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_8_13_特大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与防治原则

合集下载

绵竹市清平乡“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绵远河河道治理问题探讨

绵竹市清平乡“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绵远河河道治理问题探讨

绵竹市清平乡“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绵远河河道治理问题探讨【摘要】绵竹市清平乡为“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8.13”特大山洪泥石流治理,要针对河道受灾情况、周边地质环境,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相结合、工程建设与生态发展相结合等方面来进行治理,从河道的平面走向、河道断面、护岸和弃碴场治理四个方面进行治理,目前,治理效果已经显现。

【关键词】泥石流治理;河道走向;护岸设计;环境美化;弃碴治理1 概况及成因绵竹市清平乡位于龙门山褶断带,为“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震后山体破损、松散,清平乡雍家沟、走马岭沟、罗家沟、娃娃沟、文家沟等地多处山体崩塌、滑坡。

2010年8月12日清平乡境内发生强降雨,8月13日凌晨发生特大山河泥石流,将绵远河雍家沟至清平乡场镇河床抬高6~10米,淹埋农房129户,为保证沿河两岸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需对该河段河道进行应急治理。

2 应急措施“8.13”特大山河泥石流致使清平乡受灾严重,对绵远河清平段河道产生巨大危害,在河道应急治理过程中,针对河道受灾情况、周边地质环境,主要从提高河道工程等级、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相结合、工程建设与生态发展相结合等方面来治理河道。

2.1 河道平面布局结合绵远河原河道的走向,考虑文家沟泥石流堆积体量大且离泥石流出口较近,将该段河道走向向右岸偏移80米,其余河道同原走向不变。

2.2 河道断面设计河道断面(见下图1)采用梯形复式断面形式,即河心开挖30米宽,比河床低3米的梯形河槽,河道流量小时水流归河心河槽,使河道保持一个蓝色的水带,能够为鱼类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同时又为清平乡场镇的景观提供优美的环境;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和排沙。

通过这种生态型的河道设计,将水域和陆地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有机地接合起来,形成了既能行洪排沙,又满足景观优美的生态系统。

图1 河道断面设计图2.3 护岸设计2.3.1 一般河段护岸传统的河道护岸只考虑河道水流和泥砂冲刷的安全稳定性,不考虑岸坡后泥石流排水和泥石流对护岸的推力,本次护岸是在泥石流前修筑的护岸,既要满足通畅的排水,又要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抵抗泥石流的推力,岸坡后采用透水性好的砂砾石料碾压密实,砂砾石料的含泥量要求低于5%,护岸采用40厘米厚的C15砼板,护岸岸坡坡比为1:2,基础埋深视原河床埋深定为3.5~4.5米,并有足够的强度抵抗泥石流的推力。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

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近年来,泥石流灾害频发,给山区居民和交通运输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探讨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防治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一、成因泥石流发生的成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和植被等。

气候因素是泥石流发生的基础,水文变化是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原因。

地形和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外在条件,也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

植被在保持地表稳定性和水土保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通过吸收和吸附雨水、吸收地下水、抵御水土流失等保护地表。

人为因素包括工程建设、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等。

工程建设如采矿、隧道施工等往往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山体破坏。

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农业和畜牧业等,也会导致植被丧失、土壤流失,创造了泥石流发生的环境。

人类活动又称为社会因素,它主要通过对水土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来影响泥石流发生,如水库建设、旅游开发等。

二、灾害防治技术为了防止泥石流灾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传统的防治方法有高坝、滚石墙、排水井、护坡等,但这些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不能完全解决泥石流灾害的问题。

现代泥石流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动态防治、袋装消能、避险关联和泥石流预警四个方面。

动态防治主要运用人工干预控制泥石流流动过程,大力推广对高山地质、气象、水文变化和泥石流流动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智能感知等技术集成信息,并实现对泥石流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该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袋装消能即采用袋装消能器,用一定的容量、柔韧性和散热性的袋体材料制成的装置,将泥石流体积内部的水压能、势能、滑移能等能量转化成整体受力作用并分散到周围环境中,完成泥石流流程控制和能量消减的一种装置,它可使泥石流混合物通过大量的内能损失,从而减缓速度和减弱破坏力。

避险关联主要是将植被工程、土石垒及道路、林防路等工程控制措施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分布、适度集约化,与自然生态相协调,起到保护群众安全和山区生态环境的作用。

