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中国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在世界上独具影响力。
在这一时期,货币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白银逐渐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这种现象被称为“白银化”。
那么,造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
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国内铜资源的枯竭。
在明代初期,中国的硬币主要是用铜制成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铜矿资源逐渐枯竭,导致了铜币的供应不足。
这使得人们开始转向使用白银进行交易,因为白银相对于铜来说,其供应量更加充足。
对外贸易的增加。
明代是中国对外贸易活动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许多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而大部分的外国商品都需要以白银支付。
这进一步推动了白银在中国的使用,使得白银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
政府政策的影响也是导致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之一。
在明代中后期,明政府为了应对国家的财政困难,开始大规模铸造银币来弥补财政赤字。
这使得白银的供应大大增加,白银货币也就更加普遍地流通于市场之中。
上述原因共同导致了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趋势,而货币的白银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货币的白银化推动了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品的买卖和交换,各地商品的流通速度加快,市场活跃度大大提高,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的白银化也使得中国的国际贸易水平大大提高。
随着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使得明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白银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也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货币的白银化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白银的流通使得交易更加便利,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交流。
白银也成为了人们财富储备的主要形式,带动了中国社会的金融业的发展。
白银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带动了中国社会的金融业的发展。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朝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矿产资源的丰富,对外贸易的扩张和货币政策的调整。
首先,明代银矿资源丰富,如四川钞山银矿、云南红崖银矿、陕西大同银矿等,为货币白银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矿山开采和炼制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白银的生产成本也不断降低,使白银的供应量不断增加。
其次,明代对外贸易的扩张推动了货币白银化的进程。
明朝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白银流入国内市场。
明朝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外贸发展,实行对外通商政策,推动了对外贸易与白银生产和使用的互相促进。
最后,明朝货币政策的调整也是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因素。
明太祖时期,实行轻税政策,白银货币的使用较少;但明成祖时期,货币政策逐步趋向于加强中央控制,统一货币制度,并开始大规模铸造白银货币,加速了货币白银化的进程。
货币白银化对明代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首先,白银的使用与推广,方便了交易和货币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使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其次,货币白银化对于财政和税收的收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铸造白银货币提高了财政收入和军费开支,加强了中央政权的强度和稳定性。
最后,货币白银化还加速了地方经济的重心向东南沿海逐渐移动,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差异化发展,使整个中华大地实现了更多的物产流通与社会交流,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经济融合。
总之,货币白银化是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经济变革的进程,推动了商品经济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稳定性和控制力,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明日黄花”。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明代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多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货币白银化。
本文将介绍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1.经济发展的需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发达的时期,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增加,人们需要对商品交换进行更加便利的支付。
由于货币是交换的媒介,白银的使用更为方便,因此白银金属货币得以广泛流通。
2.金银价格的变化在明代,由于大量的长江水系银矿和山西陕西的金矿,银和金的产出量不断增加,导致金银的价格明显下降。
相对而言,货币发行量维持在增长状态,使得白银成为数量增长最快的货币。
因此,白银成为了货币市场的主导者。
3.政治因素在明代,由于朝廷希望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来提高国家收入,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
在大量铸造纸币的同时,明朝政府对银的保值采取了特殊措施,如限制白银的流通,限制白银的生产,限制白银的进出。
这些措施使得白银货币比纸币更为稳定和可靠,因而人们更加信任使用白银货币。
1.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市场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随着货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银币供应的增多,市场之间的交流加强。
这也对市场的价格变化、商品生产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2.促进企业发展白银化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在具备相应条件的范围内,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国家机关也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从而有更大的支撑能力,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
