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教会大学之始末及特点

合集下载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摘要:教会大学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基督教在华创办学校起初是为了宣扬基督教,但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功能的日渐凸显,教会大学客观上将西方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一定的历史贡献,并对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启示一、教会大学在中国所谓中国教会大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会凭借不平等条约于在华创办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依仗自己的船坚炮利逐渐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开始在华兴办教会大学。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快速发展并逐步纳入中国正规教育体系。

到20世纪50年代,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调整,中国教会大学与当时的公立、私立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大学,自此教会大学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起初,中国教会大学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而进入中国,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但在客观上,教会大学的出现将西方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拓宽了教育职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益参考。

二、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一)、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近代化方面,教会大学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其管理体制完善,院系设置合理,学科特色突出,较当时的国立大学略胜一筹。

教会大学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差会联合创办,大学管理机构设置表面上看起来隶属层次繁多,关系复杂,但实则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几个部门。

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发挥作用的仅是创办人会、校董事会、校长,而且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也有一些教会大学引入了近代欧洲大学自治的理念,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

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摘要:教会教育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中世纪早期教会的起源,追溯了中国教会大学的由来,指出了教会大学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最后对教会教育进行了客观评价。

关键词:教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

教会大学从建立起就一直注重教学质量,在学生教育、师资力量以及授予学位等方面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

教会大学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创新了中国教育课程的模式,同时也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一批管理和教学人才。

教会大学虽然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只存在了短暂的时间,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

1教会教育的定义教会学校教育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有基督教会设立和管辖的学校。

主要有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主要以培养对上帝虔诚和服从教权与政权的教士为目的。

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辞、文法、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其各个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学校诞生在教会里,从一开始本质上具有宗教本性;由于教会自身蕴含了某种凡俗成分,故从创办开始就越来越具有世俗性。

[1]2中世纪教会的发展把中世纪描述成这样一段历史时期,上呈罗马帝国的衰亡,下启文艺复兴的时代,中世纪则为一个过渡时代[2]。

中世纪教会教育教育,就是从宗教教育到世俗教育的漫长演进过程。

具体而言,大致分为中世纪早期( 罗马军团撤出不列颠到11 世纪) 、盛期( 12、13 世纪)、后期( 14、15 世纪) 三个历史时段[3]。

中世纪英格兰教育起始于教会,教会教育得到地方统治者的襄赞。

但是,地方统治者襄赞的教会教育,不是教会教育的唯一模式,甚至不是主要模式。

古典晚期,基督教早期隐修团体出现,即是后世修道院的前身。

公元320 年,圣帕科米乌斯( Pachomius) 制定了最早的基督教隐修团体规章。

这一隐修规章突出强调,教育在隐修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 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深受传 教士影响的梁启超于十九世纪末率先在上海开办了一家 女子学校,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国人主办的女 学。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 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 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 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而对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 文化,教会学校经历了从排斥到利 用的过程。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企图 用“耶稣”来取代“孔子”,在思想文 化上控制中国。但他们渐渐意识到 儒家文化强大的内聚力及其对中国 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于是转变策略, 力图缓解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在 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孔子加耶稣” 的教育思想。由此,《诗经》、 《论语》等儒家经典也进入了教会 学校的课程表。例如,1881年在上 海创办中西书院的美国传教士林乐 知就强调“中西并重,毋稍偏枯”, 主张“半日教西学,半日读儒书”。
沪江大学
基督教大学的出现,也引发了中国官办及私立高等教育的产生 和发展。教会大学的建立促使中国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使中国 人自己举办的高等教育有章可循,教会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也为中国大学提供了师资力量。正是在教会大学的影响下,一 批中国的官办和私办大学开始建立,如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 等。 教会大学的出现使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 缩短了几百年,这一事实是我们所不能也不应忽视的。教会大 学建立以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大约处于西方十六世纪宗教改 革时期的水平,即以古典文史学问为主的水平。早期在华基督 教大学的学术水平则与西方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水平相当,而到 二十世纪初时,在华最好的教会大学的水平则接近了同时代欧 美一般大学的程度。这种高等教育发展的飞跃同基督教在华开 办大学是分不开的。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上)近代中国的教会大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它们在近代中国的教育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的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阐述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西方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