城市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浅析—以四川省汶川县特大泥石流灾害为例

城市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浅析—以四川省汶川县特大泥石流灾害为例

塌等次生灾害 , 为泥石流 的发生提供 了必要的物源条件。 本文 以四川省汶川县特大泥石流灾害为例 , 浅析泥石流灾害
形 成 的原 因 , 以期 引起 人 们 对 泥 石 流 灾 害 的警 惕 与 重视 。 关键 词 泥石 流 次 生 灾 害 中 图分 类 号 : P 6 4 2 地 震 地 质 结 构 文 献 标 识码 : A
害反映 , 这种现象被称为灾害链, 最早起作用的灾害就是 “ 原 境 适 宜性 划 分 中 , 汶 川 的“ 不适宜地区” 和实际人数 , 均 位 于 所 生灾害” , 而 由原 生 灾害 引发 的则 称 为 “ 次生灾害” 。2 0 1 3年 7 有 灾 区 中 的榜 首 。但 就 是 在 这 样 一 个严 谨 的调 查 报 告 出炉 之 月 四川地区多处因暴雨 引发泥石流灾害,其 中汶J l I 县为重灾 后, 汶川地震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编 制组 已做 出决定: 汶J I l 县 区 。专家分析 “ 5 ・1 2 ” 地 震才是这次事故的直接 原因, 这次 城将在“ 行政区划 内异址重建” 。 泥石流可看做是汶 川地震 的“ 次生灾难” 。地质部 门对震后次 汶川灾区既然选择 了原地重建,就应该加强对次生灾难 生灾难 的估计显然落在大 自然的魔掌之后,而汶川在重建过 的预警工作。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不久,当局地质部 门就预 程 中的缺陷如“ 原址重建” 、 水利工程改造 、 灾难排查和整治 以 测到次生灾害 发生 的可能性 。然而对于地震之后 的水利工程
中 国地 处 世 界 两大 灾 害 地 带 之 中 , 是 世 界上 灾 害 数 量 多 、 考 察 的数 据得 出结 论 认 为 汶 川 I 安全 的使 用 土 地 面 积最 多只 能 灾害强度大、灾情严重 的少数几个国家之 一。一次次灾害的 容 纳 1 万 余人 。一 份 《 汶 川 地 震 重 灾 区 资源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评 沉 痛 打 击 ,让 这个 高速 发 展 的 国家 在 前进 的路 上 走 的颤 颤 巍 价》的 报 告 显 示 , 汶 川和 北 川县 是 四川 I 3 0个 重 灾 区 中仅 有 的 巍 。而许多强度较大 的 自然灾害经常会诱发一连 串的其他灾 两个全部地 区均为次生灾害 “ 极高、 高度危险区” 。在人居环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牟今容;黄润秋;裴向军【摘要】为进一步研究泥石流成变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四川绵竹市清平乡走马岭沟“8.13”特大泥石流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区异常丰富的固体物源、短时强降雨、陡峻的地形条件以及汇水环境是该次特大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了此次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针对走马岭沟现有物源及潜在泥石流隐患,提出了“固源+拦挡+排导+停淤”的综合治理方案,主要通过谷坊坝的固坡压脚、拦砂坝的拦挡、防冲墙的引流、停淤场的停淤作用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1(042)019【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8. 13”特大泥石流;致灾成因;防治措施;四川绵竹【作者】牟今容;黄润秋;裴向军【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3四川省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之间,属于汶川地震极重灾区。

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境内松散物源异常丰富,次生灾害极其严重,泥石流为该区最大的地质灾害隐患。

绵竹市清平乡走马岭沟为一条老泥石流沟,继2009年“9.24”泥石流爆发之后,于2010年8月13日,走马岭沟又暴发了一次特大泥石流。

此次泥石流使主沟及支沟沟口部分民房被掩埋,2.0 km的道路被毁,并使绵远河改道300 m左右,河床平均淤积抬高5~8 m,直接经济损失达2 000万元。

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在认真分析走马岭沟工程地质环境、泥石流的成因、动力学特征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及建议,为以后类似的泥石流灾害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 物理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物理条件,如地势险峻,地面坡度大,易产生坡面滑动,崩塌、滑坡等类型的地质灾害。

2. 水文条件降雨、雪融等水文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湿润的环境能够使得山体土壤的黏着力减少,岩石的内部纯度下降,产生岩石崩塌。

3. 地质条件泥石流形成还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如地下水位高、地面土壤可渗透性差、破碎岩层网络等。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预测监测防控对于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要建立多次、全方位的防治监测系统。

利用地质雷达、监测卫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对泥石流活动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泥石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可以采用隧道、堤坝等结构防止泥石流的流动。

墙壁的防护工程可以防止泥石流的堆积,以及减小泥石流造成的破坏。

3.宣传教育公众的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非常重要,要启动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改进,增强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的防灾意识,加强公众对泥石流的科学认识,提高公众对灾难发生的预警能力。

4.生态治理泥石流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对山地生态进行合理整治是重要的防治策略。

适当措施的生态治理可以减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提高山体环境的质量,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泥石流是由特定的地理、气候、地质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监测、工程治理、宣传教育、生态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灾害的有效方法。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如何防治介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如何防治介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如何防治介绍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松散物质****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水等均会造成,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如何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

