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_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
浅述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浅述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系作者:孙田蕗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9期摘要教会大学作为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外教育交流的载体,在中国大陆存在了70多年,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重要时期。
作为在中国本土出现的近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全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教育以强烈冲击,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教育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所谓教会大学,是指从19世纪末起西方基督教会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的土地上创办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
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教会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中国融入现代文明,为教育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居功至伟。
1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及演变教会大学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了传教,早期传教士采用“办教育”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后来传教的重心转向办大学,在接下来的近70年里,教育大学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初创阶段(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教会大学的发展游离于中国正规教育体系之外。
兴办教会学校最初是在沿海岛屿设立教育儿童的学校,然后才逐步深入内地,并从兴办规模较小的初等学校逐渐到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最初教会办的大学是书院,到20世纪初先后将原有的书院合并、扩大改建成大学。
(2)从鼎盛到本土化(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的发展逐步纳入中国正规教育体系。
到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据调查,在1921年,教会学校学生达到214254人,教会学校达到7382所。
再据基督教教育协会统计,1924年的教会学校学生,在基督教的学校中月三十万人,在天主教的学校中约二十六万人,总数达五十六万人。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作者:靳培培来源:《学园》2013年第18期【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历经七十余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会大学在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扩展高等教育领域、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输入现代西方学位制度等方面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地位【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16-02一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阶段1.教会大学的孕育和产生早在18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已开始踏入中国传播教义,直到19世纪末,教会从早期忽视教育的传教活动转向在华传教政策的全面调整。
中国晚清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西方在中国传教及开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通行证。
中国传统教育的腐朽没落和科举制度革废为西方教会组织在中国办大学创造了契机,也正好迎合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需求。
西方传教士对高等教育传教作用的设想与肯定,最终促成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诞生。
1890年举办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指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支燃着的蜡烛,别的人就要跟着他的光走。
……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士大夫,因而能取得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
”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事业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传教士。
“对中国教会大学来说,19世纪是一个开端的时代,……学校常常自命为大学,尽管学校里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在攻读大学课程。
学习没有程度之分,在学校里的多数学生、老师和课程既没有大学的气氛,也没有大学的学术标准。
”在此背景下,一批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2.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巩固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合并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为寻求自身发展和获取各方承认,纷纷在西方政府和大学申请立案,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摘要:教会大学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基督教在华创办学校起初是为了宣扬基督教,但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功能的日渐凸显,教会大学客观上将西方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一定的历史贡献,并对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启示一、教会大学在中国所谓中国教会大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会凭借不平等条约于在华创办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依仗自己的船坚炮利逐渐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开始在华兴办教会大学。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快速发展并逐步纳入中国正规教育体系。
到20世纪50年代,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调整,中国教会大学与当时的公立、私立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大学,自此教会大学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起初,中国教会大学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而进入中国,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但在客观上,教会大学的出现将西方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拓宽了教育职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益参考。
二、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一)、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近代化方面,教会大学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其管理体制完善,院系设置合理,学科特色突出,较当时的国立大学略胜一筹。
