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

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时,需要探索新模式以适应教育发展需要。

一、培养模式创新地方本科院校应探索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可将实践教学置于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也可引入较新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如在线学习平台、多媒体、虚拟仿真软件等,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

另外,应加强外部合作,与企业、政府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同时也不断改进教师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课程设置优化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应从课程设置上切入。

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设置与当地实际产业相关的专业专业课程,同时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实用性。

例如,可以将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等热门领域的课程引入,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

同时,地方本科院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实验室、科技实践基地等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打造出更加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地方本科院校应重视教师培养,提升其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组织专项培训、出国交流、参加国内外学术年会等,引进更多优秀的教师和专家,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

此外,也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提供互动式、实践式教学方式,增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授课魅力。

四、学习环境改善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学校建设,提供优秀的学习设施和环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可以增加图书馆藏书量、扩大计算机房范围、添置先进的教学设备,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同时,还要注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学习气氛方面下更多功夫,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关 键 词 : 新 人 才 培 养 ;计 算 机 专 业 ;新 建本 科 院 校 创 中图 分 类 号 : 6 2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6 7 5 ( 0 1 0 - 0 4 —0 10 — 3 3 2 1 )4 0 3 2
近 年来 , 国高 等 教 育 增 长 采 取 了 内涵 式 与 我
校 ; 师 范 专 科 院 校 升 格 的 本 科 院 校 , 培 养 教 师 ② 以
师还 认 为创 新人 才培 养就 是辅 导学 生多 参加 一些
竞赛 , 给学 校 拿几块 奖 牌 , 形 中扭 曲 了刨 新人 多 无 才培 养 的真 正 意 图。其 次 , 教师 自身 缺 乏 创新 意 识 。近 年来 , 由于本 科 院校 的不 断扩招 , 师 的工 教
首 先 , 建 本 科 院 校 的 学 生 依 赖 性 强 , 立 性 新 独
2 1 灌输 式教 学限制 了学 生的 自主 性 . 由于 我 国教育 理论 界 以认 识论 取 代对 教学 过 程 中认知 规律 的研 究 , 致 我 们 的教 师 不 熟 悉 甚 导 至 完全不 懂认 知学 习理论 。许 多 教师 认 为学 生 的 任务 就是 全盘 吸 收 老 师 所 讲 的 内容 , 学 生 当作 把
主观 能 动性 的 、 创造 性 思维 的活 生生 的人 。 有 2 2 教 师对创 新 型人 才培 养 了解不 够 . 首 先 , 些 老 师对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培养 了解 不 用 认 在少 数 聪 明的 学生 或 是 尖 子 生 身 上 , 至有 些 老 甚
外延 式 相结合 的 方 式 , 过 扩 大 现 有 高校 的规 模 通 与新 建 学校来 实 现扩大 高 等教 育规 模 的 目标 。从 19 9 9年 到 2 0 0 5年 , 国新 建 普 通 本 科 院 校 1 0 全 7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

够明显提 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从 而促进 了学生最终的进一步深造和就业。 [ 关键词 ] 计算机专业 树 式教 学模式 创新 能力 培养模 式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4 3 7 ( 2 0 1 3 ) 1 8 — 0 0 6 4 — 0 2 [ 中图分类号 ] G 4 2 0
强化 面 向对象 的编程思想 ; 然后 , 重点讲 解 D e l p h i 应 用
变 的传 统教 学模式在 日新 月异 的技术 进步 面前逐渐 乏
力, 是计算机人才培养严重滞后行业发展的根源所在 。
程序 的整体框架 。对 于其 他 内容的讲授 , 在教学 过程中 均设计一到两个使学生感兴趣 的任务 。比如在讲授图像
的学 习兴趣 , 又锻炼了大家的能力 。
( 二) 在提 高教 学质 量上 , 提 出并实施“ 教 学质量 目
标 控 制体 系”
枣庄学 院是一所新建地 方本科 院校 , 其计算 机专业 始建于 1 9 9 2年 , 2 0 0 0年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 院。 经过
2 0多年的办学 ,初步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与管理经验 。 学 院教 师积极探 索教 学规律 , 逐步提 出了一整套 用于提