泥石流沟口通常是发生灾害的重要地段。

在应急调查时,应该加强对沟口的调查。

仔细了解沟口堆积区和两侧建筑物的分布位置,特别是新建在沟边的建筑物。

调查了解沟上游物源区和行洪区的变化情况。

应注意采矿排渣、修路弃土、生活垃圾等的分布,在暴雨期间可能会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

民居建于泥石流沟边,特别是上游滑坡堵沟溃决时,非常危险。

地质灾害高发区房屋的调查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地质灾害高发区点多面广的难题,集中力量对有灾害隐患的居民点或村庄的房屋和房前屋后开展调查。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毁坏里的洪流灾害。

四川省滑坡泥石流成因及思考——以2010年8月13日绵竹市清平乡特大

四川省滑坡泥石流成因及思考——以2010年8月13日绵竹市清平乡特大

害预警 与响应的 成果 。结 果表明 : 绵 竹“ 8・ 1 3 ” 大暴 雨是在 青藏 高压和 新疆 到 中西伯利 亚 的 高压脊的 西北 气流 与西 太平 洋副 高外 围的 西 南气流辐合在 盆地 西北部 的形 势下产 生的 , 强降水 为清平 乡泥石 流 的发 生提 供 了有 利条件 ; 滑坡 、 泥石 流 的发 生次数 和 大雨 日数 、 年 降水量有较 好 的相 关性 , 灾害的发 生不仅和 降水量的 尖小有关 , 也 和降水 的持 续时 间有关 ; 原始 的地质条件 以及人 类对 地质 环境 的影 响
滑坡泥石 流是我 国最主要 的山地灾 害之 一 , 给所在 地 区
流灾 害的重要 外因 , 在 西南地 区尤为典 型 。基 于对 持续 时 间 和降水强度 的监测来 确定 诱 发滑 坡 泥石 流 的经验 阈值 的方
法在 许多 国家 和地 区得到 广泛 应用 。J 。1 9 8 5~1 9 9 5年 , 美
失达 4 . 3亿元 。8月 1 4 日凌 晨 , 四川汶 川境 内映秀 镇 、 漩口
是 在 降水 的作用 下 , 坡 面产 生地 表和 地下 径流 , 改 变 了土壤 的稳定状 态 , 形 成局 部地 区的崩 坍 、 滑坡、 浅层 崩 塌 等 , 汇 流 后以高含 沙水流 或泥 石流 等形 态 向下 游输 移 形成 的。滑坡 启动 与泥 石流形 成 是一个 连 续过 程 , 在 降水 的促进 下 , 滑坡 转化为泥 石流 u 。
泥石 流 的 3 个 过程 , 并进 一步就 降水渗 透对 滑坡启 动 的作用 进行 了研究 。随着 社会 经 济 的发展 、 城市 化快 速 推进 , 进一 步加大 了泥石 流规模 的扩 大 以及灾 害 的影 响 。我 国学者 对滑坡泥 石流的试 验研 究较多 , 在不 同学科 理论指 导 的背景

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

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

CATA姗oPmC THE 13 AUGUS;T 2010
DEBRIS FLo、^毽IN SICHUAN PRo.
V斟CE:CHARACI'ERIsTICS.GE]N】BT【C M匮CHANISM AND SUGGESTIONS
XU Qiang
(st∞^酊k60似D可矿‰施卸d尸r删,胁n帆d c:BDe聊晌聊聊蝣m6咄如n,仇,皆九昕龇舟毋矿死曲加妇’,,阮,lg如 610059)
hazard chain effIect'but also had the signjficant characteristic8 of zonal distribution along the鸵ismic f如lts.The ma.
terials眦inly caⅡle f而m mck slide deposits which tri韶ered by tlle Wenchuan Earthquake.Down-cutting was tIle
mainly mo订ng mode.Extraordinary abundant loose solid materiaJs粕d local short·time hea、哆rainfan by t量le extreme
climate in tlle earthquake re西on were the basic reasons of the debris now occlm呛nce.Witll rega耐to these new
万方数据
泥石流活动将特别剧烈。”谢洪等认为HJ,“龙门山 及邻近的邛崃山等山区因汶川地震的影响,泥石流 已进入强烈活动时期。其强烈活动时间,可能持续 10~30a,甚至更长。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在可 能遭遇泥石流的区域开展的各种工程建设,一定要 加强防范措施,防止泥石流危害。”……。

电大行政管理专科公共危机管理形考1-4

电大行政管理专科公共危机管理形考1-4

公共危机管理形考一一、判断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每题0.5分,共5分)1. 危机是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下,某个系统的整体受到根本性的挑战,决策者必须在压力下做出至关重要的决断。

(√)2. 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不确定性,有效应对需要危机管理者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危机管理应该探讨事件源头,也要研究事后处理。

