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分析

合集下载

简析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简析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

简析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办法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他们面临更多生活和学习压力,在心理上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自卑、焦虑、孤僻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现状及问题(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贫困生比例占15%—30%,特困生占8%—15%。

尽管高校贫困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算高,但由于高校的办学规模较大,贫困学生的实际人数的绝对值还是比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群体已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部分贫困生在除了经济穷迫之外,常常在心理压力、学习困难、学习时间不充分、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更多的困难。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第一,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他们无力支付高昂的学费,与那些家庭经济较好的的学生相比,不愿让同学知道自己贫困,会担心被别人看不起。

贫困生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常常情绪低落,常因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自我封闭,对身边的人和事极为敏感,总感觉到不自在,甚至产生对立抵触情绪。

第二,学习压力大。

贫困学子常常把成绩看作是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因而要求成绩出类拔萃,但很多人学习方法不得力,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又不愿意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学习效果不佳,以致学习排名和素质综合测评在班级始排名终处于最后,从而更使得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第三,和同学之间相处不融洽。

贫困生大学生自卑心理较强,常因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自我封闭。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又不愿意同他人交往,有的甚至独来独往,不与其他人交往,内向、恐惧、多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上采取逃避方式。

第三,依赖心强,现在有些贫困大学生面对贫困,他们不是勇于去战胜贫困,自强自立,而是一味指望社会、政府、学校的资助,凡事等靠要,有些贫困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于是认为自己受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在对高校贫困生予以经济资助的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急需予以关注,本文针对贫困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标签: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引起社会、政府、高校的极大关注,纷纷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经济资助,但是贫困大学生不仅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更多的是由经济贫困所带来心理落差,因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本文试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入手,分析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许多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相对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如梁芹生采用SCL-90研究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二者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上存有显著差异,前者得分明显高于后者[1]。

陈琴也有研究发现,贫困生SCL-90总分及10个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生,并且除偏执因子外,其它9个因子及SCL-90总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其中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6个因子及症状总分上差异非常显著[2]。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1.自卑高校贫困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的限制,他们知识面比较狭窄,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与非贫困生相比都会有所不同。

他们常会因为在集体生活中相互比较而出现自卑,如在文体活动方面,看到其他同学多才多艺,而自己却无“一技之长”,唯一擅长的就是学习,可是在学习方面,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学习高手”,相比之下,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另外一部分贫困生是由于特殊原因,如天灾人祸致使家庭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这部分学生由于在生活消费上比不上其他同学而自卑。

阿德勒认为,[3]自卑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普遍且正常的现象,关键是我们要能与自卑相抗争,追求优越,如果我们因自卑而产生一种无助感,那就是自卑情结,而这又会加深个体的自卑感,使个体表现出悲观、失望、逃避等情绪和行为,而一些贫困大学生所具有的就是这种自卑情结,而且他们还会因为过度的自卑而表现出较强的自尊心,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解决贫困的措施时,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而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认为后者是施舍、怜悯。

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案例

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案例

xxxx一、案例背景A 同学是我院 12 级会计某班的一位女生,自幼父母离异,由于其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母亲向来在外打工,该生从小到大由其奶奶抚养,家庭教育基本缺失。

该生考入大学后,家庭已经无力供其大学期间的费用,故该生在大学期间的一切费用都需要自己筹措。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筹齐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可谓非常艰难,故该生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打工兼职赚取生活费学杂费,导致无心学习,有时甚至于整天旷课去兼职上班。

了解到该生情况,作为辅导员,我首先尽我能力给她匡助。

虽然有过旷课行为,但是通过向学院和系部特殊申请,通过各类奖助学金措施对她进行匡助,给该生发放了国家助学金,通过积极协助其办理了大学生助学贷款解决了该生的学费筹集问题。

