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写作与思想》

合集下载

矛盾一生的苏雪林

矛盾一生的苏雪林

的女性 、 作 家、 学者的 多重 身份 决定 了她 文学批评主体的独特性 。
关键词 : 苏雪林 ; 传统 ; 批判; 矛盾
中图分类号 : 1 0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1 5 8 0 ( 2 0 1 4 ) l l —0 l 4 7 —O 2
随着 改革 开放 的深 入 , 大 陆 与 海 外 的 交 往频 繁
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同时 , 这些传统教育使苏雪 林 深受封 建传 统 文化 的影 响 , 在 她 的知 识 结 构 中传 统文化 占了很大部分 , 这也决定 了她不能与传统彻 底决裂。而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主要来源于她
的封 建家 庭 。
忙于做针线活, 忙于戏耍时, 她则正忙于汲取各种知 识的养料。对知识 的渴望和热爱使得她对叔父兄长
2 0 1 4年第 l 1 期 第3 O卷 ( 总3 5 9期)
吉林省教育学 院学报
J OU R NA L OF E D UC A T I ONA L I N S T I TU T E OF J I L I N P ROV I N CE
No .1 I , 2 0 1 4 Vo L 3 O To t a l No . 3 5 9
面对 婆婆 的虐 待 , 她 百般 忍耐 , 在立 志做 个完 美女 人 的这 条路 上 , 她 磨练 出 了无 数 与 长 辈 和谐 相 处 的才 能 。苏雪 林后 来 曾这样 描述 过 自己那 封闭 的家庭 环 境: “ 极其 封 闭固陋 ” 的, “ 所 吸收 的 空气 也是 一 种 发 了霉 的空 气 ” 。 这样 一 个农 民 出身 , 最 终 发展 成 官
出封建 家庭 , 得到接受新 式教育 的机会 。那颗 不安 于 现状 的心 , 在新 的教 育思想和理念 的促 动下越 发地 活 跃起来 , 她 走 出了国门 , 去 国外 留学 , 至此走 上 了不 同

浅析苏雪林文学批评视角与思考立场

浅析苏雪林文学批评视角与思考立场

沈尹默 、 沈兼士及周氏兄弟 等人 归为“ 半路出家的诗人 ” 。 苏雪林 文学批评 的文学史意识还体现在她对女. 1 生作家文学 史地位的肯定与构建上 。苏雪林虽然按照“ 部 门” 来结构她 的评 论, 但她对女性作家给予了特别 的注意, 女性作家创作在苏雪林 的文学批评 文字中构成 了一道独特 的风景线 。她不仅单独评价
了冰心 、 凌淑华 、 庐隐等几位女性作家 的创作 , 而且在 《 几位女性 作家 的作 品》 中将 冰心 、 冯沅君 、 陈学 昭 、 庐隐、 石评 梅 、 陆晶清 、 谢冰莹 、 陆小曼 以及她 自己的作品进行 了整体论述 , 这在男性话 语 占主要地位的现代 文学批评 中是不多见 的。虽然苏雪林 没有 将 自己的批评放置到女性 主义 的语境 ,却在男性创作 的洪 流中 发现 了女性创作的独特性 , 将女性作家创作上升到史学的高度 , 使女性创作被重视 。
诗至李 氏而始有 , 在新诗界 中不能说他没有相当的贡献 。 只这一 点李 氏的诗便值得我们讨论了。 ” 苏雪林肯定 了李金发对中国象 征诗体 的首创之功 ,将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放 到整个 新 诗发 展的历程 中进行评价 ,肯定其诗歌是新诗 发展中的一个阶
朽的地位” 。在 梳 理 了 中 国诗 歌 的 历 史 之 后 , 她 认 为 要 想 真 正 表 现 民族 的情 感 、 思想 , 一 定要另取途径 , 不能 不说 苏雪林是有 历 史眼光 的。 这种从文化 、 历史视角评论文章的意识在现代 文学学 科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 它打破 了二十年代文学批评 中“ 印
苏雪林生长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苏雪林接受 的教 育多
他创作 之长 , 遂将其散文与朱 自清 、 叶绍钧 、 丰子恺归为一类 , 将

文体论上2文体类型

文体论上2文体类型

第二节文体类型散文是一个“种”文体,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可以把散文分成不同类型。

在古代,散文概念内涵非常宽泛,所涵盖的文章类别也很繁杂。

刘勰《文心雕龙》所分散行体文章就有三十三类。

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删繁就简,将包划分为十三大类。

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法,但都因为分类标准杂而显琐碎。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没有将文学散文与非文学的散体文章区别开来。

新文化运动伊始,首当其冲的是古代“散文”--文言文。

从反封建文化专制的目的出发,首先就是将文言改为白话口语,还文化予大众;然后是将其只为圣贤立言的功用,扩展到强调个人的抒情言志,使其成为文学文体的一个种类,甚至提出了“美文”的概念。

伴随着古代散文观念的变革和现代散文观念的形成,散文的分类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王统照在《散文的分类》①一文中,将散文分为历史类的、描写的、演说类的、教训的、时代的等五大类,这种分类依据的还是比较宽泛的散文概念。

这可以算作是比较成熟的现代散文分类出现前的一个过渡性分类法。

散文经过变革,很快就进入了发展与繁荣期。

作品多,自然类别多,分类方法、标准也就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种是按表现方式分类。

