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俄被动句的类型和语义

合集下载

推荐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推荐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推荐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本篇文章整理了300 个优秀的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希望给正在写论文过程中遇到题目选题问题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

1、中文句法建构中的声象与意象-- 四字格功能研究2、复句类型的当代流行构式研究--以“X虽易,丫不易,且A且B'的功能及其演化为例3、“于/於”字介宾补语历时比较及其认知分析--以《左传》与《搜神记》为例4、殷商介词的甄辨及确认5、试论《马氏文通》“统之”总“之”等连字的归属6、现代汉语独立“的”字结构的功能视角研究7、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8、试论农村宣讲语言的乡土性9、明清时期“V为”结构中的动词“V10 、巢湖方言词汇特点初探11 、英汉重叠词的构词、语义及语用对比研究12、浅析汉字“前”在汉日语中的空间认知语义差异13、汉藏语码混用现象分析--以拉萨社区调查为例14、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体育文化融合的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体育元素呈现方式的探析15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疑难字考辨16 、汉语名词短语左递归现象的“Ground-to- Figure ”假说17 、从现代汉字的构形理论看字谜的设置方式18 、汉文佛典异文字际关系考19、关于网络暴力语言界定与分类的探讨20 、《说文解字》引《论语》考释21、中日数字文化观比较分析22、认知隐喻在小品中的幽默功能--以《情感快递》为例23 、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24、课堂讨论模式中教师提出并群集问题的策略研究25 、粤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差异26 、英汉语篇关联词对比研究27、中日同形语的误用28 、英汉层级形容标记性成因探究29、浅析汉语中的惯性压制现象30、“难道”的词汇化研究31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32、量词“台”的发展演变33 、社会语言学下的电商广告语分析34 、汉日敬语表达异同的探究与分析35、关联顺应模式下的网络暴力语言模因探析36、汉语口语课堂活动参与度问卷调查报告--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37、“淘宝”对话语篇的连贯性研究38、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中日色彩语码考察研究--以紫色为例39 、异写字与异构字考论40、基于能力培养的中文专业实践性教学路径研究41、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调查与反思42 、高职公文写作思维培养教学探究43 、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大学语文微信教学初探44 、高职院校阅读与写作有效教学途径探析45 、山东方言区习得普通话的难点与要点46 、潮州方言中词的文化理据--以食物名称为例47 、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48、“NP_1+对+NP_2+? 中NP位置的特点49、词语模“XT分析50 、试析清代朝臣受命应答之辞--“嗻”51 、广告语创意中成语的语义活用现象52、河南出土两汉买地券词语笺释53、量词“部”的来源、用法及认知阐释54 、《现6 》《牛8》多义词义项数目异同研究55 、古汉语里的纵向时间表达56 、试论早期致使义处置式的产生和来源57、《经典释文》中的“又音”与音义匹配58、《曲韵骊珠恤律》与《中原音韵鱼模》之比较59 、论南部吴语齐韵的读音层次60、“第七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征文61 、论修辞手段对表现《女神》“天人合一”境界的作用62、试论训诂与方言的关系--兹以安庆方言为例63、《越中名胜杂说》校札64、明清石刻俗字考释十题65、论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66、再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任务”67、任务型口语课上的聚焦于形--以任务型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为例68、影响任务型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因素69、任务: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途径70、“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71 、非目的语环境下的零起点汉语口语教学实践与策略研究--以《长城汉语》为例72、新形势下短期来华深接触”汉语项目的模式化构建--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暑期AP项目为例73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目的、标准和特点74、辅助虚词教学的重要思路--编写一本常用虚词用法词典75、关于汉语(二语)教学语法体系及标准建设的几个问题76 、数字词汇化现象简析77、汉语教材中语法教学失误举偶78、任务复杂度对对外汉语写作任务中语言表现的影响79、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关怀与制度保障--基于英国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与启示80、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轻松学中文》《HSK标准教程》入选美国三个州教育部门教材推荐目录81 、客家委婉语与现代英语委婉语82、郑玄的方言观、方言研究材料和方言分区观新考83、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研究84、英汉网络新词汇文化理据对比研究85、民国时期婚丧庆吊文告与语言生活--以潮汕地区报纸为考察对象86 、基于成人教育的对外汉语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87 、少数民族汉语口语教学策略探析88 、汉字发生同构律89 、理解成语不要以今释古90 、黄石市非师范生普通话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91 、教学模式讨论和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环境建设92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对话93 、我国汉语教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94 、汉语教学模式的集成、创新和优化95 、试论语言项目视角下国际汉语有效教学模式研究96 、“学伴用随”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97 、试论汉语语感培养教学模式的确立98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汉语教材文化呈现比较99 、现代汉语祈使句的句末助词“吧”语用功能探析100 、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研究--评《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101 、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02、你这个n"中的构式压制理论析微103 、《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104 、试论“星"的量词属性105 、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元认知研究106 、“童化 "语言的表达功能及流行机制107 、值得商榷的地方108 、“更 "字阵中, “诗词大会 "全军覆没109 、汉字的意象性与情感表达的模糊性和空间性110 、基于语义分析的“现代汉语 "课外作业设计研究111 、浅谈汉俄被动句的类型和语义112 、呼和浩特汉语方言特点113 、从抑扬顿挫的粤语吟诵114、女性称谓之嬗变:“小姐 "之“前世 "今生"与“来世"115 、“狗 "的类词缀化及相关问题研究116 、“快乐 "与“开心 "的多角度辨析117 、郦道元《水经注》中汉语语音现象再探讨118 、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之初探119 、《围城》中动词“打"的论元结构分析120 、高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的调查报告--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121 、小议网络潮词“给力 "122 、静宁方言四字俗语浅析123 、汉语联接系统中“说"的功能阐释: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124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125 、陆川粤语“着 "字被动句研究126 、副名组合存在的合理性127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究128、单音指示词与双音指示词的功能差异--“这"与“这个"、“那"与“那个" 129 、动词重叠的句法分析130、我别VP(了)”的构式整合机制及其语用价值131 、“无定居末”与“无定居首”-- 汉语中两种表存在的句式132 、“蛛丝马迹”本无“马”133、从汉语动词的阶段性看“了1”的语义功能134 、跨层词汇化中语义的来源、获得与变化135 、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名名组合的理解136 、意大利学习者初级汉语口语词汇能力发展研究137 、汉语动结式二字词组及其教学处理138 、Focuson Form 和Focuson Forms 两种教学法对汉语二语词汇学习的影响139 、《文献语言学》第一辑在中华书局出版14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语素法”适用性研究141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声母教学策略142 、高职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提高方法探析143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144 、任务型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中的应用145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146 、二语教学目标与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147 、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编写148 、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审美观念的跨文化传播--以服饰和化妆为例149 、“汉堡包”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150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海外实习教育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索151 、“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新路径152 