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合理应用和非发酵菌应对策略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兽医领域。
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已经成为导致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公共健康,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关于抗生素使用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临床使用原则1. 只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而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不确定感染类型的情况下,应该避免滥用抗生素。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2.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对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作用。
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医生应该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测试结果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同时,医生还应该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例如对药物的耐受性和过敏史。
3. 使用正确的剂量和疗程: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和感染类型等因素进行调整。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示完成整个疗程,即使症状已经缓解,也不能中途停药,以免导致感染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二、药物储存和使用注意事项1. 储存条件:抗生素应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远离阳光直射和高温。
药品瓶上标注的储存条件必须遵守。
2. 注意药品过期日期:使用过期的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疗效降低或不起作用。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请检查药品包装上的过期日期,并遵守医生的处方。
3. 避免滥用和分享:抗生素是处方药物,不应该随意使用或与他人分享。
每个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单独使用医生开具的药物。
4. 遵守用药时间和频率:按时用药是保证抗生素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应该遵守医生建议的用药时间和频率,确保药物能够达到有效浓度。
三、预防抗生素耐药性的措施1. 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某些感染病的发生,减少使用抗生素的需求。
2. 增强自身免疫力: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可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
3. 遵守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等,有助于减少感染的风险。
抗生素合理应用和方案
药
可延长。如经阴道的子宫切除术,
原
可预防用药2~3天。
则
外 ③污染的手术 对脓疡切除、化
科
脓性胆管炎、腹部穿刺伤手术
预
防
继发性腹膜炎等已污染的手术,
用
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
药
抗生素原则用药。
原
则
外
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疗程宜
科
短 一般于术前1小时静脉给药。
预
防
如所用药物半衰期短,手术时
用
间超过4小时,可于术中加用一
抗生素合理应用和方案
抗
生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
素
定
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
义
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
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
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平阳霉素。
半
合
成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
抗
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
生
素
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
的一类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 、美洛西林
人
工
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
疗
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性
①患者的情况:患者的疾病状况 基础疾病种类、病情 严重程度、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状况等。
应
②药物的特点:药物有效性 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抗
用
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的
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等),药
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
基
③本地区、医疗机构、病区细菌耐药状况 选用致病菌
药
次。术后按常规方法用药,疗
原
程一般3天。
则
非发酵菌耐药现状及策略
非发酵菌耐药现状及策略简介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细菌开始产生耐药性。
非发酵菌指的是不能在常规条件下进行发酵的革兰氏阴性菌,如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肠杆菌属(Escherichia)。
这些菌株在感染过程中发展出多种耐药机制,使得临床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本文将探讨非发酵菌耐药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非发酵菌耐药现状多重耐药性非发酵菌的多重耐药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多重耐药菌株对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喹诺酮类等呈现耐药现象。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递以及耐药菌株的自身进化使得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给抗生素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耐药机制非发酵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
其中包括药物靶标的突变、药物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以及β-内酰胺类药物酶的产生等。
这些耐药机制共同作用,使得非发酵菌株对抗生素的抵抗力大大增强。
医院感染非发酵菌主要是通过医院环境传播的,因此医院感染成为非发酵菌耐药的主要途径。
它们可以通过医疗设备、空气和手术室等途径进入人体。
一旦感染发生,非发酵菌的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非常困难,临床结果往往不理想。
应对策略强化抗生素管理与合理使用为了应对非发酵菌耐药,强化抗生素管理是一个必要的策略。
在医院中,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并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途径。
此外,通过加强医生的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减少无效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发展新型抗生素当前,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十分重要。
目前的抗生素对非发酵菌的效果逐渐减弱,因此需要发展新型抗生素。
在研发新型抗生素时,应该考虑耐药菌株抗药机制,以及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此外,还可以探索其他治疗手段,如免疫疗法等。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非发酵菌的耐药主要是通过医院环境传播的,因此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这包括加强手卫生、环境消毒以及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等。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管理策略
卫生部38号令(三)
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 量。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 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 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 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 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 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 全性问题。
细菌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全球性日 益严峻问题,耐药细菌所致感染已构 成人类新世纪抗感染治疗的巨大挑战。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 耐药细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散布、 从医院内向医院外扩散;
*耐药菌散布速度极快 —— 导致新抗生素寿命缩短; —— 难治性医院感染增多。
细菌耐药
非发酵菌
铜绿假单胞菌 不动杆菌属
产ESBLs菌
肺炎克雷伯菌 大肠埃希菌
MRSA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5; 171: 388-416.
