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九年级地理复习导学案11地球的面貌----海陆变迁.doc
初中地理_第二章《地球的面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通过拼接大洲的简单几何图形,了解大洲的基本轮廓和相互位置关系。
4、利用地图,学会用大洲位置来描述大洋的位置。
5、在地图上能够辨别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难点:1、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各大洲轮廓剪纸图片、硬纸板、胶水、磁铁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
再加上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等内容,已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这些已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但很多学生还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待初中的课业,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和游戏的趣味性来设计学生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拼图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并指导学生归纳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探索新知2、观察三组半球图,比较半球中海陆面积的大小。
从中你得出什么结论?总结:无论怎么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衔接与过渡既然海洋面积大,为什么不叫“水球”而叫“地球”?请听“两小儿辩球”。
观察动画进行辩论1、播放“两小儿辩球”动画。
2、提问:你们认为该叫“水球”还是“地球”?并说出理由。
3、对学生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说明双方观点的合理性,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观看动画。
2、讨论问题。
通过学生辩论更深刻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比例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并教育学生要保护地球,合理开发地球。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复习学案2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复习导学案一、明确本课考点: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在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说出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及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2、在在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4、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会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的成因。
二、自主复习,掌握知识点5、地球表面,海洋占总面积的_____%,陆地占总面积的____%,即“____海洋、____陆地”,任何一个半球,都是_______面积大于_______面积6、写出大洲、大洋的名称7、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______,跨纬度最大的大洲是______8、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处亚、欧、北美洲之间的大洋是_______10、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山脉,______河,_____海,黑海,_______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______,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______,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
11、海拔与相对高度。
12、写出以下五种基本地形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13、判读下列等高线的图。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_______,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_________。
14、在图上标出各板块,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15、板块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__________,如喜玛拉雅山的形成,另一种是张裂、拉伸,如东非大裂谷是由___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_____板块的张裂形成。
《认识地球面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认识地球面貌》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故里,了解地球的面貌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珍爱环境、发展科学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面貌,激发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二、设计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珍爱认识;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4.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设计内容:1. 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水文圈等内容。
2. 地球的特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气候带等内容。
3. 地球的面貌:包括地球上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地理景观。
4. 地球的变化:包括地球的气候变化、地球的环境污染等内容。
四、设计步骤:1.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了解地球的面貌;3. 学生参与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地球的变化;4. 学生撰写作业报告,总结所学知识和体会。
五、评判方式:1. 作业报告内容完备、准确,符合要求;2. 作业报告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表达能力强;3. 学生参与实地考察活动,积极思考、观察,表现出对地球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六、预期效果: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面貌,增强对地球的热爱和珍爱认识,培养出良好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未来的进修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参考资料:1. 《地球科学概论》2. 《地球地质学》3. 《地球环境科学》以上为《认识地球面貌》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增强对地球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愿我们共同尽力,守护我们的地球故里!。
初中地理复习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导学案
丘陵的共同点是-------------------------------------------------------------。
4 知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地球的内力和外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7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并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一些现象,找出大陆漂
同点和不同点。掌握陆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山脉带和横狂亚欧大
直距离叫------。
陆和非洲西北不部的山脉带,并举例说出分布的主要的山脉。熟记
16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点是------------------------------------------,山地和
课本 35 页阅读。掌握海底地形。学会识别等高线。
研究发现大陆漂移是由---------------------------------引起的。
2 你认为材料一中所说的有可能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3 请你用所学理论分析材料二.
