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1)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
(3)调控功能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
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4)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分类(了解)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公共政策理论模型A**过程模型(P235):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B渐进模型: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1.公共政策的主体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2.公共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公共政策-目录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2.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3.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4.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概念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7.古代中国政策研究8.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条件、标志和过程9.公共政策学的引进10.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11.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2.公共政策的概念涵13.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14.公共政策的功能15.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16.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17.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9.政策工具20.政策工具的类型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2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22.政策系统与政策客体和环境的关系23.政策系统的运行及步调24.政策支持系统25.政策反馈系统26.政策系统的普通情况27.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28.当局本领29.公共决策体制30.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2.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3.公共利益34.作为政策客体和主体的百姓35.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6.公共决策权力及其归属37.决策权力的配置38.公共决策体系体例的类型39.非当局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40.公共决策的规则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41.政策过程模型的认识论意义42.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43.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44.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45.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46.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47.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48.政治系统模型49.机构-制度模型50.集团模型51.精英模型52.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的详细运用53.揭示认识论素养的政策过程模型有54.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55.“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含义56.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57.“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包容性和开放性58.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59.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60.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寄义61.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62.政策问题的概念63.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64.政策问题的分类65.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66.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67.政策网络的含义68.问题认定的寄义69.问题认定的方法70.问题认定的步骤71.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72.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73.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74.三源流模型的寄义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75.政策方针76.政策目标特征77.公共政策方针的分类与基本方针78.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79.确定政策方针的准绳80.政策规划的含义81.政策设计的含义82.政策规划的主体83.公共政策的决定主体84.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85.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86.预测性评估87.可行性评估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88.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89.基于中国经历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90.基于西方经历的政策执行的实际模型91.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92.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93.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94.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95.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身分96.政策本身关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7.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98.政策主体关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9.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00.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身分101.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102.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103.政策执行偏差的施展阐发方式104.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5.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6.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07.政策失灵的概念108.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10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110.政策无效执行的概念111.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112.公共政策评估的寄义113.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114.政策评估的主体115.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16.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17.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18.政策评估的过程119.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尺度、技术标准、价值标准的含义120.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121.公共政策评估技术标准的内容122.公共政策评估价值标准的内容123.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124.政策指标的含义12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26.实验法评估127.政策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128.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12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130.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131.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132.公共政策监控机制133.公共政策监控的功用134.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5.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6.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137.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138.政策变动的含义139.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140.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141.政策稳定的意义142.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143.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44.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145.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146.公共政策接续的含义147.公共政策调解的方式和程序148.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149.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50.公共政策调解的作用151.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152.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153.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154.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55.公共政策终结的停滞156.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7.知识的寄义和特征158.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9.政策分析的含义、要素、原则和过程160.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161.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含义163.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164.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165.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阐发师的职业伦理166.政策阐发师的素养要求167.政策研究的寄义及类型168.中国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169.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类型170.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评估和调解的影响171.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17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