这些传教士将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和体系引入中国,他们相信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中国的现状,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他们创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会大学,为中国培养地道的基督教徒,同时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西方现代教育背景的人才。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在早期,教会大学主要是为传教士的子女和中国基督教徒培养人才的场所,这些大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宗教教育为主,同时也涵盖了西方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教会大学的发展逐渐趋向多元化。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中国的教会大学逐渐扩大了招生规模,招收了更多的非基督教徒学生,课程设置也更加丰富多样。

这些大学不仅培养了大批的基督教人才,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开明、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在中国的现代教育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首先,教会大学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教会大学采取了西方现代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尊重学术自由和学术独立。

这些理念和做法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次,教会大学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平台。

教会大学的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既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注重引进和传播西方现代知识和科学。

这种文化的交融为中国的现代文化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此外,教会大学还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在宗教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及其现代意义作者:郝广龙来源:《人间》2016年第17期摘要:作为教会教育与近代中国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具有宗教性、注重教学研究、重视社会服务等鲜明特点,其发展历程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会大学;校长;女子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67-02一、教会大学的兴起19世纪后期,列强依靠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初入中国的列强,实施了一系措施以保障其在华利益。

经济和政治遭受列强破坏的同时,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也加紧了入侵步伐。

教会作为西方主流文化的传播机构,理所应当地进入了中国社会。

与武力入侵的方式不同,西方传教士希望借助办大学的手段来入侵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妄图以“十字架征服中国”。

在西方各个教会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国各地陆续建立起了一批教会大学。

教会大学建立之初,其培养定位就是试图培养西方资本主义在华的代理人,可以说,其教育宗旨是脱离教育本体功能的,是有悖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狄考文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曾经说过:“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由上帝恩赐给基督教国家的......(科学)是上帝特别赋予教会去打开异教邪说的大门的工具和争取人们信仰的手段。

”[1]这句话虽然表明教会大学重视科学,但也无法掩饰其赤裸裸的殖民心态。

但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以及教会大学教育实践的的不断深入,暗含在教会大学中的教育本体功能逐渐凸显,至此,教会大学走向了逐渐摆脱宗教束缚的道路,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到1919年,中国一共有14所教会大学,到抗日战争时期,一共有约26所教会大学。

二、教会大学的特点教会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特殊存在模式,在办学宗旨、办学师资、校长管理和课程设置上均与普遍意义上的近现代大学有所区别,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作者:靳培培来源:《学园》2013年第18期【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历经七十余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会大学在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扩展高等教育领域、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输入现代西方学位制度等方面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地位【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16-02一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阶段1.教会大学的孕育和产生早在18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已开始踏入中国传播教义,直到19世纪末,教会从早期忽视教育的传教活动转向在华传教政策的全面调整。

中国晚清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西方在中国传教及开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通行证。

中国传统教育的腐朽没落和科举制度革废为西方教会组织在中国办大学创造了契机,也正好迎合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需求。

西方传教士对高等教育传教作用的设想与肯定,最终促成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诞生。

1890年举办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指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支燃着的蜡烛,别的人就要跟着他的光走。

……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士大夫,因而能取得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

”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事业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传教士。

“对中国教会大学来说,19世纪是一个开端的时代,……学校常常自命为大学,尽管学校里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在攻读大学课程。

学习没有程度之分,在学校里的多数学生、老师和课程既没有大学的气氛,也没有大学的学术标准。

”在此背景下,一批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2.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巩固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合并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为寻求自身发展和获取各方承认,纷纷在西方政府和大学申请立案,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试析教会大学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教会大学作为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存在和发展近60年,其多舛的命运,是非功过的评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会大学与西方殖民侵略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忽略了其积极影响的一面,对其评价明显失之公正。

本人认为,教会大学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历史贡献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标签:教会大学;高等教育;积极影响教会大学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教会有关的机构、组织或个人,根据其需要,凭借不平等条约,在华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教会大学从19世纪末在中国产生,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大专院校院系大调整时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了近60年的时间。

