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摘要】:第⼆语⾔习得者在使⽤汉语时因语⾔能⼒的不⾜⽽出现的语病,它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当事⼈⼀般不能改正,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它往往会影响教学的进度,并使得学习者的语⾔能⼒难以取得成效,本⽂就简要阐述了偏误是什么,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偏误主要表现在汉语教学中哪些⽅⾯,偏误产⽣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偏误。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意义⽅⾯原因策略⼀、偏误是什么偏误是指第⼆语⾔学习者在使⽤语⾔时不⾃觉地对⽬的语的偏离,是以⽬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的语⾔能⼒,属于语⾔能⼒的范畴。
要清楚理解“偏误”的含义,就必须与“失误”相区分。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的语⾔错误,⽐如注意⼒不集中、疲劳、粗⼼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语⾔学习者和使⽤母语的⼈都有可能发⽣这类错误,⽽且在错误发⽣之后有能⼒进⾏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运⽤范畴,不能反映说话⼈的语⾔能⼒。
例如:①这周是6⽉份的第三(个)星期。
②这周是7⽉份的第⼀个星期。
这⾥的两个例⼦前⼀句遗漏了量词“个”,⽽句法环境相同的后⼀句却未遗漏,可见前⾯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的,属于失误。
③我每天吃饭在⾷堂。
④我上课在教室。
这⾥句⼦明显就是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这⾥是把地点状语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
由于学习者没有把句⼦的语序问题弄清楚,造成⼀系列的错误,这就反映了说话⼈的语⾔能⼒,属于语⾔能⼒的范畴。
⼆、偏误分析对汉语教学的意义对教师⽽⾔,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标语的掌握情况及其所达到的阶段;从⽽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法,教学进度,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进⾏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助于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便于⼤纲、教材和词典的编撰。
使得其更好的适应学⽣的情况,从⽽促使教学有意义的进⾏。
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
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现如今,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学习汉语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趋势。
然而,由于其语法结构与许多其他语言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偏误。
本文将针对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首先,谈到名词的数量表示,许多学习者往往容易混淆“一个”与“一些”的用法。
在汉语中,表示数量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一个”或“一些”,而学习者往往会将二者混淆,导致语法偏误。
通过大量练习和实例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一语法点。
其次,介词的使用也是许多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出现的偏误之一。
汉语中的介词用法与英语等西方语言存在很大不同,学习者需要特别注意介词的具体用法和搭配。
例如,“在”和“在…里”、“和”和“跟”等介词的使用,在实际语境中往往会造成学习者的困惑和错误使用。
通过大量的语境练习和对比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避免这类语法偏误。
此外,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也是对外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难点。
许多学习者在运用动词时往往会忽略时态和语态的使用规范,导致语法偏误。
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特殊用法的动词,如“给”、“被”等,学习者需要特别注意时态和语态的搭配规则。
通过大量的例句练习和语境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用法。
再次,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也是许多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出现的偏误之一。
汉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方式与英语等西方语言存在差异,学习者需要特别注意形容词和副词的位置和修饰对象。
例如,“很”和“非常”等副词的使用,在不同语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
通过大量的句型模仿和语言实践,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技巧。
另外,量词的使用也是对外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语法难点。
汉语中的量词种类繁多,学习者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量词。
例如,“个”、“本”、“条”等量词的用法,需要根据名词的特性和数量进行选择,否则容易产生语法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建议作者:姜伟杰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1期摘要:惯用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频率较高,对外国留学生来说习得难度较大。
本文以外国留学生使用惯用语的大量偏误为语料,着重从语义、语法、语用和书写形式这几个方面对留学生习得惯用语时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惯用语偏误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惯用语;习得;偏误分析惯用语因其独特的语言特点称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留学生在习得惯用语时经常存在许多问题。
如何正确的使用惯用语成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导致他们很少使用惯用语,有时甚至采取回避策略。
一、留学生习得惯用语的偏误分析(一)语义偏误分析留学生习得惯用语的语义偏误分析。
大多数惯用语都具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双重意义,而且深层意义大多是表层意义通过比喻或者引申等手段而来的。
如果留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惯用语,使深层意义的理解受到表层字面意义的影响,导致出现使用不当。
1.感情色彩混乱据钱理在《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一文中对《现代汉语惯用语规范词典》中的惯用语考察结果的统计,含贬义色彩的惯用语所占比例达到了62%。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留学生对惯用语的理解仅限于字面意义,很少关注其感情色彩,当然不能正确使用。
比如:我们的口语老师特别喜欢笑,像一只笑面虎。
“笑面虎”多用来比喻外表善良、内心凶狠的人,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学生简单地理解为“喜欢笑的人”,认为是个褒义词。
2.字面意义充当实际意义“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一般只是它的语源意义,当它成为惯用语时,字面意义往往不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义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马崇环,2013)例如:“炒鱿鱼”不是真的把鱿鱼炒了而是形容工作被辞退、解雇。
3.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在语义方面不符合。
