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口服药物的吸收-4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45
(三) 定位释药制剂
将口服药物直接输送到某一特定消化道 部位释放的制剂称为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目的: 1)避免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灭活; 2)避免缓控释制剂吸收不完全; 3)为了治疗胃肠道局部疾病。
46
1、口服胃滞留制剂
使药物在胃内排空速率降低,滞留时间延长, 与胃粘膜接触面积增大,提高药效。
药物
水中的 溶解度 ( g/ml)
洋地黄毒甙元 洋地黄毒甙 雌三醇 灰黄霉素 硝基安定 苯巴比妥
10 17 29 15 43 1400
在 0.05mol/L 环糊精溶液中的溶解度
(
-CD G- -CD g/m-l)CD
G- -CD
260
330
730
4400
100
100
1300
5800
32
30
710
2600
16
16
21
19
61
60
120
130
1900 1900
4500
4500
G-α-CD, G-β-CD:葡萄糖基环糊精
25
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 混合与制粒
1、混合
不同混合方法产生不同的分散表面积,从 而影响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 例:华法林-乳糖,溶剂分散法>直接混合
2、制粒
不同制粒方法所得颗粒的大小、硬度等均不 同,致使药物的崩解存在较大差异。
①降低粘液粘度和弹性; ②提高膜的流动性; ③膜成分的溶解作用; ④与膜蛋白相互作用。
促进药物细胞旁路转运机制:
①增加细胞旁路的水吸收; ②扩展细胞间隙,增加通透性。 ③破坏细胞内外的Ca2+平衡
39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非线性动力学:有些药物的体内过程,不能用一级速度过程或线性过程表示,存在较明显的非线性过程,体内过程呈现与线性动力学不同的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动力学,也称为剂量依赖药物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有相对生物利用度( )和绝对生物利用度( )。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相对量。
多剂量给药:指药物按一定的剂量、一定的给药间隔,经多次给药后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给药方法。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当多剂量给药达稳态后,在每个间隔时间内的C-t曲线下面积为一恒定值。将这一面积与间隔时间τ的商,称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负荷剂量:一般临床上常采取首次给药剂量加大的方法,实现快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目的,以后药量仅给以维持剂量即可。这种首次给予的较大剂量称为负荷剂量或首剂量。
5.药物代谢反应:Ⅰ相反应——引入官能团(氧化、还原、水解)大多脂溶性药物代谢后生成极性基团,极性增大,脂溶性降低,利于排泄。
Ⅱ相反应——结合反应,药物的极性基团;Ⅰ相反应生成极性基团与机体自身成分结合(Ⅰ相反应生成物可能直接排泄出去,或经结合反应以结合物形式排泄)。㈠葡萄糖醛酸结合。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UDPGA)㈡硫酸结合。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酯(PAPS)㈢氨基酸结合。㈣谷胱甘肽结合。㈤甲基结合。㈥乙酰化反应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一)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二)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三)膜动转运(胞饮与吞噬、胞吐)
2.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是生物制剂和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规律的研究,是制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而生物药剂学则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果的研究。

本文将分别介绍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应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一、生物药剂学1.基本概念生物药剂学是研究生物制剂在体内的活动规律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生物制剂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

生物制剂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效力,能够精准地靶向疾病靶点,因此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2.研究方法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体外实验主要是通过细胞培养和体外功能测定等方法,研究生物制剂在细胞级别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动物模型实验则是通过建立各种动物模型,研究生物制剂在体内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特性。

临床试验则是通过人体试验,评估生物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3.应用生物制剂在临床药物研发和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单克隆抗体药物可以用于癌症治疗、免疫性疾病治疗等;基因治疗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罕见病等。

生物制剂在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稳定性差等。

4.发展趋势随着生物技术和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制剂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生物制剂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靶向释药系统等。