3.安定社会货币白银化的推进还体现了明朝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稳健和有效性。
货币的稳定作用使得交易更为顺畅,为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推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为中国货币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使得中国货币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和市场化。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中国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货币制度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货币的白银化。
白银成为明代主要的货币形式,这一变化带来了许多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1、贸易发展在明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与西方的贸易。
欧洲人对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需求旺盛,中国也需要西方的铜、铁、锡等原材料。
在贸易的过程中,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因为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通用价值。
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货币的白银化。
2、矿产资源丰富在明代,中国的经济非常发达,国内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
中国的银山、铜山等资源产量都非常大,这为白银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中国在这个时期还迎来了大规模的银矿开发,这使得白银的产量快速增加。
矿产资源的丰富也是中国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明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了货币的白银化。
明朝官方坚持实行坡顶税收制度,这使得农民需要使用更多的白银来支付税赋。
政府还通过发行银票等方式,推动白银在经济中的流通。
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促使明代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银的流通促进了商品交换与商业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白银流通还刺激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商品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白银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国际贸易上,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2、社会影响白银化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导致社会上出现以白银为核心的财富积累和交换方式。
这也促进了社会的分化,地方豪强和商人阶层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而农民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则相对困难。
白银化还使得土地和人口等资源成为白银的直接交换对象,加剧了社会的资源流失与不平等。
3、文化影响白银化也产生了文化影响。
白银的流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使得艺术和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刍析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刍析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作者:王丰来源:《中国市场》2008年第05期摘要:明代晚期适为中国社会由古代及近代转型、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开始接轨的时期。
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乃为此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最直接之表现,同时这一变化又加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对此过程作以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明代社会结构变化与白银货币化之关联,而且亦有益于对白货币化之影响作整体性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明朝;货币制度;白银;白银货币化在明朝,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明朝政权日益需要大量的硬通货币注入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白银便成了明政府的首选货币。
而后的许多年间,白银货币化就成了明朝货币政策不断调整、不断修正的重心。
相比较其他朝代,明朝货币制度体现出了一种随意性。
一、大明宝钞的日益衰落明太祖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之前,曾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开始铸造铜币,“太祖初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
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
洪武元年(1368)“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曰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
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重一钱止。
各行省皆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而严私铸之禁。
洪武四年改铸大中、洪武通宝大钱为小钱。
”然而,铜币面值太小,不利于大额商品交易。
朱元璋又颁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明代纸币。
洪武八年(1375)“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
以桑穰为料,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文花栏。
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
其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
中图钱贯,十串为贯。
”“其等凡六:曰一贯、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
”大明宝钞发行后,“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者听”,明代货币体系进入了“大明宝钞时代”。
但是由于明代财政体制的不完善,使得这种纸币的发行既没有实价货币做准备,又没有对发行量做科学的统计和预算,造成了其发行不久就失去了信用大幅贬值的恶果。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
明代白银货币化 ------中国与世界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货币流通的快慢和规模的大小等直接反映了反映了当时的商业发展水平。
明代使用的白银以锭为主,“元宝”形状,还有各种重量不等的小元宝。
元宝的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它携带比较方便。
但是,白银成为明代主要货币有其天然的局限性。
由于中国不是白银的盛产国,白银的产量很小,根本无法满足流通所需的数量。