贺玉波《小品文作法》一书,将其分为三类:记叙小品,包括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抒情小品,包括感伤、欢乐、愤怒、暝想等;说理小品,包括讽刺、闲话、序跋等。

②另一种是按表现方式与表现内容混合分类。

苏雪林《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分为思想表现、讽刺、幽默、的文、游记、哲学幽默混合、日记、书翰、传记等九类。

③还有一种是按文体分类。

林慧文的《现代散文的道路》较有代表性。

作者按文体分为文与文学两大类。

其中文包括应用文、议论文和批评文。

文学类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而其中散文则分为小品、杂感、随笔、通讯四类。

④以上各种分类方法,大体上反映了现代散文创作的实际情况。

有些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当代散文理论界的各种分类法,也大体不出其境。

论苏雪林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创作

论苏雪林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创作
收稿 E l 期: 2 0 1 2 - 1 0 -1 0
以后她 有 影响 的作 品就很 少 了 。而这 个 时期 只是 苏 雪林 新 文学 创 作 的起 步 期 。 在 影 响 上 自然 难 以 和冰 心 争一 时 之长 短 。庐 隐 更是 纯 “ 五四” 式 的作 家 。 她 比任 何 其 他女 作家 都 具 有 “ 五四” 性质 , 她 赖 以成 名 的主观 浪 漫 、 极具 个 人气 质 的 “ 前 十年 的女作 家 的代 表作者 ” 。 但 和冰 心 、 庐 隐 等 广为 人 知 的五 四女 作家 相 比 , 苏雪 林 在 五 四
“ 冰雪聪明” 之誉 , 但 五 四 时 期 是冰 心 的 成 名 期 , 其
家 的苏 雪林 的开拓 性和 整体 性 。
当然 , 造 成 上 述 研 究 状 况 也 存在 一 些 主 、 客 观
点应 该是 没 有多大 疑议 的 。冰 心 曾以 亲历者 的 口吻
说: “ 五 四时 代 。我 们 的前 辈 有 袁 昌英 和 陈 衡 哲 先 生 ,与 我 们 同 时 的 有 黄 庐 隐 、 苏 雪 林 和 冯 沅 君
. 4 9.
成 于 这 一 时 期 。其 他 知名 女 作 家如 冯 沅 君 、 凌 淑 华
等 都 具 有 类似 的特 点 ,新 文 学 第一 个 十 年 过去 后 ,
颐、 苏频伽( 即 苏雪 林 ) 阿 、 杨 致殊 三 人担 任 主 要 编撰
工作 , 由于周 、 杨 二 人 皆不 擅 文艺 创 作 , 兼 之 当时 女 性 来 稿极 为稀 缺 ,在 赴 法 留学 前 的 大约 1年 中 , 苏 雪林 成 为 该 刊 文 艺 栏 目 的主 要 撰 稿 者 。她 后 来 在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青年项 目( 1 0 v J C7 5 1 0 1 4 ) 作者简介 : 丁增武( 1 9 7 2 -) , 安徽庐 江人 , 合肥学院 中文 系副教授 , 文学硕 士, 研 究方 向为 中国现 当代文学和文化 。

【中国文学名人】苏雪林简介

【中国文学名人】苏雪林简介

【关键字】中国文学名人苏雪林简介苏雪林传由于台湾海峡和政治的隔绝,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对苏雪林都有陌生感,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著作等身的学者,桃李满天下的教授。

一苏雪林,乳名瑞奴、小妹;学名小梅,字雪林。

后因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将“小”字省去,改为苏梅。

由法回国后,又以字为名,即苏雪林。

笔名有绿漪、灵芬、老梅、天婴等。

1899年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县丞衙门里,自嘲为半个浙江人,祖籍安徽太平县岭下村。

苏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当过县令,父亲受过高等教育,母亲出身于士宦之家,素以贤慧著称,给苏雪林以较大影响。

她幼时富有男性特点,好动、爱玩,凡男孩所爱的一些玩艺儿,抡刀、舞棒、扳弓射箭,以至去郊外捉蟋蟀、放风筝、钓鱼、捕鸟等她都爱玩,整日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叔叔、大哥哥们厮打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而同样年龄女孩子所喜欢的——擦脂抹粉、穿针引线之类的事情,却毫无兴趣,偶而做一两件这样的事也是笨手笨脚,不像样。

人们都说:苏雪林是一个男性化的女孩,被称之为“野丫头”。

由于祖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世俗偏见,苏雪林不能像男孩子一样读书,她七岁开始,才跟着叔叔及兄弟们“名不正、言不顺”地在祖父衙署所设的私塾里跟读,只是不解其意,囫囵吞枣地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女四书》、《幼学琼林》等。

在私塾里只跟读一二年,男孩子们都纷纷去学校读书了,她不得不辍学。

跟读辍学后,闲着无聊,便利用在私塾里学得的一二千汉字,从叔叔和哥哥那里借一些通俗小说当作课本自读。

久而久之,她不仅能读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也能粗读文言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之类的书,整日埋头于书海,自得其乐。

从此,一颗寂寞的心找到了新的寄托。

后来,苏雪林的叔叔、哥哥们都先后进入上海新式中学或大学,每年寒暑假回家都要带回一些新旧图书和当时流行的报刊,苏雪林便借机有挑选地阅读起来。

《史记》、《汉书》,她读过一些选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以及历代名家的专集也都涉猎个大概,连当时流行的译作《天演论》、《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十字军英雄记》等,也都读得着迷。

