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中药学——第三单元 药性理论

合集下载

论述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内容

论述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内容

论述中药药性理论及其内容【关键词】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用药和中药材生产制剂,对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探讨中药药性的理论,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发展祖国医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药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古代是以“毒”来代表药物的药性。

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是指古代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毒的植物,这些植物对人体疾病有治疗作用,因而把毒物指为临床治疗药物。

《周礼》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物以供医事”。

可见很早以前,就把药物的毒性作为药性被临床应用。

药性一词的最早记载是《神农本草经序列》:“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醋渍者,宜煎膏者,也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

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这里是指药物适宜于制剂种类的性质。

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对药性的概念又做了全面补充。

他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言:“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

因而看出药性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药性理论即是研究药物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2 药性理论的来源药性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并将经验寓于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之中,使之上升为理论,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药性理论体系,大体分述如下。

2.1 实践经验包括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两个方面。

原始社会是人类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有毒的植物。

如大黄生吃泻下,生吃乌头令人麻木等。

为了避免中毒,就必须辨清楚哪些是“毒物”,经过零星的分散的却是有意识的试验、观察、口尝、身受逐渐创造并积累起用药知识,这就是产生原始社会经验,从而有了“神农尝百草”以治疗疾病的传说。

2.2 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是前人认识和解释大自然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事物都有阴阳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在宇宙中存在着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和属性,互相制约,共同促进事物运动变化,逐渐形成了古代思想,即阴阳五行学说。

总论药性理论

总论药性理论

石膏、知母 寒凉
症状减轻 或消除
三、四气的作用及意义:
四气
1.寒凉药:主要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等作 用。主要用于一系列阳热证。 2.温热药:主要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 用。主要用于一系列阴寒证。 3.平性药:因寒热偏性不明显,作用平和,故 寒证、热证均可配伍应用。
如:
四气
黄连:苦寒,泻火解毒,可用于心火炽盛之高热、 心烦、躁扰不宁,甚则神昏谵语等热性病证(证 情较重)。
总之,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味道的“味”, 又包涵了药物作用的“味”,而后者构成 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五味的作用及意义
五味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辛散,酸收, 甘缓,苦坚,咸软。” 清· 汪昂《本草备要》“ 凡药酸者能 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阴,甘 能补能和能缓,辛能散能润能横行, 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 泄,此五味之用也。”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
是指药物有酸、苦、甘、 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有 些还有淡味或涩味。
二、五味的确定依据:
五味
1. 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 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 2.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验,不同味道的药物 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获得 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来,即 提示药物的作用基本范围。
五味
补益——补益气血阴阳之不足,用于各种虚证,如党 参、熟地、麦冬等。 和中健脾——用于脾虚证,如大枣; 和中 又有矫味 作用 调和诸药——用于诸方中,如甘草; 缓急——缓和拘急疼痛,用于血虚所致四肢或脘腹 痉挛疼痛等,如甘草、饴糖等。 解毒——用于药物、食物中毒
酸:“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多用于体虚滑脱诸虚证 体虚多汗,如五味子; 肺虚久咳,如五味子; 久泻,如五倍子; 遗精滑精,如覆盆子; 遗尿尿频,如牡蛎; 崩带不止,如山茱萸。

中药的药性理论

中药的药性理论

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性 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 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 围。如党参、山药、甘草等。故四性从本 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平应入性?一直有争议,但从文献记载 或临床实践来看,平性是客观存在的,故 平应入性。)

2.四气的确定及作用 (1)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 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 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性的认定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 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 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 向上--如呕吐、喘咳; 向下--如泄利、脱肛; 向外--如自汗、盗汗; 向内--如表证不解等。

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
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 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 作用趋向了。

能坚:“苦能坚”的提法源于《内经》。 《素问· 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 以坚之。” 后世举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 相火亢盛的痿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 以“泻火坚阴”之理解释之。 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 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 而“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 关。