卫生部38号令(四)
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 则》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 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 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 限。
卫生部38号令(五)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情况,以下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类 别管理。医疗机构可根据本机构具体情况增加“特殊使用”类别 抗菌药物品种。 (一)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等;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 培南/倍他隆 、比阿培南等; (三)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 宁、利奈唑胺等; (四)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液、注 射剂),伏立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等 。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 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医师在临床 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 核处方。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 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方案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方案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类药物,对于治疗细菌感染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和医生都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方案,确保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下面将针对抗生素的管理方案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在抗生素使用前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该首先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从而选择对该种细菌具有杀灭作用的抗生素。
而药敏试验则可以判断该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找到最合适的药物治疗。
这样可以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降低产生耐药菌株的风险。
二、根据临床诊断和指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诊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同的细菌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因此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循临床治疗指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同时,应该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尽量选择对目标细菌有选择性杀灭作用的药物,以减少对正常菌群的影响。
三、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开具和使用在医疗机构中,应该建立严格的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开具和使用。
医生在开具抗生素时应该符合规定的适应证、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抗生素。
同时,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审批管理,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四、做好抗生素的监测和反馈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医疗机构应该做好抗生素的监测和反馈。
通过监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和耐药菌株的产生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同时,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对于抗生素的不当使用要及时进行反馈,指导医生改进用药行为,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
五、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教育和宣传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他们对抗生素的认识和正确使用。
对医生要加强抗生素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能力。
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及应对策略
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及应对策略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或病原体对抗生素药物产生抵抗力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为它限制了抗生素的疗效,并增加了治疗感染疾病的难度。
这篇文章将探讨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以及应对策略。
一、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1.基因突变: 细菌的基因可以发生突变,使其产生耐药基因,这样抗生素就无法对其产生杀菌作用。
例如,青霉素耐药的链球菌就是通过基因突变来获得的。
2.药物代谢或分解: 有些细菌可以产生酶,能够分解或代谢掉抗生素分子,从而抵抗药物的杀菌能力。
这类耐药机制被称为抗药酶。
3.外排抗性: 细菌可以通过膜上的转运蛋白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从而减少药物的浓度,使药物失去杀菌效果。
4.细菌共生:某些细菌能够通过在宿主细胞内共生而变得耐药。
抗生素无法进入共生细菌所在的宿主细胞,从而使共生细菌获得抵抗药物的能力。
二、应对策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正确的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量、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人们应该明白,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不适用于病毒感染。
