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3549-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异质性研究

合集下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_课题申报书.DOC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_课题申报书.DOC

申报书项目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申请单、项目背景、意义和必要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以及“十二五” 期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顺应了我国职业教育从数量和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和内涵提高的现实需要.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 这是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

近年来.经历从跳出教育看教育.到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再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几个过程。

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系统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

其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其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

1.意义和必要性现代职业教育办出质量特色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是培养区域经济发展一线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 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过程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只有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以及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由此可看见. 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职业院校要和企业加强合作.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区域经济扩大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手段。

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书范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书范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研究》课题设计论证内容提要:1、课题设计论证参考资料2、课题设计论证撰写提纲3、课题设计论证内容通用部分模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研究》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产教融合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合作内容单一、合作方式僵化、合作效果不明显等。

因此,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进行优化研究,有助于提高产教融合的质量和水平,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课题目标1.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2.探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的基本原则;3.提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的具体措施;4.构建一个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三、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1)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2)探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的基本原则;(3)提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的具体措施;(4)构建一个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2.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3)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高职院校相关负责人和教师、企业代表进行调查,收集数据;(4)访谈法:对部分高职院校负责人、教师和企业代表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产教融合的看法和建议;(5)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模式,找出优势和不足,为优化措施提供参考。

四、预期成果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构建一个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书范例: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机制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书范例: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机制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机制研究》课题设计论证内容提要:1、课题设计论证参考资料2、课题设计论证撰写提纲3、课题设计论证内容通用部分模板《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机制研究》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实现产教融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的1.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 探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路径;3. 提出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

三、课题研究内容1.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现状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合作效果等方面;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从政策、制度、管理、师资、学生等多方面分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3.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有效模式和路径研究: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探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路径,为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供借鉴;4.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政策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包括政策支持、制度创新、管理优化、师资培养、学生发展等方面。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法:查阅国内外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实证法: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有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的数据和信息;3. 比较法: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4. 专家访谈法:邀请教育部门、企业界、学术界的专家就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的问题进行深入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课题申报书范文: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

课题申报书范文: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

课题申报书范文: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作者: ————————————————————————————————日期:年度编号《课题设计论证》活页(填表说明:本表供匿名评审使用。

填写时,不得出现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姓名、单位名称等信息,统一用×××、××××××代替。

否则,一律不得进入评审程序。

)课题名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要求逐项填写,限4000字以内)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1997 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

1999年在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

“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的问题。

缺乏有效的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是阻碍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而影响着学生创业成功率。

这主要表现一是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完善、不系统、不配套,缺乏可操作性。

二是资金问题,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学校教学条件,学校在给予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方面的支持很有限。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管理体制等不利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有效实施创业教育的障碍。

(2)课题界定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由英语中的“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

校企合作课题申报书

校企合作课题申报书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科研项目
报告书
项 目 名 称:
承 担 单 位:
合作 单 位:
项目负责人:
通 讯 地 址:
报 告 日 期:
科研部制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姓 名
专业
职称
联系电话
承担单位
项目人数
其中高级
研究人员
中 级
研究人员
初 级
研究人员
协作单位
一、立题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规模(包括具体内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科学意义等)
八、科技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申请数及项目经费详细预算:(包括设备型号、数量、单价、总额等)
经费申请数:
经费详细预算:
支出内容
支出经费
总额
1.设备费
2。材料费
3.测试化验加工费
4。燃料动力费5.差旅费6来自会议费7.合作与交流费
8。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9。单位管理费
10.其它费用
合 计
八、本项目其他经费来源:(包括主管部门补助、承担单位自筹及其他单位赞助的具体金额)
十一、主要研究者和合作者姓名、年龄、职称、专业、工作单位,本项目中的分工及签章:
姓 名
年龄
职称
专业
工作单位
分 工
签章 (必填)
十二、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并分析成功后可能推广的范围和成果转让的办法)
十三、承担单位意见:(承担单位领导意见,包括经费预算是否合理,有无其他经费来源,能否保证人力、物力、工作时间等基本条件并监督计划的实施)
(公章)
二○一 年 月 日
十四、合作单位意见:(要说明是否同意资助该项目及具体金额,是否同意提供必要的条件等)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途径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为例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途径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为例