苏雪林

苏雪林

经历Biblioteka • • • • 笔耕80载 执教50秋 著述 65部 创作2000余万字
轶事
• • • • • “野丫头” 矛盾一生 “珞珈三杰” “反鲁斗士” 故园安息
与 鲁 迅 论 战
1936年11月12日写了《与蔡孑民先生论鲁迅 书》,拉开了她“半生‘反鲁’的序幕” 。过四 天,她又写下《与胡适之先生论当前文化动态 书》,继续对鲁迅进行抨击 。 1967年将大部分文章结集出版《我论鲁迅》, 其中加上附录共收集十八篇文章,她在《自序》 中谈到了出版此书的目的。我为什么要在这时出 版这本集子?其一、人家想必都知道苏雪林是反 对鲁迅的。“反鲁”几乎成了我半生的事业,但 为什么要反?究竟是怎样反法?则好像是没有人 能知道清楚。……因为这本书代表我个人对鲁迅 的“观察”、“感想”、“评价”。 也应该写一 点,所以一口气竟写了一篇两万七千字的《鲁迅 传论》和《我对鲁迅由钦敬到反对的原因》。但 我担心鲁迅偶像又将在台湾竖立起来,鲁迅崇拜 也将在台湾日益推广。
苏雪林
——另类才女
生平
• • • • • 原名:苏梅,字雪林 笔名:绿漪、灵芬 生卒:1897~1999 籍贯:安徽太平 职业:作家 画家 教授 文学评论家
民 国 二 十 二 年 在 武 汉 大 学
苏雪林(右)与林海音
苏雪林(右)与谢婉莹
“安徽才女” “文学祖母” “中国现代文坛常青树” “闺秀派”代表作家 女性作家中最优秀的散文作者
杜醒秋:
杜醒秋是一个出身于旧家族又经历新思潮 洗礼的知识女性,小说多侧面展现杜醒秋 徘徊于新与旧、情与理(礼)之间的矛盾 心理:向往理想之爱又强调“爱情的贞 操”,与未婚夫没有感情、深以包办婚姻 为苦却为了减轻母亲痛苦勉力践行婚约, 愤愤于旧势力旧传统的戕害人性又恋恋于 祖父、母亲等人身上的那种“崇高悲壮” 的旧式美德,先是激烈批判宗教的“反科 学”后又神往宗教信仰的“虔洁”、“热 忱”、“神乐”并最终皈依宗教……一个 新旧时代夹缝中苦苦挣扎的女性形象跃然 纸上。

中国近代才华横溢的十位女性作家

中国近代才华横溢的十位女性作家

中国近代才华横溢的十位女性作家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男性是当然的舞台主角,而女性无可选择地成了男性的陪衬。

在刀光剑影的朝代更迭中,女性的俪影仅是舒缓人们神经的调节剂。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出现过一些才华卓越的女性,她们不是以自己的美貌耀人,而是凭自己的才华名世。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已经有女性所作的诗篇。

此后汉末的蔡文姬、晋代的谢道蕴、唐代的薛涛,直到宋代的李清照、朱淑贞等等,可以说代不乏人。

她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证明了女性不单单为自身的自然价值而存在。

可是,在中华民族巨匠辈出,星汉灿烂的文化史上,这样的女性实在是太少了,而且正如她们是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附属物一样,她们的作品绝大多数也只是正统文学的附属物。

正如萧红所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五四”一声春雷打破了封建社会令女性窒息的牢笼,冰心、庐隐、石评梅、林徽因、张爱玲等女性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了,她们才华横溢,恰如枝枝红杏伸出墙来,与男性作家共同构筑了近代文化的满园春色。

从她们开始,女性作家的队伍逐渐扩大,到如今已经是灿若群星。

近代才华横溢的十位女性作家,她们是——名动上海滩,不染红尘焦火气的传奇作家__张爱玲;万水千山走遍,情遗撒哈拉的流浪者__三毛;自比狡兔三窟的孟尝君,灵魂却无处安放的__庐隐;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的__石平梅;萧风凄雨中苦苦挣扎,最终无奈早凋的__萧红;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近代第一才女__林徽因;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眼光里漾起心泉秘密的__陆小曼;与波澜壮阔的20世纪同行,与爱心同行的__冰心;红色政权里最亮的一颗星__丁玲。

(一)传奇才女张爱玲张爱玲,原名张瑛,1921年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其祖父为张佩纶,外曾祖父为李鸿章。

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次年考取伦敦大学,后因战事改入香港大学。

1943年,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同年发表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等。

导言是什么意思

导言是什么意思

导言是什么意思导言又称“导言”、“说明文”、“计划书”等,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最常见的写作方法。

它为作家提供了直接论述写作目标和要求的框架,也为其他作者提出新的写作要求。

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传统文章、论著中常出现的经典思想,但又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发展、充实和完善。

本文从导言自身发展规律出发,探讨导言这种文体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其本质就是给作品明确地提出主要的立意,并以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进行说明和阐述。

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它要求作者对所要表达的思想作出概括地阐述。

而通过这种概括所表达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最希望看到的、最生动而又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在这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导言”。