公共政策学重点知识

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政策工具的概念:所谓政策工具,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4.政策问题的概念: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5,政策规划的含义:即政策构建: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6.公共政策的抉择的含义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
7.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8..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整个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的实现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
10.政策变动的含义: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公共政策知识点

公共政策知识点公共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行动方案,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共利益和改善社会福祉。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以下将就公共政策的相关知识点展开讨论。
首先,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需要考虑的知识点包括政策制定、评估和实施。
政策制定阶段需要政府机构通过调研、协商和决策确定政策目标和措施,政策评估阶段则需要对政策效果和成本进行评估,为政府调整政策提供依据,政策实施阶段需要政府动员资源和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其次,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政治因素主要指政府的政策倾向和执政目标,经济因素主要指资源分配和利益关系,社会因素主要指公众需求和舆论环境。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公共政策的方向和效果。
再次,公共政策的类型有多种,包括社会保障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城市规划政策等。
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涉及不同的领域和对象,制定和实施过程也有所不同。
例如,社会保障政策主要面向弱势群体,环境保护政策主要考虑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城市规划政策主要关注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
最后,公共政策的评估和调整是政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政府应根据政策实施效果和社会反馈,及时进行政策评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只有不断完善和改进公共政策,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
总的来说,了解公共政策的知识点对于政府决策者、社会管理者和公众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公共政策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政策制定和实施,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公共政策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公共政策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科名称很多,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学科名称是用于不同的话语表达同一概念,就像同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名字一样。
1、政策研究政策研究:主要是由学术群所发动,其目的是希望了解公共政策过程与公共政策本身,最终目标则是建构政策理论,呈现出政策的描述性与诠释性倾向。
政策研究的内涵:①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课题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③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2、政策分析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林德布罗姆于 1956 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政策分析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多学科交叉、多架构研究方法,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等特征。
这是推动这门学科兴起的时代需求的特点造成的。
政策分析的内涵:①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②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③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要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整理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加粗的为重点)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2.什么是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答: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反映这一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如:政策系统、政策环境、公共问题等。
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如:政策类型的子概念(外交、国防、经济政策等)。
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如:系统分析、系统仿真决策等。
3.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参考P6)答: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研究方面:公共政策、政策系统、政策过程。
4.古代中国政策研究为什么发达?(参考P24)答: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与路径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性?答:公共政策研究的一大特征就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认识论基础的多样性;第二,学科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第三,在操作层面或者说工具性方法的多样性。
2.简述公共政策研究中系统分析的内容与作用。
答:内容:从系统分析的内容来看,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通常包括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
作用:(1)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较;(2)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3)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4)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5)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即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而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
3.公共利益:一般认为,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界定公共利益应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
4.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护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5.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运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力可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正当性,二是必要性,三是合法性,四是合理性。
】6.公共政策的政治解释: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这类集体活动的参与者往往具有一致的目标,但总会在活动中发现与他人的合作不怎么合算(后者有时要求解决“搭便车”问题)。
7.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A 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B 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C 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

00318公共政策-目录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2.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3.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4.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概念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7.古代中国政策研究8.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条件、标志和过程9.公共政策学的引进10.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11.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2.公共政策的概念涵13.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14.公共政策的功能15.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16.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17.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9.政策工具20.政策工具的类型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2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22.政策系统与政策客体和环境的关系23.政策系统的运行及步骤24.政策支持系统25.政策反馈系统26.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27.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28.政府能力29.公共决策体制30.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2.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3.公共利益34.作为政策客体和主体的公民35.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6.公共决策权力及其归属37.决策权力的配置38.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39.非政府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40.公共决策的规则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41.政策过程模型的认识论意义42.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43.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44.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45.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46.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47.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48.政治系统模型49.机构 -制度模型50.集团模型51.精英模型52.