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三论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2020-11-09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诸子散文1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天下靠什么来治理,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社会等问题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
参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实践活动,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诸多的思想和理论。
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成为思想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政治哲学范畴。
一方面,久有传统的“礼”早就具有“法”的意义,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层出不穷,逐渐发展,不断融入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
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等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主张,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考察先秦诸子对“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进一步了解所谓“法出于礼”、“礼归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人论及先秦诸子,习惯于以学派分疏为线索,或分论六家之要旨,或罗列十家之著述。
这一思路实源出于《荀子·非十二子》篇和《庄子·天下》篇,也成为直至今日我们研究诸子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反映着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征可以言说。
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门户相对立而固守一说,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先秦文学诸子散文大全(先秦文学诸子散文)
先秦文学诸子散文大全(先秦文学诸子散文)《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
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
《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前期《论语》《墨子》《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记录。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篆,故谓之《论语》。
”其说可信。
《论语》的原始记录当杂出众手,后来才由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订成集。
最后成集大概已到了战国初年。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古论语》出孔子家壁中,其书为古文°,凡二十一篇。
《齐论语》为齐国学者所传,凡二十二篇。
以上二本早已亡佚。
《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后经安昌侯张禹传出而行于世。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论语》。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在先秦散文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论语》的文学价值《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墨家学派言论的总汇。
其中大部分是墨子讲学、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也有一部分是墨子后学的著作。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共为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墨子》保存了不少古字,讹夺错乱也较多。
清代毕沅为之校注,其后孙治让吸取各家研究成果,撰《墨子间话》,为较详备的注本。
《墨子》十论尚贤、尚通、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中期《孟子》《庄子》《孟子》共七篇,二百五十八章,主要记载孟子的言论和活动。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可见《孟子》一书是孟子在门人参加下亲手编订的。
《孟子》的文学价值。
大学 古代文学史 诸子散文1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
《论语》、《老子》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 三、专论体(战国后期) 《荀子》、《韩非子》
一、孔子及
一、庄子与
《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 369—286前),名周, 字子休,战国时宋蒙县 人。 《汉书·艺文志》载, 《庄子》有五十二篇。 今存三十三篇。分为内 篇(七篇)、外篇(十 五篇)、杂篇(十一 篇)。
二、《庄子》的思想 1、哲学观:“பைடு நூலகம்”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 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孟子》的论辩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或顺 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 人入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文章因 此显得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 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 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 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 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 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 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 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 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 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 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响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 个高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 孔孟的文章,在封建时代是读书人必修的课程, 思想和文风影响深远这,旧时文人无不受到 《论语》、《孟子》的熏陶。
