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8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8.第七章课程
第七章课程本章重点1、什么是课程?2、什么是课程论?3、决定课程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关系或者矛盾是什么?4、什么是教学计划?5、什么是教学大纲?6、什么是课程设计?7、泰勒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第一节课程概述一、什么是课程1、国内外对课程定义的三种主要理解。
〔p216-218〕(多选)(1)课程即知识: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知识体系。
典型表现为学科课程及其理论(单选),特点(多选)(2)课程即经验:只有真正被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才是课程。
有利于解决“教育中无儿童”或“重物轻人”的倾向(单选),特点(多选)(3)课程即活动:活动才是外在知识和主体形成经验的结合点(单选)2、课程的概念〔p218〕(名解2003.4、2004.10、2008.4)*3、课程论的含义〔P.218-219〕(名解2007.4)*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理论,从内容上看包括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和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这两个层面。
第一节课程概述二、课程的理论基础1、亚里士多德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并进行各阶段课程设置的第一人,他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划分教育阶段,并且为每个阶段设置相应的课程。
〔p220〕(单选)2、赫尔巴特是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的人,〔p220〕(单选)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内部基本关系(或矛盾)〔p222-118〕(论述2002.4,也可单、多选)*1、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应该学什么?)2、知识-能力(学了之后应该获得什么?)3、分科-综合(怎样安排学习内容?)4、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最终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取向?)〔(2002.4)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2005.4)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第二节课程的一般范畴一、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p229-231〕(多选)2、布卢姆对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p231〕(多选)二、课程结构1、一般结构(单、多选)(1)教学计划(课程计划)〔p223-224〕(名解,2002.10)*是对不同类型学校应该开设哪些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的分配、学年的编制等的总体规划(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p234〕(名解)*是对具体到某一门学科在一定教育阶段里的教和学的工作的具体规定(3)教科书:大纲确定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路的具体化。
高等教育学(第八章:高等学校的教学(二))
(4)在评价形式上,从成果性评价,发展到形成性评价,再发展到由 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
(5)在评价程序上,从仅按照教育测量结论衡量教育工作,发展到依 靠评价人判断教育效果是否符合教育决策者制定的教育目标,再发展 到评价人和教育活动参与人广泛接触,共同确定评价内容和实施方案。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1)在评价对象上,从评价学生个人学力,发展到评价课程,再发展 到以教育计划为主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2)在评价目的上,从通过教育测验来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发展到 评价教育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再发展到通过评价来改善教 育决策、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进步。
表二: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学生用)
1、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教学时间的支配得当; 3、使课堂气氛有利于学习;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5、保持讲授内容与教材一致性; 6、讲授生动、富有启发性; 7、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避免单调乏味; 8、教学内容充实、言之有物; 9、基本概念表达清楚、基本理论论证准确; 10、能清楚地表达每堂课的
四、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
(一)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概 述
1、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含义 广义的“教学水平”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及
教学活动的表现; 狭义的“教学水平”仅指教学活动甚至特指
课堂教学的质量状况。
2、高等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依据
一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条例。 二是高校学校的教育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 三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王道俊版《教育学》课后题第8章教学(中)
第8章 教学(中)课后思考题详解1.直观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何我们今天仍强调直观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答:强调直观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即不能把直观当做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不是直观得越多越好。
具体而言,原因如下:(1)单纯采用直观教学不可能实现教育目的直观教学是为了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采取呈现实物或模象等方法进行教学。
而单纯的一味的直观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2)直观教学运用不当亦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在教学中,不管教学是否需要,一味追求直观和多媒体的生动形象刺激与时尚,必然导致直观过多或直观不当。
这样做的严重结果,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时,而且将影响学生抽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可见,直观教学只有运用得当,才可能发挥其有益的作用。
如果运用不当或一味采用直观教学,则不仅不会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思想的提高。
因此,我们仍强调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
2.为何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启发教学原则?教师的启发与学生探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答:(1)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启发教学原则的原因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启发教学原则,其原因如下:①启发式教学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
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
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只有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
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确保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八章德育题库一、选择题1.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2.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4.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
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6、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A。
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7、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
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9.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0.在德育中,要注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贯彻了( )。
A.正面教育原则B.集体教育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1.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各科教学B.团队活动C.课外活动D.班主任工作12.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C.思想品德D.政治品德1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14.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 )是动力。
A.知B.情C.意D.行15.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
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16.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C.劳动D.共青团活动1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幼儿教育学第8章 幼儿游戏
幼儿教育学讲义第八章幼儿游戏一、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一)幼儿游戏的内涵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游戏。
即便是生活、劳动、学习等活动,幼儿也常常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或是将生活、学习、劳动的过程变成游戏活动。
可见幼儿喜欢游戏,还喜欢把他们的一切活动游戏化。
