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假说和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方法:1、假说——演绎法①提出假设②演绎就是推理③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④得出结论2、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稀有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3、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法、类比推理法、实验法和演绎法。

①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 )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 )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②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简称类推、类比。

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③实验法:通过试验的论证得出所需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

分为: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实验中控制温度的方法④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演绎法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有待于实践检验。

它只能从逻辑上保证其结论的有效性,而不能从内容上确保其结论的真理性。

也可以从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延伸到其结论该以反证明。

4、实验必须遵守的原则:①设置对照原则:空白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

②单一变量原则;③平行重复原则5、实验的特性:对照,统一性质。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讨论结果;分析问题。

分为科学实验;验证性实验;对照实验等。

∙知识拓展:1、生物学的历史研究进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

(1)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叙述①提出假设(如孟德尔根据亲本杂交实验,得到F 1,Aa 这对基因是独立的,在产生配子时相互分离。

这里假设的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②演绎就是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 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③最后实验验证假设和推理(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最后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2)遗传物质验证的三个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3)酶发现过程中的实验:①1777年,苏格兰医生史蒂文斯从胃里分离一种液体(胃液),并证明了食物的分解过程可以在体外进行。

人力 《基础知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人力 《基础知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Leabharlann 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
内在逻辑。
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
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劳动经济学———高频考点解析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考点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 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
企业支付货币,交换商品和服务。
劳动经济学———高频考点解析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考点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重复考点
(一)实证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
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高频考点解析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考点3: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在其他生产要素 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因此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
Ø 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 Ø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家才能。 Ø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务分别得到各自的报酬:地租、工资、利息,利润。 Ø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一、基本工资 1、工资率(时间标准: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等)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 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 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 计件工资: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17种科学方法

17种科学方法

一、科学方法(17种)在教学与检测中,要求学生记住下面17种科学方法的名称、常见实例,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科学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内容。

1.控制变量法:(1)定义:在研究一个量与多个因素关系时,将一些因素固定不变,分别只研究该量与一个因素的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化。

(2)举例: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将电阻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将电压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2.转换法:(1)定义: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

(2)举例:磁场看不见,我们撒上铁粉,通过铁粉的有序排列“看见”磁场并进行研究。

3.放大法:(1)定义:放大、扩大、变大或增加某些因素使问题更容易解决。

许多情况下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转换法。

(2)举例:将带有细玻璃管的塞子插到装满水的瓶口,显示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4.换元法(替代法):(1)定义:换元法就是运用替换或代换的方法去进行创造的方法。

(2)举例: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平面玻璃代替平面镜进行研究。

研究透镜时,用冰块去代替玻璃制作简易的透镜。

5.等效法:(1)定义:两种现象在效果上一样,因此可以进行相互替代。

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替代法。

(2)举例: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6.分类法:(1)定义:将许多东西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

(2)举例:将汽化现象分为蒸发、沸腾两类。

7.比较法:(1)定义:找到两种东西(现象、物理量等)的相同点、不同点。

(2)举例: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8.类比法:(1)定义:由两种东西的一部分相似之处,推测其他部分也可能相似。

(2)举例:研究功率时,想到功率表示做功快慢、速度表示运动快慢这一相似性,推测功率在定义、定义式、单位等方面也可能与速度相似。

9.拟人类比法:(1)定义:拟人类比又称“亲身类比”或“角色扮演”。

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设想自己变成了问题中的某些事物,从而去设身处地、亲临其境地感受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