汉初的政治家贾谊、晁错深受孔、孟、荀、 韩以及纵横家的影响;魏晋以后,老庄思想盛 行,阮籍、嵇康的散文深受庄子文章的影响。 唐宋古文大家,以恢复古道为旗帜,以先秦诸 子文章为典范:韩愈推崇孟子,苏轼博采众长, 尤其倾心于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因此可以说, 先秦诸子散文的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现在。
《庄子》的艺术特色为:
1、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 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 说理生动形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善用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 活。
3、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 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 歌语言的特点。
总之,《庄子》一书,特别是内篇, 有时象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充满了天 簌般的诗意;有时象万斛源泉,随地涌 出,汪洋恣肆,妙趣横生,具有浪漫主 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在先秦的说理文 中,即使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罕有伦 比。
于众体之中,韩非特擅驳论。
《韩非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言荟 萃。据统计,书中共有寓言故事三百多则,居 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先秦本是寓言文学繁荣的 时代。先秦寓言数量之众,思想之深,艺术之 出色,均为后世寓言望尘莫及。然而它们大多 是先秦著作中说理的手段或叙事的有机组成部 分,尚未独立成体。到了韩非手中,则发生很 大变化。韩非对散见各书和流传民间的众多寓 言故事作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创 作,然后分门别类加以编排,第一次推出蔚为 大观的寓言专辑,载于《韩非子》中《说林》 及内、外《储说》篇里。
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
一、孟子其人其书 二、《孟子》散文的特点
孟
子
生
平
孟子(?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山东邹县) 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 的门人。孔子后又一儒学大师, ‚亚圣‛。 为推行其‚仁政‛与‚王道‛ 学说,孟子曾先后游说过齐威王、 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 等,并一度为齐客卿,但一直求得 重用。晚年回到邹,专心授徒和著 述。
诸子散文语言的发展
《论语》多为口语记录,朴实简明,‚略无华 饰,取足达意而已。‛《孟子》明白晓畅,长 于辩论,‚渐有繁辞,而叙述时特精妙。‛开 始向书面语转化。《庄子》散文气势宏大,文 辞富丽,描写传神,舒卷自如,极富情感性。 文学色彩更浓。《荀子》、《韩非子》重视语 言的修饰和锤炼,准确生动,富于变化要,文 辞丰美,含义深刻,已是纯熟的书面语。
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 志与!不知周也。俄 然觉,而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 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荀子》与《韩非子》
一、荀子生平与思想 1、礼法并用。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2、性恶论 3、人定胜天 二、荀子散文的特点 1、淳厚详谨,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式整齐,充满智慧 的‚学者之文‛。 2、形成了成熟的论说文体制。论题鲜明,结构完整,逻辑 周密,说理透辟。 3、擅用比喻,将之发展成为一种论证方法。 4、《成相》篇与《赋》的写作。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名篇。
《韩非子》与《庄子》寓言比较
《庄》空言无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韩》取材平而无奇,具体踏实
《墨子》
一、墨子其人其书 二、墨子散文特点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一、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
《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
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
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
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
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三、《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
《汉书》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失18篇。
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撰而成。
《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
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春秋之末,王权衰落,诸侯崛起,天下纷争。
与之相应,官失其守,礼崩乐坏,士阶层蔚然勃兴,私学兴起,私家著述相继出现。
到战国时,百家争鸣,诸子横议,著书立说,蔚为风尚。
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主要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十家。
先秦诸子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对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基本上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
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第一阶段春秋末、战国初《论语》、《墨子》《论语》是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门人、时人言行的语录体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
先秦诸子散文 (3)
庄子
庄子(-369~286),名周,战 国时宋国蒙人,大 体与孟轲同时而稍 后。他继承并发展 了老子的思想,为 道家学派的重要代 表人物,世称“老 庄”。
