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概论3
上海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绪论高等教育方法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方法。
实施高等教育,就是针对大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种层次的大学生)完成教育任务,使他们成长为能够为社会服务的高级人才。
所以,高等教育方法就是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方法。
运用高等教育方法时,要注意如下原则:一、要注意影响选择高等教育方法的各种因素,如大学生自身特点、教育内容、接受教育的经历、具体教育情景等。
二、高等教育方法只有被恰当地使用,才能有好的效果。
三、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要注意创新与常变。
四、选用教育方法的最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效果。
五、本书以介绍高等教育方法基础知识、提高教师在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方法方面的感悟能力为主,而不是规定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用什么方法。
六、高等教育方法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这是由教育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
人的成长主要依靠“两个育”:养育和教育。
养育是为对象提供物质环境,而教育则是为对象提供信息环境。
第一章大学教育内容的组织第一节大学课程的类型一、概述课程也称教育科目,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专指一门教学科目,往往简称为“课”,如政治课、外语课、高等数学课等。
课程概念主要是从广义角度而言的,也就是指某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体系。
课程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中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为课程。
我国南宋朱熹所著《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有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提到课程,指学习的范围、期限、进程。
从实质来看,课程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按类别及一定过程组织起来的知识或观念的系统。
二、课程的类型大学课程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课程基础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按学生修习的必要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又可以把课程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教育方法概论练习题
教育方法概论练习题教师资格证教育方法论重点题题目类型:判断题1、朱熹读书法是指“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2、邱学华的“尝试教学”采用的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方式。
√3、针对注入式教学造成了小学语文的“呆板、繁琐、片面、低效”的弊端,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了“形真”、“情切”、“意远”、“理蕴”为特点的情景教学。
√4、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应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要采取直观与循序渐进的思想教学。
√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他认为“用感官去施教”是教学的金科玉律。
√6、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
√7、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思想最优化的核心是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8、加涅认为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化、维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一整套条件。
√9、在布鲁姆的掌握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来进行反馈和纠正。
√10、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得到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心智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动技能。
√11、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最根本的任务,而教学是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
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
√12、1986年霍尔姆斯小组和卡内基教学专业研究工作组明确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并将其视为提高功利学校教育质量必要途径。
√13、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逐步形成的,因而是动态的。
√14、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是决定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15、学生有没有创造性,关键在中小学,中小学的关键在教师。
√16、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要从师范生—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其中科研型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
《教育概论》第3讲 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是有组织和持续不 断地传授知识的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上对“教育”概念的操作性定义,看到了教 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也将教育界定为“影响个体身 心发展的活动”。但仍然没有认识到教育活动的基 本矛盾,即教育活动中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一个基 本问题。
第六、教育关系:教师是组织者、支配者; 学生是被领导者、受训者;存在不平等 的师生关系。
第二、 “教育”的西方理解
Educate/Education源于Educare:本意 为引导、导出;
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首先,人的构成==灵魂+肉体;而出生时 却有“灵魂的丢失”;
其次,完人=灵魂+肉体---寻找曾经拥有、 而暂时忘却的智慧/灵魂: Educare;
最后,通过引导,导出内在的知识/智慧 ==教育(苏格拉底“产婆术”:引导学 生去发现知识)。
教育”西方理解中的意蕴
第一、教育主体:教育起引导作用的教师 与起能动作的学生构成的;
第二、教师资格:教师作为“回忆”活动 的引发者、智慧的启发者而存在(教师 是组织者、引导者);
第三、学生规定:学生是学习活动中发挥 主观能动作用而存在的主体;体现了对 教育对象的尊重;
2.“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在一定 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a. 基本矛盾 b. 教育目的 c. 教育过程 d. 教育活动 e. 教育层次
二、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本质的认识
单因素说: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文化说 多因素说:双重属性说、多本质说 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说、社会化说、生长说 矛盾说:要素分析说、演变说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方法概论习题及答案1
单项选择题D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出自于中古代哪一部著作()(A)《学记》(B)《师说》(C)《颜氏家训》(D)《进学解》C 2、陶行知提出了“五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五大解放”分别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儿童的嘴、儿童的时间、儿童的空间和()(A)解放儿童的眼(B)解放儿童的脚(C)解放儿童的脑(D)解放儿童的思维B 3、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 ()(A)勤学、博学、眼学、实学(B)读读、议议、讲讲、练练(C)勤学深思、博学求精(D)博学、审问、慎思、明辨D 4、顾泠沅主持进行的“青浦实验”的主要成果是()(A)尝试教学(B)自学辅导教学(C)情境教学(D)尝试指导-效果回授B 5、将教学看成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是哪一位教育家()(A)杜威(B)夸美纽斯(C)布卢姆(D)布鲁纳D 6、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意义学习”思想的是()(A)加涅(B)布鲁纳本资料由育路论坛资料,需要更多资料请访问(C)巴班斯基(D)罗杰斯A 7、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
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的中央意义是积极的学生观、()和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A)“对症下药”式的教学观(B)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C)创造性的能力(D)无法用智力测验测出。
C 8、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知识是()(A)本体性知识(B)条件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经验性知识B 9、以案例性知识占主导的教师类型是()(A)职初教师(B)有经验教师(C)专家型教师(D)发展性教师A 10、在课堂观察中,主要可以围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对学生来说可以围绕参与状态、思维状况、情绪状态和()。
