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菌)

合集下载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模板(3篇)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观察细菌的生长特征。

3. 掌握无菌技术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繁殖速度快、形态多样等特点。

在适宜的培养基和条件下,细菌可以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观察其生长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三、实验材料1.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等。

2. 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3.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移液器、无菌操作台等。

4. 实验试剂:无菌水、无菌棉签、无菌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培养基制备:按照说明书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

2. 细菌接种: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3. 恒温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分别于37℃和30℃下培养24小时。

4. 观察记录: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5. 无菌技术操作:在无菌操作台中,进行接种、移液等操作,防止污染。

五、实验结果1.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圆形、金黄色、表面光滑的菌落。

2. 大肠杆菌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乳白色、浑浊的菌液。

六、实验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在不同培养基和温度下的生长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污染。

七、实验讨论1. 细菌在不同培养基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有何差异?2. 如何提高细菌培养的效率?3.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污染?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细菌培养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规律,掌握了无菌技术操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细菌培养基本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细菌培养基本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概述细菌培养是一种用人工方法使细菌生长繁殖的技术.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数量大,种类多,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成为致病的原因.大多数细菌可用人工方法培养,即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使其生长繁殖.培养出来的细菌用于研究、鉴定和应用.细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技术. 培养方法以光合细菌培养方法为例.光合细菌培养的方法,按次序分为容器、工具的消毒,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和培养管理四个步骤.(一)培养基的制备1.培养用水如果培养的光合细菌是淡水种,菌种培养可用蒸馏水,生产培养可用消毒的自来水(或井水)配制.如果培养的光合细菌是海水种,则用天然海水配制培养基,注意在海水中加入磷元素时,不能用磷酸氢二钾,应用磷酸二氢钾,不然会产生大量沉淀.2.灭菌和消毒菌种培养用的培养基应连同培养容器用高压蒸气灭菌锅灭菌.小型生产性培养可把配好的培养液用普通铝锅或大型三角烧瓶煮沸消毒.大型生产性培养则把经沉淀砂滤后的水用漂白粉(或漂白液)消毒后使用.3.培养基配制根据所培养种类的营养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配方.按培养基配方把所需物质称量,逐一溶解,混合,配成培养基.也可先配成母液,使用时按比例加入一定的量即可.(三)接种培养基配好后,应立即进行接种.光合细菌生产性培养的按种量比较高,一般为20%~50%,即菌种母液量和新配培养液虽之比为1∶4~1∶1,不应低于20%,尤其是微气培养,接种量更应高些,否则光合细菌在培养液中很难占绝对优势,影响培养的最终产量和质量.(四)培养管理光合细菌的培养过程中,管理工作包括日常管理操作和测试,生长情况的观察、检查以及出现问题的分析处理等三个方面.1.日常管理和测试(1)搅拌和充气:光合细菌培养过程中必须充气或搅拌,作用是帮助沉淀的光合细菌上浮获得光照,保持菌细胞的良好生长.小型厌气培养常用人工摇动培养容器的方法使菌细胞上浮,每天至少摇动三次,定时进行.大型厌气培养则用机械搅拌器或使用小水泵使水缓慢循环运转,保持菌体悬浮.微气培养是通过充气帮助菌体上浮,因为培养液中溶解氧含量增加,光合细菌繁殖受到抑制,产量下降,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充气量.一般采用定时断续充气,充气量控制在1~1.5升/(升?h)之间,溶解氧量保持在1×10-6以下.(2)调节光照度:培养光合细菌需要连续进行照明.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根据需要经常调整光照度.白天可利用太阳光培养,晚上则需要人工光源照明,或完全利用人工光源培养.人工光源一般使用碘钨灯或白炽灯泡.不同的培养方式所要求的光照强度有所不同.一般培养光照强度应控制在2000~5000lx之间.如果光合细菌生长繁殖快,细胞密度高,则光照强度应提高到5000~10000lx.光照强度可通过调整培养容器与光源的距离或使用可控电源箱调节.(3)调节温度:光合细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一船在23~39℃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繁殖,可不必调整温度.在常温下培养也可通过调整,将温度控制在光合细菌生长繁殖最适宜的范围内,使光合细菌更好地生长.(4)酸碱度的测定和调整:在培养光合细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酸碱度的变化.由于光合细菌的大量繁殖,菌液的pH值上升,这意味着光合细菌正处于指数生长期.但当pH值超过最适范围甚至生长的适应范围时,光合细菌的生长达到顶点,随后生长下降.如果能及时调整菌液的酸碱度,使pH值保持在最适范围,则光合细菌能继续生长繁殖.为了延长光合细菌的指数生长期,提高培养基的利用率和单位水体的产量,测定和调整PH值是非常重要的.一船采用加酸的办法来降低菌液的酸碱度,醋酸、乳酸和盐酸部可使用,最常用的是醋酸.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必须每天或隔天测定菌液的pH值,当pH值上升超出最适范围,即加酸调整.如果在培养过程中不测定、调整酸碱度,当光合细菌的生长达到一定密度后pH值也上升到9以上,细菌生长受阻,此时应采收或再扩大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不调整PH值,获得的最终产量低.2.生长情况的观察和检查光合细菌生长情况的好坏是培养成败的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菌液的颜色及其变化来了解光合细菌生长繁殖的大体情况,菌液的颜色是否正常,接种后颜色是否由浅变深,均反映光合细菌是否正常生长繁殖以及繁殖速度的快慢.必要时可通过显微镜检查,了解情况.3.问题的分析和处理通过日常管理、检测、检查,了解光合细菌的生长情况,就可以结合当时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光合细菌生长繁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影响光合细菌生长的原因很多,内因是菌种是否优良,外因是光照、温度、营养、敌害和厌气程度等.温度、光照和pH值都能影响着光合细菌的生长,而且温度、光照和pH值之间是互相制约的,温度与光照的强弱是对立统一的,所以光合细菌生长的最适条件应是互应的,即温度高,光照应弱;温度低,光照应强.如果是温度高,光照强,pH值就会迅速升高,培养基产生沉淀,抑制光台细菌的生长;如果温度低,光照弱,光合细菌得不到最佳能源,生长速度也慢.经试验得出光合细菌生长的最适条件是:①温度15~20℃时,光照30000~50000lx,培养基pH值为7.0;②温度25~30℃时,光照为3000~5000lx,培养基的pH值为7.0.。

