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剂-寒下 大承气汤

合集下载

方剂之寒下剂

方剂之寒下剂

第一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g)厚朴八两去皮,炙(24g)枳实五枚炙(12g)芒硝三合(9g)【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戢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象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象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配伍意义】本方治证虽多,但均由邪热积滞,阻于肠腑而致。

根据《素问·阴阳应像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泄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泄之”的治疗原则,治当竣下热结,以就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方中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诸经,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涤荡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本方用之,取其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活血化瘀以治胃肠宿食燥屎,腹部涨满,大便秘结等里热积滞证,用为君药。

芒硝咸苦而寒,主入胃大肠经。

为泻热通便,润燥软坚之佳品,协大黄则竣下热结之力尤增,以为臣药。

《名医别录》卷1曾谓芒硝“主五脏积聚,久热胃闭······利大小便。

”《医学起源》卷下载芒硝“治热淫于内,去肠内宿垢,破坚积热块”。

可见软坚润燥,缓解肠中热燥而用芒硝,由来已久。

硝黄合用,既可苦寒泻下,又能软坚润燥,泻热退荡之力威猛。

积滞内阻,致使腑气不通,内结之实热积滞,更难下泄,故本方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为佐药。

厚朴苦辛而温,归脾胃大肠经。

《名医别录》卷二言其:“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枳实苦寒,归脾胃经,《名医别录》卷二载其破结实,消涨满。

04.泻下剂—寒下法

04.泻下剂—寒下法
泻下剂 —寒下法
适用病证
里热积滞实证。
寒下主要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最主要的代表方:大承气汤。
一、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它这名称承顺胃气下行。通降下行。

【处方】 大黄12克(酒洗)厚朴15克(去皮)枳实12克(炙)芒消9克
【药理作用】 l.增加胃肠道推进机能及肠容积。2.促进肠套迭的还纳,解除梗阻。3.大承气汤对肠管的作用,以局部为主。
二、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处方】 大黄12克 牡丹3克 桃仁9克 (冬)瓜子12克 芒消9克
【功能主治】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痞块,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功能主治】峻下热积。主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手足潸然汗出,矢气频频,大便不通,脘腹满痛拒按,舌苔焦黄起刺,成焦黑燥裂,脉沉滑或沉迟有力;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难闻,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厥,高热神昏,扬手掷足,烦躁饮冷,便秘不通;痉病,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口噤蚧齿。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高热性疾患,见有阳明腑实证者。
(大承气汤去芒消)
大承气汤 → 痞满燥实
小承气汤 → 痞满实而不燥。用于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痢疾一般是湿热,湿热郁滞肠道,搏结气血造成的)
附方2、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处方】 大黄12克 甘草6克(炙) 芒消15克
【功能主治】缓下热结。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近五年实验研究进展学号:11311059 姓名:葛芹大承气汤来源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它是一首泻下剂,其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酒洗)(12g)、厚朴半斤(去皮炙)(24g)、枳实五枚(炙)(12g)、芒硝三合(9g)。

方中大黄苦寒通降,泄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是为君药;芒硝咸寒润降,泄热通便,以除燥坚,用以为臣。

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

实热内阻,腑气不行,故佐以厚朴下起除满,枳实行气消痞。

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助泻下通便。

四药相合,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下面我就根据近五年来有关学者对该方的研究综述如下。

1.药理研究1.1抑制血清内毒素万幸等[1]选用酵母多糖诱导小鼠SIRS(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模型,给予大承气汤后,分别在6h、12h和24h等时点用鲎试剂微量法测定小鼠血清内毒素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

结果SIRS状态下模型小鼠血清内毒素、TNF-α、IL-6均升高。

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大承气汤6h、12h时点可以明显抑制血清内毒素的升高(P<0.05或P<0.01);大承气汤6h组TNF-α水平降低(与造模后6h组比P<0.05);血清IL-6水平方面,大承气汤组比正常组升高的幅度均较模型组低,在24h时点大承气汤组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