庄子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 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 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 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姿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及也。”(《汉文学史 纲要》)(返回)
2、儒的最初含义:
历史事实表明,在中国古代社会,至迟在殷 代就有了专门为人料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便是早期的儒,也可称为术士。他们 精通所在地区多年形成的丧葬礼仪,因此久 而久之便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但是, 由于这种职业地位毕竟低微,收入菲薄,既 无固定的财产与收入,还要看主人的眼色行 事。故而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便是儒的 原初本意——柔;也是他们职业的原初性 质——术士。
《荀子》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313? ~-238)所著,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 存32篇。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 的孟子成为儒家种对立的两派。 (返回)
(二)墨家及《墨子》
1、墨家学派 2、墨子 3、《墨子》
下一页
墨家学派
墨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政治思想派别,以墨 子(名翟)为创始人。主张“兼爱”“非 攻”。他们在战争中扶助弱小抵抗强暴。虽 有“明鬼”“天志”的思想局限,但对朴素 唯物主义、古代逻辑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贡 献。 墨家学派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 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 墨家学派,有着严密的组织,其首领称“巨 子”。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 伯阳,楚国苦县(今鹿 邑县)人。约生活于前 571年至471年之 间 曾 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 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 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 居住,后出关赴秦讲 学, 死于扶风 。
先秦诸子散文概况
先秦诸子散文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一批体现个人或学派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著作。
这些散文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如《老子》《论语》等,文章多为短小简约的语录体,言近旨远。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至战国末期,如《孟子》《庄子》等,文章已发展为论辩式对话文,长于论辩、比喻,气势浩然,《庄子》则已发展为专题论文,哲理与诗意融合。
第三阶段是战国末期,如《荀子》《韩非子》等,这些文章已进一步发展为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
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蓬勃发展,一方面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阶级分化和政治变革;另一方面也与文学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
诸子散文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主要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而且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语论文】先秦诸子散文
逍遥游——自然之道一、诸子散文秦朝统一中国之前,我国文化史上曾经有过一段炫目的百家争鸣的时光,即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
在春秋战国这段时间里,我国涌现了大量派别不同、思想各异的思想文化流派,这些流派不止在他们自己的时代影响了很多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还给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先秦诸子的各种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奠基。
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文理不分。
它们都拥有极高的文学造诣,无论在文体、语言、结构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大多是哲学著作,故又称为哲理散文。
详细地论述他们,无疑是哲学家的任务。
据有关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样十一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宋钳;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聃、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
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不论这些散文如何形式多变,词章华美,形象瑰丽,风格多彩,技巧高超,想象丰富,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即推扬自己的治世思想。
今天,我们就单道家流派的代表人庄周的作品,谈谈道家庄子的文章的思想核心。
与其他诸子一样,鉴于庄子作品的内涵之深刻,我们将挑出其中一篇,级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篇,逍遥游。
二、庄子在论述一个人的作品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这个人本身。
庄子从来就是个洒脱不羁的人。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今河南商丘),与老子并列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他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
作为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道家学说及思想的主要创始人,庄子年轻时和所有诸子一样,也是个在仕途上惨淡的青年,在看尽世间冷暖之后,他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将精力转向著书立说,坚持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甚至连别人请他去当官他都不愿意入世。
先秦诸子说理散文中的论辩艺术
先秦诸子说理散文中的论辩艺术
先秦诸子说理散文成型于《论语》,并伴随着各学派思想的发展而逐渐成熟。