这种偏误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于惯用语的来源不了解。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91页,194页.参考文献:[1]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1995(4).[2]王德春.对外汉语教学漫议之十二两篇.汉语学习,1998(1).[3]李静.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绥化学院学报,2008(4).[4]张雅冰.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5]周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观.语文学刊,2008(9).[6]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上接第249页)“无用而累赘的东西”、“a skeleton in cupboard ”可译为“家丑不可外扬”、“沾花惹草”可译为“look for trouble ”。
又如把“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可意译为“act according tothe old ways ”,这样让人一目了然,若是硬把这句话直译成“the nephew carrying a lantern ——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 (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因而在使用“加油”时,要看是在什么地方使用,如果在悲愤的语言环境中使用“fighting ”,无疑是给人以战斗的勇气,而“come on ”就没有那么强的意义。
(三)替代替代即转译、替换,主要包括词语创新和阐述性转译。
词语创新是综合利用音译、意译等手段创造新的词汇,例如,“Champaign (香槟酒)”、“beer (啤酒)”和“swallowtail (燕尾服)”。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也可能是对汉语语法、词汇使用的误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对外汉语学习者常见的偏误案例,希望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
1. 词语搭配偏误。
在对外汉语学习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词语搭配偏误的情况。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开车”误写成“开机”,将“吃饭”误写成“吃面”,这些都是因为母语的影响,导致了对汉语词语搭配的误解。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语搭配的积累和实际运用。
2. 语法结构偏误。
另外,在学习汉语语法的过程中,学习者也会出现一些语法结构偏误。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我去了商店买东西”误写成“我去了商店买了东西”,这是因为在一些语言中,动作的完成与否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示的,而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副词或者语境来表示的。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汉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和掌握。
3. 词汇用法偏误。
此外,词汇用法偏误也是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常见的问题之一。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高兴”误写成“开心”,将“晴天”误写成“大太阳”,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出现了偏差。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练习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也可能是对汉语语法、词汇使用的误解。
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语搭配、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的学习和掌握。
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偏误是指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在语言表达、文化传递等方面存在的错误或不准确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环境的不同、学生个人认知的误区等多种因素。
以下是我对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的分析。
首先,语法偏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偏误。
许多学生学习汉语时,容易在句子构造和语法规则上犯错。
例如,在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中,学生往往会颠倒词序,导致句子语序不通顺。
或者,在疑问句中,学生容易误用疑问句结构,导致句意不明。
其次,发音偏误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偏误。
与很多学生母语语音系统的不同,汉语拥有复杂而独特的音系。
因此,学生常常在发音上出现偏误。
例如,一些学生会将类似的声母或韵母混淆,并且难以发音一些带有声调的字词,导致交流中的误解。
还有,词汇偏误也是一种常见的偏误。
学习汉语的学生由于词汇量的不足,导致他们在进行口语和写作时难以准确选择合适的词汇。
例如,一些学生在描述事物或事件时,往往使用过于简单或含义不准确的词汇,导致语言交流的困难。
文化偏误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常见的问题之一、学习汉语的学生常常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中国的文化理解存在差异。
他们可能不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交礼仪、习俗等。
这种缺乏文化理解的偏误将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运用和交流效果。
此外,学习策略偏误也是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往往没有合适的学习策略。
他们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也可能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在语法、发音、词汇、文化和学习策略等多个方面都存在。
对于教师而言,要仔细分析学生的错误,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地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只有在不断纠正和改善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及教学启示
基本内容
教师还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模仿和朗读练习,帮助他们逐步纠正这个偏误。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语音训练的重要性以及采用多种教学方 法的必要性。
基本内容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偏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 克服这些偏误,提高其汉语交际能力,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自 身素质,并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的汉语学习提供更 加全面、有效的指导,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基本内容
这些语音偏误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交际效果,还可能引发歧义,甚至造成文化 误解。
基本内容
针对这些语音偏误,对外汉语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语音训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训练应作为重要环节加以重视。 教师应当系统地介绍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及其发音要领,使学生对这些语音 单位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要通过大量的模仿、朗读和会话练习,帮助学生逐步 纠正语音偏误,提高发音准确性。
一、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的语音偏误分析
韩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见的语音偏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声母方面的偏误
1、声母方面的偏误
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声母时,常常受到母语的影响,发出不准确的发音。例 如,韩语中没有唇齿音,导致韩国学生发汉语的唇齿音时出现困难。此外,韩国 学生容易将汉语的舌尖后音误发为舌尖前音。