病菌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病菌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病菌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病菌的培养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纯培养法:将病菌采样涂布在含有特定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利用单菌点病斑法或无菌平展法培养,以获得纯种病菌的培养。

2. 片状培养法:将病组织切片分别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利用病组织上的病斑来培养病菌,通常适用于无法直接培养的病原体。

3. 组织培养法:将感染病变的植物组织分离、继代培养,可得到含有病原菌的组织。

4. 细胞培养法:将病变的植物组织继代培养在含有特定细胞系的培养基上,利用细胞上的病斑来培养病菌。

5. 动物接种法:将病菌接种到合适的实验动物体内,通过观察动物的生理反应、组织病变等来检测病菌的存在。

6. 体外接种法:将病原体接种在适宜的无菌培养基或培养液中,通过培养基中的增殖、病变形成或产物的检测来验证病菌的存在。

以上是常用的一些病菌培养方法,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病菌的特性,选择合适
的培养方法可以有效地获得纯种病菌。

香菇菌棒培菌期病虫害防治方法

香菇菌棒培菌期病虫害防治方法

香菇菌棒培菌期病虫害防治方法近期香菇生产已进入培菌管理阶段,4~6月气温回升快,又适逢多雨季节,在此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极易导致菇蚊(菇蝇)、杂菌、闷堆、烂棒等病虫害发生。

现提出以下病虫害防控措施,望广大菇农朋友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虫害(菇蚊、菇蝇)防治发生原因及为害规律:菇蚊、菇蝇是香菇培菌期间最主要的害虫,培菌场所高温高湿、通风不畅和环境不清洁、浸染源多是其发生的直接原因。

菇蚊、菇蝇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为害严重,其生命周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为害方式:通过幼虫蛀食香菇培养料和菌丝体,进而导致培养料变黑、菌棒烂棒。

药剂防治方法:采用低毒、低残留的药剂溶液进行喷洒(除虫菊酯1000倍水溶液喷雾)、熏蒸(蚊香熏蒸;敌敌畏原液每立方米5克熏蒸),从菌棒掀膜散堆之前3天开始,或者刺孔通气之前3天开始,每隔1~2天喷药一次,连续多次对菌棒及培菌场所进行喷药杀虫。

喷药期间务必注意人畜安全!培菌场所清理整洁清理上年度废物菌棒和各类杂物,菇棚地面及四周洒石灰粉,架上喷石灰水,菇棚四周喷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减少病虫基数。

菌棒及早散堆应在高温季节来临前,选择室内或室外通风散热较好的场所完成菌棒的散堆、移堆工作。

一般安排在早晚时段散堆,要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振动菌棒,室内散堆菌棒应呈三角形或“井”字形堆放,堆高3~5层,堆间要留有通风道,并保持门窗空气对流状态,以利通风降温。

高温期间应停止菌棒刺孔排气或翻动菌棒,以防菌棒受振动,菌丝呼吸作用加剧而使堆温上升。

室外培菌菇棚的遮荫通风管理1、增加棚顶遮荫物,避免太阳光直接照射菌棒造成菌丝灼伤。

2、根据太阳走向,适时加强朝阳面遮荫、背阳面通风管理。

3、在菇棚四周挖沟排水,灌“跑马水”(流动力)以降低环境温度。

刺孔通气要适时、合理及时刺孔通气能有效防止菌棒缺氧、增强菌丝活力、软化瘤状突起物、减少黄水及闷堆烂棒发生。

接种口菌丝圈直径8~12cm时“放小气”;菌丝长满全棒一周左右时“排大气”。

培养菌种的方法

培养菌种的方法

培养菌种的方法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是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对象,而菌种的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菌种的培养方法,以及在实验室中常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一、菌种的培养方法1.直接培养法直接培养法是将微生物接种在含有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通过不断地增殖和繁殖,使其形成纯种。

