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课后强化演练湘教版选修6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课后检测能力提升鲁教版
第一节人类环境一、选择题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非生物物质B.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C.人类是环境的产物D.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2.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是自然环境B.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C.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D.人类环境又称为自然环境解析:第1题,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包括生物物质和非生物物质,如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农田、果园等。
第2题,现在,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已不多见。
社会环境是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并不是所有受人类影响的环境都是社会环境。
答案:1.A 2.C3.下列关于自然资源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及其利用状况B.环境的改变对资源利用产生影响C.环境退化会削弱某些资源的更新能力D.资源的利用必然损害环境,导致环境的严重退化解析:选D。
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造成环境退化,但在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利用资源,就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损害。
4.目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是因为( )A.人类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源B.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和新陈代谢要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C.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和环境的供应能力D.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没有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解析:选C。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生产、生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和环境的供应能力时,环境就会受到破坏;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归纳提升中图版选修6
第1章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归纳提升中图版选修6备选答案①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②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③生物物种锐减④水土流失⑤臭氧层破坏⑥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文明中发生了三次转换,形成了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文明结构不同。
图中坐标横轴为社会生产力结构,纵轴为社会生产力水平。
横轴刻度分别表示:原始社会时期为农业与狩猎采集劳动力之比,农业社会时期为狩猎采集与农业劳动力之比,工业社会时期为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比,知识社会时期为工农业与知识产业劳动力之比。
圆圈代表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知识革命(包含信息革命和生态革命)等。
(1)根据材料,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 .人地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B .农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最和谐C .人类一直在努力使人地和谐D .知识社会和原始社会人地关系较为和谐(2)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________,人地关系是________,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人地关系开始不和谐;工业社会时期,环境问题开始________,知识社会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地关系,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3)为了使人类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必须走________的道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地关系发展的过程:由图可知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和谐;农业社会环境问题开始加剧;工业社会进一步恶化;知识社会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历史证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人类长期稳定发展下去。
【答案】 (1)D(2)较小 基本和谐 严重(加剧) 恶化(3)可持续发展1.读下面的“人与环境关系结构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关系,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②人类与环境统一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④对立⑤物质资料生产⑥统一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整合提升课件湘教版选修6
教材 P4 活动(上) (1)、(3)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力引起的。 (2)、(4)、(5)属于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教材 P4 活动(下) 环境问题既有环境污染,又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人 类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 力。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环境质量恶化 或自然资源枯竭。
教材 P3 活动 1.奥运会期间采取了以下临时减排措施:控制施工扬尘;控制 燃煤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及废气排放。这些 措施对大气、水等环境因素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如天变蓝、水 变清。 2.工业产生的废气影响大气质量,大气污染反过来也会影响高 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区域环境质量。 3.从天气预报中了解大气环境质量,从环保局了解水质状况。 4.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根据身边实际情况举例即可。
教材 P14 活动 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表明,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大自然漫长演化的 结果,人类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要注意珍惜。材料二提供的 信息表明,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科学发明,利用科学技 术改造自然环境,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两则材料 表明人类与环境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
教材 P15 活动 1.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末,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由“自然之 王”过渡到“自然之子”,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类与 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 识地保护自然。 2.如《孟子·梁惠王上》讲,“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 也”。《淮南子》讲,“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这些古语都 渗透了对大自然的造成多方面的危害:①使土壤酸化,土壤肥力降 低,导致农作物减产;②腐蚀树叶,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 死亡;③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④腐蚀建筑物;⑤危害人体健康。 2.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等酸性气体,导致酸雨的产生,因此世界酸雨分布区往往分布 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世界三大酸雨区主要集中在欧 洲、北美洲和我国南方。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章末总结能力提升课件新人教版选修6
专题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内涵
地位
目标
生态持 续发展
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经济持 续发展
可持续发 展的条件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 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 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持 续发展
[典例1]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B.②——当地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煤炭含硫量高
C.③——气候大陆性显著,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D.④——地势起伏大、气候干旱、土质疏松
(2)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大循环还是经济 的全球一体化,这使得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 ①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承担必要的义务,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发展。 ②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 上,制订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教材P3 思考 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 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 境污染等问题。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 益。 3.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 代价。