教会大学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差会联合创办,大学管理机构设置表面上看起来隶属层次繁多,关系复杂,但实则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几个部门。
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发挥作用的仅是创办人会、校董事会、校长,而且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也有一些教会大学引入了近代欧洲大学自治的理念,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
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摘要]教会大学作为在中国本土出现的近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全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教育以强烈冲击,拓展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拓宽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奠定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学科基础,从而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教会大学;教学;办学体制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达广州,创办教会学校,拉开了晚清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序幕。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其宗教和传教士也来到了中国。
至1860年,欧美各国教会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香港六个城市开设的教会学校有50所左右,学生有1000余人。
其中有女子教会学校16所。
至1877年,全国教会学校发展到347所,学生5917人。
其中女子教会学校81所。
1877年,第一次全国传教士大会以后,教会学校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教会大学也应运而生。
所谓教会大学,就是指19世纪末起西方传教士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保护下、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
至20世纪20年代西方基督教会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有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所。
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教会大学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了传教,但从客观上来说,它传播了西学与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 教学方面1.1 教学内容教会大学一改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提倡中西并重,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有了很大改变。
如岭南大学文科开设英文、历史、经济学、宗教、译文、科学、哲学等学科,理科开设英文、科学、数学、宗教、译文、统计等学科,社会学科开设英文、经济学、历史、科学、宗教、译文统计等学科,农科开设英文、生物学、化学、农科、经济学、译文、宗教、统计等学科。
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心灵学)、逻辑学(是非学)、哲学、世界历史(万国通鉴)、政治经济学(富国策)、国际法(公法学)、外文及翻译等。
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摘要:教会教育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中世纪早期教会的起源,追溯了中国教会大学的由来,指出了教会大学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最后对教会教育进行了客观评价。
关键词:教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
教会大学从建立起就一直注重教学质量,在学生教育、师资力量以及授予学位等方面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
教会大学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创新了中国教育课程的模式,同时也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一批管理和教学人才。
教会大学虽然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只存在了短暂的时间,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
1教会教育的定义教会学校教育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有基督教会设立和管辖的学校。
主要有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主要以培养对上帝虔诚和服从教权与政权的教士为目的。
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辞、文法、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其各个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学校诞生在教会里,从一开始本质上具有宗教本性;由于教会自身蕴含了某种凡俗成分,故从创办开始就越来越具有世俗性。
[1]2中世纪教会的发展把中世纪描述成这样一段历史时期,上呈罗马帝国的衰亡,下启文艺复兴的时代,中世纪则为一个过渡时代[2]。
中世纪教会教育教育,就是从宗教教育到世俗教育的漫长演进过程。
具体而言,大致分为中世纪早期( 罗马军团撤出不列颠到11 世纪) 、盛期( 12、13 世纪)、后期( 14、15 世纪) 三个历史时段[3]。
中世纪英格兰教育起始于教会,教会教育得到地方统治者的襄赞。
但是,地方统治者襄赞的教会教育,不是教会教育的唯一模式,甚至不是主要模式。
古典晚期,基督教早期隐修团体出现,即是后世修道院的前身。
公元320 年,圣帕科米乌斯( Pachomius) 制定了最早的基督教隐修团体规章。
这一隐修规章突出强调,教育在隐修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 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深受传 教士影响的梁启超于十九世纪末率先在上海开办了一家 女子学校,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国人主办的女 学。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 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 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 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而对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 文化,教会学校经历了从排斥到利 用的过程。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企图 用“耶稣”来取代“孔子”,在思想文 化上控制中国。但他们渐渐意识到 儒家文化强大的内聚力及其对中国 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于是转变策略, 力图缓解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在 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孔子加耶稣” 的教育思想。由此,《诗经》、 《论语》等儒家经典也进入了教会 学校的课程表。例如,1881年在上 海创办中西书院的美国传教士林乐 知就强调“中西并重,毋稍偏枯”, 主张“半日教西学,半日读儒书”。
沪江大学