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的具体运用53.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有54.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55.“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含义56.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57.“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容纳性和开放性58.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59.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60.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61.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62.政策问题的概念63.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64.政策问题的分类65.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66.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67.政策网络的含义68.问题认定的含义69.问题认定的方法70.问题认定的步骤71.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72.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73.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74.三源流模型的含义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75.政策目标76.政策目标特征77.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与基本目标78.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79.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80.政策规划的含义81.政策设计的含义82.政策规划的主体83.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84.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85.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86.预测性评估87.可行性评估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88.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89.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90.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91.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92.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93.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94.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95.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96.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7.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98.政策主体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9.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00.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01.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102.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103.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104.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105.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6.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07.政策失灵的概念108.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10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110.政策无效执行的概念111.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112.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113.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114.政策评估的主体115.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16.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17.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18.政策评估的过程119.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技术标准、价值标准的含义120.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121.公共政策评估技术标准的内容122.公共政策评估价值标准的内容123.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124.政策指标的含义12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26.实验法评估127.政策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128.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12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130.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131.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132.公共政策监控机制133.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134.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5.外部政策监控机制136.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137.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138.政策变动的含义139.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140.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141.政策稳定的意义142.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143.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44.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145.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146.公共政策接续的含义147.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和程序148.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149.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50.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151.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152.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153.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154.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55.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156.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7.知识的含义和特征158.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9.政策分析的含义、要素、原则和过程160.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161.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含义163.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164.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165.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分析师的职业伦理166.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167.政策学习的含义及类型168.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169.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类型170.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评估和调整的影响171.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17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公共决策制度的特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公共政策学知识点第⼀章绪论1、公共政策: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化⽬标所采取的政治⾏动或所规定的⾏为准则,它是⼀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1)公共政策有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体现了主体的意志。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标或⽬的。
3)公共政策表现为由⼀系列⾏为所构成的⾏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采取的政治⾏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种⾏为准则或⾏为规范。
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要素。
2)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不断的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利益的选择——利益的整合——利益的分配——利益的落实——利益的增进公共政策的本质就是在更好的维护好、落实好国家意志,⽽对社会利益进⾏权威性的分配,并不断采取各种措施、⼿段、⽅法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阶级性;整体性;前瞻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功能: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4)象征性功能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1)公共政策的稳定功能2)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功能3)公共政策促进社会⾰新功能2、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评估和监控的个⼈、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作⽤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作⽤的社会成员(⼈)两个⽅⾯。