水域条件: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容易引起污染;洋流加速污
染物扩散的同时,将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人类与环境课后检测能力提升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一、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①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第47个“世界地球日”主题)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他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
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梅尔维尔《白鲸》)③打死虎,打死豹。
……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1.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A.①B.②C.③D.④2.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了人类________的态度( )A.依赖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善待自然3.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材料________描述的文明类型(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四则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场景。
第2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
第3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
答案:1.C 2.C 3.A4.下列做法中,符合尊重和善待自然原则的是( )A.加快对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B.全面停止对各种生物资源的利用C.对森林资源实行采伐与抚育相结合的利用方针D.降低世界居民的消费水平,以节约自然资源解析:选C。
A项可能造成资源枯竭,不符合持续性原则,B、D项谈不上发展,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因为发展是第一位的。
5.读图,此图反映了人类( )A.崇拜自然B.屈服于自然C.凌驾于自然D.与自然和谐相处解析:选D。
图中海鸥接受了人的喂食,并没有畏惧和不适,反映出人与生物及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C.③④②①D.③②④①解析:选D。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运用示意图让学生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事例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昔日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经过人们的综合整治,变成了绿树覆盖、鸟语花香、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胜地,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互相依存、相互影响。
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②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3.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2.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开始改变,变为善待自然,为什么?1.尊重与善待自然⎩⎪⎨⎪⎧控制和制止环境破坏,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创造有利条件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 关系的调整个体和群体的努力;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承担道德义务与责任当前与长远利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3.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要“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吗?1.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什么?【提示】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及生存空间。
2.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什么?【提示】 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
3.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提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阅读下列景观图片,完成1~3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的是( )A.①B.②C.③D.④3.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水土流失的是( )A.①B.②C.③D.④1题,当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图示①是森林破坏,②是水土流失,③是大气污染,④是垃圾污染,③④属于环境污染问题。
第2题,如果人类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就会造成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图示①过度砍伐森林,森林资源减少。
第3题,图示②河流含有大量的泥沙,是该河流域内水土流失的结果。
2.A3.B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A.人均资源拥有量多B.城镇化问题严重C.生活贫困化加剧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5.下列环境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A.矿产枯竭、荒漠化B.盐碱化、物种减少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标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因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第5题,矿产枯竭、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主要是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5.B图1为北极地区景观图,图2为不合理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图1图26.图1反映了图2中的环境问题的是( )A.②B.③C.④D.⑤7.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能有效减缓( )A.②④B.④⑤C.①②D.①④6题,图1反映了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地区冰雪覆盖面积变小,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恶劣。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6章末归纳提升: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备选答案①表现②内容③可持续发展观④环境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成因分布危害对策荒漠化沙化沙尘暴自然:气候变干,降水量少人为: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自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快行冷锋人为:植被破坏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季风区的边缘地蚀建筑物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不利于气体扩散的一些谷地和大城市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体,危害人体健康严格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臭氧减少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南极臭氧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肤癌;危及海洋生物;导致全球变暖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城市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大量集中,缺乏科学规划一些大城市及部分中小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不利于改善环境;社会秩序差控制城市规模(人口和用地),合理规划,加强管理(郊区城市化,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分散大城市的职能) 读我国部分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附近重点开发的能源是__________。
(2)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丙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
(3)丁地区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______________。
造成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务院曾下发通知,禁止在A地挖发菜、甘草、黄麻草。
国务院作出这一决策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课件湘教版选修6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主题二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 中国广西桂林某乡政府,把大批山林承包给某个体户采伐 烧炭,然后卖给日本客商,带动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乡财政创收, 又使许多农民脱贫致富。当桂林风景管理处会同林业部门前去制 止时,当地乡政府领导振振有词:“我是为民办事。” 材料二 日本从加拿大进口木材生产纸浆,从东南亚诸国进口木材 生产家具,从中国进口白桦树生产一次性筷子。日本各餐馆将用过 的一次性卫生筷收集后用以制造高级纸张,中国各餐馆则将一次性 卫生筷点火烧掉或作为垃圾倒掉。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1 2 3 4 5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 化 答案D
目标导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预习引导
自主预习
预习交流1 读下面的一幅漫画,该漫画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提示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 环境之间的关系。
目标导航
预习引导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自主预习
文明类型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时段
