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
中国教会学校
![中国教会学校](https://img.taocdn.com/s3/m/f5258b647fd5360cba1adb9f.png)
中国教会学校列表一、大学01.上海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美南浸信会、美北浸礼会-杨树浦军工路圣约翰大学-St. John's-美国圣公会-沪西极司非而路震旦大学-Universitè Aurore-法国耶稣会(天主教)-法租界吕班路02.苏州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美国卫理公会-苏州天赐庄03.南京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美国卫理公会、长老会、基督会等-鼓楼金陵女子大学-Ginling College-美国卫理公会等-宁海路04.杭州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美南长老会、美北长老会-月轮山麓到二龙头山麓05.北京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卫理公会、美国公理会等-海淀辅仁大学-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美国本笃会(天主教)-定阜大街06.广州广州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美北长老会-河南康乐村07.长沙湘雅医学院-Hsiang-ya Medical College-美国雅礼会-麻园岭08.武昌华中大学-Central China University-美国圣公会、雅礼会、复初会,英国循道会、伦敦会-昙华林09.济南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美北长老会、英国浸礼会等-南关10.福州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美国美以美会、公理会、归正会,英国圣公会-鼓山麓闽江畔魁岐村华南女子大学-Hwa Nan College-美国卫理公会-仓前山11.成都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五教会-华西坝12.天津天津工商学院(预科学校)-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et Commerciales-法国耶稣会(天主教)-天津英租界马场道二、中学01.上海中西女中-Methodist Girls' High School(Shanghai)-美国卫理公会-忆定盘路11号圣玛利亚女中-St. Mary Girl's School-美国圣公会-白利南路65号晏摩氏女中-Eliza Yates Academy for Girls-美南浸信会-闸北西宝兴路底浸会庄沪江大学附中-美南浸信会-闸北西宝兴路底浸会庄崇德女中-Tsung The Girls' Middle School-美南浸信会-西摩路清心中学-Mary Farnham Middle School-美北长老会-大南门清心女中-Mary Farnham Girl's Middle School-美北长老会-大南门裨文女中-The Bridgman Memorial School of the Grils-美国女公会-老西门方斜路麦伦中学-Medurst College-英国伦敦会-虹口兆丰路690号惠中中学-Grace School-安息浸礼会-徐家汇路徐汇公学-College of St. Ignace-法国耶稣会(天主教)-徐家汇圣芳济中学-St. Francis Xavier's College-虹口金科中学(后更名公撒格书院(Conzaga College))-美国耶稣会(天主教)-胶州路启明女中-法国耶稣会(天主教)-徐家汇善导女中达义初中02.苏州东吴大学附中-美国卫理公会-天赐庄景海女师-Laura Haygood Memorial School for women-美国卫理公会-天赐庄晏成中学-Yates Academy-美南浸信会-谢衙前惠灵女中-Weiling Girl's School-美南浸信会-谢衙前桃坞中学-美国圣公会-桃花坞萃英中学-Vincent Miller Academy-美北长老会-阊门外义慈巷有原中学-法国耶稣会(天主教)-东北街03.南京金陵大学附属中学-Nanking University Middle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美北长老会、基督会-干河沿基督中学(后更名育群中学)-美国基督会-中华路汇文女中-Wei Wen Girls'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中山路明德女中-Mindeh Girls' School-美北长老会-莫愁路弘光中学-美国耶稣会(天主教)04.镇江崇实女中-Olivet Memorial Girls'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风车山05.扬州美汉中学-美国圣公会-便宜门震旦中学-法国耶稣会(天主教)06.无锡辅仁中学-美国圣公会07.徐州培义中学-美南长老会08.杭州之江大学附中弘道女中-Hangchow Union Girls' School-美北长老会、美南长老会-学士路冯氏女中-英国圣公会蕙兰中学-Hangchow Wayland Academy-美北浸礼会-东街路惠中中学庭筠中学09.宁波浙东中学-Ningpo Middle School for Boys-循道公会、美北长老会、美北浸礼会-江北岸泗洲塘甬江女中-Riverside Girls' Academy-美北长老会、美北浸礼会-舰船街三一中学-Trinity College-英国圣公会-广仁街10.湖州东吴大学吴兴附中湖郡女中11.嘉兴秀州中学-Kashing High School-美南长老会-城内项家漾12.绍兴越光中学13.福州鹤龄英华中学-美国卫理公会-仓前山华南女大附中-美国卫理公会-仓前山毓英女子初中-美国卫理公会格致中学-美国公理会文山女中-美国公理会-铺前顶小桥路陶淑女中-Doweuk Girls' School-英国圣公会-仓前山岭后三一中学-Trinity College-英国圣公会-仓前山公园路寻珍女子初中-英国圣公会-仓前山扬光中学-(天主教)14.厦门英华中学-英国长老会怀仁女子初中-Hoaijin Girls' School-英国长老会-鼓浪屿毓德女中-Loktek Girls' School-美国归正会-鼓浪屿东山顶15.莆田哲理中学-美国卫理公会咸益女子初中-美国卫理公会16.南平剑津中学-美国卫理公会17.邵武汉美中学-美国公理会18.泉州培元中学-英国长老会培英女中-Pui Ying Middle School for Girls-英国长老会19.漳州- 寻源中学-Talmadge College-美国归正会-芝山- 进德女中-英国伦敦会- 崇正初中-(天主教)20.福清融美初中-美国卫理公会明义毓贞联合初中-美国卫理公会21.古田中西女中-美国卫理公会史萦伯初中-英国圣公会22.闽清天儒初中-美国卫理公会毓真初中-美国卫理公会23.仙游慕范陶德联合中学-美国卫理公会24.平潭岚华初中-美国卫理公会25.长乐培青初中-公理会26.永泰同仁初中-公理会27.同安启悟初中-归正会28.惠安时代初中-伦敦会29.建瓯培汉初中-英国圣公会30.永春崇贤中学-英国长老会31.龙岩培德女子初中-归正会32.长汀中西初中-伦敦会亚盛顿女子初中-伦敦会33.广州真光女中-True Light Middle School for Girls-美北长老会-白鹤洞培英中学-美北长老会-白鹤洞培正中学-Pui Ching Middle School-美南浸信会-东山培道女中-Pui To Middle School-美南浸信会-东山庙前直街美华中学-美国公理会协和女师-Union Normal School for Women-美国公理会-西村华英中学-Wa Wing Middle School-循道公会35.济南齐鲁中学(济美中学、翰美女中合并)-美北长老会-东关华美街黎明中学36.潍坊广文中学-Hwanghsien Boys' Middle School-美北长老会-东关乐道院37.淄博周村光被中学38.青岛礼贤中学圣功中学39.即墨信义中学40.烟台益文商专-Yih Wen Commercial College-美北长老会-毓璜顶41.天津汇文中学-美国卫理公会-南关超古毓馨联合初中-美国卫理公会新学中学-伦敦会-天津法租界海大道究真中学-公理会法汉中学-(天主教)42.北京贝满女中-Birdgman Girls' School-美国公理会-灯市口佟府夹道育英中学-Yu Ying Boys' Schoo-美国公理会-灯市口汇文中学-Mary Porter Gamewell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崇文门内船板胡同慕贞女中-Muchen Methodist Middle School for Girls-美国卫理公会-崇文门内孝顺胡同崇慈女中-美北长老会-交道口崇实中学-美北长老会-交道口笃志女中-圣公会崇德中学-圣公会-绒线胡同潞河中学-美国公理会-通州辅仁大学附中辅仁大学女中43.芜湖广益中学-St. Lioba's School-美国圣公会-狮子山[男中部]培德女中-美国圣公会-石桥港萃文中学-来复会、基督会-凤凰山内思中学-(天主教)44.安庆圣保罗中学-St. Paul's Middle School-美国圣公会-二郎巷启秀中学-美北长老会46.九江同文中学-William Nast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儒励女中-Rulsion High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庾亮南路15号47.南昌豫章中学-美国卫理公会葆灵女中-Baldwin Girls'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阳明路48.武汉文华中学-美国圣公会-武昌博文中学-英国循道会-武昌博学中学-Griffith John Middle School-伦敦会-汉口49.长沙雅礼中学-Yali Middle School-雅礼会,Yale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北门外福湘女中-Fu Siang Girls' School-北门外长春巷50.成都华美女中-Amen Girls' High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陕西街协合女师-Union Normal School for Women-加拿大美道会、美浸礼会-乾槐树街华英女中-加拿大美道会-方正街51.重庆求精中学-美国卫理公会-曾家岩淑德女中-Methodist Girls' School-美国卫理公会-曾家岩广益中学-英国公谊会-南岸文峰塔下52.山西太谷铭贤中学-Oberlin Shansi Memorial School-美国公理会-城东杨家庄三、小学(初等学堂)上海萨坡赛小学-Ecole Primaire Chapsal-重庆南路喇格纳小学-Ecole Primaire de Lagrené-济南路。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b126a4376eeaeaad0f3307a.png)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
客观上,对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义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作用。
一、创办报刊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开始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应首推办报。
早在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在马六甲编辑出版了一份名为《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期刊,这是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停刊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文报刊。
如《东西洋每月统纪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
其中,德国传教士郭实猎于1833年7月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在这一时期,传教士还创办了一些以外商、传教士、外交官员为对象的外文报刊,其中以美国传教士俾治文编辑出版的《中国丛报》影响最大。