政策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化、国际环境政策系统的划分: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决断⼦系统、执⾏⼦系统、监控⼦系统3、政策过程:阶段途径决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使、应⽤、终结、评价七个阶段(拉斯韦尔)创议、估计、选择、执⾏、评估、终结(布鲁尔)4、公共政策学的兴起1)公共政策学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政策科学运动”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2)公共政策学的新进展:20世纪七⼋⼗年代(1)政策评估⽅⾯(2)政策执⾏⽅⾯(3)政策终结⽅⾯3)最近⼆三⼗年:(1)与公共⾏政学和管理学不断融合-公共管理学(2)经济学研究途径地位越来越重要(3)新的分⽀⽐如⽐较公共政策、政策伦理学等(4)从纯技术和经济理性,转向价值分析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1)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当代⼈类所⾯临的共同问题以及各国所⾯临的特殊问题有关。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要点 知识点总结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作用、与分类:基本概念:掌握公权利的主体,对社会的各个公共领域所作出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作用:P228~230页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1、分配功能----社会资源的分配2、导向功能----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3、管制功能----对目标群体的约束管制4、调控功能----社会各个集团利益冲突的调节与控制分类:1、按照政策的空间层次分类:元政策就是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理念和方法。
是关于政策的政策,解决诸如政策的主体、程序、原则、方式等问题。
基本政策是指定具体政策所应采取的态度、应依据的假设和应遵循的原则。
是指定具体政策所依据的主导政策。
(基本国策)具体政策基本政策以外的所有公共政策。
包括实质性政策、战略与策略,规划与程序等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对外开放、信息化、科教兴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2、按照利益协调的范围和方式分类分配性政策-----九年义务教育调节性政策-----征收个人所得税自我调节性政策----货币发行政策再分配政策-----城市居民最低保障政策3、按照政策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政治政策-----政党政策、民族、外交政策经济政策-----产业、货币、财政政策社会政策-----人口、环保、治安文化政策-----科技、教育、卫生政策二:公共政策的范围政策学的范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政策系统、决策体制及政策过程。
2、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
3、政策思维、政策价值观。
4、未来研究、5、政策战略(元政策研究)、政策规划。
6、重大工程项目的论证与评估7、从大政方针到各层次、各部门的具体政策研究等等。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特别是团体路径的内容]1、政治学研究途径(1)、系统途径(2)、过程途径(3)、团体途径(4)、精英途径(5)、制度途径1、系统途径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是对周围环境要求所作出的反映。
2、过程途径政策评估-----将政策过程看成是一系列政治活动构成的,并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目的是试图发现统一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过程:基本划分的阶段是:1、分析问题4、合法化2、确认目标5、政策执行3、规划方案3、团体途径-------将公共政策看作是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社会价值和资源(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
政策不是针对一个人的,而是针对社会全体成员,或是针对一类人、一群人(某一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群体等).然而,社会却没有完全一致的价值和利益的存在,只有团体与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存在。
第四章1、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公共决策体制分为分权制和集权制。
2、公共决策体制类型中独裁制包括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法西斯制。
最高决策权归属于神的决策体制是神权制或君权制。
3、孔多赛标准的概念: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4、投票规则(1)全体一致规则定义: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全体一致规则的例子,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同意。
特征:●一票否决●“帕累托最优”缺点:●决策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两种形式:讨价还价和弃权(2)过半数规则定义: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能通过的规则。
特征:●决策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缺陷:●“多数剥削少数”●决策结果未必可靠●投票悖论第五章1、自愿型工具:家庭与社区、自愿型组织、市场强制型工具: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混合型工具: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1)政策目标(2)工具的特性(3)工具应用的背景(4)以前的工具选择(5)意识形态第六章1、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公共政策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标志:1951年哈罗德·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拉斯韦尔关于政策科学的六点界定(1)政策科学是有关民主的学问:涉及个人的选择,必须以民主体制为前提。
(2) 政策科学的是建立在实证主义基础上的学问:其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必须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主义,建立可检验的经验理论。
(3) 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非常敏感的学问:它所选择的经验分析模型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
(4) 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要靠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确立自己崭新的学术体系。
(5) 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后者的实践经验对于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6) 政策科学是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2、“政策分析”、“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这些命题的提出者。
(1)(2)戴维.伊斯顿: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传统政治学的角度,侧重公共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
但忽略了公共政策除价值分配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
(3)托马斯.戴伊:凡是政府决定做或决定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突出了行动特征;政府的不作为并不代表没有政策,政府决定做或不做与政府真正做或不做很大差别。
3、“民贵君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反映的政策原则?4、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思想库”、“智囊”属于什么系统?(1)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政策系统(Policy System)是一个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以及将政策主体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反馈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一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是密切相连的。
公共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大要素组成。
(2)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现代政策研究组织又叫“思想库”(think tank)、“脑库”(brain tank)。
公共政策学第1章

举例:
元政策:《宪法》中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基本政策:
《义务教育法》第八条 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 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三条 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 学、就业、社会优待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 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
1.4公共政策的具体表现形式
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国会 总统 法院
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人大 党 行政机关
课程设计(4-5人为一组,共11组) 政策制定(6个组,每2组选一个题目,PK汇报)
“公路牛皮癣”户外小广告的管理措施 大兴黑车规范 大学生校外租房的规制 城市乞讨管理 大兴“入托难”的解决 “烧鬼纸”的危害及解决 公共设施开放对策 艾滋病检查实名登记制度
类别:
(1)元政策的第一种类型是价值性的元政策 “民主”、“自由”、“公正” 、效率、宽容; 《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 “以人为本”。 (2)元政策的第二种类型是方向性的元政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3)元政策的第三种类型是程序性的元政策 《宪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 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1.1 什么是“公共”?
公共 治理
公共 空间 公共 物品 “公共” 概念 公共 职能
公共 秩序
公共 权力
公共 利益
公共 问题
公共秩序 公共道德 阿瑟.史密斯在中国生活五十年,在《中国人的 特性》中指出,普通民众缺乏社会公益心,少 有“公”的概念。 “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 之公德”。 ——梁启超 公共治理 《社会契约论》 《利维坦》
公共政策学重点第一章(精)

四、学科的诞生及其初步发展
1.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D. Lerner)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 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这本书被誉为 “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 典著作”,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是政治学 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一、古代的政策研究
我们把从上古时代直到20世纪中期的政策 研 究,统称为“前公共政策学时期的政策研究”。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 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 很大的作用。 1.史官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2.策士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3.谏议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4.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二、这一学科概念有如下内涵
(一)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 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 策。 (二)按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 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三)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 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四)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 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 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 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 目的。
