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校中药药剂学讲义
2021中医执业药师讲义之中药学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概括,又称中药的偏性。
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细目一四气要点一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四气,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要点二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细目二五味要点一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滋味的反映。
然而和四气一样,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药味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滋味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髙度概括。
要点二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有泄、燥、坚阴的作用。
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淡: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一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它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是相对而言的。
中药药剂学重点
中药药剂学重点一、名词解释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制剂: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有效部位:系指从植物、动物、矿物等中提取的一类或者数类有效成分,其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有效成分:系指起主要药效的物质,一般指化学上的单体化合物,纯度应在90%以上,能用分子式或结构式表示。
喷雾干燥法:系直接将浸出液喷雾于干燥器内使之在与通入干燥器的热空气接触过程中,水分迅速汽化,从而获得粉末或颗粒的方法。
泡腾干燥:又称流床干燥,系指利用热空气流使湿颗粒悬浮,呈流态化,试“泡腾状”,热空气在湿颗粒间通过,在动态下进行热交换,带走水汽而达到干燥的一种方法。
冷冻干燥法:系将浸出液浓缩至一定浓度后预先冻结成固体,在低温减压条件下将水分直接升华除去的干燥方法。
表面活性剂:凡能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或界面张力)的物质,成为表面活性剂。
HLB值:即亲水亲油平衡值,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的强弱。
昙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大,达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混浊,甚至产生分层。
这个使溶液由澄明变混浊的温度点称为昙点。
增溶: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溶解度增加的征象称为增溶。
具有增溶感化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热原:是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氯化钠等渗当量:指1g药物呈现的等渗效应相当于氯化钠的克数,用E表示。
低共熔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经混合后出现润湿或液化的现象,称为低共熔现象。
松片:片剂硬度不够,将压成的片剂置中指和食指之间,用拇指轻轻加压就能碎裂的现象称为松片。
裂片:片剂感受到震动或经放置后从腰间开裂或从顶部脱落一层称为裂片。
气雾剂:系指药物提取物、饮片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在具有特定阀门装置的耐压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喷出呈雾状、泡沫状或其他形态的制剂。
《中药药剂学》课件——第十三章 丸剂
中药药剂学
第十三章 丸剂
特点
1.传统的丸剂作用迟缓,多用于慢性病的治疗 2.某些新型丸剂可用于急救 3.可缓和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4.可减缓某些药物成分的挥散 5.丸剂的缺点
中药药剂学
赋形剂
水丸 蜜丸 水蜜丸 浓缩丸
糊丸 蜡丸
第十三章 丸剂
分类
水、酒、醋、药汁 蜂蜜 蜂蜜水 以药物或部分药物的煎液 或提取液浓缩成浸膏 淀粉糊、米糊等 蜂蜡为赋形剂
①柱塞②提升↑,打开入口; 柱塞③提升↑,药液吸入 横孔
②当柱塞③开始下降时↓,柱 塞②先下行↓,将入口通 道封闭
③此时,柱塞④上升↑,其环 槽与泵体通孔相对,通道 打开,药液被推挤出泵体
④柱塞④下降↓,封住出口
滴丸剂的生产技术—丸重
理论丸重=2πry r—滴管口半径;y—药液的界面张力。
影响丸中的因素:滴管口的半径; 滴管口与冷凝液面的距离; 药液界面张力。
中药药剂学
方法:
第十三章 丸剂
1.粉末直接起模法
手工起模 特点:丸模结实,但费工时。
机械起模
2.湿粉制粒起模法
改进
特点:丸模成型率高,丸模均匀,但模子较松
(三)成型
注意:每次加水、加粉量
(中药四药剂)学 盖面
1.干粉盖面 2.清水盖面 3.清浆盖面
第十三章 丸剂
(五)干燥
一般——80℃
含水 量 < 9%
中药药剂学
微丸
第十三章 丸剂
指直径小于2.5mm的各类球形或类球形的药剂。
中药药剂学
第十三章 丸剂
蜡丸、糊丸
糊丸——以米糊或面糊为粘合剂 蜡丸——以蜂蜡为粘合剂
释药极慢,延长药效,降低毒性, 适合于毒性、刺激性的药物
中药药剂学文字讲义
学习要点:
1.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性质
2.10 大术语:中药药剂学、剂型、制剂、成方制剂、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处方药、非处方药、新药、GMP
一、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性质
1.概念
药圈,药学人员的圈子!
