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颠利亚定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精品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 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解、讨论、小 组活动等,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
通过多媒体手段, 如PPT、视频等, 辅助教学,提高教 学效果。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 作,通过练习、作 业等方式,巩固所 学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性学习,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实践 能力。
思想
拓展延伸:结 合相关背景知 识,引导学生 思考文章所表 达的主题和意
义
课堂小结:总 结本节课所学 内容,强调重
点和难点
作业布置:布 置相关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
和提高能力
重点词汇与句型讲解环节
句型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 型句型,讲解句子的结构、 语法和表达方式
重点词汇:讲解课文中的重 点词汇,包括词义、用法和 搭配等
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强调不列颠尼亚在香港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本课所学内容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布置作业,包括思考题和拓展阅读等,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
时间安排
导入新课(2 分钟)
整体感知 (10分钟)
深入研读 (15分钟)
拓展延伸(5 分钟)
课堂小结(3 分钟)
别了,“不列颠尼 亚”教案设计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05 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
06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教学目标
第二章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
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和意义
掌握新闻特写中常用的写 作技巧和方法
情感表达:通过细 节描写和侧面烘托 来表达作者对香港 回归的喜悦之情
最新《别了_“不列颠尼亚”》课件
香 港 维 多 利 亚 港 夜 景
香港夜景!
7月1日凌晨,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喜迎香港 回归祖国
香港明天会更好!
本文报道的是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 几个重要场景。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含有具体 时间的句子,并且根据这些时间概括文中选 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 重大事件。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 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三自然段)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导语,一般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是对 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
•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何时
、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六要素。 结语(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一般是消 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 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 面的联系 等。无固定位置,常安排在主体部分 。
品读精彩语段
1.“日落仪式”。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东方之珠—香港
维多利亚港夜景
鸟瞰香港夜景
星光大道
李小龙
星光大道
香港迪斯尼乐园
神手 情捧 黯刚 然刚 降 下 的 英 国 国 旗 , 彭 定 康
1997年7月1 日英军卷旗 走人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香 港 会 展 中 心
彭
第二场景: 6月30日下午6时15分至7点4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 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五、六、七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安徽省说课获奖资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激情与理性兼胜鼓舞与思考同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群文阅读(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时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安徽省休宁中学毕小燕【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视角,感受中国革命传统类实用文激情与理性兼胜的语言特点。
2.在语言赏析中,把握文体、作者写作目的及立场和激情与理性语言的关系。
3.获取赏析激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的一般方法,并以此尝试写作。
4.在激情抒发和理性表达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品读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的激情与理性。
2.把握文体、作者写作目的及立场和激情与理性语言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我班作为此次“纪念‘五四青年节’—中国百年复兴史网络云游”活动的志愿者班级,承担起举办“椽笔·语言典范”革命作品展的重任,在整理革命作品批注本的时候,不少同学提到了感性与理性的语言,为了完善批注本,让作品展的内容更加丰富,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探究革命传统作品语言的激情与理性。
研习活动一整体感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感情抒发上的特点(预习作业汇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示例 1: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先后两次使用“站(立)起来了”这一充满自豪与喜悦的短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推翻旧制度,开辟新天地的无限自豪与欣喜之情。
示例 2: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演讲最后的三个“庆贺句”独立成段,充满气势,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
《别了,“不列颠尼亚”》示例: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句话看似客观地阐述了这一事件,但刻意强调“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饱含了中华民族强大起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2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固阳一中陈婕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课标中对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学习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从而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香港回归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在于:1、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难点在于: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新闻场景与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读写法。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1、阅读法; 2、提问法(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
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
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
这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
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一)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写作艺术
