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反思6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第1篇】《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
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
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xxxxxxx,钟子期曰:"善哉,xxxxxxxxxxxxx!"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最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7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7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精选6篇)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精选6篇)《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精选6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1《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之美。
我在备课之初紧扣住这一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结合着教师用书,再从其他地方选择类文拓展的思路备课。
在一次听《书戴嵩画牛》的课上,《书戴嵩画牛》本就是一个题跋,以前还真没关注,教师巧妙讲解了什么是题跋,又通过题跋拓展了一个小故事,其实在课本上并没有体现这一点,教师用书上提到了一句“教师可以适当讲讲题跋”,一下子有了新的切入点使课堂焕发了新意,所以我也反复研读了教材和教参。
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磨炼和进步的机会,今天,非常感谢张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对这节课做出的宝贵点评。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我的收获。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要读准、读出韵味、读懂。
第一个孩子起来读的就非常棒,这让我很开心,但是又没有暴露问题,没法进一步指导,第二位同学在诵读时出现了读音问题,“世无足复为古琴者”中的“为”是四声,正是这节课的读音难点,马上找同学评价,将读音改正了,并问这个“为”在这什么意思,孩子们齐声回答说:“给;为……做什么”,孩子们解决了问题,我也心满意足。
包括后面很多环节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能直接给出答案,这节课就觉得很顺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出错的孩子自己去探究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课堂上出现问题才正是需要教师点拨提升的机会,所有都是按照预设的进行,却少了课堂生成。
在引导孩子们读“善哉乎”时,多次引导孩子们“乎”是语气词,诵读时要拖长音并且重读,跟教师示范读的时候还好,诵读时本该是声断气连,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总是读成“善哉~乎古琴”,把“乎”读的又中又生硬,其实是我的问题,这个地方应该是轻轻地读再拖音更合适。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6篇
(教学反思参考1)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惟独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味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上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界体味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重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味,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
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份,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傲,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6篇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6篇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本文档为对《伯牙鼓琴》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共包括6篇章节,详细记录了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问题分析以及改进措施。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篇:引言
在这篇引言中,介绍了《伯牙鼓琴》教学的背景和目标,说明了为什么选择这个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的教学目标。
第二篇:教学设计
这一章节详细描述了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以及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准备等。
第三篇:教学实施
这一章节记录了教学实施的情况,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学组织和时间安排、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四篇:教学评价
在这篇章节中,详细介绍了对教学的评价过程和方法,包括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教学过程中的个人反思和改进的措施。
第五篇:问题分析
这一章节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包括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第六篇:改进措施
在这一章节中,总结了前面几篇内容中提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
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教学设计的详细计划表、学生作业和评价表,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和资料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
1:教学实施:指将教学设计转化为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
2:教学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3:教学资源:指用于教学的各种教学器材、教材、参考书籍、多媒体资料等。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6篇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6篇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第一篇:课前准备反思在伯牙鼓琴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这包括收集教材资料、准备教学用具、安排教学环境等。
在本次教学中,我提前查阅了相关文献和资料,确保自己对伯牙鼓琴的知识有全面的掌握。
在课前准备方面,我认为自己做得还可以,但还需继续加强。
第二篇:教学目标反思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我确定了本次伯牙鼓琴教学的目标。
我希望能够让学生了解伯牙鼓琴的起源、演奏技巧以及音乐表达的方式。
通过教学活动,我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琴艺技巧。
然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可能还需要更具体和明确一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第三篇:教学内容反思在本次伯牙鼓琴教学中,我安排了一系列的教学内容。
包括伯牙鼓琴的基本知识介绍、琴弦的调整和使用方法、琴身的保养等等。
我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但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下次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连贯性。
第四篇:教学方法反思在伯牙鼓琴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我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示范演奏、分组训练等等。
这样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但在掌握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我仍有一些提高的空间。
我会继续学习和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五篇:学生反馈反思在本次伯牙鼓琴教学结束后,我向学生征求了他们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并对我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但也有少数学生对我在教学中的示范演奏过于简略,希望我能够更加详细地演示技巧。
这些反馈对我来说是宝贵的,我会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第六篇:自我反思总结通过本次伯牙鼓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完善我的教学准备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以琴相知的千古佳话。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以下反思:一、成功之处(一)朗读指导有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为理解文意奠定了基础。
(二)文意理解透彻在讲解文意时,采用逐句翻译、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每一个字词和句子的意思,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情感体会深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通过对“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等关键语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欲绝,从而深刻理解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丰富在教学中,适当拓展了一些与知音文化相关的故事和诗句,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等,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加深了学生对知音文化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一)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较少,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讲解不够系统虽然在讲解文意时涉及到了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如“善哉”的“善”字、“伯牙鼓琴”的“鼓”字等,但没有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导致学生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三)课堂互动形式较为单一在课堂互动环节,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运用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三、改进措施(一)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系统讲解文言文语法知识在教学中,要适时对文言文语法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课堂互动形式积极采用多样化的课堂互动形式,如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辩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在教授《伯牙鼓琴》这一课时,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伯牙鼓琴》是一篇关于友谊和音乐的故事,旨在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古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方法,同时感受音乐的美妙和友情的珍贵。
