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

合集下载

《西国近事汇编》及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西国近事汇编》及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西国近事汇编》及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作者:原付川姚远卫玲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07期摘要:《西国近事汇编》是洋务派创办的惟一国际性、综合性、新闻性期刊,最早报道西方工人运动,首次报道德国社会民主党。

最早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是近代中国西学传播中影响力最大的报刊之一,对中西跨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西国近事汇编》(1873—1900);中国期刊史;期刊演化;社会主义思想中图分类号:G239.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7-0107-03期刊是传播新学说、新思想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早在19世纪,就在来华传教士传教、西方列强侵华、西学东渐、志士改革救国等一系列的历史进程中,处于“前沿阵地”,扮演着重要角色。

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是通过期刊传人中国的,何时传人的?本文将以《西国近事汇编》的原始文献为依据,在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期研究该刊的编辑出版传播情况及其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一、《西国近事汇编》概述(一)出版传播情况《西国近事汇编》,通称《近事汇编》,又名《西国近事》,英文名Summary offoreign Events,是一份连续出版的国际性、综合性、新闻性期刊,由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主办,以西洋各国新近发生的事实为报道对象,创办于同治十二年三月初三日(1873年3月30日),停刊于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00年1月21日),共出版1330期。

该刊采用传统的经折式铅字刻印,每周出版一期(个别期数是2周、3周或4周出版一期的),每季按照编年体顺序的汇编成卷,每季或每年汇编成一册,共出版8050页,16100面,32240529。

该刊先后共有15名编译校者,西士有傅兰雅(John Eryer,1839—1928)、金楷理(Kreyer.C.T,1839—1914)及林乐知(Young Johnmlen,1836—1907),中士有钟天纬(1840—1900)等。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2、1688年英国终于确立君主立宪制;3、1776年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1789年法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

5、1681年---1796年-----------------康乾盛世7、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中国近代史开端作战国家:中英签订条约: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条约主要内容:1、《南京条约》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B、割香港岛给英国;C、涉英关税、诉讼,需与英商量,逐步丧失关税及司法自主权。

2、《黄埔条约》A、法国享有领事裁判权;B、法国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历史意义: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8、1843年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9、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10、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起义(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11、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吴淞西炮台殉国12、1842年7月副都统海龄镇江殉国13、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广西金田<1>、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2>、1859年《资政新篇》干王洪仁轩,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建设方案。

需注意资政新篇中关于经济方面的内容,自考2017/10 期考试简答题有出经济方面,一、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二、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三、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14、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主要事件:英法联军1860年火烧圆明园作战国家:中英法签订条约:中英美法俄:《天津条约》(1858)中俄:《瑷珲条约》(1858)中英法俄:《北京条约》(1860)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中俄:《改订条约》(1881)(《伊犁条约》或《圣彼得堡条约》)条约主要内容:1、《天津条约》A、增开牛庄(营口)、淡水、登州(烟台)、台湾(台南)、潮州(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2、《北京条约》A、增开天津为商埠;B、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3、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A、《瑷珲条约》:割让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B、《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C、《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马列复习资料

马列复习资料

马列复习资料第一讲《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背景:德国刚登基的威廉四世在人们的期盼声中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

马克思结束博士学业即将迈向新闻出版业主要观点:反对表达形式上的规定——“严肃”和“谦逊”:反对以主观倾向为借口阻止舆论监督和批评:由完美无缺的人来充当日报编辑,由检察官来决定出版内容,是荒唐的,“治疗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新闻检查制度是指国家权利机构或其他权力主体对新闻采访、报道传递和发布所做的各种审阅以预防危险的或反政府的内容。

新闻出版检查制度实质上是出版检查制度的一种。

与弥尔顿新闻思想的比较:相同:两者都对封建的书报检查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驳两者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指出了书报检查制度的内部矛盾。

两者都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执行者——书报检查官进行了批判。

都认为新闻出版自由、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权利。

都认为自由出版物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不同:马克思认为新闻出版自由具有普遍性,而弥尔顿代表他所在的阶级和教派的自由列宁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富人有新闻自由)的批判:在以金钱势力为基础的社会中,在广大劳动者一贫如洗而一小撮富人过着寄生生活的社会中,不可能有实际的和真正的‘自由’。

作家先生,你能离开你的资产阶级出版家而自由吗?你能离开那些要求你诲淫的小说和图画、用卖淫来“补充”“神圣”舞台艺术的资产阶级公众而自由吗?如何评价列宁的批判:十月革命前,列宁肯定和赞扬新闻出版自由。

十月革命后,他着重抨击和揭露一些国家出版自由的虚伪性。

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评价:资本主义新闻自由是新闻自由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它确立了普遍自由的形式,即任何人都准许享有办报自由、报道政治新闻的自由、批评政府的自由,以及采访、传递、发行自由等,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应该给予足够的评价;但问题是,任何一种自由的实现,都要有它的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在实践中确立了这些普遍自由的形式,却不管这些形式如何得以实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出版理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出版理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 1 1 1
53 54 55 56
中国期刊史 不平等 《资本论》 《西国近事汇编》(1873-1900)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011年 科研热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长篇小说 编辑工作 编辑学研究 编辑出版 理论研究 李达 文化研究 性存在 哲学意义 出版产业 出版业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主义美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 风险感知 顾客感知价值 革命刊物 陕甘宁边区 阿尔都塞 阅读 钻石模型 邓小平 道德建设 达旗升 跨文化语用学 跨文化视角 跨文化交际 赢利模式 负相关关系 读者 语言运用 语言应用 语用学研究 诗歌 诗学建构 评介 认知模型 认知心理学 认知图式理论 言语行为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美学史 行政管理体制 行政处罚 行政保护 著作权 推荐指数 4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近代外国侵略对天津发展的影响

近代外国侵略对天津发展的影响

近代外国侵略对天津发展的影响11环境工程3班第三组近代外国侵略对天津发展的影响内容摘要:1840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当清政府还沉迷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时,西方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外国联军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腐朽的大门,为千千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新思想与新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一抹希望的曙光,天津,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关键词:天津,战争,条约,报业,发展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座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

现在流传这样一句话,叫做“五千年中国看西安,一千年中国看北京,一百年中国看天津”。

这句话反映出天津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是不容低估的。

天津依河近海,地处水陆通津,距首都北京又很近,因此地位十分重要。

17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侵略的矛头伸向中国,可是他们不满意清王朝把对外贸易限于广州一口的政策,遇到问题总希望能和清王朝直接交涉:从海路上走,到天津最为方便,最能接近清王朝,所以自马戛尔尼访华开始,就把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当成既定方针。

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有九个国家在这里设立了租界,这在世界各国的城市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一段屈辱史,也是一段抗争史,同时又是一段文化史。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特别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后,以英国卫代表的西方势力,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四处攫取资源,寻找海外市场,天津成为西方师团登上中国大陆的落脚点,殖民势力的不断东扩,预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被纳入西方住在的世界体系。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开始后不久,英国侵略军就按照既定政策北上天津,在大沽海口,向清政府递交了英国外交大臣致中国宰相书,史称“白河投书”,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转折点。

为了扩大在华权益,1856年至1860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濒海临都得天津,开始成为西方列强自海上征服中国最重要的桥头堡,因而也是近代中国抵御外侮的前哨主阵地。