、国别化单出口: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汉语师资实训新探索153 、论学术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54 、对外汉语教材的标点符号问题155 、2004~2014 年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情况述评156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重心之反思157 、拉丁化:党的语言政治的实现路径158 、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需求研究159 、一部打通古今的古籍整理力作--《蒲松龄〈日用俗字〉注》评介160 、大学语文写作技巧之理解与运用161 、高校大学生普通话测试“命题说话”部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162 、浅谈写作课程大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体现163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汉字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164 、《楚归晋知罃》中“及”字注释商榷-- 以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为例165 、文化差异对委婉语使用的影响166 、新时期汉语词汇词义变异研究167 、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168 、刍议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169 、申论写作教学初探170 、对大学语文写作错误的分析171 、浅谈塔城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面授辅导172 、《汉语大词典》书证引古典文献失误拾零173 、崇仁方言音系及音韵特点217 、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需求研究从 “臣妾 ”一词探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 汉语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机制探讨 连动结构的范畴化研究 概念合成理论下电视节目名称中的隐喻解读 -- 以央视少儿节目名称为例 “北京之旅 ”旅游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关于现代汉语修辞教学的思考 对春联和年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A Comparison of Love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门》若干镜头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ical SpeechesBased on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关于中日礼貌语言的对比研究 介词 “于”语法化再谈 语言对比视角下汉语研究的新成果 -- 字本位汉语语言学理论论要 “我给你说 ”的语用功能考察 北京话 比”字句及其演变(1750〜1950) 网络词族“X 帝”的认知研究 英汉礼貌原则及礼貌用语差异研究 温州吴语声调的 EGG 研究 《南齐书》 “治瓜 ”、 “治爪”考辨--兼及《南史》 “翦瓜” 元杂剧中的典型设问及其语用价值 网络流行语衍生、传播的理据和方向 从汉字、成语隐喻看诚信概念隐含的结构维度 “味其道 ”与“理其道”二()-- 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篆隶万象名义》抄本文字的笔画组合及特征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沿河土家族山歌的辞格分析 《大唐西域记》异文考辨 高职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提高方法探析 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任务型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的 “思化”品质认识 二语教学目标与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编写 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审美观念的跨文化传播 --以服饰和化妆为例 “汉堡包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海外实习教育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三化一特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新路径 国别化单出口 :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汉语师资实训新探索 论学术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材的标点符号问题 2004~2014 年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情况述评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重心之反思 拉丁化 :党的语言政治的实现路径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200 、 201 、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 Ai Weiwei:Tiger,Tiger,Tiger、一部打通古今的古籍整理力作--《蒲松龄〈日用俗字〉注》评介 、大学语文写作技巧之理解与运用、高校大学生普通话测试 “命题说话 ”部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写作课程大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体现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汉字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 、《楚归晋知罃》中 “及 ”字注释商榷 --以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为例 、文化差异对委婉语使用的影响、新时期汉语词汇词义变异研究、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刍议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申论写作教学初探 、对大学语文写作错误的分析、浅谈塔城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面授辅导、《汉语大词典》书证引古典文献失误拾零、汉语学习者 “听电话 ”表达方式的偏误分析、从 “臣妾 ”一词探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 、汉语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机制探讨、连动结构的范畴化研究 、概念合成理论下电视节目名称中的隐喻解读 -- 以央视少儿节目名称为例 、“北京之旅 ”旅游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关于现代汉语修辞教学的思考、对春联和年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A Comparison of Love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门》若干镜头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ical SpeechesBased on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关于中日礼貌语言的对比研究、介词 “于”语法化再谈、语言对比视角下汉语研究的新成果 -- 字本位汉语语言学理论论要 、“我给你说 ”的语用功能考察、北京话 比”字句及其演变(1750〜1950)、网络词族“X 帝”的认知研究 、英汉礼貌原则及礼貌用语差异研究、温州吴语声调的 EGG 研究、《南齐书》 “治瓜 ”、 “治爪”考辨--兼及《南史》 “翦瓜” 、第二人称有标记用法及其动因、网络流行语衍生、传播的理据和方向 、从汉字、成语隐喻看诚信概念隐含的结构维度、“味其道 ”与“理其道”二()-- 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篆隶万象名义》抄本文字的笔画组合及特征、汉字起源研究述评、沿河土家族山歌的辞格分析、《大唐西域记》异文考辨 218 219 220 221222223224225 226 227 228 229230231232 233 234 235 236237238239240 241 242 243 244245246247248 249 250 251 252253254255 256 257 258 259260261、现代汉语倒序词研究262、《说文解字羊部》词命名研究263 、《广雅疏证》校勘用语“讹作”研究264 、上古汉语定语后置结构分析265 、应用写作课程的问题及策略266 、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267 、基于学科意识分析对外汉语教学268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饮食文化教学研究269 、新形势下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初探270 、浅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语块教学271 、现代汉语状语和状动结构研究评述272 、基于就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273 、初级留学生习得“二”和“两”偏误案例分析及解决对策274 、论黄伯荣《现代汉语(修订四版)》教材语料时代性的局限275 、概念整合:汉语二语学习者习得易混淆词的认知机制276 、武汉市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江汉区10 所小学为例277、汉语吗"与印尼语“Kah Apa、Apakah"疑问句的比较278、“就是”的语篇衔接功能考察279 、汉语定语从句的特征核查分析280 、析山东莱芜方言中的语气词“来”281 、提高现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282 、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283 、我国对俄中小学汉语教材编写的优点、不足及对策--以《汉语新起点》为例284 、图像时代浅阅读、浅写作的危害及其超越285 、汉语学习动机与汉语国际化传播研究286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对外汉语人才培养-- 以安徽文化为例287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汉语模拟教学思考-- 以百色学院为例288、“呵呵”如何成为网络伤人用语--基于评价理论的诠释289、“X就是任性”流行的语言模因论解析290 、翁源客家话见组声母今读研究291 、电白霞洞闽客双方言词汇比较接触研究292 、汉语阅读课程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293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研究294 、高职语文教材建设思考295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案例研究-- 以《光荣岁月》为例296 、模因论的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297 、浅析新时期现代汉语的变异298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299 、英汉名词动用习得中的认知转喻阐释300 、字谜歌谣中的减笔。