2 0 1 3 年 9 月 U n i v e r s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
杨 振 李 目海 吴 明君 王 芳 吕加 国
2 7 7 1 6 0) ( 枣庄 学院
[ 摘
信 息科 学与工程 学院 , 山东 枣庄
要] 本文从 一线教 学实践 出发 , 提 出了几点在计算机专业教 学改革 中提高学生创新 能力、 应用技 能能力培 养模 式的探 索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学科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
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
当地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开设课程或担任兼职教师,使课程内容与
行业需求更加贴合。

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在线教学和远程实训。

通过网络课程和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这不仅可以解决师资不
足和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开展学科交叉和专业创新。

通过设立交叉学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科研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学生的
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加
社团活动和竞赛等方式,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通过与其他高校共建人才培养
基地,共享师资和实验设备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
展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3+1”培养模式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3+1”培养模式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3+1”培养模式研究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代写论文新建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人才“3+1”专向性培养模式,是一种请企业参与办学,把学位教育与职业训练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制订培养计划,形成学生实训、毕业设计与就业一条龙,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3”是指前三年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专业全部学位基础理论课程及专业必修课的教学,“1”是指第四年进入专向化教学,这一年集中学习计算机某一专业方向的知识,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培养。

这一专业方向是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急需人才的专业发展方向。

哈尔滨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和北京科瑞尔思公司按此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以及参与工作实践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3+1”专向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3+1”中的前三年,学生完成主干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的学习,包括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并具有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

软件开发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性语言、软件工程及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放在前三年的教学计划中,以便为最后一年的专向性教学做好准备。

在关键的第四年,应侧重在选择合作企业、确定专向培养学生、深化专向教学、形成实训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1选择合作企业企业面临着竞争压力,工作繁忙紧张,不一定对培养学生感兴趣;而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就必须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困难、需求和利益,确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行业协会可以做为桥梁,连接学校和企业,推动这项工作。

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计算机行业协会,信息丰富,是计算机业交流信息的平台,可直接为全体会员服务。

特别是协会的专家们对企业具有特别的影响力。

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科学已经如同一颗闪耀的明星,照亮了科技领域的未来。

而地方院校作为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计算机人才的重任。

然而,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计算机科学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其次,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如同一片沃土,孕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科学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营造一个开放、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再次,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如同一张渔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然而,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地方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地方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地方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摘要:构建科学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经济、高等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方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其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多方面着手。

本文以济南大学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为例,分析地方院校在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及实施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国家对计算机专业尤其是信息技术方向本科生的人才需求日益加大,这无疑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的培养模式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合格专门人才的基本保证,是适应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及其弥补其自身发展缺陷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自身最优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高校在激烈的教育人才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地方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骨干力量,是培养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人才的主要场所,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根据地方经济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深化改革,扬长避短,构建地方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探索地方院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1.1人才培养模式概述“人才培养模式”一词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1]。

虽然当前教育界对其没有一致认同的定义,但是一般都认为其具有综合性、特殊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具有特定的组合形式、操作原理和运作方式以及特定的指向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2]。

就构成要素而言,它主要包括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

就高校具体操作层面而言,它包含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要素。

由于不同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结构、地理环境、发展战略及优势、发展方式和途径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产业结构及地理环境的不同更是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高等学校的学科结构;经济的发展战略和方式的差异也会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产生直接影响。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学科的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而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方面也正积极探索新模式,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相关情况,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各行各业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医疗健康、金融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支撑其运营和发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对高端信息技术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领域对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有着极高的需求,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信息学科人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创新、沟通、团队合作等能力。

这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地方本科院校积极探索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他们尝试采取多种举措,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新的教学资源,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等,为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搭建了新的框架。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被大大加强。

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能够在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平台上进行更多的动手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引入新的教学资源。

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推动信息学科课程教学不断创新。

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创新信息学科教学的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能力的信息学科人才。

推动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增强综合素质。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已经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的研究

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的研究

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改革对策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短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的大潮席卷全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人才需求也日益迫切。

作为地方普通高校,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

加强对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普通高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研究将围绕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改革展开探讨,分析现状,探讨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对策和具体措施,以期对地方普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改革现有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对比分析各地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之处,找出优势和不足之处;二是从学生和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针对当前人才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制定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推动高校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快速,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过对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研究,可以促进高校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更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学科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信息学科人才成为了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信息学科人才的培养需要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探索出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环境等方面来探讨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设。