说明大承气汤在SIRS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抑制内毒素的转移和TNF-α、IL-6等炎症反应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为降低继发性腹膜炎死亡率和并发症,筛选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李红[2]用大白鼠为实验对象,制成模型,用加味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灭滴灵、生理盐水,分别对四组大鼠进行治疗并检测24h、72h、给药后6d血清中ET及TNF含量。

结果,清、下、益、活四法并用的加味大承气汤组能迅速有效地降低血清中ET及ENF的浓度。

泻下剂

泻下剂

方解
麻子仁丸
*君:火麻仁 — 滋脾润燥,滑肠通便。
* 臣:杏仁 — 苦泄降气,润肠通便; 白芍 — 养阴以助润下; · 麻、杏、芍合用,养阴增液,润肠通便。 * 佐:大黄 — 通便泄热以除燥结之屎。 枳实 下气破气,行滞消胀, 厚朴 助黄、麻以降泄通便。 * 使(兼):蜂蜜 — 润燥滑肠,调和诸药。
方证分析
大承气汤
本方证由于伤寒之邪传入阳明之腑,入里化
热,或温病热入中焦,邪热与肠中燥屎相结,
壅结肠中,腑气不通,故见大便秘结不通,频
传矢气,脘腹痞满而硬,腹痛拒按;阳明之经
气旺于申、酉之时,腑热蒸腾,上扰神明,故
日晡潮热,甚则神昏谵语;四肢禀气郁阳明,
阳明里热炽盛,迫津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
大承气汤 方证分 析 至于热结旁流,自利清水,乃腑热炽盛,
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 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大黄牡丹汤
功用
泻热破瘀 ,消肿散结
主治
大黄牡丹汤
【病证】肠痈初起。 湿热郁蒸:热 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 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肠痈初起 结于肠中 气血凝聚:瘀 右下腹疼痛拒按或右 足屈而不伸,伸则痛甚; 甚则局部肿痞。 【病机】湿热蕴结肠中,与气血搏结,气血凝滞不畅, 瘀热壅盛,血败肉腐。
大黄牡丹汤
君: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通便、活血祛瘀 桃仁—苦平,性善破血,活血祛瘀 大黄、桃仁配伍,泻热破瘀力强 臣: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与大 黄合用,荡涤肠中实热 牡丹—辛苦微寒,凉血化瘀 佐使:冬瓜仁—甘寒,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诸药合用,既可泻热破瘀,又可散结消肿。
大黄牡丹汤
辨证要点
反张等症。针对这种阳明实热内盛,燥屎内

泻下剂和和解剂

泻下剂和和解剂
2.大黄在本方中的用法。为什么? 3.本方是由泻下药与温补药合用,该方中 含有八法中的几法?
泻下剂· 温下
温脾汤
功用
主治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脾阳不足
临床应用
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
弦为辨证要点。
泻下剂
2.3


Prescriptions for Causing Laxation
泻下剂· 润下
和解剂
3.1
和解少阳
Formulae that Harmonize shaoyang Meridian
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的基本方, 主治半表半里之证。
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主治证: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
十枣汤
甘遂: 大戟:
善行经隧水湿 善泄脏腑水湿
芫花:
大枣:
善消胸胁伏饮痰癖
益气护胃;缓和诸药峻 烈及毒性,使下不伤正
泻下剂· 逐水
十枣汤
配伍特点:
佐用大枣十枚,制毒缓峻,使 攻逐水饮而不伤正。
本方集三味逐水峻品于一方,
泻下剂· 逐水 十枣汤
服法及注意事项
l. 将甘遂、芫花、大戟三药等分研 末,或装入胶囊,以大枣十枚煎汤 送服。本方为逐水峻剂,不宜多服, 于早晨空腹时服1次,剂量以1克为 宜,大便泻下稀水的次数,以每日 5~6次为宜。
温脾汤
主治证: 症见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 手足不温,脉沉弦。 病机:脾阳不足,寒积内停 治法: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泻下剂· 温下
温脾汤
附子、干姜--温阳祛寒 人参、甘草--益气补脾