一、发展与演变导言是一种最常见的文章写作方式,但又是一种很难掌握的写作方法。

随着文字传播中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局限于文章中某一点字数或几句话的简短叙述,而成为更大范围内阅读人数和阅读时间最多、也是接受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

在此基础上,其又因其具有“导语”和”序号”两种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文章和文学论著中。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也被视为对文章写作方式乃至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文体。

纵观这一发展历程:“导言”最初是为文章或者著作提供明确而又简单的立意;但是随着对文章写作要求以及作者学识能力、写作水平以及在文学领域中地位等方面越来越高对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写作方法与技巧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一些作者就会尝试运用其他各种写作方法来“引导”读者来更好地阅读文学作品,也包括一些不懂汉语文字以及对汉语知识了解不多所造成认知障碍的读者。

因而“导言”这一文体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不断地改进发展。

它不仅能给作品提供一个清晰明确且便于理解记忆的立意框架,同时也有利于作者在写作中更好地把握自己所要表达观点与思想。

二、运用范围导言通常运用在长篇小说中,导言常常被当做一种重要的文体,它可以成为短篇剧本或小说集中的序章。

导言的主要作用是将作者已有的观点提炼出来,用逻辑严谨的论据来论证,达到说明事物真相的目的。

《苏雪林散文》是一本于2001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苏雪林散文》是一本于2001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苏雪林散文》是一本于2001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作者,苏雪林。

苏雪林ISBN,9787533914400。

页数,362。

苏雪林定价,。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6。

装帧,平装。

丛书, 世纪文存。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绿天秋趣·;绿天;鸽儿的通信;我们的秋天;扁豆;画;书橱;瓦盆里的胜负;五小汤先生;六金鱼的劫运;七秃的梧桐;小猫;收获;小小银翅蝴蝶的故事;小小银翅蝴蝶的故事之二;·履痕心迹·;黄海游踪;青岛的树;栈桥灯影;千石谱;花都漫拾;春山顶上探灵湖;培丹伦岩穴探奇;罗马的地下墓道;彭贝依古城的凭吊;·品茗话旧·;喝茶;山窗读画记;故乡的新年;童年琐忆;玩具和小动物;哑子伯伯的古听;最早的艺术冲动;兰溪县署中女佣群像;想起四川的耗子;子年谈鼠;林琴南先生;吴稚晖先生怀里昂中法学院;一个五四时代青年的自白;悼女教育家杨荫榆先生;适之先生和我的关系;幽默大师论幽默;陈源教授逸事;陈源教授的爱伦尼;《西滢闲话》;外冷内热的陈源教授;北风;纪念诗人徐志摩;关于庐隐的回忆;冰心女士的小诗;·人生苦旅·;母亲的南旅;光荣的胜仗;来梦湖上的养疴;巴黎圣心院;一封信;奇迹;献给阵亡将士的英灵;炼狱;绝笔日记一组;阅读苏雪林;《苏雪林散文》编后琐话;。

作者介绍。

苏雪林。

原名功小梅。

字雪林。

笔名绿漪。

天婴。

杜苦等。

安徽省太平县人。

生于浙江瑞安。

曾留学法国学习艺术。

后回国在几所大学任过教授。

1949年赴香港任职于真理学会。

次年至法国研究神话。

1952年转台湾做教授。

1973年退休。

苏雪林在台湾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兼写小说。

剧本。

传记和散文。

所著甚丰。

计有散文随笔集十七本。

除四十年代的《青鸟集》。

《屠龙集》外皆为在台湾完成。

曾获台湾“教育部”文艺奖。

走向学术化的批评:苏雪林1930年代作家论研究

走向学术化的批评:苏雪林1930年代作家论研究

在中国现代作家论 的发展进程 中, 作为现代女性文学批评家之佼佼者 的苏雪林 在学 院背景下 的作 家论写作 , 以典范的学者气息显现出了其作家批评 的独特品格。尽管这一时期有“ 闺秀派”1 [ 代表作家
之称的苏雪林并未写作 出极为丰富的作家论文本 但是 , 她以数量有限的作家批评建构的走 向学术化的 作家论批评体式 , 却无疑使得这位女性批评家成为中国现代作家论发展演进的历史谱 系中不应被遗忘
贫乏 , 而且不成系统 。第二 , 所有作家都在世 , 说不上什么 ‘ 盖棺定论 ’ 。又每个人作品正在层出不穷 , 你想替他们立个 ‘ 著作表 ’ 都难措手 。第三 , 那时候虽有 中国文学研究会 、 创造社、 左翼联盟、 语丝派、 新 月派各种不同的文学团体及各种派别的作家。可是时代变动得厉害 , 作家的思想未有定型, 写作趋 向也
性评析和比较 视野 中的感性 言说等 个性化方式 , 完成 了作 家论批 评体 式的基 本架 构。正是 凭借这 种 虽不 完美 却独具特 色的走向学术化 的作 家批评 实践 , 苏雪林奠定 了她在 中国现代作 家论发展 史上 的一席之 地。 关键 词 : 苏雪林 ; 家论 ; 作 学术化 ;9 0年代 13 中图分 类号 : 0 . 1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4 9 2 1 )2 0 7 6 17 0 2 (0 0 0 —02 —0
常改变 , 捉他们 的正 确面影 , 如摄 取飙 风 中翻滚 的黄 叶 , 为不 易 。 正 是鉴 于 开 设这 门课 程 的重 捕 正 极 ”
重困境 , 苏雪林 曾竭力推辞 , 但在陈源院长的坚持要求下 , 她只得应承下来 。就这样 , 出于高校教学的需 要, 善于明辨深思的苏雪林承担起 了这项具有挑战性的现代文学教学工作 , 成为了现代文学批评领域的 又一名垦拓者 , 她接替沈从文继续在武汉大学讲授“ 新文学研究” 门课程。不过 , 这 与沈从文以作家为