二、教学过程与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讨论、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深入思考故事内涵;通过表演,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对故事的理解。
这些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效果与反馈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对古琴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也展现出了较高的表演能力和对故事的理解。
四、教学不足与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古琴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和友情的珍贵。
五、教学展望与建议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通过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妙和友情的珍贵。
同时,我也将加强学生对古琴基本知识的掌握,通过更加深入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第1篇】摘要:上完《伯牙鼓琴》这一节课感触很多,在这节课当中文言文中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
老师还要善于与学生真诚、平等地交流,用自己的心去呼唤学生的心。
教师、学生才能体会到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才能体会到伯牙子期的真情,与他们的感情产生共鸣。
关键词:知音;理解;感情;抒发情感教育一直是我们的教育教学重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发现情感教育始终贯穿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在学校、在社会中都有一些我们认为的好朋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多朋友变得陌生,友谊也就不再存在。
在读了《伯牙鼓琴》这篇文章后,我反复思考,怎么才能把课文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展示给学生。
《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这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视为知音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
知音是具有相同爱好,视为最真挚的友谊。
知音不论出生的贵贱,他们的友谊不会因为别的原因而改变。
然而我在上完这篇文言文之后,我心中有了一个新的想法:“知音”能不能成为学生?这个问题一直困惑了我很久,我觉得能行。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把其中的字词完全理解。
通过读课文,学习里面的生字词,让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就体会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的友谊,通过多读、多理解,课文中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友谊感染了学生。
我深深体会到,一个语文老师,要想让学生能从语言文字中受到感动,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情感,要有一颗容易感动的心;其次,语文老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用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烘托文本,让文本语言、教师语言形成一个立体的回音壁,学生读了这篇讲述真挚友谊的文章他们的想法是什么?当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用自己的心去呼唤学生的心。
这样,作者、编者、教师、学生,还有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才能产生共鸣。
现摘录两个片段如下。
【片段一】(学生把文言文读通读顺,对照注释疏通文义后)师:这篇文章中“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反思第【2】篇〗《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
短短几句话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
他们是知音文化的代表,他们是中国人在漫漫人生中相互慰藉的代表。
本册教材,兼顾语文素养和核心能力,每个知识节点都是螺旋上升,前后都有关联。
但学生是在五年级才接触这个教材,知识出现断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能力上的衔接和总结。
因此上课伊始,借助“鼓”,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并且迁移这些方法到__学习之中。
通过对古文内容理解,学生加深了对古文断句的理解。
不局限一种断句方式,只要不影响意思,合理断句即可。
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巩固了断句知识的运用。
知音文化是这篇__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以“情境说话”为支架,想象伯牙鼓琴还会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丽风景。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呢?由此引出中国“山”“水”文化,通过这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伯牙的心志有了了解。
因为伯牙的心志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所以当钟子期听出伯牙琴声表达的志向时,伯牙会更惊喜,更珍惜二人之间的情感。
当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评价语言还不够到位,启发语言还不智慧,因此影响了教学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锤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反思第【3】篇〗《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课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
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小学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诠释。
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
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6篇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6篇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第一篇:教学目标设定与课程设计在教学目标设定阶段,我明确了伯牙鼓琴课程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演奏技巧以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等。
通过课程设计,我将课堂内容划分为音乐理论讲解、琴技演练和合奏实践等不同环节,以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第二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我结合伯牙鼓琴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演奏技巧。
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理论讲解、示范演奏、实践练习和小组合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三篇:课堂管理与组织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设定课堂规则和奖惩机制,规范学生的行为。
同时,我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四篇:学生评价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我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彼此的成长。
同时,我也积极倾听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第五篇:挑战与应对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技巧难度较大等。
我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增加趣味性的活动、分阶段教学等,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第六篇:教学效果与改进通过本次伯牙鼓琴课程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在音乐鉴赏能力、演奏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在课堂管理和教学方法方面仍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
附件:⒈课程设计表⒉学生评价调查表⒊示例乐谱和录音注释:⒈伯牙鼓琴: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乐器,以鼓和琴的合奏为主要形式,寓意着友情和音乐的力量。
⒉音乐审美能力:指个体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包括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的理解和体验。
⒊合奏实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他人共同演奏乐曲,培养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⒋学习兴趣和动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对学习内容的主动性。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伯牙鼓琴》教学反思1一、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诵读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诵读的前提条件。