《别了,“不列颠尼亚”》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
从文体归属上来说,它是一篇特写性消息。
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素描、新闻速写、新闻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报道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也有人把它归入通讯。
在文学中存在亦此亦彼的交叉文体,如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纪实小说、报告文学等,新闻中同样有这样的情况。
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有的新闻写作教材把特写分为三种:人物特写、事件特写和场景特写。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场景特写。
它在写作上,具有以下特点:一、切入的角度小而巧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甚至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因此,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八千多名记者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通力合作,真实、准确、独特地描绘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同样报道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新华社的其他记者还于同一天写了《历史,将铭记这一刻——中英两国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纪实》的报道,正面记录中英两国于公元1997年7月1日零点,在香港维多利亚湾畔的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举行的交接仪式。
这两篇虽然都是特写,但是写作的角度是大不相同的。
可以说,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英国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角度极小。
但是作者把英国人的撤离放在历史的背景中,通过精当的背景材料的叙述,交代英国人于156年前占领香港,而今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落下。
简明扼要地回顾了香港屈辱的殖民历史,透露了作者对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欣喜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课文原文武汉,这个优美的名字,再也不能让我像过去那样悠哉地呼喊了。
我要离开了,永远离开这座城市。
但我不感到难过,只觉得前途无量,意气风发。
我来不到武汉多久——只有三年而已。
这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爱它,和故乡长江之滨的景色、人情一样深爱着它。
但是,我不能为自己的爱留下什么。
我在武汉的朋友,我爱的人总觉得我太不稳定。
他们说我太软弱,没有志气,只顾自己享受优越而忽视前途。
他们并不知道,我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来驱逐那些扰乱我的小小困惑。
我并不愁未来——我有决心和自信。
我也已经看到了我走得最远时那个未知的尽头,虽然路是曲折的……教案Part One:课前热身1.分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留恋某个地方、情感与理智的斗争的经历?分享个人故事。
2.教师讲解《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背景信息并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Part Two:精读课文1.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文,标注生词。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3.学生口头或书面回答一些理解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Part Three:拓展1.针对该课文所涉及的话题:爱和人生规划,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别得出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2.学生写下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知识点1. 词语解析•优美:形容词,表示美好,妙丽。
•悠哉:叹词,表示自由不受约束,并且感觉轻松愉快。
•永远:副词,表示永久,没有尽头。
•意气风发:形容词,形容精神奋发,气势汹涌。
•稳定:形容词,表示镇定,不动摇。
•忽视:动词,表示对某一事物不给予重视或忽略。
•被打扰:动词短语,表示被干扰,使人无法集中精力。
•困惑:形容词,表示不清楚,感到迷糊或苦恼不安。
•未知:形容词,表示未知的事物或地方。
•决心:名词,表示坚定的决定。
•自信:形容词,表示有信心,有把握。
2. 表达方法•仔细的人物描写和感受描写。
•表达人物对未来的向往和期望。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不列领尼亚历史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的理解。
2. 课文中的复杂句子和长篇论述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对不列领尼亚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4. 写作与展示:(1)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
(2)学生进行写作,并将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
(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任务中的思考深度、逻辑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3篇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3篇推荐文章高中双城记读书心得五篇热度:《活着》读后感800字高中15篇热度: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范文三篇热度: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范文三篇热度: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优秀范文3篇热度: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一0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谈论探究新闻中场景的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02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03教学重点1、体会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学习把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欣赏本文标题的精妙之处;究新闻中的场景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04教学难点探究新闻中的场景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05教学时数 1课时。
06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之珠——香港,因为这一天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在历经156年的殖民统治后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所以先让我们来重温那激动而自豪的一刻。
《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及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及答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免费下载
1、阅读下面四则材料,请分析这四则报道的不同倾向。
• 新华社 香港7月1日凌晨电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 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
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新华社的导语突出强调了香港回到祖国的怀 抱,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和由衷的激动之情。
时间:晚6时15分至7时45分 地点: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5-7 事件: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王 子宣读女王赠言,英国海军士兵 降下英国国旗(第二次降旗)
156年前,英国士兵占领 港岛,升起英国国旗, 英国管治开始
今昔纵比: 156年前,英国 升旗与今日降旗 的对比
“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雨越下越 大”“降下了米字旗”
五星红旗的对比
米字旗插上港岛的时间, 英国管制香港的精确时间
今昔纵比: 英国过去“从海 上来”,如今 “从海上去”
“很快消失”“大英帝国从 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历史与现实相交织,有何意义?