另外,生物制剂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品种丰富,也将会为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二、药物动力学1.基本概念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规律直接影响到药物的药效学特性,因此药物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药物动力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ADME特性,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等过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章 药物的分布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1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是影响体内分布的 重要因素
药物和体内蛋白多通过H键和范德华力反 应生成药物-蛋白质复合物的过程称为药 物-蛋白结合 (drug-protein binding,dpb)
22
人体血浆中有6%~8%的蛋白质,共60 多种,其中与dpb(药物-蛋白结合)有 关的主要有三种
白蛋白:60% 结合α大1-多酸性数糖酸蛋性白-药AG物P 和
20
主要通过类脂质屏障和管壁膜孔
膜孔在转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水溶小 分子多由其通过
膜孔的大小数目及面积对膜通透性影响 重大
【例】肝窦
“窦”:管壁缺口→肝窦、孔径大通透性好,
药物容易进入肝脏;而脑部组织血管内壁致密
,间隙少,通透性差,水溶性药物及极性药物
很难进入;肠道和肾毛细血管壁允许低分子量
水溶性药物透过
E
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F
18
注意: 当一种药物具有较大的分布容积时,此 药物排除就慢,比那些不能分不到深部 组织中的药物药效要强,毒性也越大。
19
血流量丰富的组织器官中药物的分布迅 速而且数量更多
【例】再分布现象 静脉注射麻醉药硫喷妥钠, 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 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 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量少 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 人迅速苏醒 A
2
第一节 概述
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由 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体液 和细胞的转运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
药物吸收 血液 脏器、组织 疗效
靶器官、靶组织
毒副作用
3
药物分布的特点
分布是一个与吸收、代谢、排泄有关的 一个非均匀过程 分布与药物定时、定位、作用方式、作 用强度有关,从而影响药物的有效性与 安全性 分布过程可能较快,亦可能较慢 分布后小部分药物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发 挥作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

BCS: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Css(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阿霉素;是一个有效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对心脏的毒性较大,常常使用受到限制。

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用的时间或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包合作用:将药物分子包钳与另一种物质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制剂技术崩解:系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解成碎粒的过程表观分布容: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时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关联起来的比例常数。

表观分布容积: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间的一个比值,意指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液体总容积,并不代表具体生理空间。

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

波动百分数: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值的百分数。

波动度: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稳血药浓度的比值。

残数法:是药物动力学中把一条曲线分段分解成若干指数函数的一种常用方法。

肠肝循环:有些药物可有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有些在肝代谢为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代谢产物,在肠道被菌丛水解成固体药物而被重吸收,这些直接或间接在小肠肝脏血循环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促进扩散:是指某些药物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

达坪分数fss(n):是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Css的分数。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又叫生物转化。

单纯转运;是指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差限制过程。

单室模型:假设机体给药后,药物立即在全身各部位达到动态平衡,这时把整个机体视为一个房室,称为一室模型或单室模型,单室模型并不意味着所有身体各组织在任何时刻药物浓度都一样,蛋要求机体各组织药物水平能随血浆浓度变化而变化。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口服药物的吸收
定义:(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
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入胞作用(endocytosis) 出胞作用(exocytosis)
胞饮作用(pinocytosis): 摄取的药物为溶解 物或液体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摄取的物质为大分子 或颗粒状物
回肠
6.5~7.5 200~350
盲肠/右结肠 5.5~7.5 90~150
左结肠/直肠 6.1~7.5
很大 较小
转运时间 0.5~3 (hr) 6 (sec) 1.5~7(hr)
14~80 (hr)
2020/6/15
17
(一) 胃
• 胃黏膜表面虽然有许多褶壁,但由于缺乏绒毛,吸
收面积有限,酸性药物可吸收。 • 成人每天分泌约2 L胃液。胃液含有以胃蛋白酶为主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paracellular pathway)
-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 过程。 -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通过该通道转运吸收。
2020/6/15
6
二、药物转运机制
药物跨膜转运机制示意图
2020/6/15
7
(一)被动转运
定义: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是指药物的膜 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 一侧扩散的过程。
具有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膜的蛋白质、脂类
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
3.膜结构的半透性 膜结构具有半透性,某
些药物能顺利通过,另一些药物则不能通过。
2020/6/15
5
(三)膜转运途径