基于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途径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为例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1问题的提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科技以及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高校和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便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两者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共享资源从而实现互利双赢的一项活动。

它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还可提升高校的办学效益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和企业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校企合作不仅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的诉求和意愿,而且是时代发展的一个趋势。

校企合作从以“学校为中心”的校企合作1.0版本,到“校企联合培养”的校企合作2.0版本,再到“校区实体合作型”的校企合作3.0版本,校企合作在我国越来越普遍,并已形成一定的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中,国家、社会和学校摸索着前进,为之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

虽然校企合作已经拥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并已经付诸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家的期望相比,还不够完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1.2课题界定当前中国高等院校结构“一强、一弱、一软”,就是中央院校很强,地方院校相对弱,民办高校很软。

2019年教育部数据显示,民办高校(包含独立院校)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33.65%,正好三分之一。

三分天下有其一,1/3民办高等教育不行的话,中国高等教育一分天下塌了怎么行?而且社会、政府注重公办院校,忽略民办高校,这是不行的。

民办高等学校,迫切地需要社会、政府的关心、关爱、关怀,从而提升自身能力,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和谐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开展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但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校企合作收效不明显。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校企合作下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基于校企合作下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下民办高校实践育人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校企合作民办高校实践育人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大多数民办高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其办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特点要求必需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因此通过实践教学来达到民办高校育人的目的尤为重要,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

一直以来,我们往往狭隘地认为只有走出校门的实践活动才能称之为“实践育人”,忽略了挖掘高校本身所蕴含潜在的社会实践资源,结果导致学校内部实践资源开拓不足,学校外部实践资源遍寻无果,以实践方式育人的难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最为薄弱的部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目前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的普遍现象。

高校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活动普遍存在着“三不三难”问题。

“三不”即实践内容与专业方向不相匹配、实践形式与学生兴趣不一致、实践效果与实践目标不协调;“三难”即学生“难以动嘴”、“难以动手”、“难以动腿”。

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面不广、缺乏面向全体学生实践育人的氛围、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意识、实践成才信心和动力缺乏,造成了实践育人功能偏失,校企合作很好地弥补这一教育缺失。

在欧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可以概括为“双元制”、“合作教育”和“TAFE”等,国内也有“3+1”、“订单式培养”等诸多模式。

国内学者如罗尧成等就校企互动促进高校实践育人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胡翔环等基于专业协同“多对多”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实践育人的分析,针对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现象,探讨了改变企业参与的制约因素问题。

通过与一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践,建立起了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取得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效果,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书范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书范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内容提要:1、课题设计论证参考资料2、课题设计论证撰写提纲3、课题设计论证内容通用部分模板《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将产业界的需求与教育界的教学资源相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及优化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目的1. 分析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了解产教融合在应用型高校中的实际运行情况。

2. 探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为应用型高校提供有效的产教融合实践经验。

3. 提出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优化策略,促进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对国内外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2. 通过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调查,分析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包括政策支持、组织架构、合作模式等方面。

3. 针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包括加强政策支持、优化组织架构、拓展合作模式等方面。

4.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为其他应用型高校提供借鉴。

四、课题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报告和政策文件等,收集与产教融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2. 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对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学生和企业代表等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产教融合的认识、态度和需求等方面的情况,为优化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3. 实地访谈法:通过走访应用型高校和企业等相关单位,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和访谈,了解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问题,为优化策略的实施提供实践指导。

民办非学校课题申请书模板

民办非学校课题申请书模板

尊敬的评审专家:您好!我谨代表全体团队成员,向贵单位提交我单位拟开展的一项民办非学校课题申请书。

我们坚信,在贵单位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将取得显著成果,为我国民办非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民办非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民办非学校在弥补公立教育资源不足、促进教育多元化、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民办非学校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

因此,研究民办非学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对于推动民办非学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深入分析我国民办非学校的发展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策略,为提高民办非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1. 民办非学校发展现状分析: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了解民办非学校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