承气汤系列的重点难点解析

承气汤系列的重点难点解析

承气汤系列的重点难点解析跟我记方剂6-寒下剂: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一讲中,我们简单介绍了这几个方剂。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主要针对该汤方系列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干货较多,各位看官扶稳坐好。

首先,第一个问题:为何三个承气汤中泻下作用最缓的调胃承气汤还要用到芒硝,芒硝在此的作用是什么。

《伤寒论》:“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可见调胃承气汤不仅为泻下,更多的是用来清解胃中的燥热。

所以该汤方的设立更多的是用来解决病机为胃燥热的一系列的病症,比如:衄血、口腔炎症肿痛、口干渴心烦等等。

我们曾在跟我记方剂16-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凉膈散一节中学习了凉膈散,这个后世方就借鉴了调胃承气汤的基础上做了加味,以更有效的治疗中上焦的火症。

在《方剂学》课本中,凉膈散虽被列在清热解毒剂而不是泻下剂,但它确是沿袭了《伤寒论》调胃承气汤的治法:即以泻代清,泻下以清上。

单从芒硝讲,不仅可以软坚通便,还可以润燥清火,也就是说我们看待它时不仅要知道芒硝是个泻下药,也要了解它是个清火的药。

实际上,芒硝是可以和石膏相类比的:首先它们同样是矿物药;它们的成分也有相似的地方:芒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而石膏是硫酸钙;而且他们都有很强的清热作用。

不同点是芒硝的润燥通便作用是石膏不具备的。

调胃承气汤主要解决的是胃中燥热所导致的一系列上火症状,需要清火,需要润燥,也需要通便,同时满足这三个作用的药物,芒硝是最合适之选。

大家都知道芒硝可以软坚润燥,能将燥屎变稀而帮助泻下,它是如何实现这个作用的?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芒硝的主要成分是带十个结晶水的硫酸钠,这十个结晶水的结构,使得它很容易起到润泽肠道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硫酸钠在肠道里会释放大量硫酸根离子,它会使肠中形成高渗溶液。

高渗溶液的作用是使肠道的周围组织不仅不能再吸收内容物的水分,而且还会释放组织中的部分水分给到肠道腔中。

所以,在上述两个因素的作用下,胃肠道越发润泽,大便由硬变软,逐渐稀释。

泻下剂(寒下温下)

泻下剂(寒下温下)

泻下剂使用注意事项
泻下剂专治里实便秘。若表证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可用泻下剂;若表证 未解,里实已成,则需要权衡轻重,或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以 免表邪内陷。泻下剂除润下剂外,均较峻烈,有的还有毒副作用,故年老 体弱、孕妇、产后、久病体虚、津伤阴亏、血虚者均应慎用,必要时可根 据病情及体质的不同,或先予攻下,后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泻下剂易伤胃气,奏效即止,不可过服。凡重症、急症而必须急下者,可 加大剂量煎成汤剂服用;若病情较缓,只需缓下者,药量不宜过大,可制 成丸剂服用。服药期间忌食油腻辛辣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 所致。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 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热结旁流”证, 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 厥于 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
02 小 承 气 汤
小承气汤概述
小承气汤,出自《普济方》卷四〇四。主治痘疹后胃 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潮热,大便酸臭, 秘泄不调,或呕吐肠痛。
大承气汤功用主治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
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 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 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大承气汤方义
大承气汤运用
本方用于阳明脏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 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黄, 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泻下剂