第 2 页 共 197 页
药圈会员收集分享整理资料,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16.其他剂型
11
§17.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12
§18.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10
§19.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概论
10
§20.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7
中药药剂学——合计 20 章,100 节,278 大考点,49 题,34.5 分
重要章节(50%) 注射剂 片剂 丸剂 液体药剂 外用膏剂
考点分析:★★液体药剂(§7.4):常用附加剂的种类与作用。 讲在方法之前:
8.配伍变化的基本知识(20)
各章分值分布
目录
考点 分值
比例
§1.中药药剂学与中药剂型选择
9
1~2
§2.药剂卫生 §3.粉碎、筛析与混合
14
1.5~3
15%
14
1~2
§4.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
14
1~2.5
§5.散剂
5
1~2
§6.浸出药剂
9
1~4
§7.液体药剂
23
1~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注射剂
33
2~5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
0~2.5 1~1.5 1~2
15% 0~2 0~2.5
四、复习应考方法
1.树立信心,认真备考-“十二五”规划
中药药剂学复习参考资料 (1)讲解
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药物传递系统/DDS)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灭菌:指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全部杀灭的技术。
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
药品:一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得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剂型制剂:根据《中国药典》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品,称制剂调剂:按照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配置,注明用法用量的药剂调配操作,称调剂中成药:指以中药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
表面活性剂:指能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的物质HLB值:即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
起昙:起昙是指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其水溶液加热至一定温度时,溶液突然浑浊,冷后又澄明。
开始变浑浊的温度点称为昙点。
热原: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性热源。
药剂学上的“热源”通常是指细菌性热原。
流浸膏剂或浸膏剂:是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浸出有效成分,蒸去部分或全部溶剂,并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而制成的两种剂型。
凝胶:如明胶水溶液,琼脂水溶液,温热时为粘稠性流动液体,温度降低时,呈链状分散的高分子形成网状结构中,形成不流动的半固体状物。
融变时限:指用于检查栓剂、阴道片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的融化、软化或溶散情况的方法。
崩解时限:本法系指用于检查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的崩解情况。
溶出度:指药物在规定介质中从片剂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固体分散剂:指药物与载体混合制成的高度分散的固体分散物。
缓释制剂:指用药后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药剂学讲义
第一章 绪 论【大纲解读】【考题预测】(1-2分)一、剂型、制剂和药剂学的概念 (一)剂型的概念由于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生物技术所制得的各种药物一般是粉末状的、结晶状的或者是浸膏状态,所以病人是无法直接使用的。
因此,有必要将这些粉末状的、结晶状的或者是浸膏状态的药物加工成便于病人使用的给药形式(如丸剂、冲剂、片剂、膜剂、栓剂、软膏剂、胶囊剂、气雾剂、滴鼻剂、乳剂等),这些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二)制剂的概念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
应当说明的是,凡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制的并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方剂一般是在医院药房中调配制备的,研究方剂的调制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科学称为调剂学。
【精要速记】剂型:形式,制剂:品种。
最佳选择题下列关于剂型的表述错误的是A.剂型系指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B.同一种剂型可以有不同的药物C.剂型系指某一药物的具体品种D.同一药物也可以制成多种剂型E.阿司匹林片、扑热息痛片、麦迪霉素片、尼莫地平片等均为片剂剂型[答疑编号501202010101: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配伍选择题 A.药物剂型 B.药物制剂 C.药剂学 D.调剂学 E.方剂1.根据《中国药典》等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答疑编号501202010102: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2.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答疑编号501202010103: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三)药剂学的概念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沦、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为了便于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将其内涵分成如下三个层次加以具体阐述:第一,药剂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药物制剂;第二,药剂学的研究内容有: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五个方面;第三,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