一、课程设置信息学科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特点进行合理的设置。

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创新:1. 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息学科的实际应用需求非常强烈,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将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课程开设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在信息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一些前沿、热点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保持自己的学科竞争力。

3. 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建立起信息学科的课程更新机制,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需求。

通过以上的课程设置创新,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使信息学科的课程更加符合行业实际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师资队伍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中,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

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决定了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师资队伍的创新:1. 师资队伍专业化: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招聘一批在信息学科领域有经验、有研究成果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为学生提供更专业化和深入的教学。

2. 师资队伍培训和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技术和知识的更新性。

3. 师资队伍结构调整: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通过调整师资队伍的结构,建立起一支学历高、职称高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学和指导。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

而信息学科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培养信息学科人才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探索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中应该注重学科结构的优化。

地方本科院校资源有限,无法像重点大学那样涵盖众多的学科方向。

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院校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学科方向进行专业设置。

还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信息学科人才。

可以将计算机科学与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相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更多具备跨学科背景的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与当地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增加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信息学科是一个创新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科研项目等方式,引导学生接触最新的研究动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还应建立科研导师制度,让有实力的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中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信息学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地方本科院校应注重人文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开展。

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拓展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还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领导能力。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和完善。

1.专业设置不合理。

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专业设置上存在单一、重复或过于泛化的情况。

不同的学校之间专业设置的重复度较高,难以满足不同地区的人才需求。

2.教学方法滞后。

地方本科院校的信息学科教学方法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际案例的应用。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足。

3.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本科院校的信息学科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4.与企业合作机会有限。

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机会相对较少,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竞争力有所欠缺。

1.专业设置的优化。

地方本科院校应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合理调整与优化信息学科的专业设置。

通过开设跨专业、交叉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地方本科院校应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参加项目实践和实践课程,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师资队伍的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邀请专业人士和学者来校授课,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4.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提供学生实践、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实际工作接轨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2.满足社会需求。

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信息学科人才的需求,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学科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

信息学科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优秀的信息学科人才成为了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个背景下,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议题之一。

地方本科院校相对于高校,存在一定的资源不足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现实问题,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高水平的信息学科人才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显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迫切需要探索出一种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实际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尝试与企业和行业合作,开展产学合作,为信息学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内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接触更多的实际项目,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加强信息学科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

信息学科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需要拥有更强的综合素质。

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也能够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发掘和培养信息学科人才的潜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指导。

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可能不尽相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开展相应的教学和指导。

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学校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贴心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性化的成长和发展。

这样的个性化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信息学科人才。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需要学校不断地与企业和行业合作,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校企联合的科研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发掘和培养信息学科人才的潜力,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和指导。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方面一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如学科水平有欠缺、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环节不够丰富等,这些情况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制约。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一、拓展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地方本科院校应从教育资源的角度进行改革,拓展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可以引入外部教学资源,如引进名师、名校、名企企业家进行授课,开设协议班等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加深院校间的合作及产学研合作,节约教育资源开支。

二、加强实践环节建设信息学科类专业需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性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开办实验室、技能培训班、专业实训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并将实践教学环节与课程环节相结合,增加学生实践成果的量化指标,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

三、注重个性化教育信息学科类专业对于学生百分之百都能够适应的教学模式并不存在,因此需要开展个性化教育。

通过教育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手段,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由导师进行指导,实现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密。

四、开发与完善课程资源信息学科类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完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需要进行整合环节重组,设计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

开设有新兴技术的课程,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并且在专业领域内开设课程生涯规划辅导,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提供指导。

五、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通过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掌握学生实际情况、规范学生行为等,实现有效地教育管理。

综上,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建立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展教育资源,加强实践教育,注重个性化教育,开发和完善课程资源,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切实提升本地信息科技产业水平,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信息学科已经成为了一门热门的学科专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信息学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如何更好地培养信息学科人才,成为了地方本科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时,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趋势。

信息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技术发展迅猛,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信息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信息学科人才培养需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培养出来的人才要符合市场的需求。

为了探索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学科的课程设置要与产业发展趋势相结合,增设前沿知识和技术的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开展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建设信息学科实验平台,促进科研与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建设信息学科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提供学生科研和实践的平台。