2.归经理论的形成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 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肝热, 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 热。 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 重。前人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系统化, 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3)升降浮沉与炮制和配伍的关系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 配伍。 炮制: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 水炒则下行。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 降沉浮、有毒与无毒等方面。
药性的范围
药性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药性特点。
药性涵盖了寒、热、温、凉“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归经、毒性等方面。
药性与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是药物作用性质的总概括。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 种滋味,是药物作用特性的总概
06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方法
实验药理学方法
01
02
03
药效学研究
通过观察药物对实验动物 或离体组织的作用,了解 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机制。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和药效持久性。
安全性评价
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致畸作用、致 突变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指导药物炮制
01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 ,如生地黄经过炮制后变成熟 地黄,性质由寒转温,具有补 血滋阴的作用。
02
炮制还可以降低中药的毒性和 副作用,如制首乌经过炮制后 能够减少肝脏毒性,提高治疗 效果。
03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产生不同 的药效,如醋炒柴胡可以增强 疏肝解郁的作用,蜜炙黄芪可 以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
括。
四气和五味是相互关联的,药物 的四气确定了药物的治疗作用,
而五味则决定了药物的功效。
02 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沿革
药性理论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自古以来,中药药性理论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氏通过亲自尝试各种 草药,记录其功效和毒性,为后世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黄帝内经》
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黄帝内经》这一经典著作,其中详细描述 了中药的药性理论,为后世对中药药性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一、概念:
是药物作用旳定位概念,即表达药物作用部位, 指药物对人体不同部位旳选择性作用,是主要性能 旳主要内容。
二、拟定根据:
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药物疗效,药物特征。
三、对临床旳指导意义:
有利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利于区别功能相同旳药 物,有利于组方配伍,指导合理用药,提升用药旳 精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他药性。
③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 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旳成果。苦味药经过泻火消除 了灼伤阴液旳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 “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
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旳作用。 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旳作用。便秘。
*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旳作 用。水湿内停所致旳水肿、小便不利等。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份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第三节 升降浮沉
1 升降浮沉旳概念及起源 升降浮沉旳概念: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概念: 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升
是上升,降是下降,浮(向外)是发散、外 行,沉(向内)是收敛、固藏。 升降浮沉反应药物对人体作用旳趋向性, 是阐明药物性质旳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旳 定向概念。 二、阴阳属性 升、浮——阳 降、沉——阴
“毒药”
广义:西汉此前,全部能治疗疾病旳药物均称为 “毒药”
狭义:当代旳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旳药 物。这些药物用旳不当,就可能造成中毒。
二、中药毒性旳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三、中毒常见旳临床体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份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性 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旳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旳 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 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旳症状。

《中药学》辅导:药性理论(三)升降浮沉

《中药学》辅导:药性理论(三)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药物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升降浮沉的确定,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其具体确定方法是依据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

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

常见的,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子宫下垂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

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

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也可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为: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一般具有解表、升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表证,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风湿痹痛,中寒泄利,神智不清,疹发不畅,阳虚气弱等病证者,多为升浮之性;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安神、潜阳、息风、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消导积滞功效的药物,常用于治疗里热,热结便秘,水肿,小便不利,失眠多梦,肝阳上亢,呕吐,喘咳,饮食积滞等病证者,多为沉降之性。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四气五味,从实际情况看,具有升浮趋向的药物,大多为温热、辛甘之品;具有沉降趋向的药物,大多为寒凉、酸苦咸涩之物。

故前人往往将四气五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

但由于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均是从不同角度去概括药物的作用特点,两者实为间接关系,故都不能作为影响和确定对方的绝对因素。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还有药物的质地轻重,前人曾比较重视药物升降浮沉趋向与其质地的关系,认为花叶等质轻之药大多升浮,果实种子类、金石介类等质重药物大多沉降。

然而例外者甚多,不少花类药有沉降之性(如芫花、款冬花、槐花、旋覆花……),质重者亦不乏升浮之品。

药性理论课件

药性理论课件



五、注意:

注意用药原则:寒凉药治阳热证,温热药治阴寒证。 注意用药程度。
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当视情况用药。
第二节




一、概念: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
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按:实际还有淡(甘的余味)、涩(酸的变味) 两种。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涩属阴。
毒 性
⑵东汉以后:药物的偏性。毒的大小用以表示作用的强
弱。《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
伤其正也。”


适应症:火热上炎、肠胃积滞、肺胃气逆、气血瘀 滞重证;寒湿、湿热;阴虚火旺。 按:多含生物碱和苷类,部分含挥发油—苦温药。


作用:⑴软坚散结。
5、咸:能软、能下。
⑵泻下—在软坚基础上的通利大肠。
适应证:癥瘕积聚、瘰疬瘿瘤、痰核等形成坚硬结
块者;燥结便秘。
按:多含无机盐(钾、钠、镁、碘)及其他活性成分。
升降浮沉
三、决定或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⑴性味:①性——温热升浮,寒凉沉降; ②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 ⑵药材质地及入药部分: ①质地——轻清升浮,重实沉降; ②入药部位——头、梢、皮升浮, 根、果实、种子沉降。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部分药物具有双向性:川芎等。
升降浮沉
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注:宋代时改为‚四性‛。 《本草衍义》:‚今详之,凡称‘气’者即香臭之气。 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也。‛
二、四气的确定:来自临床用药的疗效总结。


阳、气
三、作用:
1. 温热:祛除寒凉之邪,补益阳性正气。 2. 寒凉:祛除火热之邪,补益阴性正气。

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

中药学——第三单元药性理论细目一四气细目二五味细目三升降浮沉细目四归经细目五毒性细目一四气要点一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清凉泻热)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温阳散寒)要点二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温热药用治阴寒证,寒凉药用治阳热证。

2.寒与凉、热与温之间程度上的差异。

3.寒热错杂之证,寒药与热药并用。

真寒假热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证用寒药。

细目二五味辛:能散、能行。

作用:发散、行气行血。

治疗:表证、气血阻滞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

甘:能补、能和、能缓。

作用: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

作用:收敛、固涩。

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等苦:能泄、能燥、能坚。

作用: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治疗: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如黄芩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泻热通便,黄连清热燥湿,苍术苦温燥湿,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

作用: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等淡:能渗、能利。

作用:渗利小便。

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等。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治疗: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

辛能散、能行发散、行气行血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苦能泄、能燥、能坚坚阴(泻火存阴)咸能下、能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淡能渗、能利渗利小便涩同酸味药细目三升降浮沉1.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

中药的药性理论_3

中药的药性理论_3

2020/11/3
能坚:“苦能坚”的提法源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后世举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的痿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 “泻火坚阴”之理解释之。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而 “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2020/11/3
2)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药--多升浮;种子、果实、矿物等质重者-多沉降。
2020/11/3
但也有例外:如旋覆花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苍耳子祛风解表,善通鼻窍--药性升浮。故前人谓:“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2020/11/3
2020/11/3
2.五味的确定
2020/11/3
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即口尝。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乌梅、木瓜之酸,芒硝、海藻之咸等。后来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因此,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3.归经的依据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通过临床实践,从药物的实际疗效观察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2020/11/3
(1)脏腑经络学说: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因而与疾病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意识异常的证候表现。故昏迷、癫狂、痴呆、健忘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 变的药物,如开窍醒神的麝香、镇惊安神的 朱砂、补气益智的人参皆入心经。
中 药 的 药 性 理 论(二)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 -中药学 第三单元 药性理论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 -中药学 第三单元 药性理论