北大课程: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北大课程: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文辞以体制为先 学与术之别,“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 学主知,术主行。中西方的差异。 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自由探索之果。 有用与无用 史-事实知识-知事;论-原理 知识-知因;法-技能知识-知窍 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基本要求:
学术论文的内容要求
科学性
在立论上要求作者不得带有个人的好恶和偏见,不得
3. “威斯康星思想”
20世纪美国大学提出大学要为社会服务的 办学理念,由威斯康星大学进行改革,把 教学科研同直接为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该模式倡导大学教师要走出校门,积极主 动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要成为向社会 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这种办学理念,当 时就有反对意见,就连哈佛商学院的建立 也受到一些人批评。 现在已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
人世楷模
是蔡校长,很快批准了两位学生罗璈阶(章龙)、谭鸣谦 (平山)希望校内能组织课余研究新闻的团体的建议。 是蔡校长,在收到《京报》社长邵飘萍的信后,很快回信, 并立即聘请邵为研究会导师, 蔡、徐、邵三位核心构架成形,为研究会的成立和发展打 下坚实的基础。 是蔡校长,亲自起草新闻研究会简章,确立研究会的宗旨。 是蔡校长,在《北京大学日刊》第208、209、211、212、 214号上又连续五次以“校长布告”形式刊载招生消息 在蔡校长直接参与下,“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于1918 年10月14日正式成立。蔡校长亲自出任会长。
论文的写作可以提高以下能力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分析批判能 力,敢于否定,方能创新; 培养体系建构能力。一篇论文总要涉及到论点是 否新颖,资料是否可靠,推理是否严密,方法是否 科学; 表述是否规范?总应该提出一种新的认知 并建立其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 文献检索能力;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综合运用多 学科知识的能力; 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洋务运动-标志性事件

洋务运动-标志性事件

开创报刊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国人自办了约20种近代报刊。

除福州、厦门各地外,其余主要在上海、香港、广州和汉口。

[9]洋务运动时期主要报刊有《申报》和《万国公报》,两者均为该时期创刊。

[10]其他报纸有:1873年4月创刊的《西国近事汇编》、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等。

[9]开办新式学堂1862年,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首次创办京师同文馆,开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篇章。

[11]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的主要类别:(1)外国语性质的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增设算学馆,成为综合性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等。

(2)军事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

(3)技术学堂,如上海机械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

办学特点:与传统官学相比,这些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如翻译人才、军事人才、技术人才等;教学内容有西学,如西文、西艺等;采用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等。

[11] [12]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改变清政府落后面貌是洋务派发起留学运动的最初目的。

洋务时期的留学教育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次:幼童留美和福建船政学堂学生留欧,即1872—1875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四期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

[13]1872年8月11日,三十名幼童自上海驶往美国旧金山,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留学生活。

这在中国二千年历史中,特开新纪元”之事被誉为“中华创始之举,亦古来未有之事”。

[13] 1877年,在沈葆桢、李鸿章等官员的积极倡导下,从船政局和船政学堂选出的33人踏上了赴欧留学的旅途。

1881年,由李鸿章主张、船政局又选出10人分赴英、法、德留学。

1886年北洋水师等校的10名学生又去了欧洲。

[14]翻译书籍在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京师同文馆、上海光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的中心。

厦门大学新闻学辅导班笔记(新闻史部分)

厦门大学新闻学辅导班笔记(新闻史部分)

厦门大学新闻学2002年国庆辅导班笔记(新闻史部分)中国新闻事业简史古代1官报邸报定本制度《读开元杂报》印刷技术应用----宋代P9 两份进奏院状《天变邸抄》P28 《急选报》2 小报(非官报)内容:封建官报不准备报道和未来得及报道的事情P18特点 P19第四段商品性(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宋代)3京报清代(明代中叶开始产生我过民间报房办的报纸P21P38 京报的内容辕门抄,京门抄的概念P40为什么说京报是古代最完备的报纸?发行,内容P38近代1 外国人办报A 鸦片战争以前代表报刊境外《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米怜3条原则P45境内《东西洋考》〈新闻纸略论> 中文报刊中第一篇新闻学转文-<天下新闻>------印刷2外文报纸第一家<蜜蜂华报><广州记录报> <中国丛报> <各国消息>------第一个石印这一时期报刊的性质B 鸦片战争以后1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遐尔贯珍> P53 <万国公报>2商人资本家半的中文报刊申报,,上海新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所办副刊<消闲报> 3外文报刊 P51得臣报 ,士蔑西报, 耔剌报, 字林西报----旧中国影响最大天津<时报>eg: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论述)答:1过程(鸦片战争前后)2 性质(两个方面)中国人办报上海 <隳hui报> <西国近事汇编>P77 1873年8月<昭文新报> P76 <述报> ---印刷(重点)香港 <循环日报>王韬三个第一--------政论著称,报刊政论家,政论文集写作原则及其意义维新派办报:<万国公报>---à <中外记闻> 作为强学会机关报.创办时间华东,华南,华中,华北各个代表报,创办时间,创办人<清议报>和<新民丛报>P109—110 <大公报>,<京话日报>,<时报>,<东方杂志>需注意: 1时务文体2 梁启超的板报活动极其新闻思想,舆论观(对他这个人物要能够串起来),可分为两个时期: 戊戌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兴中会时期:资产姐姐革命派的新闻活动<中国日报> <开智录>P116 浙江潮,江苏人物;郑贯公(重要事件) 苏报案 (作简答题是必须回答;原因,过程及产生的影响) 上海<苏报><俄事警闻><中国白话报>同盟会时期[民报人物:章太炎政论特点我国第一次报刊大论战 <民报与新民从报>国内:于右任的四个报纸P130 ,<大陆报>P131可报 <大江报>有两篇重要文章极其作者对革命派新闻思想的概括论述: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报刊工作的业务改革(大点小点小小点)P143人物:黄远生,邵飘萍(创办东京通讯社)五四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公报四大名副刊(重点)五四时期进步副刊的成功经验大报向现代企业化企业方向发展(新闻报生财之道)论述: 中国报刊业务改革P179[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向导>,<热血日报>,新青年>季刊,<前锋><中国青年><劳动周刊>.中共早期办报思想P118---P22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白区<布尔塞维克><红星>,<红色中华>,<青年实话>论述: 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色和优良传统P270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国统区 <群众> <新华日报>沦陷区 <泽报> <每日译报>论述: 延安整风和<解放日报>的改版(详细)P297论述: 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大发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 (简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人民日报?><工人日报> <解放日报>论述: 毛泽东讲话,刘少奇讲话 P370国民党的新闻事业中央日报,扫荡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通讯社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周报>,<中国农民>民营抗日战争时期<申报>的改革和史量才之死邹韬奋<生活>周刊及其新闻思想范长江和他的通讯集斯诺,史沫特莱<新民报>,<大公报>(新记), <文汇报><中国报学史>一书的重大意义,作者新闻学研究会,记协通讯社,广播的创办(官方,民间)新生事件成舍我的办报活动当代第十章 3,4 节论述 :1956年全国新闻工作的改革报纸工作的改进和业务建设通讯社第十三章刘少奇的新闻思想P479新闻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P485P492李瑞环,江泽民(2003年有题目 30分)第十四章P519 三限台湾523 简答:台湾”报禁”解除后的变化香港 P527 主要报纸三个简答:当代香港报业的特点 6点关于笔记的说明:新闻史这门课是许清茂老师讲的,很详细,而且很有用。