浅论苏雪林创作中的自传性

浅论苏雪林创作中的自传性

浅论苏雪林创作中的自传性作者:张文一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4期内容摘要:女作家苏雪林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于20世纪20年代登上中国文坛,她的很多创作中带有着明显的自叙传成分,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加以研究,探寻其作品带有较多自传性的原因并通过家庭书写与婚姻书写两个方面分析苏雪林作品内容与其生平之间的具体联系。

关键词:苏雪林自传性家庭书写婚姻书写苏雪林是20世纪20年代受“五四”影响所出现的一批女作家之一,她于创作、翻译、学术研究等方面均有涉猎,著作颇丰,各类作品共50余部,近千万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学者、教授。

苏雪林的作品常常从自身经历和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出发,采用个人视角进行写作来言说自己对社会、对情感、对人生的理解,剖析自己的生存价值。

她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棘心》、记录新婚生活的散文集《绿天》还有1993年出版的《浮生九四——雪林回忆录》都是带有鲜明的自叙传色彩的作品。

《棘心》几乎就是以苏雪林自己的留学经历和心路历程为蓝本的。

“我写自传可说为时甚早。

民国十六年,我即开始撰写《棘心》,记述我赴法留学三年内的事,笔锋也涉及我的幼年生活。

比《棘心》更早一年,我撰写《绿天》,纪念我的新婚。

”[1]她在《棘心》的序中也有写道:“有人或者要说《棘心》并不能算是一部纯粹的小说,却是作者的自叙传,是一种名实相符的‘写实主义’的作品,作者自己也并不讳此言。

”[2]一.创作缘起以个人为主体的自传与强调集体意识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相背离的,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少有自传或自传性质的作品。

而“五四”时期,大量西方文化与思想传入中国,“人”的概念被提出,“个性”和“自我”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由此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自传书写;清末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则带来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女子学堂的相继创办第一次使女性有机会步入校门。

这些铺垫最终使得现代女性自传书写成为可能。

苏雪林就成为这种进步的受益者之一,成为了一位有才情又接受过现代教育并且有一定开放思想的现代女作家。

名家散文经典:苏雪林散文精选

名家散文经典:苏雪林散文精选

名家散文经典:苏雪林散文精选苏雪林,中国青年文学家、散文家、诗人,曾任河南罢读社主席和河南省新文学活动总指挥,他于1951年出生,几十年来一直活跃在文学界,被誉为“中国文学一百家”之一,曾获得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文学奖。

他的散文作品涉及到人生、想、小说、北斗、社会、美术等多个方面,集中体现他的思想感悟和生活小趣,深入反映出中国文学水平智慧繁荣,他是当今乃至未来的中国文学家中经典人物。

苏雪林的散文作品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学的深刻理解。

他把他的文学能力用于探索中国的史、文化、哲理,每一篇文章都洋溢着他的智慧和洞察力。

他把中国历代文学历史与当今社会文化动态进行结合,使他的散文充满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例如,他在《顽童日记》一文中,现实而坦率地描述了孩子们在学校和家庭受到父母和老师压迫的经历,表达出他对中国当前社会现实的担忧;《携手走进婚姻》一文,他向我们提出要做一个真正的婚姻,要能够实现彼此的自由、充分的信任和坚实的爱的观点;《绿色的梦》一文着重表达他对环境的向往与保护愿景;《老树新芽》一文,他通过以具体的个人记忆来展现自己对古老、怀旧文明的赞扬和不懈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苏雪林的散文节拍优美,语言精妙,充满着射手般的准确性和士兵般的坚韧,使他的文学作品更显得饱满、流畅,令人沉醉。

此外,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深邃的情感内涵,他曾在一篇《大江大河》中写道:“这里的山流水风雨都是我的姑妈,小时候我总在它们的膀臂上追着蝴蝶累累,现在,山远水长,我却只作夕阳垂的望,看我的心上人,可还在这里么?”令人肃然起敬,感受到他对人生的苦闷和对情义的抒发。

苏雪林的散文,准确地捕捉了时代变迁,细腻地描绘出有关人物的形象,如鲁迅的《祝福》中的洪兴,则塑造出一个正义正直、勇敢起来的革命先行者,给人以高度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

总之,苏雪林的散文在抒发他对生活的观察,探讨思想和文化的全方位层面上都很有特色,可以说他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财富,也是中国文化思想精深中的精品。

苏雪林《新文学研究》对左翼文学的评价

苏雪林《新文学研究》对左翼文学的评价

苏雪林《新文学研究》对左翼文学的评价苏雪林《新文学研究》是对左翼文学进行评价的重要著作之一。

苏雪林认为,左翼文学是一种具有政治性和现实性的文学形态,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文学的方式批判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矛盾、传达政治主张,并促进社会变革。