汉语被动句式探讨(一)

汉语被动句式探讨(一)

汉语被动句式探讨(一)一.被动句的种类及特点主语为受事,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叫做被动句。

(一)意义上的被动句(受事主语句),主语是确指的某事某人。

房间刚刚打扫过。

他的自行车丢了。

垃圾不要随手乱扔。

护照丢了要及时补办。

思考异同:信写好了。

信被小丽拿走了。

钱包我放在桌子上了。

钱包被那个人给偷了。

(二)使用介词的被动句1.常用“被”、“叫”、“让”引进施动者。

一壶茶都被他喝光了。

我同学前天叫人给打了。

那道难题让他无意中解决了。

小偷很快被警察抓走了。

2.被动句的结构和特点主语(受事)+ 被(叫、让)+ (施事)+ 动词+ 其他成分那本词典还没有被她借走。

他昨天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

地毯叫谁踩脏了。

冰箱里的东西全被吃光了。

那女婴刚出生就被父母无情地抛弃了。

(三)被动句的特点(1)主语是确指的或已知的。

(2)被动句中没有其他状语时,谓语动词一般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动词,需要带其它成分,如补语、宾语或者助词“过”、“了”。

(3)动作的施事不必说出或不能说出,可以用泛指的“人”或者“谁”代替;也可以把施事主语省略。

(4)跟“把”字句一样,被动句式动词也具有处置意味,范围比“把”字句的动词范围稍大些,例如“知道”、“听见”等表示感觉的词也行;但表示身体部位动作的词不用于被动句式,(* 手被她举了起来。

)手是她的一部分,等于没有受事主语。

(5)被动句中的状语,有几个不同的位置:当状语的语义指向“被(叫、让)+(施事)+ 动词”整个结构时,必须放在“被”的前面;这类状语有否定词、助动词、表示时间的名词以及时间副词、语气副词等,“还没有”、“刚出生就”;当状语的语义指向受事时,状语放在“被”前还是谓语动词前都可以,“全”当状语的语义指向“被”后面的施事时,状语必须放在谓语动词、施事的后面,“无情地”、“狠狠”。

(四)被动句中动词的特点(1)不是所有动词都能用于被动句,只有三类动词强制性地使用:所表示的动作可以使受事受到损害的,比如打、骂、罚、害、骗、批评、批判、处分、逮捕,等。

汉俄语被动句语用功能之对比分析

汉俄语被动句语用功能之对比分析

2005年第2期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05, №2 总第8期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8汉俄语被动句语用功能之对比分析1姜宏(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上海 200433)摘 要:较之主动句,被动句有着自己独特的语用价值。

但作为一种有标志的句子,被动句的使用会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

汉俄语被动句在语用功能及所受限制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它们在功能上存在差异,因为操俄语的人与操汉语的人们对被动句的使用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关键词:被动句;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0 问题的提出被动句(пассивное或者страдательноепредложение)是与主动句相对立的一种语法现象,二者有着同样重要的语法地位和交际功能。

但是,不得不承认,在俄语交际中,我们并不善于运用被动句,即使偶尔用到,也往往用得不够恰当或不正确。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俄语被动句的语用问题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造成我们在使用这一语言手段时,常常受到汉语被动句的影响,甚至把它作为参考标准,而实际上操俄语的人与操汉语的人对被动句的使用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些分析。

首先,应该看到,汉语和俄语对被动句本质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承认被动句是一种有标志的句子,都是从语义主体、行为和语义客体三者的关系来给被动句下定义的,并且都特别强调一点:主动句和被动句是表达同一语义关系的不同结构,但在语法各个方面都表现不同的对立性范畴(王力1985:87-92;А.В. Бондарко 1991:126-129)。

也就是说,与主动句相比,被动句有着自己独特的语用价值,因为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一种有机的结构体,如果一个结构体内部有所变动,该结构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除了同一的句子外,任何不同的句子都不能表达完全相同的思想感情。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动作或状态是由句子的宾语承受的,而不是由主语执行的句子。

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类型。

1. 被动语态:被动语态是最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在被动语态中,动作的承受者成为主语,而动作的执行者则成为宾语。

例如:“这本书被我借走了。


2. 使役被动句:使役被动句是指主语通过某种手段使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老师罚站了。


3. 客观被动句:客观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者是不可控的,即无法由人为控制。

例如:“这个城市被地震摧毁了。


4. 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者不是直接的宾语,而是通过介词与宾语相连。

例如:“这个问题被他们讨论了。


5. 被动使役句:被动使役句是指主语被迫承受某种动作。

例如:“他被逼着签了字。


6. 被动补语句:被动补语句是指主语的状态或性质是由宾语所决定的。

例如:“他被认为是一个好学生。


7. 被动副词句:被动副词句是指句子中的副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这个问题被大家都关注。


8. 被动介词句:被动介词句是指介词后面的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老板炒了鱿鱼。


9. 被动动名词句:被动动名词句是指动名词作为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打了一顿。

”。

浅谈俄语被动结构的翻译

浅谈俄语被动结构的翻译

浅谈俄语被动结构的翻译作者:荣飞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第21期摘要:俄语被动结构是谓语用带-ся动词或被动形动词短尾形式表示的一种句法结构。

它从承受行为动作的客体出发表示主体、动作、客体之间的关系。

行为动作客体用第一格表示,主体用第五格表示(可缺省)。

当俄语被动结构翻译成汉语时,由于两种语言表示被动意义的方式不同,不能简单地用汉语的"被"字句对应,还要考虑到具体意义、使用语体、表达习惯等因素,选用不同的表达形式。

关键词:俄语;被动词;口语俄语被动结构是谓语用带-ся动词或被动形动词短尾形式表示的一种句法结构。

它从承受行为动作的客体出发表示主体、动作、客体之间的关系。

行为动作客体用第一格表示,主体用第五格表示(可缺省)。

当俄语被动结构翻译成汉语时,由于两种语言表示被动意义的方式不同,不能简单地用汉语的“被”字句对应,还要考虑到具体意义、使用语体、表达习惯等因素,选用不同的表达形式。

