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文档】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导学案1北师大版.doc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word教案 (4).doc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目标:1、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2、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1、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像中着重写了哪些人?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导学案1无答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导学案1无答案北师大版教师寄语:让自己的灵魂在学习中闪光!!【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概括课文内容。
3、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二、检查预习。
需要明确的生词: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
恪守():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一绺():头发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
濒临():临近。
鼾睡():熟睡而打呼噜。
敞开():打开,大开。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三、整体感知1、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
2、读完课文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学生交流,事例:四、走进文本我品析。
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
(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1、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2、细读“我”被捕后遭受了五次毒打的内容,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3、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
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五、结合文本我表达。
请同学们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结合背景、主题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或意义何在。
文章开头的句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
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文章结尾的句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六、走出文本我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中考连接远行李森祥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
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
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
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
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绞刑架下的报告》word学案
第6课《绞刑下的报告(节选)》学案制作人:张建红审查人:李秀平教学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体会概括性语句的表现力。
2、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
3、学习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热爱伟大祖国的崇高热情。
一、自主预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跛()脚斟()茶濒()临一绺()搀()扶连累:恪守:间歇:谨慎:2、文学常识:《绞刑下的报告(节选)》作者,作家,1928年任捷克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绞刑下的报告》是一本报告文学,又被译名为“”,分八章,开头三章分别是“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和“”,继续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3、选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一朵朵牵牛花像一个个小喇叭。
B 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
C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
D 濒临死亡本来是沉重的,但这次我竟毫无沉重之感,它轻得像一根羽毛,只要呼出一口气,一切就都完了。
二、整体感知1、敌人从几点到什么时候对我共进行了多少次拷打?2、找出文中描写心理的句子,说明了什么?3、作者写“一辆扎着白色花彩的婚礼电车”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说“我感到我的全部疼痛是在心上”?5、作者被捕后受尽了折磨,但作者为什么在问短结尾却说这是“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三、能力提升我们站在这里,站在已故者的墓前,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整个民族,代表了全体德意志人民,为丧失了光彩已经减退的故土艺术——这祖国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留下的那受人高度推崇的一半而悲悼。
虽然用德意志语言歌唱的英雄他还健在①——我们祝愿他长命百岁!——但是谱写动人的歌曲、用美妙的声音歌唱的最后的音乐大师,韩德尔、巴赫、海顿和莫扎特不朽荣誉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与世长辞了。
琴弦在一场声音已经消逝的演奏中折断了,我们站在折断了的琴弦旁哭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导学案2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导学案2北师大版【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3、学习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
3、品味作品朴素而含义深刻的语言。
4、从伏契克的坚贞不屈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舔()差不多()乱踹()恪守()濒临()咖啡馆( )一绺()瞄准()2、辨字组词。
①踹()湍()揣()②搀()谗()馋()③稚()雉()堆()④蹲()遵()尊()⑤叛()衅()⑥恪()络()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跛脚于事无补什物濒临清道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导学步骤】一、读一读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思考:“我”是怎么被捕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能逃脱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二、议一议(一)让学生把阅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一起讨论解决。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标出文中字词注音、释义。
2、了解作家的作品及相关知识。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评价任务:1、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概括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女革命者罗莎·卢森堡,她用美丽的生命感悟着生命的美丽。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坚贞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者伏契克。
学习一篇他写于狱中的报告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
简介作者及相关的背景:作者简介:伏契克(1903—1943)捷克作家。
生于工人家庭,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下投身革命活动,18岁加入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曾任党刊《创造》和《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相关背景链接:《绞刑架下的报告》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他用铅笔头在一张张碎纸片上写下了震撼人心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向全世界人民控诉了德国法西斯的罪行。