在苏雪林看来,左翼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它通常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利益和声音,表现出阶级斗争的紧张和矛盾。

苏雪林认为,左翼文学要求作家对时代和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以其自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反映一定的现实和主张一定的理念。

然而,在苏雪林看来,过于强调政治性和现实性的左翼文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度追求政治性和现实性容易陷入政治宣传的误区,使作品失去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其次,一些左翼文学作品过于激进和极端,甚至忽略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他们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最后,在政治统治严密的时期,左翼文学往往会面临强大的审查和打压,导致一些作家被迫放弃自己的文学和意识形态信仰。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苏雪林认为,左翼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了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其次,它承载着人民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反映着社会群体的特定需求和利益。

最后,它激励了一代代文学人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促进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发展。

在总体评价中,苏雪林认为,左翼文学应当保持自治性,既必须拥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必须保证政治和现实意义的表达和批判。

同时,他也认为左翼文学需要在艺术和政治、思想和情感等方面找到平衡,避免过度突出某一方面而损失其他方面的文学价值。

最终,苏雪林呼吁文学人应当不断探索和创新,走出一条既有文学品质又有社会意义的道路,为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浅论苏雪林创作中的自传性

浅论苏雪林创作中的自传性

2019.04学教育内容摘要:女作家苏雪林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于20世纪20年代登上中国文坛,她的很多创作中带有着明显的自叙传成分,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加以研究,探寻其作品带有较多自传性的原因并通过家庭书写与婚姻书写两个方面分析苏雪林作品内容与其生平之间的具体联系。

关键词:苏雪林自传性家庭书写婚姻书写张文一浅论苏雪林创作中的自传性作家研究苏雪林是20世纪20年代受“五四”影响所出现的一批女作家之一,她于创作、翻译、学术研究等方面均有涉猎,著作颇丰,各类作品共50余部,近千万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学者、教授。

苏雪林的作品常常从自身经历和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出发,采用个人视角进行写作来言说自己对社会、对情感、对人生的理解,剖析自己的生存价值。

她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棘心》、记录新婚生活的散文集《绿天》还有1993年出版的《浮生九四———雪林回忆录》都是带有鲜明的自叙传色彩的作品。

《棘心》几乎就是以苏雪林自己的留学经历和心路历程为蓝本的。

“我写自传可说为时甚早。

民国十六年,我即开始撰写《棘心》,记述我赴法留学三年内的事,笔锋也涉及我的幼年生活。

比《棘心》更早一年,我撰写《绿天》,纪念我的新婚。

”[1]她在《棘心》的序中也有写道:“有人或者要说《棘心》并不能算是一部纯粹的小说,却是作者的自叙传,是一种名实相符的‘写实主义’的作品,作者自己也并不讳此言。

”[2]一.创作缘起以个人为主体的自传与强调集体意识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相背离的,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少有自传或自传性质的作品。

而“五四”时期,大量西方文化与思想传入中国,“人”的概念被提出,“个性”和“自我”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由此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自传书写;清末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则带来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女子学堂的相继创办第一次使女性有机会步入校门。

这些铺垫最终使得现代女性自传书写成为可能。

苏雪林就成为这种进步的受益者之一,成为了一位有才情又接受过现代教育并且有一定开放思想的现代女作家。

国民劣根性的挖掘与微观的社会批评--论苏雪林20世纪20年代创作中的国民性批判写作

国民劣根性的挖掘与微观的社会批评--论苏雪林20世纪20年代创作中的国民性批判写作

国民劣根性的挖掘与微观的社会批评———论苏雪林20世纪20年代创作中的国民性批判写作刘旭东(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①摘 要:20世纪20年代,苏雪林除了通过枟棘心枠等作品展开对内的自我追问,还把批判的视角指向外部世界。

她一方面在枟语丝枠上发表枟在海船上枠、枟归途枠等辛辣的杂文,对国人由内而外的种种劣根性进行了独到的刻画和尖锐的批判,另一方面则通过枟生活周刊枠上大量的时评写作来针砭社会时弊,呼吁社会改良。

关键词:苏雪林;社会批评;国民性批判中图分类号:I206畅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0X(2014)07-0063-04Discussionofdeep-rootedbadhabitsofcitizensandmicrosocialcriticism———AboutSuXuelin’sNationalcharacterCriticismin1920’sLIUXu-dong(YichunUniversity,Yichun336000,China)Abstract:Inadditiontoselfquestioningby“ThornyHeart”etc,SuXuelinalsocriticizedtheexternalworldin1920’s畅SuOnonehand,shepublished“OnAFishingBoat”,“OntheWayHome”andothercriticalessayin“Yusi”tocriticizesharplyanduniquelyonthedeep-rootedbadhabitsofcitizens,frominnertoexternal;ontheotherhand,shecriticizedtheshortcomingsofthesocietyandcalledforimprovementwithherlargequantityofcommentarywritingspublishedin“LifeWeekly”畅Keywords:SuXuelin;SocietyCriticism;NationalcharacterCriticism 学术界通常把1925年作为苏雪林思想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一年她奉母命回国履行了旧婚约,枟棘心枠和枟绿天枠二书也是在此之后完成。

论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思想

论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思想

论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思想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思想接近于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