说理散文以其特有的论辩艺术和富有文学性的表达方式,为读者带来精彩的艺术欣赏以及思想的审美体验。
先秦诸子散文是特殊的文学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审美形式,其体裁的独立,审美的标新,为中国散文奠基。
其说理艺术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春秋战国时期各大学派的学说著作为主。
其中,主要以儒家和墨家的论辩文化最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首先以儒家的论辩思想为主作说明。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做到行动大于言语;保持言与行的高度一致性,慎言律己;反对言语上的无休止的争辩。
另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还认识到了论辩在时代中的意义。
儒家认为,论辩能够使人应答敏捷,以言语上的机智带动思维的灵敏运转;论辩能使人辨明善恶,实现人人心中的“仁爱”;论辩是君子在乱世中护己周全的有力武器,只有当人具备了辩才,其才能立足于人世。
总之,儒家对于“辩”文化的总体态度是积极的、支持的。
他们本身也在运用这种艺术将自己的思想主张推向新的高度。
墨家之辩对于“争彼”则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墨家排斥辩论双方在主张上相同而仅是表述方式和内容不同的这种辩论,排斥无意义的辩论,主张辩论双方必须有一方主张的是真理,双方的观点必须矛盾对立,其“辩”的目的在于基于客观事实探求真理。
由此观之,不管是儒家还是墨家,其对于论辩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而这
种见解则体现在他们所著的散文之中。
除了这两个大家之外,其他的学术流派都有着自己的论辩文化,而诸子散文则成了纷呈的论辩艺术的载体,具有独到的文化艺术特色。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诸子散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
《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1)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论语》与《老子》,该阶段的特点是以语录体为主。
《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2)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该阶段的特点是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孟子》长于论辩,其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尤其是类比推理和_二难推理的方法。
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
《庄子》的说理则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不是整篇采用问答式的对话结构,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
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3)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其特点是形成了典型的说理散文。
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
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过程
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过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很多精华,而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韩非子、老子、墨子、荀子、孟子等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子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诸子散文的演进和发展中,至少有三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诸子散文起源于先秦思想家们的议论文章,从提出总和论定性概念(如老子的道、墨子的不定、荀子的公理)到把道德理论、政治理论、社会理论、文明理论等整合成一体(如孟子的仁政治道德),先秦思想家们把思想发展至较为成熟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先秦时期思想的成熟”。
第二个阶段是先秦诸子散文的结构化和体系化。
从韩非子《韩非子》到老子《道德经》,再到墨子《墨子》和荀子《荀子》,孟子《孟子》,先秦思想家们把思想论述结构化和体系化,从简单的议论文章发展到一种有系统的文学论述形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秦诸子散文的结构化和体系化。
第三个阶段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成熟。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中国许多文学理论发展至今仍与先秦诸子散文有关,比如说诗歌理论、叙事理论、文论理论等。
先秦诸子散文因此有着独特的文学形式,文体也更加熟练,逻辑性更加严谨,思想也更加充实,把道德观、政治观、社会观、文明观等整合到一起。
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也就决定了它们历久弥新、不朽的精神文化影响力。
在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过程中,哲学思想、文学理论、文学实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秦思想家们探究宇宙至理的本质,提出哲学思想,把思想抽象到最深层,从而使得诸子散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同时,先秦文学家们也从文学实践的角度,把思想抽象到文学形式,熔铸成一种具有独特文体和特殊语言的文学作品;最后,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文学理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把先秦文学发展至位于完整系统的理论阶段,使得先秦诸子散文能够成熟、昌盛。
从历史上看,先秦诸子散文经历了起源和成熟的过程,哲学思想、文学理论、文学实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先秦诸子散文完成了成熟过程的原因。
先秦诸子散文的三阶段,你知道吗?
先秦诸子散文的三阶段,你知道吗?
《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顺序是怎样的呢?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阶段又是怎样的呢?
阶段
1
萌芽期
时间
春秋末战国初
代表
《论语》《老子》《墨子》
备注
《论语》语录体;《老子》篇幅短;《墨子》质朴无文,渐有论说文的规模。
阶段
2
发展期
时间
战国中期
代表
《孟子》《庄子》
备注
摆脱语录体,开始长篇大论,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
比喻、寓言迭出,波澜起伏,文学色彩浓厚。
阶段
3
成熟期
时间
战国后期
代表
《荀子》《韩非子》
