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化学教育(1901~1936)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化学教育(1901~1936)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化学教育(1901~1936)摘要.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化学教育重理论基础,震旦大学和金陵大学后期才有化学工程科。

与1935年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比较,国防化学和化学工程在教会大学中几乎没有学校开设。

虽然各校科目并不相同,但对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视则是共同的,在1936年以前,化学工程类系科课程则较少。

对实验也非常重视,实验课时一般比讲授时间和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要多。

教会大学严格的学分制和考试使学生毕业率很低,一般不到一半。

但学化学的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多。

关键词.教会大学.化学系.化学课程.化学工程.毕业率.中国19世纪中期在少数军事性质的学堂开设化学课,20世纪初教育部定学制把化学纳入中学课程,设分科大学堂化学门,化学教育初步形成。

西方的化学教育形成于19世纪初。

19世纪中期进入的大量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学校则早在中国学制颁布前已开展化学教育,在中国国家教育体制之外形成了独立的一套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体制。

20世纪20年代止,国外教会在中国办了约16所教会大学,学校均开设了化学科系。

后来受中国政府要求先后立案,科系课程设置在与教育部要求无根本冲突下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大大发展,本文主要讨论1936年前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化学教育。

1.化学科系的设置中国19世纪中期在少数学堂开设化学课,如1865年江南制造局,1874年~1914年格致书院(课程有矿务学、电、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及出版科学书藉,如1876年徐寿和傅兰雅出版期刊格《致汇编》),1862年京师同文馆(学习天文、格致、化学、医学、制造、测绘),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还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厦门博文书院、宁波格致书院、杭州求是学堂、各省区制造局和军事学校,都教授化学,但课程简单不系统,多为中学程度[1]。

20世纪初定立学制把化学纳入中学课程,设分科大学堂化学门,化学教育初步形成。

西方的化学教育形成于19世纪初。

19世纪中期随着炮火进入的大量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学校则早在中国学制颁布前已开展化学教育。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作者:靳培培来源:《学园》2013年第18期【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历经七十余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会大学在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扩展高等教育领域、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输入现代西方学位制度等方面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地位【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16-02一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阶段1.教会大学的孕育和产生早在18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已开始踏入中国传播教义,直到19世纪末,教会从早期忽视教育的传教活动转向在华传教政策的全面调整。

中国晚清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西方在中国传教及开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通行证。

中国传统教育的腐朽没落和科举制度革废为西方教会组织在中国办大学创造了契机,也正好迎合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需求。

西方传教士对高等教育传教作用的设想与肯定,最终促成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诞生。

1890年举办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指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支燃着的蜡烛,别的人就要跟着他的光走。

……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士大夫,因而能取得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

”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事业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传教士。

“对中国教会大学来说,19世纪是一个开端的时代,……学校常常自命为大学,尽管学校里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在攻读大学课程。

学习没有程度之分,在学校里的多数学生、老师和课程既没有大学的气氛,也没有大学的学术标准。

”在此背景下,一批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2.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巩固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合并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为寻求自身发展和获取各方承认,纷纷在西方政府和大学申请立案,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中国教会大学_震旦大学_石鸥

中国教会大学_震旦大学_石鸥

中国教会大学—震旦大学——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是天主教耶稣会于1903年在中国上海创办的大学,地点在上海徐家汇旧天文台原址,初名震旦学院。

由爱国天主教徒马相伯创建并出任院长。

1905年,由于与耶稣会的办学思想产生冲突,马相伯愤然退出,另设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震旦遂由耶稣会全面接管,成为一所天主教耶稣会大学。

耶稣会传教士接管以后,为了扩大学校经费来源而组织了震旦学院董事会,聘请法租界公董局总办、法国主教等为校董。

但由于马相伯的离校,使震旦大学的组织和声誉受到冲击和影响,震旦大学也被迫作出调整,邀请张骞、李平书、姚子让等名士任董事会董事,并推举李问渔司铎任校长。

震旦大学在罗马注册,直接受天主教廷传信部领导,该校毕业生享有与法国毕业生同等地位。

1908年,震旦由徐家汇迁入法租界吕班路,增设医科,并以广慈医院为专门实习医院。

在此基础上,震旦日后成立了法学院、医学院和理工学院。

民国元年,孔明道神父(de Lapparent)任院长,按法国大学体制,改称震旦大学院,同年震旦首届文、理科学生毕业,民国教育部请马相伯代行监考,6月30日举行毕业典礼,授予十二名学生学士学位。