(√)4.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而进行的活动。

(√)5. 降低脆弱性、提高弹性是做好危机预防的两种有效手段。

(√)6. 由于危机日趋常态化,我们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公共安全教育,塑造“人人重视公共安全”的良好文化氛围,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与技能。

(√)7.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目标是从防范群体性事件到增进社会和谐(√)8. 我国应急资金的来源主要由社会捐助和商业保险组成。

(×)9. 应急保障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应对公共危机奠定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

(√)10. 应急保障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应对公共危机奠定人力、物力和财力基础。

(√)二、多项选择题11. 关于危机的三个基本判断,正确的是(A、B、C )。

A、危机更多意味着威胁;B、危机不一定导致转机;C、危机是“过程”;D、危机是“事件”12. 危机管理包括的四个阶段是(A、B、C、D )。

A、减缓;B、准备;C、响应;D、恢复13. 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有( B、C、D )。

A、预防性原则;B、专业性原则;C、协调性原则;D、动态性原则14. 风险管理包括的步骤有( A、B、C、D )。

A、确定风险背景;B、识别风险;C、评估风险;D、处置风险15. 应急避难场所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B、C、D )。

A、明亮;B、安全;C、就近;D、方便三、案例选择题(下列各题有多个正确选项,多选少选漏选均不得分。

每题5分,共15分。

)16.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7月5日,云南省德宏州盈江、陇川两县普降大到暴雨,多处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典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文家沟“8.13”特大泥石流典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第4 2卷 第 1 5期
2 0 1 年 8 月 1
人 民 长 江
Ya g z Rie n te vr
Vo . 142. .1 No 5 Au g., 201 1
文 章 编 号 :0 1 4 7 (0 1 0 3 10 — 19 2 1 1 l5— 0 2—0 4
大 的单 沟 泥石流 … 。
பைடு நூலகம்2 文家沟泥 石流 典型特征
2 1 泥 石 流 冲 出 方量 大 、 散 物 来 源 集 中 . 松
根据对 文 家 沟 “ . 3 泥 石 流形 成 的堆 积 扇 进 行 81” 的调 查统计 , 短短 的 4h内 , 石流 共 冲 出固体 物质 在 泥 约 4 0万 m , 5 从文 家 沟下 游 至 沟 口长 约 8 0m 区段 , 0
沟 右岸 , 3 1 m, 长 . 8k 流域 面 积 1 6 m , . 5k 在距 主沟 沟
口约 9 0m 处汇 入 , 一常 年流水 冲沟 ; 7 为 二号 支沟 位于
主沟左 岸 , 域 面 积 0 5 m , 有 沟 道 长 度 约 8 0 流 .7k 原 4
冲沟均爆 发 了泥石 流 , 成 了巨大 的生命 和 财产损 失 。 造
文 家沟 “ . 3 泥石 流 发 生前 后 , 程 13 0 m平 81” 高 0
处 山体发 生 大规模 滑 坡 , 形成 的滑 坡 碎 屑 流 堆积 体 掩
收 稿 日期 :0 1— 4— 8 2 1 0 2
作者 简 介 : 文联 勇 , , 士 研 究生 , 男 博 主要 从 事 地 质 灾 害 防 治 、 土 体稳 定 分 析 及 锚 固 方 面 的 研 究 工 作 。E —m i w n @ 16 岩 a : el 2 l y

绵阳震后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绵阳震后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绵阳震后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 泥石流造成的自然灾害比较严重。

本文从绵阳震后的自然环境,地质特征分析了形成泥石流的主要原因。

从政府管理层面的措施,生态生物层面的措施,工程防治层面的措施三个方面对如何防范绵阳震后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建议,为研究灾后的泥石流的发生原因和防范措施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字] 泥石流形成原因防治措施“5.12”汶川特大地震对绵阳部分地区地质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造成绵阳地区特别是北川、安县、平武、江油等地的地质环境更加脆弱。

地震后事实上表明了绵阳部分地区滑坡、泥石流活动异常强烈,特别是震后的强降雨加剧诱发了泥石流灾害发生,造成部分地区交通中断、房屋损毁,财产损失严重。

如2009年7月17日凌晨爆发的安县插秧沟巨型泥石流,顷刻使16户房屋被掩埋,并给灾区的恢复重建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

本文针对绵阳震后的自然环境,地质特征分析了形成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对于防范绵阳震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小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具有现实意义。

1绵阳市自然环境概况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

全市境内降雨量大,河流众多。

涪江在绵阳境内长约380 km,支流众多,流域地形西北部高、东南较低,南北地势高差达5000多米。

境内涪江支流很多,平通河、通口河、芙蓉溪、梓江等。

上游地处高山峡谷,暴雨洪水汇流时间短,具有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暴涨暴落的特点。