泻下剂

七、使用注意
1 、辨表里 : 表证未解,里未成实者,不宜用泻下 剂。若表未解里已成,应先解表,后治里,或表 里双解。 2 、别虚实 :①根据体质和正气的强弱确定攻之先 后。②辨清证的真假,不可误投于假实证,免犯 虚虚实实之戒。 3、中病即止:用之太过易耗伤正气。 4 、禁慎范围 : 孕妇、产后、女子经期、年老体弱、 亡血者、病后伤津者。 5 、注意忌口 : 服泻下剂得下后,当忌食油腻、生 冷等,以顾护胃气。 6、煎服法
பைடு நூலகம்
Spleen-warming Decoction
温下剂


[主治]
寒 积 阳 虚
寒积腹痛(脾阳不足,寒积中阻) 阻滞 便秘腹痛
绕脐不止
苔白脉沉迟 手足欠温 口淡不渴
不通
失温
不布
[功用] 攻下冷积
温补脾阳
附子:辛热,温热散寒 大黄:苦寒,攻下冷积

干姜:辛热,助附子温阳祛寒 臣 芒硝:咸寒,软坚 当归:甘温,润肠 助大黄攻积 人参:甘温,益气,合姜附温补脾阳 (辛温甘温合用,辛甘化阳)——佐
说 明
临 床 应 用
1、原则:四大症具全。 2、现代:广泛用于西医外科急腹症。 3、使用注意 ①孕妇慎用,体虚、年老体弱者慎用 ②煎药法(先煎厚朴、枳实,大黄后下, 芒硝冲服 ) ③大黄为什么要酒洗? 4、加减变化方 ①小承气汤 ②调胃承气汤 ③复方大承气 ④麻子仁丸 ⑤黄龙汤
方 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 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 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 便鞕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硝黄草, 便秘口渴急煎尝。
④归纳 痞 —心下闷塞坚硬(自觉胸脘部有闭塞压榨感) 满 燥 实 —胸胁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肠中粪便既燥且坚 —热邪与燥屎互结,正盛邪实,腹痛拒按, 苔黑,脉数有力等诸般实证

泻下剂

泻下剂

水饮内结 — 苔滑,脉沉弦。
2.水肿腹胀之实证:
· 一身悉肿,身半以下为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病机】水饮内停,正邪俱盛。 【治法】攻逐水饮。
精品课件
方解
· 十枣汤 ·
* 君:甘遂— 善攻逐经遂络脉中之水湿痰饮。 * 臣:大戟— 善泻脏腑中之水湿痰饮。
芫花— 善消胸胁间的伏饮痰癖。 * 遂、戟、芫相须为用,泻水逐饮力强,以除积
阴寒内盛,积滞不行 大便秘结。
寒积内结,
【治法】 攻下寒积,温补牌精品阳课件。
方解
· 温脾汤 ·
君:附子 — 温壮脾阳; — 温散寒凝,以宣通寒积;
大黄 — 荡涤泻下,攻积通滞,(制性存用)。 · 附、黄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冷积。 臣:干姜 — 助附子温中阳以散寒凝; 佐:人参 — 补脾益气,防大黄泻下伤中; 使:甘草 — 和中调药。 * 配伍要点: · 大黄的作用特点; · 附子 + 大黄; · 本方乃四逆汤 + 人参、大黄而成。
1.寒下 — 攻下积滞,荡涤实热; — 用于里热积滞证; — 代表方:大承气汤;
2.温下 — 温下寒积; — 用于里寒积滞证; — 代表方:温脾汤;
3.润下 — 润燥滑肠,缓下通便; — 用于津亏肠燥之便秘证; — 代表方:麻子仁丸;
精品课件
· 泻下剂 ·
分类与适应证 - 续
4.逐水— 攻逐水饮,消除水积; — 用于水饮壅积于里之实证; — 代表方 :十枣汤
聚,消肿满。 * 佐、使:大枣 — 益气护胃;
— 缓和诸药的峻烈、毒性,使下不 伤正。
* 配伍要点:· 逐水药 + 大枣; · 配伍大枣之作用特点。
精品课件
运用
· 十枣汤 ·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 二、讲究用法和用量 厚朴用量倍于大黄; 先煎枳朴,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运用
• 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俱全。 • 使用注意:
1、体虚慎用。 2、中病即止。
附方
• 1、小承气汤 《伤寒论》 •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 功用:轻下热结。 •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老 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 急后重者。
臣│

