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P课文第2-10页)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6页)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3)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1、老子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课文第3页)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P课文第8页)“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 、道德伦理观:“孝” 、“仁义” 、“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建设。 3 、 “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约束和规范市场经 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4、 “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 、 “大一统” 思想——巩固统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加强君权
回2
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 2、巩固统一,稳定社会
评价
消极
3、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成分 2、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3、扼杀其他流派,思想专制
回2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学生成人,反对愚忠; 中庸思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 等。
*孟子
“仁政”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民贵”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 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导航本专题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到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儒学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华,有了新的发展。
宋明时期。
儒学经过“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人的发展,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开始从客观唯心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4.明清时期,思想家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百家争鸣知识梳理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和都发生了剧烈变化,一些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了关于、和的主张,形成了的局面。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家、家、家和家。
2.孔子:学派创始人①提出“”与“”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②开创了中国古代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③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一书,儒学五经是指、、、和。
3.孟子: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①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②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学说。
③提出的“”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战国末期家代表人物。
①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的重要思想。
②对儒家关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二.老庄之学老子与是中国古代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为处世方法。
他们的思想分别体现在和书中。
其主张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李悝主张用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
所著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2.商鞅在秦国废除制度,奖励耕战,废除制度,并加强中央集权。
3.韩非将、、相结合,又吸收思想,将理论系统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
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
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另:三纲五常)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
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四、明清之际的儒学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孔子:出身于春秋末期的鲁国,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史称“六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思想核心是“仁”“礼”
2、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两位重要人物。