按照常理判断,该生的经济问题算是得到了解决,那末应该安心学习了。

但是等到大二开学一段时间后,该生开始又时常性的迟到旷课,甚至有时会浮现整天要求请假不来上课的现象,问询其去向,总是借口为了赚钱兼职上两个班次。

二、解决方法针对学生 A 同学的情况,我与其进行了几次深入的谈话。

通过谈话,了解到该同学目前确实处于父母双方都基本不管状态,也核实了目前所在在外打工的单位其上班的情况基本属实。

但是通过与该生的交流,我发现该生存在着一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

她认为打工兼职可以让自己认识到不少社会上的人,而这些社会人让她看到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根本甚至很少会用到以后的工作中。

再加之自己所学的专业学习只是理论只是的学习,在社会要找到对口的会计工作很艰难。

对于期末考试,即使平时不上课,只要考前袭击一下,也照样能过关。

与其花费这么多时间在学校里浪费,倒不如多到社会上学点东西。

通过沟通交流,我首先肯定了她的自强自立,有孝心,能主动为家庭分忧的思想。

进入社会锻炼,提升自身素质的想法的正确性,对她早意识到一些社会问题表示赞同。

但是我同时也告诉她“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是错误的。

读书获取知识仍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在社会上是很难获取成功的。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贫困大学生是指因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而在大学读书的学生。

他们常常面临着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如学费、生活费用等问题,这些困难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心理问题1. 焦虑和压力贫困大学生通常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他们需要自己解决学费、生活费用等问题。

这种经济压力会使他们感到焦虑和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2. 自卑和自怜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贫困大学生常常会感到自卑和自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幸福。

这种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和社交能力。

3. 适应问题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特殊的困境时,往往会出现适应问题,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这种变化。

二、对策建议1. 寻求心理辅导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解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学会有效的自我调节和缓解压力的方法。

2. 建立自信心贫困大学生需要建立自信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克服自卑和自怜的情绪,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3. 寻求经济援助贫困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经济援助,如申请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申请贷款等,减轻经济负担,缓解焦虑和压力。

4. 学会适应贫困大学生应该学会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节奏,积极融入集体,寻求帮助和支持,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5.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贫困大学生应该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科学饮食,适量运动等,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6. 增强社交能力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与同学们保持良好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大学生活中的难关。

贫困生心理分析

贫困生心理分析

四、市场导向下的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4.1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境贫困大学生已成为社会和高等院校各方面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们在关注他们就业困境之前的同时,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问题。

4.1.1自卑心理贫困生大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的差距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甚至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使他们在心理上极不适应。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会“死读书”,“缺乏特长”不懂音乐和计算机,没有那么多的见识,难以适应大学素质教育。

在当地学校出类拔萃,但到了高手云集的大学环境却失去了优势,往往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由于手头拮据,常常为生活、学习发愁,没有经济能力交朋友、谈恋爱,自觉低人一等。

久而久之,使他们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形成自卑自贱心理4.1.2孤僻心理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贫困生往往出现封闭、孤僻、不合群现象。

有的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或是感到自己某方面的不足,不愿意与人交往,害怕暴露缺陷让人瞧不起。

有的是因为语言障碍或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与城市学生不一样,害怕与人交往让人笑话。

因而在同学之间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障碍,没有朋友,没有交流,长此以往就形成孤僻自闭心理。

4.1.3焦虑心理对家庭的担心,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不满,现实生活中时不时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愉快体验,使他们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悲观和厌世的痛苦境地。

4.1.4依赖心理有些贫因学生认为自己目前的处境是由于社会不公造成的,因而接受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社会、学校身上,而没有勇气自强自立。

4.2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面对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现实,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残酷地摆在了这些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面前。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4.2.1借贷缴费,个人的期望与社会实现矛盾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社会地位的机会。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越来越多家庭的期望和愿望。

对于许多家庭而言,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孩子才能够在未来取得好的工作和生活,摆脱贫困的生活状况。

因此,许多家庭都在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很多时候家庭提供的财力并不能够充分满足孩子们在高校里生活和学习的需求。

