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肿瘤诊治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肿瘤生物学的新发现
肿瘤生物学的新发现肿瘤生物学作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知识,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生物学领域也涌现出许多新的发现,为人类战胜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在肿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新发现。
一、肿瘤干细胞的发现肿瘤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能够不断产生肿瘤细胞,是肿瘤发生、发展和复发的关键。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技术手段,成功地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和鉴定出肿瘤干细胞,揭示了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肿瘤干细胞的发现为深入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免疫治疗的突破免疫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一种新兴手段,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具有独特的治疗机制和显著的疗效。
近年来,免疫治疗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成功应用、CAR-T细胞疗法的突破、肿瘤疫苗的研发等,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免疫治疗的突破不仅改变了传统肿瘤治疗的模式,也为普通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三、肿瘤代谢的新认识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代谢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肿瘤细胞具有高度依赖糖类代谢和严重的酸化微环境等特点。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肿瘤代谢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肿瘤代谢异常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发现了一些新的代谢靶点和药物,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肿瘤代谢的新认识不仅有助于揭示肿瘤的发生机制,也为个性化治疗和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液体活检技术是一种通过检测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或肿瘤细胞来实现肿瘤诊断和监测的新技术。
近年来,液体活检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已成为肿瘤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或肿瘤细胞进行检测,可以实现早期肿瘤的筛查和诊断,监测肿瘤治疗效果,评估肿瘤的预后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选择。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准医疗的不断普及,以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与以往的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高、有效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靶点的发现、药物的选型、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靶点的发现靶点是指某个分子或细胞结构,能够与治疗药物紧密结合,从而起到抗癌作用的位置。
对于肿瘤治疗而言,靶点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的存在直接决定了治疗药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目前,靶点发现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化学筛选法、基因组学筛选法、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和细胞治疗方法。
其中,化学筛选法是指利用生物化学技术,从化学物质中筛选出对于某种癌症有特异性的化合物;基因组学筛选法则是指通过对整个基因组的筛选,寻找具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或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则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寻找具有癌症特异性的蛋白质;而细胞治疗方法则是利用生物技术筛选出能够靶向癌细胞特异性基因的细胞,通过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靶向细胞的刺激来治疗癌症。
目前,靶点的发现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开展肿瘤分子基因组学研究,这对于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基因和蛋白质变化十分重要。
二、药物的选型药物的选型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必须找到能够靶向特定肿瘤细胞的药物,并能够在体内达到理想的浓度。
其次,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它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根据靶点的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以分为信号转导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免疫治疗剂、抗血管生成剂、DNA损伤修复抑制剂等多个种类。
例如,信号转导抑制剂是针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而免疫治疗剂则是指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抗体和杀伤力,从而达到抗癌的效果。
泌尿系肿瘤的分子分类与治疗
泌尿系肿瘤的分子分类与治疗泌尿系肿瘤是指发生在泌尿系(涉及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等器官)中的肿瘤。
与其他癌症相比,泌尿系肿瘤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很多患者在迟至症状明显时才被确诊。
在治疗上,背景、病理学类型、分子特征等因素的差异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
这里将着重介绍泌尿系癌症的分子分类与治疗。
一、分子分类泌尿系肿瘤的分子分型研究在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
基于基因表达谱的分子分类法,已成为了当前分子研究热点领域之一。
其中,输尿管上皮癌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不同于肾癌和前列腺癌,两者分子表型和临床症状差异较大。
1. 肾癌的分子分类法:基于基因表达谱分子分类法,按分子亚型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类:清细胞肾癌(ccRCC);- 二类:嗜酸肉瘤/成纤维样变性肾癌(papillary RCC);- 三类:嗜碱性肉瘤肾癌(chromophobe RCC);- 四类:肾平滑肌肿瘤(SMC RCC)。
2. 膀胱癌的分子分类法:基于基因表达谱和肿瘤基因组学的分子分类法,可分为五个独特的分子亚型:- 假乳头状结构形成型(FGFR3-DUP);- 类基底细胞癌(BCPN);- 包膜非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POLE-MUT);- 肿瘤基因组稳定型(CNA-LO);- 肿瘤基因组不稳定型(CNA-HI)。
3. 前列腺癌的分子分类法:基于基因表达谱可分为三个亚型:- 前列腺癌贫血素样反应亚型(luminal A);- 前列腺癌内分泌耐药亚型(luminal B);- 前列腺癌基底细胞亚型(basal)。
二、治疗泌尿系肿瘤常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然而在分子分型的指导下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被研究和探索。
此外,免疫治疗在泌尿系肿瘤治疗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肾癌治疗:1. 一类:清细胞肾癌(ccRCC)这种类型的肾癌对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有良好的反应,该类肾癌的主要靶点为VEGF和VEGFR,治疗药物一般是选择抗VEGF单抗(Bevacizumab) 和TkIs(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肿瘤研究进展
肿瘤研究进展肿瘤研究是当今医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和前沿的研究之一。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肿瘤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对近年来肿瘤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进行介绍。
首先,基因组学研究在肿瘤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通过对肿瘤患者的基因组进行测序,科学家们能够找到关键的基因突变,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研究这些基因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此外,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肿瘤内部细胞的异质性及其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其次,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新宠。
特别是针对PD-1/PD-L1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已经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此外,创新型的CAR-T细胞疗法也成为了治疗某些血液系统肿瘤的有效手段。
此外,液体活检技术的发展也为肿瘤研究和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液体活检是通过分析患者体液中的肿瘤相关标志物或细胞来进行诊断和监测。
与传统的组织活检相比,液体活检具有无创、方便和重复性高的优点。
目前,液体活检已经广泛应用于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中。
最后,人工智能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也成为了一大热点。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的医学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帮助医生提供更准确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肿瘤影像,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肿瘤的类型和分级。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组数据,预测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和预后。