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章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有一次,他在写一篇论文,问我:“国外知名大学 除了剑桥、哈佛、牛津还有哪些?”“麻省理工、耶鲁 好像也不错。” 他告诉我在他的这篇论文里要增加一些关于知名大 学的研究成果,以使文章更具魅力。我有点明白,原来 文章除了“天下文章一大抄”,还可以有些许杜撰。 了解这篇文章的诞生,并没有使我对这位老师的看 法大打折扣。因为,这篇文章在省内一家教学研究会得 到认可,并参加全国性的评选得了奖。更重要的是,无 论事前事后,他都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事例2:我做的是教育科研吗?
前些年因调动来到一个新的学校,到校后就接手高二一差 班,当班主任兼任课教师。
当班主任自然要了解班级的情况,据了解,这个班入校成 绩是最好的。高一时一直是年级最好的班级。但高二时原来 的班主任学习去了,换了一个班主任,开始有所变化。原班 主任学习二、三个月回来后,当了本年级另一个班的班主任。 这个班更是每况愈下。到我接手时,他们已经是差班了。
根据教育科研的特征,判断下列行为是不是教科研行为?
事例1:教育科研如何区别于日常教育实践工作?
由于上大学的时候没有接触过“教育科研”,所以工作 之后谈不上自己有计划的进行教育科研活动。但由于我所在 的学校是区里的化学学科的实验校,故也多少参与了一些课 题。我最大的困惑就是搞不清“科研”和“教学实践”的关 系。所以自己尝试了5年左右的合作学习,始终处于实践阶 段,没能抓住这宝贵的时间将其升华到理论,就更谈不上找 到突破口自己进行一些科研。每当想到这都感到很遗憾,精 力付出许多,但收获甚微。那么,教育科研如何区别于日常 教学实践?教师究竟如何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 变?
这个时候,我便猜测原班主任与本班学生的关系很可能是 班级变化的主要原因。当然,也只能是猜测。
慢慢地和同学们熟悉了,班级工作也逐步走向正轨,一 点点发生好转,我也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我就有意识地在 和同学们交流中让他们说说班级前后变化的情况、原因。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 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2. 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 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圆粒和皱粒等,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 实验过程。

- 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P)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一代(F₁)全部是高茎豌豆。

- 让F₁自交,得到的子二代(F₂)中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且高茎∶矮茎 = 3∶1。

2.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 这些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

-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 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dd。

-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 所以F₁(Dd)产生的配子中,D∶d = 1∶1。

-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含D的配子与含d的配子结合机会均等,所以F₂中会出现DD∶Dd∶dd = 1∶2∶1的比例,表现型为高茎∶矮茎 = 3∶1。

3.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 测交的概念。

- 让F₁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 测交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 用F₁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的后代高茎(Dd)∶矮茎(dd)=1∶1,这一结果验证了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

4. 分离定律。

-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假说 - 演绎法。

1. 提出问题。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中假设的必要性
这些假设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现实,但它们简化了时刻处 于变动之中和处于繁杂混乱联系之中的经济现象,使对 经济对象的分析成为可能,从而能够顺利地获得理想情 况下的经济学原理,否则就没有规律可循,也没有共同 语言。
假设使得经济研究分析的结论具有条件性
放宽原有理论假设条件的研究丰富与发展了经济学学说。
因变量与自变量
经济模型所要考察的经济对象称为因变量,而影响这一对象的因素则称为 自变量。
在不少非联立方程的模型场合,内生变量就是因变量,而外生变量就是自 变量。
内生变量、外生变量与参数
内生变量是在一个体系内或在一个模型中可以得到说明的变量,是一个模 型(理论)内所要解释的变量。
外生变量属于一个模型中的其他影响变量,是由模型之外的因素作决定的 变量,在一个体系内或在一个模型中不能得到说明,通常把它设为参数。
经济学的模型表述方法: 叙述法 ,列表法,几何法,代数法
经济学的模型方法——逐步增加变量法
定义变量
给定假设,简化关 系
提出假说(揭示因 果关系)
放松假设,逼近事 实
利用建立的模型进 行预测
经验观察与预测对
Q df(P ,I,P c,P s,T,P e )
Q d f(P ,I,P c ,P s,T ,P e ) f(P ) ∂Qd/∂P<0
西方经济学的假说性质
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质疑 对于上述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西方的 经济学家,也承认它们是不完善的,并且与实 际经济生活存在很大差距。
经济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决定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二、经济学中的实证和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经济学科学性的保证
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根据客观事实,力求描述经 济对象的存在、运行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讨论对象“是怎么样”这类问题,它主要涉及 事实判断,并试图在对象之间建立联系。

第一章 孟德尔遗传规律知识点清单

第一章 孟德尔遗传规律知识点清单

第一章孟德尔遗传规律知识点清单①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

②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①在花未成熟前去母本的全部雄蕊②对母本套上纸袋③传粉④套袋(不同植株的花在进行异花传粉时,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时随机的。