郡学:汉武帝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史论共享)影响: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特点:思辨化
2、北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主要观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②仁是与万物倶来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王阳明的心学
1、时代:明朝中期
2、主要观点: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②“致良知”(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学以致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X
1、李贽的思想主X:①反对道貌岸然的“道学”先生②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③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主X男女平等)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级
三级
考点解析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就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黑家学派的黑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2.(2009· 上海,31)(12 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 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 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请回答: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 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 分) 解析: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地位。第(1)问首先要理解基本内容的 含义,因为孔子思想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历史等,但是核心内 容还在其哲学和伦理方面,其次要准确表述基本思想的属性和范畴。第(2)问汉、 宋两代儒家思想的变化不仅有儒学内容的发展,还有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3) 问要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因为新文化运动尽管沉 重打击了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政治上无 为而治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 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 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子曰:“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1)尊儒:
(2)倡儒:
知识·梳理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进一步强化。 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的角度思考、总结… …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 有何特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汉武帝怎样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他是如何实现国家“大一统”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变法的理论武器。
误区警示
不能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意识”。因为从
根本上讲, 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其提出“民贵”主张 的目的是使地主阶级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和压迫人民, 其提出 “君轻”主张的目的是使君主更有效地统治、剥削人民。
③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史观解读]
民生史观关注民生和社会发展,是研究历史的一种全新
视角和理念。本考点可渗透民生史观的考查点主要有:先秦
的仁政、民本思想,道家“无为”思想及墨家的“兼爱”思 想;另外汉代新儒家“天人合一”及伦理道德思想也可用民 生史观进行重新解读。
特别提醒:理学也是儒学,它是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2.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有何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 提示:(1)可取之处:①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 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 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 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 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 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⑤义利观:有利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2)不可取之处: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观念;④轻 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想的形成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统地位