加上地震后地质环境更加脆弱,岩体破碎,物源富集,导致容易出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绵阳泥石流的形成的主要原因从理论上分析的话,泥石流形成的情况是这样的:在一些有沟谷深壑的山区,或是地形险峻的地区,存在很多松散的固体物质,在大暴雨的带动下形成的。

形成泥石流的三个条件是水源条件、地形和松散物质。

2.1 地震给绵阳带来了大量的松散物源绵阳大部分地区在地震中地质构造作用强烈切割岩体,岩体强度大大降低,易于风化破碎,且地震发生了大量的滑坡、崩塌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九寨沟县牙扎沟泥石流灾害成因、特征与防治对策

九寨沟县牙扎沟泥石流灾害成因、特征与防治对策

九寨沟县牙扎沟“8·13、8·19”泥石流灾害成因、特征与防治对策2010年8月11~14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境内普降大到暴雨,2010年8月19日凌晨,九寨沟县境内再次遭遇强降雨袭击,在5.12汶川地震重灾区的九寨沟县漳扎镇牙扎沟诱发了两次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对牙扎沟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分析,表明牙扎沟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等特征。

牙扎沟2008年8月20日曾发生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2010年泥石流物源主要来自于2008年泥石流后沟床和两岸崩滑堆积物,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拉槽”侵蚀等显著特征。

震区异常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极端气候所造成的局地短时强降雨是泥石流暴发的根本原因。

牙扎沟在短短两年内连续发生3次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表明牙扎沟泥石流目前正处于高频发期,在来年汛期遭遇强降雨仍会爆发泥石流,应进一步加强对该沟泥石流的防治,强化工程治理和专业监测预警,此外应注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管理。

标签:8·13、8·19泥石流灾害;成因机理;突发性;地震;降雨;治理2010年8月11~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

本次降雨主要分布在成都、德阳、广元、绵阳、雅安、阿坝等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使重灾区的九寨沟县漳扎镇遭受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造成了重大的损失,2010年8月19日凌晨开始,九寨沟县境内再次遭遇强降雨袭击,牙扎沟流域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

本文将这两次泥石流称为“8·13、8·19”泥石流灾害。

四川省九寨沟县漳扎镇牙扎沟曾于2008年8月20日发生过较大规模泥石流,造成3人死亡,9人受伤的惨剧。

虽然该沟已列入规划中,但尚未进行工程治理,时隔短短两年又发生两次规模不等泥石流,8·13、8·19大型泥石流灾害呈现出突发性、破坏性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因此,对8·13、8·19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特征、若干重要参数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分析其发展趋势,并从中分析总结出一些关于震后此类泥石流灾害的规律性认识,对今后此类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泥石流发生的时空规律与发生条件

泥石流发生的时空规律与发生条件

1
1
泥石流发生的时空规律与发生条件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规律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触发条件】:绵雨、暴雨,融雪、江河溃决等水流持续作用,使基本条件中的某一条件超过稳定强度。

2.【物质条件】:松散碎屑物质、水分的储量和来源充足。

3.【地形条件】: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成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泥石流发生的时空规律与发生条件。

四川省雅安市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及其危险性评价研究

四川省雅安市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及其危险性评价研究

四川省雅安市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及其危险性评价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四川省雅安市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及其危险性评价。

研究表明,雅安市地处地质构造复杂的横断山区,同时受到人为开发、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较强的泥石流危险性。

通过对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岩性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了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理。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AHP方法的危险性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为区域安全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促进泥石流灾害防治与减灾工作。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机理;危险性评价;AHP方法一、绪论泥石流是刚性和松散颗粒混合体在自重和水力作用下,呈液态或半流态状态,沿坡度变化的沟壑或山间汇流区运动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是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岩性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的主要因素。

雅安市地处川西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同时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较强的泥石流危险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雅安市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其危险性评价的研究,为其防治和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1.地形地貌因素雅安市地处横断山区,地形多为陡峭山地和深谷峡谷,高差大,坡度陡,沟壑成网状分布。

泥石流发生时,受到地形地貌条件的制约,易形成快速流动和高速破坏的特点。

2.水文条件因素雅安市属于水热条件充分、年雨量较高的区域,山区多河流,沟壑多,降水集中于夏季。

在降雨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时段,山区内的陡坡和地下水、土质层内的多年积水等都可能引发泥石流灾害。

3.岩性因素雅安市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多种多样,其中以板岩、页岩、砂岩、灰岩等泥质岩层为主,受到水文条件的影响,易发生泥石流。

4.人类活动因素雅安市地处农业、林业、矿业等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采矿、建筑、农耕等人类活动都会对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造成干扰,增加泥石流灾害的概率。