所以在明代用银为主币之前,铸币主要用铜。
我们知道,如果贵金属币材的数量不足,那么就无法满足商品流通的巨大需求,更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哪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白银成为明代主要的货币呢?笔者认为影响明代白银货币化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一、纸币宝钞的没落明朝初年,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政府甚至禁用金银交易。
明朝典章制度中有“钞法”、“钱法”,却未记载有“银法”。
明朝初期发行纸币----“宝钞”。
明洪武八年诏中书省造大明通行宝钞,为了使明代大明宝钞更广范围的使用,明代初期朝廷官俸、军饷这二项最大财政支出以及盐税、茶税、关税、商税等田赋以外重要的大宗国税收入,不收银而以钞钱为主。
但是,大明通行宝钞在发行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
明朝初期,政府收税只收新钞,而民间对旧钞则降价使用或拒用。
这就形成了新旧钞的价格不一,造成了以后的通货膨胀。
另外,明宝钞的发行,推行只投放不回笼或是多投放少回笼。
政府发纸钞支付俸给军饷,而向民间收取物资和金银财货,收租税却只搭收少量新钞或干脆不收钞。
实际上,为了维护宝钞制度,明洪武初年开始就屡次颁布法令,禁止使用白银。
但在洪武末年,白银已在民间交易中盛行,朱元璋一再严令禁止无奈大都无果而终。
大明宝钞在发行流通过程中不断贬值,到弘治年间(1488—1505)宝钞在商品货币经济中已无意义,民间只用白银和铜钱进行交易。
明中叶以后,宝钞已无人使用了。
大明宝钞的失败、钞法的败坏,最终使得纸币没有能发展成为信用货币。
宝钞的退出为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提供了契机。
二、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政治的统一和社会的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是指在明代时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因素是导致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棣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如取消紧缩政策、大肆发行纸币,导致明朝初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明朝政府开始大量收购白银以控制商品价格,这促使了白银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明朝政府还加强了对于白银矿山的开采和管理,使得白银供应相对稳定。
经济因素对于货币白银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明代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流通和交换大量的商品。
白银由于其稀缺性和不易腐坏的特点被广泛接受,逐渐成为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明代的国际贸易也对货币白银化产生了影响。
明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着繁盛的贸易活动,白银作为重要的贸易媒介货币,进一步加强了白银化的趋势。
社会因素也是导致货币白银化的原因之一。
明代社会地主阶级、商业阶级和地方豪强都有强烈的白银需求。
他们把大量的土地和财产转化为白银,进一步推动了明代白银化的进程。
与此白银的广泛流通也促进了家庭经济的发展,农民开始以种植和生产为基础,开展小型生产经营活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货币白银化对中国明代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货币白银化促进了商品的货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白银化有效地解决了明朝初期的通货膨胀问题,保持了货币的相对稳定。
进一步,货币白银化也对明代的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货币白银化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社会的财富和稳定。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摘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货币白银化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通过对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
在经济方面,由于白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提升,导致明代货币体系逐渐向白银化方向发展。
政治上,皇权集中导致了财政需求的增加,推动了白银化进程。
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化也影响了货币形式的转变。
正文部分还对明代货币白银化所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包括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等方面。
结论部分总结了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原因、影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引言、正文、结论、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经济影响、总结回顾、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制度相对完善。
而在明代的货币体系中,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白银在明代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明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稳定的流通货币。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贸易的增长,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而白银相对于其他货币更加稀缺珍贵,因此更容易成为流通中的稳定媒介。
政治上的稳定也促进了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过程。
明代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白银的地位,比如规定白银的纯度和重量,以及设立铸币厂来统一制造白银币。
这些政策的实施,提高了白银的地位,使其在经济中更加广泛流通。
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业贸易活动,这也加速了白银在明代货币体系中的流通。
文化的影响也是白银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商业活动的增长,人们对于白银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使其成为更广泛流通的货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揭示白银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联系。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1. 引言1.1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景在中国明代时期,货币白银化是一种明显的趋势。
这种现象主要是指在明代时期,白银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要货币。
这一现象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存在,而且还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联系加强,白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支付手段。