这种方法适用于纯种已知的微生物,如常见的大肠杆菌、酵母菌等。

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培养基:根据所需的微生物类型,选择相应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等。

(2)接种微生物:将微生物接种在培养基上,可采用划线法、点接法等。

(3)培养: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使其增殖和繁殖。

(4)分离:待微生物增殖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分离和纯化,以获得纯种微生物。

2.间接培养法间接培养法是将微生物接种在寄主细胞或组织中,通过寄主细胞或组织提供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使微生物增殖和繁殖。

这种方法适用于难以在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如病毒、支原体等。

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寄主细胞或组织:根据所需的微生物类型,选择相应的寄主细胞或组织,如哺乳动物细胞、昆虫细胞等。

(2)接种微生物:将微生物接种在寄主细胞或组织中,常采用感染法、共培养法等。

(3)培养:将接种好的寄主细胞或组织置于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使微生物在寄主细胞或组织中增殖和繁殖。

(4)分离:待微生物增殖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分离和纯化,以获得纯种微生物。

二、常用的培养基1.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是最常用的培养基之一,由肉汤、琼脂和其他营养物质组成。

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的培养,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

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是由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和其他营养物质组成的培养基,适用于真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培养。

3.血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是由琼脂、肉汤和动物血液组成的培养基,适用于病原菌的培养和鉴定。

细菌培养的原理

细菌培养的原理

细菌培养的原理
细菌培养是一种将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过程模拟在人工环境中的方法。

其原理基于细菌的生理需求和适宜生长条件。

以下是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
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不同的细菌需要不同类型的培养基来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培养基通常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和水。

例如,通常使用的液体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Nutrient Agar)、大肠杆菌培养基(Luria-Bertani,LB培养基)等。

2. 提供适宜的温度:细菌对生长环境温度有一定的适应性,一般来说,常见的人体细菌在37°C左右的温度下生长最佳。

3. 创建合适的环境气氛:有些细菌需要特定的气氛条件才能生长,例如革兰氏阳性菌的生长需要富含二氧化碳的环境,而革兰氏阴性菌则需要氧气。

4. 防止污染:细菌培养需要注意避免外部环境的污染,以免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使用无菌技术、实验室消毒和灭菌设备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的发生。

5. 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可以选择液体培养、平板培养和深层培养等不同的培养方法。

液体培养常用于大规模培养和生产,平板培养则用于分离和鉴定细菌,深层培养则用于研究和检测细菌的代谢能力。

通过以上原理,可以创造出适合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人工环境,
从而实现细菌培养的目的。

这项技术在医学、食品工业、环境科学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生产抗生素等。

细菌培养的名词解释

细菌培养的名词解释

细菌培养的名词解释细菌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和增殖细菌。

在细菌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细菌培养是一项基础而关键的技术,有助于深入了解细菌的特性、生命周期、代谢途径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一、细菌培养基细菌培养基是细菌在实验室中生长和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的组合。

它提供了细菌所需的碳源、氮源、矿物盐、维生素和其他生长因子。

根据不同的细菌要求,培养基可以分为富含和贫含营养物质的两类。

富营养基适用于大多数细菌的培养,而贫营养基则有助于筛选特定细菌或检测其特定能力。

二、细菌培养技术1. 纯培养细菌的纯培养是指在无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条件下,培养单一种类的细菌。

这对于研究细菌纯系的特性和行为至关重要。

纯培养可以通过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菌落,然后分离菌落进行单独培养实现。

2. 静态培养静态培养是将细菌接种在不搅拌的培养容器中,让其在静态条件下生长。

这种培养方式适用于需要深入研究细菌生长特性、生产代谢产物的研究以及某些微生物学实验。

3. 摇床培养摇床培养是将培养容器放置在摇床上,通过摇晃来提供均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细菌的生长。

这种培养方式适用于细菌的批量培养和大规模生产。

4. 连续培养连续培养是一种维持细菌生存的方式,通过保持稳定的微生物生境来实现。

在连续培养中,培养物中的细菌会连续地流过培养设备,同时新的营养物质不断添加,废弃物也会被移除。

这种培养方式适用于维持微生物种群和研究微生物生命周期。

三、细菌培养的应用领域1. 药物研发细菌培养在药物研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养细菌,研究人员可以测试和筛选抗生素、抗菌药物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有效性。

细菌培养还可以用于寻找新型抗生素或其他化合物,以解决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2. 食品安全细菌培养在食品安全领域也非常重要。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培养细菌来检测食品样品中的病原菌和致病细菌。

这有助于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防止食品中毒等食品卫生问题。

3. 生物技术细菌培养在生物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细菌的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的培养实验报告

细菌的培养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目的是通过培养和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培养技术,了解不同条件下菌落形态的差异,加深对微生物生物学的认识。

实验原理:细菌的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的基础。

在人工培养细菌的过程中,通常需要选择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培养基的种类有很多种,不同的细菌种类需要使用不同的培养基。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营养琼脂培养基,这是一种基础的细菌培养基,可以适用于很多细菌的生长。