芫花┘
└辛温有毒,善消胸胁伏饮痰癖
1防 三药 攻伐太过 │ 佐大枣 2解 三药 之毒 │ 3 便于药后调理
运用
• 辨证要点: 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 不利,脉沉弦。
• 服用方法: 1. 清晨空腹服1-2g、三药等份为散,用大枣十枚 煎汤送服。 2.剂量从小开始,逐渐增大(3g), 1日1次, 3-5天为一疗程,据病情可选用1-3个疗程,且每 个疗程须间隔3-5天。 。 3. 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养护脾胃(一以使 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复作) 。
1养血和血,2润肠兼能行气 强腰健肾
┌泽泻 │ 佐┤枳壳 │ └升麻
渗湿利水而泄肾浊 宽肠下气通便 升清阳,降浊阴
配伍特点
• 一、标本兼顾: 温肾益精治其本;润肠通便治其标。
• 二、补中有泻,降中有升: 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
运用
• 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 白,脉沉迟。
使—甘草——1 调和药,性 2 助人参。之用
配伍特点
• 温通、泻下、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 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
运用
• 辨证要点: 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
脉弦。
第三节 润下
概述

泻下剂_精品文档

泻下剂_精品文档

【病机】肾虚精亏,肠道失以滋润
便秘。
【治法】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
方解
·济川煎 ·
君:肉苁蓉 —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臣:当归 — 养血和血,润肠通便;
牛膝 — 补肝肾,强筋骨。 佐:泽泻 — 渗湿以泄浊;
枳壳 — 下气宽肠以助通便; 升麻 — 宣以升清阳。 * 三药降泄浊气而升清阳,以助通便。 * 配伍要点: · 肉苁蓉 + 当归; · 肉苁蓉的作用特点。
·热积壅结所致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证。
.
运用-续
·大承气汤 ·
3.现代用治: · 肠梗阻、肠麻痹、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 炎 等疾病属于实热、积滞壅结者。
4.名词术语解释: · 急下存阴 · 釜底抽薪 · 通因通用
5. 衍化方 6. 类方比较 7.病案分析
大黄
.
·泻下剂 ·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
·泻下剂 ·
主治
·十枣汤 ·
1.悬饮证。 上迫于肺 — 咳嗽痰唾,短气,甚则不得卧;
水饮内停 饮停胸胁 胸胁牵引作痛, 邪气壅盛 气机阻滞 心下痞硬;
犯胃,胃气上逆 — 干呕; 上扰清阳 — 头痛目眩; 水饮内结 — 苔滑,脉沉弦。 2.水肿腹胀之实证: · 一身悉肿,身半以下为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
麻 子 仁 丸 (《伤寒论》)
【组成】
麻子仁二升
枳实炙,半斤
厚朴炙,去皮,一尺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芍药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 蜂蜜
【用法】
.
·泻下剂 ·
命名
• 成无己曰:“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 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 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气脾为约。”方中以麻子仁润肠通 便为主药,且服用中制以丸剂,故名脾约麻仁丸,或名麻 子仁丸。”