备注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是说理文的高峰。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孟子》 的思想。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 , 是对孔子“仁爱” 的继承和发展。 提倡王道, 则 反对霸道; 提倡仁政, 则反对暴政。 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贪婪残暴, 包含浓厚的民本思想。 “仁政” 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 的继承和发 展。 孟子认为如同人人有四肢, 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四心分别是仁、 义、 礼、 智的萌芽。 文艺观主张: “知人论世” , 将作品与作者及社会背景联系考察, 以求正解。 理解作品“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 即以古人之意, 求古人之志, 正确探求作者的本义, 而不至于望文生义, 穿凿附会。
《孟子》 的文风。 《孟子》 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 但不同于《论语》 的气度雍容, 坐而论道, 而是以 论辩为特色, 是为论辩文。 其特点一是感情强烈, 气势逼人; 二是善设机巧, 欲擒先纵; 三是长于譬喻, 说理生动。 感情和气势来源于内在的浩然之气和外在的铺排 手法, 机巧和擒纵体现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娴熟地运用逻辑推理。 譬喻不见堆砌, 用得恰到好处。 此外作品通过对话过程和表情, 展示出孟子的个性: 傲岸梗直, 坚持原则, 聪明机智, 能言善辩。 有的寓言善于刻画人物, 成为讽刺小品。 如《离娄》 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孟子》文章自然流露中心论点, 自然形成篇章结构, 有些长篇已经初具起承转合的规模。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诸子散文,即来自于先秦时期的各个思想家所写的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作品的特点鲜明,体现了各个思想家的不同见解和风格。
第一,诸子散文注重思想性。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各种学派思想纷呈,诸子散文就是这些思想的产物。
这些散文作品往往以表达思想观点、阐述学说为主要目的。
例如《庄子》中的《逍遥游》,以幻化、无为、自由等思想为核心,表达了庄子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第二,诸子散文注重辩证法。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注重思辨和辩证,他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对立面的思考和对比,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辩证思维在诸子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例如《孟子》中的《滕文公上》,通过滕文公与孟子的对话,展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对国家治理的见解。
第三,诸子散文注重修身养性。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非常关注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他们认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因此,诸子散文中常常出现有关道德修养、人生态度和处世之道的论述。
例如《老子》中的《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等思想,提出了追求无为而治的道德理念。
第四,诸子散文注重文学性。
虽然诸子散文主要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学说,但它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性。
这些散文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
同时,它们也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句式的变化,使作品更具有文学的魅力。
总结起来,先秦散文中的诸子散文具有思想性、辩证性、修身性和文学性等特点。
它们是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对世界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的结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诸子散文发展概况
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
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
这两派思想在过去学者文人的头脑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起着不同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一般说,儒家的入世精神是积极的,但维护封建秩序的说教却有不良的影响;道家对待现实的态度是消极的,但不肯同统治阶级合作,不肯同流合污的“清高”思想,在一定历史时期也有一些好影响。
就诗家来看,接受前者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现实主义;接受后者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浪漫主义。
杜甫和李白就代表着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和作风。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散文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汉初政论家贾谊、晁错等的政论文都是从荀卿、韩非及战国其他法家的议论文发展出来的。
例如贾谊的《陈政事疏》、晁错的《论贵粟》、《论募民徙塞下》等疏,分析问题,切中时弊。
而贾谊的论事,指陈利害,激切锋利,淋漓酣畅,风格尤近韩非。
《论语》一书虽后人亦有摹仿,如扬雄的《法言》,王通的《中说》,但对文学则影响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 京 教 育 学 院学 报 JOURNAL 0F BEIJING IN rTn I1l E OF EDUCA ̄ ON
维普资讯
V01.2O No.2 Jun.2006
先 秦 "it 子 散 文 三 论 术
连 劭 名 ”
《说 文解 字》卷一云 :“王 ,天 下所 归往 也 。董 仲 舒 日 :古之 造 文者 ,三 画而连其 中 ,谓之 王 。三
孟 子接 着从 正 面 阐述 自己的 主 张 ,首 先 是 “王道 之始 ”.文 中说 :
不违农 时 ,谷 不 可胜食 也 。数罟 不 入净池。点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 山林 ,材木 不 可胜 用也 。谷 与 点鳖 不可 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 民养生丧死
远 人 不服 ,则 修 文 德 以来 之 。”《管 子 ·度 地 》云 : 为人 也孝 弟 ,而好犯 上 者 ,未 之有 也 。不 好犯 上 而 “乃 以其天 材地 利之 生 ,以养其 人 ,以畜六 畜 。天 好作 乱 者 ,未之有 也 。君子 务本 ,本 立而道 生 ,孝
下 之人 皆归其 德而 惠其 义 。”粮 食 与水产 、木材 都 弟 也 者 ,其 为人 之本 与?”