基本内容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当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情景教学、任务教学等。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 如制作语音课件、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等,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汉语语音的 特征。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朗读比赛、话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 氛围中学习语音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研究
、
惯 用 语 的 书 写 形式 有 误
例 1 .快 告 诉 我 吧 , 要 买关 子 了 。 2 不 例 .他 一定 会 拿 这 件 式惯用语“ 丢面子 ’ , 错在学习者没 掌握其离合性 , 不能灵 活地对 事 大 作 文 章 的 。 以上 两 例 属 于惯 用 语 的局 部 汉 字 书 写 有 误 , 其 其进 行内嵌、 扩展或语序移动, 丽是生搬硬套放在句子中 。() 2
离原义、 语义含糊不明确、 语义前后相矛盾、 语义叠加重 复等情 结构 而 出 现 的 失误 。 打 一 张 保 票 ”“ “ 、 热肠 ” 中均 被 随 意增 加 或 ,
况。 3 例 .我 们 几个 男 同学 是 我们 班 的半 边 天 , 活 动 都 是我 们 者减少 了成分, 有 改变了原有 的固定结构, 使语句变得模糊不通 。
妥, 或者 不 符 合 表 达 习惯 , 说 得不 合 时 宜 。 ” l .他 在 学 校 或 例 2
幸好罗丝及时告诉 我, 我才 没有错过这场演 唱会, 真是放 了 的表现很不好 , 她 老师 决定炒鱿鱼。例 1 .我昨天从街上买回一 3
马后炮 。 放马后炮 ’ “ ’ 指事情发生 了才说, 与前半句“ 及时告诉 了 件假丝绸, 我吃后悔药了。以上两例在形式上没有什么毛病 , 每 我 ”的意思前后相矛盾, 令人啼笑 皆非 。() 2 惯用语色彩义理解
原因有二 : 一是受形近字 的干扰 , 如例 1因“ ” 卖 ” 买 和“ 字形 相 语法 结构不 当。惯用语 的结构虽然是相对定型的, 但也有一定 近 。二是受 同音字的干扰 , 如例 2 作 ’n 做 ” ‘ ' “ 的读音相同。 ‘ i
二 、 用语 语 义 理 解 有 误 惯
的灵活性 。 有一些惯用语可以拆开 , 入别 的成分, 插 还有一些惯 用语存在 同义异形 的现象 , 侃大 山” 如“ 又可以说“ 砍大山”“ ,往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偏误分析
一
了。
这个学生的本意是 要表 达他上 台表演 了节 目。但他 不懂 “出洋 相” 是用来 比喻做 事出丑 、丢面子的意思。只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使 用 就 有 点 文 不 对 题 了。 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还是站着吧 ,不用给我拿凳子了。 这个就是想要表达站着不 累,不用帮他拿椅子了 。但是 “ 站着 说 话不腰疼” 的意思他没有 弄明白。这个惯用语 的意思是比喻 由于跟 自 己没关系或不了解情况等批评某个人或者某件事 ,他只看 到了表面 的 意思 而 没 有 看 到 深 层 意 思 ,就 是语 义偏 离 。
2 ( } 1 4 年 ・ 5 月 ・ 下 期
学 术・ 理 论 现代衾 等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惯 用 语 偏 误 分 析
王 领 (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国 际教 育 学 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 5 7 0 1 1 )
惯用语 源于生活 ,是汉语词 汇中最 活跃 的一部 分 ,随着 时代 的发 展 而发生变化 ,具 有一定 的 时代性 。它反 映 了汉 民族 特有 的社会 生 活 、风俗 习惯 、历 史文化 等内容 。留学 生学 习汉语 时经常抱 怨 ,为什 么每个字 的意思都 明白,可放到 一起 的意思就弄不 清楚 了,对惯 用语 是既 向往又望而 生畏 。惯 用语 的意义 往往 不能 简单 的从 字 面上 去推 断 ,而很多 留学生 因为学得一知半解往往凭借 自己的主观臆 断去使用 惯用语 ,所 以才会 闹出很 多笑话 。对 于这 种情 况 ,本 文从 惯 用语 语 义 ,语法 ,语用三个方 面 分析 了留学 生学 习惯 用语 时偏 误形 成 的原
因。
在聚会上我们老板 向别人介绍他是我们公司挖墙脚来 的 ,工作能
力不错 。 “ 挖墙脚” 指挖取竞争对手相关 的人 员 、技术 ,从 而使利益 达到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受到越来越多非华裔学习者的关注和学习。
然而,由于中文和其他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误。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对外汉语学习中常见的偏误,以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
第一种偏误是词语搭配偏误。
例如,有的学习者在表达“开车”时会误用“做车”,这是因为在其母语中“做”和“开”可能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导致了对汉语中“开车”这一固定搭配的错误理解。
此时,需要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逐渐纠正这一偏误。
第二种偏误是语法偏误。
比如,有的学习者在使用“了”这一语法标记时会出现偏误,例如错误地使用“我吃了饭了”来表达“我已经吃饭了”。
这是因为在学习者的母语中可能没有类似的语法结构,导致了对汉语语法的错误掌握。
针对这种偏误,学习者需要系统地学习汉语的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语法运用能力。
第三种偏误是语音偏误。
由于汉语和其他语言在语音系统上存在差异,因此学习者在发音时很容易出现偏误。
比如,“sh”和“s”在某些语言中可能没有区分,导致学习者在发音时无法准确区分“十”和“是”。
对于这种偏误,学习者需要通过模仿标准发音、反复练习来逐渐纠正。
第四种偏误是习惯用法偏误。
比如,有的学习者在表达“我很高兴”时可能会误用“我很快乐”,这是因为在其母语中“高兴”和“快乐”可能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导致了对汉语中的习惯用法的错误掌握。
针对这种偏误,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逐渐纠正。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学习中的偏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大量的实践是可以逐渐纠正的。
希望学习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偏误,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
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汉语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摘要:惯用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汇,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能够广泛的使用,还可以用来表达丰富的感情和思想。
同时,汉语惯用语经历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其背后也隐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惯用语以其本身的复杂性,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通过惯用语使用过程中的偏误类型及其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惯用语;偏误;对外汉语教学一、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类型分析由于惯用语本身比较复杂,难以理解,对于留学生来说要想准确地使用惯用语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关于惯用语的偏误类型,大概有以下几种:(一)语义方面的偏误1. 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
例如:我今天又没做作业 ,老师一定会炒我的鱿鱼。
句中的“炒鱿鱼”本来是指工作中辞退、解雇别人 ,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批评”或是“开除”。
2. 语义不明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 ,不知要表达何种意义 ,令人费解。
例如:今天下了课就去看电影 ,可是碰了钉子。
以上例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看电影碰钉子 ,是没买到电影票呢 ,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 ? 不得而知。
3. 语义矛盾指的是表义明确 ,但句子中前后矛盾。