2 方剂学泻下剂+和解剂

2 方剂学泻下剂+和解剂

03 泻下剂-润下-济川煎
组成
当归三至五钱(9~15g) 牛膝二钱(6g) 肉苁蓉酒洗去咸,二至三钱(6~9g) 泽泻一钱半(4.5g)
升麻五分至七分或一钱(1.5~3g) 枳壳一钱(3g)
用法
功用与主治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
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
方中肉苁蓉味为君药。当归、牛膝共为 臣药。枳壳、泽泻、升麻共为佐药。诸 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治其本,又能润 肠通便以治标。用药灵巧,补中有泻, 降中有升,具有“寓通于补之中、寄降 于升之内”的配伍特点。
运用
1.本方为温润通便,治疗肾虚便秘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清 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3.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03 泻下剂-温下-大黄附子汤
组成
大黄三两(9g) 附子炮,三枚(12g) 细辛二两(3g)
用法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 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 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与主治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 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银花 蒲公英 牡丹皮 大黄 川楝子 赤 芍 桃仁 生甘草 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主治: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 ,或轻型腹膜炎。低热,或午后发热, 口干渴,腹痛,便秘,尿黄。
阑尾清解汤(《新急腹症学》)
金银花(60g) 大黄(25g) 冬瓜仁 蒲公英(各30g)牡 丹皮(15g) 川楝子 生甘草(各10g) 木香(6g)水煎服 。 功用: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主治: 急性阑尾炎热毒期。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唇 干舌燥,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腹 肌紧张,有反跳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 燥或黄腻,脉洪大滑数。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中医方剂趣味记忆歌诀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

/干妈贵姓?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2、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3、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1、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

/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2、温下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

/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3、润下剂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

/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4、逐水剂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

/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今夏大人走江湖。

/生芹菜炒大虾仁。

方剂学-泻下剂

方剂学-泻下剂

肉当牛枳泽升








炒 )
君臣

医学课件
40
配伍特点:
一、标本兼顾: 温肾益精治其本;润肠通便治其标。
二、补中有泻,降中有升: 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
医学课件
41
运用:
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迟。 使用注意:
邪热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医学课件
42
医学课件
19
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附子汤
《金匮要略》
医学课件
20
大黄附子汤--主证病机分析
寒邪积滞阻于肠道—— 腹痛便秘 寒 积 寒滞厥阴—— 胁下偏痛 里 实 寒凝气滞—— 发热,手足厥冷 证
寒实佐证—— 苔白腻,脉弦紧。
医学课件
21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解:
附大细
子黄辛


医学课件
22
本方用药特点: 1、大黄、附子同用,属去性取用之法。 2、附子用量较大,体现以温为主,属温下
麻杏白大枳厚白

仁仁芍黄实

君臣
佐 朴 佐使
医学课件
34
本方配伍特点: 下不伤正,润不滋腻,攻润结合。
本方剂型服法特点: 丸剂,每服10小丸。渐加,以知为度。
意在缓下,实属润肠通便为主之剂。
医学课件
35
运用:
辨证要点: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
使用注意: 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以及孕妇应慎
医学课件
12
3、复方大承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方剂学23讲 泻下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

方剂学23讲 泻下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
方剂学 23讲
上一次讨论到泻下剂寒下法的第一个方剂,大承气汤,这个大承气汤,从它的主治证候,病机分析到方义分析,功效归纳,到最后变证要点,基本我们都讨论完了。下面呢,从大承气汤演变到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现代中西医结合,治急腹证所配的复方大承气汤,形成了一个系列,特别是三承气汤,是做为大承气汤这个系列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讨论附方,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比较,大黄量是没有变,厚朴量减少了,只剩四分之一。枳实也减少了,而且大黄又不后下,那这个方泻下作用,就缓和得多,叫它轻下热结。后世有很多方剂,利用小承气汤做为一个基础方,经过配伍,也经常用于兼有热实互结的证候,所以这个方,既是大承气汤衍生出来的加减方,又成为一类病证的热实互结不甚的,这一类的基础方。
我记得那时候年轻人,想了按中医这个,该用什么就用什么,西医实际上就是除了补点液,其它办法没有。不做手术没有办法。那边医疗队也往这边赶,这边一天一夜用七付药。因为煎熬一次,又分很多次吃,同时又药灌肠,一天一夜当中要用得很多,大家天天守着这个病房。终于一天一夜差不多的时候,到清早,护士说,一下子就通了。一开始有点通,护士来说,家人说有点打屁了,外科上一屁值千金!对吧?西医不相信,是不是哦,当然这个东西也找不到证据。后来有一点通了,西医也不相信。这个可能是你灌肠远程出来的,这个不能算。到最后一下,全部通了。等手术队将近又过了大半天,赶到的时候,不用做手术了。一周后出院了。所以医疗队很奇怪,你中药能够治,这是典型的一种中西医结合了。能够解决这个,那以后就固定一些方案在观察,就那一年,总共十例肠梗阻病人,一个都没做手术,全部用这个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那是69,70,71前后这段时间。在外面报导里,中西结合治肠梗阻,复方大承气这一类的方。成功率很高。
调胃承气汤

