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_以白银的货币性质为分析视角_邱永志

合集下载

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货币与赋税制度A级——基础达标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解析:选C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各国原用货币,采用“半两”圆钱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故选C项。

2.如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

据此可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 )A.汉朝B.北魏C.唐朝D.五代十国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是公元618~907年,再结合材料“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可知,C项正确。

3.史料记载北宋初年,四川地区富民发行交子“收入人户见现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街市易,如将交子要取现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

据此可知,当时的交子( )A.已经具有纸币的性质B.是由官方发行予以担保C.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D.促进该地商品贸易发展解析:选D 根据材料“无远近行用,动及百万”可知,交子的发行有利于大宗商品贸易进行,促进商品贸易发展,故选D项;根据材料“将交子要取现钱”可知交子最初是作为兑换提取货币的凭证,类似现在的支票,还不是真正的纸币,排除A项;交子是四川地区富民发行的,不是政府担保,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初,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

1932年,国家银行正式开印并发行伍分(如图)等五种纸币。

它们的印制和发行直接起到(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B.增强根据地军事实力的效果C.冲破国民政府政治封锁的作用D.改善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解析:选D 针对“各根据地并行流通的货币五花八门”,苏维埃政府发行纸币,直接起到了改善货币市场混乱局面的作用,故选D项;统一发行纸币的直接作用不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统一货币不能直接增强根据地军事实力,排除B项;有了统一的货币并不能直接冲破国民政府的政治封锁,排除C项。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货币经历了从纸币到白银的转变。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白银化也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明代政治和军事因素是导致货币白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明代中期,政治动荡加剧,战乱不断。

白银作为战争中必备的硬通货,其价值相对更为稳定,成为军事、政治交易的主流货币,逐渐代替纸币。

由于白银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广泛,白银的头寸、储备逐渐增加,人们对白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其次,经济发展也是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之一。

明朝时期,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贸易不断繁荣。

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白银在足以承担越来越多的贸易活动中表现出色,逐渐成为贸易活动的主流货币。

另外,白银化也与国际贸易有关。

明朝时期,中国与西方进行了长期的贸易往来,大量的银子进入中国,最终导致中国的货币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货币体系从纸币逐渐过渡到以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

货币白银化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首先,白银化使中国货币体系更加稳定,缓解了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等问题,提高了人民币的购买力和流通性。

其次,白银化也成为中国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白银的流通与存储,可以为社会财富的分配提供更加方便可靠的支持。

同时,货币白银化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银流通的增加,为贸易、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注入新的资金来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白银化也为中国为人所知并参与了世界市场之间的贸易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是一个复杂、多重因素的结果。

通过对中国货币白银化原因和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更好地促进中国的贸易、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货币与赋税制度之货币的使用与 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
时间
表现
商朝后期 开始出现[1] 铜铸币 。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2] 圆形方孔钱 ,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 期沿用。
由纸币宝钞向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白银的流通 白银流通演变 使用。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货币政策得失与王朝兴衰 (1)稳定开明的货币政策对国家兴盛有推动作用。汉武帝实行货币由中央统一铸造的 政策,为汉武帝时代雄厚的经济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大大增强了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能力。唐高祖整顿货币,颁诏废五铢钱,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对唐朝经济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混乱的货币政策加速政权的瓦解。王莽改革币制的失败加速了王莽新朝政权的衰 亡。王莽实行货币改革期间,物价飞涨,社会经济十分混乱,百姓深受其害。北宋 徽宗在位时,政府滥发交子,使其信用下降,引起物价飞涨,民怨沸腾。
历史解释——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六大趋势
由文书重量向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
通宝、元宝演 “半两”“五铢”等。唐初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

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
由金属货币向 纸币“交子” 演变
北宋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铁钱 笨重,携带不便,纸币“交子”出现。
探究点演练及归纳总结
探究1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材料一 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荚”等币量不一的 货币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 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 其文,且不易被盗磨。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明代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多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货币白银化。

本文将介绍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1.经济发展的需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发达的时期,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增加,人们需要对商品交换进行更加便利的支付。

由于货币是交换的媒介,白银的使用更为方便,因此白银金属货币得以广泛流通。

2.金银价格的变化在明代,由于大量的长江水系银矿和山西陕西的金矿,银和金的产出量不断增加,导致金银的价格明显下降。

相对而言,货币发行量维持在增长状态,使得白银成为数量增长最快的货币。

因此,白银成为了货币市场的主导者。

3.政治因素在明代,由于朝廷希望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来提高国家收入,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