下面结合实例做具体分析。

1 当俄语被动结构中强调语义客体承受某种不如意或不顺利的事时,可译为汉语的“被”字句。

Долли была убита своим горем, вся поглащена им.杜丽被忧愁压倒,完全被忧愁吞没。

Все излишки платы - отнимаются у них капиталистами.全部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从他们手中夺去了。

При отсутствии у торговцев документов об уплате налогов хмельный товар будетконфисковываться.如果酒商拿不出纳税单据,其酒类商品将被没收。

Из-за упущения по службе директор завода был устранен с работы.因工作失职厂长被解职。

В ходе перестрелки чех был убит, а хорват-тяжело ранен. 交火过程中捷克人被击毙,克罗地亚人受重伤。

俄汉被动结构对比分析论文

俄汉被动结构对比分析论文

俄汉被动结构的对比分析摘要:俄语和汉语都有被动结构。

俄语中的“被动语态”是动词的一个语法范畴,它是表示动词的主语与该动词所指动作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

在现代俄语中被动形式广泛应用,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范围要相对狭窄得多。

由于俄汉民族表达习惯不同,俄语中句子的表达形式重行合,而汉语句子的表达多侧重意合,两者在表达形式上既有同又有异,这使得在交际中难免出现句子表达形式不吻合的情况。

尤其是在俄汉翻译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被动结构的内在差异性,就会使译文生硬或不通顺。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俄汉语中的被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指出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下面本文将就俄汉语被动结构的一些对比和其对翻译的启示发表一些看法。

关键词:被动结构被动句俄语引言:20世纪后半叶,语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使形成了“对比语言学”(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оеязыкознание),人们意识到一种语言的特点只有通过与其他语言的直接或间接的对比,方能被认知、被明确。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所比较语言的异同点,对比语言学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重视。

在我国,汉语言学家吕叔湘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语言对比思想。

可见,对比研究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必然性,它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第二语言的习得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俄语作为我们的第二语言,要想在学习过程中更好把握其实质,那么有必要对俄汉语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分析。

本文仅从俄汉语被动结构这一角度来对比两种语言。

所谓“被动结构”(或被动句)是指句中主语所表事物是承受(而不是发出)动词谓语行为的句子(即:甲被乙怎么样)。

俄语的被动句的谓语用动词被动行动词或带-ся反身动词形式表示,而汉语的典型被动结构则一般带有“被”字,因而又称“被字句”。

俄汉被动句在表达形式,使用条件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而在俄汉翻译中有时需要句子结构的转换。

推荐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推荐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推荐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本篇文章整理了300个优秀的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希望给正在写论文过程中遇到题目选题问题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