综上所述,肿瘤研究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通过基因组学、免疫疗法、液体活检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我们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水平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然而,肿瘤仍然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疾病,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战胜肿瘤。
2024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完整版)
最新: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附图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大多数的肾上腺意外瘤属于良性肿瘤,但仍有<2%的肾上腺意外瘤为恶性病变,且自2017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所有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a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均具有恶性潜力的可能[1]。
故了解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随访对临床工作十分重要。
为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治水平,欧洲16个不同机构、国家的多学科专家小组于2020年首次制定了《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2](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是由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和欧洲罕见成人实体癌症参考网络合作编制,文中提供了证据水平和推荐级别,按照循证医学证据水平,为肾上腺皮质癌(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 ACC)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分类、治疗和随访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意见。
01 流行病学肾上腺癌分为两种,一种是起源于肾上腺皮质的ACC,另一种为来自肾上腺髓质的恶性嗜铬细胞瘤[3]。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后者常称为副神经节瘤,与嗜铬细胞瘤合称PPGL。
据估计,ACC的发病率为每年(0.5~2.0)/百万,其发病高峰出现在儿童和40~50岁人群。
PPGL 的发病率每年在(2~8)/百万,且与年龄呈正相关[4]。
02 诊断与风险评估鉴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且治疗及随访涉及多个学科,故强调对疑似ACC或PPGL患者均应进行多专家小组会诊讨论,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2.1 激素检查激素检查有助于评估肾上腺肿块的良恶性、判断有无危重症风险。
对于所有怀疑为ACC或嗜铬细胞瘤的肾上腺肿瘤患者均应检查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表1)。
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
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细胞增殖异常的疾病,也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威胁。
肿瘤细胞异常的增殖行为涉及到多种生物学机制,目前还没有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以,探究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新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基础肿瘤是由生物体组织中发生的某种细胞增殖异常产生的病变,肿瘤的形成是多种生物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最主要的是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和失调,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基因拷贝数变化等,这些变异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能力发生变化。
同时,还存在一些肿瘤细胞中特有的生物学机制,例如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逃逸机制、肿瘤微环境的影响等等。
这些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真实本质,为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2.肿瘤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相应的中医药治疗等。
这些治疗手段相互配合,可以有效地减少肿瘤的体积和转移的风险,但是这些治疗手段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化疗和放疗对正常细胞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影响和副作用,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和监测。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耐药性问题,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肿瘤治疗新策略针对当前肿瘤治疗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深入研究肿瘤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在治疗方面进行创新。
目前,基于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治疗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有以下几种:3.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特异性分子或信号通路来杀死癌细胞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会抑制癌细胞增殖,并且尽可能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目前已经有很多靶向治疗方法,其中较为成功的包括EGFR抑制剂、VEGF抑制剂、HER2抑制剂、BCR-ABL1抑制剂等等。
3.2 免疫治疗在免疫治疗中,我们通常会利用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来治疗肿瘤。
免疫治疗方法包括肿瘤疫苗、T细胞治疗、PD-1/PD-L1抑制剂等等。
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技术
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与诊断技术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的发生和治疗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肿瘤的分子病理学和诊断技术是现代肿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肿瘤的分子病理学和诊断技术进行介绍和阐述,以期让人们了解到肿瘤分子病理学和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一、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极其复杂,常常涉及到多个基因和多个信号通路。
因此,肿瘤的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正是这些交叉学科中的重要一环。
肿瘤的分子病理学主要是通过研究肿瘤细胞的分子遗传学和分子表型学特征,来揭示肿瘤的病理生理机制、分子分类和治疗的靶点。
在分子水平上,肿瘤分子病理学重点研究肿瘤相关基因、调控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的分子变化。
这些研究对于肿瘤的早期预防、个体化治疗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肿瘤的诊断技术诊断是肿瘤治疗的第一步,精准的诊断技术对症治疗至关重要。
肿瘤的诊断技术主要包括影像学诊断、组织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等。
1. 影像学诊断常见的影像学技术包括CT、MRI、PET等。
这些技术可以直观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能够帮助医生做出最初的病变判断。
但是,由于肿瘤的病情复杂变化,影像学诊断不能够提供详细的病理信息和分子水平的信息,常常需要结合其它诊断手段。
2.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能够直接从肿瘤组织中获取更加精确的病理学信息,是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通过肿瘤切片染色方法能够检测到肿瘤组织中的细胞类型、生长状态、血流情况、细胞周期等多个指标,为肿瘤精准诊断提供了重要信息。
3. 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与组织学检查相比,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有着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从肿瘤组织中检测到更多的分子信息。
目前,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主要包括PCR、FISH、NGS等技术。
其中,PCR技术可以检测病毒DNA和RNA、基因突变等病理因子;FISH技术可以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蛋白质重塑等指标;NGS技术可以全面检测肿瘤中的基因、突变、表达水平、CNV等信息。
肾上腺肿瘤
肾上腺肿瘤肾上腺实质由皮质和髓质构成。
皮质位于腺体的周边,约占腺体的80%~90%。
根据皮质上皮样细胞排列的形态,由外至内可分为三带:球状带,约占皮质的15%,束状带最厚,约占皮质的75%,网状带与髓质相接,约占皮质的10%。
球状带主要分泌盐皮质激素并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束状带和网状带主要分泌糖皮质激素,也可产生雄激素和雌激素。
从功能上讲,束状带、网状带是一个整体,受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调节。
髓质位于腺体中心,髓质细胞,又称嗜铬细胞,分为两种,一种是产生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占细胞总数的80%,另一种是产生肾上腺素细胞,占20%。
肾上腺肿瘤根据来源和部位分为皮质肿瘤和髓质肿瘤。
皮质肿瘤主要包括发生在束状带和网状带的库欣综合征腺瘤、腺癌和发生在球状带的产生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腺瘤、腺癌。
髓质肿瘤主要是嗜铬细胞瘤。
此外,还有不具备内分泌功能的非功能性肾上腺肿瘤,如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一、病因、发病机制肾上腺肿瘤原因不清楚。
