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共3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共3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共3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1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一、教材分析《外国诗两首》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有两篇诗歌,分别是英国诗人羅伯特·彭斯的《向未知的海洋》和美国诗人迪伦·托马斯的《没有完美的微笑》。

《向未知的海洋》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展现了英国人向未知探索的冒险精神,赞美了孕育荣光的大海和人类敢于挑战命运的勇气。

《没有完美的微笑》则是一篇抒发迷茫和无奈情感的诗歌,通过一个女子的微笑,表达了作者对于无奈的人生和坚定的信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掌握《向未知的海洋》和《没有完美的微笑》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2. 学生能够分析《向未知的海洋》和《没有完美的微笑》的诗歌语言、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学生能够写作文,并结合所学的课文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1.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是传递人类情感的艺术,使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世界的探索,使学生对于生命和存在方式的思考更加深入。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景演示法、情感表达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情景演示法为主,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不断转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1. 教师播放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想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简单谈论海洋的特点。

第二步:前置知识引入1.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向未知的海洋》。

2. 分析例句:“像有生命的波浪翻卷,/汹涌着,含着欢喜。

”3. 提问:为什么会有“欢喜”?第三步:精讲课文1. 教师依次讲解《向未知的海洋》和《没有完美的微笑》的内容和结构,阐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分析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如对比、借喻等。

3. 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情感表达。

第四步:合作探究1. 举办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无畏勇气”和“人生信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题目:请结合《外国诗两首》的内容,分析两首诗中的情感表达。
解答:通过分析两首诗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外国诗两首》中的两首诗都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例如,《夜莺》中,诗人通过描绘夜莺的歌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而《秋日》则通过对秋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两首诗都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三、课堂讲解(15分钟)
1. 对比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2. 解读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品味诗歌美感。
3. 结合课本注释,深入剖析诗歌的语言魅力。
四、互动讨论(5分钟)
1.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两首诗的某一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首诗的主要特点。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外国诗与中国古代诗歌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可能在理解外国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方面遇到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难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讨论中,也可能存在部分学生表达不自信、沟通能力较弱等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在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互动讨论中,培养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增强了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
- 在诗歌朗诵和赏析活动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例题5:
题目:请分析《外国诗两首》中的诗歌语言。
解答:《外国诗两首》中的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例如,《夜莺》中的语言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有趣。而《秋日》则运用了自由诗的语言,诗行长短不一,语言流畅自然,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两首诗的语言都与其主题和情感相契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外国诗两首》,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详细内容包括对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写作手法等。

2. 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两首诗的深入理解,把握其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诗句的解析,诗歌鉴赏方法的传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两首诗的作者、背景,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两首诗,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4.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句解析和诗歌鉴赏的实践操作。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进行讨论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外国诗两首》2. 内容:a. 《飞鸟集》作者:泰戈尔背景: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人生哲理b. 《夜莺》作者:济慈背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

b. 请从《夜莺》中选取一句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a. 示例:《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

b. 示例:例如“夜莺,不是凡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外国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本教案主要围绕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文学,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具体教案安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两首》的作者及背景;2. 理解《外国诗两首》的主题与意境;3. 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外国诗两首》的背景及作者,引发学生对这两首诗歌的兴趣;2.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一首诗,呈现诗歌全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第一首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5.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二首诗,同样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6. 分组讨论: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7.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8. 总结与展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教材《外国诗两首》、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资料等;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将对《外国诗两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收获知识,感受文学之美。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两首外国诗《蝈蝈与蛐蛐》和《夜莺》。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

3.通过诗歌欣赏,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蝈蝈与蛐蛐》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蝈蝈和蛐蛐的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种昆虫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蝈蝈和蛐蛐有什么印象?它们在诗歌中会有怎样的寓意?2.阅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这首诗的第一印象,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蝈蝈、蛐蛐、秋天等。

提问:诗中的蝈蝈和蛐蛐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分析诗歌的情感,如喜悦、悲伤、孤独等。