2. 民办非学校存在的问题识别:针对现状分析,梳理民办非学校在办学质量、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 解决问题策略探讨:结合国内外优秀民办非学校的经验,提出解决民办非学校存在问题的具体策略。

4. 实证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非学校进行案例分析,验证解决策略的有效性。

四、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民办非学校的研究成果,梳理相关理论。

2. 实证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收集民办非学校的实际数据。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非学校进行深入剖析。

4. 对比分析法:对比国内外民办非学校的优秀实践,提炼经验教训。

五、研究进度安排第一阶段(第1-3个月):开展文献调研,确定研究框架,撰写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6个月):进行实证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民办非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第7-9个月):探讨解决策略,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第四阶段(第10-12个月):整合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总结课题。

高校课题申报:民办高校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民办高校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民办高校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民办高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预期研究成果: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4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一时间,学术界激起千层浪。

地方院校转型成为热点,研究成果,方兴未艾。

校企携手进行联合人才培养正是满足社会与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2)课题界定: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探索××××××本科专业如何转型发展,落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重要环节、转型过程中学科和专业结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及评价等进行实践研究;扩大专业影响力及办学特色等等。

(3)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大学基本上可以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其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已形成比较成熟、完善、适合国情的体系。

国外校企合作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其共同点是:应用型大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行业做准备;应用型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课程中含有大量实务操作性的模块,学生在毕业前有机会进入国际化大公司实习。

我国高校校企合作存在形式包括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学校互动式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学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

各种模式瑕瑜互见。

只有当校企合作成为既是人才培养模式,又成为企业发展模式时,校企之间才能形成互动、双赢的合作体制和密切的合作关系。

高校课题申报:民办高校“学业+产业+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民办高校“学业+产业+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学业+产业+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已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要创办有特色、有水平、有自己的发展模式的民办高校。

在民办高校“管、办、评”分离的大环境下,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对于本科院校评估的标准要求,高水平民办高校的表现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创业开拓能力的本科毕业生。

可以看出要实现高水平办学,民办高校一定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学业,重视专业与产业关系,避免学业、产业、就业的脱节。

由于民办高校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法律界定模糊,民办高校一直热衷于开办无大型试验器械投入的各种商科、人文社科类专业,而对于工科、医科普遍采取共用公办院校教学资源的办学方式。

例如,英语专业成为各个民办高校普及却不热门的专业。

多年来本科英语专业一直在面临来自家长、学生甚至校方的诘问,“在所有专业都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定位在哪里?”“英语专业学什么?”“英语专业可以与哪些工作职位进行连接?”这些尖锐的问题反映了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不断被边缘化的现实。

尽管几乎所有民办高校都设有英语专业,但英语专业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比例一直徘徊不前,毕业生缺乏具体职业指向,学校缺乏具体实践教学基地,学业、产业、就业相互脱节,从而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能力和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基础。

(2)课题的界定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业”是指在本科学位授予的范围框架下,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学时、学分、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实践。

高校课题申报: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课题申报: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高校创新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创新人才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强。

但是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引导,完全可以使学生掌握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并能很好地运用。

因此,如何提高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如何系统的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生,成为广大民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需要研究的课题。

1.2课题界定本课题面对的研究主体是理工科教师和学生,以计算机专业(C语言或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和学为例进行研究和实践。

以开放式教学为载体,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1.3国内外研究现状传统的开放式教育,为学生获得更宽广领域的知识提供了帮助。

例如清华大学的开放式课堂“学堂在线”,是将本科或部分研究生的专业课程的教师授课过程录成视频,并发布到网上,共享给学生;还有网易云课堂,收集整理了国内国外大学专业课和学术讲座等的授课视频,经过整理翻译后发布到网上。

这些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将授课的课堂录成视频发布到网上,学生只需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观看和收听课堂内容,进行在线学习。

学生最终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解程度如何,老师无法获得反馈信息。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本研究项目是在传统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采用具有教学互动功能的新型开放式课堂和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本项目对提高专业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参考价值,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核心竞争力具有参考意义。