本实验分别用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①在甲乙小桶内放入两种彩球各10各。

②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③分别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彩球,组合在一起,记下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

④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③重复做50—100次。

Dd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的数目要远远多于雌配子。

只不过是含D的雌配子和含d的雌配子比例接近1:1,含D的雄配子和含d的雄配子比例接近1:1。

例1、某种高等植物的杂合子(Aa)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是。

A、雌配子:雄配子=1:1 B 、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 C、雌配子:雄配子=1:3D、含A遗传因子的雌配子:含a遗传因子的雄配子=1:1。

例2.豚鼠的黑体色对白体色是显性。

当一只杂合的黑色豚鼠和一只白豚鼠杂交时,产生出生的子代是三白一黑,以下对结果的合理解释是A.等位基因没有分离B.子代在数目小的情况下,常常观察不到预期的比率C.这种杂交的比率是3∶1D.减数分裂时,肯定发生了这对等位基因的互换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而且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等位基因,在减I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工作假说和研究思路

工作假说和研究思路

工作假说和研究思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工作假说是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观察,研究者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设或猜想来解释问题的原因和现象。

在科研工作中,正确的假设可以指导研究的发展方向,推动研究的进行,帮助解决问题并取得研究成果。

而研究思路是指在执行研究任务时,采取的方法和步骤,是实现研究目标的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方法。

工作假说应该是可验证的。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验证性,即研究者提出的假设应该能够通过实验或数据来验证。

只有当假设经过验证后得到支持,才能证明假设的正确性,进而推动研究的进展。

研究者在提出工作假说时,应该考虑到其实验性和可证实性。

工作假说应该是有针对性的。

研究假设应该能够明确指出研究问题的关键方面或要点,帮助研究者聚焦研究的重点,从而有效地进行研究。

一个好的工作假说应该能够准确地揭示问题的本质,指导研究人员合理地安排研究任务,避免陷入无效的研究方向。

工作假说应该是科学的。

科学假设应该遵循科学原则,即基于现有的科学知识和证据,并符合逻辑推理。

研究者在提出假设时,应该考虑到其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主观臆断和随意推测,确保假设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在研究思路方面,研究者应该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合理安排研究任务,确保研究目标的顺利实现。

研究者应该对研究问题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和调研,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研究者应该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合理分配研究资源,确保研究任务的顺利进行。

研究者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获取研究结果。

研究者应该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结论和建议,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思路应该是灵活的。

研究者在执行研究任务时,可能会面临各种未知的挑战和困难,需要灵活地调整研究方法和步骤,以应对突发情况和问题。

灵活的研究思路可以帮助研究者避免陷入僵化的研究模式,从而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保证研究任务的顺利进行。

量化研究方法1

量化研究方法1

在学术领域,一套以数学为基础的符号逻辑 思考体系,取代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式逻 辑概念,发展出以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为主轴的科学研究范式。量化研究 方法作为学术训练的主体的现象,仍然普遍 存在于各学科之中。
科学活动的探讨,可以区分为方法论 (methodology )与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两 个层次。
预测的功能除了具有实 用的价值,可用作实 际行动的依据,也具有研究的价值,引导研 究假设的发展。而控制作 为科学的最后一个 目的,即在于利用预测的功能,可经由研究 者或实务工作者操纵某一 现象的决定因素或 条件,产生预期的改变。
一套发展成熟的科学知识,不但能够描述、 解释与预测人类行为与社会现象,最重要 的 是具有实务运用的价值,可以用于改善人类 的生活质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科学研究的特性与精神 一个符合科学精神的研究,应具有系统性、 客观性和实证性三个特征。 系统性:研究活动以一个清楚明确的问题为 起点,以获得显著结果的结论为终点。虽然 并不是每个问题的研究都有特定、相同的系 统步骤,但是任何科学研究的本质都具有相 当的系统性,学者称之为纪律的探究。
• 系统性特点:科 学研究的呈现,无不详细 交代研究样本选取的过程、变量的选定与 界定、实验的操纵与控 制、测量工具的发 展过程与特性、数据收集、研究发现与限 制因素等,使他人能够理解,甚至重复研 究,这些学术工作者所普遍接受的程序, 反映了科学研究系统性的特性。
第二,权威法(the method of authority),人们 对于现象的了解是来自于权威的个人、团体 或典籍。全盘接受来自于权威的想法与观念。
第三,直觉法(the method of intuition),人们 的观念与知识诉诸于直观与直觉,人们相信自 己的经验、判断与知觉,从个人的顿悟与奇想 中,发现新的想法与概念。