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白银在中国境内的流通和使用。
外部需求的增加也加速了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进程。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景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联系加强。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这一显著的现象的出现。
1.2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意义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
白银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使得商品交易更加便利和流畅,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市场的扩大。
白银化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商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并且增加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经济往来。
白银化还促进了中国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促进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政治因素导致的白银化在中国明代,政治因素是导致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一时期,明朝政府的财政困难导致了对白银的需求增加。
明代政府面临着军费、官员俸禄等方面的支出压力,而金属货币的供应受到限制,使得白银成为政府征税和交易的主要货币。
明代政府还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政策,推动了白银化的进程。
明太祖朱元璋曾颁布《钦定宝泉纯器令》,规定了明代铸币的纯净度和规格,为白银在明代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明代政府还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流通。
明代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大量的白银从西方国家和东南亚等地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万明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朝时期。
因此,研究明朝白银本身,已经构成了货币史上的重大意义。
然而,其意义却又绝不仅此而已。
长期以来,晚明社会出现的令人瞩目变化,引起了中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对此变化,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或称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研究则主要是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方面加以论证和解释。
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对于以往形成的“规范”认识,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层反思和质疑,说明研究正走向深化。
但是,以上解释模式可以证明中国社会发展不是停滞的,要进一步表明明代社会已经处于向近代的转型,显然不够充分;难题还在于就是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来说服宋代的“经济革命论”,也还存在距离。
因此,在切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研究范式的转换势在必行。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萌芽论和商品经济发展论使学术界长期没有足够注意到货币经济发展的存在,很少留意白银在明代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更极少注意到白银货币化的重大影响。
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试图以此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实证研究,从中归纳认识,具体探讨和重新诠释明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在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以致于我们将晚明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也不为过。
然而,关注晚明社会实态,就会注意到,一方面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翻开明代史籍,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中,惟见“钞法”和“钱法”,并不见白银,或者说“银法”。
这说明了白银不是明朝的法定货币,也就没有制度可言。
由此可见,白银在明朝的货币化,又是历史上一个极为不同寻常的现象。
考诸明代社会现实,白银问题作为晚明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引起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极大关注,三人无一例外,都有”废银论”。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的重要阶段。
在明代,白银成为了主要的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取代了以往的货币方式,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白银货币化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相关的制度变迁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白银货币化的背景是明代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而且明代的海禁政策得到了放松,使得对外贸易更加频繁。
为了方便国内外贸易的进行,白银成为了流通媒介的首选。
此外,明代煤铁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银子,白银的价值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白银货币化的过程是逐渐的。
明初,纸币已经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但由于信用危机和无纸可张的问题,纸币的流通受到了限制。
与此同时,白银的贮藏和交换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到了明代中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银矿的开发,白银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到了明末,几乎所有的交易都以白银来结算,实现了白银货币化的彻底转变。
白银货币化还引发了明代制度的变迁。
首先,明代出现了专门经营白银的商人群体,即白银商人。
他们在白银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拓宽了明代经济的发展空间。
其次,明代的税收制度也随着白银货币化的发展而进行了调整。
白银的盛行使得明朝政府开始征收白银税,以白银作为税收的标准。
此外,白银货币化还推动了明朝的货币供应制度的变迁,使得货币发行形式由以往的纸币为主转变为以白银为主。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中国明代是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货币白银化是明代货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趋势在明代得到显著发展,并且对于当时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白银化的原因是什么?又给明代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2. 农民经济的发展明代时期是中国农民经济发展的时期,农产品大量产出,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进行交易。