同时,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将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对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并将整个教学过程以数据的形式记录和管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建立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新型开放式教学模式。

高校课题申报: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研究

高校课题申报: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研究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研究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质量考核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提出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转型发展意见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第16条明确提出,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适应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

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民办高校与强大的公立高校阵营相比较,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

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要确保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参照公立高校的基本指标,又要区别于公立高校而突出“民办”特征,还要借鉴国外私立高校评估的有益经验,设立一个专门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实施分类评估。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朝着应用型方向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化的内在需求。

依据民办高校不同服务区域,不同教育资源分布,不同行业产业发展等特点,建立一套适合转型发展的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和本土化,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是当前转型发展期之急需,这也是本课题之设想。

(2)课题界定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

高校课题申报: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课题申报: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自动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本课题研究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工业自动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基础扎实、技术实力雄厚、实践能力突出、真正学以致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

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别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性技能型高等院校,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捷径。

目前,湖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自动化类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只停留在文字协议上,处于“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浅层合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有限;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

这些问题反映出湖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教育尚未建立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2、课题界定本课题的研究不是广义的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而是国际上统称的合作教育,企业和专业通过构建合作教育,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的自动化工程人才教育,而不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自动化安装操作工人的高等职业教育。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起步较早,早在1871年德国宪法将职业技术教育定义为义务教育。

1900年德国让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承担培训的主要责任。

纵观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大致德国有“二元立法制”模式、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标准化”模式、美国“半工半读”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和日本“实习并用职业训练制度”模式等。

近年来,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者在总结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校企合作大多是推广国外的先进经验,但由于存在国情差异、地区差异和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实质性成果不多。

高校课题申报:多途径提升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性和常效性”

高校课题申报:多途径提升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性和常效性”

多途径提升民办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长效性和常效性”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校企合作长效性常效性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1.1一、问题的提出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互相扶持、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过程。

校企合作既能帮助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获得紧缺适用人才;又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和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和氛围,更快、更好地学习就业技能、适应专业岗位,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因此,校企合作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一种必不可少、充满活力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

武昌首义学院特别是城市建设学院各个专业近几年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持续性课题研究和应用(图1),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和常效性”的缺乏成为了最突出的问题,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所谓“长效性”是指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常效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上校企合作的常态性。

本课题则是针对这一问题,探讨多角度、多途径提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法。

图1:展示了我院特别是生物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问题上的持续性课题研究:独立学院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多途径实践教学改革(2013-2016);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2014-2019);做实“3+1”培养模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2015-2017)。

最后引出本课题研究内容即校企合作“长效性”和“常效性”问题研究。

1.2 课题界定本课题主要针对产教融合的保障机制进行探讨,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切入点,探讨多途径提升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和“常效性”,促进产教融合。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围绕着校企合作展开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另一方面是关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中的共性问题即校企合作“长效性”和“常效性”的保障措施研究还比较欠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异质性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要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

因此,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大学,已经是我国民办高校的紧迫任务。

随着我国民办大学的发展逐渐进入战略转型期,能否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值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衡量民办大学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激烈市场竞争中企业的需求,因此民办大学如何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题是改革和发展,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的重要途径,因此,校企合作是民办大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根本出路,在民办大学提升办学水平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课题认为,在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是提升其办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必要对民办大学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进行针对性的系统研究。

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各类高校都在使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各类高校所处地域不同,其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能力和合作的企业资源等因素不尽相同,相应建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太相同,民办大学与高职高专、公办大学在服务社会的功能上存在差异,如何办出民办大学自己的特色,独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选题将研究范围界定在我国民办大学独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课题组成员所处的民办院校为例,摸索出立足于本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所处院校的办学水平,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将有效的民办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广,为建立高水平的民办大学提出一些建议。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在国外也已经经历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典型模式。

比如美国的“半工半读模式”,美国的《国防教育法》中有条文指出,美国设置有应用型专业的学校,可依据开设专业需求与相应公司企业合作教学并签订合同,明确权力和义务。

这种校企合作,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还有德国的“二元立法制”,通过国家立法形式使校企合作制度化,政府制定一系列法律来监控校企合作。