基督教大学的出现,也引发了中国官办及私立高等教育的产生 和发展。教会大学的建立促使中国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使中国 人自己举办的高等教育有章可循,教会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也为中国大学提供了师资力量。正是在教会大学的影响下,一 批中国的官办和私办大学开始建立,如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 等。 教会大学的出现使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 缩短了几百年,这一事实是我们所不能也不应忽视的。教会大 学建立以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大约处于西方十六世纪宗教改 革时期的水平,即以古典文史学问为主的水平。早期在华基督 教大学的学术水平则与西方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水平相当,而到 二十世纪初时,在华最好的教会大学的水平则接近了同时代欧 美一般大学的程度。这种高等教育发展的飞跃同基督教在华开 办大学是分不开的。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上)近代中国的教会大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它们在近代中国的教育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的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阐述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西方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将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和体系引入中国,他们相信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中国的现状,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他们创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会大学,为中国培养地道的基督教徒,同时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西方现代教育背景的人才。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早期,教会大学主要是为传教士的子女和中国基督教徒培养人才的场所,这些大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宗教教育为主,同时也涵盖了西方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教会大学的发展逐渐趋向多元化。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中国的教会大学逐渐扩大了招生规模,招收了更多的非基督教徒学生,课程设置也更加丰富多样。
这些大学不仅培养了大批的基督教人才,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开明、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在中国的现代教育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教会大学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教会大学采取了西方现代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尊重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
这些理念和做法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次,教会大学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平台。
教会大学的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既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注重引进和传播西方现代知识和科学。
这种文化的交融为中国的现代文化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此外,教会大学还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在宗教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跨国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跨国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摘要:在WTO框架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教育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并在近几年获得了较大发展。
这一趋势将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新课题。
跨国教育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把我国的跨国教育做大做强。
关键词:跨国教育;国际化;教育主权一、跨国教育:离我们还有多远?跨国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一国到另一国实施的教育。
有研究表明,跨国高等教育在发展之初,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特许(授权办学),指一国高等教育机构授权本国或异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或组织,为其提供教育服务(部分或全部被认可的学习项目或资格);二是项目合作,即校际合作计划;三是分校,一国高校在另一国建立学校,提供自己的教育项目和资质;四是海外学校,一种在组织和内容上属于某一国家教育体系,但并不一定在其所在国有校园,而在另一国家建有校园的大学。
项目合作可归入教育国际化。
但是,教育国际化又不同于跨国教育。
教育国际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本国的教育如何国际化,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诸多方面逐步做到与国际教育“接轨”。
而跨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向他国输出教育服务,以谋求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利益。
谈到跨国教育,我们不能不提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我国出现的教会大学。
由于当时的教会具有资金、师资、教材及提供出洋留学机会等种种优势,办学势头一直很好。
以致民国初期,中国官办大学只有北京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山西大学3所,而教会大学则多达14所。
这种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在海外殖民地创办的隶属于宗主国的海外学校,是建立在文化侵略和教育占领的基点之上的,曾经受到很多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反抗,并早已在我国绝迹。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新一轮跨国教育,已与早期的教会大学大不一样,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平等、合作基础上的,并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因而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国际化的。
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教会大学作为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存在和发展近60年,其多舛的命运,是非功过的评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会大学与西方殖民侵略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忽略了其积极影响的一面,对其评价明显失之公正。
本人认为,教会大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历史贡献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标签:教会大学;高等教育;积极影响教会大学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教会有关的机构、组织或个人,根据其需要,凭借不平等条约,在华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教会大学从19世纪末在中国产生,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大专院校院系大调整时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了近60年的时间。
因为教会大学与西方殖民侵略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故在其存在的半个多世纪里,受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会大学从多个角度探求,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也从过去的对它全盘否定,到逐渐肯定其积极作用。
