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科学三下《5.1观察》word教案(4)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教案
5.体会到除眼镜外,手、鼻子在观察中也有作用。
做游戏:寻找叫自己名字的人。在不同位置,不同的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判断是谁?
二、探究新知
1.用工具观察事物。
(1)观察血液标本,说说自己用眼睛看到了什么?
(2)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标本,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
3.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检测导结
1.()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新测量的高度是()。
33、我国古代计量时间的仪器主要有()和()。
四、拓展提升
1.了解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五、总结全课
1.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收获了什么?
教后思考: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工具,并知道这些工具的用途,并会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精神。
(3)对比体会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4)用放大镜观察课桌桌上的纹路。
(5)用听诊器观察同座的呼吸和心跳。
2.探究运用,观察一束树叶
(1)各小组说说自己准备观察哪些部位?
(2)重点抓住树叶的颜色、味道、树叶正反面的光滑程度、形状展开观察
(3)提供每小组一个放大镜,重点观察树叶的纹路、树枝内外的对比等细微之处。
①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②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
③预测一杯水的容积
④各组操作测量
(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并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来加深认识。
2.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了解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应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
4.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科学态度: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感受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游戏“听和说”,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引入新课1.谈话: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每个声音都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闭上眼睛,仔细听一下,周围有哪些声音?(适时播放上课铃声和读书声)2.播放音频:学生活动声、大课间跑步声、学生篮球落地声、体育老师口哨音乐。
3.思考: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从中获取的信息。
5.小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声音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6.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首先我们来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7.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二、探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1.展示音箱,向学生解释音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小学科学教案:通过小动物培养观察与实验探索生命科学
小学科学教案:通过小动物培养观察与实验探索生命科学1. 引言1.1 概述这篇长文将介绍一种小学科学教案,通过培养小动物来观察和实验探索生命科学的相关内容。
在小学阶段,生命科学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观察小动物的特征、行为以及实施与大自然相关的实验设计,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引言、小动物培养与观察、实验设计与探索生命科学问题、小学科学教案示例(昆虫变态过程观察和植物生长过程研究)、结论等。
1.3 目的本文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体可行的小学科学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们通过培养小动物并观察它们,激发孩子们对于生命科学问题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也旨在引导孩子们运用观察和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2. 小动物培养与观察2.1 选择适合的小动物: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小动物来进行培养与观察。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观察的小动物,如果蝇、蚯蚓、金鱼等。
这些小动物具有短周期繁殖、生长较快以及观察到行为特征等特点。
2.2 培养小动物的环境:在进行实验前,我们需要为所选小动物提供适宜的培养环境。
根据不同种类的小动物,我们可以准备不同类型的容器或场所。
例如,在观察果蝇时,我们可以使用塑料培养皿,并在底部放置食物和水。
对于蚯蚓或金鱼,可能需要使用有透气孔的容器并保持水质清洁。
此外,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以确保小动物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
同时,也要定期检查并清理容器以维护良好的卫生条件。
2.3 观察小动物的特征与行为:一旦小动物开始在培养环境中生长,我们就可以进行观察。
观察过程应由老师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特征和行为。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小动物的外部形态、呼吸方式、食性以及日常活动等方面的特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实验名称:研究土壤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三、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四、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六、实验类型:演示实验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研究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1)摸:感觉泥土颗粒的大小,泥土的潮湿程度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1、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讨的情况。
2、小结:人们将泥土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机能:(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把三种泥土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②倒入相同的水。
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份。
(3)小组回答尝试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3、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尝试册1实验名称:观察果实一、教学目标: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
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
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
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5.1 硫及其化合物》教案、导学案
《5.1 硫及其化合物》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的教学,使学生掌握2H S 、2SO 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通过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过程方法: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以实验设计为核心,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生自己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加喜爱化学。
3、通过实验设计的讨论与分析,使学生领会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实验设计与评价。
硫及其化合物各代表物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 类比,问题引导 【教学过程】引入:初中我们学习氧气的相关性质,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什么?硫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什么样的?不难看出氧和硫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由此可以推知硫的性质应该与氧相似。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学习与硫有关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知识。