(A)交往状况(B)回答问题的准确性(C)上课的坐姿(D)课堂气氛A 11、按本教材的分类“偏才、怪才、退学生”是属于()(A)另类学生(B)学生困难学生(C)好学生(D)优等生D 12、哪位心理学家的信息加工模型是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本资料由育路论坛资料,需要更多资料请访问(A)鲍尔(B)希尔加德(C)华生(D)加涅C 13、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贮存于个体外的知识是()(A)个体的知识(B)群体的知识(C)社会的知识(D)间接知识B 14、从明确知识向默会知识转化必须通过()(A)言传(讲授的方式为主)(B)内化(融会贯通的方式为主)(D)外显(逐步清晰化的方法为主)(D)意会(做中学的方式为主)D 15、儿童语言的学习和()的发展,是智力准备状况的主要标志。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含义广义: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即儿童的成人化过程。
就内容而言,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一)未完成性未完成性,即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处于未成熟状态。
(二)能动性人与社会交互过程中,人有主观能力性,能够改变其所处的环境与状态。
三、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一)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比如身高成长的两个高峰期。
另一方面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
比如身高增长了,而骨化未完成。
感觉、知觉的发展比较早,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晚。
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也叫敏感期、最佳期)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三)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的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达到发展的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同时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与过渡。
(四)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互补性互补性指的是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期末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期末教育概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基础性课程,旨在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教育概论的学习对于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重大。
在教育概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要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对教育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对教育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 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是一种对人进行有目的引导和培养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综合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育、审美等多个方面。
教育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和引导人的过程。
2.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包括: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教育的主体教育的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者主要包括教师、家长、社会机构等,而受教育者则是学生。
4.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
5. 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听课、讲课、实验、讨论、研究等。
教育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选择,灵活多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展现。
二、教育学基本理论1.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近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启蒙运动、德儒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等。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本主义教育、个性教育、社会批判教育等。
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个性教育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强调对学习行为的塑造和强化;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重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过程和认知结构的建构;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个性教育理论主张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教育方法概论》所有历年考试习题(配答案)超全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1—4章)第一章教育方法的历史发展一、判断题1、孔子提出了学思结合的教学原理,他认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2、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论著《学记》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善喻”的教学思想是《学记》提出的。
(√)4、《学记》发展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特别强调教师要“善喻”。
(√)5、《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6、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了“勤、博、眼、实”的学习思想。
(√)7、朱熹在《进学解》一文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8、“博学、审问、审思、明辨、笃行”说的就是“朱熹读书法”。
( )9、“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最为著名的“五步读书法”。
( )10、朱熹读书法是指“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11、朱熹把《论语》、《中庸》中的有关教育思想纳入到教育活动中,对于教育活动提出了“博学、慎思、明辨、笃行”。
( )12、在教育上提出要“学思相资”的思想家是王夫之。
(√)13、陶行知教学思想的核心是行以求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14、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为“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 )15、“八字教学”又被称之为“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16、针对注入式教学造成了小学语文的“呆板、繁琐、片面、低效”的弊端,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了“形真”、“情切”、“意远”、“理蕴”为特点的情景教学。
(√)17、邱学华的“尝试教学”采用的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方式。
(√)18、主张“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教育家是杜威。
( )19、柏拉图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知识的产婆”,称他的谈话问答方法是“产婆术”,他的这一思想导致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形成。
《教育方法概论》模拟练习题三
《教育方法概论》模拟练习题三一、是非判断题1、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
(√)2、要想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就应对其寄于高期望。
( )3、李吉林的语文情境教学法的特点是“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4、无论是接受还是活动的教学方式,都存在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区别。
(√)5、线性序列是对一系列元素所作的线性次序的编码,如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等,彼此在脑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6、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把“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引入到教学中,提出了“一般发展”教学,即使儿童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这三方面的个性发展。
( )7、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针对差距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 )8、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9、比起书本学习,项目学习也有其缺陷,如知识的系统性不如书本学习强,故而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尤为重要。
(√)10、教育评价的管理能力指教育评价对象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达到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能力。