因为教会大学与西方殖民侵略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故在其存在的半个多世纪里,受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近年来,学术界对教会大学从多个角度探求,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也从过去的对它全盘否定,到逐渐肯定其积极作用。

本文认为,教会大学扩大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对象,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职能,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大学开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对象。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观念要求女性只需在家庭中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诲,此外不需要她们再有所知、有所求,更谈不上接受高等教育这些问题。

然而,教会大学冲击了女子教育的传统观念,开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先河,把女子列为教育的对象,为女子争取受教育权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教会大学招收女子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从形式上来说一般有两种,单独设置的教会女子大学、男女同校的教会大学。

其中第一种形式又可以分为由中学发展而来的教会女子大学和直接创办的教会女子大学两种。

成立于1905年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成立于1908年的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都是由教会中学发展而来的。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会大学相继建立。

清末,公立大学只有3所,而教会大学就有8所。

从民国初到抗日战争中的20年间,在华的教会大学又新建了18所。

到1949年,尚有教会大学21所。

见下图(部分教会大学):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教会大学遭致命打击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许多综合性大学被拆分,而中国也一夜之间冒出许多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受到重创。

这一按照"苏联模式"和工业化建设需求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改革,影响了几代知识人的命运,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大学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工具,这一论点由于毛泽东的反复重申而成为真理。

毛泽东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强调:"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

"并一一点了这些教会大学的名。

颇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长马叙伦开始亲自将这些教会大学,包括他所喜爱和关心的之江大学"送走"。

1950年6月,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1951年1月,政府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关的指示》,各教会大学被迫与国外教会脱离关系。

燕京大学、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这些似曾听闻过的年代久远的学府,最终在1952年全国院校大调整中集体消失。

教会与大学:欧洲大学的源头在教会本部分资料来源: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博文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是没有大学的。

亚历山大里亚大学,并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而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

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则成立于1898年。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教会大学只在香港和国外才有,而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教会大学,则相当陌生。

当一些人听到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这些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今天的一些民办的野鸡大学呢。

而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这十几所教会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中国融入现代文明,为教育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居功至伟。

这些教会大学培养出的学术大师的人数,学生的成材率,今天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望其项背。

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国院校大调整中,教会学校都集体消失了。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到了上世纪20年代之后已蔚为大观,包括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 所。

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近日,香港浸会大学公布了2010年的招生计划,今年将在中国大陆招收140名本科生,除了高考成绩要达到重点本科线以外,还要求严格的面试筛选,每年的学费和住宿费一起,也要86000港币。

而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这些教会学校则要“优惠”太多。

很多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子弟甚至是无家可归的小乞丐,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膳宿生活甚至路费。

而教会大学,除了一小部分学费收入,绝大多数开销都来自于海外教会和私人机构的捐赠。

教会大学还积极争取国外教育机构的资助。

如密苏里大学为燕京大学新闻系提供赞助;康奈尔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为金陵大学和岭南大学的农业科学提供赞助;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疗培训等。

中国近代教会女校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近代教会女校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近代教会女校发展历程探析作者:马霞来源:《教育界·下旬》2016年第05期【摘要】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传教、办学校的特权,教会女校由此产生。

教会女校经历了初建、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几个发展阶段,最后走向衰退和终结。

【关键词】中国近代教会女校發展历程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武力同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在华办学的特权,教会女校也由此产生。

教会女校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教会女校的初建阶段(1840年~196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攫取了在中国传教、办学校的特权。

由于传教士最初在中国的传教结果很不理想,他们便转变传教的策略,在教堂附设教会学校,传播基督教。

传教士在街边收容一些穷孩子或者乞丐,教他们识字、读经,其中有一部分是女童,教会女校由此产生。

这一时期的教会女校主要集中在上海、宁波、福州、广州四个开放通商的港口城市和香港,大多由传教士自发创办,经费比较困难,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早期教会女校主要是进行宗教教育,宗教课程所占比重相当大。