板书 一、硫(S )展示:单质硫图片或实物 1.硫的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2.存在形式:在自然界中硫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存在。
举例说明3.硫的化学性质 硫的常见价态2-、0、4+、6+思考:单质硫可能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能与什么样的物质发生反应呢? (1)氧化性 与铜反应:22Cu SCu S +思考:为什么不是2+价铜? 回忆:S 与钠、铝、铁的反应 与氢气反应:22H S H S +(2)还原性 与氧气反应:22S O SO +演示燃烧视频? (1)与碱反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22326NaOH 3S2Na S Na SO 3H O +++提示:歧化反应的特点,如比例问题,电子转移问题,另外注意离子方程式的写法4、用途: 用于制取硫酸引入:单质硫与氧气反应可以得到二氧化硫,它是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例如草编织物的漂白,某些商人的漂白馒头,再比如酸雨等,那二氧化硫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呢?板书:二、二氧化硫(2SO )2SO ,应从哪几方面入手?[讲解]首先研究其物理性质让学生思考了解物理性质应注意什么,观察2SO ,闻气味(注意操作方法) 1.2SO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易液化,有毒。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风力和风向》优秀教案
18.风向和风力【教材分析】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的第三课,《风向和风速》属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部分中的“天气”单元。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进行研究,并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
本课内容就是对四种基本特征之一的风进行研究。
学生描述风向和风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气情况,掌握风向和风速的知识并能记录天气情况。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他们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已经有了初步观察的意识、探究的能力,记录的习惯,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了知识与情感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力来描述。
2.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的强度叫做风力。
了解风级歌的内容。
3.了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1.学生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
2.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1.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观察天气提供很大的帮助。
2.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风的影响,保护好环境和气候。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力。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1个盒子(用来存放实验器材)、若干张长约20厘米,宽约1厘米的纸片,吸管1根、硬纸板1张、带橡皮铅笔、剪刀、大头针1枚、有至少两档风速的吹风机。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有哪些?(有晴天,阴天,雨,雪等天气现象)师:同学们,猜猜看,图上说的是哪种天气现象呢?水见它皱眉,花见它弯腰,树见它摇头,云见它就跑。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察天气》(平铺式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6-19 课教案)16.测量气温【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4.1 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测量气温》,本节课聚焦气温这一气象要素,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知道气温是空气温度的简称,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学习使用气温计,使学生掌握用工具测量气温的方法,通过反复训练,掌握摄氏温标的读法和写法;第二部分;知道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再针对教材给出的四个准确的气温值,列出应对之举,感受了解准确的气温有什么用,理解测量气温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测量气温,发现不同情况下气温的差异性,知道气温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太阳辐射、地面质地等。
即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定相同。
因此,气象部门制定了测量气温的统一标准,气温计要放置在百叶箱中;第四部分,通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百叶箱的用途。
了解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是气象站和观测站最醒目的标志之一。
【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通过天气预报对天气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能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对气温这个司空见惯,每时每刻都在身边影响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概念往往忽视。
(完整word)实验5.1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教案
实验5.1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课题:实验5。
1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教材分析:神经调节是动物调节的主要方式,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进行,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本实验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反射弧结构功能之后,脊髓和脑的调节功能之前进行,引导学生观察脊髓反射,通过讨论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分析脊髓的调节功能,为后续内容—-脊髓调节和脑的调节打下基础。
本实验重在让学生体验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有初中解剖牛眼和蝗虫的学习经验,两个解剖都不接触活体,本实验材料是活牛蛙,通过询问学生反应有害怕、恶心等感觉,要求改成演示实验。
以前有学生在解剖鹌鹑时无故肢解鹌鹑并用以恐吓同学,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也为了让学生了解解剖实验的意义,采取的措施是:提前打招呼,让学生有心理准备;与学生讨论实验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也是重要学习内容;加强实验讨论要求,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观察和结果分析上,弱化心理感受;与学生讨论尊重实验动物的表现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牛蛙脊髓反射的实验原理。
按照实验步骤独立完成脊蛙反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
能够在脊蛙反射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过程与方法通过脊蛙反射实验探索神经系统汇总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通过实验现象的记录,表达实验说明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牛蛙的脊髓反射的实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参与与探讨实验过程的热情.通过讨论如何对待实验动物,引导学生思考能体现珍惜生命的具体行为表现。
通过比较预测和结果,讨论尊重事实的行为和价值。
教学难点和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引导学生进行结果分析重点:以实验观察为依据的结果分析.实验材料:牛蛙剪刀、镊子、探针、有铁夹铁夹台、小钩、纱布、脱脂棉、0。
65%生理盐水、0。
5%HCl溶液、蒸馏水、0。
5cm2小纸片实验原理:观察脊髓的功能实验报告:练习册P20板书:一、生命科学教材中知识的来历科学家工作成果的汇集观察-—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做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结论)——新的假设二、我们的任务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知道如何做实验操作练习基本实验技能三、尊重每一个生命尽量减轻动物的痛苦设计好实验过程,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减少使用实验动物的数量。
5.1《身边环境小调查》(教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鲁科版
重点题型整理
1.分析题型:调查问卷设计
-题目:请设计一份关于校园垃圾分类的调查问卷。
-答案:
-问题一:你所在的班级是否有垃圾分类的设施?