提问:诗人是如何通过蝈蝈和蛐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4.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诗人想通过这首诗传达什么信息?5.小结第二课时:《夜莺》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夜莺的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夜莺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夜莺有什么印象?它在我国文化中有什么象征意义?2.阅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这首诗的第一印象,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意象,如夜莺、春天、爱情等。

提问:诗中的夜莺代表了什么?它与春天和爱情有什么关系?分析诗歌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思念等。

提问:诗人是如何通过夜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4.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诗人想通过这首诗传达什么信息?5.小结第三课时:诗歌欣赏与创作1.欣赏诗歌让学生欣赏其他外国诗歌,如《致大海》、《野草》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欣赏这些诗歌时,有哪些感受和发现?2.诗歌创作鼓励学生以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西风颂》和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第四章《诗歌》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两首诗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美。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风和生活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西风和生活给我们启示。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两首诗,初步感受诗歌韵律和节奏。

3. 例题讲解对比分析两首诗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讲解诗歌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4. 课文分析(1)雪莱《西风颂》:西风象征意义、诗歌意境和哲理。

(2)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生活隐喻、诗人人生观。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方法,对两首诗进行鉴赏。

6.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首诗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雪莱《西风颂》:西风象征意义诗歌意境和哲理2.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生活隐喻诗人人生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两首诗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谈谈你对两首诗情感表达理解。

2. 答案:(1)象征意义:西风代表革命力量,生活代表人生道路。

隐喻手法:通过西风和生活象征,表达诗人思想和情感。

(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两首诗情感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象征意义把握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1)查找更多关于雪莱和普希金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2)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或生活为主题诗歌,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风颂》和《假如生活欺骗你》,我设计一个实践情景引入环节。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2)夜莺颂
-夜莺,不是凡鸟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请结合所学,分析《飞鸟集》和《夜莺颂》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仿写一首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艺术特色。
2.答案:
(1)分析要点:两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情感表达。
(2)示例:以《飞鸟集》为例,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确保导入、课文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在重要环节适当留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课堂提问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注意提问的顺序和深度,由浅入深,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
四、情景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创造与诗歌氛围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解读《夜莺颂》中“夜莺,不是凡鸟”的寓意。
4.随堂练习:
(1)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进行朗读并分享感受。
(2)仿写一首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艺术特色。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
1.标题:《外国诗两首》
2.内容:
(1)飞鸟集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学生的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加课堂互动。
四、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分析作业和随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反思评价方式是否全面,是否能够有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通过对诗歌语言、意象、节奏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波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材背景《外国诗两首》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之一,选自美国文学家爱默生的诗歌。

本单元主要以阅读理解和写作为主线,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引导学生体味文学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意思和主旨;2.熟悉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3.了解并理解爱默生的文学思想。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美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2.培养学生对中外名家文学的欣赏和感悟,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课堂1.听一段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

2. 阅读诗歌1.教师分别讲解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教师引导学生破诗歌的结构和意义,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3.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默读,理解诗歌的含义。

3. 文学鉴赏1.学生进行诗歌的分析和鉴赏,通过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维度进行鉴赏和解读诗歌。

4. 诗歌创作1.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2.学生自由创作一篇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3.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写的小诗进行修改和润色,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让学生总结今天课堂的收获和感受;2.教师向学生反馈,肯定学生的发言和表现;3.教师布置课后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外国诗两首》的意义和主旨;2.熟悉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学生深入理解爱默生的文学思想;2.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具体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飞鸟集》为印度诗人泰戈尔所作,主要描绘了飞鸟与天空的和谐之美;而《夜莺》则是英国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展现了夜莺歌声的神奇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飞鸟集》和《夜莺》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和评价泰戈尔与济慈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及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济慈在《夜莺》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飞鸟与夜莺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之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课文解析:a. 分析《飞鸟集》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飞鸟与天空的和谐关系。