泻下剂-方剂学

泻下剂-方剂学

四、使用注意:
1.泻下剂不可多服、久服,否则易耗伤 胃气。
2.年老体弱、经期、孕妇、产后、病后 慎用泻下剂。
3.里实内结易阻碍气机,故泻下剂常配 理气、行气药。
4.表证未解,里实以成,应先解表,后 攻里,或表里同治。
5.忌食油腻。
五、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 类及使用注意。大黄附子汤、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应用:1、湿阻中焦,脘腹胀
满 2、食积气滞,腹胀便
秘 3、痰饮喘咳
枳实
药性:苦、辛、酸、温。归 脾、胃、大肠经。
功效:破气除痞,化痰消积。 应用: 1、胃肠积滞,湿热泻痢 2、胸痹,结胸 3、气滞胸胁疼痛 4、产后腹痛
芒硝
药性:咸、苦、寒。归胃、 大肠经。
应用: 1、水肿,臌胀,胸肋停
饮 2、疮痈疮毒,瘰疬痰核
大枣
药性:甘、温。归脾、胃心 经。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应用:1、脾虚证
2、脏躁,失眠症
大黄
药性:辛、寒。归睥、 胃、大肠、肝、心 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 火,凉血解毒,逐瘀通 经。
应用:1、积滞便秘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3、热毒疮疡,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三.代表方:
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阳虚寒积证的代表方)
【组成】 大黄 当归 干姜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
【功用】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病因病机】 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
【主治】
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
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 脉沉弦而迟。
温脾汤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一、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克)、厚朴八两,去皮,炙(15克)、枳实五枚(12克)、芒硝三合(9克)。

二、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三、歌括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2.小承气汤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3.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4.复方大承气汤更有复方大承气,大承气加桃芍菔;能泻腑实消胀满,可治急性肠梗阻。

四、功用峻下热结。

五、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六、方解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

在《伤寒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

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邪热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色青而秽不可闻,并见脐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灼津液,阴精大伤,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舌苔焦黄燥裂。

若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扰,则见神昏,甚至发狂。

上述诸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

02方剂学泻下剂的简单归纳

02方剂学泻下剂的简单归纳

02方剂学泻下剂的简单归纳第一节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泄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厚朴去皮,炙,半斤(24g)枳实炙,五枚(12g)芒硝三合(9g)【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

小承气汤《伤寒论》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厚朴去皮,炙,二两(6g)枳实炙,大者三枚(9g)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症见谵语,便秘,潮热,胸腹痞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等。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组成: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12g)甘草炙,二两(6g)芒硝半升(12g)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症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舌苔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鉴别】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合称“三承气汤”。

三方均以等量大黄(四两)泻热通便,主治阳明腑实之证。

但由于各方组成的药味和剂量不同,故作用同中有异。

大承气汤厚朴倍大黄,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烊化,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主治痞、满、燥、实具备之阳明腑实重证;小承气汤,药少芒硝一味,且厚朴用量较大承气汤减少了四分之三,大黄倍厚朴,枳实亦少二枚,更三味同煎,其功轻下,主治以痞、满、实为主之阳明腑实轻证;调胃承气汤用大黄、芒硝而不用枳实、厚朴,且大黄与甘草同煎,取其和中调胃,下不伤正,故名“调胃承气汤”,主治以燥实为主之阳明热结证。