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被希特勒匪徒残酷地杀害于柏林的庞克拉茨监狱中。
他的名字和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将永垂青史。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绞刑架下的报告》 导学案
第三单元《绞刑架下的报告》导学案主备人: 牛宏志审核:邵亚辉时间:2016-03-29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结合写作背景,理清文章脉络,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革命者形象,学习他们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课前一备(我们都很棒,不信你就试试看)1、走进作者:尤利乌斯· 伏契克,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
出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
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
1941年,伏契克勇敢地建立并领导了笫二党中央,担任《红色权利报》编辑,在白色恐怖下毫不畏惧地宣传共产主义,鼓舞斗志。
1942年4月,伏契克被捕。
在监狱里,他备受折磨,坚贞不屈。
1943 年9月8日,伏契克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勃洛琛斯监狱。
2、认知文体: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它有三个主要特征: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3、掌握背景:1939年3月,德国法西斯占领捷克,伏契克转入地下工作,艰苦的斗争中,捷共四十二名中史委员和两万五干多党员先后牺牲。
1941年,伏契克勇敢地建立并领导了笫二党中央,秘密出版发行《红色权利报》,在白色恐怖下毫不畏惧地宣传共产主义,鼓舞斗志。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又名《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它是在作者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如果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那么浪费时间就是最大的挥霍。
——(美)富兰克林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精编文档】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备课全方案北师大版.doc
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伏契克,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充分表明了他对人民的深沉的爱和对敌人的刻骨的恨。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革命志士在狱中的战斗岁月吧!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易读错的字音斟(zhēn) 恪.守 (kè) 濒.临 (bīn ) 谨.慎(jǐn)乱踹.(chuài) 拷.打(kǎo) 搀.扶(chān) 伏契.克(qì) 跛.脚(bǒ) 撒.谎(sā) 联络.(luò) 酣.睡(hān) 菜贩.(fàn) 幼稚.(zhì)脑髓.(suǐ) 一绺.(liǔ) 布幔.(màn) 捍.卫(hàn) 厉.害(lì) 2.多音字léi(累赘)什更尽累lěi(累积)léi(劳累)3.形近字恪kè(恪尽职守)濒bīn(濒临)券quàn(奖券)硌ɡè(硌牙)频pín(频繁)卷juàn(试卷)4.词语释义连累:因事牵连别人,使别人也受到损害。
shén(什么)ɡènɡ(更加)jìn(尽头)shí(什物)ɡēnɡ(更夫)jǐn(尽管)恪守:严格遵守。
间歇:动作、变化等每隔一定时间停止一会儿。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噩梦:可怕的梦。
温润:温暖润湿。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于事无补:指某种言行对于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赤手空拳: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作者介绍伏契克(1903—1943),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1943年9月8日被希特勒匪徒杀害。
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有关矿工斗争的报道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论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word教案 (4).doc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目标:1、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2、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1、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像中着重写了哪些人?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绞刑架下的报告备用导学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2、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
4、学习伏契克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热爱伟大祖国的崇高热情。
【知识链接】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伏契克是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共产党员。
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
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
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
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
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
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
全书共分8章。
写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骇人听闻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没有失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他在监狱中继续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与法西斯匪徒进行斗争。
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他毫无畏惧,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
”他在临死前最后呼吁:“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已成为革命者的箴(zhēn)言。
1943年9月8日,他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
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
解题: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它有三个主要特征: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2、“我”是怎么被捕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能逃脱吗?3、哪些情节最使你感动、震撼?写出你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6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案 北师大版
《绞刑架下的报告》(二)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了解作者,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三)重点、难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了解作者,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5分钟左右)激趣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他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
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共产党。
1921年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由于生活所迫,当过短工和街头广告员。
后任共产党刊《创造》总编辑和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编辑。