人力基础知识知识要点: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人力基础知识知识要点: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人力基础知识知识要点: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通过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2、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资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

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4、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5、生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6、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7、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动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8、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9、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10、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三、劳动力市场11、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12、通过居民户与企业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13、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

14、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

15、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

16、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17、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8、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19、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研究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研究方法

高中生物教材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

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其他实例: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细胞破裂后细胞内容物流出,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物质质量不一样,可以采用不同转速离心的方法(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与其他物质分开,得到较纯的细胞膜。

2、密度梯度离心法:利用精密的密度梯度超离心技术可使切割适当片段的不同DNA按密度大小分布开来。

密度梯度离心后15N/15N—DNA位于下部(重带),15N/14N—DNA位于中部(中带),14N/14N—DNA 位于上部(轻带)。

3、模型方法: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1)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的模型。

典型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其他实例: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制作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研究方法: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作出合理的假设;③进行数学表达;④检验/修正。

表达方式:①数学方程式(数学表达式);②坐标曲线图。

典例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管理学研究方法》PPT课件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管理学研究方法》PPT课件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1 什么是研究
1.1.1 研究=思考+表述 3.根植于理论的研究与根植于实践的研究 (2)开放性研究模型
图1-3 开放性研究系统中的理论的三个去向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1 什么是研究
1.1.1 研究=思考+表述 3.根植于理论的研究与根植于实践的研究 (3)唯“悟”模型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3 科学研究与非科学研究
1.3.3 科学研究和非科学研究的兄弟关系
1 2 3 4 5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1 什么是研究
1.1.1 研究=思考+表述
2.表述过程
表述过程本质上是将人的大脑已得的潜在知识转化为可以传递、保存、扩散 的显在知识的过程。思考过程可以离开语言(或文字,或符号),但表述过程 不能离开语言(或文字,或符号)。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1 什么是研究
1.3.1 科学研究
1.科学方法的四特性
客观性
01
普遍性
04
02
03
规范性
实证性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3 科学研究与非科学研究
1.3.1 科学研究
2.人类知识进步的“三部曲”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3 科学研究与非科学研究
1.3.2 非科学研究
1.非科学方法的四特性
主观性
01
图1-9 扩张了概念分切和 测量工作的实证研究过程
PART
02
1.2
什么是好的研究
第1章 绪论:研究与研究方法论
1.2 什么是好的研究
好研究=好思考+好表述

萨顿假说的内容及应用的研究方法

萨顿假说的内容及应用的研究方法

萨顿假说的内容及应用的研究方法
萨顿假说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提出了人们的行为是基于他们对自己的定义和现实的定义。

萨顿假说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他们对现实的解释和感知来决定的,而不是客观的现实本身。

这个假说也强调了人们的行为是主观的和个体的,并且可以受到他们过去的经历和个人信念的影响。

萨顿假说的应用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收集:收集关于个体行为和决策的数据。

这可以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实验等方式进行。

2. 数据分析: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寻找个体对现实的解释和个体态度之间的关联。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来进行数据分析和验证。

3. 解释行为: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这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解释来确定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自我定义和现实定义的影响的。

4. 模式建立:根据数据分析和解释行为的结果,建立模式来描述个体行为和决策的模式。

这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个体的行为。

5. 实证验证:对建立的模式进行实证验证,通过进一步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来验证模式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通过以上步骤,研究者可以应用萨顿假说的研究方法来探究个
体的行为和决策是如何受到他们对自我定义和现实的定义的影响的。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动机和原因。

工作假说和研究思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工作假说和研究思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工作假说和研究思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通常用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写作方式:概述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假设和研究思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作假设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理论、观察或实证研究形成的一种假设,用以指导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研究思路则是研究者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所采用的具体的调查方法和步骤,以验证或推翻工作假设。