第2页 共3页
备注(教师复备 栏及学生笔记)
系列资料
第3页 共3页
兴趣。
4 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纬线,人们是如何区别出经线和纬
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纬线。2 地表面积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的名称 线的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分布、四大洋的名称和面积比较。3 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 5 经度的划分是以——为起点的——,向南向北划分出多少——度
特征。4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24 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4.43 米,最低处死海的海拔-
400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8844
《认识地球面貌导学案》
《认识地球面貌》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观点和特点,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基本知识。
2.认识地球的地理面貌,掌握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等因素。
3.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观点和特点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是一个椭球体,它的直径约为12756公里,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2.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地球呈近乎球形,但由于自转和公转运动,使得地球呈略扁椭球形。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
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等组成,地球内部结构复杂。
3.地球的地理面貌地球的地理面貌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因素。
陆地主要分布在地球表面,包括七大洲和许多岛屿。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
大气是地球的气体包层,包括氮气、氧气等气体。
4.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
地震是地壳发生变形时开释的能量,常常造成严重破坏。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熔岩喷出地表的现象,会产生火山灰、火山熔岩等。
洪水是河流、湖泊等水域水位上升引起的自然灾害。
三、导学步骤:1.观看地球的图片或视频,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理面貌。
3.讨论地球上的自然灾害,探讨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完成相关练习,稳固所学知识。
四、导学作业:1.用自己的话总结地球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2.描述地球的地理面貌,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等因素。
3.选择一个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写一篇文章介绍其特点和对人类的影响。
4.根据所学知识,画一幅描绘地球的图画。
五、拓展延伸:1.观察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面貌,了解地球的多样性。
2.了解地球上的其他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等。
3.探讨地球环境珍爱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对地球的面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更好地珍爱我们共同的故里。
初中地理-地球的面貌学案2 最新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一》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知道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复习重点】:1、地球的形状、大小;2、经纬度的划分及经纬网的应用。
【复习难点】:1、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一、快乐复习:1、地球的形状:①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_______(国)的_______;②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③地球是个球体的例证:A.站在海边看从远处驶来的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B.月食现象的发生;C.辽阔草原上奔驰而来的骏马,先看到马鬃,后看到马腿;D.人造卫星拍摄到的图片;等等。
2、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为______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_______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平方千米。
3、地轴、两极与赤道:地轴——地球的旋转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两极——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其中对着北极星的一端是北极(地球的最北端),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地球的最南端)。
赤道——指在地球仪表面与南极、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画的圆圈。
赤道把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
4、经线、纬线的特征5、纬度的划分:(1)概念: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它标上的不同的度数,就是纬度。
(2)划分:赤道为界,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纬度的最大值为。
(3)判读:①南、北纬度:向北增加的为,向南增加的为。
②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半球,赤道以南为半球③高、中、低纬:0°-30°为纬,30°-60°为纬,60°-90°为纬6、经度的划分:(1)概念: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它标上的不同的度数,就是经度。
地球的面貌复习教案
黄土梁子初级中学八年级地理组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复习教案》设计人审核人课型预习展示授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海路、世界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
认识海陆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的基础教学目标会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知道大陆、岛屿、半岛、大洋、海峡海陆分布会根据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能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种类世界地形知道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海陆变迁能说出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重点难点能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种类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教法与学法自主合作学习、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教学准备地图册教学过程教师个性调整教学过程:1、认识地球。
基础知识回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不规则的球体)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经线纬线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形状半圆圆长度一样长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特殊线0度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分布规律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半球划分、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强调)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经纬度的判断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2、世界的海陆分布。
地球上海陆的比例是多少?据图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了解大陆,大洲,岛屿,半岛的含义。
亚欧、亚非、南北美的分界线。
特殊的大洲和大洋: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洋):南极洲,北冰洋。
注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如南极洲周围的三个洋,北冰洋周围的三个洲等。
3、世界的地形。
世界的五种基本地形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据图找出世界主要地形区:最大的平原,高原,盆地。
1.1认识地球面貌3课时复习课
《认识地球的面貌》第3课时(复习课)
【学习目标】:
1、观察地球仪,复习比较经线和纬线、经纬度的区别。
2、能举例说明经纬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重难点】:经纬线、经纬度的区别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质疑点评
【自学知新】:
1、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到底有多大?(三个数据)
2、地球是一个正圆球体吗?