另外还开设有少量的中国汉语和科技知识,但是极为粗浅,传教士还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早期教会学校一般很少开设英语,因为当时“洋文”很不受欢迎,这一时期教会女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学校没有正式的教师,基本是传教士担当教学任务。

教学设备也非常简陋,教具只有粉笔、黑板、教科书。

二、教会女校的初步发展阶段(1860年~19世纪90年代)1856年至1860年,英、法等西方列强凭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更多的特权。

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教会女校也逐步深入到内地,数量逐步增多,办学程度也不断提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招生对象的改变。

与早期所招学生全是贫苦儿童不同,很多教会女校不再免费招收贫困家庭的子女入学,而是招收富裕家庭的子女,收取高昂的学费,不少教会学校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贵族学校。

第二,学校教学方针的变化。

史纲论文 试论中国教会大学消失原因

史纲论文 试论中国教会大学消失原因

试论中国教会大学消失原因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近现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研究教会大学的消失,对当下的教育改革、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教会大学的消失,由于其美国和宗教的背景,一般认为消失原因主要是政治性的,中美关系的恶化是其主要原因。

宗教政策改革、办学特色不符国家需求、全面苏化在教会大学的消失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试图对该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教会大学,抗美援朝,基督教,文理,全盘苏化,院系调整目录一、绪论 (1)1.1教会大学的意义及消失 (1)二、建国初中美关系的恶化 (1)2.1抗美援朝前的中美关系 (1)2.2 抗美援朝后的中美关系 (2)三、宗教改革 (2)四、大学专科化趋势 (3)五、全面苏化 (4)六、结语 (4)参考文献 (5)一、绪论1.1教会大学的意义及消失教会大学一般指19世纪、20世纪天主教会和基督新教会在中国创办的大学。

自1879年圣约翰大学的前身圣约翰书院成立于上海以来,教会大学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星火燎原,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顾颉刚、林语堂、周有光、张爱玲、赛珍珠……可以说,教会大学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曾经饱受称赞的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现在都已不复存在,甚至相当一部分民众已经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些著名大学的存在。

探讨教会大学的消失原因,在铭记历史、缅怀先哲的同时,对当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具有不可小觑的指导意义。

二、建国初中美关系的恶化2.1抗美援朝前的中美关系解放战争结束后,共产党接替国民党成为新的执政党,如何应对美国成为一迫在眉睫的问题。

对此,毛泽东在1949年6月正式提出“一边倒”方针①,指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确立了新中国在建国后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方针;美国于1949年1月的国家安全委员会1 号文件也明确提出由“尽力阻止中共在中国获胜转为尽力阻止中国变为苏联的附庸。

1952年集体消失的教会大学

1952年集体消失的教会大学

1952年集体消失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90周年纪念活动前不久在北大校园里隆重举行,近千名燕大校友欢聚一堂共叙旧情,共同缅怀这所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学。

过去的莘莘学子已成垂垂老者,最年轻的也已到了古暮稀年,可能这是他们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大规模聚在一起了。

这些老人的到来使得宁静的“燕园”忽然热闹起来,很多年轻的学生感到好奇而新鲜,因为从来只知道北大而不知燕京,没想到“燕园”里还隐藏着这么一段历史。

不过,老人们再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大学,只有在未名湖畔铭刻的“原燕京大学未名湖区”石碑上,才能找到熟悉的“燕京大学”四个字。

这所大学真的就这么永远消失了,但留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却依然清晰。

他们仍记得当年考入这所与北大、清华齐名的名校是何其兴奋,想起老校长司徒雷登在入学典礼上一一叫出他们名字并握手的情景。

一切恍若在昨天,历史车轮却无法回头的碾过。

与燕京大学经历一样命运的还有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等十几所大学。

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背后有着共同特征——由基督教或天主教会创办,并一起在1952年那次全国院校大调整中集体消失。

这些大学虽然集体的人间蒸发了,但老校友们却每年坚持组织大小不等的聚会,显然这样聚会每次剩下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些教会大学的集体消失与浮现,让我们重新发现了一段早已被忘却的历史。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19世纪末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汹涌而进国门的还有洋人的宗教。