(√)11、感觉型学习者不喜欢学习那些与真实世界表面上毫无干系的课程,而直觉型学习者不喜欢学习那些需要记忆的零碎课程内容。
(√)12、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13、直觉型的学习者倾向于喜欢学习事实性的内容,而感觉型的学习者则常常更喜欢发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关系。
( )14、计算机操作系统即指用于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的系统软件。
(√)15、朱熹读书法是指“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16、差距评价模式旨在揭示计划的标准与实际的表现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
差距评价模式包括五个阶段,按先后顺序排列是:成本效益分析阶段—装置阶段—设计阶段—过程阶段—产出阶段。
( )17、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及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第五章课堂教学一、判断题1、教学是教师以接受和掌握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
( )P1462、广义的教学就是指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
( )3、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它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和谐统一的。
(√)P1464、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教学的“两翼”,只有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成功地迈向理想的彼岸。
(√)5、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 )P1476、相对静止的要素是教学媒体和心理环境,是物的要素,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载体,它们使教学系统中人和物的要素得以有机运作的文化与情感支撑。
( )P1477、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中,起制约作用的是学生和教学的心理环境。
( )教师和学生8、心理环境是控制和制约教学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
( )P147教师和学生9、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其活动主要包括:计划、组织、辅导和评价。
( )指导者10、教师的一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与学生学科素养成正相关。
( )P149 特殊能力11、在教学过程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不仅反映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12、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
( )P14913、教材就是指教科书。
( )P15014、“用教科书教”重视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获得结论。
(√)P15115、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
( )P15116、课堂气氛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知觉到的班级团体中影响其学习的心理氛围。
(√)17、马蹄式的坐位编排方式,全体学生面向教师,教师最易于控制全班。
( )秧田式18、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
(word)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方法》重点笔记
(word)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方法》
重点笔记
(Word完整版)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方法》重点笔记
概述
本文档总结了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方法》课程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教师们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研究。
教育教学方法概论
- 教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和作用
- 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变革
- 教育教学方法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教学设计与评价
- 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教育教学设计的要素和步骤
- 教育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 教育教学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教育教学过程管理
- 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基本原则
- 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要素和步骤
- 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 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教育教学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 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原则
- 教育教学资源的选取与使用
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
- 讲授法
- 示范法
- 引导法
- 探究法
- 合作研究法
- 问题解决法
- 课堂讨论法
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教育
- 差异化教学的概念和原则
- 差异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 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和基本做法
教育教学技能与素养培养
- 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和特点
- 教育教学素养的培养方法
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
- 教育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特点
- 教育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 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以上是初中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方法》课程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希望本文档对您备考和教学有所帮助。
教育学概论柳海民电子版
教育学概论柳海民电子版
教育学概论是教育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旨在系统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及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状况,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进一步研究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接下来按照列表的形式,简要介绍教育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
1. 教育的定义和分类
2.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3. 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4. 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二、教育学基本理论
1. 教育观
2. 教育目标论
3. 教育内容论
4. 教育方法论
5. 教育评价论
三、教育学基本原则
1. 教育客观性原则
2. 教育因材施教原则
3. 教育全面发展原则
4. 教育服务社会原则
四、教育学方法论
1. 教育学研究方法
2. 教育调查方法
3. 教育统计方法
4. 教育实验方法
5. 教育评价方法
五、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状况
1. 古代教育
2. 现代教育
3. 中国教育
4. 国际教育
5. 教育改革与发展
总结起来,教育学概论是教育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主要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及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状况。
掌握教育学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为进一步研究相关课
程打下坚实基础。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练习题(答案在习题之后)第一章一、是非判断题1、狭义的课程概念包括了学校所教各门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2、从实质来看,课程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按类别及一定过程组织起来的一个知识的或观念的系统。
()3、选修课程中限制性选修课程与非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划分主要根据与培养目标的相关程度。
()4、公共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包括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等。
()5、“拼盘式”课程主要用于人文、社会类的学科课程。
()6、“拼盘式”课程着眼于适应学生不同发展方向,“套餐式”课程侧重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7、实践性课程是以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8、课程计划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
()9、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指其整体性和有序性。