本文认为,教会大学扩大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对象,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职能,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大学开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对象。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观念要求女性只需在家庭中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诲,此外不需要她们再有所知、有所求,更谈不上接受高等教育这些问题。
然而,教会大学冲击了女子教育的传统观念,开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把女子列为教育的对象,为女子争取受教育权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教会大学招收女子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从形式上来说一般有两种,单独设置的教会女子大学、男女同校的教会大学。
其中第一种形式又可以分为由中学发展而来的教会女子大学和直接创办的教会女子大学两种。
成立于1905年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成立于1908年的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都是由教会中学发展而来的。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在中国开办的企事业增多,洋务运动也 需要新式人才,中国千百年来科举做官、轻商贱役的传统价值观受到 了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教士逐渐深入中国内地,教会学校 明显增多。19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教会学校的总数增加到800多, 学生近2万人,仍以小学为主,开始有少量中学。到19世纪末20世纪 初,教会学校增至2000所,学生4万人以上,中学数量有所增加,甚 至出现了一批规模不等的教会高等学校。这时的教会学校不必担心生 源问题了,因为它们是系统传播与资本主义企业相适应的西方近代科 学知识的地方,所以也成为买办士绅家庭所向往的地方。由此,教会 学校从慈善学校变成了贵族学校,不再免费招收贫苦孩子,而是尽力 吸收社会上层和商界人员子弟,收取高昂的学费。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 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深受传 教士影响的梁启超于十九世纪末率先在上海开办了一家 女子学校,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国人主办的女 学。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 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 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 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的教育史远远长于西方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 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出现了。然 而这种高等教育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初级教育而言,真 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出现则是在十九世 纪,并且最早的大学都是由传教士开办的,或与传教 士有关。
基督教在华的第一所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 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 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
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摘要]教会大学作为在中国本土出现的近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其全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教育以强烈冲击,拓展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内容、拓宽了近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奠定了近代高等教育的学科基础,从而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教会大学;教学;办学体制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达广州,创办教会学校,拉开了晚清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序幕。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其宗教和传教士也来到了中国。
至1860年,欧美各国教会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香港六个城市开设的教会学校有50所左右,学生有1000余人。
其中有女子教会学校16所。
至1877年,全国教会学校发展到347所,学生5917人。
其中女子教会学校81所。
1877年,第一次全国传教士大会以后,教会学校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教会大学也应运而生。
所谓教会大学,就是指19世纪末起西方传教士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保护下、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
至20世纪20年代西方基督教会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有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所。
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教会大学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了传教,但从客观上来说,它传播了西学与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1 教学方面1.1 教学内容教会大学一改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提倡中西并重,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有了很大改变。
如岭南大学文科开设英文、历史、经济学、宗教、译文、科学、哲学等学科,理科开设英文、科学、数学、宗教、译文、统计等学科,社会学科开设英文、经济学、历史、科学、宗教、译文统计等学科,农科开设英文、生物学、化学、农科、经济学、译文、宗教、统计等学科。
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心灵学)、逻辑学(是非学)、哲学、世界历史(万国通鉴)、政治经济学(富国策)、国际法(公法学)、外文及翻译等。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职能现代化
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职能现代化曹月摘要: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下的产物,作为中国最早的正规高等教育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职能现代化方面。
本文分析了教会大学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创新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职能现代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期能够对教会大学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关键字:教会大学 高等教育职能 现代化作者简介:曹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西安 710062)高等教育职能的定位决定着高等院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创新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
但是我国古代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封建社会所需要的政治辅佐人才。
近代以后,这种教育目标与时代精神显得格格不入。
而教会大学则在高等教育职能方面体现的更加全面和完整,更好的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培养了一批既可“谓之道”又可“谓之器”的实用人才,从其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上都更好的履行了高等教育的职能。