1942年4月,他被敌人逮捕。
他在秘密警察监狱里备受折磨,坚贞不屈。
他得到监狱看守人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了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
【目标出示】(2分钟左右)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了解作者,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自学环节】1、自学指导(8分钟左右)(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1)出示生字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舔()恪守()一绺()濒临()鼾睡()敞开()无济于事()(2)解题:“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
“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2.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1)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相互交流。
(2)学生二读课文,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
a“我”怎么被捕的?我能逃脱吗?b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c“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导学环节】(10分钟左右)1、学生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法,写“我”集会被捕,受尽严刑拷打,直至牺牲前的事情。
A、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B、“我”被捕后遭受了几次毒打?分别在文中哪些地方?(1)研讨: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2)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word教案 (4)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目标:1、从伏契克和他战友的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2、学习通过具体事迹刻画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领会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与作品,激发学习热情。
出示《绞刑架下的报告》。
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请同学朗读注释①。
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与缅怀,学习该文,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二、阅读全文,初步掌握要点。
“二六七号牢房”是《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是伏契克英勇战斗的真实写照。
先明确:1、全文三个部分围绕着一个中心写。
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呢?揭露德国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歌颂捷克爱国者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信法西斯必败,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必胜。
2、在捷克英雄群像中着重写了哪些人?卡瑞尔,“老爸爸”——约瑟夫•贝舍克,与牢房中的爱国志士组成的战斗集体。
3、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说明。
第一部分着重描绘爱国工人卡瑞尔•马里茨的光辉形象,揭露法西斯监狱的黑暗和残暴。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6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word教案 (8).doc
课题 6 绞刑架下的报告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过程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3.情感态度:认识作者在非人折磨下所表现的超人的意志,体会作者对生活热烈深沉的爱。
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难点: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教法选择学导式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美,领略文章内涵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时数第 2 课时备课总数第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语:精神是一种财富,可以使人生转化为有形无形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可以不朽。
这节课让我们通过对《绞刑架下的报告》的细处研读来感知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揭示学习目标二、指导学生先学1. 重点品读:品读你认为最能体现伏契克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伏契克怎样的思想品格。
2.。
品味语言:找出文中最能表现伏契克高尚思想境界的语句或词语以及用得经典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3.思考讨论:揣摩文章的选材与构思,理解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一)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当敌人闯进伏契克和他的同志们秘密活动地点之后,伏契克有没有开枪逃命的可能?在被捕和逃命之间他选择了什么?他为什们做出这样的选择?2.作者对敌人的酷刑害怕了没有?面对死亡和严刑,它是如何表现的?用横直线画出课文相关的句子。
3.作者真的把死亡不当一回事吗,对待生命尤其是自己的生命是不是有些冷酷呢?4.是什么力量支撑伏契克如此镇定地克制疼痛,克制酷刑呢?找出课文中作者在受酷刑时的联想来分析。
①找出表现作者联想的句子或段落来。
②概括这些段落的内容。
③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和想象呢?(二)重点语句分析:1.“呵,我有心的。
”我说。
我因为还有足够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心,而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自豪。
2.还差五分钟就要敲十点了。
《绞刑架下的报告》学案 (北师大八年级)
《绞刑架下的报告》学案 (北师大八年级)一、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学习难点: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识记并掌握文中的字词3.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重难点)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预习导学,资料助读走进作者:这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作者是尤利乌斯 • 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作家。
创作背景:1942年4月2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不幸被捕,囚禁于庞克拉茨监狱。
在牢狱中他身受酷刑,刚毅不屈,英勇地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绞刑架下的报告》不是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是在身受摧残,又被严密监视的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从“死神那里窃取的时间里”,用生命写成的壮丽的英雄诗篇。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伏契克于1943年9月8日英勇就义。
烈士的英雄形象已经超越捷克的国界,活在世界革命人民的心中。
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
本文节选自长篇报告文学《绞刑架下的报告》的第一章《二十四小时》。
“报告”是一种文学体裁,内容强调真实具体。
“绞刑架下的报告”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临刑之前写下的,叙述的是事件的真相,是真实可信的,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三)自读课文,勾画字词,并写在下面生字:词语:(四)自主学习,1•快速浏览,整体感知围绕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概述文章内容。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红色经典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正确理解主人公对死亡的企盼。