()10、课程计划纵向的系统性是指课程之间存在着的密切的联系及完整性。
()11、教学大纲是针对一门课程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一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教学进度安排以及对教学法的要求等。
()12、大学教学应反映学科研究的前沿,因此本科教学的教科书应尽量体现研究的新进展和争议。
()13、我国高等教育常用的组织形式有:讲授、讨论、习题课、实验、实习、参观和指导论文或指导设计。
其中讲授、讨论、习题课属于课堂理论教育;实验、实习、参观和指导论文或指导设计则是实践性教育。
()14、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主要工具。
()15、习题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6、生产实习的内容涵盖整个专业的知识,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理论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以获得相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
()17、毕业论文是在学生学完课程计划规定的某一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后进行的。
教育界公认的三个教育方法
教育界公认的三个教育方法教育界公认的三个教育方法是:传统教育、构造主义教育和社会批判教育。
传统教育方法是最常见和传统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法注重教师的权威和课堂的纪律,强调学生的听讲和记忆能力。
它通常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需要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在考试中进行测试和评估。
这种教育方法的重点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答题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构造主义教育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它认为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建构自己的理解。
这种教育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测试假设,并通过实践和经验来积累知识。
构造主义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批判教育方法强调社会正义和批判性思维。
它关注社会问题和不公正,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批判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研究社会问题,并通过批判性思考和行动来改变不公正状况。
这种教育方法强调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行动,并通过反思和批判性思考来促进社会变革。
这三种教育方法各有优势和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
传统教育方法在知识传授方面具有优势,但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维。
构造主义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但需要更多的教师指导和支持。
社会批判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但需要引导学生将批判性思维与行动相结合。
因此,教育界公认的三个教育方法提供了不同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同时,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创造性思维。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习题含答案3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习题含答案3高等教育方法概论习题含答案31. 描述传统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法的区别,并说明为什么现代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更为重要。
传统教学法侧重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育。
教师通常采用讲授、讲解、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被要求记住大量的知识和概念并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传统教学法注重在课堂上进行单向传授,强调纸面考试成绩的评估。
现代教学法则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引导者和辅导者。
现代教学法采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现代教学法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在高等教育中,现代教学法更为重要。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现代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高等教育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理论,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因此,现代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法更适合高等教育领域。
2. 分析讨论课、研讨会和实验课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及其特点。
讨论课是一种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
在讨论课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自由交流和讨论观点、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就特定议题进行分组或一对一的辩论和探讨,分享个人经验和见解。
讨论课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参与讨论,学生们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研讨会是一种更加深入的学术交流形式。
通常由教师或学院组织,旨在促进学术探讨和研究。
在研讨会上,教师和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和启发思考。
研讨会的特点是全程参与和互动交流。
学生们可以提出问题、提供反馈和建议,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教育概论 第3章 教育与社会(下)------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 (一)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 方针、路线,造成舆论 • (二)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 一方面直接推动社会政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让 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积累经验, 培养合格公民。 • (三)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 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 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 (四)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 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与内在规律性之间 确实有很多一致性,但依然不完全一致,原因是: • 1、方针政策主要调节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 教育的内在规律性揭示的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 及教育与社会诸因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两者涉及 的范围不等。如果以前者代替后者,就会出现以偏 概全的弊病。 • 2、方针政策有一定的权宜性,受时空局限。而教 育的内在规律性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稳定性。 • 3、方针政策有时也可能没有正确反映现实而发生 差错甚至完全错误(一定的人为性),而教育的内 在规律性是事物间存在的本质联系。
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 人口质量: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 平 • 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是物质 要素 • 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 动技术水平 • 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 会规范的道德践行能力 • 后两者是精神要素
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 (一)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 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 响 • 间接影响: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 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 教育质量 • (二)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 • 抓好基础教育,尤其是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是 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根本保证
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反)作用
《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1. 引言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它涉及教育的理论、实践、政策等方面。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事业之一,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教育学概论是教育学的入门课程,用于介绍和概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领域。
