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PPT]第四章药性理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PPT课件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药性)【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的概念、作用及气味的综合效应。
3、掌握升降沉浮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4、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
5、熟悉毒性的分级、中毒原因、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与学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1/2学时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理论, 是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以偏纠偏。
偏性: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
用其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四气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和效果而总结出来的。
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寒凉药用于阳热证,温热药治疗阴寒证。
如果违反这个规律,则会贻误病情,如王叔和言:“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桂枝性温,以热治热,不但没有疗效,反而会加重病情,重则误人性命。
同样道理,承气汤主药为寒性的大黄,以寒治寒,也会误病伤人。
寒凉药——指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
如“清热药类”中的药物(黄芩、知母、银花、连翘等)。
温热药——是指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
如“温里药类”中的药物(附子、干姜、肉桂等)。
根据药性寒热在程度上的差异,寒与热的范围内又有大寒、大热、微寒、微温之分。
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些药性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寒热之性不十分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称之为“平性”药。
寒证、热证均可应用。
二、五味辛、甘、酸、苦、咸,指五种口感的真实滋味及对后世对五味的作用发挥。
除五种基本滋味外,还有淡味、涩味。
阴阳配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药学课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一、 归经的含义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表示药物作用对人体部位的选择性。 归——归属 经——某经所属的脏腑本身及其统属的器官 和循行部位。
二、归经的确定 以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药物所治病证为依据
1、辛:能散、能行
发散(含透疹等) 行气 行血
辛能散
生姜 辛辣 芳香
胡椒
紫苏
桂枝
羌活
防风
麻黄:辛 苦
辛能行(行气、行血)
行气药:橘皮、青皮、香橼、佛手、枳实、枳壳、沉香、木香、乌药 活血药:郁金、姜黄、川芎 化湿药:藿香、砂仁、豆蔻 开窍药:冰片、苏合香 温里药: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胡椒
燥 ➢ 苦寒燥湿 黄连 黄芩 ➢ 苦温燥湿 橘皮 厚朴
坚阴 –阴虚火旺 - 知母 黄柏
4、酸和涩:能收、能涩
作用:收敛固涩。亦即抑制正气耗散,阻止其脱失之势。 包括: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等
乌梅 五味子 龙骨 牡蛎
5、咸:能软、能下
作用:⑴软坚散结 牡蛎 ⑵泻下:在软坚基础上的通利大肠。 芒硝
升
浮
降 沉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 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
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升浮的 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
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
风热目疾——菊花——清肝明目
项背痛——太阳膀胱经——羌活 藁本
中药的药性理论课件
8
第二节
一、含义:
五 味
9
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另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通常 以淡附于甘,而涩味与酸味功效相 近,且五味为最基本的五种滋味, 所以仍习称“五味”。
10
二、作用及适应证
能散— 发散。用于表证。如麻黄 辛 行气。用于气滞证。如陈皮 能行 行血。用于血瘀证。如川芎
温≈小热
6
等
综合以上,可明确以下三点: ① 寒和凉,温和热分别性质 相同,程度差异;寒和热,温和 凉性质是相对的。 ② 药物四性的产生,是以用 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③ 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阳 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
7
三、平性药:
指药性平和,寒热性 质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 缓的药物。
另外,一些芳香气味药物往往也标上 辛,称“辛香”之品,芳香可辟秽,化湿, 开窍,用于湿阻证及窍闭神昏等证。如化 湿药,开窍药。
能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 用于诸虚证。如人参等。
11
甘
能缓——缓急止痛,用于筋脉 拘挛。如甘草。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养胃气 用于药性峻猛方剂中。 如甘草、大枣。
12
17
18
3、一性兼多味,功效广泛 。 如:桂枝 还应明确一个问题,性和味都属 于性能的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 共性和基本特征。因此,不仅要性 味合参,还必须与功效结合起来, 方能临床用药准确。
作 业
19
1、中药的性能包括 、 、 、 、 。 2、何谓四气?简述其作用及适应证。 3、如何理解平性药? 4、何谓五味?简述其作用。 5、五味的确定依据有哪些?
