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时期

合集下载

第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
古籍中最早有关学校的记载,是《周礼》等儒典中所说的 出现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五帝时代的“成均”,例如, 《周礼·春官宗伯》中便讲道:“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 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 教焉。”。“成均”的本义是指经过修整的、平坦的、宽 阔的场地。东汉大儒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 其音。”由此可见,成均之学以乐教为主。虞舜时期,已 设有专门的学官来管理教育,主要有三大类:一为“司 徒”,由契负责主持“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 恭、子孝;二为“秩宗”,由伯夷负责主持“三礼”,即 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祗;三为“典乐”,由夔负责掌管 乐教。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风貌:诸子蜂起与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学校是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创建 于何时,根据以往资料,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一种是桓 公说(前375-前357年)。徐干《中论》讲到:“昔齐桓 公立稷下之宫,设大规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 之徒,皆游于齐。”一种是威王说(前356-前321年)。 刘向《新序》载:“齐有稷下先生,喜议政事。邹忌既为 齐相,稷下先生淳于髡之属七十二人皆轻忌。”一种是宣 王说(前320-前302年)。刘向《别录》载:“齐有稷门, 齐之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帮称为稷 下之学。”以上几种说法皆根据史籍推断而得,但桓公说 不足信,《中论》所说“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乃是明 显的错误。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桓公死时,孟子才15 岁,不可能游于稷下学宫,而一般史料记载孟子首次入齐 是在齐威王时期。宣王说也肯定有误,司马迁说齐宣王时 “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可见齐宣王之前已有 稷下学宫。而邹忌为齐相是齐威王时,根据《新序》所说, 稷下学宫创立于齐威王时最接近史实,也最为可信。

第一章先秦

第一章先秦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从中国历史的开端至秦统一前,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阶段。

一、主线及其相关的主体知识1、原始社会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止。

历经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的的远古居民,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代表。

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距今约三万年的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使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则是父系氏族公社的典型。

原始社会走向解体,则体现在黄帝、炎帝和尧、舜的传说中。

无论是原始人群向氏族公社的转化,还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化,以及原始社会的解体的根本原因都是生产力的发展。

2、奴隶社会自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为止。

历经夏、商、西周、春秋四个阶段。

禹建立夏朝,建都阳城,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夏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禹子启由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西周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周天子〕土地制度。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西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等国。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

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由于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此时的社会经济、交通、城市建设都有较大的发展。

3、从公元前475年始到公元前221年止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

特别是通过改革和变法,确立了封建赋税制度、土地所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从而使社会顺利地跨入新的封建社会时期。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社会经济出现了飞跃发展的态势。

《幼教名著选读》网上考试题库

《幼教名著选读》网上考试题库

《幼教名著选读》课程网上考试题库《中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第一章先秦时期幼教名著选读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最早的学规是()。

A 《教约》B 《白鹿洞书院揭示》C《朱子治家格言》D《弟子规》答案:D2、“不学《礼》,无以立。

”出自()。

A 《季氏》B 《曲礼》C 《内则》D 《正蒙》答案:A3、()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婴儿教养机构,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宫廷育婴院。

A 社学B 小学C 孺子室D 育婴院答案:C4、将知识分为三类即“闻知”、“说知”和“亲知”的是()。

A 儒家B 墨家C 道家D 法家答案:B5、下列童蒙教材中,属于西周时期的是()。

A 《苍颉篇》B 《博学篇》C 《史籀篇》D 《为吏篇》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孺子室”将当时的教养、保育人员分为哪四种?()A 教师B 慈母C少傅 D 奶妈 E 保母答案:ABDE2、以下属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是()。

A 为学日益,其道日损B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C 故染不可不慎也D 严家无悍虏,慈家有败子E 明德慎罚答案:BE三、判断题1、保傅制度重在对于社会基层弱幼的保护和教养。

答案:错2、《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

答案:对3、孺子室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婴儿教养机构,具有阶级性和贵族性。

答案:对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幼教名著选读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胎教学说的是()。

A 管子B 贾谊C 刘向D 王充答案:B2、“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出自()。

A 《朱子治家格言》B 《童蒙须知》C 《颜氏家训》D 《训子语》答案:C3、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家教著作是()。