沈药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大纲

沈药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40905A-药)适用专业:药学、药学(日语)、药学(英语)、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学(日语)、中药资源与开发一、前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过程并应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的一门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隔室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或统计矩分析药物体内过程,并将药物动力学参数应用于新药研发。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生物药剂学是解析药物体内过程的机制的学科,而药物动力学是定量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影响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的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

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熟悉生物药剂学原理在制剂设计尤其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理论课36学时,学分2.0。

教材选用梁文权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

二、理论课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概述(1学时)[基本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含义、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产生和发展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概念。

转运、消除和处置的概念。

[基本要求]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研究意义、产生和发展过程。

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难点: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4学时)[基本内容]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药物的转运机制。

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因素和剂型因素。

[基本要求]掌握:药物的转运机制。

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剂型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熟悉: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和药物的吸收过程。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应用。

了解: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难点:药物转运机制。

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2学时)[基本内容]药物在注射部位、皮肤、口腔、鼻粘膜、肺部、眼部和直肠及阴道中的吸收转运机制以及相应的影响因素,生理因素、药物的物理化学因素、剂型和制剂因素。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综合案例分析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综合案例分析

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综合案例分析1. 引言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本案例分析旨在通过具体实例,深入探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案例一:药物吸收与生物药剂学2.1 背景某新型抗生素药物A,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

在临床试验中,发现其在不同个体间的血药浓度差异较大,疗效参差不齐。

2.2 分析针对药物A的吸收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包括口服吸收率、肠道菌群对吸收的影响、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通过生物药剂学参数,如表观分布容积(Vd)、清除率(Cl)等,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

2.3 结论针对药物A的吸收特点,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以提高其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同时,考虑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案例二:药物动力学与药物代谢3.1 背景某抗癌药物B,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半衰期较短,需频繁给药。

长期应用可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3.2 分析研究药物B在体内的代谢途径,确定其主要代谢酶和代谢产物。

通过药物动力学参数,如半衰期(t1/2)、清除率(Cl)等,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

3.3 结论针对药物B的代谢特点,开发其长效制剂,如缓释片、长效注射剂等,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关注药物的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避免过量给药引发的不良反应。

4. 案例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相互作用4.1 背景某心血管药物C,与其他药物合用时,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

4.2 分析研究药物C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分析其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如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或排泄等。

4.3 结论针对药物C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调整给药方案,避免与某些药物合用。

在临床应用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5. 总结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4第四章试题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4第四章试题