本文将探讨工作假设和研究思路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和应用它们。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工作假设和研究思路进行概要介绍,并解释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工作假设和研究思路的定义、背景以及具体应用,并提供相关的案例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工作假设和研究思路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工作假设和研究思路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制定和应用工作假设的方法,并了解研究思路的选择和实施步骤。

同时,本文还将提供一些有关工作假设和研究思路的相关资源和参考文献,以供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学习。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工作假设和研究思路,展示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一令人充满好奇的领域吧!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论述:引言部分将首先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着,会详细说明文章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框架和组织。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正文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工作假设和研究思路。

工作假设部分将首先对背景进行介绍,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将提出两个具体的工作假设,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每个工作假设将包括其背景信息、假设的提出及其重要性,以及可能的验证方法和预期结果。

假说检验与结果解释的原理与方法

假说检验与结果解释的原理与方法

假说检验与结果解释的原理与方法在科学研究、数据分析以及日常的思考决策中,假说检验与结果解释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确定所提出的想法是否合理,还能引导我们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假说。

假说,简单来说,就是基于有限的信息和观察所做出的一种推测或猜测。

比如说,我们发现某个地区的居民普遍患有某种疾病,于是提出假说:可能是该地区的水源受到了污染。

那么,如何检验假说呢?这就需要设计合理的实验或者收集更多的相关数据。

继续上面的例子,为了检验水源污染导致疾病的假说,我们可以采集该地区的水样进行检测,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和有害物质含量。

同时,还可以对比其他地区水源的情况以及居民的健康状况。

在进行假说检验时,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首要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必须是科学认可的。

客观性原则也不容忽视,不能因为个人的偏好或者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影响检验的过程和结果。

而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同样关键。

常见的有统计检验方法,如 t 检验、方差分析等。

以 t 检验为例,如果我们想比较两组数据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就可以运用 t 检验。

假设我们有两组实验数据,一组是使用了某种新药物治疗的患者,另一组是使用传统药物治疗的患者。

通过 t 检验,我们可以判断新药物是否比传统药物更有效。

除了统计检验,还有逻辑推理的方法。

比如,通过演绎推理,从一般性的原理推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结论。

假如我们知道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恒温的特征,而狗是哺乳动物,那么就可以推断出狗是恒温动物。

当我们完成了假说检验,得到了相关的结果,接下来就需要对结果进行解释。

结果解释并非简单地描述数据,而是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和原因。

首先,要判断结果是否支持最初的假说。

如果支持,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和应用;如果不支持,就需要重新审视假说,或者提出新的假说进行检验。

在解释结果时,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因素。

例如,实验设计是否存在缺陷,样本的代表性是否足够,测量工具是否准确等。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地理学三大原则
(一)因果原则(洪保德,公元1769-1859年):研究任何地理问题,必须先
探求其发生的原因,再探究其形成的结果。

(二)综合原则(洪保德):研究地理事象,不可只局限于该研究地区,对于
其它地区的同类原则,也应作比较分析,以获得共通的准则或定律。

(三)范围原则(雷次尔,公元1844-1904年):研究分布的科学,特别注重
地表各种事象的范围。

二、地理学分析方法
(一)观察法:各种地理事象透过观察,才能获得确实性。

例如农业活动特
征。

(二)比较法:从相似和差异观点,比较各种地理事象,以及各个区域的地
理要素。

例如台湾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季风差异。

(三)综合法:从各种不同角度从事综合分析综合说明。

(四)计量法:以数学、统计学作为推理根据。

三、地理学研究步骤
(一)假说(假设):事先提出暂时性的解释。

具被检验的条件。

(二)法则(定律):结合两个(含)以上不同事实的陈述,如"迎风坡多雨”。

(三)理论(学说):指现象做系统化的解释。

(四)模式:以图表的方式陈述现象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归纳法:现象→观察→提出问题→搜集→分类→分析→秩序→归纳→建构理论→解释
修正或放弃假说←驳倒假说
↓↑
※演绎法:现象→观察→提出假说→搜集→分析→验证假说→证实假说→形成理论→预测。

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

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

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是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用于验证或证明一个研究假设是否正确。