例如:写港督府告别仪式时,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等,这样一 来,文章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使历史与现实以镜头的方式交错出现, 画面感很强。
时间:子夜时分 8-9 事件: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上的易帜,米字旗在香港最后 一次降下(第三次降旗),五 星红旗升起
时间:7月1日0时40分 10-11 地点:南海
事件: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 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英国对香港殖民地统治 长达一个半世纪
横向对比:
“最为世人瞩目”“冉冉升
英国米字旗与中国 起”“从此恢复”
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
题目运用了倒装句式,强调“别了”,突出了英国统治的 结束。
高三年级语文《别了
高三年级语文《别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级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高三年级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并根据结构筛选相应的信息。
2.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3.区别消息与新闻特写,理解新闻特写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情感。
4.学会写新闻特写。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课堂生成)教具准备:印发《导学设计》、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构想:本课教学由课内和课外构成,课外主要是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课内所用材料的阅读和课后练习;课内主要解决筛选信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理解新闻语言特点,把握文章情感、学习新闻写作等内容。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快速阅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2.阅读“助读材料”,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
课堂教学:一、导入设计:由视频导入,并引入文体介绍。
二、文体介绍:(自主学习)新闻(消息):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及时简单地报道新而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
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通讯:通讯是比较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是报刊中大量采用的一种文体。
与消息相比,通讯的特点是取材范围广,容量比较大,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一般来讲,通讯的内容应当选择那些更具典型意义的需要进一步揭示其本质意义的人或事,选择的材料要全面系统,要富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别了,“不列颠尼亚”》定PPT文档共60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别了,“不列颠尼亚”》定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别了(定)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导语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对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学习重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描写细致:清晰的可视性、生动的可听性、鲜明的色彩感师:课文中按时间顺序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你能通过文章概括出这些场景吗?并且思考这些场景描写有怎样的特色?生:这位同学说文章着力写了三次仪式:港督离任降旗仪式、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和最后的中英易帜的交接仪式,也就是三个场景,最后还写了象征英国的“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个场景。
这位同学还说这些场景的描写有一种强烈现场感,描写非常细致入微。
师:那继续请这位同学思考,作者的场景描写为什么会给你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作者所营造的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的呢?不知道啊,老师提醒你一下,作者有没有从视觉、听觉、感觉三个方面来描写现场啊?有,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生:这位同学说自己仿佛亲眼看到面色凝重的彭定康离开港督府,看到在蒙蒙细雨中英国的米字国旗降下,仿佛亲耳听到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的英国女王的讲话,感觉到豪华的“不列颠尼亚”号远离悬挂在香港大厦的紫荆花图案,消失在夜色中。
小结: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描写非常细致,通过清晰的可视性、生动的可听性和鲜明的色彩感营造了一幅幅极具历史感的画面。
二、语言含蓄:用事实说话、历史与现实相融合师:在文章中不仅有极富现场感的画面描写,还有对历史背景的穿插,那么这些历史背景的介绍有什么含义呢?我们看到最后一段作者写了“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及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所经历的时间,并且最后写到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讲课稿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要素和结构。 2、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思想内容。 3、培养阅读新闻作品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爱国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新闻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居于新闻正中,必须简明、准 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 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 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 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 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 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⑤结尾:处于新闻最后一自然段。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 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 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 按时间顺序找出这几个场景。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 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6月30日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 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在 “威尔士军营”旁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 颁奖词: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 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 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 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 知识分子的典范。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 森老人这样评价: 大千宇宙,浩瀚长空,全纳入赤 子心胸。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尽 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 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 笑中。
《别了不列颠尼亚》简略讲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那一定有许多精彩的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如果将这种“特写镜头”的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特写是新闻的一种,结构上就应该和新闻相同。
那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新闻都包括哪些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好,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特写的标题,预习的同学都知道标题的意思是和乘坐“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的英国官员们告别?那还有没有深层意思呢?对,同学们说的很对,是在和英国的殖民统治,和屈辱的殖民历史告别。
我们再看正文,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划分出文章结构。
第一自然段作为导下面我们再来看主体部分:为了最快的掌握这部分内容吗,老师这条线代表南海下午 4:30 4:40 6:15 7:15 23:59 00:01 0:40 好,我们找同学来说。
这个图基本上涵盖了主体部分的内容,谁能说出是哪些重要的信息构成了这个图呢?——时间、地点、事件。
很好,这三点正是新闻六要素中的。