《药剂学》讲义(全)
《药剂学》第一章绪论一、剂型、制剂和药剂学的概念(一)剂型的概念剂型:任何一种药物(化学原料药、抗生素原料药、生物制品、中药提取物、基因药物等)用于防病治病,必须加工成便于病人使用的给药形式(如丸剂、冲剂、片剂、膜剂、栓剂、软膏剂、胶囊剂、气雾剂、滴鼻剂、乳剂等),这些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制成药物的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二)制剂的概念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制剂(preparation)凡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制的并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
方剂一般是在医院药房中调配制备的,研究方剂的调制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科学称为调剂学。
(三)药剂学的概念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1.药剂学研究的对象是药物制剂;2.药剂学研究的内容有: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五个方面;3.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技术科学。
二、剂型的重要性与分类(一)剂型的重要性1.给药途径与药物剂型(1)人体有多种给药途径(2)药物剂型必须根据给药途径的特点来设计与制备,与给药途径相适应。
2.剂型的重要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剂型的重要性(1)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2)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4)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5)剂型可影响药物的疗效。
(二)剂型的分类1.按给药途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与临床使用密切结合,即将给药途径相同的剂型分为一类,它能反映出给药途径与应用方法给制剂的特殊要求,但同一种制剂可能其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不同,所以出现在不同给药途径的剂型里。
按给药途径分类常见的剂型,如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及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2.按分散系统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来阐明各类制剂的特征,但不能反映用药部位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
中药药剂学:第一章 绪论
1930年,国民党政府编纂《中华药典》第一版,主要 参考美英药典
23
新中国成立后共出版9版《中国药典》: 53版药典 一册 中西药在一起. 63版药典 二册 各有凡例、正文与附录三部分组成. 77版药典 二册 85版药典 二册 90版药典 二册 95版药典 二册 2000药典 二册 *2005药典 三册 *2010药典 三册
19
理想剂型的要求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剂量小、毒副小、包装小 五方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
运输方便、贮存方便
20
第五节 中药药剂工作依据
中药药剂工作必须遵从《中国药典》和《部颁 药品标准》、《部颁药品卫生标准》及各种药品 管理法规,也应遵从临床研究用药品质量标准、 暂行或试行药品标准、企业标准、制剂规范与处 方等文件。
6
第二节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一、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况
夏禹时代:酿酒,有酒剂,并发现了曲 商代:汤剂,酒剂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第一部医书 《黄帝内经》
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等剂型及制法 东汉张仲景(公元150--219年) 《伤寒论》记载汤剂、丸剂、
散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洗剂、软膏、 栓剂及脏器制 剂等十多个剂型
胶体溶液类:胶浆剂、火棉胶、涂膜剂 乳浊液类: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搽剂 混悬液类:合剂、洗剂、混悬剂 气体分散剂:气雾剂 固体分散剂:散剂、丸剂、片剂
14
四、按给药途径分类
胃肠道给药剂型: 汤、合、糖浆、片、颗粒、灌肠剂、栓剂等
非胃肠道给药剂型: 注射剂 皮肤给药:软膏、膏药、橡胶膏剂.... 粘膜给药:滴眼剂、滴鼻剂、舌下片、栓剂、膜剂... 呼吸道给药:气雾剂、烟剂、吸入剂
中药药剂学第21章ok讲课文档
药 物 剂 型 与 给 药 途 径
15 第十五页,共37页。
三、机体生理因素
用药对象机体生理因素的差异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
和程度,因此也是影响制剂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1.胃肠道pH值 2.胃排空速率与肠蠕动 3.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 4.种族、性别、年龄、
病理状态及遗传因素
16
影响因素
第十六页,共37页。
4 第四页,共37页。
三三、、研研究究现现状状
有效成分明确, 而且有可供定量 检测分析方法的 中药制剂
组成成分比较 复杂,但能选 择其中某个或 某类反映中药 制剂药效的化 学成分作为检 测的指标
组方复杂、有 效成分不明确 或有效成分明 确但缺乏灵敏、 特异、定量检 测方法的中药 制剂
5
第五页,共37页。
中药药剂学第21章ok文档ppt
第一页,共37页。
一、含义与研究内容
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医临床疗效,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施于机 体后有效成分的体内过程以及被机体利用的速 度和程度。