1、中文句法建构中的声象与意象--四字格功能研究2、复句类型的当代流行构式研究--以“X虽易,Y不易,且A且B”的功能及其演化为例3、“于/於”字介宾补语历时比较及其认知分析--以《左传》与《搜神记》为例4、殷商介词的甄辨及确认5、试论《马氏文通》“统之”“总之”等连字的归属6、现代汉语独立“的”字结构的功能视角研究7、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8、试论农村宣讲语言的乡土性9、明清时期“V为”结构中的动词“V”10、巢湖方言词汇特点初探11、英汉重叠词的构词、语义及语用对比研究12、浅析汉字“前”在汉日语中的空间认知语义差异13、汉藏语码混用现象分析--以拉萨社区调查为例14、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体育文化融合的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体育元素呈现方式的探析15、《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疑难字考辨16、汉语名词短语左递归现象的“Ground-to-Figure”假说17、从现代汉字的构形理论看字谜的设置方式18、汉文佛典异文字际关系考19、关于网络暴力语言界定与分类的探讨20、《说文解字》引《论语》考释21、中日数字文化观比较分析22、认知隐喻在小品中的幽默功能--以《情感快递》为例23、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24、课堂讨论模式中教师提出并群集问题的策略研究25、粤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差异26、英汉语篇关联词对比研究27、中日同形语的误用28、英汉层级形容标记性成因探究29、浅析汉语中的惯性压制现象30、“难道”的词汇化研究31、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32、量词“台”的发展演变33、社会语言学下的电商广告语分析34、汉日敬语表达异同的探究与分析35、关联·顺应模式下的网络暴力语言模因探析36、汉语口语课堂活动参与度问卷调查报告--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37、“淘宝”对话语篇的连贯性研究38、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中日色彩语码考察研究--以紫色为例39、异写字与异构字考论40、基于能力培养的中文专业实践性教学路径研究41、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调查与反思42、高职公文写作思维培养教学探究43、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大学语文微信教学初探44、高职院校阅读与写作有效教学途径探析45、山东方言区习得普通话的难点与要点46、潮州方言中词的文化理据--以食物名称为例47、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48、“NP_1+对+NP_2+?”中NP位置的特点49、词语模“X虫”分析50、试析清代朝臣受命应答之辞--“嗻”51、广告语创意中成语的语义活用现象52、河南出土两汉买地券词语笺释53、量词“部”的来源、用法及认知阐释54、《现6》《牛8》多义词义项数目异同研究55、古汉语里的纵向时间表达56、试论早期致使义处置式的产生和来源57、《经典释文》中的“又音”与音义匹配58、《曲韵骊珠·恤律》与《中原音韵·鱼模》之比较59、论南部吴语齐韵的读音层次60、“第七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征文61、论修辞手段对表现《女神》“天人合一”境界的作用62、试论训诂与方言的关系--兹以安庆方言为例63、《越中名胜杂说》校札64、明清石刻俗字考释十题65、论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66、再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任务”67、任务型口语课上的聚焦于形--以任务型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为例68、影响任务型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因素69、任务: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途径70、“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71、非目的语环境下的零起点汉语口语教学实践与策略研究--以《长城汉语》为例72、新形势下短期来华“深接触”汉语项目的模式化构建--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暑期AP项目为例7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目的、标准和特点74、辅助虚词教学的重要思路--编写一本常用虚词用法词典75、关于汉语(二语)教学语法体系及标准建设的几个问题76、数字词汇化现象简析77、汉语教材中语法教学失误举偶78、任务复杂度对对外汉语写作任务中语言表现的影响79、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关怀与制度保障--基于英国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与启示80、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轻松学中文》《HSK标准教程》入选美国三个州教育部门教材推荐目录81、客家委婉语与现代英语委婉语82、郑玄的方言观、方言研究材料和方言分区观新考83、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研究84、英汉网络新词汇文化理据对比研究85、民国时期婚丧庆吊文告与语言生活--以潮汕地区报纸为考察对象86、基于成人教育的对外汉语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87、少数民族汉语口语教学策略探析88、汉字发生同构律89、理解成语不要以今释古90、黄石市非师范生普通话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91、教学模式讨论和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环境建设92、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对话93、我国汉语教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94、汉语教学模式的集成、创新和优化95、试论语言项目视角下国际汉语有效教学模式研究96、“学伴用随”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97、试论汉语语感培养教学模式的确立98、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汉语教材文化呈现比较99、现代汉语祈使句的句末助词“吧”语用功能探析100、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研究--评《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101、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02、“你这个n”中的构式压制理论析微103、《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104、试论“星”的量词属性105、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元认知研究106、“童化”语言的表达功能及流行机制107、值得商榷的地方108、“更”字阵中,“诗词大会”全军覆没109、汉字的意象性与情感表达的模糊性和空间性110、基于语义分析的“现代汉语”课外作业设计研究111、浅谈汉俄被动句的类型和语义112、呼和浩特汉语方言特点113、从抑扬顿挫的粤语吟诵114、女性称谓之嬗变:“小姐”之“前世”“今生”与“来世”115、“狗”的类词缀化及相关问题研究116、“快乐”与“开心”的多角度辨析117、郦道元《水经注》中汉语语音现象再探讨118、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之初探119、《围城》中动词“打”的论元结构分析120、高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的调查报告--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121、小议网络潮词“给力”122、静宁方言四字俗语浅析123、汉语联接系统中“说”的功能阐释: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124、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125、陆川粤语“着”字被动句研究126、副名组合存在的合理性127、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究128、单音指示词与双音指示词的功能差异--“这”与“这个”、“那”与“那个”129、动词重叠的句法分析130、“我别VP(了)”的构式整合机制及其语用价值131、“无定居末”与“无定居首”--汉语中两种表存在的句式132、“蛛丝马迹”本无“马”133、从汉语动词的阶段性看“了1”的语义功能134、跨层词汇化中语义的来源、获得与变化135、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名名组合的理解136、意大利学习者初级汉语口语词汇能力发展研究137、汉语动结式二字词组及其教学处理138、Focuson Form和Focuson Forms两种教学法对汉语二语词汇学习的影响139、《文献语言学》第一辑在中华书局出版140、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语素法”适用性研究14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声母教学策略142、高职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提高方法探析143、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144、任务型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中的应用145、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146、二语教学目标与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147、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编写148、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审美观念的跨文化传播--以服饰和化妆为例149、“汉堡包”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150、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海外实习教育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索151、“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新路径152、国别化单出口: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汉语师资实训新探索153、论学术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54、对外汉语教材的标点符号问题155、2004~2014年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情况述评156、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重心之反思157、拉丁化:党的语言政治的实现路径158、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需求研究159、一部打通古今的古籍整理力作--《蒲松龄〈日用俗字〉注》评介160、大学语文写作技巧之理解与运用161、高校大学生普通话测试“命题说话”部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162、浅谈写作课程大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体现163、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汉字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164、《楚归晋知罃》中“及”字注释商榷--以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为例165、文化差异对委婉语使用的影响166、新时期汉语词汇词义变异研究167、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168、刍议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169、申论写作教学初探170、对大学语文写作错误的分析171、浅谈塔城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面授辅导172、《汉语大词典》书证引古典文献失误拾零173、崇仁方言音系及音韵特点174、从“臣妾”一词探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175、汉语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机制探讨176、连动结构的范畴化研究177、概念合成理论下电视节目名称中的隐喻解读--以央视少儿节目名称为例178、“北京之旅”旅游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179、关于现代汉语修辞教学的思考180、对春联和年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181、A Comparison of Love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182、《门》若干镜头的多模态话语分析183、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ical SpeechesBased on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184、关于中日礼貌语言的对比研究185、介词“于”语法化再谈186、语言对比视角下汉语研究的新成果--字本位汉语语言学理论论要187、“我给你说”的语用功能考察188、北京话“比”字句及其演变(1750~1950)189、网络词族“X帝”的认知研究190、英汉礼貌原则及礼貌用语差异研究191、温州吴语声调的EGG研究192、《南齐书》“治瓜”、“治爪”考辨--兼及《南史》“翦瓜”193、元杂剧中的典型设问及其语用价值194、网络流行语衍生、传播的理据和方向195、从汉字、成语隐喻看诚信概念隐含的结构维度196、“味其道”与“理其道”(二)--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197、《篆隶万象名义》抄本文字的笔画组合及特征198、汉字起源研究述评199、沿河土家族山歌的辞格分析200、《大唐西域记》异文考辨201、高职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提高方法探析202、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203、任务型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中的应用204、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205、二语教学目标与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206、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编写207、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审美观念的跨文化传播--以服饰和化妆为例208、“汉堡包”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209、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海外实习教育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索210、“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新路径211、国别化单出口: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汉语师资实训新探索212、论学术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213、对外汉语教材的标点符号问题214、2004~2014年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情况述评215、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重心之反思216、拉丁化:党的语言政治的实现路径217、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需求研究218、Ai Weiwei:Tiger,Tiger,Tiger219、一部打通古今的古籍整理力作--《蒲松龄〈日用俗字〉注》评介220、大学语文写作技巧之理解与运用221、高校大学生普通话测试“命题说话”部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222、浅谈写作课程大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体现223、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汉字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224、《楚归晋知罃》中“及”字注释商榷--以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为例225、文化差异对委婉语使用的影响226、新时期汉语词汇词义变异研究227、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228、刍议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229、申论写作教学初探230、对大学语文写作错误的分析231、浅谈塔城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面授辅导232、《汉语大词典》书证引古典文献失误拾零233、汉语学习者“听电话”表达方式的偏误分析234、从“臣妾”一词探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235、汉语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机制探讨236、连动结构的范畴化研究237、概念合成理论下电视节目名称中的隐喻解读--以央视少儿节目名称为例238、“北京之旅”旅游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239、关于现代汉语修辞教学的思考240、对春联和年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241、A Comparison of Love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242、《门》若干镜头的多模态话语分析243、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ical SpeechesBased on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244、关于中日礼貌语言的对比研究245、介词“于”语法化再谈246、语言对比视角下汉语研究的新成果--字本位汉语语言学理论论要247、“我给你说”的语用功能考察248、北京话“比”字句及其演变(1750~1950)249、网络词族“X帝”的认知研究250、英汉礼貌原则及礼貌用语差异研究251、温州吴语声调的EGG研究252、《南齐书》“治瓜”、“治爪”考辨--兼及《南史》“翦瓜”253、第二人称有标记用法及其动因254、网络流行语衍生、传播的理据和方向255、从汉字、成语隐喻看诚信概念隐含的结构维度256、“味其道”与“理其道”(二)--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257、《篆隶万象名义》抄本文字的笔画组合及特征258、汉字起源研究述评259、沿河土家族山歌的辞格分析260、《大唐西域记》异文考辨261、现代汉语倒序词研究262、《说文解字·羊部》词命名研究263、《广雅疏证》校勘用语“讹作”研究264、上古汉语定语后置结构分析265、应用写作课程的问题及策略266、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267、基于学科意识分析对外汉语教学268、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饮食文化教学研究269、新形势下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初探270、浅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语块教学271、现代汉语状语和状动结构研究评述272、基于就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273、初级留学生习得“二”和“两”偏误案例分析及解决对策274、论黄伯荣《现代汉语(修订四版)》教材语料时代性的局限275、概念整合:汉语二语学习者习得易混淆词的认知机制276、武汉市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江汉区10所小学为例277、汉语“吗”与印尼语“Kah、Apa、Apakah”疑问句的比较278、“就是”的语篇衔接功能考察279、汉语定语从句的特征核查分析280、析山东莱芜方言中的语气词“来”281、提高现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282、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283、我国对俄中小学汉语教材编写的优点、不足及对策--以《汉语新起点》为例284、图像时代浅阅读、浅写作的危害及其超越285、汉语学习动机与汉语国际化传播研究286、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以安徽文化为例287、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汉语模拟教学思考--以百色学院为例288、“呵呵”如何成为网络伤人用语--基于评价理论的诠释289、“X就是任性”流行的语言模因论解析290、翁源客家话见组声母今读研究291、电白霞洞闽客双方言词汇比较接触研究292、汉语阅读课程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293、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研究294、高职语文教材建设思考295、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案例研究--以《光荣岁月》为例296、模因论的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297、浅析新时期现代汉语的变异298、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299、英汉名词动用习得中的认知转喻阐释300、字谜歌谣中的减笔。