第四章药物代谢一、选择题1.以下不属于药物代谢的细胞部分的是:()A. 微粒体B. 溶酶体C. 线粒体D. 肠内细菌2.以下药物代谢可以使活性失去或降低的是:()A. 保泰松B. 尼群地平C. 硝酸异山梨酯D. 氢溴酸美沙芬3.肝硬化病人服用氯霉素后,其半衰期可增加4倍,是因为:()A. 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抑制了肝糖元的合成B. 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使得身体排泄能力下降C. 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使得食物消化遇到障碍D. 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使得药物代谢能力出现下降4.能够降低局部用药的效果和持续时间,或对全身作用的药物产生首过效应的肝外代谢途径是:()A. 消化道代谢B. 肺部代谢C. 皮肤代谢D. 肠内细菌代谢5.N-脱烷基化反应所属的药物体内代谢途径是:()A. 氧化反应B. 水解反应C. 还原反应D.结合反应6.以下不属于在肝微粒体中发生的氧化反应的是:()A. 烷基不饱和化B. 去乙酰化C. 烷基羟基化D. N-脱烷基化7.以下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属于强酶促进剂的是:()A. 苯巴比妥B. 异烟肼C. 氯霉素D. 利福平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对动物而言,动物种类不同,药物的药效和毒性大同小异B. 某些特定药物在动物体内即使缺乏某种代谢能,药物代谢也能进行C. 新生儿药酶活性比成年人低得多,所以对药物的敏感性高D. 一般肝功能障碍时,药物的代谢都能增强9.对氯丙嗪而言,下列不属于其体内代谢反应的是:()A. N-脱甲基化B. Cl-原子氧化C. N-原子氧化D. S-原子氧化10.下列体内代谢过程中,需要NADPH参与的是:()A. 氧化反应B. 水解反应C. 乙酰化反应D. 甲基结合11.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烷基不饱和化所属的代谢反应类型为:()A. 氧化反应B. 还原反应C. 结合反应D. 水解反应12.磺胺类药物中最常见的体内结合反应类型是:()A. 葡醛糖醛酸结合B. 硫酸结合C. 醋酸结合D. 甲基结合13.以下不属于尼群地平体内代谢途径的是:()A. 烷基羟基化B. 吡啶环氧化C. 酯键水解D. 硝基还原14.药物代谢最主要的部位是:()A. 消化道B. 肝脏C. 肺D. 肾脏1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被机体所摄取的药物经代谢以后,易于排泄B. 有的药物本身虽没有活性作用,但在体内代谢后,其代谢产物可具有活性C. 被机体所摄取的药物都需要经过代谢才能发挥药效D. 具有活性的药物,经体内代谢代谢以后,代谢产物都会失去活性1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一般肝功能障碍时,药物代谢活性异常升高B. 食物中的蛋白质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蛋白质含量高,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也高C.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胆红素和硫酸结合的不充分而引起的D. 老年人药物代谢活性个体差异显著,但是老年同龄人间并无差异17.雌二醇可因体内代谢的结合反应而失去活性,其可能的代谢反应为:()A. 硫酸结合B. 氨基酸结合C. 甲基结合D. 醋酸结合18.在新生儿时期,许多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这是因为:()A.较高的蛋白结合率B.微粒体酶的诱发C.药物吸收很完全D.酶系统发育不全19.结合反应中可以增加具有毒性或致癌性代谢物的排泄,对机体是一种主要的防御机制的是:()A. 谷胱甘肽结合B. 氨基酸结合C. 甲基结合D. 醋酸结合20.老年人药物代谢活性个体差异显著,以下不属于其原因的是:()A. 肾机能降低B. 药物代谢能降低C. 药物敏感性大D. 循环血流量降低2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被机体所摄取的药物都需要经过代谢才能发挥药效B. 有的药物本身虽没有活性作用,但在体内代谢后,其代谢产物可具有活性C. 具有活性的药物,经体内代谢代谢以后,代谢产物都会失去活性D. 被机体所摄取的药物经代谢以后,易于排泄22.以下属于药物体内代谢第二相反应的是:()A. 氧化反应B. 水解反应C. 乙酰化反应D. 还原反应23.以下不属于氯丙嗪体内药物代谢途径的是:()A. N-去甲基化B. N-原子氧化C. S-原子氧化D. S-原子甲基化24.以下药物代谢可以使代谢物具有药理活性或活性增强的是:()A. 氢溴酸美沙芬B. 尼群地平C. 萘普生D.氯丙嗪25.对乙酰氨基苯乙醚在体内代谢时,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物质)的代谢途径是:()A. 脱烷基化B. 脱乙酰化C. N-原子氧化D. 烷基氧化26.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都是属于:()A. 氧化反应B. 还原反应C. 酶系统催化反应D. 结合反应27.在体内代谢时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物质)的物质是:()A.尼群地平B.对乙酰氨基苯乙醚C. 氯丙嗪D. 对乙酰氨基酚28.以下属于贝诺酯体内代谢反应途径的是:()A. 去乙酰基B. 烷基化C. 羟基化D. N-原子氧化29.以下属于右美沙芬内药物代谢途径的是:()A. N-去甲基化B. N-原子氧化C. O-原子氧化D. 烷基羟基化30.肝外代谢最主要的部位是:()A. 消化道B. 肺C. 皮肤D. 肠内细菌二、填空题1. 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的同时,伴随着药物在化学上的转化,称为。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与及药物动力学(附习题及答案)⏹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其中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对于新药、新剂型与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新药研发和药学服务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为重点章节)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一、学习目标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熟悉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三、本章重点、难点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

四、建议学习策略通读教材后观看视频,并复习相关药剂药理知识帮助理解.五、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utics)2、吸收(absorption)3、分布(distribution)4、代谢 (metabolism) 5、排泄 (excretion) 6、转运 (transport) 7、处置 (disposition) 8、消除 (elimination) 二、简答题1.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生物因素。

