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通过研究古诗四首,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 带领学生感受古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在感性认识上得
到提升;
-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古诗四首的意思;
- 难点:理解诗歌的构思和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教师热情地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授课内容——《古诗四首》。

2. 师生一起唱唱《静夜思》,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悟性。

研究(30分钟)
1. 分段讲解《江雪》,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研究词语。

2. 分段讲解《登鹳雀楼》,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感情和气氛。

3. 分段讲解《将进酒》,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豁达和自信。

4. 分段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缅怀。

5. 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反复朗诵并体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拓展(10分钟)
1.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古诗或赋词。

2. 邀请一些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全班。

归纳(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全面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

2.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手段
1. 大黑板、彩色粉笔等。

2. 相关的媒体设备。

教学评估
1. 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2. 考查学生对古诗四首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17课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17课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17课古诗四首教学设计少年行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单)2、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

无以计数的诗人或者把目光投向大自然的美景,或者把视线落到人间的悲欢离合,或者把眼睛…….其中有一群诗人对描写战场的题材情有独钟,他们是李贺、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为边塞诗人。

王唯是一位田园诗人,他也来凑热闹,写下了《少年行》。

二、展示预习1、指名背诵《少年行》2、《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

今天我们将学习《少年行(四首其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板书设计:《少年行》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马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2、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导入: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课题,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一、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2、小结: 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3、指名读、点评。

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理解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古诗四首(第三课时《观书有感》(其二)和《无题》)冀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古诗四首(第三课时《观书有感》(其二)和《无题》)冀教版

第17课古诗四首第三课时《观书有感》(其二)和《无题》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枉”1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移”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2.领悟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品味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说知道其中最有名的诗句是哪一句?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和无尽藏的《无题》。

(板书:观书有感无题)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指导书写会写的这个生字“移”。

给这个字组词。

(2)仿写,小组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读,解决疑难。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

生:“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生:芒鞋:草鞋。

嗅:闻到。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一)《观书有感》(其二)1.“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2.“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3.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你体会到了什么道理?4.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有悟,诗中有理5.学生齐读、背诵。

(二)《无题》1.下面同桌两个人就利用手中的资料来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的意思。

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古诗四首教案1一、课型定位:重点课二、本课分析:四首诗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都是写景抒情诗。

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要求学生知道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生字,掌握灵活翻译诗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把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世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

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学习情境,利用直观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于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含义。

我利用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让他们在情境中发挥想像,练习说话,体会诗人去感自然的美和他的内心情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直、疑、坐、晚、于、对、孤独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2)、培养学生灵活翻译诗句的能力、自学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古诗背诵比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对字、词的分析理解把握全诗的内容;(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悟出意境并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画面,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望庐山瀑布》和《山行》这两首诗都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中,我的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采用教——扶——放的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上重点词语的解释来理解全诗的意思。

通过朗读示范来读好古诗,掌握停顿,还可以了解一些与本诗有关的相关信息。

并总结出学习方法。

通过按按按媒体对学习进行检测和稳固。

《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主备人:刁筠平审核:八年级语文组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能读懂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深入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思考品位、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

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民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二、学习品位《春望》和《泊秦淮》。

(一)、学习《春望》1、《春望》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2、重点字词┏古义:国都,诗中指长安。

国┫┗今义:国家。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诗中指战乱。

抵(dǐ):相当于。

浑(hún):简直。

胜(旧读shēng):能承受。

数不~数,不~枚举。

簪(zān):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子。

3、诗文评析(略)(二)、学习《泊秦淮》1、《泊秦淮》的写作背景六朝故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于是写下此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2、重点字词┏bó动词,停船靠岸。

泊┗pō名词,湖泊。

笼:笼罩,动词。

犹:还,仍然。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一、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古代诗歌四首》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初一古诗四首教案

初一古诗四首教案

初一古诗四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四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 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环节1. 利用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针对学生的背景知识,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古诗吗?古诗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人们喜欢朗诵古诗?3. 提示学生回想或提前了解本课将要学习的四首古诗的名字,并引导学生对这些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的了解。

二、学习阶段1. 分组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和分析其中一首古诗,包括背景、韵律、表达手法和含义等方面。

2.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学习的古诗信息,并进行讨论与交流。

3. 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补充和引导学生对古诗更深入的理解。

4. 学生合作:将四首古诗的主题或核心思想汇总,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撰写一份综合的古诗主题总结。

三、创作阶段1. 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手法,然后自己动手创作一首以该古诗为灵感的新诗。

2. 学生分享与反馈: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给予意见和反馈。

教师也可以选取一些作品进行展示和赞赏。

四、总结环节1. 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并和他们共同总结古诗鉴赏的方法和要点。