例如:幸亏你提醒 ,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 ,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句中“放马后炮”指事情发生了才说 ,与前半句“你提醒了我”不一致。
4. 褒贬义混淆例如:这么一会儿你就修好了 ,你真有半瓶醋。
以上例句想表达赞美、夸奖之义 ,可是“半瓶醋”含有讽刺、挖苦之义 ,用在此处不合适。
(二) 结构方面的偏误惯用语的结构比较固定 ,虽然一些惯用语可以拆开 ,插入别的成分 ,比如“敲警钟”可以说成“敲响警钟”、“拿手戏”可以说成“拿手好戏”,但是并不是每条惯用语都可以任意增减成分的。
1、误加例如:开了一夜夜车使我很疲惫。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语法教学是对目的语的词组、句子以及话语的组织规律的教学,用以指导言语技能训练并培养正确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不掌握目的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表达。
语法教学一直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
从最早的语法翻译法到听说法、认知法,都十分重视语法规则的教学。
目前大多数教师和学者还是认为语法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语法教学在教材中是明线或是暗线处理,掌握语法规则仍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
掌握语法规则有利于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区别于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语法。
母语教学语法是对已掌握该语言的人进行从言语到语言的规律概括,在进一步提高其言语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重在句子分析能力的培养。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则是以外国人为对象,进行从语言到言语的教学与训练,通过讲授用词造句的规则和大量言语技能的操练,使外国人能够听说读写汉语,首先要解决“知其然”的问题。
所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要按照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规律提供一套汉语词组、句子和话语的组装规则系统。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词语的使用,也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尤其是副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也包括各种短语(如介宾短语)、结构等的使用。
另一类是句法项目,包括各种句子形式(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则主要表现为句型的教学)。
这两大类语法项目都会有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的偏误,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与词语的意义、用法有关的偏误;后者是又词语充当句子成分使用上的偏误。
(一)遗漏偏误遗漏偏误指由于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1.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
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
如:宁可……,[也]无论……[都]除了……以外,[都]…… 除了……以外,[也](注:[]中的成分为被遗漏的部分)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意义比较“虚”。
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师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
中介语理论提出,学习者自身存在着一个介于第一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并重视对这一语言系统的研究。
研究时主要采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即关注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并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以探求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一般的纠错并不等于偏误分析,进行偏误分析首先要区分“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
失误是指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语言错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粗心或紧张等,具有偶然性。
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操母语的人都有可能发生这类错误,而且在错误发生之后有能力进行改正。
所以,它属于语言运用范畴,不能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一位学习者的同一篇作文中,先后出现了以下两句话:(1)*从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开始,我妈妈每天给我打电话,想让我回家。
(2)从5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开始,电视台停止播放那首歌。
前一句遗漏了量词“个”,而句法环境相同的后一句却未遗漏,可见前面的错误是由于她的疏忽产生的,属于失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例如:(3)*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要)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4)*快八点了,你(要)起床了。
以上两例均出自初级阶段学习者的作业,由于他们还没有熟练掌握助动词“要”的用法,所以在该使用的地方却没有使用,这是他们在特定阶段的语言能力的表现,具有普遍性,所以他们所犯的错误属于偏误。
在教学实践中,纠错应该以偏误为对象,进行有效地分析。
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偏误的成因,进而预测偏误的发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
例如:(5)*我每天吃晚饭在食堂。
此例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的偏误。
汉语中当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共同出现时,地点状语一定要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前,时间状语之后。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及教学启示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及教学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偏误是学习者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是发音不清晰,而且常常发错音。
一般来说,这是由语言歧义、语法特征以及语音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的。
此外,由于中英语音的差异对学习者来说也常常成为语音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语音偏误会对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理解能力和学习热情。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并加以有效干预,有效去偏误。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强调对外汉语语音的重要性,注重对学习者语音习得行为的正向引导,采取积极的情感宣泄技巧,以及运用合适的技术来纠正语音发错。
其次,可以把语音偏误的辨析和改正加以实践,并注重引导学习者加深语音知识和语音技能的学习。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采用语音记录、分析和比对等方式,让学习者实现真正的发音准确,从而使学习者在实践中避免错误的语音,最终达到认知的深度。
总之,为了有效地去偏误,对外汉语教学应在给予学习者正确的指导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习者将正确的语音、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定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
确 判 断 出所 有 的 “ …… 的 ” 句 , 因此 ,对 偏误 类 型 的 确 [] 是 4 杨春 雍. 对外汉语教学中 “ ……的” 句型分析 [】 云南师范大 是 J.