2.加强感染控制: 在医院和社区等场所,加强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的传播。
这包括严格的手卫生、面罩和手套的佩戴,并避免过度接触已经感染的患者。
3.开发新型抗生素: 科学家应加强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工作,以对抗耐药性。
新型抗生素的开发不仅包括发现新药物,还包括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如使用细菌噬菌体疗法等。
4.提高公众教育: 加强公众对抗生素和耐药性的认知,推广正确的使用方法。
公众需要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此外,公众也需要了解抗生素耐药性的严重性和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5.加强监测和跟踪: 建立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系统,及时掌握耐药性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监测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医生了解哪些耐药基因在何处传播,并找到有效的干预措施。
总结起来,抗生素耐药性是当前全球面临的紧迫问题。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对于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的建议:
1.严格掌握适应症:抗生素的使用应严格遵循适应症,避免滥用。
只有在明确感染或炎症的情况下,才应考虑使用抗生素。
2.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足量足疗程用药:抗生素的使用应足量足疗程,以保证治疗效果。
避免过早停药或减量,以免导致感染复发或耐药性的产生。
4.避免联合用药: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
如果需要联合用药,应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抗生素,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5.严格遵守用药剂量和时间: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和时间进行用药。
避免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6.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7.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非处方药中常见各种口服抗生素,但是非处方药有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隐患,因此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8.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
总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需要医生、患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我们可以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非发酵菌的耐药及治疗对策
非发酵菌的耐药及治疗对策什么是非发酵菌?非发酵菌是一类不靠发酵代谢获取能量的微生物。
它们生长缓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在人体内引发感染。
一些非发酵菌种类通常生长于惰性和污秽环境,例如水、土壤或食物中,而其他非发酵菌可以从人和动物的皮肤、口腔和肠道中分离出来。
非发酵菌的耐药性非发酵菌的耐药性往往比其他微生物更高,这意味着它们难以被常见的抗生素杀死。
与其他细菌不同,非发酵菌不使用发酵作为它们的主要代谢方式,而是使用其他化学物质来产生能量。
这使得它们在天然界中生长得更为广泛和适应各种条件,然而却也使得常见的抗生素对其产生的影响较小。
非发酵菌的高度耐药性意味着,它们所引起的感染更加难以治疗,并且药物疗效的预测性很差。
抗生素过度使用的问题也加剧了这个情况。
当前,治疗非发酵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是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E、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但是已经发现存在多种产生了抗药性的非发酵菌,这些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随着药品的不断使用而变得更加普遍。
治疗耐药性非发酵菌感染的策略做好预防措施由于非发酵菌的耐药性较强,更应注重预防。
保持好个人卫生、遵循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措施,以及注意食品的选择和烹饪等措施都有利于预防非发酵菌感染。
准确诊断非发酵菌感染准确诊断非发酵菌感染有助于针对性治疗。
但是还需要考虑抗生素选择和使用的范围。
正确的药物治疗是准确诊断非发酵菌感染的前提。
没有明确的敏感性测试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这不仅对病人没有益处,还可能带来消耗性医疗的问题。
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来说,应该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以防止抗生素负荷增加和高耐药的情况恶化。
如果一些老年病人或者有免疫缺陷的病人一直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耐药菌的滋生。
坚持病原学领域的最佳实践,不是简单的使用抗生素,还需要注意抗生素使用的时间和剂量的合理性。
拓展非抗生素治疗选择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非抗生素药物和新的治疗方法正在不断被开发出来,例如喂养益生菌、使用细胞保护剂和抗氧化剂进行治疗等。
非发酵菌的耐药及治疗对策课件
非发酵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非发酵菌可以通过直接接 触或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 个体。
空气传播
非发酵菌可以通过空气传 播,特别是在医疗环境中 ,如医院、诊所等。
水和食物传播
非发酵菌可以通过水和食 物传播给人类。
非发酵菌多重耐药性的现状与挑战
全球范围内的挑战
非发酵菌多重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 球范围内的挑战,对临床治疗造成了 很大的困难。
普及非发酵菌感染知识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方式向公众传播 非发酵菌感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人们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增强免 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非发酵菌耐药性的挑战
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共享非发酵菌耐药性的研究成果和防控经 验。
合作开展研究项目