有个别报道腺瘤或腺癌发生在长期慢性ACTH及肾上腺结节性增生的基础上。
但目前尚未证实ACTH刺激与肿瘤间直接关系。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对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生物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其中以P53基因与人体不同部位、脏器的各类癌瘤发生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报道颇多。
但对肾上腺肿瘤的P53基因的研究尚处于初步开展阶段,结果颇不一致,其意义尚难定论。
P53基因的丢失、突变、重组、失活与癌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Yono等1989年对6例肾上腺皮质癌的研究表明17P染色体等位基因缺失率高达100%,而腺瘤则没有发现,P53基因即位于17P染色体。
1990年Srivastava等在并发皮质癌的Fraumeni 综合征切除瘤组织检测发现P53基因的第7外显子有点突变存在。
Yoxhimoto等曾对134例原发性内分泌肿瘤用PCR-SSCP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垂体肿瘤、甲状腺肿瘤、甲状旁腺肿瘤、胰腺肿瘤、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皮质肿瘤。
肾上腺皮质肿瘤良恶性鉴别方法探究
Abta t A rncrcl u o ( C )i o e f o mo n or e u r adte i a s o dc oo ia src : de oot a T m r A T S n m ned ci mos n nc ue f rncrcl i oc nt h ma A t
关键词 : C A T 鉴别 ; A C; C ; 影像学 ; 分子生物学
中 图分 类 号 : 7 66 R 3 . 文 献 标 志 码 : A
Re e r h o de tfc to o n g r s a c n I n i a i n f r Be i n o i M a i n n r n0 0 tc lTu o lg a t Ad e c r i a m r
第 1 2卷 第 6期
21 年 1 01 2月
北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J U N L O E H A U I E ST N trl c n e O R A F B I U N V R I Y( a a S i c ) u e
Vo .1 . I 2 No 6
De . 0 1 c 2 1
te a pl ain o h l si es y t m. i h e eo me to c e c n e h o o y, e p e h v e u h p i to ft e ca sc W iss se W t t e d v l p n fs in e a d t c n lg p o l a e b g n c h t x o e n w y o i n i e h r a o e plr e wa st de t y wh t e n ACT i e g rma in n O t a h r o e s e i c meho s f s b nin o lg a tS h tt e e s me n w p cf t d i n w, u h a ma e lg n lc lr b oo y t c n q e whih c n b s d t u t e mp o e t e ca iy o o s c s i g o o y a d mo e u a il g e h i u s, c a e u e o f rh ri r v h lrt f ACT i g o i. e e u t t h i g o o y a d mo e u a oo y e hn q e o h d n i c to f t d a n ss Th r s ls wi t e ma e lg n lc lr bilg tc i u s fr t e i e t ain o he h i f tmo sa e d s u s d i o a aie wa O a o i e tf e h r a u r r ic s e n a c mp r tv y S st d n i wh t e n ACT i e g r maina t y s b nin o lg n . Ke r s:ACC; y wo d ACT;d n i c t n;ma e lg moe u a i lg i e tf ai i g oo y; lc l rb oo y i o
肾上腺皮质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2 研 究 家 族 性 A r 遗 传 改变 的文提供 了 A T的病理生理学 C C 中遗传改变 的重要性 ,综述 了 目前非 常重 要的几种 遗传改
变。
1 C s的 克 隆 起源 A T
都 是 良性腺 瘤 ,但 它们可复发并 在初次手术 治疗后再 次生
长。研究者认 为其非侵入性及生物侵袭性源于肿瘤抑制基因 功能丢失 的程度 。可引起腺垂体特异细胞亚型增生 的刺激可
产生多种不 同克隆 ,每个都具有发生散在肿瘤 的不 同潜 能 , 而这依赖于细胞 分化 和( ) 或 凋亡的速率。目前还不明确对腺
刘 欣 , 张厚 朝
(. 津 医科 大 学 国 际 内分 泌代 谢 杂 志编 辑 部 ,天津 3 0 7 ; 1 天 0 00
2 长 春 国 奥 生物 制 药有 限公 司 ,吉林 . 长春 10 2 ) 3 0 1
摘 要 :肾上 腺 皮 质 肿瘤 ( T ) 导致 类 固醇 激 素 生 成过 多 , 肾上腺 皮 质癌 是 肾上 腺 疾 病 致 死 的 主要 原 因 。近 年 确 定 的 导 AC s可 而
致 A T 的 遗 传 综合 征 的 胚 系分 子缺 陷促 进 了 A T 遗 传 学 方 面 的发 展 。在 散 发 性 肿 瘤 体 细胞 的 改 变 中也 发 现 了相似 的分 子 C s C s
缺 陷 。L-Fa me 综 合 征是 家族 性 疾 病 , 由 于肿 瘤 抑 制 基 因 TP 3发 生 改 变 , Bek t — id ma n综 合 征 是 由位 于 i ru i 是 5 而 c wi W e e n h
这些方法 已经发 现了可影 响不 同染 色体 及位 点功能的改变 。
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
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肿瘤诊治中的分子诊断技术越来越受到注重。
分子诊断技术能够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内的蛋白质、DNA等分子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肿瘤以及肿瘤的类型,从而为医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肿瘤诊治中的分子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肿瘤细胞内的分子来诊断肿瘤的技术手段。
目前在肿瘤诊治中主要应用的分子诊断技术包括: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芯片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下一代测序(NGS)技术等。
其中,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内的免疫标记物来确定肿瘤类型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蛋白质芯片技术则是一种可以同时测定大量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不同肿瘤类型的蛋白质表达功能,并且为医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FISH技术是一种可以检测肿瘤细胞内基因缺失、基因扩增等命名的技术,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遗传变异情况。
qPCR技术则是一种可以快速准确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基因表达水平高低及通路活性以及肿瘤的恶性程度。
NGS技术则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肿瘤生物组分析的技术,能够发现潜在DNA突变和融合基因,为医生提供更为详尽的肿瘤基因组信息。
二、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基因扩增等情况,从而为医生提供更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监控患者的反应情况和病情进展。
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治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例如,在乳腺癌的诊治中,分子诊断技术已经成为常规的诊断方法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检测乳腺癌细胞内的HER2基因扩增情况,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HER2靶向治疗。
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测试也是常规检验之一,EGFR基因扩增使患者更容易对药物治疗产生反应。
肾上腺皮质肿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肾上腺皮质肿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冼晶(综述);罗佐杰(审校)【摘要】肾上腺皮质肿瘤近年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鉴别肾上腺皮质肿瘤的良恶性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及对肿瘤预后的评估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肾上腺皮质肿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防治杂志》【年(卷),期】2016(008)006【总页数】5页(P392-396)【关键词】肾上腺皮质肿瘤;皮质癌;皮质腺瘤;鉴别诊断;诊断【作者】冼晶(综述);罗佐杰(审校)【作者单位】530021 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530021 南宁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6.2肾上腺皮质肿瘤包括肾上腺皮质腺瘤和皮质癌,两者虽然均为肾上腺皮质肿瘤,但治疗方法及预后截然不同。
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进行定性诊断,根据影像学检查和相关的激素试验定位诊断,然后再根据术后普通病理学方法诊断肾上腺皮质肿瘤的性质,但仍有不少病例难以确诊。
本文对近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基因诊断及信号通路等方法对肾上腺皮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进行综述。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检测和定位组织或细胞中某种化学物质,可直接在组织切片上定位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使该技术不但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用于肾上腺皮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1.1 细胞增殖标记及其他细胞增殖标记在肾上腺皮质腺瘤及皮质癌组织中的表达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肿瘤增殖抗原Ki-67是一种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非组蛋白性核蛋白,存在于增殖细胞核中[1],是目前最具增殖能力及应用最广泛的增殖细胞标志物,其表达的高低可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浸润、转移和复发[2-3]。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一种与细胞周期有关的核内多肽,仅在增殖细胞中合成或表达,是判断各种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及恶性度的一种指标[4]。