2. 教育学的定义与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
教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主要发生在近两个世纪。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主义到科学主义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教学模式到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
3.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教育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目的、价值观、伦理等问题; -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与发展的心理过程,以及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化作用等; - 教育经济学:研究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等经济问题; - 教育法学:研究教育法律、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4. 教育学的核心理论与观点教育学的核心理论与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和反馈的过程,重视教学方法和环境的设计; - 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对学习的重要性; -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共同建构知识; - 学习社区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需要参与学习社区的过程; - 教育价值观:关注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如自由、平等、公正等。
5. 当前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当前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些热点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教育公平问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 个性化教育问题:如何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 新技术与教育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 跨文化教育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98等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1-3章)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第一章大学教育内容的组织一、是非判断题1、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了学校所教各门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 )2、狭义的课程专指一门教学科目。
(√)3、从实质来看,课程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按类别及一定过程组织起来的一个知识的或观念的系统。
(√)4、基础课程通常是某一专业门类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课程的共同基础,它所提供的思想、方法、理论知识是学生后继课程的重要工具。
(√)5、必修课程是指全校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 )6、必修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7、选修课程中限制性选修课程与非限制性选修课程的划分主要根据与培养目标的相关程度。
(√)8、公共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包括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等。
( )9、套餐式选修课指让学生从指定的社会、自然、人文等课程中选择一二门课程拼成一组课程。
( )10、拼盘式选修课指规定学生必须从所提供的几组选修课程中选择其中一组课程。
( )11、“拼盘式”课程主要用于人文、社会类的学科课程。
( )12、“拼盘式”选修课程着眼于适应学生不同发展方向,“套餐式”选修课程侧重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 )13、学生通过对理论性课程的学习,可以较快地掌握前人长期研究和总结出来的规律。
(√)14、实践性课程是以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 )15、实践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是大学课程的主要部分。
( )16、实践性课程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比如各种实验、实习、考察等等。
(√)17、课程计划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
(√)18、制定课程计划时,要参考和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 )19、学校安排教育内容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
( )20、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指其整体性和有序性。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而教育的目的和形式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在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授技艺和知识。
古希腊有着非常发达的教育体系,他们提倡全面的教育,包括体育、音乐和哲学等。
中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宗教教育,这期间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和修道院。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新回归到人文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国际教育动态国际教育动态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国际化、数字化、全球化等。
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立法、政策法规。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对于国际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实践的理论反思和思考,是研究教育事业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从而为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中心理现象和教育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支撑和指导。
第五章: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教育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和解释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社会支持和指导。
第六章: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教育资金来源和分配以及教育投资回报等问题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教育资金和教育效益等方面。
教育方法有哪些
教育方法有哪些教育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手段和策略,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目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教育方法。
首先,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板书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种方法适用于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如数学、物理等。
但过度的讲授容易导致学生的 passivity,教师应该注意灵活运用讲授法,结合其他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另外,合作学习法是一种强调学生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实际体验、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个性化教学法是一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教学手段和策略进行教学的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教育方法种类繁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 倾听学生具体体现在倾听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倾听 倾听学生的愿望和需求, 倾听学生的愿望和需求 学生的思想。 学生的思想 2、向学生学习 在“文化反哺”已成为普遍的情况下,教师向学生 学习已成为可能。 ①学生对新事物的了解使他们获得了新知的“话语 学生对新事物的了解使他们获得了新知的“ 学生对新事物的了解使他们获得了新知的 权”, ②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师生 间情感交流、沟通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 过程。
第二节
学生众生相
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师就得认识和了解学生。 可把学生分为三类,即优秀学生、有争议的学生和退学 生。 1、好学生 好学生,又可称之为教师的“得意门生”。他们学习 成绩优秀,品行优良,学习态度积极,极富自主性和创 造性。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通过考试、智力测验等很容易 被鉴别出来。《花季雨季》的作者、《哈佛女孩》刘亦 婷。 2、有争议的学生 这一类学生是教师争议的对象,他们不太遵守社会或 学校的规范,经常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善于思考想象力 丰富,出乎常理。
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自我 实现的需要 尊严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请对照P.98)