3、读图说出东西半球的经度范围。
4、比较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5、读中国地形图,说出北京、太原、上海、昆明四大城市的经纬度位置。
【探究提升】
1、“寻人启示”:我家三毛,一个月前从太原火车站出发去旅游,走时他说:“我将不改变方向,一直向北去。
”可是至今未归,不知他能不能在回到太原。
请大家帮助找找。
2、如果以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达标检测】
1、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A、B两点的经纬度:A:纬度____,经度 ____;B:纬度 _____,经度 _____。
(2)根据下面C、D两点的经纬度,在左图
中标出它们的位置。
C:西经50°、南纬40°
D:东经70°北纬60°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图中A、B、C三地距离本初子午线最近的是最远的是。
⑵从南北半球看:A 半球;B 半球;C 半球。
【我的收获】。
《认识地球面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认识地球面貌》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的外部特征。
2.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理解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带分布。
4. 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
二、导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的外部特征-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地壳。
- 地球的外部特征:陆地、海洋、大气。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产生白昼和黑夜的现象。
- 地球公转:绕太阳公转一周,产生四季变化的现象。
3. 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带分布- 气候:指某地在长期气象观测中所表现出来的气温、降水、气压等气象因素的平均状况。
- 气候带分布:根据地球不同纬度位置,划分为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带。
4. 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 地理现象: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
- 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台风、地震等。
三、导学过程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的外部特征-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
- 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让学生理解其运动规律。
- 让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
3. 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带分布- 展示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和分布图,让学生理解气候带的划分原则。
- 讨论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 分析地球上常见的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让学生了解其成因和影响。
- 讨论如何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风险。
四、导学作业1. 完成《认识地球面貌》相关知识点的笔记整理。
2. 查找一则关于地球上地理现象或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撰写读后感。
3. 分组展示关于地球的PPT或海报,分享给全班同砚。
五、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地球的气候和地理现象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未来的进修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地考察和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珍爱认识和环境责任感。
《认识地球面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熟识地球面貌》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貌特征。
2. 精通地球表面的主要塞理分布和特征。
3. 理解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4. 培育对地球面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导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貌特征- 地球的结构:地核、地幔、地壳。
- 地球的地貌特征:山脉、平原、高原、盆地、海洋等。
2. 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和特征- 大洲和洋洲的位置和特征。
- 世界主要山脉和河流的分布。
-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
3. 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不同气候带的特征和分布。
- 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 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照片或视频引发同砚对地球的爱好和好奇心。
2. 进修:同砚通过阅读教材或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貌特征。
3. 实践:组织同砚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试验,观察不同地貌特征的形成过程。
4. 总结:引导同砚总结地球表面的主要塞理分布和特征,以及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5. 提升:组织同砚展开谈论,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并提出保卫地球的建议。
四、导学反馈1. 请同砚回答以下问题:- 地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哪个?最长的河流是哪个?- 不同气候带的特征有哪些?2. 组织同砚进行小组谈论,分享他们对地球面貌的熟识和看法。
五、拓展延伸1. 鼓舞同砚自主探究,了解更多关于地球面貌的知识。
2. 组织同砚进行实地考察或科学试验,深度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和气候变化。
3. 鼓舞同砚乐观参与环保活动,为保卫地球做出贡献。
六、导学案总结通过本次导学,同砚对地球的基本结构、地貌特征、地理分布、气候和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度的了解,培育了他们对地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了他们保卫地球的认识和行动。
期望同砚在将来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和珍惜我们共同的故里——地球。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表面的特征。
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章地球的面貌》单元教学计划一、本章内容分析(一)整体分析新课标将课程内容结构以空间尺度的视角进行了全新调整,分为认识全球和认识区域两大部分,更加突出了地球科学教育的要求,从更加宏大的视角让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形成了“宇宙一地球一地表一世界一中国一家乡”的认知顺序。
本章涉及的内容为认识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部分,根据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地球的面貌”选取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等主要内容。
根据课标的五项要求,本章教材的编写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了重组与整合,安排了“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三节,并在章末设计了“探究与实践板块运动与地震”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栏目。
本章教材在“探究与实践”板块中设计了“板块运动与地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根据地理坐标标注“2013—2022年印度尼西亚及其附近地区发生里氏7.0级及以上的大地震”的空间位置(数学、美学),进一步感悟板块运动对地震分布的影响,初步理解世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讨论地震发生时的应急措施(物理),并创作一部地震逃生情景剧(语文、话剧),旨在提升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板块运动与地震”这一探究活动的设置,以真实情境为源头,以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为核心,渗透了一定的数学、语文、美学、物理等知识和方法。
活动的实施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实践来完成相关的学习目标,重在学科思维的训练与融合提升。