3.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性因素、物理化学因素和剂型因素。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一节生物药剂学概述1、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 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2、以下不属于生物药剂学研究中的剂型因素 ( 药物的包装 )<1>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是 ( 分布 )<2> 、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的过程是 ( 代谢 )<3> 、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及由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是 ( 消除 )<4>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 ( 吸收 )<5> 、原型药物或其代谢物由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是 ( 排泄)口服药物的吸收1、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 ( 小肠的有效面积大)2、下列不属于影响药物溶出有效面积因素的是 ( 药物的多晶型 )3、关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叙述正确的是 ( 弱酸性条件下药物吸收增多 )4、内容物在胃肠的运行速度正确的是 (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5、食物可以促进药物吸收的是 ( 维生素B2 )6、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 ( 药物的理化性质 )7、首过效应主要发生于下列哪种给药方式 ( 口服给药 )8、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为 ( 被动扩散 )9、以下转运机制中药物从生物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的是 ( B和C选项均是 )10、对药物胃肠道吸收无影响的是 ( 药物的旋光度 )1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制是 (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12、有关药物吸收描述不正确的是 ( 小肠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的部位 )13、主动转运的特点不包括 ( 不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14、弱酸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该药 ( 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减少 )15、弱碱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该药 ( 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增多 )16、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的部位是 ( 结肠 )17、对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吸收的部位是 ( 胃 )18、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是 ( 小肠 )19、栓剂吸收的良好部位是 ( 直肠 )20、大多数药物透过生物膜是属于 ( 被动扩散 )21、逆浓度梯度转运是属于 ( 主动转运 )22、药物在载体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是属于 ( 促进扩散)23、单糖透过生物膜是属于 ( 主动转运 )24、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 血脑屏障 )25、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 胃排空与胃肠蠕动 )26、药物的分布 ( 血脑屏障 )27、药物的代谢 ( 首过效应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1、下列关于直肠给药叙述错误的是 ( 距肛门口6cm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2、静脉注射的缩写是 ( iv )3、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从片剂改成静脉注射剂,其剂量应 ( 减少,因为生物有效性更大 )4、下列关于药物注射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 所有的注射给药都没有吸收过程 )5、不涉及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 ( 静脉注射 )6、有首过效应的是 ( 口服给药 )7、没有吸收过程的是 ( 静脉注射给药 )8、控制释药的是 ( 经皮全身给药 )9、起效速度同静脉注射的是 ( 肺部吸入给药 )10、 2~10μm的粒子 ( 支气管与细支气管 )11、大于10μm的粒子 ( 气管 )12、2~3μm的粒 ( 肺部 )药物的分布1、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 ( 主动转运 )2、关于药物血管通透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低分子量非水溶性药物易透过肠道和肾部毛细血管壁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药物血药浓度与药效成正比关系 )4、一般来说,容易向脑脊液转运的药物是 ( 弱碱性 )5、某药物的组织结合率很低,说明 ( 表观分布容积小 )6、安替比林在体内的分布特征是 (组织中药物浓度与血液中药物浓度相等 )7、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组织转移过程中相关的因素是 ( 血浆蛋白结合 )8、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组织转移过程中相关的因素是 ( 给药途径 )药物的代谢1、下列关于影响药物代谢因素叙述不正确的是 ( 酶抑制剂可以促进药物的代谢 )2、经胃肠道吸收的药物,通过肝脏时有一大部分药物被代谢掉,此过程叫做 ( 首关效应 )3、下列不适用于非微粒体酶系代谢的药物是 ( 小分子药物 )4、肝脏代谢以哪种反应为主 ( 氧化反应 )5、下列影响药物代谢因素错误的是 ( 生产厂家 )6、混合功能氧化酶主要存在于 ( 肝脏、肾脏、胃肠道、皮肤 )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后,药物原来的体内过程,组织对药物的感受性,药物的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而引起药效学和药动学变化 ( 药物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可使体内药酶活性、数量升高 ( 酶诱导作用 )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导入功能团 ( 第一相反应 )药物连续使用后在组织中浓度逐渐上升的现象 ( 蓄积 )血管外给药用药剂量中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率 ( 生物利用度 )药物排泄1、以下选项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含有药物的血浆体积的是 ( 清除率 )2、V下列过程中哪一种过程一般不存在竞争性抑制 ( 肾小球过滤 )3、药物排泄最主要的器官是 ( 肾 )4、关于肠肝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缩短 )5、尿液呈酸性时,弱碱性性药物经尿排泄的情况正确的是 ( 解离度↑,重吸收量↓,排泄量↑ )药动学概述1、关于药物动力学的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 药物动力学只能定性地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要达到定量的目标还需很长的路要走 )2、通常情况下药动学中经常作为观察指标的是 ( 血药浓度 )3、关于药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固定不变,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4、对于一级过程消除的药物,消除速度常数与生物半衰期的关系是 ( t 1/2=0.693/k )5、对于清除率的概念,错误的叙述是 ( 清除率没有明确的生理学意义 )6、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1,则它的生物半衰期 ( 2.0h ) 通过公式t 1/2=0.693/k既可计算。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1、被动转运的特点:(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