定 和 分 析 也 可 能有 失 偏 颇 。文 章 对 越 南 留学 生 习 得 现 代 汉
学学报 ( 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 0 , ( ). 对 04 5
运用 惯用语偏误的类型 ,分析偏误原 因,并据此提 出对对 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一
句 ( )中的 “ 1 打小算盘”一般 是用来表示徇私利 己, 不顾大局,与生活上的 “ 精打细算”相差甚远;句 ( )中的 2 “ 打退堂鼓”本表示旧时官员退堂时击鼓为号,现比喻做事
中途 退缩 ,与所 表达 的 客观 事实 — — “ 完成 工作 ”不符 。 2 )语 义 不 明 “ 义 不 明 ”指 的 是 惯 用 语 在 句 中 表 意 不 明确 ,令 人 语
以 上 两 句 所 要 表 达 的 意 义 不 明 确 。 看 电 影 “ 钉 碰
子 ” , 是 没 买 到 电影 票 呢 , 还 是 约 好 的人 失 约 了 呢 , 不 得
而 知 。 “ 警 钟 ” 的 意 思 是 提 醒 别 人 警 惕 ,用 在 这 里 , 到 敲 底 是 提 醒 他人 还 是 警 告 他 人 ,不 明确 。 3 )语 义 矛 盾
附 注:
( 1 9)河 内 ( )在 北方,岘港 ( )在 中方 ,胡志 市 市
明 ( ) 南方 。 市 在 (0 2 )因为 在越 南汉 语还 没普 遍 。
四 、 结语
①本文采用的语料来自 广西民族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师生自 建的 “ 越
南学生 中介语语料库”。 ②语料处理软件为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生程 南昌设计制作。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在语言学习实践中认识到许多语言的语法错误并非来自母语的干扰,也不能通过母语和目的语对比来加以解释,“对比分析”在预测语言错误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人们就把研究的焦点转移到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来,注意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错误,并对其加以分析,以期发现和了解语言学习的策略和过程。
一、偏误分析理论的提出最早提出偏误分析理论的是语言学家科德,他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中提出偏误的概念,并将“偏误”和“错误”加以分析。
他认为“错误”具有偶然性,属于语言行为范畴;“偏误”具有系统性,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偏误分析对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偏误的来源,并以此说明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偏误在学习者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1972年L .Slinkier在论文Inter language提出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基础。
偏误分析在语言学习理论中介语假说中发展起来。
1984年中国学者鲁健骥发表论文《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开始。
他以L .Slinkier的中介语理论为基础首次引入“偏误”“中介语”“化石化”三个概念,区分“偏误”与“错误”的不同,总结了中介语的内涵,性质,及其产生的5个原因。
二、偏误分析研究自偏误分析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很多学着对偏误分析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国内偏误理论分析在近30年的不断探索中,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笔者在认真阅读中国知网上近30篇有关偏误分析的论文后,对现阶段的偏误分析研究成果的从不同角度进行小结,大多是前人研究的成果,只是希望此篇文章能、让初学者对于偏误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一)偏误的来源即偏误产生的原因1.语际迁移即母语向目的语迁移。
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时候,通常已经很熟练地掌握了自己的母语,这样在学习其他的目的与的时候就发生了语际之间的转移,很多学生受母语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不能在学习目语的时候抛弃母语的影响,就导致了这种偏误的产生。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之偏误及解决方式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是词汇教学的一大重点,由于惯用语使用的复杂性,外国汉语学习者在运用惯用语时会产生大量偏误。
本文将搜集的偏误归类后,结合偏误分析理论,探究偏误形成的原因即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和教学因素、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
针对性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即语境训练法、建立“惯用语”词典、汉外对比法、结合理据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解决方法ABSTRACT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s are a major focu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use of idioms, foreign Chinese learners will generate a large number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idioms. In this paper, we will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errors, which ar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negative transfer of target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factors, and the complexity of Chinese idioms. To put forward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used to use the term partial error solving method context training method, to establish a "used language dictionary, Chinese and foreign comparison method, combined with motivation to carry on the teach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design.Key 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dioms; biased error ; solution目录摘要 (I)关键词 (I)Abstract ............................................................................................................................... I I Key words.. (II)引言 (1)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类型 (2)(一) 语义偏误 (2)1.