一、教会大学的教学现代化(一)课程齐全,注重合理知识结构的建立教会大学十分注意引进西方大学的教学标准,注重设置较为齐全的课程,力图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各教会大学一般都要求学生在人文、自然、社会科学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课程作为公共必修。
如燕京大学要求学社会科学的学生至少要读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入门课各一门。
学自然科学的学生也同样必须要读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关课程,以扩大知识面。
在具备广博的知识之后,方可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
圣约翰大学规定,学生不论读哪一院系前两年都必修48学分的中文英文和体育。
(二)注重实践,强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上注重直观,通过模拟练习、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东吴大学十分强调实验,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应完成一至二个单独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历史视野中的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大连海洋大学
第一章测试1.任何一种伟大的事业,任何一种文化复兴,必定有其担纲者,而在现代社会,这种文化复兴的担纲者非()莫属。
A:大学B:领导者C:专家D:教授答案:A2.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经历了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时期,前者以()为代表强调信仰的作用。
A:奥古斯丁B:阿奎那C:亚里士多德D:柏拉图答案:A3.从11世纪,封建贵族与庄园主们开始了骑士教育。
伴随城市运动和经贸的发展以及大批优秀学者和青年的出现,这时候大学出现了。
A:对B:错答案:A4.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经济发达,出现了一批文化生活丰富的城市。
A:对B:错答案:A5.萨莱诺大学位于意大利南方名城那不勒斯附近的萨莱诺,以医学闻名。
A:对B:错答案:A6.在西方人的理念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它背后有一个抽象的、能够用数学、逻辑和语言精确表达的()。
A:逻辑B:逻结斯C:思维D:逻各思答案:D7.千百年来,中国的读书人孜孜以求,践行先贤之德,寻求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之道。
A:对B:错答案:A8.自大学产生以后,世界历史的变迁大多与大学紧密相关,往往一个时代的崛起,是以大学的崛起为先导的:意大利的崛起有()。
A:巴黎大学B:剑桥大学C:博洛尼亚大学D:柏林大学答案:C9.1620年五月花号靠岸,16年后建立哈佛,140年后建立了美国。
以色列还根本不能建国的时候,一位伟大的思想者就建立了()。
A:博洛尼亚大学B:希伯来大学C:剑桥大学D:柏林大学答案:B10.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应只有区域和经济的意义,更是一个世界文明史的事件,是一个古老民族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回应。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
A:错B:对答案:B2.“阿卡德米”一词的词义为“学术与研究院”。
A:错B:对答案:B3.相传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为()。
A:我是B:毋过C:认识你自己D:你是答案:BCD4.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史人文主义的,它形成了一种私人办学的传统,即尊重学术,主张学术自由,不同的学派可以进行争鸣。
8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完综述
登一西方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等3本专著)、《教会大 学在中国》丛书(包括江汉昙华林——华中大学、博习天赐庄——东吴大学、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
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_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
高等教育史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田 正 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在中国,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
它从两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一是它在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二是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他们的经验和学识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初创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会大学;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4)03-0088-05Christian colleges and moder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T IAN Zheng -ping(Colle ge of Education,Zhe j iang University ,H angz hou 310028,China)Abstract:Christian colleges initially emerged in the 1880s and g radually g rew up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w hich sped up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g her education in two as -pects:one is to set up a model for the moder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nother is to prov ide agroup of expert in administration and instruction.Their know ledge and ex perience,obtained from those colleg es,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ger edu -cation.Key words:Christian colledges;modern China;higher education在中国,教会大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
论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论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积极影响摘要:出现在近代中国的教會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模式给中国传统封建教育以有力冲击,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1877年,相继出现的教会大学引入西方先进教育模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教学质量考评制度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办学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其进行一系列创新与调整,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一、在华发展的教会大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大学有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和华西协和大学等,在此之后,教会大学遍布通商口岸乃至全国各地,经过传教士大会对教会学校的“全面修正”,传播和实践西方文化成为教会学校主要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目标,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的宗教色彩日益减弱,教育走向世俗化、专业化,用西方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提供了学习模式,培养了近代高等教育人才。