白银因其珍贵稀有,易于储存和流通,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3. 皇家税收制度改革明代实行均田制,对农业生产实行赋税制度,皇家需要大量的货币来进行税收,白银作为便捷的交易货币,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4. 物价稳定从明初到中期,中国的物价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这为白银的流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影响1. 增加了货币的稳定性白银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给明代的货币体系带来了更多的稳定性。
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交易和储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普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矿产品等都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交换和交易,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和繁荣。
3.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使用,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4. 社会生活的改变白银的流通,也改变了明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人们更加重视财富的积累和储蓄,经济活动更加频繁和多样化,社会阶层之间的财富差距加大,对于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交往方式都有一定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是一个和谐的现象,在当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
也需要看到,在白银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通货膨胀、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
这对于我们如今的时代也提出了一定的启发,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良货币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
明朝白银货币化:造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明朝白银货币化:造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货币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见证。
商朝时期,中国人普遍使用贝壳为货币,因此带有贝字旁的字都和财富有关,如财、贡、贾、贿、资等。
到了西周之后,随着金属冶炼技术提高,金属货币取代了天然货币。
秦朝推行了圆形方孔钱,从此,铜钱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主流形式。
到了宋朝,由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纸币的原型——交子。
而在古代的国际上,白银是一种国际货币。
中国在和世界各国的贸易不断发展过程中,白银最终成为了中国的主流货币。
明朝时期是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关键时期,和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不可分。
白银货币化反映了中国和世界市场的接轨开始,也反映了中国商品经济出现了新变化。
一,明朝白银流通的合法化唐宋时期,由于中国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因此白银成为了重要的贸易货币。
当时的白银货币主要是船的形象,一是反应了其主要用于国际贸易,二是为了防伪。
同时,宋朝开始出现了纸币,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时期,官府大量发行纸币—钞币,导致贬值十分厉害,百姓深受其苦,不得不采取实物交易的方式进行了买卖。
元朝纸币明朝初期,为了改变元末货币混乱的局面,于是统一使用铜钱。
最初通行的是大中通宝钱,后来又推行了洪武通宝钱。
但是由于当时缺乏铜料,铸钱不多,同时流出国外也不少,导致铜钱供应困难。
于是明廷“责民出铜,民毁器皿输官,颇以为苦”。
另外,铜钱的分量重,但是价值却低,不适合用于长途运输,限制了商业的发展,《明史》记载:“今公私贸易,苦于铜钱重不可致远”。
所以当时很多人依然沿用元朝的时期的纸钞。
明朝的铜钱针对这种现象,朱元璋于是下令发行新的纸币。
1374年,朱元璋在中央设宝钞提举司,下设钞纸、印钞二局,此后开始印行“大明宝钞”。
纸币发行后,为了保证纸币的流通,就严禁百姓使用元朝的纸币和金银。
在征收商税时,也只征收纸币和铜钱。
到了1394年,连铜钱也不准使用了,大明宝钞成为了唯一的合法货币。
04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view二零零四年第二辑----------------------------------------------------------------------------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要:或许在明朝最重要的变化是白银货币化的成功。
事实上,白银在明朝后期成为合法的货币,摆脱了明朝早期的不合法的地位。
但是,白银货币化不是从皇帝制定法令开始的,它出现的趋势是自下向上的过程,而官方的接受和推动则是随后才自上向下的。
由于白银货币化,在成化和弘治统治之后,金融和征税几乎从实物转化为白银,它显现明初到晚明农业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
一系列变化在整个社会方面起因于白银。
白银经济表明市场经济的萌芽。
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就是货币经济。
如果我们只关注于商品经济的角色去研究经济发展是不够的。
这篇文章强调白银货币的发展是社会转变的关键。
它是研究晚明社会演变过程中白银经济发展的功能,以求在一个货币经济的新视野下去解释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明代;白银货币化;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白银的货币化,即它从贵重商品走向货币、从非正规的交换手段到成为合法的通货,是在明代完成的。
白银的货币化过程是一个社会内部自发的发展过程,首先出现在民间社会,随后得到了明朝事实上的认可,遂向全国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自下而上转变为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并非是朝廷法令推行的结果。
1发展至晚明,白银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致于我们将晚明称为白银时代也不为过。
白银的货币化,一方面促成了一系列改革的发生和发展,引发了明朝初年制定的各项制度的崩坏与演变;2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不是东西,是一种社会关系”。
3随着贵金属白银成为社会上流通的主币,白银货币体系将社会各阶层无一例外地全部包容了进去,白银货币的极大发展,推动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从对人的依附关系向对物的依赖关系转变,中国传统社会从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晚明社会出现了重要的变迁迹象。
白银的货币化:中国加速融入世界市场