在大量铸造纸币的同时,明朝政府对银的保值采取了特殊措施,如限制白银的流通,限制白银的生产,限制白银的进出。

这些措施使得白银货币比纸币更为稳定和可靠,因而人们更加信任使用白银货币。

1.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市场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随着货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银币供应的增多,市场之间的交流加强。

这也对市场的价格变化、商品生产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2.促进企业发展白银化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在具备相应条件的范围内,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国家机关也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从而有更大的支撑能力,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

3.安定社会货币白银化的推进还体现了明朝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稳健和有效性。

货币的稳定作用使得交易更为顺畅,为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推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为中国货币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使得中国货币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和市场化。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是指在明代时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因素是导致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棣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如取消紧缩政策、大肆发行纸币,导致明朝初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明朝政府开始大量收购白银以控制商品价格,这促使了白银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明朝政府还加强了对于白银矿山的开采和管理,使得白银供应相对稳定。

经济因素对于货币白银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明代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流通和交换大量的商品。

白银由于其稀缺性和不易腐坏的特点被广泛接受,逐渐成为了商品交换的媒介。

明代的国际贸易也对货币白银化产生了影响。

明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着繁盛的贸易活动,白银作为重要的贸易媒介货币,进一步加强了白银化的趋势。

社会因素也是导致货币白银化的原因之一。

明代社会地主阶级、商业阶级和地方豪强都有强烈的白银需求。

他们把大量的土地和财产转化为白银,进一步推动了明代白银化的进程。

与此白银的广泛流通也促进了家庭经济的发展,农民开始以种植和生产为基础,开展小型生产经营活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货币白银化对中国明代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货币白银化促进了商品的货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白银化有效地解决了明朝初期的通货膨胀问题,保持了货币的相对稳定。

进一步,货币白银化也对明代的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货币白银化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社会的财富和稳定。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摘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货币白银化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通过对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

在经济方面,由于白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提升,导致明代货币体系逐渐向白银化方向发展。

政治上,皇权集中导致了财政需求的增加,推动了白银化进程。

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化也影响了货币形式的转变。

正文部分还对明代货币白银化所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包括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等方面。

结论部分总结了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原因、影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引言、正文、结论、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经济影响、总结回顾、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制度相对完善。

而在明代的货币体系中,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白银在明代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明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稳定的流通货币。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贸易的增长,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而白银相对于其他货币更加稀缺珍贵,因此更容易成为流通中的稳定媒介。

政治上的稳定也促进了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过程。

明代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白银的地位,比如规定白银的纯度和重量,以及设立铸币厂来统一制造白银币。

这些政策的实施,提高了白银的地位,使其在经济中更加广泛流通。

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业贸易活动,这也加速了白银在明代货币体系中的流通。

文化的影响也是白银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商业活动的增长,人们对于白银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使其成为更广泛流通的货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揭示白银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联系。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启东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初考试文科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

这些现象说明“乐”A. 具有强大辅政功能B. 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2.唐朝科举考试进士科包括帖经、诗赋、策论三场。

第一场要求对儒家经典(治国安邦之道)十分熟悉;第二场要求文学、文化素养;第三场要求能对现实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提出自己见解。

这一做法A. 使古代科举制度趋于完善B. 有利于选拔实用型人才C. 有利于社会尚学风气形成D. 凸显选拔制度公平公正3.乾隆时期,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军机处值庐(值班书房),军机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这种做法A.旨在提高政务处理的效率B.加强了皇帝决策的专断性C.实际削弱了军机处的权力D.严格了军政要务的保密性4.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

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

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明代中后期山东兖州府,“土宜木棉,贾人转鬻江南,为市肆居焉”。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农产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C.山东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D.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贸易6.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

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

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7.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1. 引言1.1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景在中国明代时期,货币白银化是一种明显的趋势。

这种现象主要是指在明代时期,白银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要货币。

这一现象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存在,而且还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联系加强,白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支付手段。

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白银在中国境内的流通和使用。

外部需求的增加也加速了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进程。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景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联系加强。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这一显著的现象的出现。

1.2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意义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

白银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使得商品交易更加便利和流畅,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市场的扩大。

白银化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商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并且增加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经济往来。

白银化还促进了中国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促进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政治因素导致的白银化在中国明代,政治因素是导致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一时期,明朝政府的财政困难导致了对白银的需求增加。

明代政府面临着军费、官员俸禄等方面的支出压力,而金属货币的供应受到限制,使得白银成为政府征税和交易的主要货币。

明代政府还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政策,推动了白银化的进程。

明太祖朱元璋曾颁布《钦定宝泉纯器令》,规定了明代铸币的纯净度和规格,为白银在明代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明代政府还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流通。