通过实验和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和学科领域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实践指导,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促进校园科研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三、开展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

地方本科院校可以积极探索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开展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积极开展专业课程认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四、加强信息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估。

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定期评估。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信息学科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人才培养一直备受关注。

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如何探索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优秀信息学科人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探索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信息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地方本科院校往往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实践教学的力度较小。

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信息学科人才,就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与当地的IT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际项目合作。

通过带着学生去参与真实的IT项目开发,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且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也可以使学校与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对接,做好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的衔接。

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加强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去实践所学知识。

学校还可以邀请业界专家来校开设讲座,讲解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并且树立正确的职业导向。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信息学科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推进跨学科融合,培养综合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将信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比如将信息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设计等学科进行融合,开设跨学科的课程。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学科知识的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组织跨学科的团队项目,让学生跨学科合作,共同解决现实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素质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信息学科人才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由于学科建设相对薄弱,素质教育的力度也较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1. 引言1.1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地方本科院校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足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和实验设施方面相对薄弱,限制了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些地方院校在培养模式和理念上存在滞后和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当前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信息人才的需求。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亟需进行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前沿技术的变革。

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实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才能提升信息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2 新模式意义和目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出现,是基于当前社会对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在传统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目的。

新模式的出现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信息学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新模式的出现能够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新模式可以促进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实习经验等,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意义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推动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这也将促使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信息学科成为了国内外高校中备受关注的一个学科领域。

信息学科的人才培养一直是各个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建立适合本校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展开讨论。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首先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地方院校一般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吸引更多的高水平教师,导致信息学科师资力量不足。

其次是教学资源相对紧缺。

相对于一流高校,地方院校的实验室设备、教学资料等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

再者是与地方产业结合不深入。

地方院校要培养的学生大多来自当地,因此应该更多地结合地方产业的需求,但目前很多地方院校信息学科与地方产业结合并不深入,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脱节。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的信息学科要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服务于地方产业的,因此必须根据地方产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地方实际需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非常迅速,需要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建立适合本校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学科水平,推动学校的发展。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的联合培养、引进外校教师和开展教师培训等方式加强信息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

其次是丰富教学资源。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充实实验室资源,扩大教学资料的来源,提高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

再者是深化产学研合作。

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与当地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项目,拉近学校与地方产业的联系,根据地方产业的需求调整信息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设立产学研合作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地方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学科人才的培养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不足等。

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

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

可以通过设立教师培训计划,支持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教学交流,提供经费资助和奖励。

鼓励优秀教师到企业、科研机构等实践领域进行交流,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认同感。

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信息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可以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实践的机会。

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提高学生对信息学科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资源的丰富度和实用性。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中。

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和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地方本科院校信息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阐述了产学研合作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计算机类人才缺口很大,但却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比较困难的相互矛盾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

加强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是达到三赢的关键。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

它突破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是应用型的,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企业,同企业建立起联系,可以了解和研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培养方案。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困惑1.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尴尬及原因分析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而一些用人单位招到合适的人才也很不容易。

这种现象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尴尬。

近年来,计算机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遇冷,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三成。

出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总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学生在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后没有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 学生在学校没有好好学习。

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是肯定存在的,但数量不多。

(2) 学校的教育没跟上。

例如现在企业搞软件开发用的主流语言是C++、JA V A、.NET,JA V A包括了J2EE(企业外包)、J2SE(手机开发)、J2ME(嵌入式开发),这些语言还在不断地换代升级。

而很多学校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开设这类课程,这就使学生想学学不到,同时这又在另一方面解释了前一点,不是大家不好好学而是学不到东西。

(3) 用人企业的要求提高了。

企业要的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因为这些人来了就能干活,不需要再费时费力地去培养他,而且培养他们还有风险。

1.2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回炉争当“学士后”给我们的启示(1)IT培训热潮给我们的启示由于在校所学和毕业后所用不能很好的衔接,导致了学生就业困难,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砝码成为学生最关心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学生不顾高昂的培训费用加入到IT考证大军中,掀起了一股股IT培训热潮,如此现象很值得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去深思。