并在当年开始授文学和理学硕士学位,成为当时中国最早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大学之一。

1914年,南道煌(G.Fournier)任院长,仅一年,死于任,他奠定了震旦大学医、法、理工三学院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1932年震旦作为私立大学向南京国民政府登记注册,胡文耀任校长,设立以马相伯为首的董事会,常务校董才尔孟总揽一切。

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立案,设置法、文、理工、医四个学院。

1938年该校创办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1949年新中国建立,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脱离震旦大学独立。

1951年2月1日开始,所有传教士退出学校,天主教会停止拨给震旦大学经费。

同年8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与震旦大学合并。

1952年l0月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等合并组成上海第二医学院,其他法、文、理工各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从此震旦大学撤销。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摘要:教会大学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基督教在华创办学校起初是为了宣扬基督教,但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功能的日渐凸显,教会大学客观上将西方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一定的历史贡献,并对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启示一、教会大学在中国所谓中国教会大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会凭借不平等条约于在华创办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依仗自己的船坚炮利逐渐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开始在华兴办教会大学。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快速发展并逐步纳入中国正规教育体系。

到20世纪50年代,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调整,中国教会大学与当时的公立、私立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大学,自此教会大学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起初,中国教会大学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而进入中国,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但在客观上,教会大学的出现将西方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拓宽了教育职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益参考。

二、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一)、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近代化方面,教会大学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其管理体制完善,院系设置合理,学科特色突出,较当时的国立大学略胜一筹。

教会大学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差会联合创办,大学管理机构设置表面上看起来隶属层次繁多,关系复杂,但实则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几个部门。

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发挥作用的仅是创办人会、校董事会、校长,而且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也有一些教会大学引入了近代欧洲大学自治的理念,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

民国二十三所教会大学踪迹1、燕京大学(Yanching University)燕京大学在1952年被分拆,文、理部分科系并入北京大学、工程科系并入清华大学。

其校址即今天的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

2、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1952年9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撤销,其原有各个学院分别并入专业相同的专门学院——神学院和国学研究所撤销,文理学院所属系科,划归当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今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济南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经济系与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组建山东财经学院(后并入上海财经学院,今山东经济学院与该山东财经学院无关),农业专科划归济南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保留其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学院(2000年7月22日,根据国务院调整部属院校管理体制意见,与原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正式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校址由山医接收,今为山东大学西校区。

3、金陵女子大学(Jinling College)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金陵女大)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校址。

1980年代,吴贻芳推动金陵女子学院复校;1987年3月,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金陵女子学院。

4、金陵大学(Jinling University)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和原南京大学一部组成新的南京大学,新南京大学位于金大鼓楼岗校址。

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并入新南京大学。

金陵大学教育系、农学院、农学院林学系、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学等有关大学相关院系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学院(电机系在今东南大学,化工系在今南京工业大学)等校。

电影与广播专修科迁至北京组建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

教会学校

教会学校
华南女子大学-Hwa Nan College-美国卫理公会-仓前山
11.成都
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五教会-华西坝
12.天津
天津工商学院(预科学校)-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et Commerciales-法国耶稣会(天主教)-天津英租界马场道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26.永泰
同仁初中-公理会
27.同安
启悟初中-归正会
28.惠安
时代初中-伦敦会
29.建瓯
培汉初中-英国圣公会
30.永春
崇贤中学-英国长老会
31.龙岩
培德女子初中-归正会
32.长汀
中西初中-伦敦会
亚盛顿女子初中-伦敦会
33.广州
真光女中-True Light Middle School for Girls-美北长老会-白鹤洞
15.莆田
哲理中学-美国卫理公会
咸益女子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16.南平
剑津中学-美国卫理公会
17.邵武
汉美中学-美国公理会
18.泉州
培元中学-英国长老会
培英女中-Pui Ying Middle School for Girls-英国长老会
19.漳州
-寻源中学-Talmadge College-美国归正会-芝山
41.天津
汇文中学-美国卫理公会-南关
超古毓馨联合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新学中学-伦敦会-天津法租界海大道
究真中学-公理会
法汉中学-(天主教)
42.北京
贝满女中-Birdgman Girls' School-美国公理会-灯市口佟府夹道
育英中学-Yu Ying Boys' Schoo-美国公理会-灯市口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 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深受传 教士影响的梁启超于十九世纪末率先在上海开办了一家 女子学校,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国人主办的女 学。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 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 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 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而对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 文化,教会学校经历了从排斥到利 用的过程。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企图 用“耶稣”来取代“孔子”,在思想文 化上控制中国。但他们渐渐意识到 儒家文化强大的内聚力及其对中国 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于是转变策略, 力图缓解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在 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孔子加耶稣” 的教育思想。由此,《诗经》、 《论语》等儒家经典也进入了教会 学校的课程表。例如,1881年在上 海创办中西书院的美国传教士林乐 知就强调“中西并重,毋稍偏枯”, 主张“半日教西学,半日读儒书”。
沪江大学
基督教大学的出现,也引发了中国官办及私立高等教育的产生 和发展。教会大学的建立促使中国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使中国 人自己举办的高等教育有章可循,教会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也为中国大学提供了师资力量。正是在教会大学的影响下,一 批中国的官办和私办大学开始建立,如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 等。 教会大学的出现使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 缩短了几百年,这一事实是我们所不能也不应忽视的。教会大 学建立以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大约处于西方十六世纪宗教改 革时期的水平,即以古典文史学问为主的水平。早期在华基督 教大学的学术水平则与西方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水平相当,而到 二十世纪初时,在华最好的教会大学的水平则接近了同时代欧 美一般大学的程度。这种高等教育发展的飞跃同基督教在华开 办大学是分不开的。