2. 鼓励学生对今后的诗歌学习和写作保持兴趣,并指导他们积极探索更多的古诗作品。

【课后延伸】1. 建议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社区的诗歌朗诵活动,展示自己的古诗鉴赏和写作成果。

2. 提供更多古诗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鉴赏,并鼓励他们写下自己对古诗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分组学习、课堂展示和创作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古诗主题和意境的理解。

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不断完善和调整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

(10个以上)2、试读课文。

(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并学习四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古诗《登鹳雀楼》2.古诗《望庐山瀑布》3.古诗《悯农》4.古诗《静夜思》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3.课件或PPT4.古诗诵读音频文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登鹳雀楼》的学习1.初始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即古诗《登鹳雀楼》。

–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了解学生对古诗的先前认知。

2.讲解古诗《登鹳雀楼》(15分钟)–利用课件或PPT展示古诗的文字内容,并解读古诗的意义。

–重点讲解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

3.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10分钟)–教师先进行整体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注意发音、节奏和语感。

–让每个学生轮流朗读古诗的某个句子或一段内容。

4.课堂讨论(10分钟)–与学生一起讨论古诗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和感受,并进行适度引导和点拨。

5.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并写读后感,字数不少于100字。

第二课时:《望庐山瀑布》和《悯农》的学习1.复习《登鹳雀楼》(10分钟)–让几位学生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2.引入新课《望庐山瀑布》(10分钟)–利用课件或PPT展示古诗的文字内容,并解读古诗的意义。

–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与《登鹳雀楼》在形式和意境上的不同之处。

3.集体朗读和个人朗读(10分钟)–教师先进行整体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注意发音、节奏和语感。

–让每个学生轮流朗读古诗的某个句子或一段内容。

4.讨论两首古诗(15分钟)–让学生讨论《望庐山瀑布》和《登鹳雀楼》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5.学习新诗《悯农》(15分钟)–利用课件或PPT展示古诗的文字内容,并解读古诗的意义和背景知识。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3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3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四首诗歌。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这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请学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曹操及背景。

2.(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歌的音韵美。

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播放课件和录音三、诗歌赏析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古诗四首》优秀教案

《古诗四首》优秀教案

《古诗四首》优秀教案《古诗四首》优秀教案【设计思想】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妙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腔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兴趣。

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那种擅长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才能,他们的知识储藏,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

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那么,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才能,以期到达进步语文素养的目的。

【施行方案】1.反复朗读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化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才能。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深化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才能。

教学难点:1.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对名句的深化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的: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化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展赏析。

[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的]二、配乐朗读,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教案
【预计学生能结合注释了解诗文的内容,但对于“应”“怜”的意思理解会有困难,则引导利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同时联系下一句理解第一句话,使学生感受调换语序是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从而指导学生把诗意说连贯、说完整。】
师:理解了诗文的意思后,让我们再读诗文。
3.引导质疑,深入读诗:在学习过程中,还有你不明白的问题或想知道的吗?
了解了诗意,我们把这首诗再读一读。
(2)质疑解疑,整合诗句: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预计学生会提出“为什么燕山月似钩”?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作者所处的唐朝时代,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此时此刻,诗人想到的是战场,自然就把那弯月想象成了兵器钩。
【预设学生能结合注释粗知诗意,但可能会在下列地方出现问题:
“两相和”解释不准确,则结合工具书选择“和”相应的解释,再引导想象湖光、秋月是什么样子的,再结合第二句加以解释;第二句引导学生调换语序为“无风潭面镜未磨”去理解,同时体会比喻的好处;第3、4句可能会缺乏连贯性,引导学生说完整,想象比喻的生动,体会洞庭秋月下山水的和谐。】
你从哪体会到的?说说自己的感受
指名诵读这句,体会少年的力大无穷。
导:这还是一位怎样的少年?
(2)沉着勇敢、临危不惧、武艺高强
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用你的读来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吧!
(3)能骑善射(学生可能会说武艺高强、射箭技术好)
想象着少年射箭的姿态再读句子
(4)智勇双全
战场上,少年面对一层层围上来的敌人,他不慌不忙,调整好弓箭,对准了敌人的首领,这是为什么呀?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那句古诗——擒贼先擒王。从“纷纷”词你又体会到什么?(若学生答不出则引导:“五单于”是多少?那么多敌军首领被射下马背,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板书:智勇双全)