白银的货币化:中国加速融入世界市场引言货币所指的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的,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货币的内容、政策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明朝货币的转变就展现了明朝独特的社会趋向。
明朝前期,法定货币为大明宝钞、铜钱,但是由于后期大明宝钞被无限发行,通货膨胀出现,宝钞迅速贬值,所以人们便抛弃了宝钞,。
成化、弘治年间,白银大量涌入明朝,白银成为了民政府的法定货币,广为传播。
明朝前中后期,对于白银这种货币的态度大不相同。
洪武三十年,永乐元年和永乐十七年曾多次发布过银禁令,阻止百姓使用白银交换商品。
后来到了洪熙和宣德年间,白银逐渐抬头,频繁被用于商业交换,各地政府屡禁不止,一直到成化和弘治年间,明朝的货币才走向了白银化。
隆庆开关之后,大量白银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彻底改变了明朝的货币使用情况,明代的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百姓政府多年博弈的结果。
货币的白银化改变了国家权力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对中国后世社会影响深远,那明代白银货币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明朝初期多使用宝钞和铜钱,杜绝白银流通货币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朝代的经济实力,也展现了一个国家文化、政治的发展与变迁。
早在商朝时期,货币便已经出现,国人普遍使用贝壳所制造的一般等价物来进行贸易交换。
因此在汉字当中,带有贝字旁的字大多都与财富有关,例如“财”“资”“贿”等文字。
时间进入西周之后,百姓的金属冶炼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金属取代了天然货币。
秦朝推行圆形方孔钱,自此之后,铜钱便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流通形式,一直到清朝结束才慢慢消失。
到了宋朝时期,纸币进入到了世人的视野,方便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倒数第二个王朝,它的货币政策承袭了宋朝和元朝的经验,主要以纸币和铜钱为主。
明朝的纸币只有一种,开国皇帝朱元璋发行的大明宝钞,而铜钱则各有不同,铜钱由皇帝的年号命名制造,一直到南明灭亡才消失。
明朝前期,民间百姓大多使用大明宝钞和铜钱。
明朝白银发展史
明朝白银发展史
明朝时期,白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明朝初期,由于实行宝钞制度,白银并没有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
然而,随着宝钞贬值和民间交易的增加,白银逐渐在市场上流通起来。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白银的流通范围和作用不断扩大。
明朝政府也开始逐渐接受白银作为税收和财政收入的来源。
明朝末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尤其是与欧洲和日本等国的贸易往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推动了白银的流通和发展。
此外,明朝时期银矿的开发也为白银的供应提供了支持。
在明朝末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争的影响,银矿的开发和白银的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总体上来看,明朝时期白银的发展还是较为活跃的。
总的来说,明朝时期白银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白银在明朝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当时的商业、手工业、税收和财政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刍析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
刍析白银货币化对明朝社会的影响摘要:明代晚期适为中国社会由古代及近代转型、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开始接轨的时期。
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乃为此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最直接之表现,同时这一变化又加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对此过程作以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明代社会结构变化与白银货币化之关联,而且亦有益于对白货币化之影响作整体性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明朝;货币制度;白银;白银货币化在明朝,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明朝政权日益需要大量的硬通货币注入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白银便成了明政府的首选货币。
而后的许多年间,白银货币化就成了明朝货币政策不断调整、不断修正的重心。
相比较其他朝代,明朝货币制度体现出了一种随意性。
一、大明宝钞的日益衰落明太祖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之前,曾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开始铸造铜币,“太祖初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
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
洪武元年(1368)“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曰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
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重一钱止。
各行省皆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而严私铸之禁。
洪武四年改铸大中、洪武通宝大钱为小钱。
”然而,铜币面值太小,不利于大额商品交易。
朱元璋又颁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明代纸币。
洪武八年(1375)“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
以桑穰为料,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文花栏。
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
其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
中图钱贯,十串为贯。
”“其等凡六:曰一贯、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
”大明宝钞发行后,“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者听”,明代货币体系进入了“大明宝钞时代”。
但是由于明代财政体制的不完善,使得这种纸币的发行既没有实价货币做准备,又没有对发行量做科学的统计和预算,造成了其发行不久就失去了信用大幅贬值的恶果。
经济学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
经济学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经济学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以下是本人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经济学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供您参考,我们会持续更新,请留意,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中国近代发展一般我们都从金融上讨论白银化,但其实还有财政的问题。
明朝万历年间的财政非常有意思,其国库保留了会计记录,方便了我们了解当时的政府状况。