明代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大量的白银从西方国家和东南亚等地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

摘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段历史时期恰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开端、中国经济开始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开端。

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这种变化。

本文第一章笔者回顾了明代货币体系的变迁及明朝政府相应的政策调整。

自明朝开国以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和控制国内经济,相继发行了洪武通宝铜钱和大明宝钞纸币,并严禁金银等贵金属在市场上作为交易品流通。

其后的几位皇帝基本延续了这一政策,但铜钱面值小又不便携带,宝钞发行不久就因发行量无限扩大而急剧贬值。

虽然官方三令五申严禁金银交易,但从民间的反映来看,白银已经成为可以信赖的商品中介物,使用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至正统时,政府的货币政策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调整的程度。

政府颁布“米麦折银之令”,即农民交纳赋税时不再缴纳粮食实物,而是将其兑换成白银之后再行缴税。

这正是明代中期赋役税收上出现的新变化,后世称之为“金花银”。

银禁一开,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白银的流通量也急剧上升,折银之项也由粮食税普及到其他税收项目,如以银代役等等。

官员俸禄,军队军饷也开始支付白银,社会上白银的使用程度空前提高,国家财政审计核算皆以白银为基准。

延至万历初,张居正主持财政改革,推行一条鞭法,这又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将繁杂的各税种合而为一,统一征收白银。

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种种外部及内部的因素,考察唐宋元以来白银作为商品和一般等价物的使用历史,以说明白银这种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天然优越性在明代之前已经为统治者和百姓所熟知,但由于当时白银总量的稀少而没有成为大规模普及的货币。

之所以白银货币化能在明代如火如荼的展开,而不是在更早的时代,是由于明代时期国内流通的白银总量远远超过了前代。

在分析了国内白银生产和海外白银流入的数额之后,发现海外流入的白银(主要是美洲白银和日本白银)构成了中国国内白银流通的最主要部分,即海外巨额白银的流入从根本上推动了明代的白银货币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的重要阶段。

在明代,白银成为了主要的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取代了以往的货币方式,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白银货币化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相关的制度变迁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白银货币化的背景是明代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而且明代的海禁政策得到了放松,使得对外贸易更加频繁。

为了方便国内外贸易的进行,白银成为了流通媒介的首选。

此外,明代煤铁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银子,白银的价值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白银货币化的过程是逐渐的。

明初,纸币已经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但由于信用危机和无纸可张的问题,纸币的流通受到了限制。

与此同时,白银的贮藏和交换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到了明代中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银矿的开发,白银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到了明末,几乎所有的交易都以白银来结算,实现了白银货币化的彻底转变。

白银货币化还引发了明代制度的变迁。

首先,明代出现了专门经营白银的商人群体,即白银商人。

他们在白银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拓宽了明代经济的发展空间。

其次,明代的税收制度也随着白银货币化的发展而进行了调整。

白银的盛行使得明朝政府开始征收白银税,以白银作为税收的标准。

此外,白银货币化还推动了明朝的货币供应制度的变迁,使得货币发行形式由以往的纸币为主转变为以白银为主。

明代银本位制度

明代银本位制度

明代银本位制度明代银本位制度是我国古代货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本文将详细介绍明代银本位制度的特点、演变过程及其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一、明代银本位制度的形成明代初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疲弱,国家财政困难,货币制度混乱。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整顿经济秩序,采取了“钞法”和“银法”并行的货币政策。

钞法指的是发行纸币,银法则是以银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随着明代的不断发展,银本位制度逐渐成为主导。

二、明代银本位制度的特点1.银两成为主要货币单位:明代银本位制度中,银两是基本的货币单位,用于大宗商品交易和赋税征收。

2.制钱与银两并行:在明代,制钱(即铜钱)与银两并行流通,制钱主要用于小额交易,银两主要用于大额交易。

3.实行银钞兑换制度:明代政府实行银钞兑换制度,规定纸币可以随时兑换成银两,以稳定币值。

4.银矿开采和银币铸造受到国家重视:明代政府鼓励银矿开采,增加银的供应量,并设立铸钱局铸造银币,以满足市场对银两的需求。

三、明代银本位制度的演变1.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实行钞法,发行宝钞,同时推行银本位制度。

2.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调整货币政策,提高钞法地位,银本位制度相对弱化。

3.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恢复银本位制度,钞法逐渐退出市场。

4.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进一步强化银本位制度,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统一使用制钱。

5.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放宽金银交易限制,银本位制度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四、明代银本位制度的作用1.稳定币值:银本位制度有利于稳定币值,避免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发展。