历史趣闻回看历史 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

历史趣闻回看历史 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回看历史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
导语:1949年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会大学,这些由传教士建立的大学起点很高,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
1949年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会大学,这些由传教士建立的大学起点很高,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复旦大学河南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会民在新浪微博分享了传教士所建的13所基督教会大学,肯定了这些大学的积极作用。

1、东吴大学
1900年,著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担任了东吴大学董事长,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正式诞生,其法学院尤为著名,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培养了中华民国外长、总理、著名法学家王宠惠,著名法官、法学家吴经熊、李浩培、潘汉典,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

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其主体为苏州大学,法学院和会计系成为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的基础组成部分。

2、燕京大学
燕大由诸多学校整合而成,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后整理校务,面貌焕然一新。

1929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总共近20个系。

著名校友有黄昆(中科院院士、中国半导体创始人)、孙道临、周汝昌(著名红学家)、王钟翰(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王世襄(书名学者和收藏家)、黄宗江、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江平、郑念(著名作家)、谢婉莹(冰心)、周南(新华社前社长)、赵兰坤(连战母亲)、中国前外长等。

1952年由燕京大学直接拆分而成的大学包括今中国政法大学(燕京生活常识分享。

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研究

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研究

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概况研究作者:张欣然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6期摘要: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教会学校,教会学校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组织管理的规范等逐渐发展,进而走向成熟。

教会学校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目的是使中国完全的基督教化,带有强烈的殖民性质,但教会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国人陈旧僵腐的教育观念,对以科举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发出了猛烈的挑战,符合新式教育需要,成为新式学堂教师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

关键词:传教士;教会学校;新式教育;西方教育观念一、教会学校的起源及创立传教活动起源于明末,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传教的同时附带介绍近代西学和西方文化。

18世纪中叶,传教士活动在中国遭到禁止。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海外传教事业随之兴盛,此时海禁未开,有部分传教士在中国沿海一带进行传教活动。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受派遣,辗转于各地开始传教工作,期间他汉译《圣经·新约全书》、《圣经·旧约全书》,编纂《英华字典》,为日后在华传教工作做了准备。

英国传教士米怜在华周边国家建立传教站,汇聚欧美传教士。

兴办英华书院借以扩大传教影响达到传教目的。

英华书院是第一所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也为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

马礼逊学校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

1834年,澳门创办女塾会所。

其中诸多受教育学生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影响,成为近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人才。

后随着两次鸦片战争英国的胜利,其获得了更多的宗教活动特权,扩大了教会学校的规模。

二、教会学校的发展及特点教会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到1876年。

教会数量大幅度增加,由最初的不足200所到1976年的800左右所。

但这一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已有少量中学出现,学生中女生人数占了一定比例。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作者:靳培培来源:《学园》2013年第18期【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历经七十余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会大学在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扩展高等教育领域、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输入现代西方学位制度等方面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地位【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16-02一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阶段1.教会大学的孕育和产生早在18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已开始踏入中国传播教义,直到19世纪末,教会从早期忽视教育的传教活动转向在华传教政策的全面调整。

中国晚清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西方在中国传教及开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通行证。