一个显著的问题是贫困生往往会面临心理困境,因为视线和压力传递给贫困生的感受是,他们与富裕的同学不同,他们在高校里的位置是次要的,他们的付出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在这个语境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贫困生在高校中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 自卑感对于贫困生而言,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自卑感。

即使他们不希望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但是在高校生活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比自己家庭经济条件更好的同学。

这是人们的固有思维模式造成的,一般认为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更聪明、更有能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此产生自卑感。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他们感到沮丧、不自信、对未来的前途感到迷茫。

建议学校对此类学生要进行积极引导和鼓励,鼓励他们自信面对自己的困境,多关注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只看到自己的劣势。

学校还可以在教育这些学生的时候要注意组织学生活动,让这些学生都参与进去,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脆弱的小角色。

2. 应激反应贫困生在高校中,往往面临超出他们经济承受力范畴的生活费用,这样就导致了他们的应激反应情况。

在人际交往中,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冷落和不在圈内。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受到自我否定的情况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倦怠的情况,习惯性想逃避现实和责任。

然而,为了维护贫困生的生存权益,学校应该为此类学生提供必要的救助措施。

比如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

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

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

1 文化适应的差异性相对而言,文化的适应性是指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兼容,但无论如何这种兼容都不可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融合,其间必然存在着他者的关系因素。

由于地处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交通与信息闭塞,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对于外面社会环境的变化知之甚少。

从偏远地区到繁华城市,从本民族文化环境到赋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文化环境,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导致了人的思维的局限性,除本民族文化语境范围,其余被当作他者看待。

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化相碰撞,文化心理发生了矛盾性冲突,他们心里难以承受文化语境和价值观念的转折,造成他们对新的文化语境的不适应。

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的变化,加之经济上的困难,他们处于价值观念多元化与多种文化矛盾的冲突之中,甚至是劣势状态,对他者文化缺乏实质意义的认同感,心里产生焦虑、急躁等情绪或排异行为。

1.1 语言环境的差异母语存在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沉积于民族的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叙事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尤其在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时母语显得极为重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首先借助的是语言,语言的表达信息沟通顺畅,决定了相互交流者是否有着相互平等的话语权和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如果使用同一种语言交流,交流者之间不存在话语权的不平等性和文化价值认同感的差异性。

但不同民族之间的人发生信息交流时则不然。

例如,a和b属两个不同的民族,他们之间发生信息交流时,假如使用的交流工具是a民族的语言,对于a而言,其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表达结果是直接式的:a →a,因为a使用的是母语,在叙述过程中不存在心理和思维上的障碍,其表达结果很直接;对于b而言,则是间接式的:a→b→a,因为b使用的是a民族的语言而非母语,在叙述过程中其心理和思维存在着语言的互换关系,当其接受到a民族的语言(a)发出的信息后心理的反映是该信息在自己的母语(b)中如何表达,这种叙述过程包括了语音和意义的完成,b要在母语的语音和意义中找到与a民族的语言所叙述的相同内涵后,才能与a形成平等的话语权和产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心理 调适能 力和社会 生活 的适应 能 力 ,
经济 上 的贫 困和文化 上 的不适应 , 是导致部分贫 困大学生产生 自卑 、 敏感 、 脆弱 , 甚至攻击性心理 的主要 社会原 因。 农村贫困学生在读大学前 , 一般都在家乡 的县城和乡镇读中学 , 他们 的同学几乎都 来 自方圆百里范围内的农村家庭 , 家庭背 景 的同质性决定彼 此物质条件 的差异 不
( ) 质 生 活 的压 力是 产 生心 理 贫 一 物
困最 根 本 、 直接 的原 因 最
高 , 济 上 的 贫 困容 易 引发 心理 贫 困 。 经 引
发 贫困大学生 出现心理 问题 的因素 包括
个体 成长环境 庭背景 、 会环境 等 。 家 社 应 帮 助 贫 困 大 学 生优 化 心理 品 质 ,增 强
大 学生心 理问题 是一 个热 点话题 。
在大学生群体 中, 贫困大学生 、 父母离异 大学生和独生子女 又是心理 问题 的高发 群体 。新生 和毕业 阶段 是学生心理 问题 的集 中爆发阶段。因此 , 关注特殊时期 和 特殊人群是高校心理工 作的突破 口。据 有关调查 ,贫 困大学生 约占学生总数 的 1% ~ 1%左右 , 中有 7 %的贫困生 0 5 其 3 对生 活状况 表示 不满 意 ,4 的贫 困生 6% 感觉 体会不 到生 活 的幸福 ;2 的贫 困 5%
题作 初步分析 ,希 望能对心理工作者 提
供一 些 参 考 。