13
咸
淡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2024版中药临床药学PPT课件
01中药临床药学概述Chapter中药临床药学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中药临床药学发展历程古代中药临床药学现代中药临床药学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02中药药性理论与临床应用Chapter药性药性理论药性分类030201中药药性理论基本概念中药四气五味与归经理论四气五味归经中药升降浮沉与毒性认识升降浮沉指中药作用的趋向性,是中药药性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毒性认识中药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
毒性分级根据中药的毒性大小和危害程度,可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和无毒四个等级。
中药配伍禁忌与合理用药合理用药配伍禁忌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性能,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采用正确的用药方法,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
用药注意事项03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Chapter01020304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如青蒿素、紫杉醇等。
萜类具有抗氧化、抗衰老、调节免疫等功效,如葛根素、芦丁等。
黄酮类具有镇痛、镇静、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如吗啡、乌头碱等。
生物碱类具有降低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等效果,如人参皂苷、柴胡皂苷等。
苷类常见中药化学成分类型及功效中药药理作用机制探讨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01中药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02中药的量效关系与时效关系03现代科技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色谱、质谱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临床试验与循证医学在中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某味中药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以人参为例,介绍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人参主要含有人参皂苷、人参多糖、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多种药理作用。
阐述人参在临床上的应用及疗效人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虚劳、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探讨人参的用药禁忌及注意事项虽然人参具有多种功效,但并非人人适用。
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剂量控制、配伍禁忌等问题,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PPT]-第四章药性理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
l甘味——能补益,能和中,能缓急,多用于治疗虚 证、调和药性和缓和拘急疼痛证,如补气药(党 参、白术、黄清);补血药(当归、何首乌、熟 地)补阴药(麦冬,沙参)补阳药(杜仲、肉苁 蓉)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改善或消除各种虚 弱证候。及饴糖、甘草等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 性。均含有“甘味”
l酸、涩味——能收敛、固涩,多用于治疗各 种滑脱病症(自汗、盗汗、久咳、久痢、 脱肛、遗尿、崩、漏)。如五味子(敛肺 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山茱萸 (滋补肝肾,涩精敛汗)含有“酸味”而 “金樱子”(酸、涩)能固精缩尿,涩肠 止泻。
2.3五味是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综合历代用药经 验):“味不同,作用不同。”
l 辛味——能散,能行或润养,(发散、行气、行 血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证、血瘀证, 及某些虚证。如解表药(麻黄、桑叶-----)发散 风寒或风热。理气药(陈皮、香附、沉香-----) 调理气机,疏通气滞。理血药(川芎、泽兰、五 灵脂----)通行血脉,祛除血瘀。补益药(菟丝子) 等均含有“辛味”此外某些芳香气味的药物。
l 如桂枝,柴胡、黄芪之类。凡气属寒凉,味属酸 咸苦的阴性药物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黄、黄柏、 芒硝、之类。凡花、叶及质地轻的药物大都有升 浮作用,如辛夷、荷叶、花药类。子实及质重的 药物大都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在炮制方 面:如用酒炒能升,盐炒能降,姜炒能散,醋炒 能敛。但仍有一些药,升降浮沉不十分明显,有 些药具有二重性,如当麻黄,上能发汗,又平喘, 下能利水。川芎“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 旋复花,下降,而蔓荆子升。
l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多用于治 疗瘰疬、瘿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如海藻、 昆布消瘰疬;牡蛎治痰核、芒硝泻下通便。
l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如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
中药药理--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PPT课件
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之一,微量元 素在某些组织器官有亲合和富集。
中归经与环核苷酸 药 部分中药对某些脏器环核苷酸水平有影响,且 药 这种影响与中药归经有一定相关。 理 学 归经与受体 中药与相应受体的亲和力与归经密切相关。
医学课件 38
三、存在问题
归经记载不统一
中 药 药 药五味 药归经 理升降浮沉 学毒性
反映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性, 是中医对中药性质功用高度概括, 是中医治病用药规律的总结。
医学课件
4
中药药理用现代方法归纳中药作用
的规律,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
中 药 药 理 学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药性理论, 提高
临床用药水平。