教学方法:1、利用工具书解决行文中的生字生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自主、合作探究文本的要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者及背景:伏契克(1903-1943),捷克斯洛伐克的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和文艺评论家、作家。
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深切地感受到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18岁就加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为了维持生活,他兼做短工和街头广告员。
后来,他被党指派为文艺与政治评论刊物《创造》的总编辑和党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1939年3月,希特勒法西斯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伏契克留在布拉格坚持地下斗争,由于叛徒出卖,于1942年4月不幸被捕。
法西斯残酷地毒打、折磨伏契克,又卑鄙地引诱他投降。
伏契克在惨无人道的刑讯日子里,在随时有被拉上绞刑架的危险处境中,仍然不忘战斗。
他用铅笔头在一张张碎纸片上写下了震撼人心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向全世界人民控诉了德国法西斯的罪行。
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被希特勒匪徒残酷地杀害于柏林的庞克拉茨监狱中。
他的名字和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将永垂青史。
《绞刑架下的报告》从1945年出版以来,先后被译成86种语言,鼓舞着全世界革命人民争取自由、正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斗争。
二、解题《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一本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品,又被译名为《绞索套着脖子时的报告》。
它揭露了法西斯对革命者的残酷迫害,描述了狱中难友的坚贞不屈和团结奋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这部作品共约七万字,分八章。
开头三章——“二十四小时”、“临死的痛苦”(又译“弥留”)、“二六七号牢房”,记叙被捕时的情形和最初一个时期的狱中生活。
八年级语文 红色经典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导学案(1)及教学反思
《绞刑架下得报告》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二)学习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三)学习难点:1.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伏契克,捷克文艺评论家、作家,他写过不少歌颂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散文,最著名的是在狱中写成的长篇特写《绞刑架下的报告》,充分表明了他对人民的深沉的爱和对敌人的刻骨的恨。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革命志士在狱中的战斗岁月吧!四、教材精华文段分析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
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品味】“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却暗藏杀机,反衬后文被捕后严刑拷打的惨烈。
我急急忙忙地走着——按照化装成跛脚老头这个角色所能允许的速度尽快走着,——要在大门上锁之前赶到叶林涅克家,我的“助手”米列克在那儿等着我。
我知道,这次他不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告诉我,我也没有什么要告诉他的,但是不去赴约,很可能会引起惊慌——主要的是,我不想让我们这两位好心肠的主人产生不必要的担忧。
【品味】“主要……担忧”一句,表现了作者对革命战友的体贴关心。
他们用一杯茶招待我。
米列克早已在那里等我了,——除了他,还有弗里德夫妇。
这可又是一次不谨慎的行动。
【品味】画线句为下文的被捕埋下了伏笔。
“同志们,我很高兴见到你们,但不希望这样大伙聚在一起。
这样最容易把我们引向监狱和死亡。
要是不遵守秘密工作的规定,就得停止工作,因为这样不仅对自己有害,而且还会连累别人。
明白吗?”【品味】画线句表明了作者作为革命者的警觉,再次为下文被捕张本。
“明白了。
”“你们给我带来了什么?”“五月号的《红色权利报》。
”“好极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第6课《绞刑架下的报告(节选)》(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
绞刑架下的报告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3、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概括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
3、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二课时预学、探究:一、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的心理状态和他整个的“心”。
这节课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的语言风格。
二、课堂研讨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明确:两人各有特点,同是革命者,卢森堡更多的是女性的细腻和女性的爱,但也不乏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性格,从而征服了读者;而伏契克也有其非凡的魅力,舍己为人的关爱,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他的冷峻和清醒,更多给人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文的语言风格。
(1)我们先回顾《狱中书简》一文中有关景物的描写。
可以看出卢森堡的文章,满了丰富的形容和渲染,可以说是文采风流,激情洋溢,夸X铺饰,哪怕是非常不起眼的植物或者动物的生命现象,都要赞叹一番,激动一番,形容词语纷至沓来,滔滔不绝;描写细腻,语言生动,以情景动人。
(2)《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的几个句子(请学生在文中划出):“这一拳几乎要了我的命”“接着就是第二拳,第三拳。
”“我早就料到了这一手。
”“坐好,不然我就要开枪了!”“你开枪吧!”“代替枪弹的是拳打脚踢。
”“一棍子打下来。
两棍子。
三棍子。
”“我感到了疼痛。
五下,六下,七下,现在仿佛棍子直打进了脑髓。
”“现在我又能够比较安静地计算抽打的次数了。
我惟一感觉得到的疼痛,是从那咬烂了的嘴唇上来的。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所有这些形容痛苦的词语都是十分简短的,只有一个细节(咬烂了的嘴唇),是从效果上暗示了殴打之惨烈。
从这样的语言中,我们感到了作者追求的不但是对疼痛感的克制,而且是精神的优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绞刑架下得报告》
教师寄语:让自己的灵魂在学习中闪光!!
【学习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理解、概括课文内容。
3、运用比较的方法全面理解革命者的形象,理解革命者面对严刑拷打时的不屈精神。
二、检查预习。
需要明确的生词:
舔():用舌头接触东西或取东西。
恪守():谨慎而恭敬地遵守。
一绺():头发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
濒临():临近。
鼾睡():熟睡而打呼噜。
敞开():打开,大开。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
2、读完课文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学生交流,事例:
四、走进文本我品析。
具体研讨课文的内容。
(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
1、文中“晚啦!……正是这样的!”应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2、细读“我”被捕后遭受了五次毒打的内容,文章哪几方面使人感到作者镇定平静地面对毒打、折磨?这镇定平静突出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3、找出文中高度概括伏契克的卓越表现及敌人的束手无策的两句话。
以文中的具体事实对这两句话的含义作出注解。
五、结合文本我表达。
请同学们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结合背景、主题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或意义何在。
文章开头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了。
这是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文章结尾的句子:
还差五分就要敲十点钟了。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个美丽而温润的春夜。
六、走出文本我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思考:对卢森堡和伏契克,你比较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中考连接
远行
李森祥
一走进大溪滩,就能望见我家的屋,望见那扇开启着的门。
门像掉光了牙齿的老人之口,像是要说什么,又像是什么也不想说。
有时,我觉得门总是在等。
我去县城参加征兵体检,合格了。
该怎么向父亲母亲说呢?他们愿意儿子离开那么长久吗?