中药学第三单元药性理论一、A11、下列药物中属于沉降药的是A、山楂B、麻黄C、升麻D、黄芪E、薄荷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酒制则升B、姜炒则散C、醋炒收敛D、盐炒下行E、以上都对3、关于正确看待中药的毒性说法错误的是A、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B、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C、正确对待临床的使用D、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E、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4、认为马钱子无毒的著作是A、《本草纲目》B、《中国药学大辞典》C、《内经》D、《金匮要略》E、《难经》5、属于“以毒攻毒”的治疗原则的是A、水银治疗疥癣B、雄黄治疗白血病C、水银治疗疔疮恶肿D、砒霜治疗疥癣E、雄黄治疗瘰疬瘿瘤6、涩味药多用于治疗A、胃热消渴B、水肿、小便不利C、胸胁苦满D、恶心呕吐E、虚汗、遗精、滑精7、“以热治寒,而寒拒热,则反佐以寒药而入之”体现的治法为A、寒热并用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寒因寒用E、热因热用8、下列哪项不属于寒凉药的功效A、凉血解毒B、滋阴除蒸C、引火归原D、清心开窍E、凉肝熄风9、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A、剂量过大B、误服伪品C、制剂服法不当D、配伍不当E、以上全是10、关于副作用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A、在以常用剂量服用药物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B、毒性反应C、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D、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E、指在以过量剂量服用药物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11、以下哪项不是沉降药物的作用A、清热泻火B、降逆平喘C、息风止痉D、开窍E、重镇安神12、下列哪一组性味的药物,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E、酸、咸、热13、下列哪项属于沉降药A、菊花B、旋覆花C、金银花D、辛夷花E、野菊花14、升浮药物的药性不包括A、辛B、甘C、酸D、温E、热15、黄柏泻火存阴的作用体现了五味中的A、辛B、甘C、淡D、苦E、咸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中药-3药性

中药-3药性

中药学——第三单元药性理论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一、四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

2.由于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具有程度上的差异,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

3.至于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中阻而致的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药并用,使寒热并除。

二、五味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1)辛味能行——行气、活血能散——发散①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血阻滞证;②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2)甘味能补——补益能和——和中、调和药性能缓——缓急止痛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食中毒等。

附:淡味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3)酸味能收——收敛能涩——固涩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此外,酸味药还常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附:涩味《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

(4)苦味:能泄、能燥、能坚①苦泄——通泄大便,治疗便秘。

降泄气逆,治疗咳喘、呕吐等。

清泄火热,治疗火热证。

②苦燥——燥湿作用,治疗湿证。

如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③苦坚——坚阴,又称存阴,即泻火存阴,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

中药学第三单元药性理论试题及答案归纳

中药学第三单元药性理论试题及答案归纳

中药学第三单元药性理论一、A11、下列哪项不属于寒凉药的功效A、凉血解毒B、滋阴除蒸C、引火归原D、清心开窍E、凉肝息风2、“以热治寒,而寒拒热,则反佐以寒药而入之”体现的治法为A、寒热并用B、寒者热之C、热者寒之D、寒因寒用E、热因热用3、黄柏泻火存阴的作用体现了五味中的A、辛B、甘C、淡D、苦E、咸4、涩味药多用于治疗A、胃热消渴B、水肿、小便不利C、胸胁苦满D、恶心呕吐E、虚汗、遗精、滑精5、属于“以毒攻毒”的治疗原则的是A、水银治疗疥癣B、雄黄治疗白血病C、水银治疗疔疮恶肿D、砒霜治疗疥癣E、雄黄治疗瘰疬瘿瘤6、认为马钱子无毒的著作是A、《本草纲目》B、《中国药学大辞典》C、《内经》D、《金匮要略》E、《难经》7、关于正确看待中药的毒性说法错误的是A、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B、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C、正确对待临床的使用D、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E、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酒制则升B、姜炒则散C、醋炒收敛D、盐炒下行E、以上都对9、下列药物中属于沉降药的是A、山楂B、麻黄C、升麻D、黄芪E、薄荷10、升浮药物的药性不包括A、辛B、甘C、酸D、温E、热11、下列哪项属于沉降药A、菊花B、旋覆花C、金银花D、辛夷花E、野菊花12、下列哪一组性味的药物,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A、甘、辛、凉B、辛、苦、热C、辛、甘、温D、甘、淡、寒E、酸、咸、热13、以下哪项不是沉降药物的作用A、清热泻火B、降逆平喘C、息风止痉D、开窍E、重镇安神14、关于副作用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A、在以常用剂量服用药物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B、毒性反应C、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D、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E、指在以过量剂量服用药物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15、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A、剂量过大B、误服伪品C、制剂服法不当D、配伍不当E、以上全是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第三单元药性理论
细目一四气
细目二五味
细目三升降浮沉
细目四归经
细目五毒性
细目一四气
要点一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清凉泻热)
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温阳散寒)
要点二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温热药用治阴寒证,寒凉药用治阳热证。