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力——基于中英文本海外图书馆藏的考察

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力——基于中英文本海外图书馆藏的考察

第22卷第2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22021年3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r.2021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力基于中英文本海外图书馆藏的考察姜智芹(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㊀[收稿日期]㊀2020-12-31㊀[基金项目]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当代小说译介与接受中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 (16BZW119)㊀[作者简介]㊀姜智芹(1967 ),女,山东单县人,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学比较㊁中国文学海外传播㊂[摘㊀要]㊀一国文学作品的世界图书馆藏是衡量其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之一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文本的世界图书馆收藏量是从内视角来考察其海外影响力,而外译本的世界图书馆收藏量则是从外视角来衡量其在海外的影响,内外联动,能更为全面㊁准确地评估当代文学的海外影响力㊂考察当代文学海外影响力的大小不仅有助于我们分析文学译介㊁传播活动的成功与否,也能为以后的文学 走出去 提供某些启示与借鉴,避免花大力气 译出去 而没有 走进去 的现象复现㊂[关键词]㊀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影响力;世界图书馆藏;联动效应[中图分类号]I206.7;H05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204007㊀㊀美国学者达姆罗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认为, 流通 在一部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他所说的 流通 主要指一种跨语言㊁跨文化的 流通 ㊂在达姆罗什看来,世界文学是一种 流通 模式,他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影响力不无启发意义㊂ 流通 和作品的图书馆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图书馆收藏量来分析一部著作或作品的传播力㊁影响力和阅读使用情况,是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教授托雷斯㊃萨利纳斯(DanielTorres-Salinas)和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汉克F.莫伊德(Henk F.Moed)于2008年提出来的一种评价图书影响力的方法,其初衷是用以考察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的影响力, 但也可用于对其他图书的分析 [1]3㊂图书馆藏目录是为读者查询借阅服务的,并非旨在进行图书评价㊂但是, 如果一本书被很多图书馆收藏,这就意味着两点,一是该书被图书馆人员或使用者视为是有价值的,二是由于被很多图书馆收藏,该书比其他没有被收藏的图书拥有更多的读者和更大的潜在价值㊂ [1]8因此,图书馆收藏数据可以用来作为评价作家作品影响力的工具㊂本文将通过考察中国当代文学中文本和外译本的世界图书馆收藏量来分析其海外影响力,因为 能够进入世界图书馆藏排名的图书 ,很大程度上都是在 学术创新㊁思想价值㊁历史贡献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的图书,而 一个国家㊁地区的图书馆系统拥有某本书的数量,代表了这本书在这个国家㊁地区馆藏影响力的水平 [3]㊂作品的世界图书馆收藏量是衡量其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之一㊂一㊁当代文学中文本的海外图书馆藏㊀㊀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 执行主任何明星教授自2012年以来每年都发布中国图书海外(世界)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第2期姜智芹㊀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力41㊀以欧美的Worldcat数据库㊁日本的CiNii数据库为检索基础,统计海外图书馆收藏的中文图书(主要是大陆出版机构出版的图书),追踪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情况,分析当代文学中文本图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㊂何明星在其历年的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中,将被全世界30家以上图书馆收藏的文学㊁文化类中文图书纳入统计,结果显示:从2013年起,中国文学类图书开始占据绝大部分份额,取代之前历史典籍占据海外图书馆收藏的主导地位㊂而从2014年开始,中国当代文学 成为最具有优势的板块,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㊁典籍等占据主要地位的历史 [4]㊂这 意味着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话语权在逐步增强 [4],并 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通民众了解中国㊁认知中国的一个窗口 [3]㊂从海外图书馆收藏的当代文学作品类型来看,既有纯文学作品,像贾平凹㊁余华㊁莫言㊁王安忆㊁迟子建等人的小说,也有类型文学作品,如刘慈欣和陈楸帆的科幻小说㊁唐隐的悬疑小说㊁晴空蓝兮的言情小说㊁紫金陈的推理小说㊁匪我思存的网络小说等等㊂从收藏中文图书的海外图书馆性质来看,既有大学图书馆㊁专业机构图书馆,也有公共图书馆㊁社区图书馆,而且国外的公共图书馆越来越成为选购中文图书的最大用户,以往学术性的大学图书馆是购买㊁收藏大户的局面正在改变,说明中文小说在国外的传播从学术机构扩展到普通民众,这之中阅读中文作品的海外华人群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帮助改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形象㊂从何明星对当代文学中文作品的世界馆藏统计结果来看,贾平凹居于首位㊂从2012年到2019年,他共有6部中文作品8次进入全球30家图书馆以上收藏范围,有的作品像‘秦腔“‘高兴“连续两年得到统计,6部作品的全球图书馆收藏量总计达522家①,充分显示了贾平凹作品中文版在海外的影响力㊂排在第二位的是严歌苓,其‘小姨多鹤“‘妈阁是座城“‘陆犯焉识“‘芳华“‘老师好美“‘床畔“‘舞男“7部作品进入统计范围,收藏的海外图书馆总计435家㊂严歌苓的这些作品中前5部都已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并且都有不错的票房和收视率,说明影视改编是其中文作品在海外传播的重要促动力㊂排在第三位的是余华,其‘兄弟“‘第七天“‘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河边的错误“进入海外30家以上图书馆收藏统计范围,其中‘兄弟“连续两年纳入统计,收藏的海外图书馆总计359家㊂排在第四位的是王安忆,其‘遍地枭雄“‘众声喧哗“‘波特哈根海岸“‘匿名“‘考工记“进入海外30家以上图书馆收藏统计范围,其中‘遍地枭雄“连续两年纳入统计,收藏的海外图书馆总计283家㊂余秋雨有5部散文作品进入统计范围,莫言㊁迟子建㊁叶兆言㊁梁晓声等分别有3部小说进入统计范围㊂从海外图书馆收藏当代文学作品中文图书的数量和收藏的图书馆总量来看,我们发现有以下四个特点㊂一是排名靠前的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家,其中纯文学占绝大多数,并且很多是写实性的作品,说明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面貌是海外接受的偏好之一㊂二是从2014年到2019年,当代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超过其他中文图书,成为海外中文图书馆藏的首选,说明以前重中国古典文学㊁轻中国当代文学的局面在发生改变㊂当代文学以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创作方式的革新,赢得了海外的认可,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当代中国文学形象正取代古代中国文学形象被世界所感知㊁认可㊂三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文本的海外图书馆收藏量与国内文坛的发展相一致㊂最近三年来,类型小说的海外馆藏量不断增加,而在国内,科幻小说㊁网络小说㊁悬疑小说等是新世纪以来逐渐引起读者兴趣和研究者关注的文学类型,这一方面显示出海外馆藏同步反映了中国文坛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多向度发展㊂中国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文学创作也在向文学高峰迈进,融入中国和平崛起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当中㊂四是海外公共图书馆的中国当代文学馆藏量日益超过国外高校㊁研究机构图书馆的馆藏量,说明当代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已渐渐走出象牙塔,开始飞向寻常百姓家,成为公众阅读书单上的选项㊂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中国文本正日益变为世界文学㊂达姆罗什将 阅读 作为评判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标准之一,认为世界文学是一种阅读模式,特别是普通大众的阅读,4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而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 走出去 是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学 [5]160,国外的普通民众从阅读中观察㊁感受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东西变成了世界人民的共享㊂二㊁当代文学英文本的海外图书馆藏㊀㊀如果说当代文学中文本的海外图书馆收藏量是从内视角来考察其世界影响力的话,那么外译本的海外图书馆收藏量则是从外视角来衡量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内外联动,能更为全面㊁准确地评估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力㊂鉴于英语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强势地位㊁中国当代文学英语翻译的规模化进程和英译本强大的辐射力,本文主要以当代文学英译本的海外图书馆收藏量为统计对象,适当兼顾其他语种的海外图书馆藏㊂参照前一部分对当代文学中文图书海外馆藏的统计,着眼于近年来在海外影响较大的当代作家,利用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联机书目数据库Worldcat,对莫言㊁余华㊁苏童㊁王安忆㊁贾平凹㊁刘慈欣㊁毕飞宇㊁麦家㊁曹文轩㊁严歌苓②的英译本进行检索统计㊂③统计结果显示:莫言有11部作品④被译成英语,海外图书馆收藏量共计9289家,排在第一位㊂余华有9部作品被译成英语,海外图书馆收藏量共计5418家,位居第二㊂排在第三位的是刘慈欣,他有6部作品被译成英语,海外图书馆收藏量共计5251家㊂苏童排在第四位,有7部作品译成英语,海外图书馆收藏量共计3160家㊂曹文轩位列第五,共有19部作品译成英语,海外图书馆收藏量共计2567家㊂王安忆排名第六,有10部作品被译成英语,海外图书馆收藏量共计2326家㊂严歌苓排名第七,有6部翻译成英语和用英文创作的作品,海外图书馆收藏量共计1511家㊂贾平凹排名第八,有11部作品译成英语,海外图书馆收藏量共计1251家㊂毕飞宇排名第九,有3部作品译成英语,海外图书馆收藏量共计1053家㊂麦家排在第十,有3部作品译成英语,海外图书馆收藏量共计968家㊂之所以选择这十位作家,是考虑了不同文学类型以及这些作家在其他西方主要语种中的影响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并不是说其他当代作家都在这个排名之后,像残雪㊁王蒙等人英译作品的海外图书馆收藏量总计都在一千家以上㊂因此,这十位作家是我们选取的代表性个案㊂⑤对以上10位作家英译作品海外馆藏的详细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㊂一是翻译的持续性和系统性㊂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有持续㊁系统的翻译,并多次重印或再版㊂以莫言英译本馆藏量最多的‘红高粱家族“为例㊂该作英译本于1993年面世,并于1994㊁1995㊁2003㊁2012年被美国的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 Books)㊁维京出版社(Viking Press)㊁箭书出版社(Arrow