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基础知识(重点)20111204

合集下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重要知识点总结(考前必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重要知识点总结(考前必看)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1⃣相对性2⃣绝对性普遍性3⃣本质表现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2. 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3.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4.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效用最大化5.生产要素市场,供给者是居民,需求者是企业6.商品市场,需求者是居民,供给者是企业7.劳动力市场,供给者是居民,需求者是企业8.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9.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10.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11.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1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设4⃣验证没有反馈12.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13.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derta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derta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Es=dertaS/S / dertaW/W当Es=0,供给无弹性当Es➡0,供给有无限弹性当Es=1,单位供给弹性<1,缺乏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1,富有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14.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15.把Es换成Ed,Ed=D/W其余一样16.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短期)17.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18.生产要素1⃣土地2⃣劳动3⃣资本4⃣企业家才能19.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20.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21.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就业量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称为最低预期收益22.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23.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24.劳动报酬=基本工资➕福利25.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没有公平性26.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27.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1⃣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消费+投资/储蓄)2⃣总需求水平28.失业的类型1⃣摩擦性失业(正常性失业)自然特征,岗位变换2⃣技术性失业——如何解决,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实施职业技能开发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解决——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4⃣季节性失业没有阶段性失业29.总需求不足是造成的非正常失业(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30.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1⃣失业率2⃣失业持续期(以周为单位)31.政府支出1⃣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2⃣转移支付: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支出32.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1⃣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削弱消费和投资,减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2⃣货币政策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财政是税收,货币是利率3⃣收入政策重要作用①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②利于资源合理配置③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及其危害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取值0-1之间接近0,收入接近于绝对零度接近1,收入接近于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正常的差距在0.2~0.4之间收入政策措施①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②收入平等化措施第二章劳动法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2⃣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3⃣有着高度的稳定性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劳动法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平等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三方原则3⃣物质帮助权原则3.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1⃣宪法中 2⃣劳动法律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4⃣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6⃣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7⃣正式解释(雇佣规则,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习惯法,法官法)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4.劳动法的体系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和女职工和未成年特殊保护制度每日8小时,延长的时间每月不得超过36h4⃣职业培训制度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发展培训事业和开发劳动者技能方面的职责,管理权限,职业分类,通用标准,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这个制度和其他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区别在于①其他的主要规定劳动关系的内容,运行规则和调整原则与方式,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主要是规定以何种手段实现和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实施②其他的是劳动监督检查实施时确定监督检查客体的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以及对违法情况进行处理的法律依据,而劳动监督检查制度是实施劳动监督检查的职权划分和行为规则③劳动监督检查制度既独立于其他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外,又是其他各项的组成部分,即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范围与劳动监督制度的范围是一致的5.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6.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1⃣劳动合同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7.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雇主和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复习要点人力资源管理师(PHR)是一个颇具前途的职业,通常为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提供战略和运营支持。

为了增强个人的职业发展,许多电子商务行业的从业者易选择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试。

本文将为考生简要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的复习要点。

一、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1.人力资源策略和规划:人力资源策略是为了提高企业绩效需要考虑的人力资源方案,而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企业和员工的需求进行招聘和培训的过程。

2.人力资源开发:员工能力提升的培训方案;提高员工士气的激励方案;员工关系管理的策略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

3.人力资源管理法律知识:了解劳动法、用工合同、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二、招聘与面试1.招聘流程和招聘手段:了解招聘的各个阶段以及各种招聘渠道的手段的使用,如互联网招聘、人才市场、校园招聘等。

2.简历评估、面试技巧和面试问题:应掌握基本的面试技巧,如提问技巧、面试官形象、面试时间、面试记录和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等。

三、员工培训与发展1.员工培训规划:员工培训需要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等一系列步骤。

2.培训方法与技术选择:有全方位的培训方法可供选择,如在线学习、面授课堂、研讨会等。

3.员工发展计划:员工发展计划是制订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提高员工绩效的关键工具。

四、员工福利、关怀和安全1.员工福利计划设计:员工福利包括基本社会保障、补充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补充养老金计划、员工休闲活动、员工旅游、道德道德奖励等。

2.员工关怀:做好员工管理的基础是要关心员工,以关怀满足员工的需求,促进企业高效运转。

3.安全防范及应急管理:员工安全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需要预防措施、应急计划和危险标志等。

五、职业行为、职业伦理和职业准则1.职业行为:通常包括工作行为、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等。

2.职业伦理:了解职业伦理及其产生的原因、维护职业伦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职业准则:涉及到从事行业的各种规则和标准,是企业员工的职业基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特性:(1)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愿望而言,是相对稀缺性(2)具有绝对的属性(3)本质表现的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2、效用最大化:利润定义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部分。