肿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肿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肿瘤生物学是研究肿瘤起源、发展、转移等问题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研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生物学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研究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肿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进展过去的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肿瘤细胞基因突变和基因组异常而引起的。
因此,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一直是肿瘤生物学的热点。
1. 基因调控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精细地探究癌症基因的调控机制。
例如,一项名为ENCODE的研究项目,对人类基因组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大量新的非编码RNA,以及许多新的调控元件和通路。
另外,单细胞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研究癌症中个体细胞的变异和克隆进化。
2. 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测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测近年来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已有多种免疫治疗药物被 FDA 批准上市,包括抗 PD-1/ PD-L1 抗体和 CAR-T 等。
此外,与传统治疗相比,免疫检测具有更具特异性和灵敏性的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群筛查和辅助诊断。
细胞水平上的研究进展3. 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多能性和自我更新能力的一小部分细胞。
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的发生、生长、复发和转移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肿瘤干细胞的起源、分化、自我更新、信号通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是指包括免疫细胞、间质细胞、血管和基质在内的肿瘤周围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研究人员的关注焦点逐渐从癌症细胞本身转向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调节机制。
例如,近年来细胞外信号体液(exosome)的发现和研究,更是揭示了肿瘤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的重要相互作用。
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进展5. 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作为计算生物学的分支之一,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
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分子机制肿瘤是指由生物体内某种细胞大量增生、失去正常功能并无法受机体调控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基因突变、细胞生长因子、信号途径、细胞周期调控等多个分子机制的参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分子层面探索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一、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基因突变是指生物体内某些细胞的基因DNA序列发生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基因突变是引起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肿瘤细胞中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变基因,它们影响了细胞的生长、修复和凋亡等功能,并使得细胞不受机体的控制而产生异常的增殖和转移。
一些肿瘤家族中的基因变异也被证实是致癌基因的一部分,例如BRCA1和BRCA2等基因,它们突变会导致乳腺癌和卵巢癌等遗传性肿瘤。
二、信号途径在肿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因突变以外,信号途径是控制肿瘤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细胞内的信号途径是由多种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可以促进或抑制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命活动,特别是在哺乳动物的细胞中,信号途径对生命活动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
肿瘤细胞的信号途径被异常激活,使得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正常平衡被破坏。
例如,Ras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可以导致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这种现象在人类癌症中很常见。
因此,研究信号途径的异常调控对于治疗和预防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细胞周期调控对肿瘤发展的影响分子层面上,细胞周期调控是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细胞周期是细胞从分裂到再分裂的一系列生物学事件的过程,包括DNA复制、细胞分裂和分化等过程。
细胞周期的调控和细胞周期蛋白(如细胞周期蛋白CDK)的激活与否密切相关。
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发生了变异和改变,使得细胞的生长失控并分裂不受限制。
在现代治疗中,靶向细胞周期调控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疗法,有望成为治疗肿瘤及其他疾病的有效手段。
总之,分子机制是影响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家对肿瘤的深入研究,分子机制的逐渐解析将为肿瘤治疗开创新的思路。
肾上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肾上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摘要: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影响相关激素的分泌,导致代谢和生理功能紊乱。
肾上腺肿瘤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症,主要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其中肾上腺良性肿瘤较为常见。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
其中,手术治疗一直是治疗肾上腺良性肿瘤的主要手段。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创口变小,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大大缩短,但仍具有一定的手术风险。
药物保守治疗则是根据肿瘤类型和发展情况使用药物,其风险较小,但存在副作用及疗效不佳等问题。
因此,本文根据目前肾上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治疗进展情况,对各治疗方案效果及优缺点进行阐述,为肾上腺良性肿瘤患者制定最适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参考。
肾上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位于双肾上方,由内部的皮质和髓质组成。
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皮质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和性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等,影响人体的代谢、水盐平衡和性发育等;而肾上腺髓质主要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刺激心脏、提高血压和促进脂肪代谢等。
肾上腺疾病往往会影响相关激素的分泌,导致代谢和生理功能紊乱。
其中,肾上腺良性肿瘤例如腺皮质腺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则比较罕见,也比较危险,因为它们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血压急剧上升、心脏病变、心血管衰竭等。
临床上,治疗肾上腺良性肿瘤有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其目标是通过减少激素的分泌,达到缩小腺瘤和减轻症状的效果,但药物治疗的效果较慢,不能彻底治愈腺瘤,而且副作用比较大,例如易引起骨质疏松、影响免疫等。
手术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但也存在创伤、瘢痕、复发等问题。
因此,本篇论文将介绍肾上腺常见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以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理论支持。
肾上腺肿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肾上腺肿瘤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肾上腺肿瘤的分类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非功能性肿瘤和功能性肿瘤分为内分泌功能(如分泌某些激素引起的高血压);皮质肿瘤、髓质肿瘤、间质瘤或转移瘤。
需要手术干预的肾上腺肿瘤通常是功能性肿瘤或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或术前无法识别恶性肿瘤)。
肾上腺是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由于其位置与肾脏密切相关,它是一种传统的泌尿外科疾病。
肾上腺的左右位于腹膜后,下外侧靠近两侧肾的上内侧。
肾上腺的形状和大小乍一看就像成年人微微弯曲的末端手指。
它的头、身体和尾巴也像末端手指从批根到指尖。
但如果仔细区分,右肾上腺为三角形,左肾上腺为半月形。
前者骑在右肾上极内侧,后者悬挂在左肾上极内侧。
它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为4.0厘米~6.0厘米,2.0厘米~3.0厘米和0.3厘米~0.6厘米。
正常肾上腺重量约44厘米。
.0~5.0克。
虽然肾上腺本身的体积很小,但它生长的肿瘤体积非常不同,通常直径为3cm以下为小肿瘤,最小肿瘤不到1cm,大人可达十到三十厘米。
豆粒、桃李、苹果、哈密瓜、儿枕等肿瘤形状。
肾上腺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
有报道称,腺瘤或腺癌发生在慢性肾上腺皮质激素中(ACTH)以肾上腺结节性增生为基础。
但尚未证实ACTH刺激与肿瘤直接相关。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P研究报道了53基因与人体不同部位和器官的癌症发生学关系。
但肾上腺肿瘤P53基因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结果相当不一致,其意义难以确定。