二、读准节奏即使文中加了标点,还存在着句内停顿的问题,假如句内停顿不当,句意会错,节奏也会走样。
因此,断准句,是读准节奏的第一步。
例如:《高山流水》中的最后一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当用斜线划分出适当的停顿后,就不仅句意明白晓畅,读来也节奏清楚了。
这一环节的诵读,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的根底上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做到停顿得当,语气连接。
三、读懂文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不能将文章的意思读懂,要读懂文章的意思还要在字词上下功夫。
在这一个环节,我要求学生根据经历小结出古文学习的方法,即“借助注释,联络译文,请教字典、同学”等,再以此为学习要求,要求小组自主学习本文中的带点词句。
同学们很快投入到紧张的自主学习中,不一会儿,通过多种方法的学习,他们已能初步顺利地理解带点词句的意思,最终将文章意思读懂。
在此过程中,绝不能弄得似是而非,也不可“大概加估计”,更不能留下死角。
在此根底上,再回过头来放声朗读全文,便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来把握全文的意思了。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2就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说,自认为还是紧紧扣住了目的的,只是在详细的教学过程中,“慢”似乎成了我的标签,(2个课时,3节课紧巴巴讲完,够汗颜的!)在反思自己缺乏的同时,我也在想自己到底有何特别之处,或许这“慢”也就是自己与众不同之处。
“慢”也有慢的好处吧,对于问题的答复,可以等待更多的学生,可以等待他们的勇气爆发;有时候也在想,课堂上假如也真过急促,可能效果也并不好。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想自己的特别之处,课堂有自己的个性。
这节课我借助了课件,这在平时根本也是不用的。
从另一个层面,我这节课也有点作秀啦!不过,看来我还是秀出了自己的特点--慢。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3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第1篇】《伯牙鼓琴》教学反思《伯牙鼓琴》教学反思因为这是学生接触文言文也有几篇了,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
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
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
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
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
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第2篇】《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运用借助注释、课外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伯牙和子期之间美好的友谊,懂得“知音”的含义,学会珍惜友谊。
【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友谊。
【教学准备】乐曲《高山流水》和教学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1分钟)1.播放《高山流水》,板书课题导入: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送你一首乐曲,名字叫《高山流水》。
这首曲子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伯牙鼓琴)2.理解题意我们一起看课题,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伯牙,“鼓”的意思是“弹”。
那么,伯牙是怎样弹琴的?又有着怎样高超的技艺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1.出示自读提示。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①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②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师:谁来读一读?(学生读完,叫学生评价,正音后再读)需注意的字音:第二句有两个“为”,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2)学习三个生字“哉”、“巍”、“弦”,重点写“巍”。
三、花样朗读,把握停顿(5分钟)1. 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
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
(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
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
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
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反思第1篇】《伯牙鼓琴》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上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
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参考1)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上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
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的难求。
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鼓琴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
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时,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
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应拉长些,才更具音乐美,还有课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
还有,课堂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
(教学反思参考2)伯牙鼓琴《伯牙鼓琴》是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的难求,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
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不能灵活地把握课堂生成、调节教学设计,影响了课的精彩。
(教学反思参考3)伯牙鼓琴古文教学,读通是基础。
教学中,我注重了古文朗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指出难读的句子,然后学生教,师引导读,师示范读,比读,情境创设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个故事,抓住“读”这个突破口,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古文学习,读懂是关键。
教学中,注重了文言文理解方法的指导,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不走形式,不走过场。
我放给学生合作学习题卡,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和理解力下,从关键字入手理解全文,对题卡的使用贯穿课堂,没有流于形式,学生既能动笔,又有在理解上的共鸣。
在讲读的过程中适时的理解方法渗透,收到实效,同时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意境,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
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延伸阅读方面的内容,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鼓琴”。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学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
尽管我给学生范读了,学生也尽量模仿了,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需要延长、停顿一下,这样才有音乐美。
学生还是未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
第二、在教学中,我觉得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设计也不够细致到位。
第三、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无法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所以学生对伯牙子期的相关阅读链接无法通过自主预习做到。
我在教学设计中加进了延伸阅读方面的内容,由我给学生讲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决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时应给学生深情朗读伯牙所做短歌的时间,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鼓琴”。
可惜因为时间的关系,在授课结束之际,我不得不忍痛割舍。
没有让学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
(教学反思参考4)伯牙鼓琴《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出为止。
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等。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
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
我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插图描写了什么情景?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同学们很快找到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我也多次让学生观察插图。
在讲到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里,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人的动作、表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之情。
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还是让学生观察插图,体会到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学生深刻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我又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
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