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为了研究兵法,必须考虑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注释:道指的是君主与民同心同德,众人齐心协力。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阴阳、寒暑、时间等。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指的是战场的地形地势,包括远近、险易、广狭等。

将者,智、信、勇、严、毅也。

注释:将指的是统帅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勇气、严格和毅力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指的是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遵循军事规章、善于运用兵器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掌握了这五个要素,就能取得胜利。

不了解这些,就会失败。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注释:因此,要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分析各种情况。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要问:谁才有高明的策略?将领谁才有能力?天地谁能得到利益?法令谁能执行得好?兵力谁才更为强大?士兵谁更为训练有素?赏罚谁更明确?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就能知道胜负。

将听吾计者胜,不听吾计者败,不用我计者,又败于吾计。

故将听吾计者,虽千人之敌,必有朝食者矣。

将不听吾计者,虽以当战胜,败之必矣。

注释:如果将领听从我的计策,就能取得胜利。

不听我的计策就会失败。

就算不听我的计策,如果敌军也不采纳我的计策,必然会战败。

校计而索情,将无困于赂廷之奇,草野之盟,布施之力,而劳于旷野之中。

注释:通过计算和情报搜集,将不会陷入赂廷之间、束缚于盟约,也不会受制于施舍之力,从而在战场上疲于奔波。

故五兵之全,五变之胜,是生存之道,死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原文)

孙子兵法(原文)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全篇

孙子兵法全篇

孙子兵法(完整版):永久收藏,终生研读!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孙子兵法》原文全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文

《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计篇①第一[原文]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

兵者,诡道也⒁。

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

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

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

这里指战争。

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

”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

《孙子兵法》全篇

《孙子兵法》全篇

《孙子兵法》全篇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36计

孙子兵法36计
孙子兵法第十二计:“瞒天过海”
孙子兵法第十三计:“偷梁换柱”
孙子兵法第十四计:“假道伐虢”
孙子兵法第十五计:“声东击西”
孙子兵法第十六计:“空城计”
孙子兵法第十七计“反间计”
孙子兵法玉”
孙子兵法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孙子兵法第二十一计:“暗渡陈仓”
孙子兵法第二十二计:“美人计”
孙子兵法第二十三计:“反客为主”
孙子兵法第二十四计:“指桑骂槐”
孙子兵法第二十五计:“连环计”
孙子兵法第二十六计:“远交近攻”
孙子兵法第二十七计:“打草惊蛇”
孙子兵法第二十八计:“调虎离山”
孙子兵法第二十九计:“欲擒故纵”
孙子兵法第三十计:“借尸还魂”
孙子兵法第三十一计:“釜底抽薪”
孙子兵法第三十二计:“顺手牵羊”
孙子兵法第一计:“上屋抽梯”
孙子兵法第二计:“笑里藏刀”
孙子兵法第三计:“假痴不癫”
孙子兵法第四计:“金蝉脱壳”
孙子兵法第五计:“李代桃僵”
孙子兵法第六计:“围魏救赵”
孙子兵法第七计:“擒贼擒王”
孙子兵法第八计:“以逸待劳”
孙子兵法第九计:“无中生有”
孙子兵法第十计:“借刀杀人”
孙子兵法第十一计:“趁火打劫”
孙子兵法第三十三计:“关门捉贼”
孙子兵法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孙子兵法第三十五计:“隔岸观火”
孙子兵法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注:以下内容为孙子兵法原文和注解。

由于篇幅较长,建议可分开阅读。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孙武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到国家的生存,需要高度重视。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要思考五件事情:①道:指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②天:指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③地:指敌我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④将:指领导战争的将领;⑤法:指执行战争的条例和方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终身不与民争利,夫何必智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只有领导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

领导者要不求私利,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天、地的环境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要了解环并善加利用,才能获胜。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和民、修省也。

注:将领应该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格的纪律。

法律制度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并与民众相协调。

领导者还应该常常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过失,使自己和部队得到进步。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注:领导者了解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将会取得胜利,不知道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就会失败。

故兵贵胜,不贵久。

不故而能取敌者,其勝人矣。

注:战争追求胜利,而不是拖延时间。

久不可复,故明君合于租税之民,致之以死力,而后可与敌持久之战。

不合于租税之民,而令之与敌持久之战,必敝帚千金,而后能有为者。

注:如果国家财政不充裕,国家就不能与敌人进行持久战。

这就必须在国家建立起强大的税收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人民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战争,才能打赢持久战。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得地,不知山林、隘塞、湍澗之形者,不能得财,不得其资而用兵者,是谓亡国。