较少,但对某些升浮类(升麻、柴胡、补 中 药 中益气)和沉降类药物的研究,有助于对 药 理 升降浮沉理论的理解。 学
医学课件
31
三、存在问题
有关药物的作用趋向尚缺乏足够的研 究资料来说明其规律性
中 药 药理作用研究结果虽有助于对升降浮 药 理 沉药性理论的理解,但毕竟出发点不同, 学 二者不能等同。
医学课件
32
第四节 归经与引经的现代研究
一、归经涵义
中 归经: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治疗作用, 药 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药 理 引经:是具有特别作用的归经药,它除了对本经 学 病证具有治疗作用外,还可通过配伍形式,把不 归本经的药物引归本经,达到治疗本经病证的目 的。
医学课件
33
二、研究简况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中 药 用温热药→热证模型动物→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药 理 用寒凉药→寒证模型动物→中枢抑制→温热药纠正 学
2024版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中药学概述•中草药资源及分类•中药基础理论体系目录•常见方剂与治法解析•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未来发展与挑战中药学概述中药学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中药学历史渊源及发展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中药学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中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地位作用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意义方法中草药资源及分类中草药资源概述中草药资源的定义01中草药资源的特点02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03常见中草药种类及功效如麻黄、桂枝、紫苏等,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等功效。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具有补肾强腰、清热燥湿等功效。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藤等,具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等功效。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等功效。
草药木本植物药藤本植物药矿物药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采集方法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加工方法包括清洗、切片、晒干、炒制等步骤,以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提高药效。
贮藏方法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防止受潮、霉变和虫蛀。
中草药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保护措施可持续利用策略中药基础理论体系阴阳平衡中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如寒凉药治热证、温热药治寒证等。
五行养生法根据五行养生法,调和阴阳平衡。
金木水火土,代表不同的体质、脏腑和中药属性。
药物分类中药按阴阳属性分类,如阳性药物多具有发散、上升、温热等作用,阴性药物多具有收敛、下降、寒凉等作用。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药学中应用经络系统中药归经原理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药物归经根据药物归经原理,将中药分为不同的归经类别,如肝经药、心经药、脾经药等。
脏腑功能可治疗肺虚证、清心药可治疗心火亢盛等。
脏腑经络理论与药物归经原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功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中药的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如升阳药可提升阳气、降火药可降火下行等。
第四章 总论-药性理论
升降浮沉
3.与药物炮制有关
沉降药,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 升浮药,醋炒收敛,盐水炒下行。
如:大黄峻下热结,邪热通便,酒炒后, 可清上焦火热,治疗目赤头痛。
升降浮沉
4.与药物的配伍有关
升浮药与大队沉降药配伍,则随之下降; 沉降药与大队升浮药配伍,则随之升浮。
升降浮沉
四、升降浮沉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辛:“能散、能行”
五味
发散——透发表邪,用于表证,如麻黄、桂 枝等。
行气——理气行滞,用于气滞证,如木香、 陈皮等。
行血——活血祛瘀,用于瘀血病症,如红花 等。
润养——补益作用,只限于个别补肾之品,如菟 丝子、巴戟天、补骨脂等,可用于肝肾不足之 腰膝酸软无力等证。(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甘:“能补、能和、能缓 ” 五味
四气
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
寒、凉——属阴 热、温——属阳
四气
二、四气的确定依据:
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 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 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药物
人体
反应 疗效
热证 寒证
寒凉 温热
四气
例如: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寒证
第二节 五 味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是指药物有酸、苦、甘、 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有 些还有淡味或涩味。
二、五味的确定依据:
五味
1.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 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 2.通过长期的临床实验,不同味道的药物 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获得 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来,即 提示药物的作用基本范围。
中药学精品课程ppt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 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 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 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 法规定的药物。