游戏化的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如游戏化的劳动,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劳动,但并不意味着劳动与游戏等同,并不意味着游戏化的活动成为了游戏。
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解决身心发展及其需要在现实中与实际能力之间的矛盾,让幼儿创造并参与游戏,到游戏中去满足需要,适应生长。
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幼儿游戏的水平,幼儿所玩的游戏内容、形式等与其实际身心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却没有明显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
对幼儿来说,他并没有明确意识到在某个游戏之后,自己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会做什么。
但是,并不是说这种学习没有目标,而,目标恰恰是隐含于游戏过程之中的,只要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游戏,就会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实现某些方面的发展目标。
经常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就能达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目标。
(2)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由于幼儿在游戏中总是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加上积极性、主动性高,因而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幼儿自己也不知道他是在进行学习。
(3)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动、好奇、操作摆弄物体、与人交往等需要,而不是成人要求他这样做,强迫他学习规定的东西。
所以,游戏中的学习完全是由幼儿的兴趣、喜好、探索等内部动机推动的。
09级《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八章 教学
➢ ①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分科任教年限
➢ ②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 机会
4.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 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 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 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领导下进 行的。教师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两点:承 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方式应当多样化。
(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 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学生 接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教 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教学的教育应当成 为教育者经常性的自觉追求。
在复式教学中,教师为某个年级学生授课 (称为直接教学),同时布置其他年级学生 从事各种作业和练习(称为间接教学或自动 作业)。
目前,在我国部分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农村地 区,特别是山区,复式教学形式仍然存在。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 课、时。
➢ ①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 固定的班级。
➢ ②课: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 分成许多连续而相对完整的小部分,每一小 部分为一“课”。
➢ ③时: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内 进行。
(3)课的研究与发展
(2)启发性原则
定义: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贯彻要求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高校组)-8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高校组)-8一、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1.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建议——______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A.《教育法》B.《教师法》C.《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D.《国际标准职业分类》解析: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建议——《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2.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就决定教师的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具有______的角色。
A.传道者B.社会服务者C.示范者D.研究者√解析:高校教师既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又是科学研究者。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3.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强烈的从业、乐业、敬业的动机,属于教师的______。
A.专业情操B.专业信念√C.专业态度D.专业知识解析: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专业信念是指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强烈的从业、乐业、敬业的动机,逐步树立为教育和科学现身的信念。
4.______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
A.专业技能B.专业情操C.专业知识√D.教学方法解析:专业知识是未来的高校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学》第八章-自测-题目与答案
一、单选题题目1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德育的实质在于()。
选择一项:A. 孝敬父母B.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C.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D. 尊重他人E. 育德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育德题目2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以下内容中不属于隐性德育内容的是()。
选择一项:A. 校园环境B. 班风C. 宿舍文化D. 教风E. 德育班会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德育班会题目3不正确获得1.00分中的0.00分标记题目题干在德育教育中,“抑其所短,扬其所长”是( )德育原则的要求。
选择一项:A. 长善救失B. 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C.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 疏通引导E. 知行统一反馈你的回答不正确正确答案是:长善救失题目4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规范性的内容和()的内容。
选择一项:A. 操作性B. 认知性C. 选择性D. 实践性E. 意义性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意义性题目5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严而有格,严而有方”暗含的德育原则是()。
选择一项:A.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B. 疏通引导C. 长善救失D.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E. 知行统一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题目6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属于哪种德育方法()。
选择一项:A. 榜样示范法B. 陶冶教育法C. 实际锻炼法D. 心理咨询法E. 认知明理法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心理咨询法题目7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通过对学生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选择一项:A. 心理咨询法B. 认知明理法C. 榜样示范法D. 品德评价法E. 自我修养法反馈你的回答正确正确答案是:品德评价法题目8正确获得1.00分中的1.00分标记题目题干在德育中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这属于()的德育原则。
教育学基础-第八章课程
第八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 )。
A.波西瓦尔B.洛克C.斯宾塞D.彼得•麦克费尔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2.下列不属于课程表安排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迁移性原则B.普遍性原则C.整体性原则D.生理适宜原则参考答案:B专家点评: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参考答案:C专家点评: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二、多项选择题1.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 )。
A.教科书B.活动指导书C.参考书D.讲义E.讲授提纲参考答案:ABCDE专家点评: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2.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 )。
A.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B.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D.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E.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ABCE专家点评: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初中阶段就应达到的目标。
三、填空题1.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体现了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的蓝图,对保证学校的实现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答案: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功能专家点评: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国开大学——教育学7-8章题库