惯用语在使用中不能明确地表达其意义 (2)2.惯用语的意义不符合表意的对象 (2)3.惯用语的感情色彩理解有误 (2)(二)语用偏误 (3)1.惯用语使用不符合交际场合 (3)2.惯用语使用不符合汉文化表达习惯 (3)(三)语法偏误 (3)1.成分误加 (4)2.成分遗漏 (4)3.搭配错误 (4)4.语序颠倒 (4)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惯用语使用偏误的原因 (4)(一) 母语负迁移 (5)(二) 目的语负迁移 (5)(三) 教学和教材因素 (6)(四) 汉语惯用语的复杂性 (6)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使用偏误的解决方法 (7)(一) 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7)(二) 建立“惯用语词典” (7)(三)语境训练法 (8)(四)汉外对比教学法 (9)(五)结合理据进行教学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引言惯用语是由至少两个词构成的具有口语色彩的意义词化、结构准词化的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组合,是熟语的一种[1]。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184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张星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近年来,世界汉语教学蓬勃发展。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状态、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许多学者纷纷开始研究汉语偏误。
这使得对汉语偏误的分析逐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从偏误的定义、类别、作用、来源和对汉语教学的启示等方面展开叙述。
关键词:偏误;意义;原因一、偏误分析的定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偏误分析,首先要弄清楚失误和偏误的概念,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错误,如本来想说A ,一时不小心口误或笔误脱口而出成了B ,这是一种没有规律不能预见的错误,即使具有较强语言能力的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并且不能正确反映说话者的语言技能。
偏误则是偏离了正确的语言规律,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如我们学习英语时,受汉语影响,经常忘记第三人称单数在一般现在时后边要加“S ”,这种错误无处不在,也是偏误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偏误分析的类别和作用偏误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是按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进行分类,根据偏误的严重性,将偏误分为全部偏误和部分偏误。
根据偏误的形式特征,将偏误分为系统前形成的偏误、系统的偏误、系统后的偏误。
根据偏误的结构,将偏误分为添加、遗漏、替换、乱序。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偏误及偏误分析的作用是什么呢?科德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偏误分析的重要性“首先,教师通过偏误分析可以了解学生已有和未获得的知识领域,最后学习者自己可以用它来不断纠正他们对目标规则的不正确归纳和推理。
随着学习水平的不断加深,它逐渐过度到目的语。
”所以,研究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一步证实了中介语认知系统的整体结构是有序的,并且它具有普遍的获取顺序和发展的接续性。
偏误分析的具体研究成果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积极的反馈和依据,包括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和测试。
教学实践的改进与提高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偏误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阶段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常规错误,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找出难点、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便于学生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规则的掌握,便于大纲、教材和词典的编制……从而避免学生的僵化、石化错误,让学生扎实打好每一阶段的基础,一步步掌握规律、培养语感、理性地学好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本文针对外国留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汉语惯用语过程中发生的偏误,重点剖析了语义、语法以及语用三个方面的偏误类型。
进而又从惯用语本身的复杂性,民族文化差异及教材、教学的局限性等方面揭示了偏误发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出结合语境教学、适当增加结构知识教学、注重文化教学和适当运用对比教学的应对策略。
这对于推进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标签: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词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但数量多,源远流长,而且应用广泛,很多外国留学生认为汉语惯用语难学,他们在理解和使用惯用语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
本文试图通过外国留学生运用惯用语偏误的类型,分析偏误原因,并据此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惯用语偏误类型(一)意义方面的偏误1.理性义偏误1)语义偏离“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
(1)我想毕业以后赚很多钱,再也不过现在这种打小算盘的生活了。
(2)我们终于把今天的工作做完了,现在可以打退堂鼓了。
句(1)中的“打小算盘”一般是用来表示徇私利己,不顾大局,与生活上的“精打细算”相差甚远;句(2)中的“打退堂鼓”本表示旧时官员退堂时击鼓为号,现比喻做事中途退缩,与所表达的客观事实——“完成工作”不符。
2)语义不明“语义不明”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令人费解。
(3)昨天晚上我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碰了钉子。
(4)快走开吧,否则我给你敲警钟。