2.促进商业繁荣:银本位制度有利于大宗商品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提高国家财政收入:银本位制度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增加财政收入。

4.加强国家金融管理:银本位制度有助于国家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明代的白银性质问题及其流动的考察

明代的白银性质问题及其流动的考察

明代的白银性质问题及其流动的考察【内容摘要】总体来看,明代白银的流通和性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考察,即:明代中前期的实物货币阶段和明代中后期的贵金属货币阶段。

明代白银货币的性质发生重大的变化是与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相伴随的,这一转变也是中国古代货币结构演变史上的重大转折。

明代白银性质发生转变的原因尽管较为复杂,但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发展、变化和选择,无疑是明代白银问题及其流动变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明代白银;货币性质;流动;市场选择【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大学笹川基金资助课题“明清东南沿海商人商人群体研究—以‘白银资本’为分析中心”,项目编号:KW110017。

【作者简介】邱永志,男(1987年—),江西余干人,现为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明清经济史。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明代白银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明清经济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就白银问题的提出而言,明清时人对于白银便有着自己的看法,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上:一是白银作为货币材料的问题;另一是这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问题。

在币制币材方面,因明初统治者推行无准备金之钞法,致使大明宝钞在前中期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而钞法不畅导致流通领域白银的使用逐渐抬头,于是有人主张用白银来作为币材[1]。

到了明代后期,“银荒”问题也为时人所关注[2]。

关于明代中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问题,时人对其印象颇深。

张燮云:“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3]”。

面对白银的不断流入,中国国内出现了严令海禁和开放海关的不同主张,这种争论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清代前期,相关的论述也较多,此不赘述。

然而,明清时人对于白银问题的看法,或是单纯从币制币材的角度来看待,或是对于白银内流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主张。

近代以降,关于明代的白银问题,梁方仲、百濑弘、彭信威、加藤繁、全汉升等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货币史的超越与回归——评邱永志《白银时代的落地》

货币史的超越与回归——评邱永志《白银时代的落地》

An Expansion and Returning of the Monetary History——A Review for The Landing of"Silver
Age"by Qiu Yongzhi
作者: 罗冬阳[1]
作者机构: [1]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02-20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明代;货币史;白银;国家;信用
摘要:《"白银时代"的落地》是近年中国货币史和经济史领域的上乘之作.该著聚焦明代白银与货币问题,超越了传统货币史研究领域,将研究对象嵌入经济社会构造的变迁中加以观察,拓展了货币史的空间,推进了赋役和财政制度、市场和商品货币经济的研究.同时,该著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反省意识,不仅仅将货币视为一般的等价物,不再局限于货币的基本职能,而且注重具体历史时空内货币制度和流通格局所反映的经济社会不同层级及其相互之间的信用关系,为验证并发展货币信用理论提供了颇具潜力的货币史实证路径.。

明代货币制度变迁问题的思考

明代货币制度变迁问题的思考

明代货币制度变迁问题的思考发表时间:2018-07-18T15:46:27.200Z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1期作者:王昱坤[导读]   正文: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

而白银在明初作为一种贵重商品存在于皇族与军方。

摘要:自宋至明时期,中国的货币流通史接连经历了“铜钱时代” “纸币时代” “白银时代”三大阶段。

货币转型背后是时代的变革。

明代的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晚期,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科技发展上的僵化,经济形态上固守以农业为主的、高度静态的发展模式与客观上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产生的对冲融合,以货币白银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演变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文: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

而白银在明初作为一种贵重商品存在于皇族与军方。

皇族的白银大多数在沉睡,客观上起到了保持白银坚挺的稳定物价的情况,军方的白银却十分活跃。

于是大批商人前往边境线与军官们做生意,白银通过商家们的脐带作用被吸到了全国各地,轻度通胀出现的同时也是白银货币化加强的时期。

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

从其主观目的出发的客观效果来看,明初国家逐步建立起一元化的宝钞政策,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统制经济程度的空前加深,这种从属于实物劳役型经济体制的“货币秩序”,过于忽视经济规律,明朝统治者缺乏经融知识的运作简单而又极具刚性,政府缺乏对宝钞的信用体系建设,这一政策反而成为货币白银化力量积蓄的起始点。

政府利用白银进行管理制度改革,引发了经济形态的变化,一条鞭法消除了原有赋税系统中实物经济成分,也取消了实物经济中粮食储备这个相对应的安全阀。

长久以来潜藏于民间的银,其货币特性不断凸显,屡禁难止。

明初几代,白银己然在赋役财政领域不断被行用,但真正意义上逐步突破制度藩篱的赋役白银化变革始于宣德。

白银与中国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邱永声)