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中的生字词掌握不够扎实,影响了他们对整个诗句的理解。为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生字词的讲解和巩固,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洞庭湖美景的唐诗,通过优美的诗句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这首诗是了解古代诗人如何观察自然、表达情感的一个典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描绘手法、修辞技巧等,了解诗人如何将洞庭湖的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洞庭》这首诗的基本概念、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描绘自然美景诗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自然美景诗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3)分析诗的结构,掌握对仗和韵律。
(4)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具体举例:
-通过朗读、分组读、个人展示等形式,使学生熟练背诵《望洞庭》。
-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2篇)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2篇)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2篇)《古诗四首》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古代诗词四首》,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授《古代诗词四首》这篇课文,其中包括以下古代诗词作品:1. 杜甫《月夜忆舍弟》2. 王之涣《登鹳雀楼》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简要介绍古代诗词的来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研究诗词(25分钟)分别介绍并讲解每一首古代诗词的作者、背景和特点。

引导学生朗读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欣赏创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自由创作一首古代诗词。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4. 分享交流(10分钟)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互动。

5. 总结评价(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强调古代诗词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

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和欣赏古代诗词。

四、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式1. 导入:讲解+图片展示。

2. 研究诗词:讲解+朗读。

3. 欣赏创作:自由创作。

4. 分享交流:学生间互相交流和分享。

5. 总结评价:老师总结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七、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古代诗词作品,进一步培养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研究和表达的积极性。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四年级教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四年级教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四年级教案《古诗四首》教学设计课文说明:第一课收录了《塞下曲》、《春望》《示儿》《前出塞》四首诗。

《塞下曲》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

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3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

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

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

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

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第一、二课时初读课文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试讲每首诗的意思。

3.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二、学习《塞下曲》1.解题,介绍作者:《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

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

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视导教学设计详案

视导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背景分析
五年级孩子已经具备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马》与《望洞庭》是两首截然不同基调的诗。《马》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的借马来抒情,诗人因热切期望为国建立功业,却又不被赏识而发出了感叹。《望洞庭》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表达世人的赞美之情。
重点指导:
镜未磨白银盘一青螺
四、悟诗情
1、师: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配乐读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好一派秀美柔和美丽景色。板书:美景
2、师: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配乐读诗)体现了诗人对洞庭湖的——生:赞美之情。板书:借景抒情
一、读诗音
出示古诗,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二、明诗意
1、学生汇报诗的意思。
2、随学生边说边整理成现代诗: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师:理解这首诗的同时,我们也共同作了一首诗歌,快来读读。
三、品诗句
师:是怎样的诗句有这样的魅力,让我们陶醉其中,快来品读一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刻意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找到它们的异同点,更易于体会诗人所抒发的不同的情感,从而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比较诗人描写不同的月下景和形象的比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5、李贺借马言志,你能背诵出这首诗吗?齐背。
(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
1、师:通过读诗,让我们仿佛看到月夜下一匹渴望上战场驰骋的马,感受到诗人李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与抱负。同样是月下景,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又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第1篇:古诗四首教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

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设想:这四首诗都表达了每位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味诗中的爱国深情。

课前学习: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四人一小组,组长分配任务。

利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并收集有关诗人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朗诵)教学流程:一.新课切入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

(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二.听诗中的深情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1.说诗人与诗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

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古诗四首教学教案课文说明:本课选编了唐(送孟浩然广陵)李白和(出赛)。

王昌龄;宋(泊船瓜洲)各安石和(秋夜交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各两首古诗。

诗人在古诗中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思乡之情以及忧民的爱国之情。

(一)教学目标1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每首诗的意思。

2观察*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3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1启发学生认真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意思。

结合观察*图,想象诗中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行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单)2、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

无以计数的诗人或者把目光投向大自然的美景,或者把视线落到人间的悲欢离合,或者把眼睛…….其中有一群诗人对描写战场的题材情有独钟,他们是李贺、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后来人们把他们称为边塞诗人。

王唯是一位田园诗人,他也来凑热闹,写下了《少年行》。

二、展示预习1、指名背诵《少年行》2、《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

今天我们将学习《少年行(四首其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1)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意思:一个人就能拉开两张雕弓,敌骑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2)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意思:偏坐金鞍上从容调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敌酋无法逃生。

5、整体诵读,品悟诗情。

这位青年面对众多敌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神态表情是怎样的?请你把对这位青年的敬佩之情读出来。

四、欣赏背诵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4.诵读古诗。

五、拓展延伸1、《少年行》是王维的七绝组诗,共四首。

各首均可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好像人物故事衔接的四扇画屏。

我们学习了其中的第三首,请同学们课后自读《少年行》其他三首诗,简单说说诗中的青年形象。

2、李白以《少年行》为题写过几首诗,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感受不同的青年形象。