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4、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

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10、避免首过效应的方法: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

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理及药效的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的生物学性质、药物的药理学性质、药物的药剂学性质、药物的临床应用等。

二、教学体会1、学习有趣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我发现它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药物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生物学性质等,而且还涉及到药物的药理学性质、药物的药剂学性质、药物的临床应用等。

每一个部分都有它的独特性,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的乐趣。

2、收获丰富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我收获很多,不仅提高了我的药学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药物,以及如何控制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些都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我未来从事药学工作的重要基础。

3、掌握技能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我掌握了一些实用技能,比如如何研究药物的药效学性质,如何设计药物的实验,如何评价药物的药效,以及如何控制药物的剂量等。

这些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都会发挥重要作用,让我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4、增强自信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我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因为我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能,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让我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让我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三、总结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提高了我的药学知识,还学会了一些实用技能,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让我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让我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简答题整理与归纳(最新)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简答题整理与归纳(最新)

第一部分:口服药物的吸收1、请简述细胞转运机制的分类以及各类的特点。

☆☆☆☆答:(1)生物膜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因而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呈现多样性,可区分为三大类: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膜动转运。

(2)被动转运的特点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生物膜两侧的药物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顺浓度梯度转运。

(3)主动转运的特点是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源于ATP 水解;③需要载体的参与;④转运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数量及活性有关;⑤可发生竞争性抑制;⑥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⑦有部位特异性。

(4)膜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运输;②需要消耗能量;③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④具有饱和性;⑤具有竞争性。

2、请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

☆☆☆☆☆(1)口服药物的吸收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进行,胃肠道生理环境的变化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

(2)消化系统的影响: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由于胃液的PH呈酸性,因此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而对弱碱性药物吸收甚少。

小肠较高的PH环境是弱碱性药物最佳的吸收部位,胃肠液中含有的酶类、胆酸盐等物质,对口服药物的吸收产生不同的影响。

②胃排空和胃空速率。

当胃排空速率变慢时,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主要在胃中吸收的弱酸性药物的吸收会增加,但当胃排空加快,药物到达小肠部位所需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在小肠部位的吸收。

③肠内运行:可促进固体制剂进一步崩解、分散,使之与肠液充分混合,增加了药物与肠表面上皮细胞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④食物的影响:食物不仅能改变胃空速率而影响吸收,而且可因其他多种因素对药物的吸收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影响。