此外,未经合理规划和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等也会增加泥石流灾害的风险。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其发生频率高、危害严重、防治难度大,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有效治理和防范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积极探索并实践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不仅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受灾地区的生态修复泥石流是受到雨水或融雪的冲刷和侵蚀形成的,因此恢复和保护植被对于控制泥石流至关重要。

在受灾地区实施植被保护工程,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具体的措施包括植树造林、草长护坡、植被覆盖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稳定土壤、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提高山区生态环境的质量。

二、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对于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尤为重要。

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对于泥石流防治至关重要。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掌握泥石流发生的趋势和规律,提高泥石流的识别和预测能力,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在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区域,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比如修建防治泥石流的拦砂坝、护岸工程等,设立泥石流避险场所等。

这些工程建设可以在泥石流发生的时候,为当地民众提供有效的避难和救援措施,提高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

四、启动地质灾害危险源调查与治理了解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危险源分布情况和规模,可以有利于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启动地质灾害危险源调查与治理工作对于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五、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组织力量在泥石流灾害高发地区,加强宣传教育对于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人员伤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社会组织力量,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降低灾害发生带来的危害。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防治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以下将针对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预测和监测预测和监测是防治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如地震勘探、地层观测等手段,对潜在的泥石流危险区进行预测。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如地质灾害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等,持续监测灾害发生的动态情况,及时预警,为灾害的防治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二、减灾和避灾减灾是指通过采取措施减少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1.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确定泥石流危险区和易损区,建立灾害风险防范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山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抗震、抗灾能力,减少泥石流灾害对基础设施的破坏。

3.建设避灾场所,安排山区居民撤离至安全地带,以减少人员伤亡。

4.开展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及时救援被困人员,并采取措施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三、治理工程1.建设泥石流拦挡工程,通过修建坝体和设备等,阻挡泥石流的前进,减少泥石流灾害的破坏力。

2.修建泥石流消能沟,通过构筑物和导流设施等,使泥石流能够快速消散,并减少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3.开展泥石流扩容工程,通过加大河道断面面积,增加河床的容积,使泥石流在河道中沉积,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4.进行山体稳定工程,通过加固山体,增强其抗震抗灾能力,减少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环境保护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与环境破坏密切相关,进行环境保护是防治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1.加强林地保护和治理,通过植树造林等手段,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降低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2.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制定水资源管理措施,减少水库的放水量,降低泥石流的水位和流量。

3.加强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建设用地,防止城市化过程中过度破坏山体,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

四川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四川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四川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四川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一、总则四川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应急管理要求,结合四川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根据四川省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本预案旨在规范和指导四川省卫生应急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灾害分类和卫生应急响应级别1. 按照灾害形成原因和性质,可将四川省自然灾害分为地震、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等各类。

2. 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一级响应、二级响应和三级响应。

三、卫生应急机构和人员1. 省级卫生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和指导卫生应急工作,在省政府领导下统一指挥协调。

2. 地市级卫生应急指挥部:由各地市卫生行政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卫生应急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报告。

3. 卫生应急队伍: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包括卫生应急救援队、卫生调查队、卫生防疫队等,专业力量强大,能够迅速投入到应急工作中。

四、卫生应急预案及工作措施1. 预警和预防工作:加强对灾害发生的预测和监测,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群众做好相应防护措施。

2. 灾后卫生救援工作:在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卫生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开展病人救治、伤员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3. 疫病监测和防控工作:加强对灾区环境、饮水和食品的卫生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水源污染等卫生风险因素,保障灾区人民的健康。

4. 通信和信息报告工作:建立健全卫生应急通信系统,及时传递应急信息,对外公布灾害情况和卫生救援工作进展,向上级报告灾情和救援情况。

五、应急演练和技术培训1. 定期组织卫生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应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2. 开展卫生应急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救治水平和卫生防疫技术能力。

六、应急资源调配和保障1.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包括病人救治药品、消毒用品、疫苗、防护用品等,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和减轻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一、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特大型泥石流在发生之前不会提前警告,因此建设高效的预警预报系统至关重要。

通过遥感技术、多参数监测和模型预报等手段,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规模,从而提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并且通过不断完善和更新技术手段,提高了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

二、治理工程的实施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是治理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在治理工程中,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滞洪治理、坡面加固和通道疏导等。

植被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可以提高土壤的抗冲性,减弱泥石流的冲击力。

滞洪治理是通过建设堤坝和排水系统,减少河流泛滥,避免泥石流形成。

坡面加固是利用深挖、打桩、割地、植草等手段,增加坡面的抗滑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形成。

通道疏导是通过疏导河道、疏浚河床,增加泥石流的流速和流量,减少泥石流沿途的危害。

三、撤离转移和安全教育在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对可能受到泥石流危害的地区进行撤离和转移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加强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安全教育,提高人民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和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有效的撤离转移和安全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伤害。

四、持续监测和管理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并非一劳永逸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监测和管理。