一直为基督福音不能影响中国社会上层而苦恼的传教士们,发现了开办学校的“曲线”传教之路。

当清政府宣布外国人在内地开设学堂亦无庸立案,立即出现一些由西方基督和天主教会创办的学校。

由于新教各差会教派林立各自为政,为了争夺日后在华传教的有利地位,20世纪初纷纷开始把原有的学校升格为高等院校。

位于杭州钱塘江畔的之江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这所大学起源于1845年美国北长老会在宁波创办的崇信义塾。

1867年改名为育英义塾并迁往杭州皮市巷。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概况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概况


7、齐鲁大学(济南,1911年)前身即是 前述的登州文会馆,该校由美、加、英 三国传教士合并山东原有的教会学校而 成的。先后叫过“山东新教大学”、 “山东基督教大学”, 1924 年在加拿大 注册。

8、华南女子大学(福州,1914年),由 美国卫理会开办,后在美国纽约注册。

9、金陵女子大学(南京,191பைடு நூலகம்年)是为 长江流域的第一所女子教会大学,由美 国基督教会组成董事会。


3 、在中国教育史上,教会学校是最早向中国 输入现代西方的教育制度、西学课程和教学方 法的。如班级授课制与实验方法,都是由教会 学校开设的。 4 、教会大学也是最早鼓吹男女平等思想和开 设女学,反对缠足,改良传统旧观念和习俗。 教会大学在引进西方现代新学科方面也作了许 多有益的工作,在英语教学、女子高等教育、 医科、农科、新闻、商业等领域起了先导作用。 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也作了贡献。

10 、沪江大学(上海, 1915 年),原名 浸会大学,后与浸会神学院合并。

11 、岭南大学(广州, 1916 年)是由美 国传教士创办的。他不同于其他教会大 学,不隶属于任何一个教派或教会联合 会组成。

12 、燕京大学(北京, 1916 年)是由美 国基督教美以协会所办的汇文大学和其 他教会联合会所办的华北协和大学全组 而成的。 1920 年又将华北女子大学并入 该校。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概况
一、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产生 1 、教会大学,是指欧美各类教会 团体在近代中国所设立的高等教育 机构。
2、中国近代教会学校产生于1840年鸦片 战争以后,著名有: 天主教在上海设立的徐汇公学( 1850 年)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登州设立的文 会馆(1864年) 林乐知在上海创办的中西书院( 1881 ) 年。

8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完综述

80年代以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完综述
①分别为:腾亚屏.旧中国的教会大学.吉林大学学报.1980(2);傅愫冬.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三十年.社会.1982(4);吴竞.略论 东吴大学建校经过.苏州大学学报.1983(3);李伟恺.狄考文与文会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3);苏渭昌.二十一所教会大学 始末简介.上海高校研究.1984(11);刘笑春.湘雅医学院简史冲国科技史料.1985(1) ②主要有:李清悚.帝国主义在上海的教育侵略活动简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顾长生.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顾长生.从马礼逊到司徒雷 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苏勇,樊刚.燕园史话.工人出版社,1985. ③主要有: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校史编写组编.金陵大学史料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孙海英.金女大大事记.金陵女 子文理学院校友会,199l;华西校史编委会编.华西医科大学校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汪文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校史 1903.1993.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④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编.陈垣校长诞生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1980;辅仁大学校友会编委会风云录编辑组编.风 云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吴贻芳纪念集组编.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金陵大学南京校友会编.金陵大 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胡喜麟编.东吴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刊.苏州印刷总厂印刷,1991;燕京大学 校友会编.燕京大学成都复校五十周年纪念刊(1942.1992).1993;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1—10辑),北京大
登一西方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等3本专著)、《教会大 学在中国》丛书(包括江汉昙华林——华中大学、博习天赐庄——东吴大学、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

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_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

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_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

高等教育史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田 正 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在中国,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