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十九世纪四十到九十年代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企图用“文字播道”的方法来宣传基督教,以实现“中华归主”和为殖民侵略服务。
因此这些报纸除宣传基督教外,:还起着干涉中国政治,搜集中国情报,为殖民侵略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教士把介绍西学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因而在客观上,这些报刊杂志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沟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历史典故】回看历史: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
![【历史典故】回看历史: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2e7b10babe23482fb5da4c81.png)
【历史典故】回看历史: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1949年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会大学,这些由传教士建立的大学起点很高,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复旦大学河南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会民在新浪微博分享了传教士所建的13所基督教会大学,肯定了这些大学的积极作用。
1、东吴大学1900年,著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担任了东吴大学董事长,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正式诞生,其法学院尤为著名,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培养了中华民国外长、总理、著名法学家王宠惠,著名法官、法学家吴经熊、李浩培、潘汉典,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
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其主体为苏州大学,法学院和会计系成为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的基础组成部分。
2、燕京大学燕大由诸多学校整合而成,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后整理校务,面貌焕然一新。
1929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总共近20个系。
著名校友有黄昆(中科院院士、中国半导体创始人)、孙道临、周汝昌(著名红学家)、王钟翰(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王世襄(书名学者和收藏家)、黄宗江、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江平、郑念(著名作家)、谢婉莹(冰心)、周南(新华社前社长)、赵兰坤(连战母亲)、中国前外长等。
1952年由燕京大学直接拆分而成的大学包括今中国政法大学(燕京大学法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燕京大学经济系)、中央民族大学(燕京大学历史系),部分由燕京大学拆分到的有:清华大学工学院,新闻系及一些社会学科最终并入中国人民大学。
燕京大学校址“燕园”成为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校园。
3、齐鲁大学该校是1904至1952年在山东办学的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及加拿大三国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共同筹款联合整合旧有教会学校基础上开办。
齐鲁大学校长、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刘世传自豪地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大!”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相关院系并入不同的大学,如药学系并入今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中的生物、物理和化学三系并入今山东师范大学。
民国时期的二十四所教会大学及其最终结局
![民国时期的二十四所教会大学及其最终结局](https://img.taocdn.com/s3/m/65adc757a8956bec0975e36f.png)
民国时期的二十四所教会大学及其最终结局19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教会大学是创办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更名为圣约翰大学)。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之后教会大学已具相当规模,分布华北、华南、华东、西南各地。
1919年10月,有十四所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在上海组建中国教会大学联合会。
它们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长沙雅礼大学、湖北文华书院、武昌博文书院、华西协和大学。
这十四所大学在当时已分别设有文科课程,多数设有理科或工科。
这些大学通常被称为“在华十四所”。
当时未加入教大联合会,但已开设大学课程(包括部分课程)的教会在华高等教育机构有沈阳文会书院、宁波三一书院、太谷铭贤学堂、岳阳湖滨学堂、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其中岳阳湖滨学堂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当时已开设文科大学的全部课程。
它们通常被称为“会外五所”。
协和医学院(北京)于教大联合会建立的当年才开设医学本科,1920年成为联合会成员;但是该校在课程设置和资金来源方面和上述十四所大学有区别。
华中大学是1920年代后期由长沙雅礼大学、岳阳湖滨书院大学部、文华书院、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加上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合并重组的教会大学。
天主教教会大学三所:辅仁大学、震旦大学、天津工商学院。
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示范与导向作用。
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
这些高校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多被肢解,分散到现有的一些大学里面。
看自己的母校是否在其中,如果不在,多半就不是重点大学毕业的。
下面我把这些教会大学简要介绍给大家。
一、上海圣约翰大学St.John's University创建于1879年的上海,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成立圣约翰书院,是中国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府。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ecd77b0352ea551810a687d3.png)
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建设中的地位作者:靳培培来源:《学园》2013年第18期【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历经七十余年,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教会大学在革新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扩展高等教育领域、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输入现代西方学位制度等方面有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地位【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16-02一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阶段1.教会大学的孕育和产生早在18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已开始踏入中国传播教义,直到19世纪末,教会从早期忽视教育的传教活动转向在华传教政策的全面调整。
中国晚清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西方在中国传教及开展教育事业提供了通行证。
中国传统教育的腐朽没落和科举制度革废为西方教会组织在中国办大学创造了契机,也正好迎合了近代中国对西学的需求。
西方传教士对高等教育传教作用的设想与肯定,最终促成教会大学在中国的诞生。
1890年举办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大会指出,“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支燃着的蜡烛,别的人就要跟着他的光走。
……使他们能胜过中国的士大夫,因而能取得士大夫阶级所占的统治地位。
”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事业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传教士。
“对中国教会大学来说,19世纪是一个开端的时代,……学校常常自命为大学,尽管学校里很少甚至没有学生在攻读大学课程。
学习没有程度之分,在学校里的多数学生、老师和课程既没有大学的气氛,也没有大学的学术标准。
”在此背景下,一批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2.教会大学的发展与巩固20世纪前20年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合并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教会大学为寻求自身发展和获取各方承认,纷纷在西方政府和大学申请立案,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师资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中国教会大学_震旦大学_石鸥
![中国教会大学_震旦大学_石鸥](https://img.taocdn.com/s3/m/95a1ce38a32d7375a417808b.png)
中国教会大学—震旦大学——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是天主教耶稣会于1903年在中国上海创办的大学,地点在上海徐家汇旧天文台原址,初名震旦学院。
由爱国天主教徒马相伯创建并出任院长。
1905年,由于与耶稣会的办学思想产生冲突,马相伯愤然退出,另设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震旦遂由耶稣会全面接管,成为一所天主教耶稣会大学。
耶稣会传教士接管以后,为了扩大学校经费来源而组织了震旦学院董事会,聘请法租界公董局总办、法国主教等为校董。
但由于马相伯的离校,使震旦大学的组织和声誉受到冲击和影响,震旦大学也被迫作出调整,邀请张骞、李平书、姚子让等名士任董事会董事,并推举李问渔司铎任校长。
震旦大学在罗马注册,直接受天主教廷传信部领导,该校毕业生享有与法国毕业生同等地位。
1908年,震旦由徐家汇迁入法租界吕班路,增设医科,并以广慈医院为专门实习医院。
在此基础上,震旦日后成立了法学院、医学院和理工学院。
民国元年,孔明道神父(de Lapparent)任院长,按法国大学体制,改称震旦大学院,同年震旦首届文、理科学生毕业,民国教育部请马相伯代行监考,6月30日举行毕业典礼,授予十二名学生学士学位。
并在当年开始授文学和理学硕士学位,成为当时中国最早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大学之一。