白银与中国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邱永声)

白银与中国——国际契机下的明清货币思想邱永志摘要: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又一次发生变革的时代。

这种变革远非仅仅是一种中国内部社会变迁的变革,而是一种世界整体经济正在建立、发展的变革。

然而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尤其是货币思想延续至明清时期,显然无法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变革相适应。

这内中复杂的原因需要去探讨,但是如何从当时中国迎接国际契机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明清的货币思想是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关键词:明清货币思想白银国际契机近些年来,明清经济史的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见解,涌现出一大批广为人知的专家学者,如弗兰克、彭慕兰、李伯重、李中清、柯文等等。

他们不仅就明清的某些具体问题,如人口问题、地区经济、江南问题等提出了与以往经济史学界大相径庭的认识,而且有的学者从全球主义和全球经济的视野来分析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和地位,值得关注和思考。

刘北成认为“关于明清两代中国经济乃至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一部分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取得了新的共识[1]”。

2010年6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以“明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主题的史学会议,与会学者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陈支平认为,中国的明代时期是整个地球上“区域史”走向“世界史”的关键时期,以欧洲为核心的殖民主义势力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的扩张,而东方的中国同样显现出某种走向“世界史”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我们认识明代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标志[2]。

尽管中国社会的专制集权体制并没有改变,但是许多学者对于中国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的解析使我们认识到,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处于上层与下层并不一致甚至脱节的社会构架之中。

黄仁宇就指出明中叶以后,国家的基层控制能力极为有限,但是整个国家蕴藏的经济潜力却是巨大的[3]。

想必这就是明清时期的中国为什们能够够会与世界发生如此紧密联系的基础原因,毕竟在明清时期的中国专制王朝颁发禁海令或者限制对外贸易的时间远比开放的时间长,但其中的原因绝非就这么简单。

对于明清社会背景的重新论述,笔者以为这是必要的。

从钱钞到银钱:简述明朝货币结构转变

从钱钞到银钱:简述明朝货币结构转变

从钱钞到银钱:简述明朝货币结构转变本文导读: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长期以实物货币的面貌呈现。

明代以前,白银的货币职能及流通范围是有限度的,至明代中叶以后始生变化。

大体上,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钞到银钱的结构转变,然而,把货币结构的这种转变仅理解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或者是货币经济自然演变的结果,都失之偏颇,因为具体情况甚为复杂。

实际上,明代货币结构的艰难转变应从白银由实物货币向贵金属货币的性质转变这一角度来把握。

结构转变应归因于恢复萎缩的货币经济与“洪武型经济体制”的矛盾铜钱宝钞难以充当扩大了的东亚经济圈区域性国际货币以及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等方面。

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尽管关于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历史、钱法变迁、白银流通等问题,前人早已有所论述,但他们并没有考察白银的货币性质问题,而在笔者看来,正是白银货币性质的转变构成了明代货币结构转变的主要内容。

正如黑田明伸所言不同的货币都是差别化地服务于特定的交易层次。

由于交易层次的不同,如用于地域间结算的通货与民间日常的通货就会出现币值和币材差别,即使是同一种通货其地位和意义也是“不对称”的。

无论是以往通行的铜钱、纸钞还是谷物、布帛、金银等实物货币,不同时间和地点,它们服务的领域和层次并不相同。

在明代前中期,国家法定的货币先是铜钱,继而是宝钞,白银在大多数时期处于禁用之列。

明代中后期,白银则成了主要的流通媒介,这构成了人们对明代货币转变的初步印象,然而实际情况并非仅仅如此。

朱元璋最初铸行铜钱的时间是在元末至正二十一年(1361),洪武元年又颁行了“洪武通宝钱”。

虽然直到洪武八年(1375)以前铜钱是国家法定货币,但是明政府并没有干预其他通货的使用。

实际上,当时的主要通货是比较多的,有元旧钞、唐宋旧铜钱、明通宝钱,至于金银、谷物、布帛等实物也能在民间市场上见到。

自洪武八年明发行“大明宝钞”始,为了巩固宝钞的地位,政府禁止使用白银交易,并对钞、钱、银的比价做了官方的规定。

2021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历史试卷(解析版)

2021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历史试卷(解析版)

河西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调查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周之有懿德也,犹日莫如兄弟,故之。

……故以亲屏周。

“”中应为A. 禅位B. 传位C. 封建D. 礼乐【答案】C【解析】【详解】“故以亲屏周”指的是利用亲族来维护周天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分封制,西周通过分封亲族子弟,建立诸侯国来维护周天子的统治,C正确;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传位和“故以亲屏周”不符,排除B;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和“故以亲屏周”不符,排除D。