它从两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一是它在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二是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他们的经验和学识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初创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会大学;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4)03-0088-05Christian colleges and moder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T IAN Zheng -ping(Colle ge of Education,Zhe j iang University ,H angz hou 310028,China)Abstract:Christian colleges initially emerged in the 1880s and g radually g rew up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w hich sped up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g her education in two as -pects:one is to set up a model for the moder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another is to prov ide agroup of expert in administration and instruction.Their know ledge and ex perience,obtained from those colleg es,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ger edu -cation.Key words:Christian colledges;modern China;higher education在中国,教会大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的缘起及其特征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的缘起及其特征

龙源期刊网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的缘起及其特征
作者:
来源:《职教论坛》2012年第04期
岳爱武、吴远在《现代大学教育》2011年第5期中撰文,探讨中国近代教会大学职业教
育发展的缘起及其特征。

首先,作者探讨了中国教会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的缘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职业技术人才;帝国主义日渐加深的对华侵略,唤起了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新兴的理性主义的趋势,尖锐抨击了教会教育的宗教本质;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推进了教会大学的角色转变;美国大学实用主义模式的移植,加速了教会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

其次,作者分析了教会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容:第一,拓宽了医学学科的职业范畴,比如,加强执行医师职业资格考试,开设医师职业进修班,开办护士学校和助产学校等;第二,开展教育学科的社会实践;第三,建立独立的法律职业教育;第四,实施正规的商科教育;第五,开创我国农林学科教育之先河。

最后,作者总结了教会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一是由基督化走向世俗化,随着本土化进程的加速,教会大学的宗教功能逐渐减弱,教育功能则日益增强而且不断地加强与社会联系并为社会服务;二是由西方化走向中国化,从20世纪20年代起,教会大学逐渐向政府注册立案,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实现了职业教育由西方化向中国化的转变;三是逐渐适应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四是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即培养掌握高深专业知识的各类人才,这种内在规律迫使外国传教士在教学内容中引进世俗知识,特别是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增加了大量的科学课程和应用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教会大学之始末及特点作者:吴玉满刘二铭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4期摘要:结合燕京大学的发展概述了教会大学在中国近百年的始末。

它大概经历传教办学、改革、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国化及世俗化、迁移、合并六个阶段。

其中,因经济、政策、文化观念及西方传教发展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教会大学于20世纪初20年发展得很好。

在此发展历程中其办学目标、课程、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变化体现日益中国化的特点。

除此,教会大学还留给中国很多影响和思考。

关键词:中国教会大学;中国化;黄金时代;意义作者简介:吴玉满(1988-),女,广东揭阳人,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刘二铭(1989-),男,广东揭阳人,汕头金山中学南区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03-03一、中国教会大学发展的概述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始末,本文将其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为传教办学(1840~1900年)、改革(1890~1925年)、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1919~1930年)、中国化及世俗化(1930~1940年)、迁移(1937~1948年)、合并(1949~1952年),并简要地阐述每个阶段中较为重大的事件。

1.传教办学自十六七世纪始到19世纪初,西方人在中西方的交易和交往中发现中国没有基督教徒,也没有天主教徒。

他们觉得自己负有往中国传教以拯救人类的责任。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借此机会,大量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

然而,因其传教活动冲击了儒家思想,威胁清政府的统治,政府对其传播持反对的态度;而老百姓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利禄,对福音也不感兴趣。

所以,西方传教士不得不转向教育,通过办学来培养中国助手,使中国基督化,以达到传播福音的目的。

于是,教会教育出现两种教学目标:传播西方知识和传播福音。

教会教育在此阶段的发展大概如此: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教会主要发展初等教育,传授基督教教义、礼拜活动等内容;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发展中等教育,如圣约翰书院、广州格致书院、潞河书院和汇文书院(后两者后来合并为燕京大学)等,传授地理、数学、音乐等知识;19世纪末中国出现教会大学,如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等。

2.改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会大学的主要教育目标依然是传播福音,培养教会工作人员。

然而,由于学生人数增多,而教会自身提供的岗位有限,教会大学为使学生更好地就业便开设了护士、医学、法学、师范、农科、林科等世俗课程。

此外,由于传教事业在西方蓬勃发展的影响,此时的教会大学发展形势很好。

然而,中国官办大学纷纷建立,如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这威胁到教会教育的发展。

除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差会对教会教育的资助减少。

另外,两种不同教育目标(传播西方知识和传播福音)的教会教育在经费和人员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

