协调互补原则
4、时效性和稳妥性兼顾原则
5、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原则
6、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并举原则
7、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政策学重点
2.社会问题: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它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如住房问题、就业问题、环境问题,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
3.公共管理问题(公共问题):公共问题意味着社会公众的共同期望不能转化为现实,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遭受威胁,社会发展受到影响。
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群体,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
强调对公共利益的影响。
7.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9.利益集团(压力集团):具有相同利益并向社会和政府提出诉求,以争取团体及其成员的利益的各种社会组织。
10.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简答1.有限理性决策模型?(1)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西蒙和马奇提出的,源于对完全理性的批评,认为人类行为受知识、能力、心理及信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要求,在“行政人”的假设基础之上提出的,寻求的不是经济学模型主张的所谓最佳方案,而只是符合某个预先设定好的最低限度规定的标准。
(2)决策者并不追求最大化原则,而是满意原则。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
实践中的公共决策并不是沿着收益成本最大化的思路,而仅仅是满足决策者在某个问题上的满意标准。
(3)评价:西蒙和马奇的有限理性模型对全面理性模式做了深层次的批评,并强调了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这个模式在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学中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这一模式主要是为学术理论服务的,而不是为实际的政策分析服务的。
2.精英模型?(1)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莫斯卡、帕雷托,德国的米歇尔斯和美国的赖特·米尔斯;(2)认为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3)缺陷: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策形成的影响。
公共政策学自考重点
公共政策学自考重点
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事务管理和政府决策制定的学科。
学习公共政策学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理论与方法论:了解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如政府作用理论、公共利益理论等,掌握政策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
2. 政策环境与政策演变:了解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背景和政治环境,研究政策演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社会变迁、利益集团等。
3. 政策制定与执行:学习政策制定的过程和机制,包括议程设置、政策选择、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互动等,同时研究政策执行的问题,如政策效果、政策衡量等。
4. 政策评估与改进:学习政策评估的方法和技巧,分析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和问题,提出政策改进的建议,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5. 政策交流与沟通:掌握政策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协商等,以提高政策的接受度和可行性。
6. 全球化与公共政策:研究全球化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讨跨国政策制定和协调的方式和机制。
以上是公共政策学自考的重点内容,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内容,
可以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政策分析和制定的能力。
公共政策复习重点
1、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之争: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亚当·斯密:人们追逐自身利益的行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经常导致公共福利的增长,其效果往往比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的行为好得多!2、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有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公共政策的实质:权力与控制—突出“强制性”“合法性”讨价还价—交易属性博弈—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4、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国会立法是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
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式权力去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
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
5、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1.中国共产党:直接形式、间接形式2.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基本法,其他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人大决定3.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4.国家审判机关6、公共政策类型一般分类方法:(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7、政策主体一、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政决策机关、政执行机关、法院二、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2.政党:政党作为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出现。
其关注的政策范围要比一般的利益集团更广,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当然也比一般利益集团更大。
8、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社会问题: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存在差距。
●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在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中,人的价值判断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时间发展过程。
公共政策学重点
4.政策评估系统
政策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旳、评 估原则和评估措施五大要素构成。
政策评估系统旳任务是为政策旳去向以及 政策资源旳合理配置提供事实根据和价值根据。
政策评估系统旳基本功能是:
(1)提供政策连续、修正、调整或终止旳根 据;
(2)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三)政策反馈系统
2.经济环境
•
经济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旳生存、发展与
运营具有主要影响旳各种经济原因旳总和,涉及
生产力旳性质、构造,生产资料全部制旳形式、
经济构造、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总量等。
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旳制约和影响体现在:
•
(1)经济环境是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旳基本
出发点;
•
(2)经济环境提供了政策系统运营所必需旳
政策执行系统旳基本功能是:
(1)为政策方案旳实施做好准备。 (2)有效实施政策方案。
(3)分析和总结执行情况。
3.间接主体系统
间接主体系统是指那些虽不拥有正当旳强 制权力,但能够参加或介入到政策过程中,并 产生一定影响旳政策间接主体所构成旳系统。
间接主体系统旳要素大致能够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次国家政策行为者 ;第二类是跨国政 策行为者;第三类是全球政策行为者。
5.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既涉及全球范围内旳政治、经济、 文化发展演变旳共同趋势、全球秩序及相应旳规 则,也涉及对政策系统生存、发展和运营产生一 定影响旳民族国家间、跨国组织间竞争、合作与 冲突而形成旳具有一定稳定性旳政治、经济、文 化关系。国家环境对政策系统旳影响体现为:
(1)国际环境影响政策系统旳价值选择;
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 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旳一种特殊系 统。多层次、多网络是政策反馈系统旳突出 特点。
公共政策知识点
第1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1 1951年,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一书出版,被人们认为是现代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
2 拉斯韦尔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德洛尔是现代政策科学发展上的另一个关键人物。
德洛尔的政策科学“范式”是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构成政策科学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
3 政策科学:“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第2章政策与政策系统1 正确把握“政策”的内涵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1)政策主体具有法定的权威性(2)目标指向明确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3)政策是为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系列活动(4)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2 政策的基本功能(1)导向功能体现在统一目标、协调行动;(2)协调功能是指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保证整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和谐进行;(3)控制功能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4)规范功能是指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起着规范性作用3 了解常见的政策类型4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 政策客体: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 政策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或体制条件、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等。
7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如: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干群关系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政策主体必须尊重、认识和把握政策环境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高度融合、相互转化。
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3章政策活动者官方政策活动者(政策过程参与者)非官方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利益团体大众传媒公民思想库政治体制内、行使公共权力政治体制外、不直接行使公共权力1 立法机关在西方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公共政策学-复习重点