假说是一种主张,它揭示了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所基于的一系列前提和推论。

在科学研究中,假说常常作为开始一个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暂时的答案,需要通过实验和数据收集来验证。

演绎是一种逻辑学方法,其基本思路是从已知的前提,利用逻辑推理和推论的方式,得到未知的结论。

演绎方法在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通过不断的证明和推论,能得到更为客观和科学的结论。

在假说-演绎方法中,研究开始时,研究人员首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根据这个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整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提出假说:在进行研究之前,研究人员需要提出一个暂时的解释假设,这个假设需要能够解释现象,并且需要是有可能被证明或证伪的。

2. 确定前提:在进行演绎推理之前,研究人员需要明确已知的前提和条件。

这些前提和条件需要是基于先前的实验结果或观察得到的数据。

3. 推论结论:在有了前提和假说之后,研究人员开始进行演绎推理,根据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来验证或证伪假说。

4.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推论的正确性,研究人员需要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并通过统计分析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5. 结论:通过观察和实验的结果,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可以进一步验证或修改假说,并推进研究的进展。

总的来说,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基于逻辑推理和统计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不断地推演和验证来得到科学的结论。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科学领域,也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假说和研究方法1 生态生理学的含义植物生态生理学是一门力求阐明各种生态现象生理机制的实验科学。

换言之,生态生理学家或生理生态学家强调控制植物的生长、生殖、生存、丰度和地理地形分布等生态问题,因为这些过程受到植物及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互作的影响。

这些生态生理学模式和机制有助于人们理解植物的特定特性及其进化遗传的功能。

虽然生态生理学家强调的问题来自较高层次的学科(生态学,农艺学)综合,而生态生理的解释往往要求在较低层次的学科综合(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上的直观(机械)理解。

因此,生态学必须既懂生态问题,又了解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

生态生理学家直面的问题来自最广义的“生态”,包括来自农业、园艺、森林和环境科学的一些问题。

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往往需要生态生理学的方法。

虽然生态生理学在其强调的生态问题上,与植物生理学泾渭分明,但在方法学上两者非常相似。

光合作用、同化物运输过程或植物激素代谢的一些特定环节,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生态生理的观点去讨论。

从其本身的发展可以进行生态生理学研究(如深入了解生态生理学),但它亦有众多的应用领域,往往与农业、环境问题和自然保护有关,并由此得益。

因此,现代生态生理学家需要很好地掌握植物生命活动的分子理论,也要知道植物整体在环境中的功能。

2 生态生理学的根基前已述及,植物生态生理学旨在阐明植物生存、分布、丰度及其与其它生物互作的机理。

为什么物种生长在特定的场所?植物如何应答特定的环境而成功地生存?为什么植物在另一些环境下不能生存?这些问题最初是描述植物分布的地理学家提出来的。

他们观察到不同的环境有其相关联的植物形态分布,因而认为,形态差异对于解释植物的分布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懂气象的地理学家能预测某地占优势地位的植物类型。

例如,许多沙漠植物的叶片小而厚,这样在炎热的环境中减少受热和过热的危险,而遮荫植物的叶片往往大而薄,使受光达到最大。

这些形态观察可为研究不同物理环境下植物的生理特性提供动力。

虽然生态生理学家最初关注的是对非生物环境的生理反应(如钙质土与酸性土;干旱和淹水),但从生理生态学的研究中,对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生理互作有了较好的了解。

由此可见,生态生理学是每一个生态学家学术成长的必要因素。

促进生态生理学发展的另一个动力来自农业与生理学。

时至今日,即使是工业化国家,由于干旱、土壤贫瘠和其它环境胁迫,农业生产仅实现其最大潜力的25%左右。

农业研究的主要目标一直是培育环境不敏感型作物,使之能抵御不良天气,或能在不适环境种植。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农艺学家和生理学家一直在研究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反应和抗性的机制。

一些植物可在极端贫瘠、干旱或盐碱环境中生长,这激发了生理学家的好奇心:植物在这些逆境下生存的机制是什么?生态生理学研究植物对环境的生理反应。

作为生态学和生理学之间一个尚未开拓的界面,生态生理学发展迅速。

生态学提出了问题,而生理学提供了明确机制的工具。

测定植物微环境、水分关系以及碳交换模式等技术,已成为生态生理学研究中的常用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研究越来越深入地从植物整体到生化和分子水平上解析了生理适应性的机制。