中国传统教育的腐朽没落和科举制度革废为西方教会组织在中国办大学创造了契机,也正好迎合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需求。

西方传教士对高等教育传教作用的设想与肯定,最终促成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诞生。

1890年举办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指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支燃着的蜡烛,别的人就要跟着他的光走。

……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士大夫,因而能取得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

”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事业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传教士。

“对中国教会大学来说,19世纪是一个开端的时代,……学校常常自命为大学,尽管学校里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在攻读大学课程。

学习没有程度之分,在学校里的多数学生、老师和课程既没有大学的气氛,也没有大学的学术标准。

”在此背景下,一批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2.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巩固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合并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为寻求自身发展和获取各方承认,纷纷在西方政府和大学申请立案,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教会大学-燕京大学

教会大学-燕京大学

3、服务社会方面:
燕京大学提出“我们的目的,是以养成一种合作、建设、 服务人群的精神以服务社会国家……。我们不要变成世界 上最有名的学校,也不要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学校,而 是要成为‘现在中国’最有用的学校。” 从创办“最有用的学校”的目标出发,燕京大学组建了一 批实力较强并很有特色的学系,如国文系、新闻系、历史 系、社会学系、经济系、生物系、家政系等,为中国社会 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例如,到20世纪80年代, 我国各大新闻媒体、报社派驻国外的首席记者,燕京新闻 系毕业生有很多。而社会学系则培养了许多著名的社会学 家,如严景耀、林耀华等。燕京大学毕业生当选科学院院 士的有43人,工程院院士的有11人(有4人重合)。他们在 各自行业内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司徒雷登简介 评价: 成功的教育家、失败的外交官
司徒雷登:“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将他作为美国的象征而极尽讽刺,说 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在中 国成了声名狼藉和失败的代名词。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 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 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 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 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 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论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司 徒雷登博士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 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思考1: 教会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思考2: 教会大学对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而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

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则成立于1898年。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教会大学只在香港和国外才有,而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教会大学,则相当陌生。

当一些人听到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这些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今天的一些民办的野鸡大学呢。

而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这十几所教会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中国融入现代文明,为教育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居功至伟。

这些教会大学培养出的学术大师的人数,学生的成材率,今天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望其项背。

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国院校大调整中,教会学校都集体消失了。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到了上世纪20年代之后已蔚为大观,包括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 所。

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近日,香港浸会大学公布了2010年的招生计划,今年将在中国大陆招收140名本科生,除了高考成绩要达到重点本科线以外,还要求严格的面试筛选,每年的学费和住宿费一起,也要86000港币。

而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这些教会学校则要“优惠”太多。

很多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子弟甚至是无家可归的小乞丐,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膳宿生活甚至路费。

而教会大学,除了一小部分学费收入,绝大多数开销都来自于海外教会和私人机构的捐赠。

教会大学还积极争取国外教育机构的资助。

如密苏里大学为燕京大学新闻系提供赞助;康奈尔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为金陵大学和岭南大学的农业科学提供赞助;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疗培训等。

福建教会大学在福建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

福建教会大学在福建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

福建教会大学在福建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教会大学是特定历史下的产物,在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为例,作为女子高等教育以其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点,为国立大学提供参考经验,促进福建教育的近代化。

标签:教会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教育;近代化20世纪上半叶,教会大学的创立与发展给中国教育事业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并推动中国整个教育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近代福建有两所教会大学,即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其中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福建第一所教会大学,也是第一所女子大学,它以西方高等教育为模式,对传统教育进行扬弃,开创了福建教育近代化的先河,也开创了福建女子高等教育的先例。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对福建高等教育具有启迪作用,在它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带动其它国立学校不断朝近代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内容和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促进了福建教育近代化的变迁,并为近代化教育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案。

一、教学宗旨和目标“中国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以及向学生灌输尊重传统的思想……中国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叫人尊重传统”[1]。

在20世纪初,福建官办学校秉承了中国教育传统。

在1903年到1909年期间,先后设立了全闽师范学堂及其附属小学,女子师范传习所,主要是为了解决福建省新学堂师资紧缺问题,但是官府没有力量建立起福建的高等教育,对女子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初等教育上。

与之相反,菲希尔小姐在福州《妇女之夜》年会上讲话:“人们给我们女孩子多少教育?如果已经给男孩子中学教育,那一定也要给女孩子中学教育,如果已经给男孩子大学教育,那就一定要给女孩子大学教育。