通过网络监测、现场巡查和风险评估等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及时纠正隐患。

通过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风险防范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国际合作和科研创新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需要国际合作和科研创新的支持。

泥石流治理原则

泥石流治理原则

泥石流治理原则泥石流是一种由于山体崩塌、滑坡或降雨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减少泥石流灾害的损失,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泥石流治理原则。

本文将介绍这些原则,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泥石流灾害。

一、综合治理原则泥石流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气象、水文等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原则包括:科学研究和监测预警、整体规划和布局、分级分类治理、分区分段施策、治理与防灾相结合等。

只有综合治理才能有效地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二、防治结合原则泥石流治理应与防灾相结合,既要进行现场工程治理,又要加强预防措施,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防治结合原则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预警系统、制定防灾预案、加强监测和预测、加强应急救援等。

只有做好防治结合,才能更好地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三、工程治理原则工程治理是泥石流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多种措施,如护坡、堰塞坝、挡土墙、排水系统等。

工程治理原则包括: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注重工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加强监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等。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工程治理,才能更好地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生态治理原则生态治理是泥石流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减少土地的裸露程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并改变水土流失的状况。

生态治理原则包括: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和措施;加强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等。

只有生态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五、科技支撑原则科技支撑是泥石流治理的重要保障,它包括多种技术手段,如遥感、GIS、GPS等。

科技支撑原则包括: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泥石流监测和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科技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应对泥石流灾害的能力。

只有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综合比选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方案

综合比选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方案

综合比选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方案摘要:汶川地震后“8.13”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危害巨大。

文章阐述成因机制包括暴雨、地形地貌及汶川地震。

应该综合比选防治原则、防治方案,文家沟应先以防为主,再以疏为主、疏堵结合为防治方案。

关键词:文家沟泥石流灾害;危害巨大;成因机制;综合比选;防治方案;以防为主。

笔者于2009~2010年参加了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滑坡、泥石流应急治理的援建工作,编写了簸箕岩滑坡(岩脑壳滑坡)应急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报告。

通过勘查揭示:绵远河西岸的簸箕岩滑坡(岩脑壳滑坡)的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1] 而绵远河东岸的文家沟等的岩层外倾,与坡向相近,具备发育顺岩层不稳定斜坡或滑坡灾害的条件,为泥石流灾害提供大量的松散堆积物源。

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程艰巨,应该综合比选防治方案。

1 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性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先后发生6次泥石流灾害,尤其以2010年8月13日泥石流灾害的危害巨大。

图2 “8.13” 文家沟泥石流灾害2010年8月12日18时~13日4时清平乡总降雨量达227.5mm/d,雨强达70mm/h,11条沟同时爆发泥石流,[2] 泥石流汇入绵远河后总堆积方量约600万m3,淤积体长达1600m,宽为200~500m,平均宽约300m,最大厚达15m,平均厚约7m(图1);其中文家沟冲出约310万m3,泥石流从13日1时30分钟开始暴发(图2)。

[3]图4 “8.13”泥石流灾害前清平小学位于文家沟下游“5.12” 汶川地震后江阴市援建的清平幸福大桥桥面随着泥石流向下游漂移约400m,堵塞老清平危桥,使绵远河堵塞、河水抬高改道(图1)。

[3]援建的清平小学在“8.13”泥石流灾害后一楼充满泥石流(图4、5)。

图6 “8.13” 文家沟泥石流灾害前下游施工拦挡坝2.2 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机制为什么不能有效预防泥石流灾害呢?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机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8.13” 文家沟泥石流灾害时清平乡日降雨量达227.5mm/d,雨强达70mm/h,在暴雨作用下,文家沟支沟的汇流大部分进入主沟,使主沟的水流量大于支沟;而支沟泥石流将坡面松散泥砂石堆积物源部分停积于沟口平缓开阔地段,部分汇入主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2期2012年4月水土保持研究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19,No.2Apr.,2012  收稿日期:2011-08-30 修回日期:2011-11-10 资助项目: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发展项目“西南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灾害预警研究”(2002J19) 作者简介:李朝安(1978—),男(土家族),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工作。

E-mail:lichaoan625@126.com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与防治原则李朝安1,2,胡卸文1,李冠奇2,马显春2(1.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都610031;2.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611731)摘 要:2010年8月12日—14日强降雨过程导致“5·12”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映秀镇、龙池镇、清平乡集中暴发了大面积泥石流灾害,损失惨重。

针对四川“8·13”泥石流三大典型泥石流沟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研究地震重灾区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对泥石流灾害治理及灾害预警工作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了映秀镇、龙池镇、清平乡典型泥石流灾害的基本情况及其地质环境条件,泥石流的分布规律、成生规律和表现形式。