2. 《管子·治国》中写道∶“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接在后面的文句最可能是A.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C. “所来少不觉其少无卖不尽之货又买不尽此地之货为海内第一”D “使人人各遂其私求,人人之私利既获,而通国之功利寓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管仲重视农业,认为国家要想富强,首先要“末作文巧”,说明其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因此后文最可能接的是对农业的重视相关内容,B正确;A强调的是施行仁政,排除;C、D强调的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性,排除。

3. 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农业发展B. 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C. 魏晋时期代田法得到普及推广D. 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壁画可以看出,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B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得出这是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排除A;代田法在壁画中无法体现,排除C;农业生产动力依然是畜力,排除D。

4. 学者认为,尽管中国古代社会有阶层划分,但仍是公平的社会,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

促成流动的制度性因素包括A. 井田制世卿世禄制B. 井田制察举制C. 土地私有制中外朝制D. 土地私有制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尽管中国古代社会有阶层划分,但仍是公平的社会,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可以自由买卖,拥有土地的成为地主阶层,失去土地的成为贫民阶层,因此它容易导致社会集团的流动;科举制主要是根据考试成绩来选官,较低集团的人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故D项正确;中国古代的世卿世禄制是维护贵族集团利益的,不能实现不同集团之间的流动性,排除A项;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土地属于国有(王室所有),无法变动,故与社会集团流动性无关,排除B项;中外朝制是汉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与流动的制度性因素无关,排除C。

从钱钞到银钱:简述明朝货币结构转变

从钱钞到银钱:简述明朝货币结构转变

从钱钞到银钱:简述明朝货币结构转变本文导读: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长期以实物货币的面貌呈现。

明代以前,白银的货币职能及流通范围是有限度的,至明代中叶以后始生变化。

大体上,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钞到银钱的结构转变,然而,把货币结构的这种转变仅理解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或者是货币经济自然演变的结果,都失之偏颇,因为具体情况甚为复杂。

实际上,明代货币结构的艰难转变应从白银由实物货币向贵金属货币的性质转变这一角度来把握。

结构转变应归因于恢复萎缩的货币经济与“洪武型经济体制”的矛盾铜钱宝钞难以充当扩大了的东亚经济圈区域性国际货币以及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等方面。

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尽管关于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历史、钱法变迁、白银流通等问题,前人早已有所论述,但他们并没有考察白银的货币性质问题,而在笔者看来,正是白银货币性质的转变构成了明代货币结构转变的主要内容。

正如黑田明伸所言不同的货币都是差别化地服务于特定的交易层次。

由于交易层次的不同,如用于地域间结算的通货与民间日常的通货就会出现币值和币材差别,即使是同一种通货其地位和意义也是“不对称”的。

无论是以往通行的铜钱、纸钞还是谷物、布帛、金银等实物货币,不同时间和地点,它们服务的领域和层次并不相同。

在明代前中期,国家法定的货币先是铜钱,继而是宝钞,白银在大多数时期处于禁用之列。

明代中后期,白银则成了主要的流通媒介,这构成了人们对明代货币转变的初步印象,然而实际情况并非仅仅如此。

朱元璋最初铸行铜钱的时间是在元末至正二十一年(1361),洪武元年又颁行了“洪武通宝钱”。

虽然直到洪武八年(1375)以前铜钱是国家法定货币,但是明政府并没有干预其他通货的使用。

实际上,当时的主要通货是比较多的,有元旧钞、唐宋旧铜钱、明通宝钱,至于金银、谷物、布帛等实物也能在民间市场上见到。

自洪武八年明发行“大明宝钞”始,为了巩固宝钞的地位,政府禁止使用白银交易,并对钞、钱、银的比价做了官方的规定。

高中历史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高中历史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VIP&校本题库)2022-2023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A.商王依赖征伐维护统一B.《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C.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1.(3分)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

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这表明( )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B.小农经济的局限性C.儒家重义轻利的影响D.壁画比史书更真实2.(3分)西汉汉武帝末年,政府重点扶植自耕农推广使用耦犁(一般需要4~6个劳力),但自耕农使用耦犁的情况几乎不见于史书记载,在反映庄园经济的壁画中倒出现了双牛牵引耧车和耦犁的场景。