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

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

三、语义特征
2、信息的焦点:被动句可以将信息的焦点放在动作行为上,而不是主语上。 在汉语中,被动句的受事通常为句子中的重要信息;而在俄语中,被动句的受事 也是句子中的重要信息。
四、应用场景
四、应用场景
汉俄语被动句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在汉语中,被动句的 使用相对较灵活,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而在俄语中,被动句多用于描述科学、 技术、新闻等客观性较强的领域。
俄语被动句的多维研究
01 引言
03 多维研究 05 总结
目录
02 背景知识 04 案例分析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被动句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句式,表达动作或行为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在 俄语中,被动句的使用非常广泛,具有独特的句型结构和语义特点。本次演示将 从多个维度对俄语被动句进行深入探究,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句 式。
案例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被动句用于传递将来时态的动作行为,表达文件将被准备好 的事实。
总结
总结
本次演示对俄语被动句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包括其句型结构、语义、句法 和语用等方面。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被动句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场景和表达方 式。被动句在俄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一种语法现象,还是一种有效 的语言表达工具,能够帮助人们传递更加准确、生动的信息。
一、语用功能
一、语用功能
汉俄语被动句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事件:被动句可以简洁明了地描述事件,强调动作行为对主语的影响。 例如,在汉语中,“他被老师批评了”这句话明确表达了“他”是批评的承受者, 受到了老师的影响。同样,在俄语中,“Он был упрекнут учителем”也明确了动作行为对主语的影响。

俄汉科学语言被动句对比

俄汉科学语言被动句对比

被动结构是俄汉语所共有的重要句法范畴。苏 联科学院 80 年语法 指出, ! 态是由两种对立的 形态形式构成, 这两种形式的意义在于从不同的角 度表达语义主体、动词和语义客体之间的关系 , 这 种关系通过主动结构与被动结构表示 : 在主动结构 中, 动词特征是由它的载体发出的 ; 而在被动结构 中, 动词特征则是向特征的载体发出的。在主动结 构中动词特征的载体是语义主体 , 而在被动结构中
第6期
王利众
俄汉科学语言被动句对比
% 23 %
( 2) N 1 # Vf & ∋#
( N 5 ) , 主要标记是带尾缀
有单项式被动结构 ( + ;−+ 7 )∗−−∃∋ & % # ∃; ∃% ∗)4− ∃∋ ∀ + −& % # 6 ∀ Β /∋ ) , 即只有 用被动形式表 示的主要 成分, 没有主语和主体五格的句子结构。如 : .)∃<∗ 2 3)+6 ∀ ∃8∃−+ , 7 % + . . . ∀ ( Ε6 % )∗# + <) !?5 ∗# <+ Δ
! , 1980: 617 - 618)
如:
! Η)∃& % 0 ∃& & ∃ # # # 5)+ :+ Δ , )∗∀ % # + 5 # + <+ ; −/∀ , 5 + , % +
∃ . 0 6/& 5 + )4 86 ∗% & ∋< ∀ ∃7 ∗& % <∗ /8+ )∋ % + # ∃. ∀ ( =)/−∀ > . ) 类似的句子不论是从结构上 , 还是从语义上都

俄汉被动结构对比

俄汉被动结构对比

俄汉被动结构对比王静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对于被动意义的表达,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们将研究在俄语和汉语中,被动结构在俄汉结构特征、语用功能等方面的相同和异同之处,掌握俄汉被动句的实质,希望在遇到俄汉被动句互译时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被动句;俄汉对比;结构特征[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153-02被动结构在俄汉语法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是一个很重要的句法现象。

本文将从俄汉被动句的结构特征、语用功能的异同之处入手,分析两者在语法结构和形式上的异同,对比在不同语境中俄汉被动句的使用情况。

一、俄语被动结构类型被动结构是表示句子具有被动态意义的句法结构。

在俄语中,被动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三项式被动句、双项式被动句和单项式被动句。