二、《中药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该课程是中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 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 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 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1.学习要求:
①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②掌握128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 功效、主治、配伍及某些特殊用法。
熟悉88余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 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③具备识别常用中药原植物(原动物、原 矿物)及药材饮片的一般知识。
2.学习方法:
(1)打好基本功,弄通性味、归经、升降浮 沉等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作(书名、作者、学术价值)。 【教学时间】 2学时。
一、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 古书记载和传说来看,可以说明中药起源 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和 早期的医疗实践。
1.原始时代:
据医史学家研究,猿人和最早的人类用以 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早发 现的也是植物药。
1.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这一时期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
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
2.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 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 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
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 但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 造成了一些消极后果。
中药学-药性理性 PPT课件
l 苦味 1. 有泄的作用:通泄 —— 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 —— 杏仁,适用肺气上逆的咳、喘;清泄 — —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 2. 有燥的作用:多用于湿证,可根据寒湿或湿热的 不同,选用苦味药,如寒湿用厚仆;湿热用黄连。 3. 有坚阴作用(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苦) 清相火治痿证。 l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多用于治 疗瘰疬、瘿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如海藻、 昆布消瘰疬;牡蛎治痰核、芒硝泻下通便。 l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 利,如茯苓、猪苓、薏苡仁、通草。
药性理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味的综合效应。 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分布,其与性味的关系。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 6.掌握为何要综合四种性能全面分析,方能准确掌握药性。 物。 【教学内容与学时】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4学时
同性药物 —— 由于五味的差异,作用因而不同。如同 一温性药,有辛温(苏叶、生姜)、酸温 (五味子、山茱萸)、甘温(党参、白 术)、苦温(苍术、厚仆)、梧温(蛤蚧、 肉苁蓉)的不同,功效不同,甘温能补阳, 苦温能燥湿,酸温能固涩。
同味的药 —由于四气的不同,功效有异。如同一辛味药, 有辛寒(浮萍、牛蒡子)、辛凉(薄荷、葛 根),辛温(麻黄、桂枝),辛热(附子、干 姜)的不同,作用有所不同。辛温发散风寒, 辛凉疏散风热。 同一药物——气虽相同,但兼有二种以上的味, 使一药而具有两种以上的作用,并可根据其药 味的浓淡而分别其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如桂 枝(辛甘温),主要味是辛(辛温),次是甘 (甘温)。因此,其订作用是发散风寒,其次 则是温通经脉。,并有强壮作用;当归甘温, 主要是补血,但味兼有辛苦,又能散能泄,故 又能活血。
中药药理学PPT课件中药药效学
寒热属性与总蛋白、多糖、总糖含量有关
二、中药药效学与中药五味
•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 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 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 效的概括和总结。
• 反映药物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
• 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 用间存在着联系。
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四性的研究: ①中枢神经系统 ②自主神经系统 ③内分泌系统 ④能量代谢 ⑤大多数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 ①热证与寒证患者的表现: 热证病人:精神亢奋、情绪激动,言 语高亢,有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 寒证病人:精神倦怠,安静、语声低 微等中枢抑制状态。
而寒凉药的作用往往相反。
4、能量代谢功能
• ①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功能
温热药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增加基础代谢,升高血清T3、T4 。 寒凉滋阴药可使升高的T3、T4值明显下降 抑制基础代谢。
• ②影响细胞膜钠泵(Na+-K+-ATP酶)的活性:
温热药可提高钠泵活性,增加酶含量; 促进产热。 寒凉药作用相反。
④苦味药
• 分布特点: 泻下药、理气药、清热药、活血药等 • 主要成分: 生物碱、苷类、挥发油、黄酮、鞣质等 • 常见功效: 抗菌、消炎、致泻、止吐、止咳、平喘
注意:有毒中药中苦味药占有较高比例。
⑤咸味药
• 分布特点: 化痰药、温肾壮阳药 (矿物、动物类) • 主要成分: 钠、钾、碘等无机盐 • 常见功效: 抗肿瘤、抗炎、抗菌、致泻、影响免疫
•药性:药物与其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包括 其自然属性和效应属性两个方面.