笔者最近在读顾准关于希腊和西方世界兴起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政府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我们政府和西方政府的状况不一样,或许可以从明朝白银化中找到一些线索。
所以,对它的讨论无论是从学术发展还是现实研究方面看,都是很有意义的。
明代后期有大量白银流入,对于这个现象,外国学者的研究比较多,因为主要资料在西方。
其实,为什么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但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
而在经济史方面,则很早就有专门从钱币或者货币角度进行的研究。
比如20世纪30年代以后,梁方仲先生和日本、英国的一些学者从货币制度和国际贸易角度进行了研究,而彭信威先生、杨联升先生、日本的加藤繁先生也都从货币史的视角对白银有所涉及,但是,一直没有人研究外部白银流入对中国的总体影响到底是什么。
这还是应该从中国本身找起。
从经济和货币层面上看,明朝白银成了重要的社会现象,可翻开明朝的历史史籍,明代关于典章制度的记载,比如《明会典》、《明实录》等等,只能看到钞法、钱法,没有银法。
这说明,白银其实不是明王朝的法定货币,没有制度可言,所以,白银在明朝的货币化是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那么,白银是怎么在明朝货币化的?又怎么形成了实际上的主币?明朝的法定货币是宝钞,白银被禁止使用。
那么,禁例之中的白银是怎么货币化的呢?这应该从民间开始。
最早注意明初民间实际使用通货状况的,是傅衣凌先生。
他对146件徽州土地买卖契约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明代前期这一百多年间所使用的通货是很复杂的。
洪武、永乐年间以钞为主,宣德、正统则钞、谷、布、银兼用,成化、弘治年间开始以银为主。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货币经历了从纸币到白银的转变。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白银化也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明代政治和军事因素是导致货币白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明代中期,政治动荡加剧,战乱不断。
白银作为战争中必备的硬通货,其价值相对更为稳定,成为军事、政治交易的主流货币,逐渐代替纸币。
由于白银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广泛,白银的头寸、储备逐渐增加,人们对白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其次,经济发展也是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之一。
明朝时期,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贸易不断繁荣。
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白银在足以承担越来越多的贸易活动中表现出色,逐渐成为贸易活动的主流货币。
另外,白银化也与国际贸易有关。
明朝时期,中国与西方进行了长期的贸易往来,大量的银子进入中国,最终导致中国的货币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货币体系从纸币逐渐过渡到以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
货币白银化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首先,白银化使中国货币体系更加稳定,缓解了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等问题,提高了人民币的购买力和流通性。
其次,白银化也成为中国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白银的流通与存储,可以为社会财富的分配提供更加方便可靠的支持。
同时,货币白银化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银流通的增加,为贸易、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注入新的资金来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白银化也为中国为人所知并参与了世界市场之间的贸易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是一个复杂、多重因素的结果。
通过对中国货币白银化原因和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更好地促进中国的贸易、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view二零零四年第二辑----------------------------------------------------------------------------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要:或许在明朝最重要的变化是白银货币化的成功。
事实上,白银在明朝后期成为合法的货币,摆脱了明朝早期的不合法的地位。
但是,白银货币化不是从皇帝制定法令开始的,它出现的趋势是自下向上的过程,而官方的接受和推动则是随后才自上向下的。
由于白银货币化,在成化和弘治统治之后,金融和征税几乎从实物转化为白银,它显现明初到晚明农业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
一系列变化在整个社会方面起因于白银。
白银经济表明市场经济的萌芽。
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就是货币经济。
如果我们只关注于商品经济的角色去研究经济发展是不够的。
这篇文章强调白银货币的发展是社会转变的关键。
它是研究晚明社会演变过程中白银经济发展的功能,以求在一个货币经济的新视野下去解释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明代;白银货币化;社会变迁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白银的货币化,即它从贵重商品走向货币、从非正规的交换手段到成为合法的通货,是在明代完成的。
白银的货币化过程是一个社会内部自发的发展过程,首先出现在民间社会,随后得到了明朝事实上的认可,遂向全国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自下而上转变为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并非是朝廷法令推行的结果。
1发展至晚明,白银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致于我们将晚明称为白银时代也不为过。
白银的货币化,一方面促成了一系列改革的发生和发展,引发了明朝初年制定的各项制度的崩坏与演变;2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不是东西,是一种社会关系”。
3随着贵金属白银成为社会上流通的主币,白银货币体系将社会各阶层无一例外地全部包容了进去,白银货币的极大发展,推动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从对人的依附关系向对物的依赖关系转变,中国传统社会从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变,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晚明社会出现了重要的变迁迹象。
事实上,白银这一久被遗忘的重要社会现象,是我们研究晚明社会变迁的一把钥匙。
但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萌芽论和商品经济发展论使学术界长期没有足够注意到货币经济发展的存在,一般研究都是从商品经济出发,或者把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放在一起,而往往一笔带过货币经济,很少有人留意白银在明代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更极少注意到白银货币化对社会结构变迁的重大影响。
4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试图以白银货币化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诠释晚明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白银将社会各阶层卷入市场之中明初,社会结构的上层是皇帝、勋戚贵族和官僚,下层是士、农、工、商,所谓四民。