A 《温公家范》B 《颜氏家训》C 《庭训格言》D 《袁氏世范》答案:B4、《本性》的作者是()。

A 贾谊B 孔子C 王充D 颜之推答案:C5、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系统提出胎教和保傅学说的是()。

A 贾谊B 王充C 刘清之D 孔子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童蒙教材中,属于西周时期的是()。

《幼教名著选读》网上考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

《幼教名著选读》网上考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童蒙教材中,属于西周时期的是( )。
A 《苍颉篇》 B 《史籀篇》 C 《博学篇》 D 《为吏篇》 E 《爰历篇》 答案:ACDE 2、下列记载有胎教内容的是( )。 A 《童蒙须知》 B 《周室三母》 C 《胎教》 D 《保傅》 E 《本性》 答案:BCDE 3、下列属于《保傅》观点的是: A 教育的早期性 B 施教者的多样性 C 强调“选左右”的重要性 D 介绍保傅的职责及古代的胎教之法 E 教育环境的选择性 答案:ABE 4、《颜氏家训》中《教子》篇专论家庭教育中如何教养子女,其主要观点是: A 应从“婴稚”时就及早施以正面的家庭教育 B 提倡早教与晚学 C 处理好爱与教、慈与严的关系 D 讲究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E 反对“偏爱”,提倡“均爱” 答案:ACE
C “以事教”的教育内容论 D “行为重”的教育方法论 E 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答案:ABCD 4、以下属于《童蒙须知》关于训蒙内容的是( )。 A 衣服步履 “三、百、千”指的是( )。 A 《三字经》 B 《百家姓》 C 《千诗文》 D 《千字文》 E 《教童子法》 答案:ABD
二、多项选择题 1、“孺子室”将当时的教养、保育人员分为哪四种?( ) A 教师 B 慈母 C 少傅 D 奶妈 E 保母 答案:ABDE 2、以下属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是( )。 A 为学日益,其道日损 B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C 故染不可不慎也 D 严家无悍虏,慈家有败子 E 明德慎罚 答案:BE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理”一元论的是( )。 A 程颐 B 朱熹 C 张载 D 程颢 E 王守仁 答案:AB 2、《温公家范》是司马光的家教著作,其观点主要有:( )。 A 以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为指导 B 主张对孩子必须既知爱,更知教 C 应当重视周围环境和人事对孩子的影响 D 教育子女要有好的方法 E 儿童教育必须注重志向、人品的修养 答案:ABCDE 3、下列属于朱熹幼儿教育思想的观点的是( )。 A “学其事”的教育目的论 B “打坯模”的教育环境论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刘护生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时代
良渚文化时代 红山文化时期
半坡文化时期
掌握了穿孔 技术;已经 有了审美观 念。
距今约7000年
玉璜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
先民艺术感提 升

距今约4~5000年
玉璧
玉琮
组 合 项 链
半坡文化时期
距今约5~6000年
半坡文化时期
彩陶鱼纹盆
半坡彩陶文化发展
红山文化陶塑艺术高超
春秋战国
战国七雄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燕 赵 秦 魏 韩 齐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秦始皇
思考?
春秋五霸中首先称霸的是: • ( )。
• A.齐桓公
• C.晋文公
B.宋襄公
D.楚庄王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 化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大家回忆一下,身边有 什么事物与宗法制有关?
族谱、祭祀等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
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 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 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
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
原始乐器——吹土成乐
我国文字的起源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行书
楷书
草书
Hale Waihona Puke 隶书黄帝 人文初祖
教人们盖房子,打水井,舟,车,马,弓箭
等(教人们生活) 嫘祖(养蚕,制作衣服) 仓颉(文字) 伶伦(创造音乐)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一章