1914年,南道煌(G.Fournier)任院长,仅一年,死于任,他奠定了震旦大学医、法、理工三学院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1932年震旦作为私立大学向南京国民政府登记注册,胡文耀任校长,设立以马相伯为首的董事会,常务校董才尔孟总揽一切。
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立案,设置法、文、理工、医四个学院。
1938年该校创办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1949年新中国建立,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脱离震旦大学独立。
1951年2月1日开始,所有传教士退出学校,天主教会停止拨给震旦大学经费。
同年8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与震旦大学合并。
1952年l0月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等合并组成上海第二医学院,其他法、文、理工各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从此震旦大学撤销。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38caa3b3968011ca30091c2.png)
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摘要:教会大学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产物,基督教在华创办学校起初是为了宣扬基督教,但随着教会大学教育功能的日渐凸显,教会大学客观上将西方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等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为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一定的历史贡献,并对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教会大学,高等教育近代化,影响,启示一、教会大学在中国所谓中国教会大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会凭借不平等条约于在华创办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机构。
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主义依仗自己的船坚炮利逐渐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开始在华兴办教会大学。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日战争前夕,教会大学快速发展并逐步纳入中国正规教育体系。
到20世纪50年代,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调整,中国教会大学与当时的公立、私立大学合并,组成了新的大学,自此教会大学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起初,中国教会大学是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而进入中国,是西方列强打开近代中国国门后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的产物,但在客观上,教会大学的出现将西方先进的办学经验引入中国,拓宽了教育职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催化剂,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益参考。
二、教会大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一)、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近代化方面,教会大学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其管理体制完善,院系设置合理,学科特色突出,较当时的国立大学略胜一筹。
教会大学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差会联合创办,大学管理机构设置表面上看起来隶属层次繁多,关系复杂,但实则真正发挥作用的只有几个部门。
例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发挥作用的仅是创办人会、校董事会、校长,而且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也有一些教会大学引入了近代欧洲大学自治的理念,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
教会学校
![教会学校](https://img.taocdn.com/s3/m/278c120fb52acfc789ebc95e.png)
11.成都
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五教会-华西坝
12.天津
天津工商学院(预科学校)-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et Commerciales-法国耶稣会(天主教)-天津英租界马场道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26.永泰
同仁初中-公理会
27.同安
启悟初中-归正会
28.惠安
时代初中-伦敦会
29.建瓯
培汉初中-英国圣公会
30.永春
崇贤中学-英国长老会
31.龙岩
培德女子初中-归正会
32.长汀
中西初中-伦敦会
亚盛顿女子初中-伦敦会
33.广州
真光女中-True Light Middle School for Girls-美北长老会-白鹤洞
15.莆田
哲理中学-美国卫理公会
咸益女子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16.南平
剑津中学-美国卫理公会
17.邵武
汉美中学-美国公理会
18.泉州
培元中学-英国长老会
培英女中-Pui Ying Middle School for Girls-英国长老会
19.漳州
-寻源中学-Talmadge College-美国归正会-芝山
41.天津
汇文中学-美国卫理公会-南关
超古毓馨联合初中-美国卫理公会
新学中学-伦敦会-天津法租界海大道
究真中学-公理会
法汉中学-(天主教)
42.北京
贝满女中-Birdgman Girls' School-美国公理会-灯市口佟府夹道
育英中学-Yu Ying Boys' Schoo-美国公理会-灯市口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
![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https://img.taocdn.com/s3/m/6a9c6903a8114431b90dd8af.png)
在教会女学的冲击下,国人也开始逐渐重视女子教育, 由国人开办的女子学校在少数大城市相继出现。深受传 教士影响的梁启超于十九世纪末率先在上海开办了一家 女子学校,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由国人主办的女 学。 女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也与一个 国家的兴盛有关。诚如梁启超所说“女学愈盛,国家愈 强”,女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远可善种”,于个人,“皆可各执一业以自养”, 于国家,“保国保种”,使国富强。
而对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 文化,教会学校经历了从排斥到利 用的过程。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企图 用“耶稣”来取代“孔子”,在思想文 化上控制中国。但他们渐渐意识到 儒家文化强大的内聚力及其对中国 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于是转变策略, 力图缓解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在 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孔子加耶稣” 的教育思想。由此,《诗经》、 《论语》等儒家经典也进入了教会 学校的课程表。例如,1881年在上 海创办中西书院的美国传教士林乐 知就强调“中西并重,毋稍偏枯”, 主张“半日教西学,半日读儒书”。
沪江大学
基督教大学的出现,也引发了中国官办及私立高等教育的产生 和发展。教会大学的建立促使中国开始重视高等教育,使中国 人自己举办的高等教育有章可循,教会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也为中国大学提供了师资力量。正是在教会大学的影响下,一 批中国的官办和私办大学开始建立,如北洋大学、京师大学堂 等。 教会大学的出现使中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一下子 缩短了几百年,这一事实是我们所不能也不应忽视的。教会大 学建立以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大约处于西方十六世纪宗教改 革时期的水平,即以古典文史学问为主的水平。早期在华基督 教大学的学术水平则与西方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水平相当,而到 二十世纪初时,在华最好的教会大学的水平则接近了同时代欧 美一般大学的程度。这种高等教育发展的飞跃同基督教在华开 办大学是分不开的。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7242b0df76a20029bd642dd5.png)
那些消失在中国历史上的教会大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会大学相继建立。
清末,公立大学只有3所,而教会大学就有8所。
从民国初到抗日战争中的20年间,在华的教会大学又新建了18所。
到1949年,尚有教会大学21所。
见下图(部分教会大学):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教会大学遭致命打击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许多综合性大学被拆分,而中国也一夜之间冒出许多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受到重创。
这一按照"苏联模式"和工业化建设需求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改革,影响了几代知识人的命运,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大学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工具,这一论点由于毛泽东的反复重申而成为真理。
毛泽东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强调:"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
"并一一点了这些教会大学的名。
颇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第一任部长马叙伦开始亲自将这些教会大学,包括他所喜爱和关心的之江大学"送走"。
1950年6月,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1951年1月,政府颁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关的指示》,各教会大学被迫与国外教会脱离关系。
燕京大学、之江大学、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这些似曾听闻过的年代久远的学府,最终在1952年全国院校大调整中集体消失。
教会与大学:欧洲大学的源头在教会本部分资料来源: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博文在古代希腊和罗马是没有大学的。