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开展非发酵菌耐药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 高防控水平。
建立全球监测网络
建立全球性的非发酵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实时监测非发酵菌的耐 药性动态,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CHAPTER 02
非发酵菌的耐药性
非发酵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01 Nhomakorabea02
03
基因突变
非发酵菌在繁殖过程中发 生基因突变,导致对抗生 素的敏感性降低。
生物膜的形成
非发酵菌通过形成生物膜 来保护自身,生物膜能够 抵抗抗生素的杀灭作用。
药物外排泵
非发酵菌通过药物外排泵 将抗生素排出体外,降低 抗生素在菌体内的浓度, 从而产生耐药性。
CHAPTER 05
非发酵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非发酵菌感染及耐药的现状与对策
非发酵菌感染及耐药的现状与对策概述非发酵菌指的是在培养过程中不发酵葡萄糖的细菌,常见的非发酵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
这些细菌通常在人体表面和环境中广泛存在,可以导致多种感染,尤其是在免疫系统低下的患者中。
近年来,非发酵菌的耐药性日益增加,使得治疗这些感染的难度逐渐增大。
因此,对非发酵菌的感染和耐药性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非常必要。
现状1.感染范围扩大:非发酵菌感染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除了常见的呼吸道、泌尿道、伤口等部位外,还可以引起血液感染、肺炎等严重感染。
这些感染往往发展迅速,治疗困难,容易导致死亡。
2.耐药性增加:非发酵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加,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耐药菌株的出现导致治疗效果差,引发院内感染的流行。
3.传播渠道复杂:非发酵菌主要通过尘土、水源、医疗设备等途径进行传播,尤其是在医疗机构内易造成院内感染。
此外,非发酵菌还可通过接触传播和呼吸道传播。
对策针对非发酵菌感染及耐药性的现状1.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非发酵菌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手卫生、环境卫生和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水平,严格执行感染防控措施。
以降低感染传播机会,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务人员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培训,推行抗生素的规范化使用。
避免滥用、过量使用抗生素,正确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此外,为了提高对抗生素的选择和疗效监测能力,推广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技术及检测设备,减少延迟报告。
3.开发新的治疗方法:针对非发酵菌的耐药性,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是重要的对策。
如研发新的抗生素、联合用药方案、免疫治疗等。
此外,了解非发酵菌的致病机制,通过控制其毒力因子的表达,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4.加强监测与研究:加强对非发酵菌感染及耐药性的监测与研究。
监测菌株的耐药性变化,及时了解菌株分布情况,为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及措施
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及措施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抗生素已成为当今世界卫生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
然而,随着抗生素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抗生素耐药性已经成为目前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一大难题。
为了有效防控和治疗疾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及措施。
一、抗生素的作用和认识抗生素是原本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合物,可抑制或杀死一些能够感染人或动物的病原体。
我们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红霉素、头孢等。
抗生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它的诞生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细菌感染病的认识,也为人类医学的进步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应敬重病原体或细菌是人类的天敌。
一些人开始对于抗生素过度去用,出现了残留药物的问题,为日后细菌抗药提供了依据,而现在,科学家们认为,随着抗生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细菌感染病的呵护理念应从根本上改变。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重视抗生素的作用,同时注重正确使用,从而避免出现耐药性的问题。
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正确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和治疗细菌感染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减少患者对抗生素过度的依赖,从而推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1、抗菌药物滥用会加速病菌的耐药性。
因为抗菌药物能够杀死细菌,如果使用过多或不正确,细菌的耐受性就会大大增强。
一旦细菌产生抗药性,那么复杂的手术和疾病治疗将会受到更大的威胁。
一个不合格的药方可能会带来微小的风险,但是,大量的不合理的使用则会病菌变得日益抗药。
2、动物抗生素使用。
在动物饲养过程中,抗生素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这类药品失效,这将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为人类和动物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病菌交错。
人们可能从食品中吸入这些抗药性的细菌,从而引起感染3、抗生素过度使用会影响我们自身身体的健康。
很多人在出现一些简单细菌感染时,就迫切需要医生开处方抗生素,但是多数情况下,抗生素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即便使用也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非发酵菌感染抗菌药物合理选择
抗菌药物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株)
耐药
敏感
头孢哌酮舒巴坦
抗菌药物
伯克霍尔德菌属 (株)