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教会大学办学质量,降低经营成本,传教士意识到教会大学间联合和合作的必要性。

尽管遇到种种阻碍,很多学校还是进行联合。

1916年潞河书院和汇文书院联合为燕京大学,1920年华北女子协和大学也并入燕京大学。

此后,燕京大学主要发展职业教育,如畜牧学、制革学、农学等。

除此,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等也联合成立。

联合之后教会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提高教师质量和改善教学设备。

3.非基督教运动及收回教育权运动由于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列主义的传播,中国民族主义意识日益增长,其核心是反帝反资。

所以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应该抵制基督教,以确保中国主权。

于是中国出现反对基督教、反对教会大学的运动。

此运动于1922年初由上海学生通过电报和小册子等宣传发起,后来得到北京学者的支持,成立“非宗教大同盟”,随后得到全国响应,其目标是批判基督教和教会大学。

然而,由于没有积极纲领和直接目标,此运动到了1922年下半年便渐渐消退。

受非基督教运动的影响,1924年中国青年、学生和学者开始强烈地谴责教会大学侵犯国家主权且妨碍宗教自由等行为。

此时基督教出版了《基督教教育在中国》,此书论述传教士将制订一套比较协调的学制等内容。

它进一步激起中国人的愤怒,成为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导火线。

西方人面对此形势对教会大学的内部管理有所调整,但并无法平息风波。

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老师和学生对政府施加压力,随后,北京和广州政府颁布了教会大学注册条例。

1926~1928年北伐战争进一步推动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发展,切断学校食物的供给、没收教会大学的财产、杀害外国传教士等现象促使传教士认识到教育满足民族主义的必要性。

于是教会大学纷纷向中国政府申请注册(见表1)。

[1]注册之后,教会大学取消关于宗教礼拜和宗教课程等硬性规定,大部分行政人员由中国人担任,教育目标不再是传播福音,而是传授知识。

燕京大学于1929年注册之后,按教育部规定设文、理、法三个学院,共二十多个系,并开设研究生院,其中十二个专业招收研究生。

4.中国化及世俗化1930年前后大部分教会大学向中国政府注册,这是中国化的第一步。

之后,教会大学为了更好的发展,试图将其教育目标与中国民族主义结合,提出为中华民族服务的目标。

与此目标相对应的活动是农村建设计划、工人文化学、卫生运动等等。

最突出的活动是农村建设运动,活动内容有两方面:其一是对农业进行科研和对农民教育,其二是为农村提供援助。

燕京大学的社会系于1928年在北京郊外开设了农村实验站,对农村进行调研并为之服务。

此外,金陵大学和齐鲁大学也在农村建设活动中作出重大贡献。

然而,由于抗日战争,此类活动在1936年至1937年就渐渐消退。

除此,教会大学为满足人们从商、从政、宣传、教育等需要开设更多的世俗课程,如新闻系、法学院、经济学、政治学、工程学等。

燕京大学与美国密苏里的新闻学院“挂钩”,延聘其教师,开设新闻系并设立燕京通讯社,出版《燕京新闻》和《平西报》等刊物,其影响很深远。

教会大学的经济来源渠道也多样化,除了西方差会和基金会,世俗支持者、校友、中国政府、庚子赔款等都为教会大学提供资金帮助。

由于教育目标、课程、行政管理、经济来源等方面日益“中国化”,到了30年代中期大部分教会大学被公认为中国大学。

5.迁移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之后,日本从华北地区向华东地区进军,为了避免遭受战争的破坏,大部分国立大学迁移到西部。

一部分教会大学也迁移到战争后方;一部分则迁移到西方国家的租借地,如岭南大学从广州迁到香港;还有一部分挂起美国国旗,以示为“中立地区”。

燕京大学从1937年至1941年就如此操作,以顺利办学。

然而,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教会大学不再被视为“中立地区”,并遭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