1.三成分被动结构由主体、客体以及谓语构成,例如:Это явление было описано учеными в прошлом веке.在这个句子中,явление是客体,было описано是谓语,учеными就是主体。

这就是典型的我们所熟知的三项式被动句书面语体。

2.双项式被动句只有客体和谓语,没有主体。

例如:Товар поставлен в ноябре.Товар是客体,поставлен为谓语。

3.单成分被动结构只有谓语,没有主体和客体。

例如:В комнате накурено . накурено在句子中作谓语。

还有直接一个词构成的单项式句,如:Договорено等。

二、俄语被动句形式俄语语言形态变化非常丰富,被动结构要借助词型的变化来实现。

所以在对俄语被动句进行分析时,必须考虑到俄语动词的体和态的特点。

俄语被动态一般有两大类型的形式标志:1)被动反身动词,由带尾缀-ся构成,表示行为过程。

2)被动形动词,带有专门后缀-ен-, -н- ,-т- ,-ем-, -им-,表示行为结果产生的状态。

论俄语被动句语义结构

论俄语被动句语义结构

论俄语被动句语义结构作者:李晓敏关方冰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2期摘要:句子语义结构作为语言单位的深层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对被动句语义结构的探究是以语义基本范畴为出发点,结合句子情景结构理论将被动句的语义结构分为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并分别阐述每种结构的划分标准和具体特征。

关键词:句子语义结构;被动句;语义基本范畴;情景结构理论;动态结构;静态结构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197-01俄语被动句作为一种有标记的句子普遍存在于俄语表达之中。

俄语大百科词典中这样定义俄语被动结构:“被动结构是及物动词以被动态的形式存在,并与主动结构相对立的一种句法结构。

”被动句作为俄语中特点显著的语言单位,往往引起语言学家和俄语学习者的广泛关注。

但通常大家对俄语被动句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语法形式和态的领域,对语义结构的研究比较少。

语义结构作为句法结构的深层机制,是句子意义的概括总结。

而句子的意义是句子形式同其所表示的语言外情景或事件的关系,因此,句子的语义结构就可以理解为情景结构。

通过情景结构来解读被动句的语义结构,可以比较直观具体的分析被动句的内容结构特点,进而对其进行分类阐述。

情景结构,是由情景要素组成的,在这里也可以称为是语义结构要素,张家骅老师在《新时代俄语通论下》中指出:“句子的语义结构是由句子的形式结构和句子成分的词汇意义相互作用形成的抽象语言意义,其基本范围是(1)述语性特征;(2)承载述语性特征的主体;(3)述语性特征指向的客体。

”这三要素还可以称为:语义述体、语义主体和语义客体。

在这三个要素之中,语义述体是句子结构和语义上的中心,在句子中占主导地位。

被动句一般是指句子中主语所表事物是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的句子,它通常与主动句表示同一客观事实,只是表述角度和方式不同。

被动句的着眼点落在承受动作的客体上,而主动句的着眼点则在动作的主体上。

汉语句法中的被动语态研究

汉语句法中的被动语态研究

汉语句法中的被动语态研究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语法结构和句法规则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汉语中,被动语态是一个常见的语法现象,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汉语句法中的被动语态展开讨论,分别从被动句的特点、主被动转换和被动句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被动句的特点在汉语中,被动句指的是将句子的主语转换为动作的承受者,即以动作的承受者为主语,动词使用“被”字后加动词原形的句子形式。

被动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主动句与被动句的语序不同。

被动句的句子成分为主语 + 谓语 + 被动语态标记 + 宾语。

2.被动句的语气与语态都发生了变化。

原来的主语变成了被动句的宾语,主谓关系变为被动关系。

被动句在语法上属于被动语态,它的语气是表示被动、无能、无奈等等。

3.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名词或代词,而不是动词。

二、主被动转换在汉语中,主被动转换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问题,需要根据句子的含义和语境进行判断。

通常情况下,主被动转换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句子的语义:转换后的句子是否违背了句子原来的含义。

在主被动转换中,句子的含义并不会因为主语的变化而产生质的变化,而是表示主语在承受动作。

2.主语的重要性:主语在句子中承担重要的语法作用,有时也承担着比较强烈的语义作用。

如果将主语从句子中剔除,句子的含义和效果都会出现巨大的改变。

3.语境因素:考虑句子所处的环境和语言背景,决定是否进行主被动转换。

例如,“我被咬了”和“它咬了我”,如果在安排旅行计划时说出前者,可能会让听众联想到被野兽咬了,而后者则更易于被理解为咬了一只宠物或昆虫。

三、被动句的使用被动句在汉语中的使用是广泛的,包括书面语和口语等不同语域中。

被动句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被动句可以在强调句子的宾语时使用。

例如,“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中的“问题”是被强调的部分,强调了问题的重要性。

2.被动句可以在语句表达的事情和事件源于外部因素或力量时使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在动作动词作谓语中心的句子中,施事做主语的是主动句,如:小张吃完了饭。

小李把饭吃完了。

小陈吃过了。

受事做主语的句子表示被动意义,是被动句,如:饭被小张吃完了。

饭小李吃完了。

饭吃完了。

汉语的被动句按有无被动形式标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或叫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如:“饭小李吃完了。

”“饭吃完了。

”另一类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被”字句就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中的典型。

“被”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

例如: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被”字句有如下类型:(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十施事+动词性词语。

如: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许云峰被特务盯上了。

(2)“被”后边施事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动词性词语。

由于“被”后边没有宾语,此处的“被”字是助词。

如:大楼被炸倒了。

课被推迟了。

车子被骑走了。

(3)“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所+动词性词语。

这种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是从“为……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使用“为……所”式或“由……所”式和“受……所”式。

后面的动词多为双音节。

如: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同学们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学习。

她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三十年。

新的软件系统为广大用户所关注。

文学家在阶级社会必受自己的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

局势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所决定的。

(4)“被(让、叫)……给”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给+动词性词语。

如:突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给划了一下。

我的书被小王给拿走了。

话要让他给听见了,怎么办?花瓶叫她给打碎了一个。

(5)“被……把”格式。

这种句式里的两个受事往往有领属、同一等关系。

如:那年修反帝渠,他被炸药把一条腿给炸掉了。

(“他”和“一条腿”都是受事,两者有领属关系)他不在村里,叫人家广聚把他撵跑了。

(“他”和“他”是同一对象的关系)“把”字句有“处置”意义,“被”字句相对地可以说具有“被处置”意义。

汉俄被动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俄被动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俄被动句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深化,中俄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对于中俄交流,语言交流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然而,中俄语言的不同之处,经常导致语言障碍和失误。