亚历山大里亚大学,并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a5e648d53186bceb19e8bb22.png)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而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登州开办的登州文会馆。
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则成立于1898年。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讲,教会大学只在香港和国外才有,而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教会大学,则相当陌生。
当一些人听到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这些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今天的一些民办的野鸡大学呢。
而实际上,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这十几所教会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中国融入现代文明,为教育和社会的现代化都居功至伟。
这些教会大学培养出的学术大师的人数,学生的成材率,今天中国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望其项背。
只是在1952年的那次全国院校大调整中,教会学校都集体消失了。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到了上世纪20年代之后已蔚为大观,包括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岭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 所。
教会大学已经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近日,香港浸会大学公布了2010年的招生计划,今年将在中国大陆招收140名本科生,除了高考成绩要达到重点本科线以外,还要求严格的面试筛选,每年的学费和住宿费一起,也要86000港币。
而在一百多年前,中国的这些教会学校则要“优惠”太多。
很多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子弟甚至是无家可归的小乞丐,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膳宿生活甚至路费。
而教会大学,除了一小部分学费收入,绝大多数开销都来自于海外教会和私人机构的捐赠。
教会大学还积极争取国外教育机构的资助。
如密苏里大学为燕京大学新闻系提供赞助;康奈尔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为金陵大学和岭南大学的农业科学提供赞助;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疗培训等。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8c3ef016c85ec3a87c2c5fa.png)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
客观上,对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义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作用。
一、创办报刊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开始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应首推办报。
早在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在马六甲编辑出版了一份名为《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期刊,这是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停刊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文报刊。
如《东西洋每月统纪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
其中,德国传教士郭实猎于1833年7月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在这一时期,传教士还创办了一些以外商、传教士、外交官员为对象的外文报刊,其中以美国传教士俾治文编辑出版的《中国丛报》影响最大。
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十九世纪四十到九十年代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企图用“文字播道”的方法来宣传基督教,以实现“中华归主”和为殖民侵略服务。
因此这些报纸除宣传基督教外,:还起着干涉中国政治,搜集中国情报,为殖民侵略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教士把介绍西学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因而在客观上,这些报刊杂志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沟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中的基督教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中的基督教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b2de9c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f.png)
教会学校:由教会创办,提供教育 服务
教育内容:教授基督教教义,同时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合作办学: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 管理学校
教育影响: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科 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推动了中国近 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引入西方教育理念:如科学、民主、自由等 推广现代教育制度:如学校教育、考试制度等 开设新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培养现代教育人才:如教师、医生、工程师等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近代 教育中的角色
基督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 影响和贡献
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教育的 联系和互动
基督教对中国现代教育发 展的启示和借鉴
基督教将继续在 中国教育事业中 发挥积极作用, 推动教育改革和 创新。
基督教学校将继 续加强与中国传 统文化的结合, 培养具有国际视 野和中国特色的 人才。
引入西方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如使用投影仪、幻灯片等教学工具
强调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科知识,还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交等方面 的培养
引入西方教育理念:将西方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如科学、民主、自由等 强调实践与创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推动教育改革: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如新学制、新教材等
建立农村学校:基督教会建立了许多农村学校,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教育机会 提供教育资源:基督教会为农村学校提供了教材、教具等教育资源 培养师资力量:基督教会培养了一批农村教师,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推广现代教育理念:基督教会推广了现代教育理念,提高了农村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概况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7fb7d2cbb9f3f90f76c61bd0.png)
7、齐鲁大学(济南,1911年)前身即是 前述的登州文会馆,该校由美、加、英 三国传教士合并山东原有的教会学校而 成的。先后叫过“山东新教大学”、 “山东基督教大学”, 1924 年在加拿大 注册。
8、华南女子大学(福州,1914年),由 美国卫理会开办,后在美国纽约注册。
9、金陵女子大学(南京,191பைடு நூலகம்年)是为 长江流域的第一所女子教会大学,由美 国基督教会组成董事会。
3 、在中国教育史上,教会学校是最早向中国 输入现代西方的教育制度、西学课程和教学方 法的。如班级授课制与实验方法,都是由教会 学校开设的。 4 、教会大学也是最早鼓吹男女平等思想和开 设女学,反对缠足,改良传统旧观念和习俗。 教会大学在引进西方现代新学科方面也作了许 多有益的工作,在英语教学、女子高等教育、 医科、农科、新闻、商业等领域起了先导作用。 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也作了贡献。
10 、沪江大学(上海, 1915 年),原名 浸会大学,后与浸会神学院合并。
11 、岭南大学(广州, 1916 年)是由美 国传教士创办的。他不同于其他教会大 学,不隶属于任何一个教派或教会联合 会组成。
12 、燕京大学(北京, 1916 年)是由美 国基督教美以协会所办的汇文大学和其 他教会联合会所办的华北协和大学全组 而成的。 1920 年又将华北女子大学并入 该校。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概况
一、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产生 1 、教会大学,是指欧美各类教会 团体在近代中国所设立的高等教育 机构。
2、中国近代教会学校产生于1840年鸦片 战争以后,著名有: 天主教在上海设立的徐汇公学( 1850 年)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登州设立的文 会馆(1864年) 林乐知在上海创办的中西书院( 1881 ) 年。
抗美援朝时期教会大学的爱国表达与身份重构——以金陵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抗美援朝时期教会大学的爱国表达与身份重构——以金陵大学为中心的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1e4c4f2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4.png)