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如果是负值,约小越好。

3、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是供给者。

4、5、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1、2、3、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劳动力市场的定义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应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4、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5、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2)人口年结构(3)人口城乡结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第二节1、工资形式:(1)基本工资:工资率、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货币工资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受三个因素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作制度安排。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计时工资;货币工资=工资标准*时间工作时间:计件工资:货币工作=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数量(2)福利具有特征: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法定性、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实物支付是福利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延期支付是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1、就业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与劳动;第二,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第三、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就可以是经营收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要点强力推荐1.doc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要点强力推荐1.doc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要点强力推荐1基础知识学习要点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四大学科门类,知识点多而杂,考分所占比例极低,所以学习重点在于拓展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内涵,理解企业中的困惑现象,并对企业管理产生宏观的认知。

考试侧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第一章劳动经济法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即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㈠实证研究方法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特点: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重要知识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重要知识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重要知识点一、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1.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职能2.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管理3.招聘与选拔4.训练与开发5.薪酬与绩效管理6.职业发展与维护7.企业福利与员工关系8.企业文化与团队建设9.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与伦理10.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过程1.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管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目标设定-组织结构设计与人事编制管理-岗位分析与岗位描述-岗位补充与人才引进-绩效考核与薪酬决策-企业文化塑造与绩效激励-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2.招聘与选拔-招聘策略与招聘渠道选择-招聘计划与需求预测-录用流程与面试技巧-候选人背景调查与限制竞争协议3.训练与开发-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方法与培训形式选择-培训效果评估与培训成本控制-组织员工个人职业发展4.薪酬与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薪酬制度设计与管理-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与绩效评估-绩效激励与奖惩机制5.职业发展与维护-职业发展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离职管理与员工留任6.企业福利与员工关系-企业福利的种类与管理-员工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劳动法律法规与劳动关系处理-员工满意度调查与维护7.企业文化与团队建设-企业文化的概念与特点-企业文化建设与传播-团队建设与团队效能提升-组织变革与人员适应8.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与伦理-劳动法律法规与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制度与劳动争议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与道德准则-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以上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考试的重要知识点,深入了解和熟悉这些知识点,将能够帮助考生顺利通过考试,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级教材完整版-知识重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级教材完整版-知识重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级教材完整版-知识重点————————————————————————————————作者:————————————————————————————————日期: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一选择:1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

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战略规划、组织规划、制度规划、人员规划、费用规划。

3岗位规范的主要内容:1岗位劳动规则;2定员定额标准;3岗位培训规范;4岗位员工规范。

4工作扩大化和工作丰富化的差异:前者是通过增加任务扩大岗位任务结构,使员工完成任务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变更;而后者是通过岗位工作内容的充实,使岗位的工作变得丰富多采,更有利于员工的身心的健康,促进员工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全面发展。

4企业工作岗位分析的中必任务是要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实现“位得其人,人尽其才,适才适所,人事相宜”。

5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1按劳动效率定员;2按设备定员;3按岗位定员;4按比例定员;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

6劳动定员的分类:1按定员标准的综合程度:单项定员标准、综合定员标准2按定员标准的具体形式:效率定员、设备定员、岗位定员、比例定员、职责分工定员。

7编制定员标准的原则:1定员标准水平要科学、先进、合理。

2依据要科学3方法要先进4计算要统一5形式要简化6内容要协调。

8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

它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带根本性质的,规定企业形式和组织方式,决定企业性质的基本制度。

9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的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

10技术规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

11业务规范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的那些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的事务所制定的作业处理规定。

12行为规范涉及了个人行为,还有一些规范是专门针对个人行为制定的,如个人行为品德规范,劳动纪律,仪态仪表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重点)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劳动力市场现像及劳动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的方面。

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假设。

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收入循环模型见《基础知识》P2。

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

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角度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

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⑴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

⑵设定假设条件。

⑶提出理论假设⑷验证。

(二)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

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①信息障碍。

②体制障碍。

③市场缺陷。

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但是两种研究方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

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分类详见P6。

(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首先,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最后,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研究者们提出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一级劳动力指:男性成年人。

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相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二、劳动力需求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具有派生性。

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的发生变化。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详见P10-11。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详见P12。

(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就是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

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考察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代表人物是L·瓦尔拉。

均衡分析又分为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详见P13)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3、充分就业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2、人口年龄结构3、人口城乡结构(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

(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均衡工资率能否增长就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所以其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辑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二、工资形式(一)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

1、工资率所谓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所谓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⑴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

几乎所有的劳动均可实行此种工资支付方式。

⑵计件工资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两种工资形式的区别在于计量劳动的方式不同。

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二)福利其一为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

其二为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福利的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其所以如此,原因在于:1、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

2、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3、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详见P18。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

第一,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

第二,所参加的劳动所欲社会劳动。

第三,所从事的劳动属于有酬劳动。

(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所以,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总供给也等于消费(C)与储蓄(S)的总和。

所谓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二)就业总量决定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的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二、失业及其类型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

2、技术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三、需求不足性失业(一)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需求不足性失业具有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

所谓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

所谓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和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

(二)环节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详见P21。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常用的反应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平均失业期的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失业现象既包括正常失业,也包括非正常失业。

失业的负面影响详见P23。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两类。

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以及政府雇员和事业组织中的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

转移支付是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饿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

2、最低社会保障3、工会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收到法律的保护。

(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财政政策因其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是通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钱少总需求,以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个变动税率。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也包括两种类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