除了延缓或减少药物吸收外,食物也可能促进或不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

⑤胃肠道的代谢作用:药物的胃肠道代谢是一种首过代谢,对药物的药效有一定甚至是很大的影响。

(3)循环系统的影响:①胃肠血流速度:胃肠血流量可明显影响胃的吸收速度,但这种现象在小肠吸收中不显著,因为小肠黏膜有充足的血流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小肠 (包括空肠和回肠)
• 小肠中药物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 • 小肠是药物、食物等吸收的主要部位(被动扩散的 速度与表面积成正比)。 • 其他吸收机理也有存在,如小肠也是某些药物主 动转运的特异部位。
3.大肠(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
• 无绒毛 结构,表面积小,因此对药物的吸收 不起主要作 用.
• 主动转运
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测向 高浓度测的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
• 主动转运的特点:
1. 逆浓度梯度的转运; 2. 需要消耗机体的能量; 3. 需要载体的参与,载体与药物有着高度的选择性; 4. 转运有饱和现象; 5. 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6. 有结构的特异性和部位的特异性。
• 大部分运行至结肠的药物可能是缓释制剂,肠溶制剂或溶 解度很小而残留的部分。 • 直肠下端接近肛门部分,血管丰富,是直肠给药(如栓剂 ) 的良好吸收部位。 • 药物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有胞饮和吞噬作用
第三节 影响药物 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 生理因素 • 药物的理化因素 • 剂型因素
消化系统的因素
P-糖蛋白相关的 地高辛药代动力学
P-糖蛋白通过以下途径防御地高辛毒性: –减少胃肠道吸收 –增加胆汁分泌 –增加肾管分泌 –减少地高辛进入脑的机会
• 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与止泻药洛哌丁胺合用时, 也可导致转运体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使患 者发生严重的呼吸衰竭?
伊曲康唑和甲基强的松龙
• 对14名受试者进行随机 交叉研究,使用伊曲康 唑4日,之后使用单一 剂量:
BCS分类依据
•溶解性与剂量值
当药物的最大应用剂量能在37℃,pH1-7.5范围内,不大 于250ml的水性缓冲液介质中完全溶解,即具有高溶解性; 反之,则具低溶解性。 可用剂量(mg)与溶解度(mg/ml)的比值(D:S, 单位为ml)来 判断药物溶解度的高低,FDA的标准为250ml D:S中的剂量为WHO推荐的最大剂量(以mg)
经被动 扩散进入 细胞外
PGP
细 胞 膜 细胞内
= 亲脂性药物
实例
• 转运载体的饱和性 • 转运体的竞争性抑制 • P-gP
NJUT-A-005
吸 收 程 度
吸 收 程 度
Dose
Dose
•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和ACEI 在临床上不宜口服合用,因 为这两类药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其结果表现在二者的血药 浓度均可能低于治疗浓度而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ACEI
• 丙磺舒延长青霉素在体内的消除,延长其 作用时间?
• 法莫替丁与丙磺舒合用时,由于丙磺舒能 竞争性抑制肾小管的转运过程,导致法莫 替丁的肾清除明显降低,下降会导致药物 在血中蓄积,严重时可导致药物中毒。
• 临床上非甾体抗炎药可增加甲氨蝶呤的毒 性,抑制甲氨蝶呤经肾小管的转运过程。 如果临床需要合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甲氨蝶 呤,则甲氨蝶呤的剂量应减半。
• (二)载体媒介转运
定义: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 被吸收的过程。
促进扩散
主动转运
• 促进扩散
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 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侧扩散的过程。
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
• 促进扩散的特点:
1. 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顺浓度梯度转运; 2. 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 3. 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 制剂的影响; 4. 转运有饱和现象; 5. 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 6. 有结构的特异性和部位的特异性。
口服药物的吸收
南京工,功能和药物吸收过程
教学 主要内容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BCS分类系统及应用 运用胃肠道药物吸收特性开发药物新剂型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Pharmacokinetics
•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 膜转运(membrance transport)
– 是重要的生命现象之一,在药物的体内吸 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ADME)中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 生物膜的结构
细胞膜主要由磷 脂、蛋白质和少
量的糖类组成
• 生物膜的性质 1. 生物膜的流动性;