贫 困大学 生心理问题 的种种表
人 已经知道 了他们 在经 济上 的劣势 , 就 绝不 能 再 让别 人 看 到 自己心理 上 的 脆

( ) 经 济 贫 困表 现 出 自卑 、孤 僻 一 因
和 自我 封 闭的 理 倾 向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分析及对策【摘要】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是指由于长期的物质困境和社会压力,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现象。

本文通过对心理贫困的定义与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原因,提出了心理干预对策和心理咨询服务的重要性。

探讨了建立健康的心理支持体系对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重要性。

在展望未来需要加强社会关怀,总结了对策并强调了社会关怀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健康心理支持体系、社会关怀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是指由于长期处于经济贫困状态下,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的一种现象。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许多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生活压力较大,可能面临着心理困扰和压力。

我国是一个拥有庞大大学生群体的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进入大学深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困现象也愈发严重。

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中贫困家庭的比例逐年上升,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贫困”。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急需一个系统的心理支持体系和心理干预对策来帮助这部分学生走出困境,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将从心理贫困的定义与特征、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原因分析、心理干预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1.2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普惠。

贫困大学生在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的还常常面临心理贫困的困扰。

心理贫困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如何有效应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当前,国际国内社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受到大环境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作为其中的特殊群体,“90后”贫困大学生除了具有自卑、敏感、焦虑、依赖性强等心理特征之外,在向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经济贫困的矛盾中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对社会持有极端心理,即使享受外界的帮扶也不能抱以正常的心态,缺乏感恩意识,导致行为偏差,因此,对“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1、个人主义问题突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90后”大学生从小在社会的温暖和家庭的溺爱中长大,贫困生也得到了诸多的关注和爱护,与其他非贫困生相比,“90后”贫困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认为他人的帮助和宽容是理所当然,在与同学进行攀比的过程中,更多地责备父辈的无能,不能给其创造更好的条件,曲解社会及他人的支持。

久而久之,他们容易变得麻木不仁,并逐渐滋生出极端的个人主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买名牌、买电脑、泡网吧,盲目攀比,荒芜学业,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

“90后”贫困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此类心理误区,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个人主义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

2、感恩意识淡薄据报道,在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因为他们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让资助者寒心。

现在一部分“90后”贫困大学生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下却不自知,应试阶段的学习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残酷,同时也淡化了感恩意识的培养,缺乏宽容与爱心,表现得冷漠无情,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甚至不愿提起,心理及行为偏差较为明显,还有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但却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

浅谈高校(伪)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伪)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伪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摘要:高校贫困生的概念并不明确,以及伪贫困生也是如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的探究也一直是各界关注的对象,也一直是调节贫困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方向,如何依据贫困生的心理调节解决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燃眉之急,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贫困生的心理.关键字:贫困生伪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一高校贫困生定义以及群体现状如何解释高校贫困生这个概念?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和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

高校贫困生这个群体的人数逐年增加,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来自中西部的人数逐渐增加,占总体比例的70%-75%,带有地域特性的贫困生正在成为我国高校贫困生的主要特征,从根本上讲,高校贫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深入,高校的普及化,招生的扩大化触使贫困生这个群体不断壮大,究其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我国东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并轨化之后处于贫困线之下的家庭无力承担学生的最低生活保障。