2.寒与凉、热与温之间程度上的差异。

3.寒热错杂之证,寒药与热药并用。

真寒假热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证用寒药。

细目二五味
辛:能散、能行。

作用:发散、行气行血。

治疗:表证、气血阻滞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

甘:能补、能和、能缓。

作用: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

作用:收敛、固涩。

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

作用: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
治疗: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如黄芩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泻热通便,黄连清热燥湿,苍术苦温燥湿,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

作用: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等
淡:能渗、能利。

作用:渗利小便。

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等。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
治疗: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

辛能散、能行发散、行气行血
甘能补、能和、能缓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
苦能泄、能燥、能坚
坚阴(泻火存阴)
咸能下、能软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淡能渗、能利渗利小便
涩同酸味药
细目三升降浮沉
1.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
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
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

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轻重有关
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
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
某些药也有特殊性,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部分药物本身就具有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

3.药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影响有关
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也随之下降;
少量沉降药与大队升浮药同用,随之上升。

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的因素
味辛、甘,性温、热—升浮;
四气五味
味酸、苦、咸,性寒、凉—沉降。

质轻—升浮(旋覆花例外)
质地轻重
质重—沉降(苍耳子例外)
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性散,
炮制
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升浮药配伍大量沉降药—沉降;
配伍
沉降药配伍大量升浮药—升浮。

要点二升降与浮沉不同的作用
升浮药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活血消癥、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作用。

(上升、向外、温热、行走)
沉降药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
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作用。

(下行、向内、寒凉、收敛)
要点三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
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
病势上逆者,宜降;
病势下陷者,宜升。

细目四归经
要点一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归经理论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药物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药性理论。

细目五毒性
要点一毒性的含义
1.古代药物毒性的概念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2.现代药物毒性的概念
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所谓
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要点二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副作用是指在以常用剂量服用药物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要点四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剂量过大;
2)误服伪品;
3)炮制不当;
4)制剂、服法不当;
5)配伍不当。

经典例题
不属于寒凉药物具有的功能的是
A.清热泻火
B.滋阴除蒸
C.温里散寒
D.凉肝息风
E.清热利尿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寒凉药的功能为: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
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清凉泻热)。

五味中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坚阴功效的是
A.辛
B.苦
C.甘
D.咸
E.酸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苦:能泄、能燥、能坚。

作用: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

A.辛
B.苦
C.甘
D.咸
E.酸
1.能燥湿坚阴的药物是
2.能下、能软的药物是
『正确答案』BD
『答案解析』1. 苦:能泄、能燥、能坚。

作用: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

2.咸:能下、能软。

作用: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下列哪项大多属于升浮药
A.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
B.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的药物
C.味属辛、甘,气属寒、凉的药物
D.味属苦、酸、咸,气属温、热的药物
E.以上均不正确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

下列哪项不是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A.剂量过大
B.产地不适
C.炮制不当
D.制剂、服法不当
E.配伍不当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剂量过大;
2)误服伪品;
3)炮制不当;
4)制剂、服法不当;
5)配伍不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