构成的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具有流动性。 适当的膜流动性是其正常功能的基础:如能量转换、物质转 运、信息传递、细胞分裂、细胞融合、胞吞、胞吐、以及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质
1. 药物的溶解度; 2. 药物的粒径;
粒径小,与体液接触的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增加,吸收加快
3. 多晶性;
多晶性中有稳定型,亚稳定型和无定型 稳定型 熵值小、熔点高、溶解度小、溶出慢; 无定型 溶出最快 体外和体内容易转化为稳定型; 亚稳定型 介于两者之间
• 4. 溶剂化物
4.食物
– – – – 食物可减慢胃排空, 延迟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 妨碍药物向胃肠壁扩散 食物中的脂肪可促进胆汁分泌
循环系统因素
循环系统因素
– 血流量可影响胃的吸收速度,对小肠影响不明显 – 肝首过效应 – 淋巴循环
疾病因素
• • • • 疾病引起胃肠道PH值的改变干扰药物的吸收; 疾病改变了肠绒毛生理功能干扰吸收; 部分或全部胃切除患者改变干扰药物的吸收; 其他脏器的病变影响药物的吸收;
胃肠道代谢作用影响吸收
6.胃肠分泌物及粘膜内的代谢
– 酶的作用 – 胃黏膜表面的多糖-蛋白复合体
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1. 解离度与脂溶性
脂溶性较大的非解离型药物,易透过生物膜; 脂溶性的大小:油/水分配系数; 解离的程度取决于该药的解离常数(pKa)和环境的PH;
45
解离常数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缓冲方程粗略估计口服药物的吸收:
问题
• 环孢菌素可以增强抗肿瘤药物的吸收?
• (三)膜动转运 定义:细胞膜自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 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与生物膜的流动性特征有关。
Simple Diffusion Passive Transport
Filtration
Facilitated Transport
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 FDA 规定,须有足够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度数据 以准确描述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 • 如当药物的pKa在3-5之间时溶解度可在pH=pKa, pH=pKa+1,pH=pKa-1,pH=1和7.5条件下进行测定
渗透性
高渗透性药物是指在没有证据表明药物在胃肠道不稳定的情 况下,有90%以上可被吸收的药物。 FDA推荐使用人体药代动力学数据、肠灌流实验或者有效的 单层细胞培养(Caco-2 细胞) 获得药物渗透性的最佳和最可靠的方法是测药物的绝对生物 利用度,如绝对生物利用度大于90%可归类于高渗透性药物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 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 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
Pharmacokine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fate of a pharmaceutical product (drug) when administered to a living organism. It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areas including the extent and rate of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2. 溶出速率 定义: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 溶解的量。
固体制剂 崩解(分散) 溶出 吸收
溶出是难溶性药物的限速过程
思考:喝药时,要喝大量的水?
实例
• 氨苄西林在胃酸pH下稳 定,但吸收不好,生物 利用度只有30%-50%, 阿莫西林后生物利用度 可达90%。
NH2 NH O O N S CH3 CH3 COOH
1.胃肠液pH值 胃 1~3; 十二指肠 4~5; 空肠和回肠 6~7; 大肠 7~8
弱酸性药物、脂溶性药物 弱酸性、弱碱性物质 pka>3 pka<7.8
缓控释制剂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消化系统的因素
2. 胃排空 – 胃排空速率
• 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因素 • 胃排空速率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消化系统的因素
Bioavailability
• 生物膜的性质 3. 生物膜的半透性;
由于膜的液体脂质结构特征,脂溶性药物容易透过,脂 溶性很小的药物难以透过。镶嵌在膜内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 结构和功能,能与药物可逆的结合,起到药物载体转运的作 用。小分子的水溶性药物可经含水小孔转运。
药物的转运机制
• (一)被动扩散(passive transport)
• P-糖蛋白
是一种能量依赖性的将细胞内药物泵到细胞外的细 胞膜蛋白,是一种“药物溢出泵”。广泛存在于人 体各组织细胞中。 存在于肠上皮细胞上的P-gP可以导致药物透膜吸收 减少,血药浓度降低。因此抑制P-gP的表达可以促 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P-糖蛋白(PGP) 将药物主动转运出细胞膜
–甲基强的松龙48mg –强的松龙60mg
甲基强的松龙曲 线下面积(AUC)
8 6 4 2 0
• 对甲基强的松龙产生了 明显的作用,但对强的 松龙无明显作用
甲基强的松龙单独 甲基强的松龙+伊曲康唑
茶碱与卷须霉素
• 使用茶碱的24岁男性患者因感染入急诊室 治疗,急诊室医生给予卷须霉素 • 造成茶碱水平增加一倍,给患者留下永久 性脑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