P53基因的丢失、突变、重组和失活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每个研究结论都有很大的不同P53基因突变与肾上腺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发病机制中作用等,皆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肾上腺皮质和髓质可发生肿瘤,引起内分泌功能变异的称为功能性肿瘤,不引起内分泌功能变异的称为非功能性肿瘤。
主要有以下几类:1.皮质醇增多症主要包括慢性糖皮质激素增多,导致一组临床表现: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糖尿病倾向、性功能异常、月经紊乱、精子减少等。
肾上腺皮质肿瘤良恶性鉴别方法探究
肾上腺皮质肿瘤良恶性鉴别方法探究熊蔚蔚;郭菁;张成义;陈曦【摘要】肾上腺皮质肿瘤(Adrenocortical Tumor,ACT)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存在于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中,并且是引发肾上腺皮质癌(Adrcnocortical Carcinoma,ACC)进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经典的"Weiss系统"在诊断明确性上存在种种无法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新的途径来鉴别ACT的良恶性,于是开始有了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特异性的检查方法,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诊断的明确性.现通过对比的方式,探究肾上腺皮质肿瘤(Adrenocortical Tumor,ACT)影像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查的结果,从而能更准确地鉴别其良恶性.%Adrenocortical Tumor(ACT) is one of common endocrine tumors and the main cause of Adrcnocortical Carcinoma(ACC)leading to death.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in the clarity of diagnosis that can not be solv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c Weiss syste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eople have begun to explorenew ways to identify whether an ACT is benign or malignant so that there some new specific methods now,such as image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which can be us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larity of ACT diagnosis.The results with the image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tumors are discussed in a comparative way so as to identify whether an ACT is benign or malignant.【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6【总页数】5页(P669-673)【关键词】ACC;ACT;鉴别;影像学;分子生物学【作者】熊蔚蔚;郭菁;张成义;陈曦【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部,吉林吉林132013;吉林省前卫医院,吉林长春130012;北华大学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部,吉林吉林13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6ACT是内分泌系统中常见的肿瘤,其恶性发展是演变为ACC的主要原因,ACC的发病率大约为(1~2)/100万,约占所有已知恶性肿瘤的0.02%[1].从全球范围内的统计数据来看,ACT 的整体发病率较低,再加上患者临床表现以及在微生物学上病理形态的非特异性,给ACC的诊断及治疗造成了较大困难[2-3].1984 年,Weiss等[4]对 43例ACT患者(含转移的和未转移的)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由此发现了一系列良性和恶性ACT在组织学上的差异,基于Weiss等得出的结论,医学界逐步开始采用组织学特征对ACT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这就是著名的“Weiss系统”.随着此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不断深入,研究者逐渐发现“Weiss系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首先,由于当时医学欠发达,构建“Weiss系统”时所选取的样本数太少,无法包括一些临床应用中出现的特例情况,其次,根据“Weiss系统”进行诊断的标准不明晰,在实际应用中还需依靠病理医生个人的主观判断作为确诊的依据,这样就缺乏了评判的客观性[5-6].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不断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该系统做了一定的修改和补充,虽然这些改进使“Weiss系统”在诊断的明确性和实践性上有所提高,但是该系统本质上的缺憾却无法修补,所以在临床应用上仍然存在误诊和漏诊的问题,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损失.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利用影像学技术对该病进行诊断,但是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诊断率仍不能达到满意的水平.进入21世纪,科技水平日新月异,尤其是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特异性鉴别肾上腺肿瘤良恶性的新方法,通过对新方法的探索来提高对ACT的诊断及治疗.1 影像学检查1.1 B 超B超能够很准确地发现ACT的存在,在发现ACT的准确率上可高达80% ~90%.B超是国内较早采用的诊断ACT的仪器,因为B超具有价格便宜,使用范围广泛,可重复性强等特点,所以一般医院均有配备,是早期仪器诊断的不二之选.使用B超进行ACT的检查还可以通过比较声像图的特点来确认是囊性肿瘤还是实质性肿瘤,同时还能检测邻近器官有无侵犯.正因为如此,B超检测作为ACT的常规检查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但对肿瘤的定性诊断率并不高[7].1.2 CT继B 超之后进入ACT 检查领域的是CT 检查,由于CT 自身的特点,对0. 5 cm 以上的ACT 发现准确率在95% 以上,并且成像较B 超清晰,通过CT 检查可以准确定位ACT 的部位.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发现: ACT 的直径大于6 cm 并有局部侵犯时,在其他组织学检查配合下,如发现出血、坏死、钙化等特点时,就可以认定是恶性肿瘤[8].1.3 MRIMRI在检查ACT的准确性方面略高于CT,但是MRI在整体鉴别和诊断上是否比CT更优秀还有待进一步通过实践的检验.另外,MRI可以检查肿瘤对血管的侵袭情况,在这方面MRI要强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在检查下腔静脉、肾静脉和肾上腺静脉时还可以发现瘤栓,这对于治疗ACT有着重要意义[9].有研究学者通过比较肿瘤和肝脏在MRI中的信号强度比值,开发出了一套能够精确辨别肿瘤类型的方法,如在MRI的T2加权像上是低的信号值则表明可能是无功能的腺瘤,如果是中到高的信号强度则可能是原发性的ACC,如果信号强度极高则提示应注意是否为嗜铬细胞瘤.因此,MRI检查可以通过信号强弱很明确地鉴别肿瘤类型[10].2 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查2.1 流式细胞学技术(FCM)流式细胞学技术可以显示被测细胞的DNA类型与细胞周期,还可检测其 DNA含量,并通过FCM技术来确定肿瘤细胞是否具有侵袭性.有研究者[11-12]认为:ACC中 DNA均为非整倍体,而良性的腺瘤为二倍体,因此,可通过此方法判别肿瘤的良恶性,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一些DNA含量为非整倍体的肿瘤同样为良性的,而一些恶性肿瘤却出现了二倍体的情况,因此此结论并不确切.Camuto等[13]指出,肿瘤的良恶性与其DNA是否是整倍体并不具有确切的联系,且病情预后及激素的异常分泌等与DNA是否为整倍体也无多大关系.这些研究表明:用DNA倍体数目区分ACT的良恶性并不完全可靠,流式细胞学技术的特异性检测方法还有待于探索.2.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一种病理辅助诊断手段,该技术在大型医院已经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对肿瘤良恶性鉴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学者应用了多种抗体来研究这项技术,比如Ki-67、cyclinDl、mdm-2、Bcl2、p16、p21、p27、p53、pRB、survivin、Topoisomerase IIα、人端粒酶反转录酶( hTERT) 、D11 及CK 等[14-16],从研究的结果来看,通过比较相应基因表达蛋白质产物的方法可以为肿瘤的判别提供一定的依据,比如vimentin( 波形蛋白) 的表达率如果偏高则很有可能为恶性肿瘤,与此同时,如果keratins( 角质素) 的表达率偏低则提示该肿瘤可能有侵袭性[17-18].另外一些研究也发现:Ki-67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在临床应用中也有实际意义,如果Ki-67所占比例大于5%时,联合应用hTERT检查可以明确得知该肿瘤具有侵袭性或潜在恶性的生物学行为[19].p53基因是人体自身的一种抑制癌症基因,研究统计发现:有接近50%的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与p53基因异常或过度表达有关,但是由于ACT的特殊性,使得p53是否可以用于ACT的特异性诊断仍存在争议[20].Bemini等[21]对 ACT的研究表明:p53所表达的蛋白在ACT和肾上腺皮质正常组织中无表达,而在16例ACC中,有15例呈高表达.尽管如此,由于样本较少,不排除个体存在差异性,所以有不少学者并不同意以上观点.因此,找到一种或多种蛋白联合应用来作为特异性诊断ACT的指标,仍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2.3 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CGH是1992年由Kallioniemi创立的一套全新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该方法旨在通过染色体层面对基因组进行分析,从而获取染色体中缺失或获得的元素,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征[22].通过现阶段在临床上的应用来看,只需要一次杂交实验,实验者就可以检测患者所有染色体的异常(包括缺失和获得)情况[23].而CGH方法用于肿瘤检测领域时间不长,从现在的研究数据来看,常见的染色体丢失是:1、2、3、6、9、17、18、22 号,染色体获得常见于:1、4、5、7、8、9、11、12、13、17、20 号.由此,有研究者推测,染色体的异常程度与肿瘤大小、良恶性以及扩散速度有关[24-26].针对 ACT,Kjellman[27]对22 例(8 例恶性,14 例良性)ACT 进行了检测,其中有6例中没检测到染色体变异现象,而这6例ACT肿瘤直径均未超过5 cm,由此可以通过检查染色体是否变异来判断肿瘤大小.另外一些研究者发现在ACC中,易发生基因获得的染色体比一般肿瘤少,为 4、5、7、12、14、19 号,其中19号染色体最易获得,易发生基因缺失的染色体也不尽相同,为 1、2、11、17 号[28-29].2.4 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LOH是指一个基因位点上两个多态性的等位基因中的其中一个发生突变或缺失的现象.