营养琼脂培养基的配方为:牛肉膏 5g,酵母提取物 2.5g,NaCl 5g,琼脂 15g,将这些物质加入 1L 的蒸馏水中,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就得到了可以用于培养细菌的琼脂培养基。

实验步骤:1. 准备培养基和培养器材。

2. 取一支无菌环,消毒处理。

3. 开始取细菌涂板:取一支无菌环,在紫外灯下进行消毒。

用细菌接种环沾取待测菌株,将细菌接种环沾满细菌后均匀地在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划线。

划线的方式是从培养基的一侧到另一侧,如前后或左右等方向,避免在同一方向划线,以免细菌在较依次沿线生长而聚集形成不规则菌域。

4. 培养:由于不同的细菌生长条件不一样,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细菌生长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培养。

通常情况下,细菌的培养温度在 30 ~ 37℃之间,湿度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 37℃下培养 24 小时。

实验结果:经过 24 小时的培养,我们观察到在琼脂培养基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细菌菌落。

这些菌落的外形、大小、颜色等方面都有所不同,说明这些菌落对应的是不同的细菌种类。

菌落的形状一般有以下几种:1. 球菌状:直径为约 1-2 mm,呈圆形,菌体鲜艳光滑。

2. 不规则菌落:菌落具有不规则的形状,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直径约在 0.5-1 mm 左右。

3. 边缘不整齐的菌落:菌落具有比较规则的形状,但是边缘不整齐,呈波浪状。

4. 溶解菌落:菌落在琼脂培养基上呈透明的圆形区,周围的琼脂被菌体溶解,形成一个透明的环状区域。

培菌的原理

培菌的原理

培菌的原理培菌是指将微生物接种到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其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培菌在微生物学研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分离、鉴定和研究各种微生物,从而深入了解其生理特性、代谢途径以及对环境的响应等方面。

培菌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培养基是进行培菌的基础,它提供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不同菌种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2. 杀菌与消毒:在进行培菌前,需要将培养器具进行彻底的杀菌与消毒处理,以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常用的杀菌方法有高温蒸汽、紫外线照射、化学消毒剂等。

3. 增菌:将待培养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上,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点接法、扩散法、过筛法等。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将外界的细菌、病毒等其他污染物带入培养基中。

4. 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不同微生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也不同,如温度、酸碱度、氧气浓度等。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菌种的特点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以促进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5. 观察与分离:在培养一定时间后,可以观察到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如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等。

如果需要分离纯种,可以通过传代培养或进行单菌落采样等方法,从而得到单一的微生物菌种。

6. 细菌鉴定:培菌也可以用于微生物的鉴定。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如产生酸、变色反应等,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属。

此外,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如16S rRNA序列分析等。

值得注意的是,培菌是一项复杂的实验技术,需要进行仔细的操作和严密的控制。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此外,还应注意安全措施,如穿戴实验服、手套等,以防止微生物对实验人员及环境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培菌是一项关键的微生物实验技术,它通过提供合适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使微生物能够在培养基上繁殖和生长。

培菌糖化热量

培菌糖化热量

培菌糖化热量
培养基糖化是指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微生物利用培养基中的碳源(通常是糖类)进行代谢产热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热量产生被称为培养基糖化热量。

微生物通过糖的代谢产生能量,并且这个过程伴随着热量的释放。

培养基糖化热量的具体数值会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微生物的种类、培养基的成分、糖的种类和浓度等。

不同的微生物在相同条件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糖化热量。

实验室中测量培养基糖化热量通常通过热量计(热量计量仪器)进行。

这些设备能够测量微生物培养中因代谢而释放的热量,从而提供有关微生物代谢活性的信息。

了解培养基糖化热量对于优化微生物培养条件、提高发酵产物产率以及了解微生物的生理代谢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菌培养知识点总结

细菌培养知识点总结

细菌培养知识点总结一、细菌的培养基本原理1. 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细菌培养是通过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条件,将细菌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使其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和繁殖。

培养基要提供适当的碳、氮、磷、硫、微量元素、水分和PH值等必需营养物质和生长环境,保证细菌在培养皿中的正常生长。

2. 常用的培养基常用的培养基包括琼脂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两种,琼脂培养基是将琼脂和各种营养成分混合后加热灭菌制成,液体培养基是将各种营养物质和水混合后加热灭菌,用于培养细菌的液体培养。

在具体的培养实验中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二、细菌培养的方法1. 空气消毒空气中的微生物是细菌培养的主要污染源,因此在培养前需要进行空气消毒。

通常使用紫外线灯消毒或者酒精灯灭菌等方法对空气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培养环境的清洁。

2. 培养基的制备根据需要选择琼脂培养基或者液体培养基,将培养基加热至沸腾状态后,装入试管或培养皿中,加热灭菌制备培养基。

3. 细菌接种将需要培养的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用无菌的接种环或吸管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划线或点沾菌,在液体培养基中接种适量的细菌悬液,避免损伤细菌。