母亲坐在门槛上,两手抵在下巴上,目光恍惚。
听我叫她一声,眼睛就有些红了,扯起围裙揩眼角,叹了一口气说:你一定验上了。
母亲说完就离开门槛去烧夜饭。
我就坐在母亲坐过的地方,屁股下面热烘烘的。
父亲声音很低地说:你娘等你半天了。
第二天起,我就发觉,芋艿、薯丝炒辣椒、大白菜,这些平日里最爱吃的菜,几乎每顿都有。
我对母亲说:你不用搞这搞那了,我又不是可认识,我是你儿子。
母亲说:儿子出门就是客。
娘对不住你。
人家儿子上大学出远门,都要办一桌酒肉饭的。
娘办不起,你别怪。
母亲杀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家唯一的鸡。
这鸡过年要派大用,母亲却将它杀了。
她像是早有准备,把弟弟妹妹都支开,才端出鸡让我吃。
我怎么咽得下?我坚持全家人一起吃,不然,我一口也不吃。
母亲只好让步。
吃的时候,弟弟妹妹们却都不肯往鸡肉里动筷子。
后来我发现母亲的眼睛都在往弟弟们妹的脸上瞟。
我离家的日子快到了,母亲愈发忙,门槛上跨进跨出的,忙得她平日里最喜欢坐的门槛也不坐了。
终于到了这天。
早晨,我睁开眼时,看到我脑袋旁摆着一套崭新的蓝咔叽布中山装。
这是母亲的习惯。
每年过年时,母亲总是在年夜里悄悄放上一套新衣在我枕头旁,让我能穿着新衣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比谁的衣服做得好。
比过了,就疯玩。
常常是,新衣服穿一天就弄得很脏或把扣子绷掉了。
晚上,母亲一边给我钉扣子,一边埋怨我:你这孩子,娘给你做套衣服不容易,你怎么一点都不爱惜……今天,我又穿上新衣服了。
我知道该怎么爱惜,却要走了。
村子里的人知道我要走,都来看。
屋子里,屋门口,有不少人。
房里只有母亲。
母亲坐在一只旧的箱柜前,箱柜上翻开一只梳妆盒。
梳妆盒是母亲的陪嫁,这几年不大见到她用,梳妆盒很旧了,镜子已经氧化得斑斑点点。
母亲的脸映在镜子里,我看到母亲的脸也斑斑点点。
母亲很耐心很仔细地梳着头,头发滋滋的。
母亲将扑了水的头发梳得很光鲜。
母亲见我很仔细地看她,就不好意思地一笑说:娘老了。
我连忙说:娘不老。
娘就笑笑。
结果一笑笑出满脸皱纹。
我见了,心里怦然一动,眼眶里热热的,便连忙退出房门。
该上路看,门外有很多人送我。
当我一脚跨出门槛的时候,无意之中碰了一下我家的木门,木门吱——嘎叫了一长声。
回来,这一声也很深地刻进我心里。
突然,有个女人叫了一声,说:你们家今天跟过年一样。
我发现,我们家人人都穿着新衣服,的确跟过年一样。
我走到母亲与父亲面前,想唤他们一声,结果喉咙里像堵着什么,只是低低说一声,我去了。
我点点头,父母亲也就点点头。
我在大溪滩的旷野里,再一次回头,再一次遥望我家的门。
我母亲穿着新衣,梳着很光鲜的头,倚在木门上。
父亲坐在门口,猛抽旱烟。
从这时起,我不知道,父母以及那扇我走进走出的门是离我近了还是开始遥远了……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删改。
李森祥,衢州籍作家)
1.从母亲爱儿子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分)
2.看到娘“一笑笑出满脸皱纹”“我”“心里怦然一动”。
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此刻“我”的心理活动。
(60字左右)(3分)
3.文章多次写到“门”,其作用是什么?(3分)
4.对画线句中的“远”和“近”如何理解?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看法。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