以上两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看电影“碰钉子”,是没买到电影票呢,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不得而知。
“敲警钟”的意思是提醒别人警惕,用在这里,到底是提醒他人还是警告他人,不明确。
3)语义矛盾指的是表义明确,但句子中前后矛盾。
(5)幸亏你提醒,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6)老王这个人大大咧咧的,总是爱钻牛角尖。
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I
Abstract
Idioms are active in oral expression in the habitual metaphor. It is concise and vivid, popular interesting, humor, implicative, it with simple words to express meanings and Penetration in Chinese daily life communication. As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it is important and a special category, and bearing the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in vocabulary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 interested in learning Chinese,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their uniqueness is easily lead to students in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idioms generate errors.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rough a lot of errors, analysis and discuss the error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use of idioms and the causes, 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idiom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aper has five main parts to discusses the idiom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偏误分析及启示摘要:本文针对外国留学生在理解和使用汉语惯用语过程中发生的偏误,重点剖析了语义、语法以及语用三个方面的偏误类型。
进而又从惯用语本身的复杂性,民族文化差异及教材、教学的局限性等方面揭示了偏误发生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出结合语境教学、适当增加结构知识教学、注重文化教学和适当运用对比教学的应对策略。
这对于推进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惯用语偏误惯用语作为熟语的一部分,在汉语词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但数量多,源远流长,而且应用广泛,很多外国留学生认为汉语惯用语难学,他们在理解和使用惯用语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
本文试图通过外国留学生运用惯用语偏误的类型,分析偏误原因,并据此提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惯用语偏误类型(一)意义方面的偏误1.理性义偏误1)语义偏离“语义偏离”指的是惯用语的意义与所要表达的客观对象不相符或是不完全合拍。
(1)我想毕业以后赚很多钱,再也不过现在这种打小算盘的生活了。
(2)我们终于把今天的工作做完了,现在可以打退堂鼓了。
句(1)中的“打小算盘”一般是用来表示徇私利己,不顾大局,与生活上的“精打细算”相差甚远;句(2)中的“打退堂鼓”本表示旧时官员退堂时击鼓为号,现比喻做事中途退缩,与所表达的客观事实——“完成工作”不符。
2)语义不明“语义不明”指的是惯用语在句中表意不明确,令人费解。
(3)昨天晚上我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碰了钉子。
(4)快走开吧,否则我给你敲警钟。
以上两句所要表达的意义不明确。
看电影“碰钉子”,是没买到电影票呢,还是约好的人失约了呢,不得而知。
“敲警钟”的意思是提醒别人警惕,用在这里,到底是提醒他人还是警告他人,不明确。
3)语义矛盾指的是表义明确,但句子中前后矛盾。
(5)幸亏你提醒,我才没犯这样的错误,你真是放了马后炮。
(6)老王这个人大大咧咧的,总是爱钻牛角尖。
句(5)中“放马后炮”指事情发生了才说,与前半句“幸亏你提醒”不一致;句(6)中“大大咧咧”与“爱钻牛角尖”矛盾。
2.色彩义偏误1)褒贬义混淆(7)一年不见,你进步多了,说的比唱的好听。
(8)这么一会儿你就修好了,你真有半瓶醋。
以上两句都想表达“赞美、夸奖”之义,可是“说的比唱的好听”和“半瓶醋”都含有“讽刺、挖苦”之义,用在此处不合适。
2)语体色彩不明(9)张经理,您这么爽快就和我们签了合同,真是直肠子,谢谢您的合作!“直肠子”表示人的爽快耿直或者快言快语,但带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在亲密熟识的朋友之间用可能会比较适合,如果在商业谈判中用于对对方的称赞或恭维,恐怕就会适得其反了。
(二)语法方面的偏误1.结构不当1)加字或减字(10)你平时的成绩那么好,这次考试肯定没问题,我敢打一张保票。
(11)他是个热肠,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
例(10)中的“打保票”被误加了两个字,例(11)中的“热心肠”被减了一个字。
我们通过观察可以知道,有些惯用语不能任意增减字符。
2)语序颠倒(12)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可是别尾巴翘。
(13)他脑子挺活的,经常嘴皮子耍。
以上两句都存在语序颠倒错误。
3)用错“活用”(14)我工作没做好,穿老板的小鞋。
“穿小鞋”的常用格式是“某人给某人穿小鞋”或“某人给某人小鞋穿”,主要通过介词引入动作涉及的对象。
留学生把所学的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相关成分的格式过度泛化,造成了偏误的出现。
4)生搬硬套(15)我丢面子老师。
留学生没有掌握动宾式惯用语“丢面子”的离合性,只生硬地放在句子中。
2.搭配不当(16)他那脾气你不知道,我不止一次喝过闭门羹。
(17)他刚当上班长,就喜欢围着老师刮耳边风,说其他人坏话。
很多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惯用语时,注意力只集中在某条惯用语上,忽略了惯用语和其他词语的搭配。
上例中,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羹”应该和“喝”搭配,看到“风”就想到了“刮风”,而不知道“吹”可以表示“有意透露信息使人知道”的含义。
(三)语用方面的偏误有的时候,学生如果只了解了惯用语的含义和结构,但不清楚惯用语适用的对象和经常出现的语境,就会出现语用方面的偏误。
(18)我们几个男同学是我们班的半边天,有活动都是我们来组织。
(19)他在学校的表现很不好,老师决定炒鱿鱼。
例(18)中,学生想表达“作用大”这层意思,但“半边天”特指妇女作用大,不能用在男人身上;例(19)“炒鱿鱼”指辞退,解雇别人,但一般只用于工作语境中,不对学生使用。
二、惯用语偏误原因浅析(一)惯用语本身的复杂性1.在意义上,惯用语具有表里双层性惯用语的含义具有表里双层性,但其整体含义并不是组成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强调表层义向深层义的转化。