”。

[2]所以在美以美妇女外洋布道会的支持和资助下,1908年在福州建立了华南女子大学预科,1917年时才确立了大学四年课程。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第一任校长吕程底亚女士(Lydia Trimble)认为学校宗旨是:训练基督教会的领导者。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概况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概况


7、齐鲁大学(济南,1911年)前身即是 前述的登州文会馆,该校由美、加、英 三国传教士合并山东原有的教会学校而 成的。先后叫过“山东新教大学”、 “山东基督教大学”, 1924 年在加拿大 注册。

8、华南女子大学(福州,1914年),由 美国卫理会开办,后在美国纽约注册。

9、金陵女子大学(南京,191பைடு நூலகம்年)是为 长江流域的第一所女子教会大学,由美 国基督教会组成董事会。


3 、在中国教育史上,教会学校是最早向中国 输入现代西方的教育制度、西学课程和教学方 法的。如班级授课制与实验方法,都是由教会 学校开设的。 4 、教会大学也是最早鼓吹男女平等思想和开 设女学,反对缠足,改良传统旧观念和习俗。 教会大学在引进西方现代新学科方面也作了许 多有益的工作,在英语教学、女子高等教育、 医科、农科、新闻、商业等领域起了先导作用。 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也作了贡献。

10 、沪江大学(上海, 1915 年),原名 浸会大学,后与浸会神学院合并。

11 、岭南大学(广州, 1916 年)是由美 国传教士创办的。他不同于其他教会大 学,不隶属于任何一个教派或教会联合 会组成。

12 、燕京大学(北京, 1916 年)是由美 国基督教美以协会所办的汇文大学和其 他教会联合会所办的华北协和大学全组 而成的。 1920 年又将华北女子大学并入 该校。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概况
一、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产生 1 、教会大学,是指欧美各类教会 团体在近代中国所设立的高等教育 机构。
2、中国近代教会学校产生于1840年鸦片 战争以后,著名有: 天主教在上海设立的徐汇公学( 1850 年)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登州设立的文 会馆(1864年) 林乐知在上海创办的中西书院( 1881 ) 年。

8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完综述

8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完综述
①分别为:腾亚屏.旧中国的教会大学.吉林大学学报.1980(2);傅愫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三十年.社会.1982(4);吴竞.略论 东吴大学建校经过.苏州大学学报.1983(3);李伟恺.狄考文与文会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3);苏渭昌.二十一所教会大学 始末简介.上海高校研究.1984(11);刘笑春.湘雅医学院简史冲国科技史料.1985(1) ②主要有:李清悚.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动简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顾长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顾长生.从马礼逊到司徒雷 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苏勇,樊刚.燕园史话.工人出版社,1985. ③主要有: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校史编写组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孙海英.金女大大事记.金陵女 子文理学院校友会,199l;华西校史编委会编.华西医科大学校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汪文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校史 1903.1993.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④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编.陈垣校长诞生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1980;辅仁大学校友会编委会风云录编辑组编.风 云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吴贻芳纪念集组编.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大 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胡喜麟编.东吴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刊.苏州印刷总厂印刷,1991;燕京大学 校友会编.燕京大学成都复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42.1992).1993;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1—10辑),北京大
登一西方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等3本专著)、《教会大 学在中国》丛书(包括江汉昙华林——华中大学、博习天赐庄——东吴大学、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