于是,有的教会大学被迫关闭,有的进行内迁。

燕京大学于1942年迁至四川。

1945年“二战”结束,教会大学迁回原来地址,并进行恢复学术水平、完善教学设备等工作。

燕京大学于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后设文、理、法三个学院及相关系科,恢复至抗日战争之前的状况。

在抗日战争时期,教会大学为了服务战争,更强调设置“科学技术课程”,如开设机械专业、化工专业、建筑专业等,大部分师生也参加社会服务和战时救济等活动。

除此,由于大多数西方人士被日本拘留或遣送回国,教会大学一切行政和教学人员几乎由中国人担任,并且因情况紧急、通讯不发达等原因,教会大学的负责人往往来不及与董事会商量便采取相关措施,这促使教会大学进一步中国化。

6.合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教会大学的管理是“比较温和”的。

而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发动抗美援朝运动,教会大学为了避免成为此运动攻击的靶子,便表示忠于中国的决心。

然而,教会大学和西方人士还是无法逃脱被抨击为美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的厄运。

抨击的手段主要是师生开展的控诉会,控诉学校使学生美国化的各种手段,如燕京大学。

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教学大纲是以美国密苏里新闻专业为样板拟定的,则被控诉为:此是屈服于美国人的观点,接受敌人的指导。

除此,1950年12月美国政府冻结中国共产党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规定除非有特别许可,否则不得将资金汇到中国大陆。

教会大学为了维持经营,便公开与帝国主义断绝关系,并向中国政府求助。

在此背景下,1951年1月教育部召开会议同意教会大学国有化,以消除美国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同年,大部分教会大学国有化,如燕京大学成为国立燕京大学,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大合并为国立金陵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成为国立华西大学。

除此,有的教会大学则是将不同专业或系科合并到其他国立大学中,如辅仁大学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外语分别并入北大、人大、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外语学院,其他系科并入北师大。

到1952年,教会大学在中国大陆消失。

二、中国教会大学的特点及意义1.“黄金时代”苏州东吴大学于1900年由上海中西书院、苏州博习书院、苏州中西书院等合并而成,成为第一所教会大学。

随后,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武昌华中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相继建立,于1910年中国一共有7所教会大学。

1911~1919年,相继成立的大学有济南齐鲁大学、福州华南女子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北京燕京大学、福建协和大学。

到1919年,中国一共有14所教会大学。

而到抗日战争,中国一共约有26所教会大学。

在抗日战争中,部分教会大学被迫关闭,而到1952年教会大学消亡。

其数量变化大概如图1所示。

20世纪初20年是教会大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教会大学从无到有,共14所;而1889年在华传教士为1296人,到1914年增至5462人。

并设置护士、医学、法学、师范、农科、林科等实学课程。

此发展状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政策、文化、观念等有很大关系。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其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实用人才,教会大学恰好满足此需求。

所以,经济发展促使教会大学更好的发展。

此外,随着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改良思潮、八国联军侵华、停止科举考试等事件的发生,中国政府及老百姓都认识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于是,社会出现以下现象:中国官办大学邀请外国传教士为总教习,私立中学和大学争先聘请教会大学的毕业生担任西学教员,家长积极送儿童到教会大学学习等。

可见,观念和政策的转变也促进教会教育的发展。

此外,传教事业在西方获得空前的声誉,使得传教士和传教经费得以迅速增加。

这些都促使教学大学获得较好的发展。

2.逐步中国化由上述教会大学的办学目标、课程、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变化可见,教会大学日益中国化。

教会大学最初以传播福音为办学目标,后来发展为“传播西方知识和传播福音”,随后发展为“传播知识”,后来又发展为“为中华民族服务”,而最终国有化;此外,教会大学最初以基督教教义和礼拜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后来其内容向“世俗化、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并最终取消关于宗教礼拜和宗教课程等硬性规定;除此,担任教会大学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中国人也日益增多,特别在抗日战争期间,一切行政管理和教学人员几乎都是中国人;教会大学的办学经费最初是由西方差会和基金会负责,后来经费来源日益多样化,注册之后中国人逐渐接受教会大学,并加大对其资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