这反映了( )A.严格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B.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C.保持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D.对外贸易出现较大的入超3.(3分)如表18世纪中晚期广州出口欧洲的货物表,表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国家货物英国法国荷兰瑞典丹麦茶(担)215431494494221262912340生丝(担)58620019813/绸缎(匹)5640253074601790809土布(匹)5740////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开天辟地,渐趋成熟C.星星之火,力挽狂澜D.国共对峙,走向抗战4.(3分)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

以下是反映中国近现代四个不同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主题词,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____,____;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13: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其中1921-1935年应该是( )5.(3分)在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宪政运动时,有学者引用了如下资料:“在1914-1918年间,工商业经济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约17.6%,到1933年,也才逐渐上升为约19.8%,而这一时期还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 》 (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 《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 — —以金银 主要论著有王文成 加藤繁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年) 。 之货币机能为中心 》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 》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3 年第 1 期 )、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 ( 《暨南 以学者万明 2003 年第 2 期 )、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和研究》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年) 等论著为代表, 史学》 此外吴承明、 唐文基、 陈昆、 王丰亦有相关论述 。 《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 》 ( 《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 , 1989 年) 、 《中国近代经济史 如梁方仲 北京: 中华书局, 全汉昇 (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年) 、 《16 世纪和 17 世纪的中国市场 》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年) 、 论丛》 吴承明 弗 《白银资本— —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 ( 刘北成译, 2000 年) 、 《晚明社会变迁问题 兰克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万明 、 《明末白银存量的估计 》 ( 《中国钱币 》 2005 年第 1 期) 、 《16 - 18 世纪白银流入数量的估算 》 和研究》 李隆生 庄国土 ( 《中国钱币》 1995 年第 3 期) 、 《十六 - 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出入中国之考察 》 ( 《南洋问题研究 》 1988 钱江 年第 2 期) 等。
②学界对贝币的实物货币属性已有较多共识 , ” 刀布币等) 了。 但是对于金银则 货币( 指的是贝、
多认为,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 都仅是一种贵重物品。 实际上, 春秋以前关于金银使用的记载甚少 , 考古出土的金银实物也不多, 因此金银是否 因为不仅这个 仅为非货币性质的贵重物品是难以定论的 。但是春秋至秦汉时期就不一样了, 历史阶段的出土金银渐多, 而且文献中亦有大量关于金银使用, 尤其是较多关于黄金用于赏 赐、 租赋、 支付的记载③。关于汉金是不是货币也一直有争议。 在笔者看来, 较富启发性的认 他指出这一时期黄金的货币性毋庸置疑 , 而且他还认为黄金实际上是一种符合 识当属林文勋, 如果将其定义为贵金属意义上的货币 , 则会出现许多难以解决 当时社会发展实际的实物货币, 的问题④。笔者以为白银的货币属性同黄金一样, 在中国货币史上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而存 在( 直至明代货币白银化完成以前 ) , 否则中国白银货币史上的许多问题也会出现扞格难通 之处。 实物货币在货币理论中虽没有明确的定义 , 但我们从马克思《资本论 》 中关于货币源起的 实物货 四种前后相继的价值形式便可以窥知实物货币金银与贵重商品金银的区别 ⑤。 首先, 在 币作为货币演变规律( 实物货币→贱金属货币→贵金属货币 → 纸币 ) 序列中最原始的一类, 充当货币的时候其货币价值和流通职能虽然会得到一定发挥 , 但是在流通中往往是有限度的。 这个限度既包含地域范围, 也包含使用人群、 流通领域及层次⑥, 而且实物货币极易受社会动 经济倒退、 货币政策变动等方面的影响而回归其商品和使用价值属性 。这就是为什么白银 荡、 在中国传统社会前期若隐若现的原因 。 从春秋至秦汉的出土情况来看, 学界除了发现了较多的金饼、 金块之外, 还出土过银布 但笔者认为这无疑是货币, 理由是银贝、 银布的 币⑦。学界对其是否为货币仍存有不同见解, 形状和当时通行的铜贝、 铜布相近。既然我们认为铜布、 铜贝是货币, 那就难以否定银布、 银贝 金银饼形式的货币及银质仿铸贝币曾在楚国流行 , 故有学者 的货币性质。另据考古资料表明,
① ④ ⑤
: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 》 。 参见万明 : 《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史研究的意义和分析视角 》 , 《中国钱币 》 2011 年第 2 、 4 期; 刘光临 : 《明代通货 参见( 日) 柿沼阳平 — —对明代货币经济规模和结构的初步估计 》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1 年第 1 期。 问题研究— : 《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男性头像复原 》 , 《史前研究》 1985 年第 2 期。 左崇新