发生杂合性缺失的基因其转录正常蛋白质的功能也发生改变,在肿瘤细胞中,肿瘤抑制基因发生LOH而不表达相应的蛋白,致使肿瘤发生演变,因此LOH在肿瘤中尤其常见,这也提示检测细胞中是否有肿瘤抑制基因发生,LOH将会是一个检测肿瘤的重要标志[30].从研究中发现:肾上腺皮质恶性肿瘤中基因位点11ql3、7p13、11p15和17p13发生LOH的可能性很高,同时其等位基因也极易失衡,在这三个位点中17p13发生LOH与肿瘤表现出侵袭性有很大的关联.一项针对ACT患者的大样本研究也表明:7p13、11p15的LOH与肿瘤复发有关,而且与ACT相比,在ACC中的发生频率更高.另一项试验则显示:75% ~100%的 ACT具有11q13位点的LOH,因此联合检测以上位点的LOH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检测指标[31-34].还有研究表明:LOH在17p13、1lpl5及 IGF-II上提示肿瘤多倾向于恶性[35].2.5 基因芯片或DNA微阵列(Gene Chip)此技术是指在固相载体上有序的高密度的固定大量靶基因或寡核苷酸片段与探针杂交,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再用计算机系统将荧光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并对转化出来的数字信号做出比较和检测.利用现代计算机高速运算能力可以同时分析上千种基因的翻译表达情况,从而实时监测肿瘤在发生过程中不同基因的变异情况,为肿瘤病理基因分类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对基因的实时监测可以发现早期肿瘤,尤其是在肿瘤相关基因的发现和肿瘤进展的诊断指标筛选中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36].Slatcr等[37]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ACC、ACT及正常肾上腺组织,发现恶性ACT中大部分细胞的 IGF-II基因均过度表达.Thomas等[38]利用基因芯片对 11 例 ACC、4 例ACT、3例正常肾上腺皮质组织以及1例大结节样增生组织的转录谱进行了研究,通过对10 500个独特基因的检测研究发现:相对于ACT和正常组织,91个基因在 ACC中上调.IGF-II、osteopontin(骨桥蛋白)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癌中上调最明显的基因,并且发现IGF-II在75%的ACC中高表达,在83%的ACT中低表达,而HSD3B1(3B-羟类固醇脱氢酶1)在81%的ACC中低表达,在93%的ACT中高表达.以上研究表明:基因芯片技术在预防肿瘤发生、肿瘤辅助诊断、肿瘤早期诊断及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3 结论通过比较,分子生物学技术还有种种不足,但是对比传统影像学技术的优势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在基因水平上的各种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ACT的诊断已经有了很大的帮助.有一点可以肯定,ACC与ACT在基因水平上有显著变化,尽管目前还未能找到特异性的方法来区分ACT的良恶性,或预测其恶性潜能的公认指标,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基于基因水平上的鉴别方法将会越来越完善,结果一定会越来越清晰.由于ACT的综合发病率低下,更需要建立全球化的研究网络来增强全球各国的医疗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信息交流,如此必将会对ACT的研究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已建立起欧洲ACT研究网络(European Network for the Study of Adrenal Tumours,ENSAT)[39]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我国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随着ACT诊断手段的不断进步,特异性ACT诊断方法的建立将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相关文献】[1]Tupikowski W,Bednarek-Tupikowska G,Florazak A.Adrcnocortical Carcinoma and Its Treatment[J].Postepy Hig Med Dosw,2004,58:27-36.[2]Kopf D,Goretzki P,Lehnert H.Clinical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Adrenal Tumors [J].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Oncology,2001,127(3):143-155.[3]Sidhu S,Sywak M,Robinson B,et al.Adrenocortical Cancer:Recent Clinical and Molecular Advances[J].Current Opinion in Oncology,2004,16(1):13-18.[4]Weiss L parative Histologic Study of 43 Metastasizing and Nonmetastasizing Adrenocortical Tumors[J].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1984,8(3):163-169.[5]Sasano H,Suzuki T,Moriya T.Recent Advances in Surreal Pathology of Adrenal Incidentaloma[J].Biomedecine and Pharmaceutical,2000,54(1):169-174.[6]Volante M,Buttigliero C,Greco E,et al.Pathological and Molecular Features of Adrenocortical Carcinoma[J].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2008,61(33):787-793. [7]郑军华,章建全,刘沙勤,等.肾上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临床治疗(附117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12):16-18.[8]刘海燕.Tc~mN-NOET SPECT鉴别诊断肿瘤良恶性及探测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8.[9]夏喜斌.MRI在鉴别成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33(5):586-598.[10]Shapiro B,Fig L M,Gross M D,et al.Contributions of Nuclear Endocrinology to the Diagnosis of Adrenal Tumors[J].Recents Results Cancer Res,1990,118:34-38. [11]Ambcrson J,Vaughan J,Gray G,et al.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Nuclear DNA from Adrcnocortical Neoplasms[J].A RetrospectiveStudyUsingParaffmembedded Tissue,1987,59(12):134-136.[12]Suzuki T,Sasano H,Nisikawa T,et al.Discerning Malignancy in Human Adrenocortical Neoplasms:Mility of DNA Flow Cytometry[J].Modem Pathology,2002,5(3):224-231.[13]Camuto P,Schinella R,Gilchrist K,et al.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Flow Cytometric Study of 22 Cases[J].An ECOG Study of Urology(Ridgcwood,NJ),2005,37(4):380-384.[14]Wachenfeld C,Beusehlein F,Zwermann O,et al.Discerning Malignancy in Tumors:All Molecular Markers Useful[J].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2001,145(3):335-341.[15]Stratakis CA.Genetics of Adrenocortical Tumors:Gatekeepers,Landscapers and Conductors in Symphony[J].Trends in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03,14(9):404-4l0.[16]Stojadinovic A,Brennan M.Adrenocortical Adenoma and Carcinoma:MolecularComparative Analysis[J].Modem Pathology,2003,16(8):742-751.[17]Rodriguez F.Rosai and Ack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2004,28(10):1399-1401.[18]Wajchenberg B,Pereira M,Medonca B,et al.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Cancer [J].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2000,88(4):711-736.[19]Stojadinovic,Ghossein R,Hoos A,et al.Adrenocortical Carcinoma:Clinical,Morphologic,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2,20(4):941-946.[20]马越,于士柱,杨树源.联合测定hTERT和Ki-67的表达对胶质瘤分级的评价[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4(14):68-72.[21]BeminiG,Moretti A,Bonadio,et al.Angiogenesis in Human Normal and Pathologicadrenal Cortex[J].Endocrine Theory,2002,87(11):4961-4965.[22]ZhaoJ,Speel E,Muletta-Feurer S,et al.Analysis of Genomic Alterations in Sporadic Adrenocortical Lesions:Gain of Chromosome is an Early Event in Adrenocortical Tumorigenesis[J].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1999,155(17):1039-1045. [23]DohnaM,Reincke M,Mincheva,et al.Adrenoeortical Carcinom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ight Frequency of Chro-mosomal Gains and High-level Amplifications[J].Genes Chromosomes Cancer,2000,28(6):145-152.[24]Kjellman M,Kallioniemi O,Karhu R,et al.Genetic Aberrations in Adrenocortical Tumors Detected Using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orrelate with Tumor Size and Malignancy[J].Cancer Res,1996,56:4219-4223.