(二) 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基本的方面就 是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有四个突出的问 题应予重视: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 相对性 3.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 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2024)

引言概述:公共政策是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和决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公民福祉。
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政府、市场、公众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本文将总结公共政策学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正文内容:一、公共政策的概念和特征1.公共政策的定义2.公共政策的特征a.公共性b.法律性c.广泛性d.建设性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a.问题识别与定义b.政策制定c.政策实施d.政策评估2.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者a.政府部门b.利益相关方c.公众参与三、公共政策的评估与调整1.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和方法2.政策评估的因素和指标3.政策调整和改进的方式a.修改政策目标b.调整政策措施c.修正政策执行方式四、公共政策的影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和效果评估2.政策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a.社会福利政策b.教育政策c.卫生政策d.环境保护政策五、公共政策的国际比较与案例分析1.国际公共政策的比较研究a.政策目标和导向b.政策措施和执行c.政策影响和效果2.国际案例分析a.国家级公共政策案例b.地方级公共政策案例总结:公共政策学是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的一门学科。
本文通过概述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征,详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评估与调整,及其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还通过国际比较和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深入了解和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知识,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共政策,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2)经济学研究途径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或立法者)的行为的?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下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及模式,并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
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
而为了回的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5、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利益团体的行为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利益团体的行为动机及原则也是按照“经济人”假设行事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公共政策制定,实际上是对社会价值和资源(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
政策不是针对一个人的,而是针对社会全体成员,或是针对一类人、一群人(某一社会阶级、阶层、集团、群体等).然而,社会却没有完全一致的价值和利益的存在,只有团体与个人的价值和利益存在。
第四章1、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公共决策体制分为分权制和集权制。
2、公共决策体制类型中独裁制包括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法西斯制。
最高决策权归属于神的决策体制是神权制或君权制。
3、孔多赛标准的概念: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人。
4、投票规则(1)全体一致规则定义: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见到全体一致规则的例子,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国同意。
特征:●一票否决●“帕累托最优”缺点:●决策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两种形式:讨价还价和弃权(2)过半数规则定义: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才能通过的规则。
特征:●决策效率高●“少数服从多数”缺陷:●“多数剥削少数”●决策结果未必可靠●投票悖论第五章1、自愿型工具:家庭与社区、自愿型组织、市场强制型工具: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混合型工具: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1)政策目标(2)工具的特性(3)工具应用的背景(4)以前的工具选择(5)意识形态第六章1、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政策议程实际上也就是政治组织尤其是党政机关确定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
政策议程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的过程。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形式是立法。
3、“摸石头过河”属于渐进政策模型4、建立政策议程的模型——动员模型政策议程的动员模型所描述的主要是政治领袖自己提出政策问题,并把它列入政策议程的过程。
5、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政策工具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1)权威性——它们是经过法定的程序制定的,是一般的大政方针,因而具有权威性;(2)强制性——它们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必须得到坚决执行。
6、行政机关(政府)不仅是政策执行的主要机构,而且它有权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1)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的具体化,它们要体现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出的政策的基本精神;(2)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政策所没有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有权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策规定,以防止出现政策空白。
7、方案规划的定义: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8、政策合法化的定义: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9、中国政策制定的模式的特点:在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程度较低,社会利益的表达与综合并非由各种社会结构来承担,而是有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精英通过分析、研究、和调查而将他们所认定的社会利益输入到公共政策中去。
因此,中国政策制定过程呈现出一种“内输入”的特点。
“内输入”特点的具体表现是: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
第七章1、“执行运动”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们提出了各种执行理论。
(1)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2)系统理论——将政策执行理解为政策行动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1)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行政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
(2)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3)经济手段(4)思想诱导手段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1)“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
(2)“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
(3)“软托硬抗,拒不执行”——象征性执行。
(4)“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成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利益”的驱动。
(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
(2)政策本身的缺陷。
(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5、政策评估作为一种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是政策运行过程这一有机链条中的重要的一环。
区分效果、效率、效益三种的区别:效果:政策的产出、结果、影响效率:产出/投入效益:有用的产出/投入第八章1、政策评估的标准(1)事实标准●政策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间的比例关系<1>成本消耗——政策主体、目标群体、社会负面影响<2>政策收益——主体、客体、环境●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解决问题的程度、满足需求程度、需求被满足人数●政策对社会影响程度综合衡量2、政策评估的类型(1)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政策评估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政策评估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事后评估。
●事前评估: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的评估。
●执行评估:对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就是具体分析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以确定政策是否得到严格地贯彻执行。
●事后评估: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对政策效果的评估,旨在鉴定人们执行的政策对所确认问题达到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辨识政策效果成因,以求通过优化政策运行机制的方式,强化和扩大政策的效果。
第九章1、政策监控的分类(1)根据政策监控的层次分类●自我监控●逐级监控●越级监控(2)根据政策监控的内容分类●目标监控●关键点监控2、立法机关(立法者)对政策的监控的具体表现(1)依靠法律监控公共政策(2)听取和审议预算、决策、立项等,对公关政策的内容、规模、方向加以监控。
(3)通过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不信任投票来控制公共政策。
(4)以质询和诘问等方式对公共政策加以监控。
(5)通过观察、检查和组成针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而对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3、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弱化的原因:(1)党政不分。
突出了党纪监督,却将法律监督置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2)政策监控的具体程序与实施细则的缺失,使得法律上的监控权力因无法进入操作层面而被悬置起来。
(3)政策监控的主体所能得到的有限信息也制约和影响了监控的实际效果。
第十章1、政策终结的定义和特征(1)定义: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
(2)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2、政策分解、政策缩减和政策周期的定义(1)政策分解:指的是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政策。
当原有的政策过于庞杂、目标众多以至于影响该政策的有效执行是,常常采用分解的办法,将原政策的内容按主要的目标分解成几个较小的政策。
这样有利于执行者明确政策目标,提高执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