Books),英国的海尼曼出版社(Heinemann)㊁企鹅出版集团㊁密涅瓦出版社(Minerva)等不断重印㊁再版㊂莫言的作品从1993年走进英语读者,2019年还有作品翻译成英语出版,尤其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几年迎来翻译高峰㊂时至今日,莫言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被翻译成英语出版,且译者多为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其作品翻译的连续性体现得尤为充分㊂如果说莫言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英语世界得到的关注度相应要高,对于当代作家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来说不具有普遍性,那么以余华为例可能更具有说服力㊂余华最早译成英语的是短篇小说集‘往事与刑罚“⑥,于1996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2003年)㊁‘在细雨中呼喊“(2007年)㊁‘兄弟“(2009年)㊁‘十个词汇里的中国“(2011年)㊁小说集‘黄昏里的男孩“⑦(2014年)㊁长篇小说‘第七天“(2014年)㊁小说集‘四月三日事件“(2018年)⑧相继被译成英语出版,其中白亚仁(Allan Hepburn Barr)翻译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第七天“‘黄昏里的男孩“‘在细雨中呼喊“‘四月三日事件“5部作品,安道(Andrew Jones)翻译了‘往事与刑罚“‘许三观卖血记“2部作品,余华作品在英译出版和译者方面都有较强的连续性㊂更值得一提的是,出版余华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社非常集中,纽约船锚出版社(Anchor Books)出版或再版了余华的7部英译小说⑨,纽约万神殿书局(Panthe-on Books)出版或再版了余华的6部英译作品⑩㊂作品翻译的连续性㊁译者的相对统一性㊁海外出版社的连贯性为余华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使其作品的翻译出版形成气候,而且带动形成较高的认可度,产生了良好的连锁效应㊂在统计的10位作家中,他们的主要作品大都译成了英语,像贾平凹的‘浮躁“‘废都“‘高兴“‘极花“‘带灯“㊁毕飞宇的‘青衣“‘玉米“‘推拿“㊁第2期姜智芹㊀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力43㊀麦家的‘解密“‘暗算“‘风声“等,从英译本基本上能了解他们创作的风貌,这是他们作品英译系统性的重要体现㊂二是由知名译者翻译和权威出版社出版㊂上述10位作家几乎都有慧眼独具的译者和合作得力的出版社㊂翻译界美誉度极高的葛浩文翻译了莫言的绝大多数作品㊁毕飞宇的三部作品和苏童㊁贾平凹㊁王安忆的部分小说㊂此外,刘宇昆之于刘慈欣㊁米欧敏(Olivia Milburn)和克里斯托弗㊃佩恩(Christopher Payne)之于麦家㊁汪海岚(Helen Wang)之于曹文轩,都堪称著名学者许钧教授所形象比喻的 好作家 遇上 好翻译 的 艳遇 ,[6]正是他们出色的翻译助推刘慈欣摘取科幻作品最高级别的 雨果奖 ,曹文轩获得儿童文学最高荣誉 国际安徒生奖 ,麦家携 麦旋风 之名刮遍西方世界㊂出版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本的有很多是海外知名度很高的出版社㊂譬如麦家的‘解密“‘暗算“英译本由英国的企鹅出版集团㊁美国的FSG(Far-rar,Straus and Giroux)出版集团出版㊂众所周知,企鹅出版集团是英语经典作品的诞生地,为全球读者提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典之作㊂而FSG是美国最大的文学出版商业集团,有 文学帝国守护神 之美誉,旗下有20余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㊁10多人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㊁数十人获得普利策奖㊂出版曹文轩‘青铜葵花“的是英国儿童图书界有口皆碑的沃克出版社(Walker Books),出版刘慈欣英译作品的有美国科幻作品权威出版公司托尔(Tor Books)㊁英国最佳独立出版社宙斯之首(Head of Zeus) 作品能够在这些权威出版社出版是受到认可的证明,它们独特的选题眼光㊁成功的营销策略㊁多维的销售渠道,是当代中国文学在海外产生影响力的通行证㊂三是当代文学的翻译传播出现了多类型㊁多元化的态势㊂在纯文学得到持续译介的同时,类型文学成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新名片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2014年才有英译本,但其英译作品的海外图书馆收藏量一路高歌猛进,‘三体“自2014年后每年都在重印或再版,海外图书馆收藏量也日新月异㊂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最多时一年有近10部英译本出版㊁再版或重印 ,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喜人局面㊂当代文学的翻译传播日渐蔚为大观,其海外影响力也水涨船高㊂科幻小说㊁儿童文学㊁谍战小说㊁网络文学㊁武侠小说等,成为当代文学译介的新宠,它们的海外图书馆收藏量不断攀升,帮助扩大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㊂四是在影响中国当代文学海外馆藏量的因素中,作家在国外的获奖和作品的影视改编是不容忽视的要素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其作品在海外更多地重印㊁再版㊁跟进翻译的重要原因;贾平凹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㊁法国费米那文学奖㊁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是他的作品外译本在海外产生更大影响的促动力;余华获得过诸多国外奖项,像有诺贝尔文学奖风向标之称的意大利格林扎纳㊃卡佛文学奖㊁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㊁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㊁美国诺贝尔新发现文学奖㊁法国 国际信使 外国小说奖㊁意大利格林扎纳之 橡树 奖,获奖的作品有‘活着“‘往事与刑罚“‘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等,而这些也正是翻译成外文后在海外图书馆收藏量较多的作品,对其世界影响力的扩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㊂同样,刘慈欣的 雨果奖 ㊁曹文轩的 国际安徒生奖 是他们作品海外影响力生成的助推器㊂当代作家作品海外影响力的形成与增长和他们作品的影视改编也有一定关系㊂莫言㊁余华㊁苏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在海外最受欢迎的三位当代作家,这得益于根据他们作品改拍的电影‘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带来的良好效应㊂更准确地说,电影改编和他们在海外的声名互相成就㊂将作品改拍成电影属于二度创作,只有在主题㊁创意上有突出特点和优势的作品才能引起导演的兴趣,将之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㊂电影改编某种程度上拓展了作品的影响时空,带动了作品的翻译传播㊂麦家㊁刘慈欣㊁严歌苓㊁王安忆㊁毕飞宇㊁贾平凹同样也有多部作品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在形成作品的海外影响力方面功不可没㊂各位作家英译本海外馆藏量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是被拍成影视剧的小说,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㊁苏童的‘妻妾成群“㊁刘慈欣的‘三体“㊁贾平凹的‘浮躁“㊁王安忆的‘长恨歌“㊁毕飞宇的‘青衣“㊁麦家的‘解密“㊁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等㊂它们的影视改编有的在作品译介之前,有的在作品外译之后,但总的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作品的海外图书馆收藏量㊂概而言之,影视改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扩大作品4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海外影响力的作用㊂三㊁中英文本海外图书馆藏的对比分析㊀㊀将当代文学中英文本的海外图书馆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有很大的错位互补性㊂英译本馆藏量排在第一位的是莫言,但其2012 2019年仅有3部作品进入海外中文图书30家以上图书馆收藏之列,而且还都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2013年,之前和之后都没有中文本进入馆藏统计㊂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繁盛景象和海外读者阅读趣味的多样化,即便获得了国际瞩目的最高文学奖,也很难能始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㊂贾平凹在2012 2019年统计的中文图书海外馆藏中位居第一,无论是海外图书馆收藏他作品的数量还是馆藏量都出其他当代作家之右,但其英译本海外图书馆的收藏量在我们统计的10人中排在第八,海外图书馆中文本收藏中具有优势的‘秦腔“‘老生“等目前还没有译成英语㊂严歌苓的海外图书馆中英文本收藏量也体现出很大的差异㊂根据何明星的统计,2012 2019年,她的中文作品海外图书馆收藏量排在第二位,而在英文作品海外图书馆藏中排在第七位,只有‘小姨多鹤“是中英文海外图书馆藏统计中都有的,英译本馆藏量较多的是‘扶桑“‘白蛇及其他故事“‘金陵十三钗“‘密语者“,而这些作品的中文本并没有进入2012 2019年的海外中文图书馆藏统计范围㊂王安忆和刘慈欣的中英文本作品海外馆藏则完全不同㊂王安忆进入2012 2019年海外中文图书30家以上图书馆收藏的是‘遍地枭雄“‘众声喧哗“‘波特哈根海岸“‘匿名“‘考工记“,而英译作品海外馆藏较多是‘长恨歌“‘小鲍庄“‘流逝“‘锦绣谷之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富萍“‘小饭店“等㊂刘慈欣的英译作品‘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地球往事“的海外馆藏量节节升高,但进入2012 2019年中文图书海外30家以上图书馆收藏的是‘太空游民“和收入刘慈欣作品的多人合集‘十二个明天“㊂麦家2012 2019年没有一部中文本作品进入世界30家以上图书馆收藏,但其‘解密“‘暗算“‘风声“的英译本在海外的馆藏量却令人欣慰,更不用说他在西语世界的强劲影响㊂这种差异同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有关㊂中文本的读者以海外华人群体和国外大学㊁科研机构的教学㊁研究人员以及学生为主,而英译本的读者则多为看不懂中文的英语读者㊂华人社群和汉学在国外虽然是小众群体和相对边缘的学科,但英语世界的华裔和华人数量在逐渐增长,国外不少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都有中国文学或与中国文学相关的课程,每年均有选修中国文学的学生㊂因而细水长流,华人群体和学中国文学的外国学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影响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力量㊂华人群体的中文阅读需求扩大了英语世界社区图书馆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文本馆藏量,而国外学中国文学的学生毕业后行走于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从事各个行业的工作,因缘际会,会带动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扩大其在海外的影响力㊂另外,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催生了更多了解中国文化文学的渴望和需求㊂外国读者希望通过阅读当代文学作品来了解中国社会面貌,将之作为除新闻媒体㊁政治㊁经济㊁军事等渠道之外认知中国的又一途径,而且相较于官方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国家形象宣传,文学以一种普罗大众的交流方式,借助鲜活的人物㊁生动的情节塑造和传播的中国形象更具价值信任度和可接受度,容易得到其他民族情感上的亲近㊁观念上的认同㊁行动上的支持㊂中文本和英译本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馆藏是两股平行推进的力量,二者之间的差异性越大,互补性越强,带来的一个积极影响是扩大了国外的阅读面和海外影响范围,内外联动让更多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出国门,让世界读者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中国的看法㊂从作品的海外馆藏来看,英译本更能反映作家创作的全貌,中文本主要作为补充而存在㊂不过中文本馆藏也可能会向英文本馆藏转化,因为海外接受较好的中文作品会引起国外出版社和译者的注意,促进将其翻译成英语出版㊂中国当代文学英译本馆藏量远超过中文本馆藏量的事实符合文学传播的通律,说明翻译在使一国文学变为世界文学的历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㊂达姆罗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中强调翻译在世界文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民族文学的世界流通主要取决于翻译㊂诚然,作品的普世价值是其走向世界的先决条件,但翻译尤其是翻译质量的高低决定了。