b. 讲解泰戈尔在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飞鸟象征自由,天空象征包容等。

c. 分析《夜莺》中的象征手法,如夜莺象征永恒、美好等,以及济慈如何通过描绘夜莺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飞鸟集》a. 主题:飞鸟与天空的和谐之美b. 意境:自由、包容c. 艺术手法:象征2. 《夜莺》a. 主题:夜莺歌声的神奇魅力b. 意境:永恒、美好c. 艺术手法: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包括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泰戈尔和济慈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诗歌创作特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难点: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学习莱蒙托夫的《祖国》1.朗读全诗,初步感受2.续写诗句,体验情感(1)教师示例,如:祖国啊,我爱你那野火冒起的轻烟,因为它们在我的眼里恰似一支优美的小夜曲,是那样美妙动人!(2)学生活动。

(3)师生交流,形成如下句子:祖国啊,我爱你那小山上闪着微光的白桦,它们正像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亲密无间、坚贞不渝。

祖国啊,我爱你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从那里飘出的是和美的交响曲,温馨的春之歌。

祖国啊,我爱你那醉酒的农人的笑谈,那笑谈里有着多少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和乐啊!祖国啊,我爱你那农人们伴着口哨的舞蹈,舞姿里有着生活的多姿多彩,伴和着生活的甜美怡人!……3.改写诗句,歌唱祖国(1)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温馨宁静质朴简单美不胜收刻骨铭心(2)教师出示自己的范文,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平常而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地爱着这片土地!....,因为,我刻骨铭心(3)学生活动,交流。

二、学习休斯《黑人谈河流》1.了解背景(1)教师讲解相关知识。

关于黑人: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

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

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地统治者的侵略,许多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黑人获得自由。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1.1 设计依据1.1.1 课程标准的要求1.1.2 学生的实际情况1.1.3 诗歌内容的特点1.1.4 教学方法的选择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背景介绍2.1.1 第一首诗的作者及背景2.1.2 第二首诗的作者及背景2.1.3 诗歌的文学地位和影响2.1.4 诗歌的翻译及解读三、教学内容3.1 诗歌内容解析3.1.1 第一首诗的主题及意象3.1.2 第二首诗的主题及意象3.1.3 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1.4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4.1.2 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4.1.3 能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情感表达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4.2.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2.3 通过创作和表演激发创造力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尊重4.3.2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美好情感4.3.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的理解5.1.2 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5.1.3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的欣赏5.2 教学难点5.2.1 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理解的表达5.2.2 诗歌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理解5.2.3 诗歌的深度解读和个性化解读的引导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PPT课件6.1.1 包含诗歌文本6.1.2 包含作者及背景资料6.1.3 包含重点难点讲解6.1.4 包含课堂活动指导6.2 打印的诗集6.2.1 包含两首诗歌6.2.2 方便学生阅读和标记6.2.3 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6.2.4 增加课堂的互动性6.3 音频资料6.3.1 包含诗歌朗诵6.3.2 帮助学生理解情感6.3.3 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6.3.4 丰富课堂的学习方式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播放诗歌朗诵音频7.1.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和情感7.1.3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7.1.4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7.2 学习诗歌7.2.1 分组朗读诗歌7.2.2 学生互评朗读效果7.2.3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和知识点7.2.4 学生提问和讨论7.3 分析诗歌7.3.1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7.3.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意象7.3.3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7.3.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4 课堂活动7.4.1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7.4.2 学生互相评改和反馈7.4.3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7.4.4 学生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7.5 小结课堂7.5.1 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7.5.2 学生回顾学习收获7.5.3 布置课后作业7.5.4 强调课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八、板书设计8.1 诗歌和作者8.1.1 突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地位8.1.2 方便学生随时回顾和记忆8.1.3 增加课堂的条理性和清晰度8.1.4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8.2 诗歌意象和语言特点8.2.1 通过关键词和图示展示诗歌意象8.2.2 标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8.2.3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8.2.4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九、作业设计9.1 诗歌背诵9.1.1 要求学生准确背诵两首诗歌9.1.2 检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9.1.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记忆技巧9.1.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9.2 诗歌解析9.2.1 要求学生书写诗歌解析文章9.2.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9.2.3 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9.2.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9.3 诗歌创作9.3.1 要求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9.3.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9.3.3 学生互相评改和反馈9.3.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教学效果评价10.1.1 学生课堂参与度10.1.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10.1.3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10.1.4 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10.2 学生学习反馈10.2.1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评价10.2.2 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困惑和问题10.2.3 学生对诗歌的喜爱程度和阅读习惯10.2.4 学生对诗歌创作和表演的体验10.3 拓展延伸活动10.3.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10.3.2 邀请作家或诗人讲座10.3.3 开展诗歌创作展览10.3.4 引导学生参与诗歌社团或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具与学具准备1.1 PPT课件1.1.1 重点关注诗歌文本的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材背景本课文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分别是英国诗人威廉·莎士比亚的《春天之歌》和美国诗人卢瑟福·斯图尔特·洛夫莱斯的《森林之夜》。