板书设计:《少年行》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马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2、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导入: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课题,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一、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2、小结: 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3、指名读、点评。

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理解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评价、指导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7.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几名学生朗读)并随机评价、指导朗读(二)理解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可是却恰恰相反。

我们来读一读古诗的后两句。

2.下面同学们细细品读着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含义?3.生汇报师:(幻灯片)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镶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

4.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那个词看出来的?金络脑“快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师: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你从那个词体会到的?(,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感慨,期盼希望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同时想到自己,希望施展自身的才华,不仅只当九品小官,建功立业。

所以他才发出感叹:谁来读读这两句?三、李贺生平升华全诗结构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总结:实际上,这首诗是在借马自喻(托物言志),那作者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3.师:李贺在唐代是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富才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向大家介绍李贺的一生。

(看幻灯)4.师:作者在这漠漠狂野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师指黑板上的古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作者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作者想到之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四、总结结构.1.师:让我们再次回顾全诗,上下两部分,两两相对,前两句是在写什么?后两句又是在写什么呢?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板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写景有什么作用呢?师:写景是为后面抒发感概做铺垫。

尤其是这些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如果说哪些汉唐战争史历史的正剧,那么这景色就是其舞台背景。

唐代的边塞使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齐摄入笔下,写出了许多豪壮的诗章。

例如求不久我们学过的《出塞》《凉州词》前两行都是情景描写,可谓传神之笔。

5.师:其实《马诗》是一首组诗,共有23首组成,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⑤,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一下,读一读。

五、诵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李贺才华的钦佩,对其命运的哀叹,齐读这首诗。

五、板书马李贺望洞庭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2、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许多的诗人对大自然的美景眷恋不舍,用手、用心、用笔,记下了所见、所思。

我们来读一读这一首诗出示:望洞庭自读——指名读——相互读——齐读默写(指名一位同学上黑板来默写)二、交流预习成果1、学生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小结:(屏幕)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的附近,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

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2、介绍诗人:而远望洞庭美景的这位诗人便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板书)你对刘禹锡了解多少?学生交流,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汉族。

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他能诗能文,擅长书法,现存诗800多首。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岁考中进士,有“诗豪”之称。

但他一生官途并不顺畅,多次被贬。

《望洞庭》就是他在秋天转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之下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三、初读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检验读的是否正确、流利。

3、谁来给同学们读一下,读出诗的感觉,读出美的感受。

4、作者在诗中都写到了什么景物,请同学们把你读到的景物画下来。

5、交流画出的景物,再齐读诗。

四、理解诗句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找一找,那句诗交代了作者写诗的时间?(生齐读,师板书)什么时间?(秋天的夜晚)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景物?(湖水和月亮)晚上的湖水为什么会有光?(月亮照在水中)从湖水中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月亮)几种景物?(两种)秋夜,月光如水,水中有月,两种景物融合在一起,非常——“和”,“和”怎么理解?(和谐,宁静)能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月映湖水,水中有月,多么柔和的美啊!谁来读一下。

(指导读)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示一面模糊的镜子和一面干净的镜子,指一名同学照镜子)照这两面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多找几名同学感受一下)古代的时候镜子都是铜制的,而铜镜在没打磨之前看起来就是这种朦胧的感觉,也就是下一句诗所说的——“镜未磨”(板书)“潭”指什么?(水,洞庭湖水)“潭面”?(水面,洞庭湖面)“无”?(没有)“潭面无风”?作者前半句写“潭面无风”,后半句写“镜未磨”,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用比喻句来说一说这句诗?(指导读前两句)3、理解“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把海螺放在盘子里)让你想到了那句诗?(板书: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在写洞庭湖之美,怎么提到了盘子和青螺?这个谜底在诗的第三句(齐读,师板书:遥望洞庭山水色)我们知道“望”是向远处看,那“遥望”呢?比“望”的程度更深更远了。

作者远望什么?(洞庭山水)这里作者又连续运用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用比喻句说说这两句诗。

(指导读)4、齐读全诗,指名板前叙述在诗中所看到的景色。

5、作者写这首诗是要表达什么?(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6、指名读,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7、背诵(指名)五、全课总结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而它们其实只是我们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家名作等着我们去欣赏去品味。

板书设计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游园不值教学目标: 1、学会一个生字.2、查字典、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板书课题,齐读诗名。

2、简介诗人:出示: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本姓李,祖籍建安(今属福建)。

他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3、分析诗题意思。

师:同学们,读了《游园不值》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值:逢,遇到。

诗题意思:想到花园里去游玩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园观赏。

二、深入理解,品读古诗1、指名读课文,男、女比赛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