在管理上,明朝把百姓划分为军、民、匠、灶等户。
其中,民户是社会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包括了自耕农、佃农和一般地主、商人。
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呈现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总的说来,社会结构是以农民为主体的。
这样一种相对稳定的等级结构,在成化、弘治以后,也就是白银货币化进程加速进行以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到晚明嘉靖年间,白银已经通过赋役征收与每家每户百姓发生了切切实实的关联。
田赋徭役折银的逐渐增多,促使一般农民的日常生活与货币以及市场日益联系了起来。
在田赋和徭役都折银征收的全社会货币经济化大潮中,自耕农必须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拿到市场去出卖,换取白银缴纳赋税,甚至典卖田宅以完赋税;佃农要把产品投入市场,才能获得货币去缴纳租粮。
这在一开始就令当时人感到了困惑。
成化七年(1471年),湖广按察司佥事尚褫言:“顷来凡遇征输,动辄折收银两,然乡里小民何由得银?不免临时展转易换,以免逋赍”。
5赋役征银,迫使原本自给自足的农民不可避免地卷人了货币经济之中,卷入了市场之中。
白银日益与每个小农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在文献中的例征很多,在档案文书中也有表现。
现存徽州文书中,《万历三十一年里长派使用银帐》如实记录了当时里长征派用银的情况,特录于下:6三甲里长派使用银于后:四分派银八两,丁粮派银一十二两,计三十七户,每户派银一钱。
共米二十石五斗五升九令九勺,每米一斗派银四钱算,丁粮分法共派银二十两。
下面,银帐按照各户分别记入,共计农户40户,一户内有分为2~5家不等,摊得份额的。
农户各家所该银历历在数。
如“吴有朋户”下,记有“米八斗三升五合,该银四钱三分四厘”,均是先记粮食数字,再记该银数字。
共记有吴有朋户,吴仲莹户,吴承周户,占文户,吴爌户,吴垠户,吴承恩户,吴子正户,吴良户,吴希文户,吴埙户,吴用光户钰、镌、铭,贞烈祠户键、钰,吴富户,洪连户,吴善户,吴添光户,吴常亮户,吴容户,吴镜户,吴希亮户,吴老户在、安老、士清,吴加户,吴垄户至、钦,吴达户墟、至、培,吴志德户吴子善、吴子舆,吴老户,吴子谏户,吴烜户,吴应鳞户,吴应鲤户,吴慕德户,吴子通户,吴燮户,吴定户,吴永连户,吴域户域、■、堦、墡,占文户囊、填、君锡、塔儿、四寿,吴春户,吴岩保户。
帐内有的户上记有“完”的字样,可见这是当时里长实际征派运作中的证物。
为了纳粮,实际上是纳银,农民不得不出卖土地,这种事例大量保存于文书之中,以下就是一例:同户胡瑟,今为纳粮缺用银,今自情愿将前周字三百四十四号,土名四岔山,本身合得壹分捌厘,杉笛(苗)在上……今自情愿出卖与同户胡朱名下,三面议时值价银二两整。
其银当日收足。
其山今从出卖之后,一听买人自行管业投税为定。
如有不明等事,尽是出卖人之(支)当,不及买人之事。
所有来脚契文,乃是祖产,不在(再)缴付。
今恐人心无凭,立此文契为用。
嘉靖拾五年二月二九日立胡瑟契文(押)契中见人赵佃(押)7特别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白银货币化趋向明显、加速进程的同时,根据吴承明先生的统计,1551年~1600年,徽州地价曾出现跌落半个世纪的现象,跌幅高达40%,他认为“这需寻求解释”。
8实际上,白银货币的冲击可以说是最合理的解释之一。
地价跌落与白银货币化过程加速同时发生,不是偶然的。
成、弘以后,人们交纳赋税中的白银日益增多,以银代役的出现,以及嘉靖以后一条鞭法的实行,这种社会现实,促使人们以粟帛为富的观念随之改变,而以货币白银为财富的观念形成,观念转变反映在徽州商人的急剧增加上,也反映在了地价上。
事实上,交纳赋税外,晚明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白银货币联系着,白银普及到全社会已经成为现实。
在南方商品经济发达地区,晚明市场交易无论大小,普遍以白银作为货币计价交易。
以万历年间浙江张应俞所撰《杜骗新书》为例,该书收集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诈骗案例,是一部难得的社会纪实文献。
总共归纳为24类,83篇。
其中,有74篇是关于使用白银买卖交易及欺骗的,占总数的90%。
涉及的地域包括北京、南京、北直隶、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湖广、江西、福建、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几乎囊括了全国。
唯一一例只见“钱”,不见“银”的案例,是“换钱骗”,讲的是发生在福建建宁的钱桌,值得注意的是,所谓“钱桌,”正是兑换银钱的处所。
此外,书中同时使用银两和铜钱的仅两见:一为50文吃茶钱,发生在北京;另一发生在浙江东阳,是2文布施钱。
以此2例而言,仅占书中货币流通的2%。
其中所记有关白银的用途,包括了当时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有以银置田宅、开店铺的大宗财产买卖交易,也有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花费,如买猪、买油的饮食花费;买布,裁衣、绱鞋的衣着花费;乘船、乘轿的出行花费,更有人们为了提高身份地位的买进学,买举人,等等,不一而足,充分反映了白银货币流通联系了整个社会,关系到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此可以断言,晚明白银决非只用于大宗交易,而是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与晚明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直接联系。
9以广东为例,货币在成化时为之一变,到嘉靖时白银在市场中占据了完全优势:交、广自隋以前全以金银为货,唐后始用钱。
明朝天顺以前,钱法通行。
成化元年、二年忽择钱过当,虽肉好丰厚者不用,以二折一,名挂索。
逾一年乃复旧。
嘉靖初年,钱法又忽不通,以二折一,犹成化元、二时也。
乃变而用银,虽穷乡下皆然。
凡五年,有司严绳之,犹不能尽通云。
10这段文献记载反映出广东从用钱到用银的全过程。
在隋以前,广东是以金银为交换手段的,但金银不是作为货币,而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唐代以后钱通行起来,直到明朝天顺年间,钱都是流通领域货币的主角,这种情况发生变化是在成化年间,钱忽然在市场上不能很好地流通,钱法出现阻滞,这是银得以流通的先导,于是在嘉靖年间转变完成,“变而用银”,银占据了全部市场,即使贫穷乡下也不例外,都使用白银交易,即使明朝官方严厉禁止也是枉然,白银就这样成为了广东市场上占据压倒优势的货币。
成化时开始转变,到嘉靖时奠定不可逆,这是明代白银货币化过程的一个典型范例。
南方经济比较发达,北方又如何呢?天子脚下的宛平县里,到万历年间“每民间有事,应与拘送,则有鞋脚钱;或已就拘执,两愿和息,则有酒饭钱;奉檄踪迹奸宄,未得而株连之,则有宽限钱;已的而墨覆之,则有买放钱;城内每家有灯油钱;买卖房契有画字钱;各巷搭盖披檐有隐报分例;相验有被犯法物;每初签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催收房号,展转支吾,则曰那上攒下;送赂以分计者,则曰几厘;以钱计者,则曰几分;巧立名色,莫立刻枚举”。
11这里所说的“钱”,其内涵不说全部,也可以说绝大多数指的是银子。
还可以北直隶濬县的实例加以说明。
王肯堂的《▲辞》,是作者于明末崇祯初年任北直隶濬县知县时的断案实录。
12濬县,在今河南,属于华北地区。
根据初步统计,在王肯堂所记录的304则案例中,无论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共计涉及到货币、财产的有165例,超过了案件总数一半以上。
涉及货币的案例,确切涉及到白银的有89例,占总数的30%;涉及到铜钱的40例,占总数的10%,使用比例不到白银的1/2;其他还有许多关于买卖或财产、债务纠纷,没有具体提到货币种类的案例36例,按照以上的货币比例,可以推知一般是以白银为主。
如此来看,在晚明北方民间的铜钱流通,比南方相对要多一些,究其原因,一是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是晚明统治者一直希望掌握通货控制流通以摆脱危机,因此铸造钱币,强令民间通行使用。
虽然如此,在北方流通领域中毕竟还是以用银为多数。
按照地区分类,即使是边远的、本来不用银的地区,如云南例用海贝,在万历年间也留下民间用银的实证,下面的借据可以说明:立借银约人张瑚,系安宁州民,口新化州吏。
为因缺用,情愿凭中力约,借到本州牧民赵口口名下松纹银壹两五钱,每月共行利巴伍索。
其银限至本年三月终一并归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