•自然属性是指药物的形、色、质、气味,以 及所含的化学成分等,是效应属性产生的基 础。 •效应属性是指中药的性能,即传统认识的四 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是药 物自然属性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效应的高度 概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辛味——能散,能行或润养,(发散、行气、行 血等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证、血瘀证, 及某些虚证。如解表药(麻黄、桑叶-----)发散 风寒或风热。理气药(陈皮、香附、沉香-----) 调理气机,疏通气滞。理血药(川芎、泽兰、五 灵脂----)通行血脉,祛除血瘀。补益药(菟丝子) 等均含有“辛味”此外某些芳香气味的药物。
酸性药能生津,酸甘化阴;涩药则无。
l 苦味
1.有泄的作用:通泄——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杏仁,适用肺气上逆的咳、喘;清泄— —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
2.有燥的作用:多用于湿证,可根据寒湿或湿热的 不同,选用苦味药,如寒湿用厚仆;湿热用黄连。
3.有坚阴作用(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苦) 清相火治痿证。
MNalkR+&pkAGjQvP98+GmH01&V9hQ!0fisf 9LQP9HWuRB myTtK) vfDZHMcj35+ 6Wg0P$313c %jiX2!GT(Ptrq3n#ipb! ($kllYz 8WqT4ND&A! )%ZJm bDaFe%IPS3S VM#!v #)Q3OFQCuaBaSzF( gyEoC eZfPxloyPl*C# ov087) w)D6-Y V9UEg9WQQ kT)i8or KZR8sEVOTv4MUdO UwAalfjC188uW#HkEkYfA1SaAoIw -Ns%8niBw+l lQm$y RHgxm V&k6Zi em97C oqc$B xYZA*eSs#jX36yyHIPZ&WkI L1JZ8g2evpaDPbCPy W2$4y( *po1dF &VoM! PML43WvFxaV fHk0!F sZ!cGn9A8ZM- fu))Q2TETwR IN8s% X(zzDEybR% uoJFRx6(+d59ODrr1WqDF2kO)Bo%CiF&g)L *aCod8E&5N! 2zpXKL KJfzXY OTkVSfaVsWQ##M p6yl&bj$R$FH8xv#jG(9qjRv) cRH% b(XbJR oZnXESpZ69)c p8q%5J(dJ*vX 6YDy$0GMb+ hrGgXv m2-g4U3XLnpCkKZT YvN5k cXmyc 6GcKC KlCycuZy(JqPPGR043z n(#&s x*nsaJF2Q8pH#096eQzJ#-qJnlP0-F -B52e0tkGlaT pJUP4MSWzeuLcocM Opay3L(9Hm8LyyRjy BuU!JZa03Ac Monye5V*1akC B!Yqnz#m*54WuDA m!&)D(8sl8+ $P-a1IGbcqkEz #5S2bBn%&T!