4. 培养条件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和实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包括温度、湿度、氧气供应等。

5. 观察和记录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记录细菌的形态、颜色、数量等特征,对细菌培养实验进行记录。

三、常见的细菌培养技术1. 粘液培养粘液培养是利用寒冷条件(通常在4℃)使某些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能够产生粘液的一种培养技术。

粘液培养有利于某些细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常用于鉴别凝固反应阴性的细菌。

2. 血培养在琼脂培养基中加入动物或人血液,被培养的细菌可在此基质上生长。

血培养常用于鉴别溶血性细菌。

3. 混合培养将不同的细菌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察其在一起生长的生长速度和相互作用,有助于细菌之间的竞争、协同和相互作用的研究。

4. 选择性培养通过添加抑制或选择性抑菌剂以促进特定细菌的生长,或排斥某些细菌的生长,从而进行选择性培养。

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

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

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来使细菌得到繁殖和生长。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较小的体积和简单的构造,对于其生长和繁殖需要提供一定的基础营养物质、水分、温度和pH等基本生长条件。

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提供适宜的培养基。

培养基是指用来培养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根据细菌的需求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制备出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富含碳源和氮源的通用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差异培养基等。

细菌可以利用碳源进行能量代谢和生长,氮源则用于合成细胞组分。

其他元素如磷、硫、镁等也是细菌生长的必需元素,可以通过培养基提供。

其次,细菌培养需要提供适宜的水分。

水分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也是基质中营养物质的传递和代谢的媒介。

在培养基中,水分的含量要符合细菌生长和代谢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的含水量会影响细菌的生长。

细菌需要适度的含水量来实施细胞壁的合成、释放细胞外酶和物质的吸收。

第三,提供适宜的温度。

细菌的生长温度通常与其生态环境有关,不同种类的细菌有不同的生长温度范围。

例如,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7摄氏度,而嗜热菌能在高温环境下生长,嗜冷菌则能在低温环境下生长。

提供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细菌酶的活性,保证细胞内代谢物质的正常循环和能量的产生。

第四,提供适宜的pH条件。

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细菌的生长需要在适宜的pH范围内才能进行。

不同种类的细菌对pH值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异。

一般而言,大多数细菌的适宜生长pH范围为6.5-7.5。

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都会影响细菌的生长和代谢,甚至导致其死亡。

综上所述,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包括提供适宜的培养基、水分、温度和pH条件。

通过满足这些基本条件,可以为细菌提供适宜的环境来进行繁殖和生长。

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可以用于研究细菌生长规律、代谢途径、细胞组分及其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用于制备生物工程和生物药品等。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培菌方法:1、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

(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5∶1。

(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0。

3mg/l,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

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500µ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2mg/l时,絮粒中心已低于0。

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长,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控制.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

(3)温度:任何一种细菌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10-45ºC,适宜温度为15-35º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4)酸碱度:一般PH为6-9.特殊时,进水最高可为PH 9-10。

5,超过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

2、培菌法:(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

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

为加快培养进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

特别注意,培菌时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2)干泥接种培菌法: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

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3)数级扩大培菌法: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仿照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

如某工程设计为三级曝气池,此时可先在一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一个曝气池内培菌,成功后直接扩大至二三级.(4)工业废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业废水,如罐头食品、豆制品、肉类加工废水,可直接培菌;另一类工业废水,营养成分尚全,但浓度不够,需补充营养物,以加快培养进程.所加营养物品常有:淀粉浆料、食堂米泔水、面汤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体情况应按不同水质而定。

培菌可能出现的问题

培菌可能出现的问题

十二、可能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活性污泥量不足:根据化验数据计算不足污泥量,尽快补充菌种;
2. 活性污泥死亡:分析具体原因,对气量、进水量、回流污泥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3. 池面白泡过多:减少鼓风机台数或调小出气阀并加大污泥回流量;
粘性泡沫
1、高负荷废水流入生化系统(白色粘性)
2、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色泡沫,粘性强,易成浮渣)
3、活性污泥老化(易成浮渣,粘性一般)
4. 污泥沉淀性差:减少进水量及曝气量,增大污水停留时间;
5.污泥反硝化上浮:减少曝气池末段曝气量,加大污泥回流量;
6.出水SS偏高:降低进水负荷或减少曝气量,增大排泥量;。

细菌增菌培养步骤

细菌增菌培养步骤

细菌增菌培养步骤细菌增菌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营养物质,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以下是细菌增菌培养的详细步骤:一、实验前准备1.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干净整洁,定期进行消毒,以减少杂菌的污染。

实验前需开启超净工作台,进行紫外线消毒,保证无菌操作环境。

2.实验器材:准备所需的培养基、移液器、接种环、试管、培养皿、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确保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无菌无杂质。

3.培养基制备: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营养肉汤、LB培养基等。

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组分,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溶解,调节pH值至适宜范围,然后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二、细菌接种1.细菌样本处理:取适量细菌样本,如菌落、菌液等,进行适当处理,如稀释、悬浮等,以便于接种。

2.接种操作: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接种操作,点燃酒精灯,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