(1)本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发震断裂构造带附近,呈带状分布;(2)它们在地震之前就是泥石流沟;(3)沟内斜坡稳定性原本就差,加之在“5·12”地震作用下后,稳定性更差,且有更多的物源进入到沟中,在沟内形成大大小小的堵塞体,在降雨期对地表径流起‘堵沟蓄能—溃决消能’作用,在堵塞体溃决时,流水之挟砂、抽槽等作用大大增强而形成大规模、突发性泥石流。

针对这类泥石流的特点及成生机理,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泥石流的防治原则:一是治沟必须与治坡相结合;二是工程措施的兴建应与其功能的维护(维修)相结合;三是防灾工程与建设开发相结合;四是泥石流监测预警应同时布置在潜在的‘堵塞体’的上下游侧。

关键词:泥石流;成生机制;防治;汶川地震区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12)02-0257-07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8·13’Catastrophic Debris Flow inSichuan and the Principles of ControllingLI Chao-an1,2,HU Xie-wen1,LI Guan-qi 2,MA Xian-chun2(1.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ty,Chengdu610031,China;2.China Railway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Chengdu610031,China)Abstract:The heavy rainfall from August 12to 14th,2010led to a large area of debris flow in the seriousquake-hit of the‘5·12’Wenchuan earthquake such as Yingxiu Town,Longchi Town and Qingping Town-ship.It caused the serious damage.According to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typical debris flowswhich happened on 13th,August,explor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 in earthquake-hit areahas great meaning for the controlling and disaster early warning about the debris flow.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dition and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about the typical debris flows in the har-dest hit Yingxiu,Longchi,Qingping Township.It also explores the distribution,the formation mechanismand the performance pattern of the debris flow.First,this debris flow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vicinity offault with the zonal distribution.Second,they are the trenches of debris flow before the earthquake.Third,the stability of the slope in the trench is poor.And on the effect of the‘5·12’Wenchuan earthquake,theconditions got worse,there are more things going into the trench,which form large or small blockage.Dur-ing the rainfall,the surface runoff forms the pattern of debris flow which can ditch block storage and burst ofenergy dissipation.When the blocking body bursts,the water runs with the sand,the pumping groove andthey enhance the formation of large,sudden landslides.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chanismsof debris flow,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controlling principles of earthquake debris flow.First,th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controlling the gully and slope should be combined.Second,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their functions maintenance should be combined.Third,the disaster controlling of projects and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ombined.We can also say that we should combine the controlling of the debris flow with theproject of the slope controlling and the road reinforcement about the groove side.Fourth,the debris flowmonitoring and warning should also be arranged in the potential of the plug body on the downstream side.Key words:debris flow;formation mechanism;controlling;Wenchuan earthquake zone 汶川“5·12”特大地震导致发震断裂附近山体更加破碎,斜坡稳定性更差,使灾区山地区域的地质环境更加脆弱,泥石流固体物源剧增,暴雨后易暴发不同程度的泥石流灾害[1]。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至今已有三年多,经历了近4个雨季,震后暴雨诱发了大量的泥石流灾害,2008年四川“9·24”暴雨,2009年7—8月暴雨,2010年8月13日及8月18日暴雨、2011年7月暴雨均诱发了大量的灾害性泥石流,给灾区人带来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影响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

特别是2010年8月12—14日暴雨导致四川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集中暴发大面积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灾后恢复重建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影响。

2010年8月12日—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地震灾区多处暴发了泥石流灾害,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其中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龙池镇、绵竹市清平乡是集中暴发区,这次泥石流被相关部门统称为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本文以该次泥石流为例进行研究。

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三个集中暴发区域最为典型的泥石流沟为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泥石流、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都江堰市龙池镇八一沟泥石流,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均立项进行了专项治理。

但是“8·13”暴雨诱发的泥石流中,即使是已往实施完成或正在实施的治理工程,均被本次泥石流摧毁,表明了地震后震区泥石流的分布规律、启动条件、暴发规模、活动形式和危害方式等方面与非地震区有显著差别。

因此,本文通过对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集中暴发的3个区域的3条典型泥石流沟泥石流灾害的归纳总结,探讨其规律性,研究该类泥石流成生机制及防治方法,为今后对此类大规模、突发性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1 典型泥石流灾害介绍1.1 映秀镇红椿沟泥石流灾害在“8·13”强降雨期间,映秀镇绝大部分沟道均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泥石流灾害,呈现出“逢沟必发”、“沟沟吹喇叭”的景象如图1所示[2]。

根据泥石流成因及影响,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红椿沟泥石流进行介绍。

图1 岷江流域映秀镇至老虎嘴段“8·13”泥石流航拍图1.1.1 红椿沟泥石流灾害概况 红椿沟泥石流位于汶川县映秀镇东北侧,岷江左岸,沟口堆积扇区为映秀镇场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区,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及G213国道亦穿越泥石流堆积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