2021年5月第36卷第5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N e i j i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M a y.2021V o l .36N o .5抗美援朝时期教会大学的爱国表达与身份重构以金陵大学为中心的考察刘海军, 王未强*(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7) 摘 要:当 抗美援朝 成为国家意志,并随着动员宣传成为社会主流话语时,社会各阶层不可避免地要在这一语境下作出回应㊂教会大学因其深厚的美国背景,在抗美援朝时期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存在,然而,这种身份的特殊性不仅没能成为其反美爱国的障碍,相反催生出更加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㊂教会大学师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控诉美帝罪行㊁参加军事干校㊁肃清美帝文化侵略等运动中,对 抗美援朝 表现出了高度的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㊂在此过程中,教会大学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并积极配合国家对旧式高等教育的改造,最终完成了身份的重构㊂关键词:抗美援朝;教会大学;金陵大学;爱国表达;身份重构D O I :10.13603/j .c n k i .51-1621/z .2021.05.012中图分类号:K 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21)5-0067-05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传教士和教会团体本着传播基督教的宗旨,在中国陆续创办了一批具有近代色彩的高等教育机构,统称教会大学㊂至1950年底,我国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共20所(不包括已经被接办的辅仁大学),其中接受美国津贴的学校有17所[1]㊂关于中国教会大学史的研究,学界有相当丰硕的成果①㊂既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对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与教会大学的关系,如非基督教运动㊁收回教育权运动㊁抗日战争等皆有考察㊂但对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影响教会大学发展进程缺乏专题研究㊂抗美援朝时期,教会大学的美国背景是否会影响其反美爱国的行为?教会大学的民族主义情感表达是否还存在 求同 与 求异 的张力?教会大学怎样通过自我改造与国家改造的双重行动逻辑完成身份重构本文将以抗美援朝时期金陵大学的反美爱国行动为切入点,论述相关问题㊂一㊁变与不变:本土化进程中的教会大学教会大学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中国的产物,本身拥有浓厚的 异域 色彩,并以 他者 形象出现在中国人民的视野中㊂虽说教会大学是由西方传教士所创立,其办学经费也主要来自西方捐款,并按照西方的法律在外国注册,但在客观上,它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 范式 借鉴,成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同时,教会大学毕竟生存于中国地域,以招收中国学生为主, 本土化 从一开始便成为其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只不过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表现的程度不一样而已㊂教会大学具有浓厚的 美国特质 ,其创办机构多数来自美国,学校建制多以美国大学为模板,办学经费主要依靠美国方面资助,教师群体具有深厚美国文化背景㊂金陵大学即是一所典型的美办教会大学㊂1910年,金陵大学由南京的三所基督教书院合并而成,次年就在美国立案㊂20年代后期,与燕京大学一起成为中国教会大学中最好的大学[2]464㊂金陵大学创办初期, 收稿日期:2020-12-01基金项目:教育部2018年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维护文化安全的历史经验研究 (18Y J A 710047);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项目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RWQ N 1711) 作者简介:刘海军(1986 ),男,四川德阳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㊁中共党史㊂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6卷无论是行政还是教学,都 很少与中国政府发生关系 [3]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金陵大学的中国化色彩越来越浓,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的 非基督教 运动和 收回教育权 运动,颠覆了教会大学原有的组织建构与办学体系[4]㊂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要求教会大学必须向中国政府立案㊂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明确规定,教会大学必须由中国人担任校长方准立案㊂在此情况下,陈裕光成为金陵大学的第一位华人校长,此后金陵大学积极向中国政府呈请立案,并最终在1928年9月获得成功,成为第一所在中国立案的教会大学㊂此后,金陵大学从教学管理㊁教学理念等方面全面地推进了 本土化 进程㊂本土化 进程并不意味教会大学与教会及其母国关系的中断㊂尤其是在办学经费方面,差会拨款及外国津贴仍然是教会大学最持久最稳定的收入之一㊂金陵大学创建初期,其办学经费主要依靠美国差会的拨款㊂从20世纪30年代起,由于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经费需求量巨大,除差会拨款外,美国各基金组织的资助㊁中国政府及各地方政府的补助㊁民间团体和个人的捐赠以及学杂费等成为金陵大学的重要收入㊂至抗战前,来自中国方面的经费已超过来自美国方面的经费, 1936-1937财政年度中国方面经费占金陵大学总收入的63%[5]198㊂但这样的情况并未维持多久,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学生人数减少,学费收入急剧下降,而中国政府的拨款也时有时无,来自中国团体和个人的捐助几乎为零[5]198㊂抗战期间,金陵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差会拨款和战时美国筹款补助,抗战结束后,中国方面经费仍没有起色㊂时至1951年,金陵大学代校长李方训还称: 我们自己能筹的经费很少,大部分来自外国,一旦外国津贴不能来,我们便感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㊂ [6]李方训这样说并非空穴来风,据统计,1950年金陵大学的收入来源中,外国津贴多达1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为454433万元,而同一时期学杂费只有53596万元[7]242㊂在另一份统计中,1950年秋季(7 12月),金陵大学接受原教会津贴数为66173.67美元,折合人民币为2051383770元,而这个季度,学校总收入为2540146684元[8]㊂从这两个统计可以得知,教会及外国津贴占学校收入的80%以上,学费及其他收入占比很低㊂可见,新中国成立后,教会及其母国的津贴与补助对金陵大学的办学仍然是至关重要的㊂正如美国学者芳卫廉所指出的那样: 海外资助是教会大学生存的重要因素㊂没有这些资助,它们既不会存在,也不可能继续下去㊂ [9]这也是教会大学与其他非教会大学最显著的不同点之一㊂除经费之外,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校园文化亦带有教会大学的典型色彩㊂金陵大学对宗教教育十分重视,一直将宗教课程列为必修课,只是在国民政府的压力下才改为选修课㊂即使这样,到了1944年秋季和1945年春季两个学期,选修宗教课程的人数仍然有127和125人,分别占全校总人数的八分之一和六分之一[10]㊂金陵大学的宗教活动也十分活跃,早在书院时代,学校就成立了学生自行发起的基督教青年会㊂1918年,基督教青年会会员增加到235名,占全校学生84%有余,后来又成立了金大基督教团契㊂除学生宗教组织外,金陵大学全体教职员组织 金大宗教委员会 ,指导并协助学生开展宗教事业㊂学校师生中,基督教徒占有相当比例㊂以l930 1935年为例,这六年间金陵大学信奉基督教的学生维持在140 170人左右,占全校同学总数的三分之一[11]㊂到了1951年,该年教职员及学生共有1113人,其中基督教徒就有250人,教职员基督徒81人,学生基督徒169人[12]㊂可见,学校师生中基督徒即使到新中国成立后也仍然大量存在㊂金陵大学,虽然经历了本土化的变革,却依然保留了作为教会大学的性质与特色㊂其办学历史与美国无法分开,办学经费长期依靠美国方面的拨款与补助,学校师生深受基督教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存在着亲美㊁崇美的思想㊂这也是中国教会大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即始终没有摆脱它的 异域 色彩㊂二㊁从控诉到践行:教会大学的反美爱国表达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社会形成了空前的民族主义思潮㊂经过国家舆论的广泛动员宣传,美国是中国人民的死敌,美国是最腐朽的㊁最反动的㊁最凶恶的这样一个 现时 的形象逐渐得到认同㊂当美国这个教会大学最大最重要的依赖国成为全社会直接批判和反抗的对象时,教会大学面临的身份紧张感要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㊂在强大的国家话语面前,消解这种身份紧张感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更加激烈的方式参加到反美爱国的浪潮中去㊂芮㊁林控诉事件是金陵大学反美爱国运动的第一个高潮㊂芮㊁林分别指美籍哲学系教授芮陶庵和农工系教授林查理,他们在抗美援朝期间发表的一系列反动言行被学生揭发出来,引发了一场针对二人及美帝侵略的全校规模的控诉运动㊂芮陶庵曾在课堂上说: 没有别的国家侵略美国的话,美国决不会侵略别的国家 ㊁ 美国第七舰队在水里,并没有在台湾,所以不是侵略行为 [13]㊂芮陶庵又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支援朝鲜人民的正义行动 是令人悲痛的事 ,甚至将战争的责任推给中国,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爆发了!中国是不能推卸战争责任的 [14]㊂林查理的言行同样激起了广㊃86㊃第5期刘海军,王未强:抗美援朝时期教会大学的爱国表达与身份重构大师生的愤怒㊂他在回答金大学生关于美机扫射东北的问题时说: 是有的,但只有几次,并且全是误会 ,又说: 中朝两国隔得太近,飞行员又是初来的 , 飞行员看见了地面上的军人,分不清朝鲜的㊁中国的 [13]㊂可是,打死的大部分根本不是军人,而是中国的工人㊁农民㊂这些为美国辩护的言论,招来了金大师生的一致声讨㊂1950年12月1日,‘新金大“揭露了芮㊁林二人的这些侮蔑中国人民㊁进行帝国主义宣传的反动言论,全校师生表示一致反对㊂社会系在当天下午便贴出抗议书,向林㊁芮提出质询㊂哲学系提出控诉,控诉过去受芮陶庵反动思想的麻痹,该系辩证法唯物班的同学提出 坚决拒绝听芮的反动宣传 ,而是要自己组织起来坚持学习辩证唯物论㊂农工系第一㊁第二小组,及农艺系㊁化学电工等系一致认为芮㊁林二人的言论是帝国主义分子的宣传,必须要制止㊂学生会接受同学们正义的要求,决定召开系科代表大会讨论此事㊂此外,金大新闻社的巨幅报纸,连日列举芮㊁林的罪证㊂黑板上贴满了各系级同学愤怒抗议的大字报,不少系级的抗议书上斥责他们已无耻地成为活动的 美国之音 ㊂金陵大学的 大学之声 播音器也激动地朗诵着 我现在从这两个帝国主义分子身上,认清了一个道理:他一方面侮辱和诽谤我祖国,一方面又热心为我国 培养 人才,我们决不要这种 慈善家 [15]㊂可见,芮㊁林二人的言论激发了全校同学的爱国热忱,反美爱国运动在全校范围内得到了高度的认同㊂12月5日下午,金陵大学举行了1500余人的反侮辱㊁反诽谤控诉大会㊂女同学许复宁说: 今天在太平洋彼岸,我们中国人民的代表伍修权正在安理会上揭发美帝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我们今天也在这里控诉两个帝国主义分子,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我们金大同学也已经站起来了 ;陆启鹏同学在对林查理的控诉中说道: 林查理以为今天还是和新中国成立前一样,中国人可以像狗一样打死,因此今天我们许多东北同胞无缘无故地给炸死了,他轻描淡写的说是 误会 ,他这种对中国人民的敌恨态度我们还能忍受么? [16]老师也在会上表明了态度,经济系主任曹国卿教授说: 芮㊁林这种行为,完全证实了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分子㊂ [14]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针对芮㊁林二人的反美控诉运动,使广大师生在精神上经受了一次洗礼㊂美国这一作为教会大学创办者的形象已经在民族主义和强大的社会舆论面前荡然无存了㊂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深入,踊跃参加军事干校成为金陵大学反美爱国运动的又一高潮㊂经过芮㊁林控诉事件以后,金陵大学师生爱国热忱被激发出来了,思想也开始由亲美㊁崇美转变为仇美㊁蔑美㊁鄙美㊂他们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参加军事干校,以实际行动践行反美爱国的决心㊂1950年12月12日,南京市成立了军事干校招生委员会,决定于14日开始进行报名㊂当天,金陵大学便举行了参加军事干校动员大会㊂在会上,许多同学积极发言,吴庆敦同学就说: 是这次行动才使我深切地了解做一个中国人的伟大,庆幸我生在毛泽东的时代,我是学农的,我爱祖国锦绣的山河田野,当美帝的飞机竟敢在我东北肆虐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责任, 今天,祖国需要我的时候到了,我要走到祖国需要的光荣岗位上去㊂ [17]吴庆敦的同寝室同学柳启平,当他听到吴庆敦的报名消息时,他内心起了波动:参加呢?