[25]Sidhu S,Marsh D,Theodosopoulos J,et 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nalysis of Adrenocortical Tumor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2,87(7):3467-3474.[26]Zhao J,Roth J,Bode-Lesniewska B,et bin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nd Genomic Microarray for Detection of Gene Amplifications in Pulmonary Artery Intimal Sarcomas and Adrenocortical Tumors[J].Genes Chromosomes Cancer,2002,34(14):48-57.[27]Kjellman M.Genetic Aberrations in Adrenocortical Tumors Detected Using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orrelate with Tumor Size and Malignancy[J].Cancer Research,1996,56(18):4219-4223.[28]Dohna M,Reincke M,Mincheva A,et al.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ligh Frequency of Chromosomal Gains and High-level Amplifications [J].Genes Chromosomes Cancer,2000,28(6):145-152.[29]SidhuS,Marsh D,Theodosopoulos G,et 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nalysis of Adrenocortical Tumor[J].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02,87(47):3467-3474.[30]Heppner C,Reincke M,Agarwal S,et al.MENl Gene Analysis in Sporadic Adrenocortical Neoplasms[J].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1999,84(22):216-219.[31]KjellmanM,Roshani L,Teh B,et al.Genotyping of Adrenocortical Tumors:Very Frequent Delaions of the MEN I Locus in Llql3 and of a L-centimorgan Region in 2p16[J].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1999,84(6):730-735.[32]Schulte K,MengelM,HeinzeM,plete Sequencing and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MEN I Gene in Adrenal Cancer[J].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00,85(46):441-448.[33]Wachenfeld C,Beusehlein F,Zwermann O,etal.Discerning Malignancy in Adrenocortical Tumors:Are Molecular Markers Useful? [J].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2001,145(56):335-341.[34]Fernandez-Ranvier,G Weng,J Yeh,et al.Candidate Diagnostic Markers and Tumor Suppressor Genes for 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by Expression Profile of Genes on Chromosome 11ql3[J].World Journal of Surgery,2008,32(5):873-881.[35]Gicquel C,Bertagna X,Gaston V,et al.Molecular Markers and Long-term Recul Tences in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Sporadic Adrenocortical Tumors[J].Cancer Research,2001,61(32):6762-6767.[36]Miho Kato,Atsushi Ishige.Effect of Herbal Medicine Juzentaihoto on Hepatic and Intestinal Heat Shock Gene Expression Requires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Mous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7,8(16):2289-2297.[37]Slater E,Diehl S,M Langer,et al.Analysis by DNA Microarrays of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Human Adrenocortical Tumors[J].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2006,154(4):587-598.[38]Thomas J,Dafydd G,Rork K,et al.Distinct Transcriptional Profiles of Adrenocortical Tumors Uncovered by DNA Microarray Analysis[J].American Society for Investigative Pathology,2003,44(23):521-531.[39]Bertherat J,Bertagna X.Pathogenesis of Adrenoeortical Cancer[D].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2009.。
肾上腺皮质腺癌的分子诊治研究进展
肾上腺皮质腺癌的分子诊治研究进展
高植鹏;孔垂泽;崔小鲁;张哲
【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
【年(卷),期】2016(024)022
【摘要】检索关于肾上腺皮质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汇总.搜索出大量相关文献,分别在差异基因、甲基化、基因突变、microRNAs、LncRNAs等方面获得不同的研究进展.通过肿瘤分子生物学,可对疾病进行早期鉴别诊断与治疗,改善并提高肾上腺皮质腺癌患者的预后与生存质量.
【总页数】4页(P3648-3651)
【作者】高植鹏;孔垂泽;崔小鲁;张哲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辽宁沈阳1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11
【相关文献】
1.肾上腺皮质腺癌诊治进展 [J], 邵鹏飞;钱立新
2.皮质醇增多症肾上腺皮质病变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冼晶;罗佐杰
3.肾上腺皮质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J], 刘欣;张厚朝
4.前列腺癌抗原3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J], 马宇坤;王东文;马志方
5.高锋课题组在判断乳腺癌患者转移情况的研究上获新指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
六人民医院高锋教授课题组发现新的肿瘤转移标志分子.为乳腺癌诊治提供新思路[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上腺皮质腺癌诊治进展
肾上腺皮质腺癌诊治进展
邵鹏飞;钱立新
【期刊名称】《国际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2004(031)008
【摘要】肾上腺皮质腺癌临床较罕见,由于肿瘤进展速度快、早期诊断困难,患者预后通常不佳.近年来随着影像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肾上腺皮质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得到很大提高;其治疗仍以手术根治为主,各种姑息性治疗也有较大发展.现综述肾上腺皮质腺癌诊治最新进展.
【总页数】3页(P630-631,640)
【作者】邵鹏飞;钱立新
【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6.6
【相关文献】
1.肾上腺皮质腺癌的分子诊治研究进展 [J], 高植鹏;孔垂泽;崔小鲁;张哲
2.儿童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微腺瘤的诊治进展 [J], 缪学建;夏祥国
3.小细胞肺癌并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J], 陈连刚;刘建坤;朱铁年
4.脓毒症合并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诊治进展 [J], 李晓燕
5.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 学 帮 助 快 速 发 现 更 多 致 病 候 选 基 因 。米 托坦 为 目前 唯一 有 效 的治 疗 肾上 腺 皮 质 癌 的 药 物 , 国 际 临 床 随 机 双 盲 实
患者 的研 究 中 2 . 7 %的 R E T 、 V H L 、 S D H B和 S D H D基
对A P A 患 者 的 原 发 腺 瘤 和 继 发 结 节 进 行 基 因
K C N J 5 、 A T P 1 A 1 、 A T P 2 B 3和 C A C N A1 D 的 突 变 测 序 比对 , 结果 显示 即使 对 于 同一 患 者 的原 发 腺 瘤 与继
CHOU S a i .ZHANG Yu— s h i ,LI Ha n — z h o n g
( 1 . D e p t .o f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i n e ; 2 . D e p t .o f U r o l o g y , P U MC H o s p i t a l , C A MS& P U MC,B e i j i n g 1 0 0 7 3 0, C h i n a )
找提 供 了更 加强 有力 的工 具 。
8 5 7
固酮腺 瘤 相 关 的 体 细胞 突 变 包 括 K C N J 5 、 A T P 1 A 1 、 A T P 2 B 3和 C A C N A 1 D, 其 编 码 蛋 白均 为 细 胞 膜 离 子 通道 , 突 变后 可引 起 胞 内钙 离子 浓 度 上 升 和 钙 调 通 路激 活 , 引起 醛 固酮合 成增 加 1 。但 目前 已知 的体 细胞 突变 是否 为醛 固酮 腺 瘤 的致 病 基 因 还未 可 知 ,
胞突 变可 很能 为某 共 同通路 作用 的不 同结 果 【 】 引。 皮 质 醇腺瘤 是 非 A C T H 依赖 型库欣 综 合征 主要 原因 , 相 比于原 发性 醛 固酮增 多症其 发 病率 较低 , 分 子 学进 展也 相对 缓慢 。针 对单 侧 肾上腺 腺瘤 合并 库
行 随访 , 3 2 %携 带者 先后 被 诊断 嗜铬 细胞 瘤 , 其 中最
mu t a t i o n .W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g e n o mi c s a n d p r o t e o mi c s ,r e c e n t in f d i n g s r e v e a l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a d r e n o c o r t i -
c o r t i c a l c a r c i n o ma c o mb i n e wi t h e t o p o s i d e,d o x o r u bi c i n a n d c i s p l a t i n wi l l i mp r o v e p r o g r e s s i o n ・ f r e e s u r v i v a 1 .