-问题二:你平时是否会按照分类标准投放垃圾?
-问题三:你认为校园垃圾分类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四:你有什么建议可以提高校园垃圾分类的效果?
c.环保建议:评价建议的可行性、创新性,鼓励学生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环保措施。
d.实践报告:从报告的结构、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e.及时反馈: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反馈,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1.板书目的: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环境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5.1《身边环境小调查》(教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鲁科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5.1《身边环境小调查》(教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鲁科版
教学内容
《身边环境小调查》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鲁科版第五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包括:
-左侧:调查流程
-设计问卷
-实地调查
-数据整理
-分析问题
-提出建议
-右侧:关键概念
-环境问题
-调查方法
-数据分析
-环保行动
3.板书风格:简洁明了,准确精炼,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
-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4课教案(网格式教案)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已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3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
8.1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8.2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本课第一课时内容首先询问学生平时对于植物的观察情况,了解学生前概念。然后通过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这一活动,明确观察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入手。同时引起学生对种植植物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完成活动一“种植植物”。最后,设计活动二“找到弄混的种子”,让学生学会利用种子的特征,把不同的种子和对应的植物联系起来的简单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不同。
2.知道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方法。
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能够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科学探究:
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西红柿和黄瓜。
3.能够设计栽种记录的内容,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4.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学观察》优秀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科学观察》优秀教案一、活动目标通过《科学观察》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活动内容1. 活动前准备:- 确定活动主题:选择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科学主题,例如植物生长、太阳能等。
- 准备实践材料和器材:根据活动主题准备相应的实验材料和器材。
2. 活动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猜测与活动主题相关的问题。
- 观察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践,记录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 分析总结: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出科学规律或结论。
- 展示分享: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数据和总结,与同学分享并进行讨论。
3. 活动评价:-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技能、数据分析和总结能力等进行评价。
- 鼓励创新:对于有创新思维和实践成果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肯定和奖励。
三、活动收获通过《科学观察》活动的实践,学生将能够:- 培养观察力:学会观察并记录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实验结果。
- 培养分析能力:通过观察结果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 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 增加科学知识: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将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理解。
四、活动延伸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可以进行以下延伸活动:- 组织科学观察小组:让学生自己组织活动并负责观察和总结,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 参观科学实验室: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让他们亲身感受科学研究和实验的过程。
- 开展科学展览: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察和实验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和家长,增加他们的科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教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观察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培养学生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关注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学习观察的概念和方法;2. 进行实地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3. 学会合作与分享。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实验仪器等;2. 实验材料:水果、植物、昆虫等;3.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等;4.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美丽的花朵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描述花朵的颜色、形状和香味等特征。
2. 概念讲解(10分钟)向学生介绍观察的概念,并解释观察的重要性。
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明白观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3. 观察方法(15分钟)讲解观察的基本方法,包括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和显微镜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并通过绘图或记录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4. 实地观察(20分钟)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的公园进行实地观察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如昆虫、植物或景象等。
鼓励学生合作观察,向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5. 分享与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到教室,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体验和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的重要性,以及观察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6. 拓展练习(15分钟)通过对一些简单问题的提问,检验学生对观察概念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更多的观察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观察来解决问题。