(二)具体分析1.本章课标要求与解读本章对应的是课标中“主题三地球的表层”之下的自然环境部分中“陆地和海洋”的内容,具体对应的课标为“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认识地球面貌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认识地球面貌》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2. 掌握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和地貌特征;3. 了解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分区。
导学内容:一、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1. 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2. 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椭球;3. 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约为4万公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
二、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和地貌特征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公转周期约为365天;2. 大洲和海洋的分布:大洲有七大洲,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3. 地球的地貌特征: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三、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分区1. 气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海拔、地形、海洋等;2.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3. 气候分区: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带。
导学步骤:一、地球的基本构成和特点1. 通过地球的构造图,了解地球的四层结构;2. 讨论地球形状和大小对地球的影响。
二、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和地貌特征1. 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实验;2. 分析大洲和海洋的分布对地球的影响;3. 通过图片展示地球的地貌特征。
三、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分区1. 讨论气候的影响因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在地球上的分布;3. 通过地图展示地球的气候分区。
导学讨论:1. 你认为地球的构造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2. 不同气候类型在地球上的分布有何规律性?3. 地球的地貌特征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导学延伸:1.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地球上不同地理特征的实际表现;2. 钻研地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探讨地球环境珍爱的重要性和方法。
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地球的构造、地理现象、地貌特征、气候和气候分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故里,珍爱地球环境,关爱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希望同砚们能够珍惜地球资源,共同尽力,为地球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认识地球面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认识地球面貌》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认识地球面貌》是一门地理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地球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各种自然景观。
通过进修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奇异的地方,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珍爱认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地球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2. 掌握地球的形成演变过程,包括板块构造理论、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3. 能够描述和诠释地球上的各种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和特点;4.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珍爱认识,提倡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三、作业设计方案:1. 作业一:地球地貌特征调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地区,调查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
学生需要拍摄照片,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描述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2. 作业二:地球形成演变过程解析要求学生钻研地球的形成演变过程,包括板块构造理论、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学生需要编写一份科普文章,介绍地球的形成演变过程,并诠释各种地质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3. 作业三:自然景观图片展示要求学生收集地球上各种自然景观的图片,包括大峡谷、冰川、火山口等。
学生需要制作一份图片展示PPT,并在班级进行展示,分享自己对这些自然景观的认识和感受。
4. 作业四:环保倡议书撰写要求学生撰写一份环保倡议书,呼吁大家珍爱地球环境,提倡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进修和生活经验,提出具体的环保建议,并鼓励同砚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四、评判标准:1. 作业一评判标准:照片清晰、调查报告内容详实、地貌特征描述准确;2. 作业二评判标准:科普文章结构清晰、形式规范、地质现象诠释准确;3. 作业三评判标准:图片展示PPT设计美观、内容丰富、展示效果好;4. 作业四评判标准:环保倡议书内容合理、建议具体、语言流畅。
五、作业实施方式:1. 学生在规守时间内完成各项作业,并按时提交给老师进行评审;2. 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并在教室上进行公布和点评;3.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作业效果,增进进修氛围的建立和发展。
《认识地球面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认识地球面貌》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和生物等方面;2. 掌握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和地貌景观,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3. 理解地球表面的气候分布和气候类型,以及气候对地球面貌的影响;4. 了解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导学内容:一、地球的基本面貌1. 陆地:地球表面大约有30%的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处所。
2. 海洋:地球表面大约有70%的海洋,是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也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3. 大气:地球的大气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臭氧层等,对地球的气候和生物起着重要作用。
4. 生物:地球上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和地貌景观1. 山脉:地球表面有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是地球上的重要塞形特征。
2. 平原:地球表面有辽阔的平原,如亚马逊平原、北美大平原等,是农业和人口聚集的地区。
3. 河流:地球表面有许多重要的河流,如长江、尼罗河等,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交通便利。
4. 湖泊:地球表面有许多湖泊,如五大湖、贝加尔湖等,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三、地球表面的气候分布和气候类型1. 气候分布:地球表面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如赤道附近气候炎热多雨,极地气候寒冷干燥等。
2. 气候类型:地球的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四、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1. 植物:地球上有数以百万计的植物物种,包括树木、草本植物、蕨类植物等,构成了地球上的植被。
2. 动物:地球上有数以百万计的动物物种,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微生物:地球上有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导学活动:1. 地球面貌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球的地形特征和地貌景观。