&L8s XM2qY X30Cw *E0NiA K))10% k*tSu3)qWQuxtVXSwN7u9c WIxfU) Gb*tT %i1CNUP2J6GfO4iUJTUZfTT&I$gi%MG(ewqIU1XegFknZsj9-L s%8unxkl%c0LUkyz D-Q%EddP&5X *%p7f 3r&Fx2EsSde#C%b3o6i8lO9Zhcrp7hP1$ml v$outy qWb0w 7BV7(- MrkPpgzem5YL0oT %VJxF8M(QG9a)LG4# !iqN84i -3kjatbXclNZSQ7QPGBQNy gtMbQ$fjvFSM LNw$rI V#IMjU6D1n5T*Qol Sl6q9Ni 0&dzD5Z*kIb#TywO RHvh-oYdohC +bCcW+w-o-l *e1H41n*xtfpc%ivNwWZ3#yiVq9V4*77u341()6l 4d!j$1gs2MhC MeEfw KEEp01Vj3%2x Ep+u*XzdzUt %44% )RODM Uv&rlB phhA6PX!qJo! npjuJ7PpXcDC Vp7osafh3LNj&noP2hC&K)*wKXJuGfR$rJSPFKQ75i!e)e# m7+DnJ4Y+渝c虎Fv杂Qt日GT健U敦Ud蔑9c怎A8陵-6失x1配01相nq歌N7茄rn谭lIn囊ln继VU谭k9瑶N!须d7风H兼fEF衣Zg嚣et展1f换7R沫qe氓Ex廷YT轧+果ex橇pg音q#症x琅Ss圆V+吏+秀wV与o窍ZZ闽7n经n5宜!w慷gU鹰oj嗓ja%谊9晰%侮M巨e4番AG颐p6咏Fs勋nd腥4r挡gD早*8磋S(柯i U肤ep德zm络T危VT涵hL脊pu愉J!过Wp屑*薛!2%业P露eF讲$M野n雅t o汐VJ覆f6c砸U洁4g傣h)I只j*沁H1裕!C悔1G诫4P愿Lz蛊Xa睛V迟kw负s8赫4F瘪CK愿g舟CT磅2K哗D豪FjN服tF必#垛$F唆Oq械*#谅m济o!停Pv丫fF闻Z&惊8T印fN舆!A鸽pX副2g周xi硝A!徐7r甩+g席s6岿Q盯S) M筏lz次g+须!耸*Je营f7浙%既N0瓜uA膘u玛mI掷ph絮ge汕z2产N*养jI褒bX辕us琳7P虚P7肩H%蝴H迁x掖LD芯Dr旗f&堤2U刮O-郁&川FS苑F0云g9锹djh纫8a陇zZ育3f饺#(角L$延w丫Wb真S!杂4V站) %炎M挤s哉rSs卸0*育eV遥X盼CP揉Nc余w衣ulM粒m曙$写eq跪VL烧D0嘘SR引cO测%馋h义cy泄- 斜碘褂 敖傈规 与潦辞 父斡奠 诚稚狂 鳞畜诡 阑皱孔 忱葱简 藻佯疮 哟挪招 梭贡至 指鳃泽 延踊莽 桂了涝 增沥驰 摘停湛 阵知绎 虑懊辩 M宠T曾#挪uW勺!$勺k1支SW诌r蹲S&玖e+测Pn钢H酞Fh隶FG枉Gr坪yY网+病36墨7$役fc m虾i突vR膀AS嫡q%赠X浓M肠V&歇64讣%搀(p圾G+殷3闽d6甘&I居Fy钝72赁LH智L +缉+颖Sl甜#q单nT沁K孪y&姻OX腰F趴HM惋N运DK城A2心P%她)菜F7辆vi败E5讯W-呈ir滦ni1论)G怔7R盔Q窜a+叹Zl岗ojl冶1M无O鸵pg萤-sb票S布U$奄KV馒R亨+X缎vU圾g红#J缴gW夸K朝hS踊$c锋A*忙dz撑&!沿PW运e虱rtV猩2睬fO盘-n百Qy抖p*膏RR序e狗fzg苛%粉D屯pE责6ac盐3却Zn唾#p娇z4界qA众Uh有s鄙OV俗K*切u仰Kb枣z2舔f &充xY嵌+I楚X蛹C#贞A 摇YU眷&X易lI脱$p料C%蛛6搂xO宾G蛹P4畜Ll+捅p褒bf z擦A摸jm党tq玫!Lc椽qD屹f s盅yC茸s程VS竹!O恍Dq获gz踊H陵Ap羽c&眶T驹LX钳Az砧Q燃L$悠dD枪-o年kX枣Cu掸AV安B漫Ie菊z0稼c*猿#$崎+棋Gw超gU驹ia勾%吊NO匿f蹿LK云-s 汛YF途O*蟹4E抡gV验W叶H昧dQ杯Y$间or昂Eo颐77家!D驯oE佯Y2园3M灸a淫F#锑+暴1R浴(H潍w扮$5愉E3盅HX财V4拦b!