这两首诗歌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其中《春天之歌》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希望,而《森林之夜》则描写了森林中神秘的气氛和生命的力量。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天之歌》和《森林之夜》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及作者用词的含义•学习诗歌的词汇、句法和语言运用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考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让学生感受外国文学的魅力和文化底蕴•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学习诗歌中的生词、词汇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抒发•理解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的不同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散思维,拓展知识面。

例如,通过提出“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词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诗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课前阅读的任务或课堂讨论。

通过互动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体验教学法通过图像、声音、触感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例如,让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的图片或音乐,来提高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认识和感知。

五、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画、歌曲等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例如,播放《春之祭》的片段或先给学生播放《春天之歌》的歌曲。

2.阅读让学生在课前识读两首诗,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感受。

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诗歌理解和分析,包括生词解释、诗歌大意概括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导读:本文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

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设计(二)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济慈简介。

(见“资料链接”) 2.教师范读。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的内容。

(2)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外国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的内容。

(2)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2)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提高文学素养。

(2)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外国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课时本节课需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学习第一首诗,第二课时用于学习第二首诗。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外国诗的原文及其翻译版本。

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生平、创作年代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诗进行深入剖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两首外国诗的主题和意境;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接受外国文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两首外国诗的主题和意境;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接受外国文化的能力。

【教学方法】:听课、讲授、独立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诗歌,什么是抒情诗。

2. 师生共同品味两幅名画:(Teachers and students enjoy two famous paintings together:) Artist: Claude MonetTitle: Water Lilies IArtist: Vincent Van GoghTitle: Starry Night导入过程中,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给学生起到一定的文化背景铺垫。

二、讲授1. 教师放映PPT,让学生欣赏一首珍藏级的外国诗《黄昏》。

(A teacher shows a PPT, allowing students to appreciate a rare foreign poem "Twilight".)2. 师生讨论。

(Teacher and students discuss)3. 教师放映PPT,让学生欣赏另一首珍藏级的外国诗《一个人的战争》。

(A teacher shows a PPT, allowing students to enjoy another rare foreign poem "A One-Person War".)4. 师生讨论。

(Teacher and students discuss)三、关于通过两首外国诗,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和接受外国文化的能力的定位和意义1. 通过欣赏和讨论两首外国诗,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西方文学的主题和意境。

九上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上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上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和风格,掌握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2)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深层意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言和独特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表达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将一同走进外国诗歌的世界,领略两首经典诗作的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第一首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具体作者及背景根据所选诗歌而定)2、介绍第二首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四)精读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1)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

2、体会诗歌的意境(1)提问: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三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教学设想1.两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I生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

或者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多种背景音乐。

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学生准备1.第一课时前,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

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

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教案
蝈蝈与蛐蛐
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