者 ,天 地人也 ,而 参通 之者 ,王也始也。
为 王 。”王 与天地 人合 称为 “道 四术 ”。见 于湖北 荆
“王 道 之 始”本 于天 道 。《周 易 ·系 辞》下 云 :
门郭 店战 国墓 葬所 出楚竹 书 《性 自命 出》。又如 “天地之 大 德 日生 。”《白虎 通 ·封公 侯 》云 :“天者 ,
所谓地者常弗去者也 .所谓人者恶死乐 生者也.所谓命者靡不在君者也 。君也 者端神明者也 ,神明者以人为本者也 , 人 者 以贤 圣为本者 也 。 君 即王 .由君王统 领 天地人 三才 之道 。天地 是 自然 的别 称 ,又 可简 称 为 天 ,故 三 才实 际 上是 天与 人 。 王道 本于性 命之 学 ,《礼记 ·中庸》云 :“天命 之谓 性 ,率 性之 谓道 ,修道 之谓 教 。”凡人 之本 性 , 乐 生而 恶 死 .因此 孟 子 回答 梁 惠 王 时 ,首 先用 战 争作 比喻 ,实 际 上是从侧 面 开始批 评梁 惠 王 ,因 为 战争 必有死 伤 ,违反人 的天性 ,故 以“五 十步笑
《鹗 冠 子》卷 一 :
一 、 论 (寡人之于国也 )中的王道 思想
道 凡 四 稽 ,一 日 天 、二 日地 、三 日
人 、四日命。……所谓天者物理情者也 ,
人 教 版 高 中《语 文 》第 一 册 有 (寡 人 之 于 国 也 ),选 自《孟 子 ·梁 惠王 》上 ,是 先秦 时代 散 文 中 的名篇 。解读 这篇 文 章 的关 键 ,是准 确理解 文 中 所 反 映 的“王道 ”思想 。
是 自然生 产 的物 资 ,亦 可 统称 为 “财 “,《汉 书 ·食
由“王 道之 始 ”至“王 道之 成 ”,实 际上是 天人
货 志 》云 :“财者 ,帝 王所 以聚 人 守位 ,养成 群 生 , 合一 ,因此 “王 道 之成 ”即人 道 ,《周 易 ·说 卦》云 :
奉 顺 天德 。治 国安 民之本也 。”生 活 资料是 养 民的 “立 人之 道 日仁与 义 。”《庄 子 ·天 地》云 :“爱 人利
收稿 日期 :2006—04—20 作者简介:连劭名(1951一 ),男 ,北京市人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
维普资讯
北 京 教 育 学 院学 报
施 生 。”马王 堆 帛书《经 法 ·君 正》云 :“因天 之生也 育 .“申之 以孝悌 之义 ”, 目的是为 了从 根本 上维 以养生 ,谓之 文 。”文 即文德 ,《论语 ·季 氏》云 :“故 持社 会秩 序 的安定 ,《论语 ·学 而》云 :“有 子 日:其
物质 基 础 ,要顺 应 自然 ,保 护资 源 ,节 约 使 用 ,故 物 之谓 仁 。”天 道无 为而 人道有 为 ,《庄 子 ·庚 桑
王 、往 义 同 。《吕氏春秋 ·下贤 》云 :“王也 者 , 天下 之往也 。”《谷梁 传 ·庄公 三年 》云 :“其 日王 者 ,民之所 归也 。”《古微 书》引《春秋文 耀钩 》云 : “王 者 ,往 也 ,神所 向往 ,人所 归落 。”《风俗 通 ·皇 霸 》引《尚书 大传》云 :“王者 ,往 也 ,为 天下所 归往 也 。 ”又如《国语 ·越语 》上记 越王 勾践 发愤 图强 , “乃致 其父兄 昆弟而誓 之 ,日 :寡 人 闻 ,古 之贤 君 , 四方 之 民归 之 ,若 水之 归 下也 。”人 民是 否归往 ,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北京 100011)
摘要:《寡人之 于国也》、《孟子见梁惠王》、《逍遥游》是先秦散文 中的名篇 ,曾选入 多种 中学 语文教材。《寡人之 于国也》与《孟子见梁惠王》主要 阐述儒 家的王道思想 ,《逍遥 游》是《庄 子》的第一篇 。文中论述 了关于绝对 自由的观念。 关键 词 :散 文 ;思想 ;先秦 中图分类 号 :1207·62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008—228X(2006)02—0025—05
是王 道 的核心 。再读 (寡 人之 于 国也 ),原 文 第一 百 步”为喻 ,最后 得 出结 论 :“王如 知此 ,则无 望 民 段 最 后梁 惠王 问孟 子 :“察 邻国 之政 .无如 寡人 之 之 多 于邻 国也 。”
用心 者 ,邻 国之 民不加 少 ,寡 人 之 民不 加 多 ,何 也?”文章 的最后 一段 ,孟 子 回答 梁 惠王说 :“王无 罪岁 。斯 民至 矣 。”可见 全文所 讨论 的核 心 是如何 招揽 人 民,也 就是 “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