中国史学史课件第一章
• 第二,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变化与社会需求的促进, 使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史学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
• 第三,历史著述中,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内容明显增加。 • 第四,历史的鉴戒功能被逐渐认识,得到很好发挥。
第二节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二、孔子修《春秋》
春秋晚年,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私人讲 学和私人撰述之局,这是孔子的创造,也是社会变化和思想 文化发展的结果。
诸侯国形成大国割据局面。邦国的数目越来越少 ,规模却越来越大。 • 兼并过程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诸华 、诸夏文明圈的范围,带动了民族融合的脚步。
国家机制的健全,民族意识的加强,知识阶层的扩 大和文化传播手段的进步,带来了史学变化发展的契 机。当时史学的主要变化有:
• 第一,从孔子修《春秋》开始,出现了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 。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改写的一部史书,被后世 列为儒家经典,因此也称《春秋经》。
《春秋》中寄托着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评判。这本书 的编纂就寓含着他针砭社会,儆戒人心的用意,因此,书中 的观点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第二节 从学在官府到私人著史
三、《左传》及其历史编纂特点
• 《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成熟的编年体史书 ,大致成书于战国初期。
第一节 远古传说、历史意识与历史记载
四、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的国史
• 《左传》和《国语》中,多次用 “春秋”指称各 国史书。
• 国史主要记载的是当时朝聘、会盟、征伐、城筑 、祀典等国家大事和统治者与王公贵族各种争夺 权利的活动。
• 春秋时期,国史的表述形式至少有三种:一是只 记某时有某事发生;二是写出史事的过程;三是 记言,或以记言为主,或记事又记言。
• 《战国策》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包含了不少非 贵族出身的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结构 变化的特点,这是史书中新出现的内容。

第1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1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答案二:我是怕别人撞到我。 答案三:想打就打,何必多问? 答案四:不是说晚上出门就得打灯笼吗? 答案五:你猜。
墨子 小传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 出身贫贱,生活简朴,精于手工机械。
学术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
弟子多来自于劳动阶层,组织纪律严格。
“弟子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积,就是个人不断接受外界的影响;
渐,就是外界对个人施加连续的作用。
1. 积微渐久,坚持不懈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选择良好的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 近中正也。” 3. 学习的基本过程——闻、见、知、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中外教育思想史》
天津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吴艳茹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宋·司马光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东汉·王充
“学习历史大概有三种益处,即愉悦 想象、增长知识、加强美德。” ——休谟
历史事件只是一个个案例,我们要学会如何从这些
案例中得到一个明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由此而 形成的批判性思维,才是历史学习应当追求的目标。
孔子——启发式教学 孟子——存养式教学 荀子——积渐式教学
(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起点——因材施教
德行:颜渊、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

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一章  先秦时期
②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 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 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 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 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 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 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 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 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法家:利益——法术——天下治——性恶论
先秦儒学
1.孔子的主要思想 创立 2.孟子的主要思想 继承发展 3.荀子的主要思想 丰富完善
仁、礼、德治 仁政、民贵君轻 “礼”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孔子(圣人)——儒家学说创始人
1. 思想(核心)
仁:仁者爱人——体察民情、体贴他人
(途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文化:
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时期
政治
经济 1.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水利-大禹治水 2.手工业: 1)纺织技术已萌芽(麻葛丝) 2)冶铸业:已有小件铜器-生活 用具 3)陶瓷业:原始彩陶、黑陶 3.商业:已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
文化
备注
远 古
必修二
夏 商 周 先 秦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 ②地位: 基础
③方法:
“克己复礼”(个人、社会)
⑵“仁”的思 想 ①含义: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②地位: 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③方法:
以德和礼治理社会
⑶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中职历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 课件

中职历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 课件
根据前面所学的法家、儒家、道家三种思想主张,就学生 上课迟到的现象如何解决的问题,给学校写三份建议书, 建议书中体现法家、儒家、道家其中一个流派的思想看法。
五、百家争鸣
想一想?
六、科技成就
Page 11~13
六、科技成就
1. 天文成就——《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专著 和观测记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 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齐国人甘德 和魏国人石申。
三、甲骨文与青铜器
Page 10、13
三、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刻画或书写在兽骨或龟甲上的文 字。商代的甲骨文,已经形成了有严密结构的 文字系统。
甲骨文的大量发现,开始于1899年,地点在河 南安阳小屯,历史上把这一地点称为“殷墟”。
现存甲骨10多万片,共整理出甲骨文单字4500 个左右,目前能辨识的有1500字左右。
视频:甲骨文
三、甲骨文与青铜器
2.青铜器
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就已进入青铜 时代。
商朝的青铜器冶炼和制造技术,都已达 到相当高的水平。
司母戊鼎是我国现已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它典型地代表了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 化。
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32.84千克
四、社会巨变与商鞅变法
Page 5~6
书中所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上最 早的恒星表。
六、科技成就
2.医学成就——名医扁鹊与“四诊法” P 12
六、科技成就
2.医学成就——《内经》
➢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 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其余三者为《难 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期,它的著成标 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 新阶段。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先秦,指我国秦统一前的漫长历史时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地球出现古人类;我国最早古人类遗址和化石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我国最早远古居民是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