耐药 敏感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左氧氟沙星
头孢他啶
复方磺胺甲噁唑
美罗培南
米诺环素
复方磺胺甲噁唑 米诺环素
年家医院株非发酵菌耐药率()
抗菌药物
耐药
敏感
头孢哌酮舒巴坦
美罗培南
阿米卡星
头孢他啶
头孢吡肟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亚胺培南
环丙沙星
耐药
敏感
美罗培南
耐药
敏感
*
*
*
*
*
耐药率(%)
年家医院株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 细菌的耐药率()
100
90.7
90
80 70 60
57
60.4 61.4 64.8 64.6 60.7 63.9 67.2 67.3 70.9 69.8
48.7
50
39.1
40
30
27.3
20 10 1.6 6.3 0
产碱杆菌属
伯克霍尔德菌属
洋葱伯克霍尔德 菌
窄食单胞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
菌
黄杆菌属
汪复,张婴元. 实用抗感染治疗学
年耐药监测革兰阴性菌菌种分布
细菌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 不动杆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肠杆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变形杆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 沙雷菌属 其他假单胞菌 其他嗜血杆菌 沙门菌属 柠檬酸杆菌属 伯克霍尔德菌属 莫拉菌属 合计
医院
华山医院 瑞金医院 协和医院 同济医院 浙医一附院 广州一附院 重医一附院 北京医院 儿科医院 儿童医院 甘肃人民医院 新疆医大一附院 安徽医大一附院 昆明医大一附院 浙江邵逸夫医院 合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4.给药次数
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1)长PAE的浓度依赖型抗生素:氨基糖 苷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标准用 法为每日一次足量给药。(注:喹诺酮类 每日剂量需单次或分双次给予。) (2)无PAE的时间依赖型抗生素: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每日剂量需分多次给予。 (3)中长PAE的时间依赖型抗生素:碳青霉 烯类(抗G-菌时)、万古霉素、利奈唑胺、 克林霉素、四环素,每日2次到多次给药。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二、抗菌药物的选用依据
病原菌 种类
抗生素 选用
药敏试 验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三、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1.抗菌药选择
病原
• 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 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
明确
经验 治疗
• 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 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
*一般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 (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治疗剂量范围 高限。 *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 度远高于血药浓度☞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注射剂代表为头孢呋辛。主要用于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 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头孢 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 丙烯等口服制剂,主要适用于 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等中的敏感株所致的感染。 上述感染中的轻症病例。 用于腹腔感染和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合用。
主要品种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适用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 治疗腹腔、盆腔感染时需与抗厌氧菌药(如甲硝唑)合用。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尚可用于A 组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 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 感染。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尚可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 各种感染。
抗生素使用的临床指南和建议
抗生素使用的临床指南和建议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出现了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这给公共健康带来了重大挑战。
为了明确抗生素使用的原则和方法,以下是针对抗生素使用的临床指南和建议。
1. 临床指南1.1 适应症掌握: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感染,不适于病毒感染或其他非感染性疾病。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医生应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认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1.2 定量用药:抗生素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和肝肾功能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医生应根据相关的药物使用指南和临床研究结果,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1.3 确保疗程:患者应按照医生给出的抗生素使用时长完成服药,即使症状缓解或消失也不可中途停药。
未完成的疗程可能导致感染复发或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1.4 多种抗生素的选择:在需要使用抗生素时,医生应优先选择狭谱抗生素,以减少对正常微生物群的干扰。
仅在有必要时,才使用广谱抗生素,但应避免滥用。
2. 建议2.1 预防策略:医生和患者应共同努力,采取预防性措施来减少感染的风险。
例如,保持手部卫生、接种疫苗、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等。
2.2 抗生素储备:在医疗机构中,应合理储备一定数量和类型的抗生素,以确保及时有效地应对临床需要。