nnm 月
近 年来 随 着 内分 泌 激 素 测 定 、 C T、 核 素显 影 技 术 的不 断进 步 , 免疫 组 化 、 基 因测定 在 临床 的广泛 开 展, 以及蛋 白质组 学 、 基 因测 序 等研 究 的不 断 深入 , 人 们对 于 肾上腺疾 病 的认识 与诊 治都 发生 了质 的飞 跃 。本 文 回顾 总结近 年来在 肾上 腺肿 瘤性 疾病在 分
c a l t u mo r a n d n e w ma r k s f o r t h e a d r e n o c o r t i c a l c a r c i n o ma p r o g n o s i s .Mi t o t a n e a s t he e s s e n t i a l d r u g t o t h e a d r e n o —
因突 变 阴性 患 者 携 带 T ME M1 2 7基 因 突 变 , 这 是 该 突变 在 亚 洲 人 群 中 的 首 次 报 道 J 。进 一 步 对 T ME M1 1 7基 因 突变 相 关 的 是 铬 细 胞 瘤 患 者 家 系 进
发 结节 的基 因突变 并 无 相 关性 , 其 体 细胞 突 变位 点 也 不尽 相 同 , 因此 目前 已知 的醛 固酮 腺瘤 相 关 体 细
Ke y wo r ds:a d r e n a l t u mo r ;p h e 0 c h mmo c y t o ma;a l d o s t e r o n e — p r o d u c i n g a d e n o n l a;c o r t i c a l — p r o d u c i n g a d e n o ma ;a d r e n o c o r t i c a l c a r c i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0 1 0年 通 过 对 来 自 8个 独 立 临 床 中 心 的 9 9 0 例样 本 中定 位 了 抑 癌 基 因 T ME M1 2 7潜 在 的 1 9个
致 病 突 变 位 点 J 。R E T 、 V H L 、 S D H B、 S D H C和 S D H D
基 因 突 变 阴 性 的 副 神 经 节 瘤 患 者 进 行 测 序 发 现 4 . 2 % 的 患者存 在 T ME M1 2 7突 变 。P P G L非 亲 源
子 生物 学方 面 的最新 进 展 , 根 据 肾上 腺肿 瘤 的组 织
罕见 神经 内分 泌肿 瘤 可 在 身体 各 处 广泛 分 布 , 目前 仍这 组疾 病 分 为 散 发 性 、 家 族 性 和综 合 征性 肿 瘤 。
与 其他肿 瘤相 比 , P P G L的 基 因决 定 性 十分 突 出 。 2 0 0 0年 P P G L相关 基 因突 变 S D H D研 究 发 表 后 , 经 过 1 5年 的研究 发展 , 约有 4 0 %的 P P G L与基 因突变
通信作者 (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 : l i h z h p u m c h @1 6 3 . C O I N
丑赛 肾上腺 肿 瘤诊 治 的分子 生物 学进 展 分 子学 上 的进展 和组 学技 术 为 P P G L的致 病 基 因 寻
突变 分 为 C 1 ( c l u s t e r l — r e l a t e d g e n e ) 和 C 2 ( c l u s t e r 2 一 r e l a t e d g e n e ) 两类 , 前 者 主要包 括 S D H x相关 和 V H L 一
欣 综合 征或 亚 临床库 欣综 合征 的体 细胞 突变 测定 显 示其 基 因 突 变 率 分 别 为 P R K A C A 2 3 . 1 %、 C T N N B 1 2 3 . 1 %和 G N A S 5 . 8 %, 其中P R K A C A体 细胞 突变 阳 性 与低 龄 、 严 重 库 欣 病 表 现 和 高 皮 质 醇 水 平 相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l 一 2 5 修 回 日期 : 2 0 1 6 — 0 3 — 2 9
共 1 8个 , 其 中 胚 系 突 变 6个 ( T ME M1 2 7、 E P A S 1 S D H A F H S D H A MD H 2 ) , 体 系突变 1 2个 。P P G L在
Ab s t r a c t:Ad r e n a l me d u l l a t u mo r s h a v e b e e n r e po te r d t o b e a s s o c i a t e d wi t h 1 8 k i n d s o f s o ma t i c a n d g e l  ̄ n l i n e g e n e s
小 的发 病 年龄 为 2 0岁 , 这 些 携带 者未 发现 副 神经 节 瘤 及远 处转 移 J 。因此对 于携 带 P P G L相关 基 因突 变 的家 系 在未来 应 加 强 随 访 , 及 时 发 现 并 进 行 合 理 干 预 。另外 , 全 基 因组 测 序 首 次 报道 了 MD H 2基 因 突 变所 至 的多发 恶性 副 神经 节瘤 患者 。 。 。 而对于 P P G L的 患 者 来 说 , 基 因 分 型 可 用 于指 导P P G L治疗 方案 , 未来 P P G L将迎 来 基 因诊 断指导 靶 向治疗 的时代 。结 合现 有基 础及 临床 研究 将 基 因
短 篇 综 述
肾上 腺 肿瘤 诊 治 的分子 生 物 学进 展
丑 赛 ,张玉 石 ,李 汉 忠
(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协和医院 1 .临床医学系 ; 2 .泌尿外科 , 北京 1 0 0 7 3 0 )
摘要: 目前已经报道约 1 8 种肾上腺髓质肿瘤相关基因突变, 基于基因突变类型的靶向治疗前景广阔。肾上腺皮
学 来 源分别 介绍 其 目前 国内外 的研究 热点 。
1 肾 上 腺 髓 质 肿瘤
嗜铬 细 胞 瘤 及 副 神 经 节 瘤 ( p h e o c h r 0 m o c y t o ma a n d p a r a g a n g l i o m a , P P G L ) 作 为起 源 于神 经 嵴 细胞 的
验 已证实米托坦联合依托泊苷 、 阿霉素 和顺铂可延长疾病无进展生存时 间。
关 键词 : 肾上腺肿瘤; 嗜铬细胞瘤; 醛固酮腺瘤 ; 皮质醇腺瘤; 皮质癌
中 图分 类 号 : R 6 9 9 . 3 : R 5 8 6 文献标志码 : A
Pr o g r e s s o f t h e mo l e c u l a r b i o l o g y i n a d r e n a l t u mo r s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t r e a t me n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