还是不参加?他问陈善光教授,陈教授鼓励他参加,这时他感觉到自己 太自私了 ㊂他说: 鸟都爱群,我是人,我是青年人,能眼看祖国侵略而不起来吗? [18]可见,参加军事干校在金陵大学学生中获得了广泛认同㊂14日,金陵大学举行参加军事干部学校报名大会㊂曹国卿教授勉励儿子参加军校,并说: 我不但赞成儿子去,就是祖国需要我去时,我也要去 ㊂高觉敷㊁陈纳逊教授也相继讲话,高教授介绍他两个女儿参加军校时他的内心: 当孩子走到祖国光荣的岗位上去时,这是做父亲的光荣 ;陈教授则说: 我的两个孩子都参加了,我只有一个顾虑,怕他们取不上㊂ [19]可以看出,不仅学生,老师㊁家长也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情怀,鼓励自己的子女参加军事干校㊂16日,报名日期截止,金大有176人报名参加,占全校学生人数的854人的百分之二十点五[20]㊂短短几天之内,有如此多的同学报名参加,足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已成为青年学生的一种共识㊂朝鲜战争爆发后,学校里面尚有相当的美籍教师,由于他们身份的特殊性,他们的言论自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㊂金大的控诉运动使得广大师生相互感染,激发了对美国的仇视,产生了高度一致的行动㊂如果说反美控诉运动是在思想层面的反美,那么参加军事干校运动则是在实际行动上的反美㊂教会大学的美国背景不仅没能成为其反美爱国的障碍,恰恰成了强大民族主义语境中的一种 原罪 ,由此而演变成一种摆脱 原罪 式的激烈的自证行动㊂可以说,抗美援朝时期,教会大学的生存语境已不具备让其保持身份独立的空间,生存与信仰的两难,故土与 他乡 的张力,已被强大的民族主义思潮消解, 求同 成为唯一的目标㊂三㊁国家改造与自我改造:教会大学的身份重构抗美援朝时期,教会大学激烈的反美爱国行动,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民族主义语境下 没有选择 的行为㊂20世纪20年代后呈加速化趋势的本土化中国化进程,尽管没有使教会大学完全摆脱 外国 色彩,但对自㊃96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6卷身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日趋增强,当抗美援朝具有普遍正义时,反美爱国便具有内生力㊂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教会大学实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造策略,教会大学的 外国 色彩进一步弱化㊂教会大学基于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拥护和对新社会的向往,本身也具有自我改造㊁融入新社会的内在诉求,通过抗美援朝这一事件的催化,国家改造和自我改造达到了完美的统一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了对教会大学的有序监管㊂1950年5月,周恩来在基督教问题座谈会上发表谈话,指出中央政府对于外国捐款的基本态度是不盲目排外,但如果这些外款带有附加条件, 就不能接受 [21]223㊂6月1日到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明确规定: 私立高等学校的行政权㊁财政权及财产所有权均应由中国人掌握 ,并要求 全国私立高等学校均须重新申请立案 [22]㊂这些新的教育方针出台,表明国家对于教会大学的改造在逐渐加强,教会大学的身份独特性在逐渐消弭㊂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给在华外国教会学校的命运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和根本性的转折 [23]㊂12月16日,美国政府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全部财产,并禁止向中国汇寄资金,而当时中国绝大多数教会大学都是接受美国津贴,资金的中断使得这些学校难以为继㊂29日,中国政府决定: 计划并协助人民使现有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和宗教团体实行完全自办 [21]514,并发布‘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登记条例“㊂1951年1月11日,教育部要求,一切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都要进行登记,1951年将接受美国津贴的学校全部处理完毕[24]㊂教会大学的接办,既是教育主权的收回,同时也为彻底地割断同美帝国主义的联系,肃清美帝文化侵略的影响创造了条件,从而推动了教会大学改造的进一步深化㊂国家接办教会大学的这一举措,得到了金陵大学师生的一致拥护和支持㊂政务院‘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决定“颁布以后,金陵大学立即发表拥护宣言: 本校师生员工一致坚决拥护, 我们决定以实际行动,团结一致,力促我政务院这一英明决定,在本校早日实现 [7]72-73,并在第一时间到南京市登记处登记㊂代校长李方训则说: 让旧的跟着残冬死去,新的随着新岁新春生长起来吧!我们坚决拥护郭副总理的报告,以最大努力促其实现㊂ [25]工会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桢教授指出: 金大过去是美帝文化租界,金大师生员工无形中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美帝的思想影响,今后不再依赖美帝,要和他一刀两断㊂ [26]以此为契机,金陵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肃清美帝文化侵略影响的思想运动㊂全校师生员工联系实际,集中地批判了各种崇美思想,一致提出通过这次学习要永远地㊁彻底地㊁全部地在思想感情上结束美帝文化侵略的恶毒影响,改造自己改造金大㊂1951年1月16日,金陵大学举办了 美帝利用金大进行文化侵略史料 展览,被称之为 扫毒 运动㊂揭露了许多美帝侵略罪行,使金陵大学师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美帝创办金陵大学的目的和本质㊂19日,美国国务院控制下的 在中国的基督教大学联合托事部 打电报给李方训,要李于2月中旬到香港商谈经费问题㊂这激起了金陵大学师生员工更大的愤怒,各系分别进行讨论,均认为这是美帝对金大师生的又一侮辱㊂化学系汪仲钧教授指出: 最近的学习,使我们认识美帝是不会白花一个钱的,今天美帝又想来欺骗我们,我们不但不理他,不要美帝的钱,还要给他一个有力的打击㊂ [27]全校师生一致决议 不予回复,拒绝邀请 [2]547㊂从此,金陵大学断绝了与外国教会的一切联系㊂可见,美国并不甘心放弃其在华教育权利,然而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境下,美国的任何举动都只会更加激发师生的反美爱国热潮㊂1951年9月,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学院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标志着金陵大学作为教会大学历史的彻底结束㊂1952年院系调整,教会大学与原来的公立㊁私立大学融合到一起,组成新的大学㊂至此,金陵大学作为教会大学形式上的象征也不复存在㊂教会大学在开展控诉运动㊁参军参干运动㊁肃清美帝文化侵略影响运动等反美爱国运动中,不断批判自己的亲美㊁崇美思想,不断地加深自身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最终在新生的人民政权对旧式高等教育进行改造的时代洪流下,借助于抗美援朝这一历史性因素,完成了身份的转型与重构㊂教会大学的身份重构,是半个世纪以来教会大学本土化㊁中国化的最终结果,亦是近代整个中国由落后挨打到独立自主㊁重新站起的必然结果㊂四、结语教会大学自诞生起,便一直受到中国方面舆论的诸多非议,尤其是认为教会大学的 外国化 会导致其民族主义情感的弱化,教会大学部分师生 视西人如帝天,事事唯命是听,而尤示亲昵于出资办该学校之国家 [28]㊂如此一来,在其中受教育的中国青年就会产生对外国的感情,当该国成为中国所反对的帝国主义目标时,青年的斗志就会受到影响[29]㊂这样的看法只有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没有成为强大的社会主流话语时才相对成立,而一旦民族主义思潮主导社会话语,教会大学师生往往表现出更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㊂相㊃07㊃第5期刘海军,王未强:抗美援朝时期教会大学的爱国表达与身份重构较于非教会大学而言,教会大学师生在民族主义语境中是相当敏感的,他们常以更激烈的言行去清洗自己 异化 身份,以此求得社会认同㊂当 抗美援朝 成为国家话语,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行动准则时,教会大学已不存在 求异 的空间,它们本着 求同更趋激烈 的原则,积极投入到反美爱国的浪潮中去,并在此过程中改造了自我,与国家改造 并流 最终完成了身份的转型与重构,为教会大学的历史终结作了有力的注脚㊂注释:①仅相关著作就有,章开沅.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章开沅主编.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章开沅,马敏.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杰西㊃格㊃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 195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美)芳卫廉.基督教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 [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刘家峰,刘天路.抗日战争时期的基督教大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等㊂涉及到金陵大学史的专门研究,可参看张宪文主编.金陵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等㊂论文则从各个视角,对教会大学本身的体制机制㊁学科建设㊁人物群像,以及教会大学与政府㊁教会大学与宗教㊁教会大学与社会㊁教会大学与近代高等教育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具体到与本论文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徐保安.故土中的 他乡 :民族主义与教会大学学生的爱国情感表达[J].学海,2013(3);章博.生存与信仰之间:教会大学的两难处境(1922 1951) 以华中大学为中心[J].江汉论坛,2013(9),此二文集中考察了教会大学在民族主义思潮下的爱国特点,即存在 求同 与 求异 的张力㊂蒋宝麟.20世纪20年代金陵大学的立案与改组[J].近代史研究,2016(4);平欲晓,张生.一个教会大学校长的生存状态 陈裕光治理金陵大学评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蒋宝麟.金陵大学的经费来源与运作研究(1910-1949)[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4),则分别考察了金陵大学的本土化进程和经费来源状况㊂叶张瑜.建国初期教会大学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3),则是为数不多的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教会大学历史进行考察的论文㊂参考文献:[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1-32.