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1929年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现的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这一时代文化称为“旧石器时代文化”元谋人和北京人主要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北京人以后,距今约三万年,在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生活着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他们使用打制石器,有爱美观念,懂得人工取火。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

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我国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进入原始农耕时期。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掌握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此时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半坡居民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彩陶)此外,还有较高的纺织技能,会织麻布,制麻衣。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典型。

陶器有新品种黑陶和白陶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高(抛光和雕刻等技术)最早发明养蚕和丝织。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炎帝,黄帝是距今四五千年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两者联合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大战于涿鹿之野。

胜后,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息繁衍,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尧让舜让禹,这种制度称为禅让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正当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部落民主选举的禅让制度无法继续,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所代替。

第二节夏商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初期,禹建立夏朝。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与文化第三节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与文化第三节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史

妇好觚 ( gū ) 【饮酒器】商
用途——酒器
偶方彝yí【 盛酒器】商
兽面纹斝(jiǎ) 【温酒器】商中期
兽面纹龙流盉 (hé) 【调酒器】春秋中期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三节 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史
用途——乐器
牛角兽面纹立鸟青铜镈bó 【打击乐器】 商
勾连雷纹铜编钟 战国
青铜句鑃 diào【打击乐器】春秋 勾连雷纹铙【打击乐器】商
宽0.78米
后母戊鼎
高1.33米 长1.10米 宽0.78米 重832.84公斤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三节 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史
后母戊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
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
是中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
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
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
超的铸造水平。
金属冶炼技术和工艺
•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青铜器的国家之一。大约 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就已经 进入青铜时代。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三节 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史
A
B
C
D
E
F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三节 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史
• 1、什么是青铜器? •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
功能
• 《周礼》记载,贵族在使用青铜礼器的 种类、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所用鼎簋 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 级的高低。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 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三节 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史
长1.10米
高 1. 33 米
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第三节 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史
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 载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教育的历史甚为久远,其起源可推溯至数百万年前的远古洪荒时代。

在距今约五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形式,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异常活跃。

此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表现为生产教育、生活教育、军事教育、民俗教育与宗教教育等几个方面,而教育活动的内容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来展开的。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古籍中最早有关学校的记载,是《周礼》等儒典中所说的出现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五帝时代的“成均”,例如,《周礼春官宗伯》中便讲道:“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

“成均”的本义是指经过修整的、平坦的、宽阔的场地。

东汉大儒郑玄解释说:“均,调也。

乐师主调其音。

”由此可见,成均之学以乐教为主。

虞舜时期,已设有专门的学官来管理教育,主要有三大类:一为“司徒”,由契负责主持“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二为“秩宗”,由伯夷负责主持“三礼”,即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祗;三为“典乐”,由夔负责掌管乐教。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二节:夏、商、西周教育概况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时期,我国已经相继出现了诸如庠、序、学、校等正式的学校教育机构。

关于庠、序、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具体属性与功能,孟子曾经解释道:“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可见,这些教育机构虽然各自承担着诸如养老、教化与习射等不同的教育功能,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化民成俗与昌明人伦。

总体而言,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所体现出的一个鲜明特色即是“学在官府”。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乃是由于教育机构设在官府中没有独立出来,政府的官员同时兼任教师,官师一体,即所谓“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从而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