2 第二页,共37页。
一、 含义与研究内容
➢ 研究中药固体制剂的溶出度 ➢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口服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间。
30 第三十页,共37页。
三、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相关关系
(一)体内外相关性
固体制剂口服后经历药物自制剂中释放和药 物吸收入血两个阶段。
释放缓慢 吸收缓慢
相关关系较好 相关关系不好
31
第三十一页,共37页。
(二)相关数据处理法
1.单点相关关系的确定 某一溶出时间点如t0.5(药物溶出50%需要的时间
)与某一药动学参数Cmax(最大血药浓度)的相关
中药药剂学强化讲义
中药药剂学强化1.现代药剂学分支学科(1)工业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剂型设计及制剂理论与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学科。
(2)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制剂的体内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关系的学科。
(3)物理药剂学: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和阐述药剂制备和贮存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其内在规律,进而指导剂型和制剂设计的学科。
(4)临床药学:阐明药物在治疗中的作用与药物相互作用,指导患者合理、有效与安全用药的学科。
(5)药动学:采用数学模型,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行为与量变规律,为合理用药、剂型设计提供量化指标的学科。
2.剂型与制剂(1)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 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2)根据药品标准规定的 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3.中药药剂学发展1.唐代以前(1)商汤:伊尹·《汤液经》——首创汤剂,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2) 秦、汉:《神农本草经》——首次强调应根据药性选择剂型(3)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第一次提出“成药剂”,主张批量生产贮备,供急需之用。
将成药、防疫药剂及兽用药剂分专章论述。
(4)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根据疾病性质和临床需要选择剂型2.唐代~明、清时期(1)唐:《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2)宋、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具有准药典性质。
4.常用新辅料(牢记缩写)甘露醇、乳糖、微晶纤维素(MC)、微粉硅胶、羧甲基淀粉钠(CMS-Na)、预胶化淀粉、羟丙基淀粉、聚维酮(PVP)、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羧甲基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羧甲基纤维素钙(CMC-C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邻苯二甲酸酯、二氧化钛、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海藻酸钠、泊洛沙姆(Poloxamer)、卡波沫(又称卡波普、卡波姆,Carbomer)、氮酮(A-zone)、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β-环糊精(β-CD)、聚乙二醇(PEG)、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等等。
《中药药剂学》实验讲义
中药药剂学实验一.《中药药剂学》实验须知中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它兼属于工艺学与药物应用学科的范畴,具有密切关系医疗和生产实践的特点。
中药药剂学实验是中药药剂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药药剂学实验应达到如下目的:1.通过典型的药剂制备,掌握各类剂型的特点、性质、制备方法及质量控制等,以验证、巩固和深化扩展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为创制新的中药制剂、剂型与工艺打下初步基础。
2.通过试验训练与教学见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制剂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技能,熟悉药剂生产中常用设备和检测仪器的结构、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3.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查阅并分析有关实验内容和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具有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并具有实验设计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训练操作技术,有正确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实事求是地记录习惯和独立总结实验资料的能力。
二.《中药药剂学》实验规则为达到以上目的,同时制备的成品,特制定如下试验规则:1.预习试验内容:要明确试验目的与要求。
对处方中药物性质配制原理、操作步骤、操作关键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2.遵守实验纪律:应保持实验室内安静,不得无故迟到或或早退,不得擅离实验操作岗位甚至高声谈笑。
如发生差错事故或异常现象,应随时报告知道老师查明原因,及时解决。
应注意安全,严防火灾、烧伤或中毒事件发生。
3.杜绝差错事故:称取药品时,要在拿取、称量和放回时进行3次校对;处方中如有毒性药品,须仔细检查是否超过剂量,称量时须经实验指导老师校对,在专用的天平上称量。
称量完毕应盖好瓶塞,放回原处。
实验成品应写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及班组号,交实验指导老师验收。
4.爱护仪器药品:实验仪器、药品应妥善保管、存放和使用。