中外作品研究名词

中外作品研究名词
研究新闻作品,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新闻作品。记者在采写新闻作品时,对自己的采写对象,必须经过一个从感知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思考过程,以便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提示事物的本质,对事物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研究新闻作品也同样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以便全面、深刻地认识它,把握它。无论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表现形式的评判。无论是对记者采写实践的考察还是对社会效果的评价,只有坚持从具体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不将个人的欣赏标准强加于新闻作品,不以主观框框代替对新闻作品客观分析,才能对作品作出最科学的、客观的、中肯的评价。
特稿:是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场景,气氛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的报道形式。
解释性新闻:是西方传统的客观报道发展到20世纪初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它是一种背景性新闻,采写这类报道要求记者运用大量的事实,完整、清晰地交待必要的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影响及发展动向。
调查性新闻: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 引出更多更深刻的信息。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所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举例说明细节描写在新闻作品中的作用:运用细节,历来受到有经验记者的重视,优秀的新闻作品中不可没有动人的细节。细节看起来似乎是细微末节的东西,但是经过精心选择,恰当描写,却能细节不细,蕴含丰富,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和可读性。所以,在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时,对细节描写也是不容忽视的。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使新闻报道增彩添色,耐人寻味。如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送毛衣毛裤”的细节,朴实无华,真挚自然,读来十分感人。它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位领导干部一心为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对藏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一个具体生动的细节,闪烁出人物的精神火花;一个无言的细节,却蕴含不尽之意。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真可谓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