当今物价上涨,基本生活要求提高,造成本已生活拮据的贫困生雪上加霜,甚至出现很多贫困生只吃饭不吃菜的情况等等。

现在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如何呢?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贫困生在对待生活和学习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特殊的生活环境趋势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的,包括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等等,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贫困生的心理确实是多样化的,复杂化的,总体的来说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人穷但是志不穷,约82.4%的贫困生的情深状态是非常饱满的,情绪是非常积极的,都表示要走出自己的特色,都树立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09级的小金同学是一位孤儿,但是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原因而对生活、对学习失去信心,平时的时候学习是班里最抓紧的,而且是最乐于助人的一个,在学习的空余时间里还努力搞勤工俭学,在整个四年的学习时间里,他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并且通过自身的表现成功被党组织吸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毕业的时候成功被深圳华为公司录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分析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贫困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其中许多人在心理上都存在诸如自卑、回避交往的痛苦心理、抑郁等心理问题。

导致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的因素。

解决对策是:完善资助体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情感交流;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障碍;原因;对策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在校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与日俱增。

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虽然能完成学业,但因其家庭经济问题和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最主要有自卑的心理、回避交往的痛苦心理、抑郁的心理、人际交往困难、对金钱的敏感性和情绪紧张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进而影响国家教育政策的实施。

因此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关系着学生本人而且还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原因分析1.经济因素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在人们争先恐后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等观点也逐步形成。

在这种唯钱是从的观点影响下,人们对富有者怀有羡慕的心理,而对贫困者则投以鄙视的目光。

贫困大学生虽身处校园,但长期受到宏观社会背景的影响,内心深处易产生世态炎凉的感觉,致使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消费需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一种时尚,而学生的消费欲望无时不在受到社会的影响,以致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多元化的消费热点,这满足了家庭殷实的大学生享受的需要,却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心理负担。

2.人际交往的不利因素在社会生活之中,每个人都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通过一种关系的适当性和合适性来解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这种适当性和合适性通常要求交往的双方在交往之中表现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的交往关系是影响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一)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冲突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

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

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在与别人比较时,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

另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自尊心又极强,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不愿欠人情债。

(二)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的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

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时害怕因学业差而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

所有这些,使得贫困生精神压力大,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抑郁是一种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和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然而,他们又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三)渴望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孤独是指个体因主观上感到受人排斥和否定而产生的情感,是个体违背主观愿望,被动地独立于群体之外而产生的离群的心理体验。

贫困大学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多数贫困学生因经济拮据而吃穿俭约,使得他们自惭形秽,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更不敢轻易和他们说话。

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而羞于交际,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轻易袒露心迹,渐渐地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有的青春 活力, 偏激 、 悲观 和仇视感也有 所体现。一般 来讲 , 他们 个人评 价较低 , 自尊 与 自卑 并存、 郁、 抑 焦虑、 际关 人
系敏 感 、 弱 。 脆
【 关键 词 】 贫 困 大学生 :
心理 问题
以及 社 会 交 往 能力 较 差 , 致 他 们 接 触 异 性 的 机 会 较 少 。但 随 导 着性心理 的发展 , 青春期 的他们 渴望 与异性交 往 , 以发展 自己 、
囝等 育 究 教 研
贫 困大 学 生 的心 理 问题 分 析
长春 师 范学院 ( 吉林长春 ) 关 莹 宋美英
【 摘
10 3 302
要 】贫 困大学生除 了经济 贫困之 外 , : 他们有更严 重的精 神和心理压 力。一些贫 困大学 生表现 出缺乏 自信 、 气馁和无 奈 , 自
我防御意识 不断增强 , 愿让他人 感 觉到 自己的贫寒 , 不 于是 自我 封 闭, 和其他 同学渐渐疏远 , 者 闷头学 习, 或 失去 了应
当别人与他们走得很 近 、 表示关 心的时候 , 他们会把别人 的关心 当成是对 自己的同情 和怜悯 ; 当别 人与他们保持距离时 , 而 他们 又会感到无人关怀 、 态炎 凉 、 世 内心孤独 、 望友谊 。这 种 敏感 渴
二 、 郁、 抑 焦虑
( ) 一 他们为 学费、 生活 费焦虑。家庭 经济 困难导 致贫 困学 生学 费 、 活费长期 没有保 障 , 生 常常使贫 困生处 于 困境 中 , 觉 感 自己没 有 安 全 感 。尤 其 是 每 年 开 学 的 时 候 , 是 贫 困生 抑 郁 和 更 难过 的时段 。沉重 的压 力使得他们经 常陷入紧张焦虑 的情绪 之 中。 ( 贫 困学 生为 家庭 焦虑 。可 以说 每 一个 贫 困生 家里 都 二) 有一段不为人知 的叫人 心酸 的故事 , 由于家境贫 困 , 了他们 学 为 习, 家里 已是 负债累累 。少数贫 困生家徒 四壁 , 辛苦劳作 的父母 不得不让其他子女 辍学 以保证其 读 书。作为 贫 困生 , 们很 体 他 量父母的艰辛 , 因此 比其他 同学更懂 事 。 ( ) 困 大 学 生 要 为 学 业 焦 虑 。 贫 困 生 为 了 证 明 自 己 的 三 贫