政策与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1)、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2)、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3)、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者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而采取的。
(4)、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5)、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6)、卡尔·弗里德里奇-—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
(7)、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等。
2、政策:某一组织为了解决自身面临的某一问题而制定的用以执行的具有一定约束力或指导性的行为规范。
3、公共政策的本质:(1)分配的内容是价值;(2)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3)分配具有权威性;4、公共政策的特点:公共性;权威性;目标性;实效性;原则性与灵活性;动态过程性5、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体现:公共政策总要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并代表最广大大民众利益,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公共问题。
在内容上,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最广大民众的意愿,通过政府工作程序所认定的公共问题。
在制定程序上,从问题认定、方案规划到政策的合法化,所有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法定的民主政治程序6、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行为的引导和观念的引导,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2)、管制功能:积极性和消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公共政策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标志:1951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拉斯韦尔关于政策科学的六点界定(1)政策科学是有关民主的学问:涉及个人的选择,必须以民主体制为前提。
(2) 政策科学的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基础上的学问:其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必须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主义,建立可检验的经验理论。
(3) 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非常敏感的学问:它所选择的经验分析模型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
(4) 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要靠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确立自己崭新的学术体系。
(5) 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后者的实践经验对于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6) 政策科学是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2、“政策分析”、“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这些命题的提出者。
(1)(2)戴维.伊斯顿: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传统政治学的角度,侧重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
但忽略了公共政策除价值分配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
(3)托马斯.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或决定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突出了行动特征;政府的不作为并不代表没有政策,政府决定做或不做与政府真正做或不做很大差别。
3、“民贵君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反映的政策原则?4、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思想库”、“智囊”属于什么系统?(1)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政策系统(Policy System)是一个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以及将政策主体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反馈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一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是密切相连的。
公共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大要素组成。
(2)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现代政策研究组织又叫“思想库”(think tank)、“脑库”(brain tank)。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1)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3)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不断的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利益的选择——利益的整合——利益的分配——利益的落实——利益的增进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而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方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前瞻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功能: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4)象征性功能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1)公共政策的稳定功能2)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功能3)公共政策促进社会革新功能2、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国际环境政策系统的划分:信息子系统、咨询子系统、决断子系统、执行子系统、监控子系统3、政策过程:阶段途径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行使、应用、终结、评价七个阶段(拉斯韦尔)创议、估计、选择、执行、评估、终结(布鲁尔)4、公共政策学的兴起1)公共政策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政策科学运动”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2)公共政策学的新进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1)政策评估方面(2)政策执行方面(3)政策终结方面3)最近二三十年:(1)与公共行政学和管理学不断融合-公共管理学(2)经济学研究途径地位越来越重要(3)新的分支比如比较公共政策、政策伦理学等(4)从纯技术和经济理性,转向价值分析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1)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各国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有关。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2024)
引言概述:公共政策是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和决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民福祉。
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政府、市场、公众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文将总结公共政策学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征1.公共政策的定义2.公共政策的特征a.公共性b.法律性c.广泛性d.建设性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a.问题识别与定义b.政策制定c.政策实施d.政策评估2.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者a.政府部门b.利益相关方c.公众参与三、公共政策的评估与调整1.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和方法2.政策评估的因素和指标3.政策调整和改进的方式a.修改政策目标b.调整政策措施c.修正政策执行方式四、公共政策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和效果评估2.政策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a.社会福利政策b.教育政策c.卫生政策d.环境保护政策五、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与案例分析1.国际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a.政策目标和导向b.政策措施和执行c.政策影响和效果2.国际案例分析a.国家级公共政策案例b.地方级公共政策案例总结: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的一门学科。
本文通过概述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征,详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评估与调整,及其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还通过国际比较和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深入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知识,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5、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利益团体的行为的?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利益团体的行为动机及原则也是按照“经济人”假设行事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公共政策制定,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和资源(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政策不是针对一个人的,而是针对社会全体成员,或是针对一类人、一群人(某一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群体等).然而,社会却没有完全一致的价值和利益的存在,只有团体与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存在。
(3)政策分解: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后的一个周期;同时它还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通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第十一章
1、政策问题的性质
(1)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2)政策问题的关联性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特征:●一票否决
●“帕累托最优”
缺点:●决策成本过高
●鼓励“策略行为”
两种形式:讨价还价和弃权
(2)过半数规则
定义: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能通过的规则。
特征:●决策效率高
●“少数服从多数”
缺陷:●“多数剥削少数”
●决策结果未必可靠
●投票悖论
第五章
1、自愿型工具:家庭与社区、自愿型组织、市场
(2)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所没有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有权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以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7、方案规划的定义: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8、政策合法化的定义: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第三章
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或立法者)的行为的?