c N L Y A H A M l u 蠢传 媒 论 苑
续 出版 的资料广 泛 的工具 书 。正 如傅 兰雅 所说 ,西 国近 事汇 编》 “ 时所 《 是 随 印之 书 ” 即点 明该 刊是 “ 时 ” 续 出 , 随 连
版 的 , 不 是 逐 年 连 续 出 版 , 然 不 是 而 显 始 的 出 版 物 缺 失 ,很 难 完 全 排 除 该 刊 六 月 四 日 , 南 制造 局 总 ,学 界对 《 国近事 汇 西
资料 , 年度连续 出版 的工 具书。它所 按
收集 的材料主 要来 源 于当年 的政府 公 报 、国家 重要报 刊 的报 道和统 计部 门 的数据 。因此 , 年鉴 有较 大的总结 、 统 计 意 义 和 比较 系 统 的连续 参 考作 用 。 年 鉴具有 资料广泛 、 反映及 时 、 连续 出 版 等特点 。 ’ 年 鉴 的定 义可 概括 为一种 逐年连
① 【 英】丹尼 斯 ・ 麦奎 尔、瑞典】 【 斯
文・ 温德 尔著 : 大众传播模 式论》 第 2 《
版 , 建 华 译 , 海 译 文 出版 社 ,0 8 祝 上 20
⑤ 蔡敏 : 传媒 话语 生产与控 制》 《 ,
传媒 学术 网,t : aa e c d ci ht / cdmi. i h— p/ me a
合性 、 闻性周刊 ”8 新 【。此 外 , 1 ] 吴虞 的 日
记 中也有 阅读 该刊 的记 载 , 称 “ 中 并 此
国册 报 之 先 呜 者 ”1。 【 9 ]
份“ 官办 内部 报纸 ” “ 国最 早 的 和 中
1 西国近事汇编》 . 《 不是年鉴、 图书 中 国大百 科 全 书这 样定 义 年 鉴 : “ 辑一 年内 的重 要时事 、 汇 文献和统 计

近世中国人看亚洲的一个窗口──《西国近事汇编》初探

近世中国人看亚洲的一个窗口──《西国近事汇编》初探


文 人 游 客 和 移 民 群体
,

《 山
见给中 国带来许多周 边 国家的 口 头 信息 些 人 不笼
而 且留 下不少 重要 的文献著作
、 、 、
如:

海经》 《 佛 国 记》 《 岭 外 代 答》 《 岛 夷 志 略》 《 大 唐 西 域 记》 《 诸 蕃 志》 《 流涯胜

)

《 海 录》
,

治癸 酉 年
3
一为
,
《 西 国近事 汇编 》
一为 f o
《 格 致 汇编 》 r e
《 西 国 近 事汇编 》 又 名 《 西 国近事 》
英文 名 s u
,

28 日
(即
15 7 3

4

24 日)
~ 季 刊 按春
,
r y
o F

gn i

Ev e
n
s t
,
创 办于 同
4



冬 四 季每年 出 版
,
乃以西书
,
之 义逐 句读成 华 语 将 初 稿改正 润 色

华 上 以 笔述之
若有难 言处 则与 华士 斟酌何 法可 明… … 译后 有数要 书 临刊时华 士与 西 人 核对
。 ,
华士
令 合于 中国 文法
而 平常 书 皆 不 必 由制 造 局随 时 活



也有 几 年 的编 辑 工 作是 由华士 独立 承担 的
, 、
中国 人 对 外部世界 关 注 的 重 心 出现

了 由 亚 洲 国 家逐渐 向欧美 国家转移 的趋势

江南制造局译印图书种数再考——对《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的补证

江南制造局译印图书种数再考——对《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的补证

江南制造局译印图书种数再考——对《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的补证问书芳【摘要】通过整理江南制造局编译图书,发现个别译书在《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中未见收录统计.在翻阅原书及相关资料,并参考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的基础上,对比《上海制造局译印图书目录》和《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对制造局译印图书种数作了进一步考证补充.【期刊名称】《大学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5(033)006【总页数】3页(P123-125)【关键词】江南制造局;译印图书;考订;《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上海制造局译印书图书目录》【作者】问书芳【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7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1西书译为中文,对中国科技近代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1861-1895年),翻译和出版西学书刊的机构主要有4家,即: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益智书会和广学会[1]。

其中,以江南制造局的译书数量(主要为科技译著)最为可观。

制造局附设的翻译馆,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在徐寿和华蘅芳的努力下于1868年创设,是清末最重要的科技著作翻译机关。

译刊书籍图册200余种,在清末影响巨大。

学者通过文献档案资料也多有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其中王扬宗先生的《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以下简称《新考》)对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作者、底本、译者、卷数、刊行年代及译书数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研究。

《新考》将江南制造局翻译的图书分为局刊(制造局刊印)193种、他刊(即他处刊印)8种、未刊40种,总计241种(包括图2种)[2]。

此文主要讨论局刊书(制造局曾出过书目,且有原书),他刊和未刊书鲜有书目记载,更难见实物。

1880年,翻译馆主要译者傅兰雅所撰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以下简称《译书事略》)附有译书书目[3],《新考》曾参考此书。

最近笔者所在图书馆在整理江南制造局编译图书的过程中,发现个别译书在《新考》一文中未见收录统计,略陈如下,作为对《新考》中制造局译印图书种数的进一步补充。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作者:原付川姚远卫玲来源:《今传媒》2010年第05期《西国近事汇编》是清末洋务派创办的唯一一份人文期刊,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份以国际时事为主要内容的中文译刊[1]。

到目前为止,对该刊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仅有少数学者对其做过专门的研究,其中姚远[2]从科学传播角度切入的研究较为深入。

该刊的期刊本质尚未界定,学者对此说法不一,本文将以该刊的原始文献为依据,以期梳理出对其本质研究的脉络,在界定期刊本质的基础上再探该刊的出版要素。

一、期刊本质迄今为止,学界对《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尚无统一的结论,此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书籍说。

熊月之认为该刊是每年出版一卷书籍型“西国大事要闻录”[3],朱维铮认为是“近代用中文出版的世界大事年鉴”[4],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认为是“随时所印之书”[5]。

二是报纸说。

杨师群认为是“官办内部译报”[6],方汉奇起初也认为是“官绅阅看的内部刊物”[7],后又修定为“译报”[8],张育仁认为是中国新闻史上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官办内部报纸”和“中国最早的译报”[9],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一书中也提到该刊,称该刊主要译自西洋各大国,“乃译报之大观”[10],马光仁还认为是“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11],姚福申认为是“经折式译报”[12],吴廷俊认为是“式如手折”的译报,每月每季又汇编成册[13]。

三是期刊说。

陈镐汶认为该刊是国人了解“彼中情势”的“不定期刊”[14],周振鹤认为是“月刊或季刊”[15],陈昌凤认为是“月刊”[16],郑翔贵认为是“季刊”[17],姚远认为是“综合性、新闻性周刊”[18]。