第7章教学1、引起学习动机,是学生产生“我要学习”的需要,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准备)阶段。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准备/)阶段。
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体现的是教学过程的(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规律。
4、历史上实质教育派与形式教育派之间的论争,是关于(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之争。
5、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的教学模式,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创立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模式。
6、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一种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7、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属于(直观性原则)教学原则。
8、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师所采取的是(启发性原则)教学原则。
9、教师在教学中所遵循的,既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的教学原则是(巩固性原则)。
10、在教学中既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又要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这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要求。
11、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量力性原则/)。
12、教师运用语言连贯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法,属于下面哪一种教学法(讲授法/)。
简明教育学教程1、2、3、5、6、7、8、9、10章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B)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D)。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
A.模仿性B.目的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C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7.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B )。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8.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D)。
A.普通教育B.职业教育C.高等教育D.学前教育9.“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 D)。
A.强迫性B.民主性 C.基础性D.阶级性10.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B)。
A.生物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11.学校教育产生于(B)。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2.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A)。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二、辨析题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解析: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解析: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现代教育的特征。
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两大教育思潮。
《教育学》第八章
②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劳伊德•特朗普创立。 内涵: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 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 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大班课、小班课和个人独立研究各自所占的教学时间 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独立研 究占40%。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 其《大教学论》等著作中首先对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进 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后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明了 、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最后,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 论,是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 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所涉及的问题有: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1)古代学校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 (2)近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①班级授课制 发展历程:
特点: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 分类:演示法和参观法。
①演示法
定义: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 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要求: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B、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
C、讲究演示的方法。
②参观法
定义: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 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对实际事 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八章 教学(下)
第八章教学(下)1、(2008年10月)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都是()。
A.个别教学制B.分组教学C.班级授课制D.设计教学法【答案】A【解析】在古代社会,个别教学是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如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2、(2007年4月)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这是测验的()。
A.信度B.可靠度C.区分度D.效度【答案】D【解析】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3、(2007年4月)教师的备课工作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A.设计练习作业B.选取直观教具C.制订教学进度计划D.检查学生的学具【答案】C【解析】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4、(2006年1月)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练习复习D.考试【答案】B【解析】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5、(2005年1月)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分组教学B.个别教学C.班级授课制D.复式教学【答案】C【解析】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
6、(2008年4月)教学组织形式除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还有()。
A.田野教学制B.个别教学制C.分组教学制D.班级授课制E.团队训练制【答案】BCD【解析】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等。
7、(2006年10月){pz_填空}一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
【答案】《大教学论》|8、(2005年4月)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pz_填空}。
【答案】京师同文馆|9、(2008年4月)一堂好课应符合哪些要求?【答案】【解析】为了上好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课堂气氛热烈。
教育学各章节要点【八、课外活动】
• (目的性计划性、多样性趣味性、主动性指导性、年龄 特征)
•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 1、内容:1)社会政治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 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7)传统节 假日活动)8课外阅读活动 • 2、学科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但不是课堂 教学的补充或延伸,是学科的拓展。 • 3、课外活动的内容是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课外活动 的具体要求、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学校实际来安排的 • 4、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 5、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特点是 自愿结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人数以10到20人为宜, 主要有:学科小组、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等。 学科小组一般按年级组织,技术小组是以实践作业为主 的兴趣小组。
课外活动
• • • • •
一、重点掌握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课外活动的概念与意义 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3、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二、本部分知识考查往往以客观题形式出现,需 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主观型题目的可能性 较小,复习时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加以记忆: • 课外活动是什么样的活动? • 为什么要进行课外活动? • 如何进行课外活动?