罗杰斯认为,人的本质是建设性的。一个能充分发挥 作用的人,有四个显著特征:①有洞察力,②有创造性, ③有建设性,④有选择性。 必须提高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学生是具有自身发展 需求的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能动性,指具有自觉意识,主动认识事物和自我, 能动性 进行选择、评价,并作出反应。 ⑵自主性,指具有自主意识、独特个性、能进行自主 自主性 活动的人,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 ⑶创造性,创造性和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 创造性 的能动性的高度表现,是能动性、自主性的合金。创造 性是对原有思维成果的超越。
美国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把人类社会由古到今 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 并喻文化:指 前喻文化 并喻文化 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 后喻文化: 后喻文化 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从“文化反哺”的角度看,在以知识经济为主要 特征的信息社会,为了传承文化,培养人、发展人、 造就人,学校一方面需要由教师向学生传递大量人 类所接连下来的知识财富,另一方面,信息社会的 发展,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在教育活 动中,教师倾听学生或向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之 间共享知识已成为可能。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他认为,人除了一般的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以外, 还有其他七种智力(见P.94)。 杨福家院士认为,学生有没有创造性,关键在中小学, 中小学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做学生头脑里火种的点火 者(见P.96)。 3、学生是具有自身发展需要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以马斯洛等 人为代表。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人的需要。 他把人的需要分成两大类、七个层次 两大类、 两大类 七个层次,即基本需要和心 基本需要和心 理需要。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 生理需要, 理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心理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 认知需要, 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认知需要 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见P.98) 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应对这部分学生以更多的关心、关怀与理解,而不 是歧视他们,惩罚他们,使他们在学校里也同样能得 到良好的发展。 3、另类学生 教师有时会称这部分学生为“退学生”,有时会称 他们为“偏才”、“怪才”。由于学校中的很多教育 措施都注重寻求一致性,以培养好学生为标准,致使 一部分学生不利于在学校环境中成长,教师或学校领 导既不理解他们,也无法容纳他们。结果这些学生学 习的自信心开始动摇,有的干脆以“退学”了之。 学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学生都处于好学 生、有争议学生和另类学生之间,因此,任何认识学 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而进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显 因材施教 得更加重要了。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召开的“面向 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未来的21世纪应 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并以此提出了 《学会关心》的宣言。 美国一向重视道德教育。将“责任公民”的培养 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将“责任心”渗透于学校、家 庭和实践活动中,并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 课程。 新加坡向来是“以德治国”的典范,把伦理道德 思想作为“做人”的标准,处处以儒家的伦理道德 思想为准绳来教育每一个人。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创造了 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其中伦理道德思想占了极大 的比重,道德教育历来是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一般包括:①道德常识。②道 德态度(要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对家庭的 责任感、对学校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③道 德行为(包括对待个人、家庭、他人、学校、社会、 国家、国际,见P.84)。 ⑶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指的是认识过程的发展,如感 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 ①感觉。感觉是感官、大脑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 能力。它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②知觉。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它要比感觉复杂、完整。知觉是感觉 和思维之间的重要环节。
上海市教师资格证书 专业培训课程(普教) 专业培训课程(普教)
教育方法概论
主讲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刘涛
第三章
第一节
1、学生发展的概念
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的含义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学生发展包含着以下几个方 面的内容。 ⑴身体素质的发展 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指的是在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然特 点以及生理机能特征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⑵道德素养的发展 加强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是世界各国 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
③记忆。记忆是人迅速地回想、再认已习得的信息 的能力,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方面。 ④思维。思维是指理性认识,即人们通常所指的思 考,是人脑对事物所作出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 ⑤想象。想象是指对已有的表象按一定的要求进行 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极大自 由度的思维形式。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想象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推崇想象。 ⑷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的心理表现。情感是 认知发展的动力,它制约着人的认知过程。它以兴趣、 愿望、热情等形式构成人的动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 中起着驱动、诱导、调节的作用。
第三节
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着力发现存在 于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请看P.106的案例) 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理解已成为教育活 动中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1、倾听学生 “文化反哺 文化反哺”是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 文化反哺 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现 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中,这种“文化反哺”现象 变得愈加明显。
⑸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而形 成的人的比较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即个人的心理 面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 兴趣、爱好、信念等。 具体地说,学生必须具备:①科学的求知欲与强烈 的好奇心,②坚强的自信心,③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④虚心,⑤积极的科学态度,⑥合作精神。 ⑹文化科学素质的发展 文化科学素质是由多种不同知识有机结合、互为联 系、互为整体、纵横交错、网络化而形成的,它不仅 包括个人知识结构的建立,还包括科学的素养。
①知识的发展。学生必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构 建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知识体系。 ②信息素养的发展。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需求、 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的能力。包括文化素养、信息 意识、信息技能。 ③科学素养的发展。科学素养包括了解科学知识的 本质,学会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了解科学、技术与 社会的关系等。科学素养也可概括为四方面的内容: 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对科学事业 的理解,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潜能,一般人只使 用了大约10%的大脑功能。爱因斯坦也只用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