此外,吴虞的日记中也有阅读该刊的记载,并称“此中国册报之先鸣者”[19]。

1.《西国近事汇编》不是年鉴、图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年鉴:“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

它所收集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国家重要报刊的报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西国近事汇编》是清末洋务派创办的唯一一份人文期刊,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份以国际时事为主要内容的中文译刊[1]。

到目前为止,对该刊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仅有少数学者对其做过专门的研究,其中姚远[2]从科学传播角度切入的研究较为深入。

该刊的期刊本质尚未界定,学者对此说法不一,本文将以该刊的原始文献为依据,以期梳理出对其本质研究的脉络,在界定期刊本质的基础上再探该刊的出版要素。

一、期刊本质迄今为止,学界对《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尚无统一的结论,此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书籍说。

熊月之认为该刊是每年出版一卷书籍型“西国大事要闻录”[3],朱维铮认为是“近代用中文出版的世界大事年鉴”[4],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认为是“随时所印之书”[5]。

二是报纸说。

杨师群认为是“官办内部译报”[6],方汉奇起初也认为是“官绅阅看的内部刊物”[7],后又修定为“译报”[8],张育仁认为是中国新闻史上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官办内部报纸”和“中国最早的译报”[9],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一书中也提到该刊,称该刊主要译自西洋各大国,“乃译报之大观”[10],马光仁还认为是“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11],姚福申认为是“经折式译报”[12],吴廷俊认为是“式如手折”的译报,每月每季又汇编成册[13]。

三是期刊说。

陈镐汶认为该刊是国人了解“彼中情势”的“不定期刊”[14],周振鹤认为是“月刊或季刊”[15],陈昌凤认为是“月刊”[16],郑翔贵认为是“季刊”[17],姚远认为是“综合性、新闻性周刊”[18]。

此外,吴虞的日记中也有阅读该刊的记载,并称“此中国册报之先鸣者”[19]。

1.《西国近事汇编》不是年鉴、图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年鉴:“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

它所收集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国家重要报刊的报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

试析《西国近事汇编》对日本的认识

试析《西国近事汇编》对日本的认识

作者: 郑翔贵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贵州社会科学
页码: 108-112页
主题词: 日本;汇编;近代化;对外关系;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中日关系;中国近代;试析;文化报道
摘要: <正>时事译刊《西国近事汇编》是晚清洋务派主办的一份期刊,它持续发行了27年(187—1899),在当时中国城市社会和土绅中曾造成较大影响,被誉为“求近时四裔情形”的“唯一”渠道”和“欲知各国近今情形”的“最可读”的刊物.《西国近事汇编》虽冠以“西国”之名,其实不限于欧美国家,而是“各国近事简编”.该刊的五洲信息条数(另起一段为一条.无重复统计.下同),占其总数的20%,其中日本信息(对外关系中,凡涉及日本的均归入日本)1689条,占亚洲的31.7%,高居榜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所占比重仅次于英、法、俄、德、美,位居第六,接近大英帝国的1/3.其关于日本的报道,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涉及到近代日本各个方面的大部分重要人物和事件.本文将以该书对明治维新等重大事件的报道所表现的对近代化和中日关系的态度,探析甲午以前(1893年)《西国近事汇编》对日本的认识.。

《西国近事汇编》及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西国近事汇编》及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西国近事汇编》及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原付川;姚远;卫玲
【期刊名称】《理论导刊》
【年(卷),期】2010(000)007
【摘要】<西国近事汇编>是洋务派创办的惟一国际性、综合性、新闻性期刊,最早报道西方工人运动,首次报道德国社会民主党,最早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是近代中国西学传播中影响力最大的报刊之一,对中西跨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3页(P107-109)
【作者】原付川;姚远;卫玲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安,710069;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安,710069;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29
【相关文献】
1.《西国近事汇编》传播的西方经济学思想
2.《西国近事汇编》及其船舶制造技术传播
3.《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
4.试析《西国近事汇编》对日本的认识
5.近世中国人看亚洲的一个窗口──《西国近事汇编》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及其出版要素再探《西国近事汇编》是清末洋务派创办的唯一一份人文期刊,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份以国际时事为主要内容的中文译刊[1]。

到目前为止,对该刊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仅有少数学者对其做过专门的研究,其中姚远[2]从科学传播角度切入的研究较为深入。

该刊的期刊本质尚未界定,学者对此说法不一,本文将以该刊的原始文献为依据,以期梳理出对其本质研究的脉络,在界定期刊本质的基础上再探该刊的出版要素。

一、期刊本质迄今为止,学界对《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尚无统一的结论,此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书籍说。

熊月之认为该刊是每年出版一卷书籍型“西国大事要闻录”[3],朱维铮认为是“近代用中文出版的世界大事年鉴”[4],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认为是“随时所印之书”[5]。

二是报纸说。

杨师群认为是“官办内部译报”[6],方汉奇起初也认为是“官绅阅看的内部刊物”[7],后又修定为“译报”[8],张育仁认为是中国新闻史上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官办内部报纸”和“中国最早的译报”[9],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一书中也提到该刊,称该刊主要译自西洋各大国,“乃译报之大观”[10],马光仁还认为是“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11],姚福申认为是“经折式译报”[12],吴廷俊认为是“式如手折”的译报,每月每季又汇编成册[13]。

三是期刊说。

陈镐汶认为该刊是国人了解“彼中情势”的“不定期刊”[14],周振鹤认为是“月刊或季刊”[15],陈昌凤认为是“月刊”[16],郑翔贵认为是“季刊”[17],姚远认为是“综合性、新闻性周刊”[18]。

此外,吴虞的日记中也有阅读该刊的记载,并称“此中国册报之先鸣者”[19]。

1.《西国近事汇编》不是年鉴、图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年鉴:“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

它所收集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国家重要报刊的报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

因此,年鉴有较大的总结、统计意义和比较系统的连续参考作用。

年鉴具有资料广泛、反映及时、连续出版等特点。

[20]”年鉴的定义可概括为一种逐年连续出版的资料广泛的工具书。

正如傅兰雅所说,《西国近事汇编》是“随时所印之书”,即点明该刊是“随时”连续出版的,而不是逐年连续出版,显然不是年鉴。

但是,傅兰雅错把该刊误认为图书,“随时所印”与“书”前后矛盾,“随时所印”更符合“新闻纸”的“现实性”特点,强调即时传播,与“书”和书籍型“大事要闻录”相差甚远。

2.《西国近事汇编》不是“内部刊物”《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的作者王锡麒(1855-1913)于光绪五年(1879)应顺天试北上赶考,途经上海租界时,在日记里记载了他订阅《西国近事汇编》的情形,“(三月)二十二日。

丙寅。

晴。

巳刻范丈暨荔泉出城答拜,并约明日午酌,辞以将赴福州,因约荔泉同赴美华书馆,晤葛君芝眉、涂君紫巢谈印书事。

议定后,至新报馆,订《西国近事报》一份,《新报》一份,托荔泉按月汇寄,晚约倪君观剧。

[21]”作为一个赶考的考生,王锡麒就可以订阅该刊,由此可见,该刊是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新闻纸”,而不是方汉奇起初所认为的“官绅阅看的内部刊物”和张育仁认为的“官办内部报纸”。

3.《西国近事汇编》是近似于报纸而更接近于期刊的周刊19世纪萌芽期近代化中文报业的特征之一是“报纸”与“杂志”尚未严格区分,有人称之为“报纸杂志混合型”,或泛称之为“报刊”[22]。