而汉俄被动句是中俄语法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对汉俄被动句的对比研究
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问题
汉俄被动句在形态、语法、用法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在被动结构的形成和具体用法方面。

因此本研究希望探究以下问题:
1. 汉语和俄语在被动句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2. 为什么中俄语法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汉俄被动句的区别?
3. 汉俄被动句的使用存在哪些情形和注意事项?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将使用对比分析和实例分析两种方法进行:
1. 对比分析:以中俄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为切入点,对汉俄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挖掘汉俄被动句的共性和差异。

2.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的语言交流场景,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探究汉俄被动句的使用情况、特点和注意事项。

研究步骤如下:
1. 对汉俄语法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究汉俄被动句的差异。

2. 分别对汉俄被动句的形成、使用情况、特点和注意事项进行研究和梳理。

3. 通过实际语言交流场景,并以实例为基础,结合对比和实例分析的方法对研究进行案例验证。

4. 组织论文,以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方式展开研究结果。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究汉俄被动句在形成和用法等方面的差异,为有意向从事中俄语言交流的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研究结果可为研究中俄语言学提供新的视角,促进中俄语言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俄被动句的类型和语义
作者:徐燕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6期
【摘要】被动句是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由于语言构造不同必然在使用上存在差异性。

俄汉被动句的语义特征和语义性能上有各自的特点。

本文从俄汉被动句的类型和结构特征出发,结合被动句的翻译实践特点,对汉俄被动句的语义加以阐述。

【关键词】被动句;语义;标记;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30-01
一、俄汉被动句的结构类型特征
被动句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受事主体的述谓特征均表示状态,即使是表动作的动词,也由表动作转为表状态。

被动态表达的是主语表示的事物处于一种由谓语所表示的状态之中,即它的语义功能是把过程性的事件表达成状态性的事件。

俄汉被动句的语义特征在它们的“施事”语义格出现与否上有明显的反映,因为如果被动句没有“施事”格便于降低对动作者的关注度,描述的重点集中在过程、机制、动作结果等“事件状态”特征上。

二、汉语中的被动句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有些被动句并无明显的形态标记。

如果句子的主语是行为的受事(受动者),句子就是被动句。

被动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句中带有表示被动意义的虚词(被、让、叫、给等)作为形态标记,这类句子在汉语语法中称为“被”字句。

另一类句子无任何形态标记,形式上与主动句无甚区别,这类句子称为意义上的被动句。

(一)汉语被动句中的“被”字句。

汉语被动句在“施事”概念的语法化这一问题上有其独特的原因:大量“受影响者”名词前移至动词之前,介词“被”就是语法标记来标识施事名词,“被”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出现的。

“被”字句通常有三种格式:
1.受事主语+被+施事+动词结构。

句中介词“被”(让、叫、给)引进施事,施事一般是有定的,也可以是无定的或者是泛指的,后者表示无需准确说明的人或事物。

2.句中有“被”字,但没有被引进的行为主体(施事),直接附着于谓语动词。

语法上“被”作为助词,不作句子成分。

行为主体客观上存在,只是说话者没有说明,或是因为不言而喻,或是因为不便直说,或是因为无法明确指出,但句子的被动意义是完整的。

句子的格式为:受事主体+被+动词结构。

3.“被......所”式——句子格式为:受事主语+被+施事+所+动词结构。

(二)意义上的被动句。

意义上的被动句无形态标记,也可称为无标记被动句。

它的唯一特点就是句子是主语是受事,是行为的受动者。

这类句子汉语中在很多场合广泛使用。

有四种类型的意义上的被动句。

1.主动形式的被动句:主语为受事主语,语义上是谓语动词的客体。

2.主谓谓语句:句子的主语是受事,谓语是主谓词组,主语在语义上为主谓词组中动词的受动者,从语用上说,主语起话题的作用,主谓谓语对话题作说明。

3.含遭受意义的被动句:句子以“受”(挨、遭等)作谓语,以动词作“受”(挨、遭)的宾语,而宾语动词所及的客体(受事)作句子的主语。

如果句子出现行为主体(施事),它应置于“受”之后。

4.“是......的”句:汉语中广泛使用“是 ......的”句,它可以表达多种意义,其中之一是表示被动,“是”字后面的成分得到强调。

三、俄语中的被动句
俄语中被动句最常用的有两类:1.未完成体及物动词加尾缀-ся构成的形式,她具有未完成体动词固有的体的意义(行为过程、经常、反复、多次行为等);2.完成体及物动词的被动形动词短尾形式,它表示受事主语(受动主体)的特征。

被动句中行为主体用名词第五格形式作句法上补语出现。

并不是所有带尾缀-ся的未完成体及物动词都表示被动。

句子的被动意义通过动词的词汇意义或从具体语境推知。

如有第五格名词表示的行为主体,被动意义就比较明显。

俄语中有一类被动句,它的受动主体由名词的间接格(带前置词或不带前置词)表示,句子的述谓特征用被动形动词中性形式或无人称动词。

例如:Про это давно забыло.这件事早就被忘记了。

С этим делом покончено.这件事到此了结。

四、俄汉被动句的基本语义性能
(一)汉语被动句语义。

汉语被动句语义标记的特点表现为:在表达“纯被动”意义上是无标记的,有些被动句表达的可能是中动态的意义。

而在表达“褒”或“贬”的评价语义方面总体上是有标记的、有较大的主观评价性。

(二)俄语被动句语义。

俄语被动句语义标记的最大特点是“无标记”,一方面它可以表示“纯被动”意义,“把逻辑客体当作动词(述谓)特征的载体”(А.Бондарко1991),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动作—过程”语义。

例如:。

Небо закрылось тучами;/Дереваа сожжено молнией;
/Флаг поднимается пеонером.另一方面,从事件语义关系上讲,俄语被动句既可以表示“褒”或“贬”的评价语义特征:Вся его жизнь посвящена делу служения народа.
俄语被动句不论其中受事主体是否受到某一动作行为的影响都可以成为合法的句子,因而跟汉语被动句相比,俄语被动句的语义限制条件要少、语义化过程也更为单一。

参考文献:
[1]姜宏.汉俄语被动句语用功能之对比分析[J].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