如有破损缺少必须立即报告实验指导老师,并填写仪器药品报损表,然后到制备室酢情赔偿后补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中药药剂学与中药剂型选择执业药师考试中药药剂学试题统计: A 型题:85 题-96 或 97 题,共 12 或 13 题,计 12 或 13 分 B 型题:101 题-129 题,共 29 题,计 14.5 分 X 型题:133 题-139 题,共 7 题,计 7 分 各题型合计:48-49 题,计 33.5-34.5 分 内容覆盖各章,重点章节为:注射剂、外用膏剂、片剂、丸剂 重点内容: 1.各剂型特点、质量要求与制备方法(结合实例) 2.基本概念和术语 3.常用辅料的作用 4.中药制剂单元操作的方法与应用。
第一节概述一、中药药剂学的含义与性质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 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二、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 1.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 饮片:系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系指从植、动物中制得的挥发油、油脂、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
包括以水或醇为 溶剂经提取制成的流浸膏、浸膏或干浸膏、含有一类或数类有效成分的有效部位和含量达到 90%以上的单 一有效成分。
2.药物与药品 药物: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 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 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3.剂型 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 剂型,简称剂型。
4.制剂 根据《中国药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等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 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5.成方制剂 系指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经药政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 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称为成方制剂。
其中单味处方者称为单味制剂。
成方制剂习称中成药。
6.处方 系指医师对患者治病用药或药剂制备的书面文件。
7.非处方药 系指无需凭执业医生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也称为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 drugs,简称 OTC)。
8.新药 系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证的,按 照新药注册申请管理。
9.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简称,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第二节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一、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伊尹首创汤剂,并总结了《汤液经》,为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
我国现存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经》)问世,在《汤液醪醴论》 中论述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和作用,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并有较明确的制法、用法、 用量和适应症,可谓中药药剂学的先导。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明确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 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首次强调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剂型。
最佳选择题 最早提出并强调应根据药物性质选择剂型的中医药著作为( ) A.《新修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伤寒论》 D.《神农本草经》 E.《黄帝内经》『正确答案』D 张仲景撰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记有 10 余种剂型,且制备方法较为完备,功能主治、用法 用量明确。
该书还首次记述了以动物胶汁、炼蜜和淀粉糊作丸剂赋形剂。
葛洪著《肘后备急方》,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主张批量生产贮备,供急需之用。
并记载了 铅硬膏、蜡丸、锭剂、条剂、药膏剂、灸剂、熨剂、饼剂、尿道栓剂等多种剂型,且将成药、防疫药剂及 兽用药剂分专章论述。
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煎膏者”, 明确提出了应根据疾病性质和临床需要选择药物剂型的原则。
并提出“合药分剂料理法则”,明确指出药 物的产地和采集方法会对其疗效产生影响。
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著名的成药磁朱丸、紫雪等至今沿用不衰。
《备急 千金要方》并设有制药总论专章,叙述了制药理论、工艺和质量问题,促进了中药药剂学的发展。
王焘著《外台秘要》,其中有苏合香丸(原名乞力伽丸),新药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即据此方研制 而成。
唐显庆四年颁布的《新修本草》,更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
《圣惠方》(王怀隐辑)、《圣惠选方》(后希彭辑)、《圣济总录》(赵佶令编)等,收载成方达 数万首之多,并有膏药、丹剂等专篇介绍。
宋代由官方编写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我国历史上由国家颁发的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
其中逍 遥散、藿香正气散等,至今临床应用仍很普遍。
明代朱橚著《普济方》,对外用膏药、丹药及药酒列专篇介绍。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附方 13000 余首,剂型近 40 种,对方剂学、药剂学均有重大贡献。