待接种环冷却后,取适量细菌样本接种于培养基中。

注意接种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三、培养条件设置1.温度: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设置适宜的培养温度,一般细菌的培养温度在20-40℃之间。

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温度恒定。

2.光照:部分细菌对光照敏感,因此需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光照条件。

如需避光培养,可用锡箔纸包裹培养皿或用黑色塑料袋遮光。

3.培养时间:根据细菌的生长速度和实验需求设置培养时间。

一般细菌的培养时间在12-48小时之间,但具体时间需根据细菌种类和实验目的进行调整。

四、培养观察与记录1.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如菌落大小、形态、颜色等,以判断细菌的生长状态和繁殖情况。

2.记录实验数据: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如接种时间、培养温度、光照条件、培养时间等,以便于后续分析和总结。

五、注意事项1.无菌操作:细菌增菌培养过程中需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实验前需对实验室、实验器材和培养基进行彻底消毒灭菌处理。

细菌培养的条件

细菌培养的条件

细菌培养的条件引言:细菌是微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角落,并在生物学、医学、工业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要想研究细菌的生理特性、代谢途径以及进行相关实验,就需要进行细菌的培养。

细菌培养是一项关键的实验技术,它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来促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细菌培养条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细菌培养实验。

一、培养基的选择培养基是细菌培养的基础,它提供了细菌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糖培养基、含有特定物质的选择性培养基等。

在选择培养基时,需要考虑细菌的种类和培养的目的。

例如,对于一般的细菌培养,琼脂糖培养基是常用的选择;而对于某些特定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等,LB培养基是更为常见的选择。

二、温度的控制细菌对温度有着较高的敏感性,不同的细菌在生长的最适温度上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细菌培养的适宜温度为37℃。

为了实现温度的控制,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恒温培养箱或恒温培养器。

在进行细菌培养时,需要将培养物放置在恒温设备中,并设置适宜的温度。

三、pH值的调节细菌对培养基的pH值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在6.5-7.5之间。

为了调节pH值,可以向培养基中加入缓冲剂,如磷酸盐缓冲液。

在进行细菌培养实验时,需要在实验前测定和调节培养基的pH值,以确保细菌能够在适宜的酸碱环境中生长。

四、氧气的供应细菌的生长需要适量的氧气供应,不同的细菌对氧气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一些细菌属于需氧菌,它们需要较高浓度的氧气来进行呼吸作用;而另一些细菌属于厌氧菌,它们在氧气缺乏的环境中生长。

为了满足细菌的氧气需求,可以通过搅拌培养物或使用含氧气的培养器来增加氧气供应。

五、营养物质的添加除了基础的培养基成分外,细菌培养中还需要添加一些特定的营养物质,以满足细菌的特殊需求。

例如,对于某些细菌来说,它们需要特定的氨基酸、维生素或微量元素来进行生长和代谢。

在进行细菌培养实验时,需要根据细菌的需求向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

细菌培养原理

细菌培养原理

细菌培养原理
细菌培养是指将细菌放置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利用适当的温度、氧气、湿度、pH值等条件,使其在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细菌培养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基的选择:不同种类的细菌需要不同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营养琼脂、大肠杆菌培养基、葡萄糖盐水培养基等。

培养基中含有适当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矿物质等,以满足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

2. 温度的控制: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一般来说,细菌的生长温度分为低温菌、中温菌和高温菌。

低温菌的生长温度一般在0℃-20℃之间,中温菌的生长温度在20℃-45℃之间,高温菌的生长温度在45℃以上。

在培养细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菌种选择适当的温度。

3. 氧气的供应: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也不同。

有些细菌需要氧气才能生长,称为需氧菌;有些细菌则不能在氧气存在下生长,称为厌氧菌;还有一些细菌可以在氧气存在和不存在的环境下都能生长,称为兼性厌氧菌。

在培养细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菌种选择适当的氧气供应方式。

4. pH值的调节:不同种类的细菌对pH值的要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细菌的最适生长pH值在6.5-7.5之间。

在培养细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菌种选择适当的
pH值。

5. 湿度的控制:细菌需要适当的湿度才能生长和繁殖。

在培养细菌时,需要保持培养基的适当湿度,以满足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

总之,细菌培养原理是在适当的培养基、温度、氧气、pH值和湿度等条件下,使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研究细菌的生长特性、代谢途径、毒力机制等,为研究细菌学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对医疗机构内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以评估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状况。

院感细菌培养通常包括采集样本、培养细菌、鉴定细菌种类和进行药敏试验等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标准操作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样本采集1. 样本类型:常见的院感细菌培养样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

2. 采集方法:根据不同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确保样本的纯净度和完整性。

3. 采集容器:使用无菌容器采集样本,并确保采集容器的密封性和标识清晰。

二、细菌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细菌种类和培养要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MacConkey琼脂培养基等。

2. 培养条件:根据细菌种类和培养要求设置合适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

3. 培养时间:根据细菌种类和培养要求确定合适的培养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

三、细菌鉴定1. 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菌落形态、菌体形状、颜色等,初步鉴定细菌种类。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如氧需求性试验、酶活性试验等,进一步鉴定细菌种类。