中国教会大学的特点及启示

中国教会大学的特点及启示
尹 丽 云 苑青松2
,பைடு நூலகம்
(. 1柳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中文系 , 广西 柳州 5 5 0 ; 2 湖南师范大学 , 40 4 . 湖南 长沙
40 8 ) 10 1
摘要 :0世 纪初的 中国教会大学是 中国教 育史上一 个特殊的现 象 , 2 它更 多地 体现 了 中西文 明融合与统 整的教 育理 念 , 形 成 了独具特 色的 办学模 式 , 示 出鲜明的 自身特 点, 展 在课程理 念 、 环境 设置 、 学形式 、 教 师资选拔 等方 面所积 累的经验至今仍 熠熠 生辉 , 多元化背景下的今天 , 在 它对我 国高等教育仍具有较 强的借鉴 意义。 关键词 : 教会 大学; 办学特 点; 启示
金 陵 女 子 大 学 、 建 协 和 大 学 。 这些 教 会 大 学 开 始 时 以 学 习 福 英 语 、 授 神 学 知 识 、 输 西 方 理 念 为 主 , 着 浓 厚 的 宗 教 色 传 灌 有
彩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会大学 办学 中的宗教 成分逐 渐减 但 教 弱, 教育本体功能 不断加 强。新 中国建立后 , 教会 大学被 人 民政府接管 , 经过我 国高等学 校调整 , 教会 大学作 为独 立的 大学不复存 在 , 辅仁大 学并入北 京师 范大学 ; 陵女子 大学 金 与南京大学 师范学 院 、 上海私立 震旦 大学 、 广州 私立岭南 大 学合并成立南京 师范大学 ; 中大学 与中原大学教育学 院合 华 并, 变成后来的华 中师 范大学 ; 华西 协和大 学更名 为华西 大 学, 后来并入 四川大学 ; 福建 协和大学 与华 南女 子文理学 院
他们都为学校 的建 设奉 献 了 自己 的全部 才智 和毕 生精 力。 圣约翰大学校 长 卜 济说 : 这 儿是 我 的家 , 航 “ 我要 永远 在这 儿, 直到老死 。 … “ ” 今天 翻 阅那一封 封 发黄 的募捐 信 函, 很 容易将这位堂堂的校长与乞丐两 字连在一起 , 中辛酸令人 个 唏嘘不 已。毕 启 校 长 为 了募 集 资 金 , 十五 次横 渡 大西 曾 洋” _ 他们 的奉献精神在此可见一斑 。 。2 2 课 程设 置 : . 中西一 体 、 注重 服务 。课程 是教 育教 学 的 载体 , 它既能显示一个 学校 的特色 , 能体现 一个学 校的办 又 学水平。中国教会 大 学 的课程 设 置极 具特 色 , 并且 效 果 明 显, 很多毕业生成 了各 个领域 的精 英并 很好地 服务 了社 会。 其课 程设 置表 现 出以下 特点 : 第一 , 重视 外语 的教 学。以圣 约翰 大学 校长 为代表 的英文教学派认为 : 华人研究英 文 , “ 可 以增 进智 慧 , 可以铲 除华人排 外之 成见 , 以明了基督 教事 可 业和教义 , 以增进东 西方之 间 的接触 , 可 占据 商界重要 地位 等。 鉴于此 , ” 教会 大学 都很重 视英语 教学 。第 二 , 置科 设 学课程 。近代西方 自然科学非常发达 , 中国基 本上是伦理课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影响下的近代教会大学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影响下的近代教会大学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影响下的近代教会大学建筑标签:英敛之马祖伯辅仁涛贝勒府北平三大建筑跟北京的很多古建筑类似,且又有自己的特色,它是一种容易被人熟悉的气息,充斥着怀旧味道,让奔波的人在一瞬间就沉静下来,然后心波荡漾,思接千载。

这里所说的就是辅仁大学的校园建筑——宫殿式建筑。

辅仁大学不仅延续了始于明末清初利玛窦与耶稣会教士的“学术传教”传统,在校园部分建筑上也采用了西方传教士当时的先进工程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创造出中西合璧建筑新式样,拉开了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艺术复兴的序幕。

创立发展合并辅仁大学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坐落于定阜街东面路北。

它的创立延续了始于明末清初利玛窦与耶稣会会士的“学术传教”传统,迄辅大酝酿创校之时,天主教在华已有两所耶稣会经营的高等教育中心(上海的震旦学院,天津的津沽大学)。

其实大部分的中国天主教知识分子一如其他的知识分子,全心倾力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其中,以满清皇族后裔英敛之与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为著名代表。

1912年,英敛之和马相伯二人以中国天主教领袖人物的身份,给罗马教廷上书“请派才高德硕之士,来华增设公教大学,发扬中国文化,介绍世界知识”,共同撰写了《上教宗求为中国兴学书》,提倡在北京建立一座天主教大学,但是当时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议并未被及时采纳。

1913年英敛之随后于香山静宜园建立“辅仁社”,其与马相伯手创震旦学院的理念十分类似,受到马氏的大力支持,收有学员20余人,课程主要是学习国学。

“辅仁”一词取自《论语·颜渊》篇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

1917年冬天,辅仁社停办。

直到1925年,在罗马教廷与美国公教本笃会的共同支持下,在北京设立公教大学的事宜才被正式提上日程并着手实施,取名为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聘请英敛之为社长,并邀请前教育部次长陈垣,地理学家张蔚西,前清进士、诗人郭琴石,史学家、北师大教授李泰芬、应千里等文化名人来社任教,同年首次招生23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