2.3 抗生素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监测系统,及时了解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基于监测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2.4 促进合作:医生、患者和药剂师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必须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抗生素使用的规范化和优化。
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和临床经验,以提升抗生素治疗的效果。
结论:抗生素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药物之一,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按照相关指南和建议,合理选择抗生素、正确使用剂量,并完整完成疗程。
同时,患者和医疗机构也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和监控措施,促进抗生素使用的规范化和优化,以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等挑战。
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和应对措施
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和应对措施抗生素是细菌感染时的一种主要治疗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使得抗生素的有效性严重下降,这也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抗生素的耐药性是由于细菌具备几种机制所产生的。
其中,抗生素分解酶、氨化酶和抗生素泵的作用是最为显著的。
抗生素分解酶可以将抗生素分解为无效代谢产物,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浓度,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氨化酶则可以改变抗生素的结构和功能,使其无效。
抗生素泵能够从细胞中排出抗生素,从而减少细胞内的抗生素浓度。
此外,细菌遗传变异也是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遗传信息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部分细菌能够抵抗抗生素的攻击。
这种遗传信息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即那些能够适应抗生素环境的细菌生存下来,繁殖下去。
抗生素耐药性应对措施针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实际上已经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其中,最基本的做法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通过减少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可以降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此外,合理的抗生素选择和使用频率也非常重要。
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根据患者的真实情况和细菌感染的类型、程度等因素进行选择,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并尽量减少对细菌的不良影响。
除了合理使用抗生素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发新的抗生素来应对细菌的耐药性。
新型抗生素的开发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支持,但对于目前面临的耐药性问题,开发新的抗生素依然是必要的。
此外,疫苗和其他非抗生素的治疗方式,如免疫疗法、抗菌肽等也是应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或利用其他物质对细菌进行攻击,可以减少对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从而改变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趋势。
总之,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存在于我们所面临的医疗环境当中,但也并非不可遏制。
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开发新型抗生素、使用疫苗和其他非抗生素治疗方法等各种手段,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抗生素的有效性,并最终维护人类健康。
《非发酵菌感染对策》课件
消毒
在无法洗手时,使用消毒剂进 行手部消毒。
穿戴手套
在适当的场合穿戴手套,及时 更换和正确处理。
《非发酵菌感染对策》 PPT课件
非发酵菌感染在医疗机构中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本课件将介绍非发酵菌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
什么是非发酵菌感染
非发酵菌是一类常见的细菌,不需要葡萄糖进行代谢。其感染通常引发严重 的疾病,如肺炎和败血症。
常见的非发酵菌种类
铜绿假单胞菌
常见于医院环境中,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不动杆菌
常引起呼吸道和尿路感染,并可导致败血症。
石蜡样假丝酵母菌
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引发肺部和血液感染。
大肠杆菌
虽然是正常肠道菌群的一部分,但某些类型的大 肠杆菌可引发尿路感染和肺炎。
非发酵菌感染的症状
1 发热
持续高热是非发酵菌感染 常见的症状。
2 呼吸困难
肺部感染可能引起呼吸急 促和胸闷。
3 意识改变
多,感染风险更高。
3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更容易感染非发酵 菌。
手术患者
手术后的伤口可能成为非发酵菌感染的 入口。
检测非发酵菌感染的方法
1 血液培养
通过血液培养检测非发酵 菌的存在。
2 呼吸道标本
取得呼吸道标本进行细菌 培养和分离。
3 尿液分析
尿液分析可检测尿道感染 引起的非发酵菌。
非发酵菌感染的治疗方法
1
抗生素治疗
根据感染菌株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手术治疗
对严重感染和合并脓肿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3
支持疗法
液体补充、营养支持和其他支持性治疗可以加速康复。
非发酵菌感染对策-精选文档
08年
35215
金葡菌 32.10 肠球菌 29.06
院 内 菌 种 分 布 前 8 位 (%)
3
4 5 6
铜绿假单孢菌 12.2
不动杆菌 10.5 金葡菌 10.1 肺炎克雷伯杆菌 9. 9
肺炎克雷伯杆菌 10.23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0.30 金葡菌 9. 3 不动杆菌 8.78
金葡菌 27.1
总菌株
554
1048
1348
1542
1291 1678
1949
2062
CHINET(05年-08年) 数据 回顾分析
05年
标本数 21667
1 2 大肠埃希菌 18.2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 菌12.5
06年
34915
大肠埃希菌 17.91 铜绿假单孢菌 14.03
07年