注:领导者不了解敌人的策略和情况,不了解地形和环境,不了解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兵力,就不能打赢战争。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挥员的意志、气质和性格的缺陷,常可成为 对方攻心的缺口。提倡沉着冷静,制怒慎思。 在战争中分析士兵心理,重视心理素质。
24
孙子兵法 在国内的深远影响
《孙子兵法》特点:“舍事而言理”,采用“抽象法”
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从战略高度来论述问题,高屋建 瓴;充满对睿智聪颖的赞扬、对昏聩愚昧的鞭打、对穷兵黩武的 警告、对军事哲理的探索。名言警句慧眼卓识,使兵家学者得以 领悟制胜之本,点燃智慧圣光。 早在战国时代广为流传。 汉代则为兵官的教科书,隋朝称为兵经。 明朝有说:“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茅元仪《武备志·兵诀评》) 宋神宗时,孙子兵法为《武经七书》之首,宋元明的兵书均以发 挥孙子的思想来树立自己的学术思想。 《孙子兵法》历来被尊为兵经,号称兵学鼻祖。军事家直接以其 指导战争。 孙中山说:“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
17
机动灵活,因敌而制胜
以正当敌以奇用兵,“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巧设计谋“为不可测”。“易其事,革其谋, 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不同的敌人,用不同 的对策;不同的实力,用不同的战法。 特殊的情况作特殊的机断。“途有所不由,军 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君命有所不受”。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谓之神。”(《虚实》)
4
试兵法怒斩两姬——吴宫操练 吴王听孙子讲兵法。召宫女三百人,命令 孙武操练军阵,吴王让二宠姬作队长。 当孙子三次重申军令,二宠姬仍嬉笑不从。 孙子说:军法不明,军令不行,将之罪也; 军令已申,而士不从,士之罪也。问执法 官,曰当斩。遂斩二队长。 吴王劝阻,“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5
孙子的生平(一)
2
孙子的生平
孙子,姓孙,名武,字长卿。 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 与孔子为同时代人,主要活动在公元前500 年前后。
3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西破强 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 与有力焉。”战争实践证明了他的军事 理论的正确性。 从公元前512年被吴王阖闾任为将军,到 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成为霸主。 孙子在吴国有30年的戎马生涯,此后隐 居山林,不得而知。
10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
初具全面观察问题、避免片面性
“知彼知己”,不能只知一方 。将帅考虑 问题“必杂于利害”(《九地》)
对立的矛盾现象是不停地变化的。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势 篇》 “奇正、虚实”。“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 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 11 之无端,孰能穷之?”
9
《孙子兵法》的军事哲学思想
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无神论和反天命:“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 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 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 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先求可胜之条件, 再求必胜之机的抉择。 战争依赖于经济,提出速战速决的思想。 利用敌国资财,人力,“以战养战”。
立于不败之地,在寻求消灭敌人的机会)。
创造条件,待机破敌“以治力“我专而敌分”“以十攻一, 以众击寡”(《虚实》) 造成敌人的过失,使敌人陷于被动。“示
形”“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 之远,远而示之近”(《计篇》) 利用敌人主将的弱点“卑而骄之,怒而扰之,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 自己保持清醒和主动“兵之所加,如以石击卵” (《势篇》)
等于是“放虎归山”,而是利于“运动中歼敌”。)
27
zhang:
局限、缺陷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自然界的运动“终而复 始”“死而复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 对军事力量对比,往往注意“量”,较少注意“质” 等。 在历史观方面:行军中“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所 知”的愚兵政策;“帅与之期,登高而去其梯”等。 轻视士卒,突出帝王将相,都是唯心史观的表现。 “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孙子毕竟 是在2500年前对军事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继承创新,是我们对古代文化 遗产的态度。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二)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 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 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饱待饥,此治力 者也。”。 “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造成“形人而我
无形”“我专而敌分”“能以众击寡” 的有利态势。
12
18
因敌而制胜是首要的指挥艺术
摆布敌人,搞清情况。“形之,敌必从之;予之, 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认真思索,利弊虚实。“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 知有余不足之处”。达到进不可御退不可追。 我欲战“攻其所必救”;我不欲战“乖其所之也”
(把敌人引向他方)(《虚实》)。
7
由于《孙膑兵法》自隋朝以后失传,清 代有学者认为《孙子兵法》与《孙膑兵 法》是一本书。 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 发现《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 1978年7月青海大通县西汉木简出土,才 使笼罩在《孙子兵法》上的迷雾消散。
8
孙子兵法十三篇
第一、计篇 第二、作战篇 第三、谋攻篇 第四、形篇 第五、势篇 第六、虚实篇 第七、军争篇 第八、九变篇 第九、行军篇 第十、地形篇 第十一、九地篇 第十二、火攻篇 第十三、用间篇
“兵者,诡道也。” “兵不厌诈”是灵活用兵的 核心。
19
关于军队建设问题
首先,治军原则:文武兼施,刑赏并重。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文”是 怀柔与重赏,使士卒亲附;“武”是强迫和严刑, 使士卒畏服)。 “视卒若爱子”,为使其拼命作战; 对俘虏“卒善而养之”,为补充、壮大自己。 其次,注重将帅的素质和作用。
20
重视和强调将帅的作用
选拔将帅的标准“五德”:智信仁勇严。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是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 将帅“国之辅也”、“国之宝也”。 将帅必备的素质:“知彼知己”“知天知地”; 要“知诸侯之谋”,要有勇有谋;“示形”“任 势”“料敌制胜”“通于九变”的指挥才能;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决断能力;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负责精神; 严格管理,“令素行以教其民”使士卒“亲附”
14
关于战略原则问题
在作战形式上,主张野外机动作战 重视“伐兵”。以军队为作战目标,不以城堡或 要塞为主要目标。 要善于“动敌”调动敌人。“善动敌者,形之, 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 之”《势篇》 “攻其所必救”“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向敌人不及救援的地方进军。
强调主动性和灵活性。临机应变。“阵而后战, 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朝岳飞)
26
孙子兵法的历史局限、缺陷
我们充分肯定孙子的成就和巨大声誉时,不能忘 记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主要的缺陷是没有区分战争的性质。当时的诸侯 兼并战争,本质是争夺土地和霸权。春秋时代大 小战争四五百次之多。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强国侵略弱国为主。 作战上,也有过于机械的原则,如“归师勿遏, 围师必阙”“穷寇勿追”。(要“网开一面”,不
28
zhang: 1
《孙子兵法》简介
张学信
2001年9月18日
1
提纲
孙子的生平 《孙子兵法》的来历 《孙子兵法》的军事哲学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地利”学说 《孙子兵法》的军事心理学思想 《孙子兵法》在国内的深远影响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巨大声誉 《孙子兵法》的缺陷
23
《孙子兵法》军事心理学思想
“上兵伐谋”“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素,可 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九变) “治气”“三军可以夺气”,夺敌士气,鼓己士气。 “夺心”“将军可以夺心”。动摇其决心,乱其谋。 “心者,将之所主也”“怒之令愤,扰之令乱,间之令 疏,卑之令骄,则彼之心可夺也。”
25