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下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及模式,并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而为了回的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4)提出如果希望就可以达到的各种可能性
(5)提供决策的参考标准,减少政策失误。
3、政策分析的步骤
(1)政策问题的界定(逻辑起点)
(2)目标确立
(3)方案搜寻
(4)结果预测
(5)评估方案
4、政策分析回答我们做什么是价值分析
5、政策分析中的理性过程模型的缺陷(局限性):
(1)社会上没有一致公认的价值存在,只有特殊群体与个人的价值,而且许多价值是彼此相互冲突的,这些冲突着的价值难以比较和衡量;
(4)以质询和诘问等方式对公共政策加以监控。
(5)通过观察、检查和组成针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而对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3、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弱化的原因:
(1)党政不分。突出了党纪监督,却将法律监督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2)政策监控的具体程序与实施细则的缺失,使得法律上的监控权力因无法进入操作层面而被悬置起来。
●政策对社会影响程度
综合衡量
2、政策评估的类型
(1)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政策评估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政策评估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事性的评估。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形式是立法。
3、“摸石头过河”属于渐进政策模型
4、建立政策议程的模型——动员模型
政策议程的动员模型所描述的主要是政治领袖自己提出政策问题,并把它列入政策议程的过程。
5、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政策工具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
(1)权威性——它们是经过法定的程序制定的,是一般的大政方针,因而具有权威性;
(2)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3)经济手段
(4)思想诱导手段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
(1)“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
(2)“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
(3)“软托硬抗,拒不执行”——象征性执行。
(4)“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利益”的驱动。
(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
(2)政策本身的缺陷。
(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5、政策评估作为一种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政策运行过程这一有机链条中的重要的一环。
(1)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当原有的政策过于庞杂、目标众多以至于影响该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常常采用分解的办法,将原政策的内容按主要的目标分解成几个较小的政策。这样有利于执行者明确政策目标,提高执行效率。
(2)政策缩减:指的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对政策进行终结,以缓冲政策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好各方关系,减少损失。主要表现形式有:缩小对政策的资源的投入,减小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监控等等。政策缩减的另一种方式是,把政策中过时的部分废除,而保留原来政策中合理的部分。
区分效果、效率、效益三种的区别:
效果:政策的产出、结果、影响
效率:产出/投入
效益:有用的产出/投入
第八章
1、政策评估的标准
(1)事实标准
●政策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间的比例关系
<1>成本消耗——政策主体、目标群体、社会负面影响
<2>政策收益——主体、客体、环境
●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解决问题的程度、满足需求程度、需求被满足人数
强制型工具: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混合型工具: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
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1)政策目标
(2)工具的特性
(3)工具应用的背景
(4)以前的工具选择
(5)意识形态
第六章
1、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党政机关确定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政策议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的过程。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3)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2、政策预测的主要作用
(1)预测为政策分析者或决策者提供所必需的未来信息。为提高未来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必须深入研究获取这些未来信息所使用的各种方法与手段;
(2)描述可自由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的状态与数据;
(3)确定备选方案合理的发展速率,并推断和分析能得到这种速率的全部利益;
9、中国政策制定的模式的特点:在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有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英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公共政策中去。因此,中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出一种“内输入”的特点。“内输入”特点的具体表现是: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