36117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35.2 大肠埃希菌 27.6
Epidemiology of IMP-type MBLs
IMP-1 IMP-2 IMP-5 IMP-12 IMP-13
IMP-7 IMP-1 IMP-6 IMP-2 IMP-10 IMP-3 IMP-11 IMP8
IMP-18
IMP-1
IMP-1 IMP-1 IMP-4 IMP-9 IMP-7
IMP-1 1MP-6
耐碳青霉烯类非发酵菌逐年上升
2019年12家医院9644株非发酵菌耐药率(%)
抗菌药物 头孢哌酮/舒巴坦 美罗培南 亚胺培南 头孢他啶 阿米卡星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环丙沙星 头孢吡肟 耐药 15.6 37.9 41.8 38.3 39.8 39.6 39.9 38.3 敏感 63.9 59 56 55.3 55.3 55.1 52.5 5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
2、头孢吡肟(Cefepime,马斯平) 属第四代头孢菌素,具有高度水溶性,
能快速穿透革兰阴性菌细胞外膜,对许 多广谱-内酰胺酶稳定,其杀菌力强, 抗菌谱广,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非发 酵性杆菌的抗菌作用优于头孢他啶,对 链球菌具有高度的抗菌活动。但对嗜麦 芽 窄 食 单 胞 菌 、 肠 球 菌 和 MRSA 的 抗 菌 活性较差。本品与喹诺酮类合用抗菌作 用明显加强。
精选课件
6、达托霉素(Daptomycm)本品为酸性酯肽 类合成抗生素,对各种革兰阳性菌均有强大的 杀灭作用。
7、晚霉素类(Everrlimicins)抗菌谱与万古霉 素 相 似 , 对 多 数 革 兰 阳 性 菌 包 括 MRSA 、 MRCNS、VRE及某些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 厌氧球菌、艰难梭菌等厌氧菌具有抗菌作用, 本品对各种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优于万古霉 素及奎奴普丁-达福普汀。
精选课件
一、抗菌药物应用怎样才为“合理”
建议掌握下列几个原则:
精选课件
(一)掌握好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1、严格掌握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单纯 的病毒感染、非细菌感染所致的发热等 均不应使用抗菌药物。严格限制预防性 使用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不宜随意联 合使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应用比较明 确的指征。
容易穿透细胞膜的有:氟喹诺酮类、吡嗪酰胺、异烟肼; 肝脏及胆汁中浓度高的有:菌必治、头孢哌酮、酮康唑; 泌尿、生殖道浓度高的有:氨苄西林、菌必治、氨基糖甙类、氟
喹诺酮类、氟康唑 同时,在用药上,一般主张及时、足量,适当疗程。
精选课件
用药的方法也要合理有效,其原因取决 于药物的半衰期。如大多数青霉素类和 泰能半衰期在1小时左右,头孢菌素(第 三代的个别产品及第四代除外)的半衰 期大多在1-2小时,故宜将一日需要量 分多次给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药学室 杨红英
前
言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现状 各种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 细菌性感染最常见,抗菌药物是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 物之一 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抗菌药品种200余种,抗菌药过多 使用及滥用普遍 据统计一些医院中抗菌药物约占门诊处方的21-57% 2001年全国178家医院统计,住院病人中使用抗菌药 者平均占床位数的57%(个别高达97%),联合用抗菌 药者占41% 国内门诊普通感冒患者中约75%患者使用了抗菌药 外科患者手术前预防用抗菌药者达95%
联合用药的条件
抗菌谱应尽可能广,这对病原未查明的严重
感染尤为重要 联合应用的两药中,至少一种对病原菌具良 好活性,另一种也不宜为病原菌对之高度耐 药者 病原菌对两者无交叉耐药性,联合药敏呈协 同或累加 两药具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病原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需较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药物的剂量得以减少 其他-加用易于渗入某些组织(如CNS,骨)
>50-80
133-177 7.1-12.5
10-50
177-442
<10
>442
12.5-21.4 >21.4
14.3-25 28.6-42.8 42.8-71.4 >71.4
轻度损害:正常剂量的1/2~2/3 中度损害:正常剂量的1/2~1/5 重度损害:正常剂量的1/5~1/10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
2、肾功能减退时剂量的调整依据
肾功能损害程度
抗菌药物肾毒性的大小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药物经血透或腹透清除的程度
肾功能损害的程度
肾功能试验 正常值 肾功能减退 轻度 中度 重度
内生肌酐清除率 90-120 (ml/min) 血肌酐(umol/L) 53-106
血尿素氮 (mmol/L) 血非蛋白氮 (mmol/L) 2.5-6.4
1+1>2
1+1=2 1+1=1
拮抗作用
1+1<1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获得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避免 拮抗作用
抗菌药物协同的机制
两药的作用机制相同-如SMZ-TMP 两药的作用机制不同
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治疗肠球菌感染 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 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酶抑制剂(克拉维酸, 舒巴坦,三唑巴坦) 抑制不同的耐药菌群-如抗结核药
(三)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临床上常采用预防用药的一些情况
发热 上感
其他病毒性疾病-麻疹、肝炎、灰髓炎、水痘等 昏迷 休克 慢支
中毒 激素应用
心力衰竭
肿瘤
粒减(各种原因引起)
上述患者中预防用药既缺乏指证,也无效果,并易 导致耐药菌感染
(四)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结果
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 无关作用
(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
2. 3.
尽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 开始用药前先取相应标本分离病原并进行 细菌药敏试验 危重感染者在送验标本后立即经验治疗 根据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适应证、不 良反应等结合药源价格等选用抗菌药物 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合理用药 新生儿、老年、孕妇、乳妇、肝、肾功能减退 等患者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原则
选用能杀灭或抑制局部细菌而毒性较小者