培训学校的毕业生何以如此受欢迎?原因是人才和需求断层。

在计算机行业,能力是企业用人的首要标准。

①培养目标明确。

IT培训机构在确立教学大纲时都有明确的目标,一般情况都以一定的IT证书作为目标。

②社会需求确定课程设置。

IT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培训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均根据市场需求、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和技能标准确定。

③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做到产学研合作。

IT培训一般都有一些国际著名IT 公司牵头,部分直接由IT认证机构承担,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满足社会对各类IT 人才的应用需求。

④课程设置紧跟时代发展要求。

IT社会培训的证书都有一定的时效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地修订培训的方案和内容,推出不同的版本,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形势。

⑤项目实战经验最为关键。

对于培训机构来说,项目实战是IT培训机构关键中的关键。

有项目实战经验的学员,到了企业可以直接上岗。

⑥掌握最前沿的行业技术。

IT培训机构掌握最前沿的行业技术,教材也紧跟技术更新的要求,根据企业的要求为其“量身订做”IT人才。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①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有些学校简单照搬或沿袭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产生了需求的多样性和专业的趋同性之间的矛盾。

②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有些教材、教学内容多年不变。

③人才定位与社会实际需要脱离。

企业和学校是背靠背的,彼此互相不了解。

④教学师资力量和水平的变化。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刚刚开办了本科专业和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纷纷引进教师,师资队伍快速年轻化后整体素质没来得及提高,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实践动手能力差,项目开发经验缺乏,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毕业生的通病。

在学校出口与企业入口之间需要一个途径进行磨合,把学生变成真正适应岗位需要的人。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催生出来的新型教育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创新的重要主题,是大学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必然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工科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教学改革中应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实用性的综合型人才。

2.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优先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业。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与企业可以相互深入了解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供给状况,优化育人方案,改革专业设置,制定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带动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可以洞察地方与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努力适应其需要;可以支撑科研,促进并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地区、行业需要的特色专业。

2.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复合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信息时代创新型IT人才的必然选择。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是有限的,尤其是实际训练的条件相当有限。

2.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产学研合作办学可以促使教师深人企业生产实际,开阔其视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锻炼、磨砺教师队伍;可以促使教师更加了解和熟悉地方与行业的需求,增长他们工程和社会实践经验,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逐渐形成学科梯队。

促进教师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促进科技人员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2.4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践基地建设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落后与不足,只有走出校门,积极主动与公司、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活动相结合,将高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才有可能摆脱困境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产学研合作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2.5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计算机专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理论脱离实际是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不仅学生理论脱离实际,而且教师也理论脱离实际。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更新,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6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全方位、多形式地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成为企业的技术依托基础。

作为地方区域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可以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地方区域经济的兴旺,则会加速高校的发展。

2.7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熟悉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缩短了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对学生的未来择业和社会用人都很有益处。

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底子薄,科研条件和综合实力较差,现有体制下完成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成为他们的第一要务。

无论科研经费投入、精力投入都严重不足,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相对缺乏,由此带来对科研工作的定位含糊,体制不活、激励机制乏力,科研工作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突出。

(3) 社会和企业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认同度不足。

地方高校由于长期积淀少,科研总体实力与重点高校存在一定差距,科研成果尤其是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成果较少,示范与品牌效应不够,大多数地方政府和企业宁可舍近求远,与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给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带来困难。

(4) 课堂教学与企业需求技术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缺乏先进的系统化知识体系。

(5)“双师型”教师队伍比较匮乏,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

(6) 管理体制陈旧,难以满足产学研合作规模性需要。

4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措施4.1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须有明显的专业特色。

只有通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专业建设也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赢得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产业需求带动专业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优先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业,积极发展边缘,交叉性专业。

(3) 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

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中,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进修学习,了解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另一方面,立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聘请企业高级计算机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教师。

4.2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从实效性来看最基本的要求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社会所接受,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按照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材料,做到有目的地组织教学,培养学生不是接受灌输式的被动学习,而是有目的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4.3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社会需求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紧跟专业发展要求,做到产学研结合。

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专业课程设计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因此,应不断地修订培养方案和内容,可在选修课中设置小方向,紧跟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际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突出技能操作,加强生产实习训练。

4.4重视实践基地建设,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产学研合作中,大力改善校内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高度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相应的地理区域内,根据专业优势及地方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积极建立实践基地,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总体培养方案中,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