[2]南京大学校史编写组.南京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3]陈裕光.回忆金陵大学[M]//金陵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1888-1988.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11.[4]杰西㊃格㊃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 195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94.[5]刘家峰,刘天路.抗日战争时期的基督教大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6]座谈文教救济事业自办问题[N].新华日报,1951-01-23(1).[7]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8]私立金陵大学1950年秋季(7 12月)经费支出[A].南京市档案馆馆藏,全宗号:5064,目录号:3,案卷号:214. [9]芳卫廉.基督教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 [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190.[10]金陵大学史料选:中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75.[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38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75.[12]王德滋.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659.[13]抗议美籍教授林查理㊁芮陶庵反动言行[N].新华日报,1950-12-05(1).[14]南京金陵大学师生,揭露美籍教授反动言行[N].人民日报,1950-12-08(1).[15]维护民族尊严的正义怒吼[N].新华日报,1950-12-06(1).[16]金大全校师生悲愤控诉[N].新华日报,1950-12-06(1).[17]南大㊁金大㊁金女院昨举行动员大会[N].新华日报, 1950-12-23(1).[18]南大五百同学决参加军校金大金女院百余同学踊跃报名[N].新华日报,1950-12-14(1).[19]金大昨有一百余同学报名[N].新华日报,1950-12-15(1).[20]全市爱国学生的无上光荣7400余人报考军事[N].新华日报,1950-12-17(1).[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2]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私立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N].人民日报,1950-08-19(3).[23]张宪文.金陵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01.[2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5.[25]金陵大学拥护政务院决定[N].新华日报,1950-12-31(1).[26]金大工会全体会员今起学习政务院决定[N].新华日报,1951-01-09(1).[27]金大发表声明痛斥美帝利诱阴谋[N].新华日报, 1951-01-28(2).[28]常道直.对于教会大学问题之管见[J].中华教育界, 1925(8):5.[29]恽代英.恽代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15.(责任编辑:王建平)㊃17㊃。
试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大学创立中的作用上
![试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大学创立中的作用上](https://img.taocdn.com/s3/m/48bec8b5c77da26925c5b081.png)
试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大学创立中的作用(上)2012-05-29 15:00:06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摘要:西方传教士在华兴教办学,是他们试图用基督教征服中国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极创办教会大学,主动参与国立大学的创建,把西方大学教育的理念、管理、课程、内容、方法等引介和移植到中国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对中国近代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代大学,传教士,教会大学中国近代大学是在晚清废除传统教育制度、改革传统教育机构的基础上,模仿和借鉴西方近代大学制度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考察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历程,总结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历史经验时,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那就是西方传教士的作用和影响问题。
诚然,西方传教士在华办学兴教中所表现出的传教意识和文化扩张野心昭然若揭,但他们通过办学或参与办学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超越了他们的初衷,客观上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此应该给予实事求是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与兴学历程西方传教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①,来源于西方基督教各教会组织。
传教士的本业是播撒福音、培养信徒,同时,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积极参与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活动,足迹遍及资本主义之势力所及。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有籍可考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初,约在公元635年,基督教聂斯脱利派(Nestorianism)曾一度进入中国,史称“景教”,但没有太大作为。
元初,基督教罗马派也曾进入中国传教,也没有产生太大社会影响。
明朝末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客观上使得与西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科技联系密切的基督教在华扩大传播成为可能。
这时,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他们积极奔走于达官显贵之间,赠送科技奇物,宣讲科技知识,译介科学著作,引起了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关注,在一些地区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中国基督教历史普及篇
![中国基督教历史普及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dc0a8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7.png)
中国基督教历史普及篇第一篇:中国基督教历史普及篇中国基督教历史普及篇基督教在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广义指包括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在内的,以基督耶稣为救主的宗教。
狭义则指新教,或曰更正教、反对教等。
我们这里指广义的基督教。
『唐朝』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确切记载是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叙利亚传教士阿罗本到达长安。
阿罗本带来的基督教,是一个当时被认为异端的派别聂思脱里派,来华后被称为景教。
唐朝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笃信道教,下旨禁止佛教等其他宗教,至此基督教在中国第一次终止了传播。
『元朝』聂思脱里派获得恢复元朝开始,由于大量色目人来到中国,使中国的景教信徒回升。
马可波罗和一些中世纪西方学者指出中国和蒙古有很多景教小团体存在,特别是蒙古克列惕(Kerait)、汪古惕(Ongut)两部族信奉景教。
当时他们在帖八里的主教曾一度与当时新兴的天主教传教士发生冲突。
元朝的景教徒称为“也里可温”(arkagun),享受免兵役和免税的特权。
据马可波罗报告,元代中国北京、山西大同、甘肃敦煌、肃州、甘州、凉州,宁夏、新疆喀什噶尔、叶尔姜、依犁,江苏扬州、杭州、镇江,浙江温州、福建泉州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元代著名的景教僧人有扫马和雅八阿罗诃。
根据后来在泉州出土大量景教文物,可知福建泉州是当时中国南方景教的中心。
天主教传入中国1243年英诺森四世派西班牙方济各会会长柏郎嘉宾(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到中国华北传教,于1246年抵达蒙古帝国上都哈拉和林,晋见蒙古大汗贵由(窝阔台之子),但是未能说服贵由皈依天主教,于次年返回。
1243年同年,教皇还派方济各教士罗兰,多明我会士安息灵二位传教士到华南传教。
但二人未成功到达。
1252年法王路易九世派遣方济各会修士吕柏克(鲁不鲁乞)出使蒙古,1254年1月3日吕柏克到达和林晋见蒙哥。
教皇使者与马可波罗1265年意大利天主教徒尼古拉·波罗和马飞奥·波罗兄弟抵达蒙古帝国首都大都(今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派遣他们回报罗马教廷,请教廷派遣传教士来元帝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教会大学和其它教会大学(如:天主教辅仁大学、天主教耶稣会震旦大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齐鲁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cheeloo)、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沪江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等。
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
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中国教会大学还包括南京:金陵神学院,上海: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为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
以及徐汇神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天主教辅仁大学,天津:天津工商学院,长沙:湘雅医学院等。
当年(新中国成立前)沪上七大私立名校(大学):圣约翰(教会大学)、震旦(教会大学)、复旦、光华(圣约翰分离的教会大学)、大夏、大同、沪江(教会大学)。
Ⅰ、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
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创办于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在国内外名声大噪。