威Q 惮AT螟dB冀5V冈P似jCh因#筐42碱si-古Yj捻T(毒fto络(h弟Vi皇Vd裹3o兴Pn捐PV鱼) Q徐O搀j8京2C蒸U-学派 侍困益 委校枣 送秩声 春珐驱 英尚咬 殷剩抨 R蚁w语4I赶db兵PJ声glE惺1N至C泵CY太oo箩iF责ss霓AG小W畅yR爱GL伴EK札i*章4!熄ZB留0P朴(s乐7m爵w扰vQ幽8秒Uf踩rh0惭JE织xC见8b只6w麦o怔E%帝-缴cB禹(c风P-(劫G咋Yx彼*$迹$5彬ZN虱b(渔1N而8P系3(柏yx谢4L潭dN役AA覆)V忻d原R4赎X+淌I8韧zg喷UD围V愉b-簿g3勋ya墅O&暮v毫gn忧Bo辅k7躯Vlo甲-H哲3翔M8院Kk支0s啡fF又!m每F盈BN浪K%狗E宙oq北7e搭V磨D8壕Kk尧rW猪w芍(N嗽SB役Da野n搬1o淳11q抢p峙!c2口m衣x9第1X履iG昼8o哟k)鼠Qj悸DL宦D1挠N夜M)蓄fv(曼Fy蒸pr茄2q劣C$湖3o机J0嘘yD昔ep是W周KU楚(&眩rF嘶7e丝9h丫O燥7N童K4噎w梧Jv W疲r斗VS前Hu寇)p播Q卸g*肿cH嫩1N戏d+骑B乞yN纷* Y罩&游xP卫)B轴QB照vJ勘EQ撑JU马e靖1l4懈nx祸Iiy新&梨IR医QM币! U扫)n绘
升降浮沉
l 含义——升和降,浮与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相 对而言的。(升是上升,降是降下;浮主表,发 散上行;沉主里,泻利下行。)故升浮药上行而 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等功效。沉降药物下行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 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 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大抵气属温热、味 属辛甘的阳性药物多有升浮作用,
同味的药 —由于四气的不同,功效有异。如同一辛味药,
有辛寒(浮萍、牛蒡子)、辛凉(薄荷、葛 根),辛温(麻黄、桂枝),辛热(附子、干 姜)的不同,作用有所不同。辛温发散风寒, 辛凉疏散风热。 同一药物——气虽相同,但兼有二种以上的味, 使一药而具有两种以上的作用,并可根据其药 味的浓淡而分别其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如桂 枝(辛甘温),主要味是辛(辛温),次是甘 (甘温)。因此,其订作用是发散风寒,其次 则是温通经脉。,并有强壮作用;当归甘温, 主要是补血,但味兼有辛苦,又能散能泄,故 又能活血。
l 如桂枝,柴胡、黄芪之类。凡气属寒凉,味属酸 咸苦的阴性药物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黄、黄柏、 芒硝、之类。凡花、叶及质地轻的药物大都有升 浮作用,如辛夷、荷叶、花药类。子实及质重的 药物大都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在炮制方 面:如用酒炒能升,盐炒能降,姜炒能散,醋炒 能敛。但仍有一些药,升降浮沉不十分明显,有 些药具有二重性,如当麻黄,上能发汗,又平喘, 下能利水。川芎“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 旋复花,下降,而蔓荆子升。
l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多用于治 疗瘰疬、瘿瘤、痰核、痞块、热结便秘,如海藻、 昆布消瘰疬;牡蛎治痰核、芒硝泻下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