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对策

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对策

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对策探究摘要:大学贫困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许多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他们希望上大学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是,愿望与现实之间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差距,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现实和大学贫困生的一些自身因素,使得他们的理想往往遭遇现实的无情。

一些大学贫困生因此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开始变得逃避现实。

关键词: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对策虽然贫困大学生也有着一些良好的品质,比如,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生活朴素和良好的自理能力,但是有些心理问题也时时困扰着贫困大学生,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详细分析贫困大学生一些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探讨如何消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贫困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一、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1.人际交往敏感,抑郁感强烈下面这一份表格来自《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收入及自我评价的相关性研究》,反映的是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scl-90部分因子上的平均得分及检验: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贫困大学生往往比其他大学生在人际敏感和抑郁这两项上指数要高出很多。

造成大学生人际敏感和抑郁的原因有很多,非常复杂。

首先,贫困大学生的内心是渴望人际交往的,他们渴望温暖、渴望友情,但是贫困往往在他们心中筑起一道墙,让他们与别的同学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

比如,当看到别的同学穿名牌的衣服、进高级的饭店、用钱非常大方时,他们往往会联想到自己清苦的生活,在心理上会变得比较敏感和孤僻。

其次,大学贫困生往往自我封闭,他们的内心非常自卑,不愿意与人交往。

面对问题,他们往往是自我逃避和退缩,比如,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比较少,对待人生比较消极。

最后,大学贫困生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时,可能会有一定的敌对态度,从而造成抑郁的心理。

因此强烈的自卑和强烈的自尊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大学贫困生人际敏感和抑郁的根本原因。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摘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贫困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常见心理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经济困难、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常常面临自卑、焦虑、挫折感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出现抑郁情绪。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学业辅导机制、提供经济援助等措施来帮助他们尽快调整心态,应对困境。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不可忽视,社会应积极关注并提供支持。

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关键词】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压力、社会认同感、心理咨询、经济援助、自我调节、学习动力。

1. 引言1.1 概述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经济困难而在校园中生活的学生群体。

他们面临诸多压力和困扰,其中心理问题是一个比较普遍且严重的方面。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既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的困难使得他们常常感到无助和自卑,缺乏自信和动力去面对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

他们还可能面临来自同学、老师甚至家人的压力和歧视,这些心理压力会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了解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心态、面对挑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常见心理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2. 正文2.1 影响因素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经济困难:贫困导致的经济拮据是贫困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

他们可能因为无法支付学费、生活费、购买书籍等而感到焦虑和无助,甚至产生自卑感和自我怀疑。

2. 就业压力: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摘要】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自卑、压力过大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经济困难、学业压力、社会比较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等方法进行干预。

学校和社会应当承担起更多责任,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体系。

家庭和个人也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会保持积极心态。

结论指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建立支持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面对心理问题。