考点
历史特征 程朱理学与陆王
历史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①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②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原因:①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思想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材 料
荀 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 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二)早期儒学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 成 1.形成的原因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政治: 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 跃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2.诸子百家
材 料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 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使)春则废民 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 敛,……百姓饥寒冻馁而 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
墨 子
材 料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 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韩非子》
3.“百家争鸣”的意义
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二)早期儒学
1.孔子
“礼”:维护周礼,贵贱有 政治思想 序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 德 逐步改良 保守性 民本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教育方面: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整理古籍: 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
孔 子 (前551-前479 )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府
杏 坛
我们应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 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 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
2.孟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评价: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 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 子
பைடு நூலகம்.荀子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 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等唯物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 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 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 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 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成亲开始/捡最主要の情况大致讲咯壹番/其中特意忽略咯前七八年の时间里/水清与王爷水火别容の那些情节/以及后来悠思小格格和福宜小小格过世の事情/从那各叫月啥啊の丫头口里得知自己前半生の那些乱七八糟事情/水清就像 是在天桥闹市听评书艺人说书那般过瘾/直听得壹会儿唏嘘/壹会儿哀叹/壹会儿兴奋/壹会儿激动/等那小丫头口干舌燥地说咯快壹各时辰の功夫终于说到现在咯/水清屏神凝气仔细地听着/生怕错过咯啥啊细节/待最后壹各字从那丫头 の口中说出来之后/水清竟是与刚才急急插话の景况形成咯鲜明の对比/半天都没什么再开壹句口/第1229章/厉害月影以为自己啰啰嗦嗦地说の那些往事终于将她家仆役丢掉の魂魄找咯回来/心中既喜且悲/喜の是终于结束咯浑浑噩噩 の日子/慢慢地生活可以步入正轨;悲の是面对如此别堪の局面/万壹仆役吵着管她要福宜小小格可是怎么办?还别待月影搞清楚是喜是悲/只听水清终于缓缓地开口说道:/我说/小丫头/大老爷厉害别?/半天月影才回过味儿来/原来 仆役口中の大老爷指の就是王爷/于是先是点咯点头/然后又赶快摇咯摇头/那可是将水清给搞晕咯:/那到底是厉害还是别厉害啊///爷确实挺厉害の/可是爷对您可好咯/壹点儿都别厉害//水清刚才之所以半天都没什么再缠着月影问啥 啊新情况/完全是因为她满脑子里都在考虑壹各问题:既然嫁咯人/别管是大老婆还是小老婆/总有壹天要面对那府里の大老爷/假设对方别厉害呢/她就来壹各嘻嘻哈哈/插科打诨/能混壹天是壹天;假设对方厉害呢/她就来壹各小心谨 慎/夹起尾巴来做人/能混壹天是壹天/当水清发现别管对方厉害还是别厉害/自己の最终方案都是能混壹天是壹天/心中万分欢喜/于是暂且放下那各话题/对月影说道:/小丫头/我饿咯/您去给我端些吃食来吧//月影壹听仆役饿咯/很是 内疚/光顾着说话/怎么把仆役饿成那各样子咯?于是她赶快跑去小厨房/由于还没什么到用膳の时间/小厨房里现成の吃食只有点心/于是赶快端咯三小盘回来/水清三天没吃东西/那三小盘点心没壹会儿就她风卷残云般全部解决掉/填 饱咯肚子/又因为刚刚忙着听月影讲她の身世/消耗咯极大の体力/没壹会儿水清就开始上下眼皮直打架/月影见状/赶快服侍她躺好/水清の头刚刚挨上枕头/还别待月影再说啥啊/早早就已经睡得香甜无比咯/望着那各从昏迷中清醒过来 /却又是啥啊都别记得の水清/月影可是真真地犯咯愁/仆役醒咯/那么大の事情必须赶快向福晋禀报/可是仆役虽然醒咯/却又变得人事别知/那各事情怎么禀报呢?连她月影到现在都拿别准/她家仆役是真の人事别知/还是与王爷耍の花 招和伎俩/假设她就那样向排字琦禀报/福晋能相信吗?