例如,植物生长最初是从植物生物量的变化上着手研究的。

测定叶片气体交换的便携式设备的开发成功,使生态学家能够测定单张叶片碳获得与损失的速率。

生长分析可以对根和叶片的碳和养分分配以及各个组织的生产和死亡速率进行分析。

这些过程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环境下植物生长的差异。

对植物水分关系和矿质营养的研究,可深入阐明碳交换和组织转换的控制机理。

最近,在不同环境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生化基础方面,特别是在光合和呼吸关键蛋白质差异的分子基础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进展。

这种生态生理学的主体研究,成功地揭示了植物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生理生态学和生物的分布虽然陆地植物有270000种之多,但经过一系列的淘汰作用,在特定地区绝大部分种被消除,仅留下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图1-1)。

在一个特定的植物群落中,有许多种在历史上就不曾有过,能在不同的地区演化,从未在研究的区域出现过。

例如,南美热带高山和非洲热带高山虽然环境条件相似,但相同的植物种很少;而俄罗斯东部和阿拉斯加的植物种组成非常接近,这是因为2万至10万年前更新世冰川降低海平面时,物种通过连接两地的大陆架发生了大迁移的结果。

进入异地的植物种,其中不少缺乏在特定环境下生存的相应生理特性。

例如,捕鲸船和其它航船抵达一些岛屿时,带去了许多相同类型的杂草种子到挪威的斯瓦尔巴特群岛和北阿拉斯加的Barrow。

但是,在这些北极之地与出航港口之间,目前未发现相同的异源杂草种。

物理环境显然淘汰了许多缺乏可在北极生长、生存和繁殖的生理特性的植物种。

生物互作行使着另一道淘汰作用,它消除了到达且能在这一物理环境上生存的许多植物种。

从历史上看,欧洲板栗病毒引入北美消除了美洲栗,它曾经是美洲东部森林主要树种。

另一方面,当某一植物种引至新的地方,如无原产地那样有限制其分布的病害和食草生物,那么这种植物会成为侵袭种,如澳大利亚的仙人掌、欧洲的黄花、北美的金雀儿(Cytisus)以及南非的阿拉伯树胶。

由于生物互作,一个物种的实际分布(现实生境是由生态幅决定的)要比它能够生长和生殖的条件范围(基础生态是由生理幅决定的)小。

历史的、生理的以及生物学的淘汰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且它们彼此间相互作用。

人为和自然的介入、种的绝灭和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和洪水等)使存在于某一地区的物种库发生变化。

气候变化、土壤风化和物种的引进与绝灭都会改变物理与生物环境。

那些在新的环境下能生长和生殖的物种,或演化进程中使生理过程渐趋适应生长环境的那些物种,可以生存下来。

由于上述淘汰作用,特定地区的现有物种就是那些抵达并能生存的物种。

因此,不能这样认为,某一地区的物种在这些条件下表现最佳。

事实上,受控环境下的一些研究已经表明,由于生物互作阻碍大多数物种在最有利的环境栖息(图1-2,因此,最常见的现象是特定物种处于大多数生理过程属于亚最适的环境条件。

图1-2 资源供应对两种假设种(x ,y)生物量生产的影响。

在缺少竞争的条件下(上图),两个种x,y的生理幅(分别为PA x,PA y)定义为它们各自可以生长的条件范围;在有竞争的条件下(下图),两植物种生长的条件(生态幅EA x和EA y)范围变小,受到其它种的竞争。

种分布的特定模式(见下图)源于那些最大生物量(下图左)、资源反应曲线形状(下图中)和生理幅(下图右)存在着差异的物种。

4.植物对环境反应的时间尺度逆境是指降低一些生理过程(如生长或光合作用)速率的生物或非生物因素。

逆境种类包括缺氮、重金属、高盐分和遮荫。

植物对逆境的直接反应是生长减少。

植物可以通过许多机制补偿逆境的不良影响,这些机制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作用,与逆境的性质和受影响的生理过程有关(图1-3。