如“你们两个去看电影吧,我才不想当电灯泡呢”,这个句子中的“电灯泡”就是个惯用语。
从字面上理解“电灯泡”就是照明用具,但是作为惯用语,“电灯泡”在这个句子中是用来比喻不合时宜的第三者,通常是别人约会时请来作陪的人。
以上这个例子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原本字面上的语义衍生出一种新的引申义。
意义上的双层性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是没有理解上的困难的,但对于留学生而言,是一道不小的障碍。
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汉语惯用语在语言的表达上显得更为生动形象,但也使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不能通过已知的字面意义正确地推测惯用语的深层含义。
2.在感情色彩上,惯用语具有多样性汉语惯用语大多数带有感情色彩,其中很多都是贬义的,如“耳边风”“喝西北风”“吹牛”“空头支票”“红眼病”“乌鸦嘴”等。
但也有一些是中性的,如“倒插门”“单干户”“打开话匣子”等。
还有少数是褒义的,如“传家宝”“开门红”“爬坡”“打抱不平”等。
惯用语主要来源于群众口头语言,口语性强,其交际语境一般都是非正式场合。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惯用语或来源于历史文献,或来源于典故传说,或来源于文艺作品。
它们浓缩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中。
惯用语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常常拿捏不准,造成偏误。
3.在结构方面,惯用语是灵活性与固定性的统一1)惯用语的结构具有灵活性。
惯用语的灵活性主要是指惯用语在使用时可以发生结构或构成成分上的“变异”。
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以动宾关系为组合方式的惯用语上。
第一,惯用语中间可以插入成分。
如“哥哥为他背了二十年的黑锅”中的“背黑锅”,“他一来就摆出理论家的架子”中的“摆架子”。
第二,惯用语的语序可以改变。
如“夜车不要开得太晚”中的“开夜车”。
第三,惯用语中有的动词可以更换。
如“拖后腿”中的“拖”可以换成“拉”,“泼冷水”中的“冷”可以换成“凉”。
留学生若不知道某惯用语应该“活用”或者虽知道但不能灵活地变换使用,就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出错。
2)惯用语的结构具有固定性。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惯用语都可以拆开、改换成分或变动语序。
因为惯用语构成成员的结构、数量都是相对稳定的,留学生若把惯用语当作一般词组加以使用,随意改变惯用语的结构,就容易出现偏误。
其次,有些惯用语的结构虽然可以变化,但并不是任意的,必须遵守一定的格式或规则,不能破坏它本身的结构关系。
如“打交道”这个惯用语,如果要“活用”,一般说“打过交道”或“打过几回交道”等,不能说成“打交道过”或“打交道过几回”。
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把握惯用语相对复杂的结构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二)文化乃深层次原因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从而影响惯用语的学习。
1.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特有的事物,也会用自己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很多汉语惯用语都涉及汉民族特有的事物,留学生往往因为对这些事物没有充分了解而造成了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偏误。
例如,“老油条”这个惯用语,学生如果不了解“油条”要在油锅里经过煎炸翻滚,自然也不能体会到其字面意义背后的比喻义,即比喻处事经验多而油滑的人。
2.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选择使用不同的喻体,或者虽选择同样的喻体,但表达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如汉语惯用语“吹牛皮”,在英语中用“talk horse”,这和汉民族古代为农耕文化而西方主要为游牧文化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幸福、喜庆、吉祥、兴旺”,用“红”作语素的词一般都含有“兴旺、发达、顺利、圆满、受欢迎”等意义。
如惯用语中的“开门红”(比喻一年开始或一项工作开始时,取得了显著成绩),“满堂红”(形容全面胜利或处处兴旺)等。
在英语中,“red”不具有汉语“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如“red flag”通常用法中并不是指革命的红旗,而是指需要提高警惕,预防发生事故;“in the red”指(预算或账目中的)赤字。
这类差异很容易引起母语文化负迁移,产生惯用语理解的偏误。
3.不同民族对于所表达的内容持不同的态度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惯用语大都含有贬义:哈巴狗(比喻驯服的奴才),狗腿子(比喻有权势的人的帮凶),狗扯皮(比喻相互之间无原则的争吵),丧家狗(比喻失去依靠无家可归的“小人”)。
西方人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西方人对于食用狗肉非常反感。
“dog”在英语中有时含有贬义,但总的来说,中性或褒义居多,如“You are 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很卖力)、“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留学生,往往不能将汉语惯用语的表层语义与深层文化语义联系起来,难以认同汉语惯用语的文化语义。
(三)教材、教学的局限性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也是影响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的重要因素。
1.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零散、不系统。
长期以来,大家对惯用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惯用语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
由于惯用语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时代性强,更新快,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不适合系统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惯用语时,教师往往用通俗的语言替代,消解了惯用语的重要性及独特作用。
2.惯用语在词汇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制定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只收录了12个惯用语,它们是“出难题、出洋相、打招呼、闹笑话、伤脑筋、有两下子、走后门、走弯路”(丙级词),“爱面子、半边天、大锅饭、铁饭碗”(丁级词)。
其中“铁饭碗”“大锅饭”等惯用语逐渐淡出生活。
笔者翻阅了“对外汉语短期强化系列教材”“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对外汉语长期进修教材”等一系列对外汉语教科书,发现在初级教程中,几乎没有出现惯用语,在中高级教程中,虽出现惯用语,但所占比例非常小,并且很多惯用语并非在词汇表中正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