原始社会 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原始社会 课件-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奴隶制社会 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
③春秋战国是政治 、经济、社会 、文化大变动的时期。 百家争鸣
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点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知识点2:从部落到国家 知识点3:商和西周
考点1早期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特点
出土于元谋人遗址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 ,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 的少量石制品、大量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 证明当时元谋人已经( )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 概括…国家形成的 标志为:一是阶级 的存在,二是凌驾 于社会之上的公共
B 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选必二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第三目 生产关系的变化 P6
选必二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第一目 P3
东亚
原始农耕 南稻北粟
原始畜牧业
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 已经饲养猪和狗
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 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 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 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 氏族间联系紧密,形成部落(联盟)。
——纲要上P4
龙山文化时代——“万邦时代”
彩绘蟠龙纹陶盘
陶寺古观象台
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有宫殿建筑、 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比较 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 A.大量使用陶器和从事原始农业
B.会制造简陋的工具和使用火 C.村落聚居和学会用火 D.从事渔猎和掌握了养蚕缧丝技术
下图所示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 型代表,下列关于姜寨聚落人们生产生活状
B 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已出现社会贫富分化现象 B.人们大量使用彩绘陶器 C.定居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D.水稻是居民的主要栽培作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
明商代已经出现典册,而这些典册极有可能 是各种档案文件的汇编。比如保存至今最完 整的《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 文件汇编,也可称是最早的成文史料。它记 载了上至唐、虞,下讫春秋时秦穆公虞、夏、 商、周数代的部分史实。《尚书·甘誓》是 夏启讨伐有扈氏的一篇誓师词,顾颉刚考证 认为该篇应成于殷代。(《中国史研究》 1979年1期“《尚书·甘誓校释评论》”)因 此说我国史学的起源,应从夏代开始。
后稷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 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 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 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 穀。‛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 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史记·周本纪》
修、熙
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 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 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 其三祀也。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 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 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 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 商以来祭祀之。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
《尚书· 商书》


《汤誓》记汤伐夏桀时的誓辞; 《盘庚》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告诫; 《高宗肜(róng)日》记祖巳对商王的谏 语; 《西伯戡黎》记祖伊对殷王的警告; 《微子》记载了微子启与少师、父师的对 对话。
2、西周时期的史官
大史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
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



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诞实匍匐, 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 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 实好。 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诞降嘉种,维秬维 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 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二、史学的起源
(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1、文字的发明
A、结绳记事法:以绳之长短,结子数目, 形状来记事。后人称之为“结绳时代”。 B、刀刻记事法:如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器 皿上常刻有整齐、规则的符号。 C、图画表示法:比如古代岩画上,画一头 牛和一个手持弓箭的人,即表示狩猎或射箭, 后逐步衍化为象形文字。
(《左传·昭公元年》 )
事件梗概
公元前542年,晋平公患病,巫师称为实沈和台骀作祟 所致。不想满朝大夫,竟对实沈与台骀一无所知。恰逢 郑国子产聘问晋国,探望平公病情,遂向其请教实沈、 台骀来历。子产为法家祖师,知识渊博,口才极好,他 即席将实沈和台骀做了演述:实沈是上古高辛氏之子, 与同住旷林的兄长伯阏交恶,被帝尧迁至大夏,以参星 定时节,参星是晋国的星宿,实沈为参星之神;台骀是 金天氏的后代,善于治水,疏通 了汾、洮(今绛县、 闻喜的涑水河)水患,封堵大泽,保证了百姓的生息繁 衍,被颛顼封于汾川,为汾河、涑水之神。台骀和实沈 是晋国的山川和星宿之神,怎会伤害晋国的君主?平公 的病症,应是劳逸、饮食、享乐、女色等生活上的不合 理所致。子产所述,使晋国君臣深感佩服。后来,晋平 公为颂扬台骀治水的功绩,在国都新田古翠岭修建了中 间大两侧小的三座宫殿,祭祀台神,祈祷其庇佑晋国社 稷繁荣昌盛。
(二)氏族由来和氏族、部落间战争的传说
1、氏族由来
夏:伯禹复鲧,夫何以变化? 商:《史记· 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
有娀氏之女。……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 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楚辞· 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 贻,女何喜?” 周: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 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译文:后稷刚刚会爬行,就能有识又知意,
已能自己找食物。他种植的大豆,长势茂盛 质量好。禾穗饱满又美好,麻麦茂密长得高, 大瓜小瓜硕果累累。

这是周人纪录关于他们的始祖后稷的传说,歌咏其 功德和灵迹的诗。第一章写姜嫄履迹感孕的神异。 第二章写后稷诞生的神异。第三章写后稷被弃而不 死的神异。第四章写后稷在幼年所表现的对农艺的 天赋才能。第五、六章写后稷对农业的伟大贡献。 第七、八章写祭祀。