7. 归纳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观察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性。
五、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写下观察结果和体会,要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述。
六、教学反思:本节教学通过导入图片和实地观察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课堂活动设计合理,学生能积极参与,体验到了科学观察的乐趣。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观察教学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观察教学案实验目的:通过科学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材料:1. 水杯2. 酒精棉球3. 纸张4. 图钉5. 青蛙模型实验步骤:Step 1: 观察水杯1. 让学生观察水杯的形状、颜色和材料等特征,记录下来。
2. 引导学生思考水杯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是否可以用来放置冷水和热水。
Step 2: 温度传导实验1. 准备两个水杯,其中一个水杯内放入冷水,另一个水杯内放入热水。
2. 用手轻触两个水杯的外壁,观察和比较它们的温度。
3.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杯的外壁比较热,而冷水杯的外壁比较冷。
Step 3: 吸附力实验1. 准备一个酒精棉球和一张纸张。
2. 将纸张的一角沾湿,然后将酒精棉球放在湿纸张上。
3. 观察酒精棉球是否会吸附住湿纸张。
Step 4: 静电实验1. 准备一个图钉和一个青蛙模型。
2. 用图钉轻轻划过青蛙模型的背部。
3. 观察是否会有小纸片或细小物体被吸附在青蛙模型上。
实验总结:通过上述实验,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加深了对水杯材料、温度传导、吸附力和静电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他们不仅观察到了实验现象,还对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这样的实验观察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实验延伸: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提出问题和假设,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假设。
通过延伸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以上就是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观察教学案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实验观察教学,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希望这个教学案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科学观察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观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科学观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能够掌握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 能够运用科学观察的方法进行实际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示范实验器材、展示实物等;2.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笔、纸)、观察记录表格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教师用示范实验或展示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观察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学观察?为什么科学观察很重要?第二步:讲解1. 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科学观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科学观察的步骤:提出问题、制定假设、进行观察、记录数据、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
3. 强调观察的客观性,即要观察真实、准确并详细记录观察到的事物。
第三步:实践操作1.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观察对象(如植物的生长、昆虫的行为等)。
2. 学生在小组内根据科学观察的步骤进行实际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3.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步:总结1. 学生将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回答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结果与假设的符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对科学观察的理解。
3. 总结科学观察的重要性和学到的知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更多的观察。
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科学观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从科学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其对科学观察的理解和实施能力。
2. 学生观察记录表格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对观察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六、板书设计:科学观察教案导入:- 什么是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的重要性讲解:- 科学观察的步骤实践操作:- 实际观察和记录总结:- 观察结果与假设的符合程度- 科学观察的重要性和学到的知识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科学观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观察实验和记录观察结果。
小学科学517《刺激与反应》(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517《刺激与反应》(教案及反思)教案及反思:小学科学517《刺激与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刺激与反应,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探究和实践。
二、教学重点2.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刺激与反应的过程。
三、教学内容3.1 刺激与反应的概念介绍。
3.2 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3.3 刺激与反应的实验观察。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提问:你们注意到了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请大家分享一下。
4.2 讲授通过课堂展示和图片,引入刺激与反应的概念,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对刺激与反应的理解,并进行讨论。
4.3 实验观察准备一些常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例如钟摆、瓶子、蜡烛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对象,并设计实验以观察刺激与反应的过程。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和自己的观察。
4.4 归纳总结结合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展示学生的总结,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堂延伸5.1 学生自主探究:要求学生找寻身边更多的例子来观察和理解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并希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5.2 拓展阅读: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阅读相关科普读物,了解更多关于刺激与反应的知识,并做好阅读笔记。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对刺激与反应的概念和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了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布置的拓展阅读作业也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然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导入环节可以更加富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观察与分析物体的表面特征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观察与分析物体的表面特征。