【知识学习】地球的表面导学案
地球的表面导学案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导学案:地球的表面学习目标:234、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学习重点:知道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形:学习难点:制作地表模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课前预习: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学生汇报课前查找的祖国秀丽山河的资料。
师生归纳各种地形的特点。
2、教师边播放各种地形的图片,边讲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也正是这些复杂的地形交错在一起才造就了大自然中许多秀美的风光。
3欣赏。
二、制作地表模型。
、谈话:看了这么多秀美的景色,老师和大家感觉一样,觉得真是太美了。
大家亲自动手做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大家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23、分组做地表模型。
要求:小组之间协调分工,由每组的材料员统一拿材料,用多少,拿多少。
多的马上送回,允许到别的小组去取经。
学生分组制作活动。
讲述:刚才,我们各组按各自的想法做了一个地表模型,做得怎样呢?下面大家相互参观一下。
学生离座参观各组作品。
学生谈参观感受。
三、绘制地形图、谈话:地表模型虽然直观形象,但有时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它最适合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以怎么做?绘制地形图,那么这个地形图该如何画呢?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表模型,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的优点和不足。
3,再将胶片放在玻璃板上.按下面的地形便可画出地表的整体轮廓来。
那么,方法表示?你们小组自己来定,不过要在下面加上说明。
4、学生分组绘制地形图。
小组展示汇报。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与学生绘制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并讲解我们制作的同的地方.地形图的制作是很复杂的,要求更是科学、严谨.如果大家有兴趣知道的话,老师给大家提供几个网址,大家有时间上网看看。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面的大小来画.但是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地理复习导学案
地球的面貌----海陆变迁
知识点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0--41页
1、请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结论: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大陆漂移假说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1页。
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科学家,他提出的假说证据是
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假说证据:
(1)古地层分布的相似性。
(2)两块大陆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在巴西和南非均找到了恐龙类动物化石,这表明恐
龙生活的时代,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
(3)生物演化的相似性。
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舵鸟生活在陆地上,它不会飞,按理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
力,却分布在两块大陆上。
这说明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后来又有一些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A、根据测量,大西洋在扩张,太平洋在收缩。
B、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收缩。
C、人造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
知识点三、板块构造学说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2--43页
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是: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板块:、、
、、、。
其中为大洋板块。
2、“→ ←”表示板块作运动,“← →”表示板块作运动。
3、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比较稳定,地带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集中在。
4、试解释下列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及变化:
红海: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_______而成
(碰撞挤压/张裂拉伸),面积将_______。
地中海: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板块_________
而成,面积将_________。
喜马拉雅山: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板块
_________而成,面积将_________。
太平洋的面积将_________,大西洋的面积将
________。
知识点四、火山与地震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3—44页。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图,世界上高大山脉的分布地带与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否一致?为什么?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于的交界地带。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处于的交界地带。
我国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吗?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陆变迁课堂检测(11)
1.三峡地区发现了三叶虫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 )
A、这里曾经是海洋,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
B、这里现在又变成了海洋
C、这里将来会变成海洋
D、不能说明什么
2.地球岩石圈由( )
A、六大板块组成
B、七大板块组成
C、三大板块组成
D、四大板块组成3.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 )
A、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太平样板块
4.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红海的形成是由于( )
A、板块的上升
B、板块的下降
C、板块的张裂
D、板块的碰撞
5.下列说法不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
A、全球有六大板块
B、板块内部较稳定
C、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D、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汪洋,说明海洋可变为陆地
B、地震、火山活动可在短时间内改变地形
C、台湾海峡峡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说明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D、大地非常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7.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国土狭小
B、日本经济发达
C、日本人口太多
D、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8.下列选项中,由于填海造陆引起海陆变化的是( )
A、台湾海峡的形成B 、荷兰围海大坝的形成 C、青藏高原的形成 D、中国万里长城的形成 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市附近发生里氏6.2级地震,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区,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结合图回答9~10题。
9.这次印尼地震中心靠近 (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10.印度尼西亚多地震的原因是()
A、印度尼西亚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B、印度尼西亚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活跃
C、印度尼西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稳定
D、印度尼西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