她反对把道德从文学中剥离,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必须拥有健全的人格,在创作上尽量避免不道德的题材;相信文学是对最基本的人性的表现,贵在表现人类“基本的情绪”和不变的“人间性”,从而具有“永久的兴味”;反感因想象力或情感的泛滥导致文学形式的失范,推崇在理性节制下所产生的文学的力量。

从这种新人文主义倾向的文学思想出发,苏雪林对当时文坛的种种流弊提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看法,但由于道德、人格等概念有太大的个人性和主观性,导致她在某些作家作品上的判断产生偏执。

[关键词]苏雪林;道德;人性;理性刘旭东(1979-),男,宜春学院讲师,厦门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批评文论。

(江西宜春336000)苏雪林从1931年开始执教于武汉大学后,她的文学思想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对内审视自我、对外批判国民性的启蒙立场,转向接近于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立场。

她与梁实秋的关系很少有人提及,在悼念后者的文章中,苏雪林这样写道:“我对梁实秋先生的倾慕之情及与他精神上的契合,并不始于今日,可说差不多有一甲子之久。

”这所谓的“一甲子”,应该追溯到梁实秋与鲁迅之间那场关于人性与阶级性的论争。

从最早在卢梭问题上的针锋相对,到“硬译”一事再起波澜,最后在人性与阶级性问题上来回交锋,双方笔战了好几年。

论战的策略都是将对方的逻辑推到极致然后给予致命一击。

其实,平心静气而论,双方的观点都并没有那么极端。

鲁迅在给李恺良的回信中认为:对阶级性一词的修饰应是“都带”而并非“只有”,文学应该兼具阶级性和人性,只不过,他在梁实秋等自由知识分子貌似中立的立场上看到其为政府所用的倾向,所以才有《”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样的“诛心”之作。

梁实秋也并非认为文学只有描写人性而无其他,只是不愿看到左翼文人以阶级性的名义借文学鼓吹革命,从而使文学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

名家散文经典:苏雪林散文精选

名家散文经典:苏雪林散文精选

名家散文经典:苏雪林散文精选苏雪林,一位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散文作家,曾多次被评为“中国散文百年之星”。

他的作品给读者带来了无数的智慧和安慰,他会用温暖的文字找到灵魂深处,让人们感受到生活最原始的欢乐。

他独有的一种散文风格,多以自然为载体,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的丰盈,将自然的美丽意境传达给读者,引领读者沉浸在自然的情怀里,聆听自然的心声,伴随自然的拥抱。

苏雪林的一篇经典之作《桃花江》,用纯净的语言给读者展示了自然在桃花江里的精美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关注和体悟,作者用一种神秘而又优雅的语言,将上游桃花江的景象描绘得非常生动:“桃花源里,片片庄稼被蓝色的水仙花搅扰得灿烂,秋露点在蓝色的水仙花和青草上,洒出银辉的花瓣,犹如绢纱上的钻石...”语言的穿越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愉悦,感受到一种灵动的生机。

苏雪林的另一名作《欢乐河》,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的醉人之美,读者可以感受到欢乐河的净朴与宁静,作者将欢乐河的景象描绘得非常细腻,他写道:“欢乐河蜿蜒修长,惊蛰的春风滋润着欢乐河,枝头满布新绿,清风吹过,几只白鸽起舞飞翔,粉红的桃花穿行在湖面,跃起的水花把周边的景象点缀得无比美丽。

”此段描写,让读者开始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感受大自然的来自不同时空的欢乐。

苏雪林的作品里,古典与现代融合,孕育出一种强烈的美感,他的语言丰富多彩,令人流连忘返。

他的文字藉由深远的思考,提炼出人生最深处的温暖,我们能够以一种既在感官之中又超越感官之外的方式,沉浸在苏雪林的文字中,让心情放松,获得安息。

苏雪林的散文让我们看到生活与自然的真灵美,让我们静下来,静静聆听自然的心声,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拥抱,以此来涵养我们的心灵。

苏雪林的文字让我们用更加美好的心情,去感受生活中的色彩,去感受人生的欢乐,去感受自然的恩泽,是一种最浪漫的旅程。

苏雪林——卓有建树的新诗批评家

苏雪林——卓有建树的新诗批评家

苏雪林——卓有建树的新诗批评家
潘颂德
【期刊名称】《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散文大师、小说名家、功力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苏雪林,同时又是一位建树卓著的新诗批评家。

在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上,苏雪林以她众多的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诗人论、诗作论、新诗流派论,奠定了她在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上的地位。

三十年代初,苏雪林受聘于武汉大学文学院,筚路蓝缕,开设新文学课程,在自编的讲义中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众多名家名作进行了深入的评析,并撰写了几十篇作家作品专论发表在《文学》、《现代》等大型文学刊物上。

其中,新诗批评方面的文章则有:《论李金发的诗》、《论闻一多的诗》、《论朱湘的诗》、《〈杨鞭集〉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潘颂德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有序推进民盟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民盟渠县县委培养代表人士卓有建树 [J], 伍和平
2.季文美教授的8位在航空航天及其它领域卓有建树的学生 [J], 胡沛泉
3.新诗批评园地中的奇葩——论苏雪林的新诗批评 [J], 宋蓓蓓;尉鹏
4.新诗批评中的另一处风景——论苏雪林的新诗批评 [J], 邹婕
5.新诗美学的早期建树——朱自清新诗评论初探之一 [J], 张俊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与思想
动物仅有直接的感觉,也有喜怒惊怖的情感,但都由外界刺激所引起,非常单纯,和感
觉仅有少许的差别。