二、教会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产生的积极影响(一)教会大学引进西方先进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近代化教会大学的出现一改中国封建教育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的教育传统,在学科设置和教育内容上突破的同时,引进西方大学先进的教学方式,注重专业教师的培养,促进高等教育模式的近代化。
1.分科教学的学科设置与教学内容(1)分科教学与中西并重的教学内容教会大学的设立,在教学内容与分科教学体制方面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样板。
这些教会大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提倡“中西并重”,在保留原有传统经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分科教学,常设置文科、理科、社会科和农学科,设置语文、算数、几何、物理、地质等实用性、应用型学习课程。
教会大学分设学科和增加的教学内容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办学提供了参照模式,扩大了高等教育对社会人才培养的范围。
(2)重视体育与课外活动除了课堂教学,教会大学很重视学生的体能锻炼与课外实践活动,几乎所有教会大学都将体育列入正式课程之中,开设足球、网球、田径、游泳等课程,以达到强健学生体格,锻炼学生意志力的目的。
19世纪末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
1 2
民国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
民国建立后,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加 强了大学的自主权,并引进了西方高等教育体制 。
“五四”运动与高等教育变革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高等教育进行了 反思,提倡科学、民主和学术自由。
3
学科设置与特点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逐渐丰富,涵盖 了文、理、工、商等领域,但仍然以实用性和国 家需要为主导。
平。
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革命
01
教育革命背景
为了纠正教育领域中的“右倾”错误,中共中央发起了大规模的教育革
命。
02
“教育大跃进”
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教育目标,如“大办高等教育”、“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等口号。
03
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
取消了高考制度,改为推荐制,同时实行毕业生分配制度,由国家统一
深化教学改革: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模式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提 供保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提 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
• 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路径选择
路径选择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 ,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基于简化毕肖普法的安全系数区间公式的推导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由于边坡处于复杂地质环境中,使得边坡稳定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领域工作者的难点和重点课题,最早是用安全系数来衡量边坡的稳定性。
一般认为安全系数F 大于1.0边坡即处于安全稳定状态,安全系数F 小于1.0边坡即处于失稳状态,然而实际工程中有些边坡计算出的稳定安全系数大于1.0,还是发生了失稳,有的边坡计算出的安全系数小于1.0,但边坡却是稳定的。
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影响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因素很多(边坡材料力学特性、边坡几何尺寸、边坡外部荷载)且它们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而安全系数法把岩土看作是某种均质材料,把各种岩土参数看作是确定的,认为荷载和计算方法也都是确定的,这样计算出来的安全系数简单明了,易于被大众接受。
但是,岩土的形成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岩土的各项参数指标都存在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的变异性,其力学参数也是高离散型的。
况且,目前就边坡稳定的安全系数尚无统一标准,在工程实际中往往只是依靠经验选取而已。
显然,这样用一个简单的易于被人们接受的确定性的安全系数无法科学、正确地反应实际工程的安全度,用它来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必然存在很多问题。
而区间理论的引入,恰好弥补了传统方法中的不足,将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用某一区间来表示。
这样求出的安全系数也是个区间,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能更客观、更合理的反应实际的边坡稳定状态。
从这个意义来看,引入区间理论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边坡稳定性更为合适。
1简化毕肖普法的安全系数区间公式推导简化毕肖普法求解安全系数区间是以简化毕肖普法为基础,引入区间理论同时在充分考虑岩土体参数区间性的基础上进行推导,最终得出安全系数区间公式。
可以根据求出的安全系数区间,运用安全系数区间评价准则来对边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该法是一种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以土体边坡为例,以简化毕肖普法为基础并考虑地下水渗流作用的影响进行边坡稳定的安全系数区间公式推导。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作者:靳培培来源:《学园》2013年第18期【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历经七十余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会大学在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扩展高等教育领域、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输入现代西方学位制度等方面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地位【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16-02一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阶段1.教会大学的孕育和产生早在18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已开始踏入中国传播教义,直到19世纪末,教会从早期忽视教育的传教活动转向在华传教政策的全面调整。
中国晚清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西方在中国传教及开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通行证。
中国传统教育的腐朽没落和科举制度革废为西方教会组织在中国办大学创造了契机,也正好迎合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需求。
西方传教士对高等教育传教作用的设想与肯定,最终促成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诞生。
1890年举办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指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支燃着的蜡烛,别的人就要跟着他的光走。
……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士大夫,因而能取得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
”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事业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传教士。
“对中国教会大学来说,19世纪是一个开端的时代,……学校常常自命为大学,尽管学校里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在攻读大学课程。
学习没有程度之分,在学校里的多数学生、老师和课程既没有大学的气氛,也没有大学的学术标准。