这些补偿反应可使植物在不时遭遇生长逆境的状态下仍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过程。

植物能在逆境环境下成功地生长,它们必定要有一定程度的逆境抗性。

抗逆性的机制在物种间差异很大,可以从逆境躲避至逆境耐性。

图1-3 植物对环境胁迫反应的历程。

对环境胁迫害的中度反应是生理活性的降低。

通过驯化,各个种补偿这种胁迫,使活性回复至原初水平。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群体适应了环境胁迫,使生理活性进一步提高,超过非胁迫环境下未驯化的植物种。

驯化和适应过程中发生的活性增加是自然群体中可以观察到的活性,代表着对环境胁迫的总稳态补偿。

不同的生理过程对逆境的敏感性存在着差异。

要考虑的最主要的过程可能是生长与生殖,因为它们体现了逆境对各个生理过程的综合效应。

但是,为了理解植物的反应机制,还必须从更细的尺度上考虑各个过程的反应,至少应该考虑三种植物逆境反应的时间尺度。

(1) 逆境反应是一种逆境对植物某一过程的快速破坏效应,一般在几秒至几天的时间范围内发生,期间表现为某一过程的反应速率(值)下降。

(2) 驯化是植物个体在形态和生理上的调整,以补偿逆境引起的生长减慢。

这种体内平衡调整是通过新的化学组成,如酶的活性或合成上的改变实现的。

这些生化变化随后产生一系列效应,可在其它水平上观察到,如特定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的速度或环境敏感性、植物整体生长速度和器官或植株形态等方面的变化。

对逆境的驯化总是在个体发育期间发生,一般是几天或几周。

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下遗传上相似的植物的比较,可以明确这种驯化。

我们可以区分驯化(对某一逆境,如低温的体内平衡反应)和驯化作用(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环境因子变化的平衡反应)。

(3) 适应是一种进化反应,它是群体内遗传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使形态与生理上补偿逆境引起的生长减少,其反应的生理机制往往与驯化相似,因为两者都要求生化组分在活性或合成上的变化,从而引起各个生理过程、生长速率和形态上的变化。

但是,正如定义上所明确的,适应与驯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群体有遗传上的变化,因此一般需要几个世代。

比较生长在同一环境下遗传组成不同的植物,可以进行适应性研究。

并非所有群体内的遗传差异都反映适应性。

在到达某一被研究的场所前,植物的祖先种或群体遗传上可能就有区别,这样它们在遗传上存在着差异。

进化生物学家经常批评生态生理学家推崇过分乐观的法则,即认为,既然一个种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一定的特性,那么这些特性必定是有益的,应该是在该环境下自然选择的结果。

但至少还有其它两个过程,使特定的特性与一定的环境相关联。

(1)在历史长河的某一时期,到达某一地区的祖先种或群体已经预先适应了。

在非常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生了对这些特性的自然选择。

例如,目前在欧洲和北美混合落叶林中占主导地位的一些树种,与10万年前更新世时期的差异很大的一些种和环境有一定有关系。

现在也有这些树种,是因为它们在过去的某一时期迁移至类似的地方(历史过滤),可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生殖(生理过滤),群落中竞争胜过其它潜在物种,这样成功地抵御了过去及现在的各种食草生物和病原菌的为害(生物过滤)。

(2)一旦物种到达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它们的分布就要受到地理类型的微调,在这些地理类型中,各个种倾向于栖息在与其它植物竞争最有效和最能防护自己不受天敌为害的那些环境。

5.推理方法和实验方法生理、生态特性和环境条件之间相关的一些资料是许多生态生理研究的原始材料。

一些非洲高山的植物,虽然它们的系统发育史与南美及新几内亚热带高山的植物完全不同,但在形态和生理上两者惊人地相似。

西班牙西部、智利、澳大利亚和美国内陆地区的灌木在形态和生理上极相似,这表明这些地区不同的植物区系对类似的环境发生了趋同性进化。

例如,这些地区普遍长有常绿灌木。

这些灌木的叶片小而厚,在内陆典型的炎热、干燥期间水分缺乏的条件下,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有内陆地区的灌木在叶片凋落时仍能保持养分,这在贫乏土壤上是一种重要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