所谓思想是由联想、推想、及种种抽象的观念所构成,这惟有万物之灵的人类始能有之,始具有运用的能力。

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我想不外乎读书、思考、人生经验、与朋友讨论谈话诸端。

思想在人脑海里本来是杂乱的、片段的、不成条理和系统的,必须从口中说了出来,纸
上写了出来,才正式成为思想。

口中说与纸上写,正是整理思想的工夫。

一个人要登台演说,简单几句话可随口编成,洋洋数千言,那便非预先起个草稿不可,
至少也要记录几个要点,临时来补充、发挥。

这也是整理思想所不可少的步骤。

我们与学问见解都比我们高的人谈话,平日混乱一团的思想也每每会理出头绪,甚至得
到意想不到的灵感和启示。

孔子与子夏论绘事后素,子夏悟出“礼后乎”的道理。

孔子便非常高兴地说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弟子的学识固不及老师,偶然说一句聪明话,也可使老师自感不如,而有“起予”之叹。

俗又有“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的两句口号。

一夕的时间不过二三小时,如何容纳得十年书的资料?一个人说话无论怎样快,也不能把十年书的知识于一夕间灌输到另一人的脑中。

这两句口号真实的意义是:听话的甲方平日读书穷理,脑中已积蓄了许多的思想,惟苦于得不着思想主要线索不能将它连贯起来;或者那些思想只在歧路上徘徊,没摸到正确道路的鹄的,经由谈话的乙方一番指点,思想便豁然贯通,或者步趋上正确道路了,恍然若大梦之初觉,又若久处黑暗者忽然拨云雾而睹青天,遂不禁手舞足蹈,欢喜赞叹,而说出那两句口号来!
学问见解比我高者不可多得,剪烛西窗,快谈学问的机会,人生也少(因为在这种场
合,谈风月,比谈国家大事的次数多,谈苍蝇之微的兴趣,比谈宇宙之大又高得不知多少)。

我们要想把平日读书穷理所得来的思想,分成条理,作成系统,练习写作,倒不失为一个正当而可靠的途径。

思想乱堆在我们脑子里本来不要紧,要写出给人家看,那便非有条理系统不可,否则等于目前那些似通非通的现代诗,只有作者自己孤芳自赏,引不起读者的共鸣,那便完全失去文字的功用了。

我们想把思想作成条理系统,也很不容易。

写的时候,有时觉得千头万绪,纷如乱麻,
不知怎样才能理出一个纲领来;有时思潮汹涌,争先恐后地要一齐倾泻纸上,不知先写哪一句为是;有时思想主旨,有似断了络索的井底银瓶,再也钓它不起;有时找不到中心点,像人入太空,失去了重量,轻飘飘地没法落脚。

苦思良久,好容易思想上了轨道了,又好容易能顺利写下去了;又好容易一篇文章脱稿了。

自己再来读读:这一句话意又过于晦涩,应涂去另找显豁些的。

那一句又重复了,爽性给删了去。

这一段文字应该放在后面或中间,才不致显得脚轻头重,那么来移置一下吧。

那一段文字好像是孤立的,与全篇不能连贯,还要加上几句,或点窜一下,文章的脉络才得贯通,删改了又删改,琢磨了又琢磨,虽不能臻于“毫发无遗憾”之境,大体上总算可以见人了,这才誊清以为定本。

写过以后,自觉平日游积脑中的思想,借笔墨的疏导,竟变成了一股活泼的泉源,未成
形的思想,居然取得五官百骸,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婴儿,其轻松愉快,必有不可胜言者。

我们这样练习写作,多练习一回,思想也进步一回。

思想好像一把刀,久不磨必生锈,
常与写作的砺石相亲,刀口自然锋利。

写作像一柄斧,芟除你思想的枝蔓,只留精华。

写作又像一具过滤器,淘汰你思想的渣滓,只留澄液。

人每苦不能自知其面目,有了镜子才知自己仪容有否缺失,写作便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你思想的缺点叫你自图补救。

写作还有奇妙的功能哩,它好像你身体里的消化器官,可以把你所读的书,溶化而成为营养素。

又像是
一方大磁石安在你脑子里,使你可以吸收四面八方有益的资料。

一个人读了许多书而不知利用,无非是只“两脚书橱”,常练习写作,死的书便可以变成活的思想了,这不是消化功能吗?你写作时,常会感觉某项的知识不足,某家的学说你领解不大透彻,以后便要努力去猎敢了,用心去揣摩了。

你若是一个文人,写作时,每觉“辞汇”不够用,“藻翰”欠美丽,“遣辞布局”不能圆满,以后便要多读名家杰作,尽量去收集应用的文句了。

这样说,写作之于你不正是一块磁石吗?
写作教你头脑日益清楚,感觉日益灵敏,智慧日益增高,同时因多练习的缘故,你写作
的技巧又日臻成熟,终于使你成为一个作家,所以写作思想,又是相互为用的。

曾涤生给郑寅阶的信有一段话说写作对思想之益,甚为警策,特录之以结束本文:
至作文则所以沦此心之灵机也。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
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

自古名人,虽韩欧之文章,范韩之事业,程朱之道术,断无久不作文之理,故张子云:“心有所开,即便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