,还应该有什么呢?人物,经过,结果。
一篇新闻只有要素完整,语言精确,才具有真实性。
但是要想给人深刻的印象,传达情感,还应该具有另一个性质?——文学性。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特写,就不仅有真实性,还具有文学性。
怎样才能使新闻文学性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
新闻特写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特写镜头”手法,再现最精彩、最重要的场面。
那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再结合我们刚完成的图,看看文章突出描写了哪几个重要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地点在港督府,这是英国对香港实行政治统治的办公地方,代表着什么?——政治。
在这里降旗,说明英国在政治上对香港的统治结束了。
这里不仅仅有场景的特写,还有人物的特写,是什么?——彭定康的面目表情特写——“面色凝重”“注视”降旗,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神态,我们可以揣测出他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无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也不会为任何人停止,该走的必须走,该来的总会来。
13-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2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八自然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 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 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 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香港紫荆花广场升旗仪式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 成功地恢复对香港 行使主权? 香 港 中 环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香 港 会 展 中 心
香 港 维 多 利 亚 港 夜 景
写一篇读后
感,语言要简洁,
能把感想写得有
理有据。
住 港 三 军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 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 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 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 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 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 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 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 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 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 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制度。
间
地 港督府
点
主要事件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点40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港督府
距英军总部不远 的添马舰东面的 广场
《别了_“不列颠尼亚”》个性版
朗读课文:找出课文的消息结构
标题:(正标、副标题)
消 息 的 结 构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
1段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2-10段 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结语: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4、7、11段
11段
导语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英国结 束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主体部分
1.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 景?
2.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3)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港督府
第二场景:晚6时15分,查尔斯王子宣读 女王赠言,降下英国国旗。(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 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 旗升起。(8-9)
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 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 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结束。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 的降下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作者用庄重语言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 史时刻。
欣赏歌曲《东方之珠》
谢谢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闻特写
• 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 电影“特定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 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 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消息文体。
• 特写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 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 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 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中英易帜现场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 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 香港。(10)
群星庆祝香港回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迁移运用,直击高考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 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 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 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 ‘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 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 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 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场景三: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 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场景四: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二、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 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说说课 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各组 选派代表发言。
别了,“不列颠利 亚” 周婷 杨兴
一、回顾历史 整体感知
(一)请观看视频,回顾有关香港回归历史
视频
一、回顾历史 整体感知
(二)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香 港主权回归、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 亚”号撤离香港最后时刻的一份简洁、 真实的历史记录。在众多关于香港回 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 是最别致的一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从这篇通讯的选取角度、写作顺序以 及场景的选择方面分析其别致之处。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选一代表发 言。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易帜 现场 中国南海 “不列颠尼亚”离 开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ຫໍສະໝຸດ 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场景二: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 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时间 97.6.30下午4点 30分 97.6.30下午4点 40分 97.6.30下午6点15 分 97.6.30下午7点 45分 零时左右 97.7.1零点40分
地点 港督府 港督府
主要事件 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 英国告别仪式,查 添马舰东面的广场 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威尔士亲王”军 第二次降旗仪式 营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