一、教案的目的1.教育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他们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描绘物体的表面特征,了解一些物体的性质和用途。
二、教案的过程1.前期准备教师在教学前需认真准备,确认课程安排和教材内容,并提前准备好需要展示的物件。
2.教学内容(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物件,引导学生谈论物体的表面特征和不同材质的感觉。
如:木头、石头、皮革、玻璃等物件。
(2)观察法:教师将不同形状、材质的物件分别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其表面特征,比较它们的异同之处,如光滑、粗糙、硬、软、有孔、无孔等。
(3)问答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描绘物件的表面特征和性质。
如:“这个物件的表面是什么材质?”“手感是如何的?”“它适合做什么?”等。
(4)实验法:教师可以将一些常见的物品放在玻璃平台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表面特征,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它们的细节。
如纸、铜币、花椰菜叶等。
(5)总结:本节课教师需要在最后的总结时,让学生一步步复述、分析今天所观察到的内容,并对不同材质的物品的性质进行概括。
三、教案的注意事项1.物件的准备:教师在准备物件时,需要选择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物件,并保证其质量可靠、不易碎。
2.观察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观察,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3.现场管理:教师需要确保课堂秩序,保持教学现场的安静和整洁。
4.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观念。
四、教学效果的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后测验、学生表现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以此了解教学效果的好坏。
观察与分析物体的表面特征教案对学生的知识扫描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水平,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
苏教小学科学三下《1.3.肥沃的土壤》word教案 (4)
教学设计学校:新桥小学班级:三年级人数:日期:月日学科:科学课题:肥沃的土壤教时:执教:姜美玲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方法。
4、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2、教学目标设计依据:(1)内容分析: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等动物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
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2)学生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
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二、探索土壤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
(一)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
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
(二)室内活动。
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想法?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
(教师分发其他地区的土层标本)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
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观察土壤学生讨论、交流。
给孩子一个空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就可以充分展现他们对问题的思索。
《丰富的图形世界》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苏教版 (1)
《5.1 丰富的图形世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物体,认识基本几何体;2.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并能用语言描述几何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多姿多彩,发展空间观念,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比较不同的物体,学会观察物体间的不同特征,体会并能用语言描述几何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多姿多彩,发展空间观念,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下面的图片有许多常见的几何体.你能找到哪些几何体?一、认识几何体试一试:把图5-1中的物体与图5-2中的相应的几何体用线连接起来.如图5-3,从建筑物的局部可以抽象出棱锥、棱柱.议一议:1.从本节开头的三幅图片中能抽象出哪些几何体?2.从你的身边,你还能找到哪些几何体?把图5-1中的物体与图5-2中的相应的几何体用线连接起来.归纳:如果只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不考虑其他属性,我们就可以将物体抽象成几何体.1.从天坛图片中可以抽象出圆锥,从东方明珠电视塔图片中可以抽象出球体等.2.寻找身边的几何体.二、平面与曲面桌面、黑板面、平静的水面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水管、易拉罐的侧面、地球仪的表面等都给我们以曲面的形象.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反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几何体由点、线、面组成.结合实例,认识平面与曲面.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点动成线,舞动的荧光棒——线动成面.三、棱柱、棱锥有关概念如图5-4,棱柱、棱锥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棱柱的棱与棱的交点叫做棱柱的顶点.棱锥的各侧棱的公共点叫做棱锥的顶点.1.通过比较,你能说出棱柱、棱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2.你能分别说出圆柱与棱柱,圆锥与棱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吗?结合图形,认识棱柱、棱锥有关概念.1.棱柱、棱锥的相同点:棱柱、棱锥的每一个面都是平面.不同点:棱柱的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多边形,直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棱锥的侧面都是三角形.2.棱柱与圆柱的相同点:它们都分别有2个形状、大小相同且相互平行的底面;棱柱与圆柱的不同点:(1)棱柱的表面由平面图形组成,组成圆柱的面中有一个是曲面;(2)棱柱的底面是多边形,圆柱的底面是圆面.棱锥与圆锥的相同点:它们都只有1个底面且都是平面图形;棱锥与圆锥的不同点:(1)棱锥的表面由平面图形组成,组成圆锥的面中有一个是曲面;(2)棱锥的底面是多边形,圆锥的底面是圆面.课堂练习:A:1.从下面的图片中,你能抽象出哪些几何体?请与同学交流.B:2.(1)围成下列几何体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2)将下列几何体分类,并说明理由.课堂小结:谈谈你这一节课有哪些收获.9.1 单项式乘单项式力.教学重点:理解单项式相乘的法则,会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教学难点:能运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情景创设】用6个边长为a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并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你所拼出来的长方体的体积,从不同的表示方法中,你能发现些什么?(1)体积的表示方法;(2)面对你的侧面积的表示方法.探索新知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1)体积的表示方法:①3a·2a·a=________________=6a3,②3a·2a·b=________________=6a2b.侧面积的表示方法:3a·2a=________________=6a2.(2)从不同的表示中你发现了什么?(3)通过下面两个计算我们来进一步的探讨:(2a 2b )(3ab 2)=[2 ×3]•(a 2•a )(b •b 2)=6a 3b3系数相乘 相同字母 相同字母(4ab 2)(5b )=[4×5]•(b 2• b )•a =20ab 3系数相乘 相同字母 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你能告诉大家你算出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来思考的呢? 通过探索得到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计算法则: (1)将它们的系数相乘; (2)相同字母的幂相乘;(3)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积的一个因式.【展示交流】例 1 计算:① -13a 2·(-6ab ); ② 6x 2·(-2x 2y ).注:教师强调格式规范,板书过程.(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发现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时,一找系数,二找相同字母的幂,三找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 练习1: 判断正误:(1)3x 3·(-2x 2)=5x 3; (2)3a 2·4a 2=12a 2; (3)3b 3·8b 3=24b 9; (4)-3x ·2xy =6x 2y ; (5)3ab +3ab =9a 2b 2. 练习2:课本练一练 第1、2题.例 2 计算:(1)(2x )3·(-3xy 2); (2)(-2a 2b )·(-a 2)·14bc .注:遇到乘方形式先用积的乘方公式展开,然后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形式,再根据今天所学内容计算. 练习3:计算:(1)(a2)2·(-2ab);(2)-8a2b·(-a3b2) ·14b2 ;(3)(-5a n+1b) ·(-2a)2;(4)[-2(x-y)2]2·(y-x)3.【盘点收获】【课后作业】补充习题和同步练习。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风力和风向》优秀教案