报刊的确不易区分,期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出版物,报纸“通常散面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23]。

从现存的原始文献来看,该刊每卷都有封面,封面上印有“刊名(《西国近事汇编》)、编译时间和刊印机构(上海机器制造局刊印)”,显然是“成册”出版的,与报纸的“没有封面”特征相左。

但是,目前该刊现存的形式是按每季汇编成卷或按年汇编成册的,最原始的出版物缺失,很难完全排除该刊的“报纸”痕迹。

综合各家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样界定该刊的期刊本质更为贴切,即近似于报纸而更接近于期刊的周刊。

二、期刊出版要素姚远认为期刊是按照一定的编辑方针,以刊载文章和评论为主的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物,有固定的名称,按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每期的开本、版式基本相同。

期刊的出版要素主要包括:固定的名称;出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内容的广泛性;出版的生命性;出版的周期性;出版宗旨。

1.连续的出版物《西国近事汇编》,又称《西国近事》或《近事汇编》,有固定的名称,从创刊到停刊,连续出版28年,从未间断过,出版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据统计,该刊报道的内容极为广泛,涵盖欧洲、亚洲、美洲、非洲、澳洲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科学、社会、法律、宗教、文教和综合等方面。

该刊是典型的按照编年体编译的周刊,前后两期日期相接,除个别几期是2周、3周或4周出版1期外,其他都是每周出版1期,共出版1 330期。

该刊先后共有15名编译校者,西士有傅兰雅(JohnFryer,1839―1928)、金楷理(Kreyer.C.T,1839―1914)及林乐知(Young John mlen,1836―1907),中士有钟天纬(1840―1900)等[24]。

该刊采用传统的经折式铅字刻印,每周出版一期(除个别期数是2周、3周或4周出版一期外),每季按照编年体的顺序汇编成卷,每季或每年汇编成一册,共出版8050页,16100面,3224052字。

由此可见,该刊已经具备是一份连续的出版物。

2.明确的办刊宗旨《西国近事汇编》首期无发刊词或序之类的文字,但是,同治九年(1870)六月四日,江南制造局总办冯?a光、会办郑藻如等请示办学开馆事宜,并附呈《拟开办学馆事章程十六条》,直隶总督曾国藩看后,对此章程做出批示,“翻译各国有用之书及其每月新报,尤学馆精实之功,目前切要之务”[25],这个章程的第10条“录新报以知情伪”,直接涉及该馆创办《西国近事汇编》的办刊宗旨和编译原则。

①觇“彼国之情”和“彼中情势”章程第10条先从《西国近事汇编》的创刊背景和创刊之因谈起,指出耶稣教传教士往往以传教为名,“实则觇我虚实,为彼间谍”,监视中国的一举一动,“中国偶有举动,有逾月而播闻彼都”。

连中国的邸报,在外国都有寄阅者,“夫我国之实,尽输于人,彼国之情”。

然而,国人对于外国形势,竟会懵然不觉。

与外国通商已经有百余年,“岂无人知其情伪者”?显而易见,当时许多国人还是懂得外国国情的,只是“当世士大夫固已不及讲求”,“商贾日与习处习闻之,而未必得其要领”,即使“间有留心者,略知一二,咸相戒而不敢言”,而根本的原因是“在上者之未及采访也”,即中国没有新闻纸,不能采访知外国之国情者。

现在中国的事情,不论大小,“西人无不周知”,“而彼中情势,华人无能言其梗概者,何以觇国”,“西学天地人物无一不征诸实象,此等但凭图说,终属空言”,在此种形势的逼近之下,创办觇“彼国之情”和“彼中情势”的《西国近事汇编》,以此来了解“彼国情形”,“则各国新报亦周知情伪之助也”,实乃“目前切要之务”。

②录“各国之传闻可信者”、“可资策划”欧美等西方大国都有自己的新报,“因是洋文”,国人“不便观览”,依据这些报纸编译的中文报刊,“所言虽不足尽信”,但是,“各关口贷物出进之数及各国占据港口”及“制造奇器”和“利便舟车”“言之凿凿可据”。

翻译馆可以选取“有心人于此考其形势”,“觇其虚实”,“随时密采”,“证以见闻”,这样做“未尝不可资策划也”。

翻译馆聘用“有心人”和“沉潜缜密之士”编译《西国近事汇编》,是为确保“信”字原则,即要求编译者把好关,确保该刊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可资策划”突出了一个“益”字,即强调办刊的实用性,这和曾国藩在批文中提到的“翻译各国有用之书及其每月新报”是一致的,要求译报译刊有益于国事,并以此作为制订国家大政方针的参考依据。

翻译“每月新报”,突出了一个“新”字,即强调新闻报道的新近性。

③“简其要而删其繁”,“分类辑录”,“以备省览”章程还规定了《西国近事汇编》的编译原则,选取“沉潜缜密之士”,摘录“各国之传闻可信者”,“简其要而删其繁”,“分类辑录”,“以备省览”,即删繁就简和分类辑录的原则。

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创办强学会的机关报时,在所拟的《凡例》中,也有“《纪闻》两日一次,每月十五次,月底取回,装订成册。

中西近事,略具于中。

拟仿《西国近事汇编》之例,不录琐闻,不登告白,不收私函,不刊杂著”的设想,看重得不输于林乐知主笔的《万国公报》[26]。

《西国近事汇编》的期刊本质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最原始的出版物现无遗存,而留存于世的又有多种版本,有按季汇编成卷的,有按年汇编成册的,这些不同的版本又增加了读者和学者认识其本质的难度,以至于出现“盲人摸象”的结果。

从同治十二年(1873)创刊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停刊,《西国近事汇编》每周出版1期,连续出版1 320期,有固定的名称,生命周期为28年,有明确的出版宗旨,内容极其广泛,包罗万世,囊括百科,是一份典型的按编年体出版的近似于报纸而更接近于期刊的周刊。

该刊在实际的报道中,强调报道的实用性和真实性,办刊紧密联系“国之大事”,报道内容侧重于当时洋务派的“切要之务”,消息来源多元化,报道严谨客观,讲究平衡,有永久出版意图,已经具备了现代期刊出版的几个基本元素。

《西国近事汇编》是洋务派创办的惟一一份全面的系统的传播西学的综合性期刊,是晚清最早由官方创办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期刊,是近代期刊中传播西学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注释[1]乐正、郑翔贵:《西国近事汇编及其亚洲报道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5(2):110-125[2]姚远、王睿、姚树峰:《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1792-1949)[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3]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25[4]朱维铮:《万国公报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6:9[5]汪广仁:《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徐寿父子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13;176-180[6]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7:41[7]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6:884[8]方汉奇:《中国新闻事编年史?上册》[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53[9]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60-61[1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117[11]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71;74[12]史和、姚福申、叶翠娣:《中国近代报刊名录》[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48[13]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6[14]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一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10;89[15]同[14][16]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7[17]郑翔贵:《晚清传媒视野中的日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33-141[18]原付川、姚远、卫玲:《及其船舶制造传播》[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1102―1106[19]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近代历史资料专刊?吴虞日记?下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678[20]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24[21](清)王锡麒:《北行日记?清代日记汇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3[22]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47》[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23]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4]同[20][25]同[18][26]同[11](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民初期刊演化与科学传播研究”(07XXW004)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