”在此背景下,一批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2.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巩固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合并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为寻求自身发展和获取各方承认,纷纷在西方政府和大学申请立案,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教会大学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教会大学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作者:武毅英朱淑华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01期[摘要]教会大学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伴生物。
从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融合演变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游离、逐渐纳入、完全融合三个阶段,这一变化过程受到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政治以及时代要求等因素的影响。
从客观上来说,教会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对我们当前如何发展高等教育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教会大学;演变;因素;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1-0101-05所谓教会大学,是指从19世纪末起西方基督教会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的土地上创办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
从客观上来说,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破和立的双重作用,它不仅打破了我国旧的教育模式,而且随着其本身的本土化、世俗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教会大学演变过程在1877年和1890年召开的两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代表大会上,传教士对在华传教策略进行了全面调整,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建立,形成了教会大学的雏形。
从教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融合的演变过程来看,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教会大学的发展游离于中国正规教育体系之外教会大学创立之初,无论是在办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按照欧美教育模式,与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对立,很少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完全脱离了中国社会生活,与当时中国官方也没有正式的接触,这就给教会大学的招生、传教等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教会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
没有人去考虑要把这两种教育制度合二为一,官方文件无视教会学校的存在,而教会则推行自己的一套政策,结果造成两种教育制度迥然不同,互不沟通。
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考试,很多学生进入新式学校寻找新的入仕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史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田 正 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在中国,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
它从两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一是它在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二是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他们的经验和学识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初创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会大学;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4)03-0088-05Christian colleges and moder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T IAN Zheng -ping(Colle ge of Education,Zhe j iang University ,H angz hou 310028,China)Abstract:Christian colleges initially emerged in the 1880s and g radually g rew up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w hich sped up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g her education in two as -pects:one is to set up a model for the moder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nother is to prov ide agroup of expert in administration and instruction.Their know ledge and ex perience,obtained from those colleg es,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ger edu -cation.Key words:Christian colledges;modern China;higher education在中国,教会大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
一般认为,1879年由度恩书院、培雅书院合并而成的上海圣约翰书院是外国差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大学。
至1952年所有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收归国有,70多年间,外国差会在中国陆续创办的被公认为属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教会大学有近20所。
这些教会大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 成为吸引帝国各地的青年,并把他们置于基督教和基督教文明影响之下最有效的手段 [1];另一方面,作为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外教育交流的载体,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以各种方式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本文拟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段为中心,考察教会大学的出现在中国现88 2004年5月第25卷 第3期 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of Hig her EducationM ay,2004Vol.25 N o.3收稿日期:2004-02-25作者简介:田正平(1944 ),男,山西应县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从事中国教育现代化史、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
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一、教会教育专业化与教会大学的产生1877年,基督教新教29个差会的126名传教士在上海举行会议。
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Mateer,Calvin Wilson)在会上发表的 基督教会与教育的关系 一文,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狄考文的论文针对在传教士中普遍存在的反对教会办学和只主张办初等学校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评。