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支持体系、责任、自我调节、原因、学校、社会、家庭、背景介绍、问题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常常面临诸多心理压力和困扰,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包括焦虑、自卑、孤独、适应困难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困难、社会压力、学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有效应对心理问题,学校和社会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贫困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尽可能寻求帮助,保持积极的心态。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立支持体系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贫困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出心理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1.2 问题意义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自卑、挫折感以及人际关系困难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更可能导致其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意义重大,首先在于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贫困大学生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

二 、 困 大学生 心理 障碍 的成 因 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而要注 重培 养学生 的健 全人格 , I 』 强 J j 随着 社会 的 曰益发展 , 乡之 问 的差别也 越来 越大 , 城 从而 导 停 留在传授 文化 知识 层面 , 致 贫困 大学生 产生 严重 自卑心 理 。 几年 来 , 国农 村发 生 了很 学 生能 力培 养。 近 我 最后 从社 会 的角度来 看 , 要改变 贫困生 的救助 方 当前 国家 的一 些 资助 政策 已全面 贯彻落 实 , 使这 大 的变化 , 民的生活 得到 了很大改善 。但 是 , 有少数 地区 仍 式 和救助 观念 。 农 也 然 没有摆 脱贫 困 的桎梏 , 还有 少数 农民的 温饱 问题 没有解 决 1来 到大 学这 个新环 境 , . 贫困 生的群 体地 位 也发 生 了变化 。 些 贫困生在 经济上 有 了很 大的 资助 , 但真 正地 的是 如何使他 们树 立 正确 的人生 观和 价值观 , 高认识 ,J强学 习 , 力地 学 好知 提 J u 努
法。
关键 词
贫 困大学生
心 理障碍
心 理 问题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 90 9 (0 00 -3 一 I 10 ・5 22 1 ) 2 9 5 O
中图 分类 号: 4 6 G 5
作为 大学生 的特 殊群 体 , 困生的心 理问题 比例大 大高于普 刺激 了他们 原本 敏 感的心 灵 。 贫 从而直接 导致 他们 的情绪 不稳定 , 通学 生 。目前许 多高校 通过 设立助 学贷款 、 勤工助 学等方 式帮助 他们 缓解 了经 济上 的 问题 , 但是却 忽视 了对他们进 行心理 辅导 和 帮助 , 使得贫困生心 理方面 问题 以及 期待帮助 的要求尤为突 出 。 这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摘要】在中国,贫困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首先分析了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压力与焦虑,自卑与自尊,以及失落与希望等心理特点。

接着探讨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包括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等途径。

最后总结了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的启示,指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支持机制,帮助他们积极应对困境。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挖掘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提出更具体和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顺利完成学业。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压力、焦虑、自卑、自尊、失落、希望、应对策略、启示、未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

这些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不佳,生活和学习压力较大,往往面临着心理困扰和挑战。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失落,甚至焦虑和绝望。

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了他们在困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感到自卑和无助。

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会使他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探讨应对策略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提升心理素质,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挑战,分析其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帮助措施。

通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促进其更好地完成学业,提升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12-11贫困大学生的矛盾心理及心理援助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当前,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对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大多还停留在经济层面上。

对于贫困生,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还需要做好他们的心理救助工作。

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在关注贫困生物质生活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单纯的经济上的帮助无法彻底解决他们的困难。

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做好他们的心理方面的工作,做好贫困生的心理救助。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助贫困学生摆脱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

二、文献综述内容1、社会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对北京高校贫困家庭大学生现状的调查(调查者是李登峰—),“高等学校中贫困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15%左右,其中有73%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64%的贫困生感觉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近年来在高校学生中有极端行为的人数,贫困生可占50%以上。

”由于家庭贫困或家庭支付学习生活费用不足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更多。

2、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①因家庭经济收入少,在校学习生活困难而产生心理的落差和自卑感。

从小到大,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的学生,与那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知的心理变化。