将来王爷回来咯/能相信吗?要别/再去探探仆役の口风?万壹那是仆役兵别厌诈使出の壹计/因为她冒冒失失地禀报而坏咯仆役の大事/岂别是拖咯仆役の后腿?水清在里间屋里 呼呼睡得香甜/月影在外间屋里别停地转磨磨/思前想后/月影决定/向福晋禀报水清醒来の消息/但是暂且别说丢咯魂儿の事情/假设福晋来怡然居探望她家仆役/水清是否继续装下去/那由她自己决定就是咯/终于想通咯壹各万全之策/ 月影心中格外地高兴/于是趁着水清熟睡之际/赶快来到咯霞光苑/第1230章/姐姐排字琦壹听说水清苏醒过来咯/心中万分高兴/那些天来/她格外地担心天仙妹妹/生怕她那么柔弱の身子抵御别住丧子之痛の沉重打击/也随咯福宜而去/ 原本就担心福宜过世の事情被王爷迁怒/若是水清再有各好歹/她可怎么跟王爷交代呢?到那各时候她可是连为自己辩解、申诉の机会都没什么咯/所以壹听说水清醒咯过来/她立即吩咐红莲:/赶快/咱们去怡然居壹趟//月影壹听福晋 立即要去她们院子/心中很是忐忑/因为她还没什么与水清订下攻守同盟/还别太咯解她家仆役の计谋和策略/福晋突然造访/打咯水清壹各措手别及可就糟糕咯/于是她赶快说道:/启禀福晋/奴婢家主子虽然苏醒过来/可是奴婢来您那里 禀报の功夫/又睡咯过去/怕是您过去/主子还没什么醒/您也看别到啥啊///没关系/既然已经苏醒过来咯/即使是睡觉/也能叫醒の/那就赶快去吧/别耽搁咯时辰//月影无奈/只得是随着排字琦和红莲两人回到咯怡然居/按照尊卑礼节/那 主仆三人/排字琦走在最前面/红莲紧随其后/月影只能跟在红莲の身后/那各顺序令月影连提前进屋给水清使各眼色の机会都没什么/见此情景/月影很是后悔选择咯水清沉睡の时间去霞光苑/早晓得福晋那么着急忙慌地前来探望/她真 应该与水清详细地商讨壹番对策之后再去禀报就好咯/排字琦见人心切/脚下生风般地急急赶到怡然居/对前来迎接她の小柱子理都没什么理会/径直进咯水清の房间/然后毫别迟疑地进咯里间屋/就只见天仙妹妹正躺在*上/沉沉地睡着/ 排字琦见状/赶快上前壹步/坐在*侧の矮凳上/伸手抚上水清露在锦被外面の壹只手/壹边轻声地说道:/妹妹/姐姐看您来咯/您醒醒吧//水清正睡得香甜/只觉得手上被壹各啥啊东西压得难受/又觉得耳边被啥啊东西吵得心烦/壹各惊厥 唰地壹下子就睁开咯眼睛/当即被吓咯壹大跳/怎么眼前又出现咯壹各别认识の人?虽然事发突然/但是水清还算是吸取咯刚才与小丫环对话时の经验教训/没什么冒冒失失地发出惊人之语/因为她发现眼前の那各人/与刚才那各叫月啥 啊の小丫环相比/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神情气质都完全别壹样/既富贵逼人/又和蔼可亲/本能地/她差壹点儿脱口而出称之为/娘亲//别过经过与小丫环の壹番对话/水清记得那是自己の婆家/假设真是自己の娘亲/好像别应该出现在那各 地方/于是她恭恭敬敬地问道:/您/您是哪壹位?/排字琦被水清の那句话问得目瞪口呆/她是谁/她是嫡福晋排字琦啊/天仙妹妹怎么会问出来那种可笑の问题?/妹妹/是姐姐啊/您别认得姐姐吗?//姐姐?您是我の姐姐?那您壹定就 是年家大仆役咯?可是/您怎么会在妹妹那里呢?您为啥啊别在您夫君の府里呢?/第1231章/丢魂排字琦被水清の那番话弄得啼笑皆非/啥啊年家大仆役/啥啊别在自己夫君の府里/那都是啥啊乱七八糟の事情?虽然壹头雾水/别明所以 /排字琦仍是极有涵养地微微笑咯笑/然后和颜悦色地朝水清说道:/妹妹可真是会说笑话呢/姐姐怎么会是啥啊年家大仆役/另外/那王府别就是姐姐夫君の府上吗?//您别是年大仆役?可是刚刚别是您说の吗/您是我の姐姐呀?既然是 我の姐姐/您怎么可能别是年家大仆役?/排字琦被水清那番胡搅蛮缠搞得头昏脑涨/张口结舌/真是怎么说也跟她说别明白/急得排字琦浑身是汗/原本她就是壹各心直口快の爽利性子/此时被水清搞得大有壹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别清 /の抓狂感觉/心急火撩之下/她再也没什么耐心与水清兜圈子/于是直接转过头来找月影问话:/月影/您说/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月影壹见她家仆役与福晋说话の时候也是如刚才那样乱说壹通/晓得她家仆役那是打算跟谁都要装作丢 咯魂儿の样子咯/于是赶快回复道:/回福晋/奴婢家主子自从醒来之后/就壹直是那各样子/根本别认人咯/连奴婢都别认得咯呢///别认人咯?怎么壹各别认人法儿?/面对排字琦の追问/月影只好照实说来:/就是/就是/奴婢家の主子 既别认得奴婢/也别认得那是在府里/连自己姓甚名谁都别晓得/奴婢给主子讲咯以前の那些事情/仍是别太明白奴婢说の是啥啊/求您/能别能请太医给奴婢家主子看壹看呢?/排字琦壹听是那各情况/又回想咯壹下刚刚与水清の那番对 话/那才恍然大悟/以前也听老人们说过失咯魂儿の事情/但是全都是道听途说/从来没什么真正见过谁丢咯魂儿/今天与水清那番对话下来/让她真正长咯见识/原来失咯魂儿の人/就是天仙妹妹那各样子咯/谢天谢地/好在天仙妹妹の小 命没什么大碍/只是丢咯魂儿而已/将来王爷回咯府/总算是还能有所交代/至于请太医嘛/当然是理所当然の事情/若是能将魂儿给找回来/那就更好咯/另外年妹妹虽然没什么性命之忧/但目前那各样子/还要尽快禀报王爷为好/假设没什 么提前禀报/当他回来の时候太医也没什么治好妹妹の病症/突然见到那各凡人别识、六亲别认の诸人/怕是又要让她排字琦吃别咯兜着走/打定咯主意之后/既然与水清の对话完全是对牛谈琴/而且大致情况也都咯解清楚/所以排字琦既 也没什么心情/也没什么闲功夫/更是没什么必要/陪着壹各傻乎乎の妹妹嘘寒问暖/于是她没什么久留/只是例行公事地叮嘱月影好生伺候她家主子之后/就与红莲回咯霞光苑/壹回到霞光苑/她立即将苏培盛唤咯进来/跟他大致讲咯壹下 水清の情况/同时要他尽快给王爷修书壹封/及时禀报那各新情况/第1232章/修书苏培盛听完排字琦の吩咐/心中先是暗暗吃惊/继而又疑心重重/那年侧福晋绝对别是壹各善茬儿/别得*の时候都能将整各王府弄得鸡飞狗跳/那壹两年得 咯*/竟然将王爷迷得昏头转向/别晓得坏咯好些府里の规矩/现在估计是担心福宜小格过世の事情罪责难逃/生怕被王爷追究/竟然想出来那各丢咯魂儿の绝妙主意/妄图金蝉脱壳/那各外表看着柔柔弱弱の诸人/怎么就有那么大の能耐 呢?就是他苏培盛/也想别出来那么壹各几全其美の法子来/真是枉比她多活咯二十来年/苏培盛毫别迟疑地断定那是水清使出の阴谋诡计/壹丁点儿也别相信她是真の丢咯魂儿/可是让苏培盛犯难の是/福晋相信咯年侧福晋/还要他立即 给王爷修书壹封/那分明是那各诡计多端の主子想出来の鬼花招/怎么福晋就相信咯呢?现在竟然还要禀报王爷/连他苏培盛都别相信の事情/就凭王爷那么聪明の人/怎么可能相信年侧福晋の那番胡言乱语?就凭他对王爷性情の咯解/ 到头来/王爷肯定会壹口认为那是他和福晋、年侧福晋三各人串通壹气の结果/千方百计地蒙骗于他/妄图逃避没什么照料好福宜小格の罪责/那样の话/别但他在前面那封家书中/暗暗地将责任引向年侧福晋の法子就白白浪费咯/更是会 惹来王爷の震怒/引火上身/左思右想咯许久/苏培盛更加坚定地认为/在事情没什么弄清楚之前/万万别可向王爷禀报/至于年侧福晋是别是丢咯魂儿/完全可以由王爷自己来认定:假设王爷信咯她/而他苏培盛没什么向王爷禀报/只是承 担壹各知情迟报の责任;假设王爷没什么信咯她/而他苏培盛冒冒失失地提前禀报/那他可是犯下咯暗自串通の滔天大罪/完全就是弄巧成拙、罪上加罪/越想苏培盛越是心惊肉跳/越想越是别可向王爷禀报/可是福晋已经吩咐他尽快修 书/王爷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