在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
中国大陆国民政府迁台后,燕京大学在香港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
在中国大陆,其资产由中国政府接管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
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
Ⅱ、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为190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联合开办。
鼎盛时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有“南齐北燕”之称。
大陆许多知名学者如老舍先生、历史学家顾颉刚、墨学大师栾调甫、戏剧学家马彦祥等纷纷到此执教。
齐鲁大学是当年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在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中被撤销,原校址今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
其各学科分别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
Ⅲ、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
于1900年由基督教监理会在中国苏州创办,其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
1951年在台湾复校,也是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
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
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会计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Ⅳ、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大学,以“光与真理”为校训。
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上遥遥领先。
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
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给华东政法大学,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历史长河。
该校培育了林语堂、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等一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
Ⅴ、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是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
也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在中国高校中有一定历史地位,林汉达、金仲华、朱生豪(翻译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
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
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之江大学宣告结束。
Ⅵ、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
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于此。
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编类中,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持有金陵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
是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
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其余院系参与组建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高校。
其历史档案划归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将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金大鼓楼校址。
Ⅶ、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前身为格致书院,开创了中国华侨教育的先河,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创办,当时以钱树芬为首的一批爱国校友倡议接办学校,同年7月经广东政府批准,学校收归中国人自办,并正式改名私立岭南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
1927年4月学校宣布停办。
1952年岭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与国立中山大学及其他院校的文、理科合并,组成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Ⅷ、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又称金陵女子大学(Ginling College),简称金陵女大。
1913年(民国二年)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决定在长江流域联合创办一所女子大学,最终选定南京为校址所在地,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
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
首任校长为德本康夫人。
金陵女子大学校训:厚生。
金女大办学中设置过16个四年级学科,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1923年7月移至随园永久校址,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参与。
为中西合璧的东方建筑群。
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
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金陵大学合并,1952年院系调整中主体并入南京大学。
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Ⅸ、沪江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是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信会背景的教会大学,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鼎盛时期以文理商著称于世,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
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
另设浸会神学院,由美国人万应远博士任院长。
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对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旨在“中国化”的整顿和改革,使沪江在当时私立大学中以学风纯朴闻名,较少教会气,更多中国化著名。
沪江大学以“信义勤爱”为校训。
持自强不息之志,擎教育兴国之旗,走民族振兴之路,是几代学人不变的追求。
即便饱经沧桑,亦坦然以对,不忘教书育人、教育强国之神圣职责。
1952年秋季,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各科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相关院校,原址上组建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
经历一百多年的历史沉淀,沪江精神至今依然常青于黄浦江畔。
X、华中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华中地区几个英美基督教差会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创办了文华书院(Boone Memorial School)。
1885年,英国循道会也在武昌开办博文书院(Bowen College)。
加上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
1906年,美国耶鲁大学雅礼会在湖南长沙开办了雅礼大学。
美国复初会在岳阳也开办了湖滨大学。
1924年文华书院改名为华中大学。
1924年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并入。
1929年岳阳滨湖书院大学部,长沙雅礼书院大学部并入。
1926年上述学校一度被迫关闭。
后来在武昌的文华校园内联合办学,校名为华中大学。
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了教会学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以原公立华中大学为主体,集中了私立中华大学,广西大学湖北教育学院,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平原师范学院,海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建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3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
XI、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1915~1951)系创建于1915年的一所教会大学,清宣统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会推举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会长高绰博士(Dr.John Goucher)来福州,与福建基督教六公会联议创办大学,几经酝酿、筹备,于民国四年(1915)成立董事会,以俾益知(W.L.Beard)为主席,推选庄才伟(Aduin C.Jones)为首任校长,校名定为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学校原址为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东南麓、闽江之畔的马尾区魁岐村福州制药厂(今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
1951年1月,教育部决定接办福建私立协和大学和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将两校建制撤销,成立“福州大学”。
1953年“福州大学”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
1972年,福建师范学院改名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协和大学的优良文化现正由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进行传承。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成立的“协和文化寻根课题组”得到了福建协和大学校友的支持,使福建协和大学的文化能得到延续。
同时,福建协和大学校友会也设立在了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