他们中一部分人常常表现出自卑、孤僻和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一是通过刻苦攻读,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生活的贫困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认为自己先天不如别人,首先在心理上败下来;三是退缩、逃避、离群,厌世,或者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举例,有一名轻生的学生在遗书里写道:“现在我感觉自己活着是个包袱,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我决定自杀。

”这个例子虽然在大学生中是极少数的,但却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②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症状。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

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其期望值过高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得到解决。

据调查显示,“20%的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为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维持生存而奔波”。

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

久而久之,部分贫困学生可能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并引发其他问题。

③因人际交往困难,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产生挫败感。

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

由于这种心理的矛盾性,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

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但又往往因为心理的矛盾性而容易引发与同学的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

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出现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到难以与之相处。

在一些贫困学生看来,别人已经知道了他们在经济上的劣势,就绝不能再让别人看到自己心理上的脆弱,于是极力地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久而久之,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

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

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明显偏高。

由此可见,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家庭背景,学校教育,个体心理等因素共同影响的。

当触及到家庭出身,强烈的自卑感,敏感的自尊心,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时,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

提出问题:面对分析贫困大学生的矛盾心理现状,我们又能从哪些方面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达到物质、精神双帮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呢?三、研究方案1.分析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引发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包括个体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教养方式、个性心理等因素。

就学校、社会因素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校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

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无论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不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而对贫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更是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应有的重视,导致贫困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

从中学到大学,衡量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学时期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好就是好学生。

而大学衡量人才的标准则是多元的,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贫困生特别是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有的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因而压力很大。

例如,某高校一名来自边远山区的特困生因心理障碍被迫休学,他在休学后写给学校的信中谈到:“高中的时候,我学习很好,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可到了大学,同学们学习都很好,而且大学生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在其他方面我再也找不到自信。

对于手机、电脑,我不仅不会用,而且几乎没有见过。

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差,也总觉得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在嘲笑我。

”(方文晖、田永静:《谨防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3日)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贫困学生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不能正视自我,不能自我接纳。

②学生之间贫富差距产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贫富之间差距的逐渐拉大,学生消费水平相差悬殊。

调查显示,在北京地区,普通大学生月生活和学习费用为353元和185元,分别是贫困生该项费用的1.7和1.6倍。

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凭添了许多烦恼。

因此,心理产生强烈自卑感,人际交往紧张。

③学校和社会在经济救助时方法不当或失误。

学校和社会对贫困学生采取了许多救助措施,但善意的举动实施不当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失衡。

由于我国的慈善事业尚不发达,机制尚不健全,再加上贫困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经济上得到了救助,但心灵上却受到了伤害。

据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调查显示,有60%的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拒绝师生善意的同情;有42.2%的贫困生不愿在互联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即使这样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

在接受别人帮助的过程中,他们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施舍”,自尊心受挫,从而加重了心理压力。

2. 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必须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应把思想沟通、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结合起来。

①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调查显示,在贫困大学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或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理失常或心理疾病。

因此,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种题讲座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卫生宣传普及活,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消除心理问是十分必要的。

②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学校首先应通过各种教育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知。

第一,要让他们明白,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贫困生采取的救助措施都是善意的。

这些救助措施虽然不能除贫困现象,但决不带有一点歧视性。

第二,要让他们懂得,贫困的境遇是暂时的、可改的,而任何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

贫困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

因此,贫困学生首先应正视贫困现实,要自信、强、自立,把因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生活的动力。

第三,学校应对贫困生进行必要的行为指导。

比如对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实际情况,开展以人际往训练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训练,通过采取强化的训练式,让贫困生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技巧,提高社交往能力,培养成功交往的个性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③营造以艰苦朴素为荣、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为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绿色通道。

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为此学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有贫困生参与的社团,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其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

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第三,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这对所有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

一个“比学习、比进步、比创造”的环境远比一个“比吃、比穿、比享受”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个校风好、学风正的学校,往往更能够给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优良的环境。

3.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主要是对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的调研)调查目的:了解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以及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点;分析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谢谢!!!孙玉刚2009141303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