现在推测夏朝已有文字,其根据有 : (1)《史记· 殷本纪》与甲骨文对照,所记 是相同的。所以,司马迁所记当有文字根据, 他是根据殷朝的记载写的。由此可证夏已有 文字。 (2)殷甲骨文已不是原始文字,据学者推断, 从产生文字到甲骨文的记事水平,至少需几 百年,所以夏朝当有文字。 (3)夏朝以前文字没有保留,所以司马迁自 称五帝无据,所写《五帝本纪》很简略,而 夏朝的本纪则很详细,说明夏朝已有文字记 事。
2、历法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了月盈、 月亏的规律,逐渐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日月的概念。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 于是产生了把一年分为十二月,一月分为二十九或 三十天比较精确的历法。 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 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 年、节气是阳历成份。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 阴历的月的天数。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 大月,各30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其能否献 身公共利益。 远古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 的君王,而是过着平民生活的劳动者:如神 农氏‚身亲耕,妻亲绩‛,‚尝百草之滋味、 水泉甘苦‛。(《淮南子· 修务训》 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 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尧:‚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茅草屋顶 不修剪整齐),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 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
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 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 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 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 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 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臵尧以为天子。 (《淮南子·本经训》 )
【诗经·大雅·生民】(节选)

文字的产生
关于我国文字的起源,主要有半坡遗址时期、
夏代、商代等说法。可参考下列论文: 郭沫若的《古代文字之辨论的发展》,《考 古学报》,1972年第1期; 于省吾的《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 《文物》,1973年第2期;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 学报》,1981年1期。 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 《文物》1987年第12期。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被颂扬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多与生产劳动
密切相关。治服洪水,抗御天旱,改造环境, 创造农具、器物成为传说中的主要内容。 这些传说大部分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是靠 人们脑记口传而流传于世,经后世文人加工 整理而成。但这些传说无疑是现实生活斗争 的反映,是古代历史的镜子。这些原始的历 史意识,是历史记述赖以发生的前提。

3、史学意识的产生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需要记录已经发生过
的事情,于是便产生了史学意识。以后历史 的记录权力把持在极少数人手中,他们代表 统治阶级做历史记录,因此他们选择的历史 材料乃至记录的原则和方法都有一定规定。 史学意识在逐步成长。 统治者为什么要记录历史?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
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产生的内因: 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 服务。比如西周的统治者曾声称:“我不可 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尚 书·召诰》。 ②在春秋时代,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引用古籍 的论述作为自己议论和施政的依据,同时把 史书作为教育自己后代的教科书。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 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 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 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 《淮南子· 览冥训》 )
【译文】上古的时候,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 坏,大地(古人把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 荆、豫、雍、梁九州,这里泛指大地)塌陷,天不 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势 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 吞食善良的人民(颛:纯朴厚实),凶猛的鸟用爪 抓取老弱。于是女娲熔炼五色石以补青天,折断鳌 (海里的 一种大龟)的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 立起来,杀黑龙来拯救冀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 原地带),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洪水。苍天得以 修补,四柱得以直立,洪水干枯(这里指洪水消退 了),冀州太平,强壮凶猛的鸟兽死去,善良的百 姓生存下来。
(三)远古传说的史学价值
1、远古的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 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 的历史内容。 2、当人们创造出文字以后,这些远古传说 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载下来,成为学 者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 的重要资料。 3、远古传说所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 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 意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 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的面貌。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
第一节 远古的传说和史学的起源 一、远古的传说
(一)战胜自然灾害和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传说
晋平公疾,……卜曰:实沈、台骀为祟。 叔向以问子产,子产曰:实沈,参神也。 台骀,汾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 为玄冥(水正曰玄冥)师,生允格、台骀。 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 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但不是原始文字。其原因有:
(1)原始文字应是繁复的图画式的象形文字,但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已是经过简化的了。而且六书, 即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示、转注全都有了, 具备六书,说明经过了长期发展。 (2)甲骨文已有三千以上的单字,且包括名词、 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 (3)句子结构的主要形式已与现在的语法一致, 即主动宾结构。 (4)在甲骨文中已有几十到百字以上的文章,这 在初有文字时期是不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