他的主要论点是: 基督教与教育就它们本身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它们之间有着自然而强烈的亲和力,使得它们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青年教育一直是教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会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它不能把教育这项伟大的工作留给世俗社会去办。
狄考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教会为什么必须重视教育工作:第一,教育是培养一批有效而可靠的当地牧师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对于为教会学校提供教员并由他们把西方的优良教育引进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教育在培养把西方文明的科学、艺术引进中国的人才方面十分重要。
第四,教育在中国是晋升到上等阶层的最佳途径。
第五,教育有利于教会的本土化发展。
狄考文反复强调,他的文章不是要把教育提高到作为中国基督化的一种伟大手段的地位,而只不过是要表明它的重要性并为它争取合理的地位而已。
[2]在这次传教士大会上,狄考文的意见虽然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但是他所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了与会者的一致重视。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狄考文文章的发表为教会学校取得 合理 的教育机构地位起到了 正名 的作用。
正是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以丁韪良(Martin,William Alex ander Parsons)为主席的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成员包括韦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狄考文、林乐知(Allen,Young John)、黎力基(Lechler,Rudolf)和傅兰雅(Fryer,John)等欧美著名传教士。
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议决编辑两套中文教科书,以满足教会学校的教学需求。
至1890年,该委员会 计出版书籍50种,74册,另外审定合乎学校使用之书籍48种,115册。
以上共计98种,189册 [3]。
这些书籍的内容涉及算学、天文、历史、地理、宗教、伦理等各个领域,不但被教会学校作为教科书,而且也被当时的新式学堂所采用。
狄考文论文所引起的广泛关注,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工作的开展,标志着传教士教育工作开始走向专业化,而教会高等学校的举办,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这种专业化的必然趋势。
如果说1877年的第一次传教士大会更多的是关注教会教育的专业化问题,那么,13年之后在上海举行的第二次传教士大会,则把重心移到了如何提高教会学校的办学质量上,而发展教会高等教育就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狄考文在会上发表了 如何使教育工作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 的讲演,他的下面一段话很准确地反映了一批思想敏锐的传教士们把办学的重点转向高等教育的动机、目的和心态。
他说: 不论哪个社会,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是有影响的人。
他们会控制社会的情感和意见。
对传教士来说,全面地教育一个人,使他能在一生中发挥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巨大影响,这样做,可以胜过培养半打以上受过一般教育但不能获得社会地位的人。
[4]林乐知在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发展 一所本地的基督教大学 ,并建议各教派之间应当进行充分的合作。
[5]另一位传教士李承恩(Plumb,Nathan)在大会上的发言则指出了19世纪90年代教会学校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学校和学院追求大学的名称和地位,现在已经变得很普遍了。
高等教育这个主题是众所瞩目的,在不久的将来它很可能是教会工作的主要部分。
[6]在这次大会上,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扩大为 中国教育会 ,由狄考文任主席。
中国教育会 的宗旨是 促进在华的教育兴趣,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间兄弟般的合作 [7]。
虽然编辑教科书仍是 中国教育会 的重要工作内容,但它的活动范围已大大拓展,更多地体现为对整个中国的基督教教育发挥协调、组织和推动的作用。
从狄考文起,该组织的历届主席 几乎都是著名的传教士教育家并任教会大学(或新式学堂)的校长,对于教会大学的发展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办学实践层面,第一所教会大学的产生与美国圣公会主教施约瑟(Schereschewsky,Samuellsaac joseph)的努力有极大的关系。
早在1875年,他便向圣公会布道部提出在华建立一所教会大学的建议。
1877年3月,施约瑟撰文呼吁筹集10万美金在华创办一所教会大学,他写道: 从教会的开始起,教育就一直是传播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媒介 没有教育作为工具,我们在像中国这样的民族中传教的努力,是最徒劳无功的。
科甲出身 是中国所有通往出人头地之门的敲门砖。
一所如我们所提议建立的大学,在中国将比在其它地方更可能产生也许远远超过我们最乐观期望的结果 我们所提议建立的大学,无疑将成为吸引帝国各地的青年,并把他们置89于基督教和基督教文明影响之下最有效的手段。
[8]施约瑟主教募捐10万美金的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但建立一所教会大学的愿望却得以实现。
1879年4月14日,是西方的复活节,这一天中外宾客200余人聚集在上海西郊的梵王渡,出席了圣约翰书院的奠基礼。
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除圣约翰书院外,先后有上海中西书院、山东登州书院、北京汇文书院、通州潞河书院等教会学校采取增设课程、扩充教学内容、延长学制等办法努力朝着高等学校的方向发展,但是,就学科程度而言, 在1900年以前没有一所真正达到大学水平的大学 [9],只是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戴了个大学的 帽子 而已。
传教士们对教会教育专业化认识的逐步明确和对举办高等教育重要性的体悟,既来自于他们长期从事传教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包含着对中国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的切身感受。
众所周知,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至19世纪90年代,在各通商口岸和沿江沿海城市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已有30所左右;留美幼童和留欧学生的派遣更开启了国人直接赴国外汲取西方文化教育的途径。
尽管新式学堂和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人才相对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和仍在科举仕途上跋涉的传统士人而言,在数量上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他们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上升势头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1890年的第二次传教士大会上,狄考文就指出: 中国在缓慢地但是肯定地向西学开放,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是逐年增加的。
[10]进入19世纪90年代,教会大学逐步摆脱 戴帽大学 的尴尬,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04年中国政府颁布 癸卯学制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先后有育英书院、山东联合大学、岭南学堂、东吴大学、华北协和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震旦大学等或由原来的学校升格,或是新创办的教会大学。
1902年圣约翰大学有25名正科生毕业,1905年,在育英书院注册的大学生有35人。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的发展与传教士作为办学主体的认识和追求有关,更受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型的现实的剌激。
经过自鸦片战争以来50多年的中外交往,西学和西方教育的功能,在中国士人的心目中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在甲午战争失败和八国联军入侵所激起的高涨的民族主义精神的推动下,迅速转化为从维新运动开始的、持续不断并且愈来愈猛烈的对旧教育的改革和对近代西方教育的空前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