3. 分子生物学鉴定:根据细菌的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以确定细菌的种属和亚种。

四、药敏试验1. 药敏试验方法:常用的药敏试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2. 药敏试验药物选择:根据细菌的鉴定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进行药敏试验。

3. 结果解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判断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五、结果报告1. 报告格式:将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整理成标准格式的报告,包括样本信息、细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等。

2. 报告解读:对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进行解读,指导医疗机构采取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

注意事项:1. 采样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污染样本。

2. 培养过程中要控制好培养条件,确保细菌能够正常生长。

3. 鉴定过程中要准确判断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避免鉴定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目的
1.检验污水处理厂系统设计是否合理,施工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确定最佳的运行条件,主要是各工艺参数的确定,如:水泵最佳运行水位,旋流沉砂池的旋流速度,反应池最佳污泥负荷、污泥龄、污泥回流比、污水回流比、剩余污泥排放量、最佳曝气量等;
3.发现存在问题并逐一分析解决,为今后的正式运行积累经验数据。

二、前提条件
1.充足的水源补给,外围泵站和管网应具备向污水处理厂连续输送污水的能力并同样完成了清水联动试车;
2.各种设备的联动试车完毕且功能完备,性能良好,满足工艺要求,联动试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得到妥善处理;
3.全流程已进行了清水联动试车,并确认无直接影响培菌试
运行的存在问题;
4.培菌过程所需的人员、材料和工具均已准备齐全;
5.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实习,达到熟悉本岗位职责,胜任本岗位工作的要求;
6.现场24小时均需有工作人员有场,工作人员实行三班四运行转工作制,日班现场人数需15人(连工程师),中夜班人数各需6人;
7.污泥处理系统已配套完成并明确脱水后污泥的处置。

三、培菌方案摘要
考虑到培菌费用的节省和便于集中人力、物力,计划整个培菌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先对1#反应池北池(5.5万吨/日)和2#反应池南池(5.5万吨/日)进行活性污泥培养;第二阶段: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活性污泥培养成熟后,进行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的培菌工作;第三阶段:稳定运行和除磷脱氮调试;最后进入连续生产运行。

四、培菌方法
采用间歇换水,连续换水结合法。

五、菌种来源及数量
菌种来自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的污泥浓缩池,通过一台DN100的移动潜水泵把浓缩池污泥抽至4000L的泥浆运输车(共两台)内,再用泥浆运输车将浓缩后污泥分别运至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的侧边,再用DN100的移动潜水泵(每池一台,共二台)直接将泥泵至池内,经过对反应池体积的计算及工艺要求约需含水率97%的菌种5600M3(未包括调试过程中遇到的菌种死亡等特殊情况)。

六、培菌工期
培菌工作共需120天,其中第一阶段需45天,第二阶段需30天,第三阶段需要45天。

七、人员配置
根据培菌工作需要设定以下工作小组:
1.指挥小组:由公司领导组成;
2.培菌技术小组:需工艺工程师3名、机械工程师2名、仪表工程师1名、电气工程师2名;
3.操作小组:需工艺技术员5名、机械技术员4名,电气技术员3名,机械维修工4名、电气维修工3名,工艺技工6名;
八、工作分配
1.技术管理工作:制定培菌过程中各项技术方案,指导调整各项技术参数,根据实际工作进展调整培菌计划,监督落实培菌计划的完成,该工作由培菌技术小组负责;
2.运行管理工作:根据培菌计划现场执行各种相应操作,包括负责安装便携潜水泵输送菌种,控制各进、出水阀门,调节池中曝气量等。

该工作由操作小组负责,日、中、夜三班连续运转;
九、培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1.通讯设备:对讲机8台;
2.菌种输送泵:3台(DN100);
3.泥浆运输车:两台(每台4000L);
4.菌种输送临时电源:四套;
5.机械维修工具一套及电工检修仪表一套;
6.便携式溶氧计一台。

十、培菌具体操作
反应池及二沉池编号示意图
1、第一阶段: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活性污泥培养
通过污泥泵(一台)把将一、二期厂区活性污泥菌种抽至泥浆运输车内(两台)分别运至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旁边,再用泵(每池一台污泥泵,共二台泵)抽入池内。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启高位进水井总进水阀和东、西配水总阀。

(2)开启格栅渠道1#~4#进水阀、关闭两个超越阀,并把四个出水可调堰门调至最低位。

(3)开启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所有进水阀,关闭和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的超越阀门,关闭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所有进水阀门及超越阀门。

(4)将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的出水可调堰门调至最低位。

(5)开启配水井2#、4#二沉池进水阀和出泥阀,关闭1#、3#、5#、6#二沉池进水阀和出泥阀。

(6)开启厂外泵站水泵向厂区送水,此时开启转鼓格栅和沉砂系统设备,污水经格栅和沉砂池后进入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