试题举例 1、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是(),是以学习和研讨某一学科的知识 或培养某一方面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2、社会公益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和() 3、下列属于群众性活动的有()A竞赛活动B游览活动C参观访问D 报告讲座E社会公益劳动 4、()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 5、课外小组活动一般包括()A学科小组B技术小组C文艺小组D体 育小组E无线电小组 6、课外活动根据活动机能可分为(接受性活动)、(创造性活动 和(训练性活动)等形式 7、(单选、多选)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A群众性活动B 小组活动C社团活动D个人活动E校外活动 8、技术小组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来完成的 9、课外活动最主要的活动组织形式是() 1学科活动 2劳动观念劳动习惯 3ABCDE 4小组活动、自愿结合 小型分散灵活机动 5ABCD 7 ABD 8实践作业 9小组活动
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
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核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八大教学原则是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有这样一类考查形式,即以俗语或名人名言进行考察,今天我们一起来总结下考试中常见的这些话。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既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道德品质。
此原则体现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考点有:文以载道,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体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
考点有见之不若知之,之之不若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做合一;力行而近乎仁;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是没有意义的;乌申斯基说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
理论不能脱离实际,思想不能离开事实。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师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
常考语句有: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是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启发性教学原则指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规律。
常考语句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好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坏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循序渐进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常考语句有: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朱熹——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
巩固性原则,指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带领学生准确无误的呈现知识点,其实指的就是多多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德育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还有一种更为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3、中学德育的意义是什么?(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4、简述中学德育的目标。
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
1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告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8、什么是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9、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0、什么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11、什么是德育方法?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惩罚法12、什么是德育模式?当代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各种德育模式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是什么?认知模式(皮亚杰、柯尔伯格)、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13、试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①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中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中学生的精神世界。
③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中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
14、简述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15、试分析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第八章德育1、德育的概念: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施加影响,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是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构成。
这五个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
一方面、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内容和任务;另一方面,它们又相互作用。
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3、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答: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就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品德的发展。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首先,要注意全面性。
其次,要注意多端性。
再次,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教育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4、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答: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2、德育过程要善于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要组织各种活动和交往。
其次,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5、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答:1、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各种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之间构成矛盾,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往往就是各种矛盾的转化。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积极转化,首先,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各要素内部的矛盾,要促进他们向积极方面转化;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各个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要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转化。
其次,协调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辨证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7、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那些?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
8、贯彻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9、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10、当代影响最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11、简述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答:第一,柯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来说是可信的,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柯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
第二、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
应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
第三、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经验,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
12、当前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答:首先,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中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也不能低估。
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但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也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内负面影响。
再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中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
但同时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中学生的心灵。
13、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答:第一、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末得到落实。
第二、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第三,造诣内容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第四、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第五、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14、简述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答:第一、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第二、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德育目标。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第四、积极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
第五、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第六、因地制宜开发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