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以免损伤局部组织
不易引起过敏反应
尽量采用主要供局部应用的药物-如新霉
素、杆菌肽、莫匹罗星、SD-银盐等,避 免用主要供全身应用的药物 用于大面积烧伤或创伤时,注意因创面吸 收药量过多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
(五)抗菌药物的投药法
2、给药间隔时间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浓度依赖性抗菌 药,给药间隔时间可较长,每日给药次数可 较少,(1-2次)。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给药间隔时间较短,需一 日多次给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抗菌药物的投药法
3、疗程 治疗急性感染通常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3-4天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疗程需4-6周或更长,宜用杀 菌剂 伤寒在热退后至少继续用药7-10天 布鲁菌病的疗程需6周以上,有的患者需用多个 疗程 溶血性链球菌咽炎或扁桃体炎用青霉素疗程不宜 少于10天,以防止或减少风湿热发生
假单胞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不动杆菌属
鲍曼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窄食单胞菌属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产碱杆菌属
粪产碱杆菌 Alcaligenes faecalis
D类:已证实对人类的危险性,但药物的应用获益 可能大;X类:人类中可致胎儿异常,危险性大 于受益。
(七)不同病理情况抗菌药物的应用
1、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1)主要经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但并 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 处理:慎用或减量。大环内酯类(除外酯化物)、 林可、克林 (2)主要经肝或相当量经肝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 减少或代谢物排出减少导致毒性反应。 处理:避免应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 物、氨苄西林酯化物、异烟肼、两性B、四、磺、 酮康唑等
>5
* 不能测定血药浓度时早产儿、新生儿避免使用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技术策略
1 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决定抗菌药物使用策略
2 根据抗菌药物PK-PD相关性,制定抗生素使用策 略 (1)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指证 (2)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PK/PD指证 3 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分级制定抗生素使用策略 4 根据耐药现状制定抗菌药物换药策略 5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策略
的药,以更好的控制感染
不合理联合用药的后果
使耐药菌株增多 使疗效减低
不良反应增多(毒性反应,过敏反应)
二重感染发生的机会增多
浪费药物,增加医药费用
给人以虚假的安全感,贻误正确治疗
(五)抗菌药物的投药法
1、给药途径-抗菌药物全身应用有口服,肌注或静脉 给药 口服-适用于轻中度感染患者,应采用口服吸收完全、 生物利用度高者(60%-90%以上)。常用者如氯霉素、 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利福平、克林霉素、头孢氨 苄、头孢拉定、甲硝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氟胞 嘧啶 、阿莫西林、罗红霉素、复方SMZ/TMP、左 氧氟沙星等 肌注-处理中等度感染患者除口服外亦可采用肌注给药。 但某些药物局部刺激性较强,需与局麻剂同用,并 局部可有硬结形成影响吸收。四环素盐酸盐、红霉 素乳糖酸盐、万古霉素、两性B等不宜肌注 静脉推注或滴注-严重感染宜静脉给药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后果
治疗失败、不良反应增多、细菌产生耐药性、
难治性感染增多、医疗费用增加等 另据报告 我国每年约20万例死于药物不良 反应,其中40%系滥用造成 我国每年约3万名儿童因不合理用耳毒性药物 致聋,其中95%以上由于应用氨基糖苷类药 1998年统计 我国仅不合理应用第三代头孢 菌素每年浪费RMB7亿
糖非发酵菌的临床分离率上升明显
糖非发酵菌耐药性上升快
对许多抗菌药物天然耐药
对原有效药物的耐药性上升迅速 出现泛耐药菌株 Pan-resistant
临床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卫生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130号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MRSA、VRE、ESBLs、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六、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
伯克霍尔德菌属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Burkholderia cepacia
黄杆菌属(金黄杆菌属)
脑膜败血黄杆菌 Flav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
(脑膜败血金黄杆菌 Chryse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 )
Importance of non-fermenters
抗菌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和中毒浓度(ug/ml)
药物 庆大、妥布、 奈替米星 治疗浓度范围 峰浓度 谷浓度 5-8 0.5-1.5 可能中毒浓度 峰浓度 谷浓度 >10 >2
阿米卡星、卡 那、异帕米星 链霉素 两性霉素B 氯霉素* SMZ TMP 氟胞嘧啶
15-25
20 20
1-4
5 <5
>30
>40 >2 >25 >115 >3 >80
1、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3)经肝、肾清除。肝功能减退时血浓度增 高,如 同时有肾功能减退,血浓度增高更明显。 处理:严重肝病时减量。哌拉西林、阿洛西林、 美洛西林、头孢菌素类(头孢噻吩、头孢噻肟、 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氨曲南)、喹诺酮类(氟 罗、环丙、氧氟、诺氟等)
(4)主要经肾排泄
处理:不需调整剂量 氨基糖苷类、青霉素、 头孢唑啉、头孢他啶、万古、多黏
(五)抗菌药物的投药法
流脑、流感杆菌脑膜炎疗程1周,李斯特菌、
B组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2-3周 肺炎球菌肺炎 热退后3-5天;革兰阴性杆菌、 葡萄球菌肺炎需3-4周。军团菌、支原体、衣 原体肺炎2-3周 单纯膀胱炎3-5日,急性肾盂肾炎2周,反复 发作上尿路感染可延长至6周 急性前列腺炎10天,慢性1-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