18.风向和风力【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观测天气》的第3课《风向和风力》。
在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心天气》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从各个方面完整地对天气变化进行定性描述;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用力以后》的学习也使学生对掌握了用力方法、体会到物体受力后形状或运动状态的改变;另外,二年级上册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中,学生们还设计并制作了风向标。
这些都为本课学习——辨认、测量风向和风力,以及风的影响做好了经验层面的积累。
同时又可以为后面五年级上册《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单元学习中风、雨、云、雪、露、霜等天气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究做好知识和经验储备。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风”对于孩子们来说很熟悉,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感官来直观地感受风、描述风,而且《用力以后》的学习也使学生对掌握了用力方法、体会到物体受力后形状或运动状态的改变,获得了力的知识与技能,此外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风娃娃》和《植物妈妈有办法》课文中,学生们也了解了有关风带给人们的影响。
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扎实的铺垫。
因此本课从学生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通过活动一:通过观看西安的有风天气的视频直观观察、体会风,并尝试描述风,导入本课。
活动二:通过辨认天气预报中有关风向和风力的符号来辨认、表示风,并通过学习《风级歌》更形象更有趣地识记不同风级与物象的关联。
活动三:制作并用风向风力计进行测量,更精确的监测风,从而更好的运用风的价值而避开风的危害。
那么基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风的形成原因以及描述风的要素。
2.能掌握“风级歌”,对照“风级歌”,观察并描述风级。
3.知道风向风力计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4.知道“风”的影响,及如何的运用风的价值而避开风的危害。
科学探究: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利用风向风力计来测量风向和风速。
2.能准确地辨认并描述风,会使用风向风力符号来记录整理风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观察
一、课程标准:
1.运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2.用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等仪器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表示。
3.用尺.天平.量筒.温度表.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知道什么是观察。
5.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6.认识到观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7.体验到观察是发现和探究之源。
8.意识到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9.体验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我们的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10.体验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1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1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14.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16.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
2.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3.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敬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2.同情.关爱残疾的同龄儿童。
3.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4.乐于交流.互助。
三、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1.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2.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
3.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
4.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5.敬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
6.同情.关爱残疾的同龄儿童。
7.体验科学探究中的认真.仔细.负责任.尊重事实等。
8.乐于交流.互助。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能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
2.能够运用一些方法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但交流得不太好。
3.能够运用自己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全面过观察茶叶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并进行交流。
(二)探究能力
1.不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不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不能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2.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不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能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3.认识两位中国科学家,知道观察不仅仅是用眼睛,各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识别活动都是观察,能了解关于茶叶品种与品质的有关知识。
五、教学准备:
1.一些水果.布袋.绒毛玩具.沙。
2.烧杯.水.小勺子.干净的筷子。
3. 一些简单的小乐器或方便发出声音的物体。
4.绿茶.乌龙茶.红茶和花茶。
六、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教学反
馈
集中话题 1.(出示书P54页图)提问:他们是
谁?正在做什么?
2.学生认真观看图片,交流看图心
得。
3.小结。
1.认识什么是观察。
探索和调查1.做游戏:猜猜猜(通过用鼻子闻.用
手摸说出是什么物体)。
2.先尝调制好的一杯糖水,在自己调
一杯和它同样甜的糖水。
3.游戏:请学生站在讲台前,面对黑
板,猜猜背后是谁在哪个位置发出了
什么声音。
4.提问:你知道哪些有关茶的知识?
5.学生交流。
6.提问:我这里有四种茶分别是绿茶.
乌龙茶.红茶和花茶,你能一一辨认
出来吗?
7.每组选择2—3种茶叶研究,并把
观察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再进行汇
报。
1.知道除了眼睛,我们还有
其他感觉器官,可以获得其
他的视觉不能替代的感觉。
2.认识味觉的作用。
3.测试听力,体会听觉的作
用。
4.交流对茶叶的认识。
5.通过全面观察,获得茶叶
的知识.经验与感受。
回顾和解释1.讲述:请课后继续收集关于茶叶的
相关知识。
教学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