孙子兵法 在国外的巨大影响
唐代(日本奈良)经吉备真备,传到日本,距近1200 年。1660年出现日译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西传:1772年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欧译成 法文。1905年译成英文(卡托普);1910年《孙子兵 法,世界最古之兵书》在伦敦出版(贾尔斯译); 1910年《中国的武经》在柏林出版(布鲁诺·纳瓦拉译) 许多明智的军事将领,无不读《孙子兵法》,无不用 《孙子兵法》。法国那破仑、德国克劳塞维茨、英国蒙 哥马利、日本天皇等。 评说:军事家“兵学圣典”,文学家“不朽不灭的大艺 术品”,政治家“外交教科书”“政治秘诀”。哲学家、 企业家评为“人生哲学”。
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思想
中心思想是力求以智谋胜敌,而不是以力 胜敌。
关于战争问题:
采取慎重态度和有备无患的思想。 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道、天、地、 将、法。
13
作战方针的进攻速决战
强调速胜:“兵贵胜,不贵久”,“兵久而国 利者,未之有也。” (《作战》) 要充分准备。“先胜而后求战” 要集中兵力。“并气积力”,“并力、料敌、 取人”。 要突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要“避实而击虚”,进攻作战,主张速决。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其疾如 风”“动如雷震” 注重造势,“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15
主动的真谛
“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 “先胜而后求战”(《形篇》)
就是使自己立于主动的不败之地;使自己的军 队先有胜利的条件,而后求战,打有把握之仗。 先掌握主动权,采取措施,调动敌人,使敌人 走向失败。 “形人而我无形”(不让敌人了解自己的情况和规律)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避免自己的弱点,
孙子的生平(二)
西破强楚入郢 兴兵攻楚,先除内患(吴王僚弟),率 兵伐徐、钟两国成功。 疲楚误楚。因破楚时机尚未成熟。分三 路扰楚往复循环。攻陷养城,扫清外围。 伐交联兵。造势,联唐、蔡叛楚,离心。 操练水师。兵以诈立。奇兵破敌。 兵贵神速。决战柏举,破楚入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