清代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其中二至丸、水陆二仙丹等沿用至今。
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其中冰硼散、如意金黄散等均卓有效验。
吴尚先著《理瀹骈文》为外用膏剂之大成。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一书中,创制有效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安宫牛黄丸等。
配伍选择题 A.《本草经集注》 B.《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C.《备急千金要方》 D.《新修本草》 E.《神农本草经》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药制剂规范是( ) 明确提出应根据疾病性质和临床需要选择药物剂型的古典医籍是 ( ) 设有制药总论,载有成药磁朱丸,为药王孙思邈所著的古典医籍是 ( )『正确答案』BAC 二、中药制剂新剂型新技术新辅料的研究应用现状 (一)中药制剂主要新剂型 煎剂、浸膏倍散、浸膏丸及滴丸等。
(二)中药制剂的新技术新工艺 1.浸提技术 ①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②超声波提取法 ③其他:如加压逆流提取、酶法提取以及几种方法配合联用等 2.分离精制技术 ①膜分离技术 ②吸附澄清法 ③大孔树脂吸附法 ④综合法:如水醇法配合高速离心分离或上述适宜的分离精制技术等。
3.制粒技术 ①流化喷雾制粒 ②喷雾干燥制粒 ③快速搅拌制粒 4.包合技术 β-环糊精包合 5.固体分散技术 滴丸即是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具体应用。
6.质量控制检测技术 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双波长薄层扫描(DOTLCS)以及电子 显微镜、同位素技术等,及指纹图谱的应用。
7.中药制剂前处理综合工艺 中药饮片或颗粒煎提(加水适量,煎煮 2~3 次,容器带搅拌)→分取煎液(离心机去药渣后药液再 过筛) →煎液压滤 (尼龙布为滤材板框压滤, 必要时用活性炭先行吸附) →滤液高速离心分离 (15000r/min, 一般 2 次)→药液浓缩(低温减压浓缩)→浓缩药液。
根据剂型要求及设备条件进一步处理:浓缩药液经喷雾干燥得疏松浸膏粉(含水量 5%~7%);浓缩 药液经低温、高真空连续快速干燥,得疏松浸膏粉;浓缩药液经冷冻干燥得疏松浸膏粉。
(三)中药制剂常用新辅料目前中药制剂常用的新辅料主要有甘露醇、乳糖、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羧甲基淀粉钠(CMS-Na)、 预胶化淀粉、羟丙基淀粉、聚维酮(PVP)、低 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羧甲基乙基纤维素、丙烯 酸树脂、羧甲基纤维素钙(CMC-C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邻苯二甲酸酯、二氧化 钛、木糖醇 酐单硬脂酸酯、海藻酸钠、泊洛沙姆(poloxamer)、卡波沫(carbomer)、氮酮、聚乙烯醇(PVA)、β环糊精、聚乙二醇 (PEG)、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等等。
第三节中药剂型的分类一、按物态分类 固体剂型:丸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栓剂、膜剂、锭剂等; 半固体剂型:软膏剂、凝胶剂、糊剂等; 液体剂型:合剂、糖浆剂、露剂、注射剂、搽剂、洗剂、涂膜剂等; 气体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等。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液体剂型) 真溶液型药剂:溶液剂、部分注射剂、甘油剂等; 胶体溶液型药剂:胶浆剂、涂膜剂等; 乳浊液药剂:乳剂、静脉乳剂、部分搽剂等; 混悬液型药剂:混悬剂、洗剂等 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汤剂、合剂、糖浆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等以及经直肠给药的灌肠剂、栓 剂等。
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注射给药的剂型、呼吸道给药的剂型、皮肤及粘膜给药的剂型等。
注射给药的剂型:静脉、肌内、皮下、皮内及穴位注射剂; 呼吸道给药的剂型:气雾剂、吸入剂等; 皮肤给药的剂型:洗剂、搽剂、软膏剂、涂膜剂、凝胶剂等; 黏膜给药的剂型:滴眼剂、滴鼻剂、舌下片剂(膜剂)、含漱剂等。
四、按制法分类 浸出药剂:汤剂、合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等; 灭菌制剂:注射剂、滴眼剂统称为灭菌制剂第四节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一、根据疾病防治需要(剂型与疗效) 急症患者:宜选用注射剂、气雾剂、舌下片、滴丸等速效剂型; 慢性病患者:应选用丸剂、片剂、膏药及长效缓释制剂等; 皮肤疾患:可用软膏剂、涂膜剂、洗剂、搽剂等剂型; 某些腔道病变:可选用栓剂、灌肠剂等。
二、根据药物性质 有效成分易为胃肠道破坏,或不被胃肠道吸收,或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者均 不宜设计为口服剂型。
活性成分间易产生沉淀等配伍变化的组方,含水中不溶、难溶或不稳定成分的药物等一般不宜设计制 成注射剂、口服液等水性液体制剂。
如天花粉蛋白。
三、根据“用、产、带、运、贮”方便性要求 四、根据方药不同剂型的生物有效性参数和生产条件要求第五节药品标准一、药品标准基本知识 由国家制定并颁布的药品标准即为国家药品标准, 系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而规定的药品所必须达到的 最基本的技术要求。
我国药品标准现有《中国药典》和部(局)颁标准。
凡正式批准生产的药品或药用辅料都要执行《中 国药典》或部(局)颁标准。
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中药饮片,暂可参照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局制定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执行。
二、药典 1.药典的性质与作用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2.中国的药典 唐显庆四年,由当时政府组织编纂并颁布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
新中国成立后,已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有 1953 年版、1963 年 版、1977 年版、1985 年版、1990 年版、 1995 年版、2000 年版、2005 年版和 2010 年版共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