(7)当污水淹没曝气管后,开启一台鼓风机并逐渐打开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的各段气阀,然后开始将菌种泵入池内,调节曝气量使污泥能充分搅拌处于悬浮状态即可。

(8)检查搅拌器安装尺寸,并逐台开启搅拌器,进行空载试验,检查搅拌器空载运行情况;
(9)水淹没搅拌器后,开启所有搅拌器进行搅拌。

(10)当污水水位上升将至出水堰高度时,关闭厂外泵站污水泵停止向厂区供水并继续投加菌种,调节曝气量,进入静态闷曝直到菌种投加完毕。

(11)菌种投加完毕后,静态闷曝12小时,然后再次启动厂外泵站污水泵向厂区供水,进入间歇换水阶段。

间歇换水量每次为反应池水量的一半约2万m3,保持每小时流量4000m3,,每隔5小时开启(关闭)水泵。

(12)污水流进2#二沉池后,开动刮泥机通过排泥阀将污泥回流至污泥回流泵房,并视泥面液位开启污泥回流泵,将沉淀后的污泥输送回反应池内。

(13)检查混合液回流泵和污泥回流泵安装尺寸、支撑情况、轴承润滑情况;
(14)检查管路阀门设置是否合适,供配电系统是否完好;
(15)间歇换水方式持续约20天,通过测试污泥沉降比如SV>15,则可进入连续换水阶段。

厂外泵站污水泵连续向厂区供水,流量控制为5万吨/天。

曝气量控制为DO=1~2mg/l,直到1#反应池南池活性污泥成熟,MLSS达到3500mg/l后进入下一阶段。

2、第二阶段: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的活性污泥培养
因1#、2#反应池南、北池污泥回流泵房因污泥回流渠而连通,故1#反应池南池培菌时可直接用南池的污泥回流泵将北池的成熟活性污泥菌种投加进南池内,2#反应池北池培菌时可直接用北池的污泥回流泵将南池的成熟活性污泥菌种投加进北池内。

3、具体操作步骤:
(1)开启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的所有进水阀,将
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的出水可调堰门调至最低位。

(2)厂外泵站加开一台污水泵向厂内供水。

(3)当污水淹没曝气管后,启动污泥回流泵,将活性污泥菌种用回流泵投加进需培菌的反应池内。

(4)加开一台鼓风机并逐渐打开各段气阀,调节曝气量使污泥能充分搅拌处于悬浮状态即可。

(5)当污水淹没搅拌器桨叶后,开启所有搅拌器进行搅拌。

(6)当污水水位上升至出水堰高度时,开启配水井1#、3#、5#、6#二沉池进水阀和出泥阀。

(7)当污水流进1#、3#、5#、6#二沉池并淹没刮泥机转动臂后,启动1#、3#、5#、6#刮泥机。

(8)当1#、3#二沉池水位上升至出水堰高度时,视1#反应池南池污泥液面情况加开一台污泥回流泵加速将菌种回流进南池。

当5#、6#二沉池水位上升至出水堰高度时,视2#反应池北池污泥液面情况加开一台污泥回流泵加速将菌种回流进北池。

(9)通过调节1#反应池南、北池及三个二沉池的进配水阀门、污泥回流泵数量和各段曝气量,保持稳定运行直至南、北池污泥均成熟,测试沉降比SV>15,MLSS >3500mg/l后进入下一阶段。

4、第三阶段:稳定运行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因上一阶段已完成培菌工作,本阶段各池根据工艺实际情况排放剩余污泥。

(2)调节各池进水阀、配水阀、气阀和污泥回流泵,保持各池均衡、稳定运转。

(3)开启1#、2#反应池污水回流阀并启动污水回流泵。

(4)在化验分析数据指导下,开始对除磷脱氮效果进行测试,逐步保证出水五大指标合格。

十一、试运行保障措施
1.成立指挥小组和下属二个工作小组
(1)指挥小组
(2)培菌技术小组,共8人
(3)操作小组,其中技术员12人,技术工人13人(24小时工作制,实行四班三运行转,日班保证有7人,中夜班各保证有6人。

2.建立例会制度
(1)指挥小组每三天召开例会,研究、讨论、协调解决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根据运行实际高速试运行计划或步骤并向下属二个工作小组下达相应指令;
(2)二个工作小组根据指挥小组指令和试运行计划执行操
作,对发现的问题每天召开小组会进行汇总和书面记录并由组长向指挥小组汇报;
3.建立问题汇报和反馈系统
十二、可能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 活性污泥量不足:根据化验数据计算不足污泥量,尽快补充菌种;
2. 活性污泥死亡:分析具体原因,对气量、进水量、回流污泥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3. 池面白泡过多:减少鼓风机台数或调小出气阀并加大污泥回流量;
4. 污泥沉淀性差:减少进水量及曝气量,增大污水停留时间;
5. 污泥反硝化上浮:减少曝气池末段曝气量,加大污泥回流量;
6. 出水SS偏高:降低进水负荷或减少曝气量,增大排泥量;
结论:水厂调试中涉及好多问题,而且很能为后期运营工作提供依据和预防点,希望大家能够顺利进行调试,顺利验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