公元前 200 万 公元前 1 万年 公元 18 世纪 20 世纪末 年至前 1 万年 至 18 世纪 至 20 世纪末 以后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时评价含解析新人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4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下图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海平面上升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B.雾霾C.臭氧层空洞D.全球气候变暖2.关于上述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造成该问题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B.该环境问题可能使高纬度农业增产C.该环境问题对人体呼吸道危害较大D.该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皮肤癌患者增多【解析】1选D,2选B。
第1题,图示海平面上升反映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酸雨、雾霾、臭氧层空洞是人类生产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但不是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第2题,上述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该问题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该环境问题可能使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热量充足,农业增产;该环境问题对人体呼吸道危害小;可能造成皮肤癌患者增多的是臭氧层破坏。
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生活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贪婪彻底绝灭。
2016年8月,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渡渡鸟骨拍卖值440万。
据此完成3、4题。
3.渡渡鸟的彻底绝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属于( )A.环境污染问题B.社会治安问题C.资源衰竭问题D.生态破坏问题4.产生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污染物大量排放B.自然环境的迅速演化C.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掠取D.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解析】3选C,4选C。
第3题,渡渡鸟由于人类的贪婪彻底绝灭,渡渡鸟作为一种资源被人们过度利用而消失,故属于资源衰竭问题。
第4题,该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掠取是造成生物资源衰竭的主要原因。
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
1980年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课后强化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类型示意图”,完成1~2题。
1.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①~④阶段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计算机,分别代表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期;畏惧和崇拜自然是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答案:A
2.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的阶段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
答案:C
3.下列现象中,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是( )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②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环境③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种树,火山爆发,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④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作,培育出肥沃的水稻土,建成著名的“鱼米之乡”
A.①③B.①③④
C.②③D.①②④
解析: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反馈作用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
答案:D
4.下列反映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 )
A.赤潮的发生B.伦敦烟雾事件
C.渤海伏季休渔D.华北地区超量开采地下水
解析:伦敦烟雾事件、赤潮的发生都是人类排放大量废气、废水造成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实行休渔制度有利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
答案:C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200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B.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
C.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D.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不协调
解析:今天的环境问题,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由于人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而导致的后果。
答案:D
6.主题中的“传统观念”体现的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 )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D.善待自然
解析:“传统观念”指导下的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态度。
答案:C
7.下列的人类活动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是( )
A.森林采伐量高于木材自然生长量
B.新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C.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
D.黄土高原上退耕还林,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道路
解析:森林采伐量应控制在木材自然生长量之内,否则会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呼伦贝尔草原和新疆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在呼伦贝尔草原扩大耕地面积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在新疆开垦草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都会造成土地沙化。
答案:D
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完成8~10题。
8.图中表示人类社会的是( )
A.内圆B.外圆
C.箭头①D.箭头②
解析: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输方向、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用圆圈表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表示人类社会的应是内圆。
答案:A
9.下列人类活动能用图中箭头②表示的是( )
A.废弃物B.生存空间
C.物质和能量D.消费活动
解析:消费活动是在人类社会中完成的,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用箭头②表示;自然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用箭头①表示。
答案:A
10.若箭头④表示沿海低地淹没,则箭头③表示( )
A.全球气候变暖B.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C.极冰融化D.海水膨胀
解析:③⑥表示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④⑤表示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
④表示沿海低地淹没,则箭头③表示人类对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答案:B
二、综合题
11.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系统通过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提供________与之发生联系。
(2)社会—经济子系统通过为人口子系统提供________而发生联系。
(3)环境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变化会对生态系统产生________,反过来生态系统变化对环境要素也会产生________。
(4)人类活动从环境系统中获取________和________,通过生产、消费又向________排
放废弃物,而各环境要素的变化,反过来作用于________系统。
(5)图中“状态”指由于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
“压力”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社会响应”显示社会为减轻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所采取的对策。
据此将下列内容序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括号内:
①工厂②水污染③某些物种消失④某地发病率上升⑤使用清洁能源⑥工人
(6)图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说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劳动(2)产品和服务(3)大气水土壤影响影响(4)资源能源环境人类(5)自上而下填:人类系统为①⑥环境系统为②③影响为④对策为⑤(6)污染物的过量排放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2.在下面三幅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的周围环境,四个箭头表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阅读图中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三种观点中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2)三种观点分别代表哪种人地关系思想?它们分别反映了哪种对自然的态度?
(3)在哪种观点指导下的人类行为会使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
答案:(1)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的空间;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和能量、消纳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
(2)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
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善待自然。
(3)观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