澳大利亚的校企合作模式也被称为“继续与技术教育学院”,在该合作模式中政府发挥指导作用,学校与行业、企业均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设置课程时重视实用性与专业性,将课堂教学与教学工作妥善结合在一起。

还有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该模式也被称为“三明治”学制,也是世界上较早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之一,主要特点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严格的分配,在不同时间进行不同课程的学习,非常细致的将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将人才的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学毕业后,学生需要到公司实习一年;第二阶段,学生回到学校进行两到三年的课程学习;第三阶段,学生在公司进行一年的社会实践。

上述各种模式都是国外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国情不同,并不能直接拿来在我国进行使用,对我国民办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作用也非常有限。

我国教育中的校企合作虽然发展多年,但在实践上却存在观念落后,意识不够、制度法规有待加强,企业缺乏积极性,师资队伍不强,尚未建立完备的职业资格制度等现实问题。

尤其我国一些民办大学,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在沿袭传统高校讲授的教学模式,这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急需民办大学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校企合作”模式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就在于,响应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针对民办
大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民办大学走向高水平办学的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引导民办大学找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1)找出民办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异质性;(2)探索针对我国民办大学有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民办大学办学水平;(3)研究结果具有地区推广性。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纵观国内外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校企合作教育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本课题主要理论依据有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才培养观,实用主义教育论的实践主导观,终身教育思想的生涯发展观,构建主义理论的技能学习观和威斯康星理论的社会服务观。

主要理论简要论述如下: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才培养观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包括9个方面,即语言、逻辑、空间、肢体、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和生存智能,而人不能在这9个方面全面发展,往往只有其中一两个方面发展优秀,因此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智能组合是不一样的,智能组合不一样也就意味着必须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

实用主义教育论的实践主导观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一种生存的工具,一种达到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工具,这是一种为了生活的典型实用主义。

终身教育思想的生涯发展观认为要关注个体的生涯发展,打破学习和工作之间的界限,让学习成为个体终身连续的事情。

构建主义理论的技能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主动构建知识,人的认知结构式一个知识系统,是个人经验与客观世界互动并建构的结果。

威斯康星理论的社会服务观认为大学教育要融入社会经济发展,走出象牙塔,树立服务社会的观念。

正是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本课题认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大学提升办学水平、服务当地经济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针对民办大学,探索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这一目标,本课题将研究以下三个内容:(1)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与龙头学科建设互动问题;(2)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塑造办学特色的路径分析;(3)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提升人才素质的促进机制。

而且本课题的研究均立足于课题申请者所在的民办大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1)较新的研究视角,对民办大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异质性研究,找出适合提升民办大学办学水平的校企合作模式(2)较新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突出在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过程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的异质性作用,从龙头学科的建设互动,到对办学特色的塑造作用,以及人才素质的提升三个方面进行其异质性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框架。

首先提出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迫切要求,其次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我国民办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民办大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区域经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获得的企业资源等因素的不同具有异质性,提出对民办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异质性进行研究,进而促进我国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建设。

在对问题分析对基础上,本课题主要从(1)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与龙头学科建设互动问题;(2)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塑造办学特色的路径分析;(3)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提升人才素质的促进机制这三个方面来研究民办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异质性。

本课题主要运用案例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方法,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即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操作,并用实践经验对理论研究进行修正。

本课题还将使用调研方法,收集我国5所首次获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民办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对其模式进行分析学习。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本课题研究团队对于专业建设中的校企
合作模式有一定研究,且研究团队中各位老师都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并在所处的民办大学教学改革中走在前列,主持学校龙头专业的教学改革任务,更能发现关键问题。

因此,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对知名的民办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和总结,查阅相关资料,依据课题申请者所处的民办大学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过程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异质性,并分析该异质性的特点和来源,而课题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该异质性在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分别从该异质性对龙头学科的建设,对办学特色的塑造和对提升人才素质的促进三个方面来分别进行研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