调胃承气汤的服法尤有妙意,对于胃热偏盛、燥实不甚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意取缓下泻热、调胃和中;对于胃热燥实者,则一剂顿服,旨在清泻燥热、承顺胃气。

跟我记方剂6-寒下剂: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跟我记方剂6-寒下剂: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跟我记方剂6-寒下剂: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第二章泻下剂[要求]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麻子仁丸。

3.熟悉:济川煎、黄龙汤。

4.了解:增液承气汤。

2-1寒下大承气汤:大黄(后下)、芒硝、枳实、厚朴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简介:这三兄弟都是《伤寒论》阳明腑实篇的经方。

泻下力量由强趋弱。

其中,大承气汤多用于急重症,正如吴鞠通所说:“大承气非可轻尝之品,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有力者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但1)巧记法:大承气汤:大肖朴实(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小承气汤:大黄朴实(大黄、厚朴、枳实);调胃承气汤:大甘芒,大干忙(大黄、甘草、芒硝);2)汤头歌诀: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小承气汤朴实黄,谵狂痞硬上焦强,益以羌活名三化,中风闭实可消详;调胃承气硝黄草,甘缓微和将胃保,不用朴实伤上焦,中焦燥实服之好;3)方解记忆法:大承气汤重点记忆:大黄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咸寒软坚润降,能让燥屎变稀,可配合大黄泻下;厚朴、枳实均为除胀下气之品,即可消除痞满,又可降胃肠之气,协助泻下。

大承气汤中,大黄需要后下,可增强其泻下之力,而且厚朴、枳实用量较大(原书剂量分别为八两与五枚),泻下力量最强,是为峻下剂,用于(腹部)痞、满、(大便)燥、实,四者俱全的阳明热结腑实的急重症;小承气汤只有三味药,它去掉了芒硝,而且将厚朴、枳实用量减少(原书剂量分别为二两与三枚),大黄虽用量相同,但与诸药同煎,是为轻下剂,用于虽痞、满、实但不燥的阳明腑实轻症;调胃承气汤不用枳实与厚朴,却用甘草缓和泻下之力;虽加芒硝但三药同煎泻下力减弱,是为缓下剂。

《伤寒论》条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可见,原方所设以清解胃中燥热为主要目的,通便在次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
【方名】大承气汤【出处】《伤寒论》
【分类】泻下剂-寒下
【组成】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方诀】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通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本方煎煮方法亦应注意,原书是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下芒硝。

因硝、黄煎煮时间短,可以增强泻下作用。

【禁忌】使用本方时,应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依据。

正如张秉成说:“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

吴瑭亦说:“承气非可轻尝之品,……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方解】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

在《伤寒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

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

热邪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

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

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色青而臭秽不可闻,并见脐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灼津液,阴精大伤,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舌苔焦黄燥裂。

若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扰,则可见神昏,甚至发狂。

上述诸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

此时宜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

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化裁】暂无。

【附方】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
【附注】上述三方皆为大承气汤类方。

四个承气汤均用大黄以荡涤胃肠积热。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复方大承气汤由大承气汤(枳壳易枳实)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并可预防梗阻导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的组织坏死。

【文献】方论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

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

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

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研究】
【运用】大承气汤口服及灌肠治疗急性肠梗阻30例,获得良好疗效。

其中机械性肠梗阻18例,麻痹性肠梗阻12例;病程最长5天,最短6小时。

其典型的症状是: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查体:腹部轻度压痛,肠型和肠蠕动波,肠呜音亢进或减弱,金属音及气过水声;X线摄片:小肠积气积液。

以生大黄12克芒硝30克枳实、厚朴各15克 2剂,分别浓煎,每剂100毫升口服及保留灌肠。

如未奏效,12小时后再煎2剂,药量加倍,同时配合胃肠减压、补液及抗感染。

结果:显效1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73.3%,其中18例麻痹性肠梗阻全部有效,12例机械性肠梗阻也有4例有效。

[王紫逸.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肠梗阻30例。

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5):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