④ ⑤
弗兰克之外, 美国学者艾维四( Atwell. William. S) 、 万志英( Richard. von. Glahn) 等亦有相关的论述。 《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 1890 - 1935 ) 》 除学界熟知的杨端六 、 魏建猷关于近代货币史的专门论述外, 另可参见戴建兵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等。

》 , 《尚书》 , 2009 年。 北京: 中华书局, ⑦ 《虞夏书 ·禹贡 在古汉语当中不仅指钱币, 它还指祭祀和聘享用的丝织品、 礼物、 财物等。 ⑧ “币”
⑨ 瑠 瑏
《管子·国蓄篇 》 、 《管子·轻重篇 》 、 《史记·平准书 》 、 《汉书·食货志》 见 等。 : 《中国货币演变史》 , 2005 年, 参见千家驹等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 109 页。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 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5 ,2013
·社会经济史研究·
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及其原因
— — —以白银的货币性质为分析视角 邱永志
( 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4 )
一、 问题的提出
作为货币的白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或隐或现 , 至宋元明时期方始大规模登场, 这一现象历 来是史家关注和追踪的对象。从货币史的角度对于白银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唐宋时期的白银货币机能与货币化①; 明代的白银货币化及其意义②; 明清时期海外白银流入 数量的估算③; 明清时期白银的中外流通及其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 ④; 白银与中国近代经济的 兴衰和币制改革⑤等。
《地理志》 ( 自武帝以来) 有译长, 卷二十八 记载: “ 属黄门, 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 璧流离、 奇石异物, 赍黄金, 杂 ③ 《汉书》


专 题 研 究 系 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资本论》 2004 年, 参见马克思 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第 86 页。 : 《货币制度的世界史— — —解读 “非对称性 ” 》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 关于货币流通的领域 、 层次问题, 可参见黑田明伸 2007 年) 。 版社,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以银为材质的饼形冥币, 1974 年河北出土了中山国时期的银质贝币, 此外还 : 《中国近代银两史 》 , : 《中山国自铸货币初探 》 , 《河北学刊 》 有一些银质布币的出土( 见戴建兵 第 22 - 23 页; 高英民
◇ 邱 永 志 明 代 货 币 结 构 的 转 变 及 其 原 因
二、 白银货币性质的长时段考察
中国货币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种类的货币 , 而且多种货币往往会并存于同一时期 , 白银就 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 但是它在中国各个时期的作用、 地位和性质是不同的。 在相当于夏代时期的遗址当中便发现有银制品 。 甘肃四坝文化遗址出土了金、 银、 铜耳 。《尚书·禹贡》 : “淮海惟扬州。……厥贡惟金三 环, 同时还发现了玛瑙、 贝壳等装饰品⑥ 记载
116
其中, 关于明代白银问题的研究尤为学界所瞩目 。上世纪 30 年代, 梁方仲、 百濑弘就从白 银流入中国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角度展开了研究 。后来, 彭信威、 加藤繁、 全汉昇、 千家驹等又从 货币史或经济史的角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近年来, 学者对此问题也着力较多, 陈春声等从明 代赋税体制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对于白银的吸纳 ①; 万明认为来自民间的而非国家法令的自下 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最终促进了明代的社会变迁 , 同时她还考证了白银货币化展开的时间 并对白银在明代货币史上所起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②。 界点问题, 众所周知, 白银是明代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 然而学界在对明代通货问题的研究中却相 对忽视了对货币结构转变的研究 。实际上, 明代货币结构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转变。 以往的观 点认为明代由前期的钞钱兼用转变为中后期的银钱兼用且以白银为主的结构似乎体现了货币 或者认为这种转变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④。 然而, 经济发展进步的自然结果③, “货币盛衰论 ” 、 “白银进步论 ” 这些论点因其带有鲜明的 色彩而正遭受质疑⑤。 白银货币作为 16 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主要交换媒介, 曾经被视作划时代的产物, 这使中国学者在研究明代通 货和货币结构问题时, 往往把目光集中在白银货币与加强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上 , 而忽视了对于 白银性质的探讨以及对于白银问题的深层次认识 。 其实, 对于明代货币结构为什么会发生重大变化 , 最终形成了银钱兼用且以白银为主的结 此外诸如明代前中期的货币结构中为什么会出现像钱 、 钞、 银与谷、 缣帛 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等实物货币并行使用的情况, 白银在这个阶段是不是与谷、 绢、 布等一样也是一种实物货币, 实 白银曾长期作为一种实物货币的形态出现在史籍中 , 理解其货币 有探讨的必要。在笔者看来, 性质的转变对于理解明代货币结构的变化实有益处 , 故略陈管见, 以就教于方家。
社 会 经 济 史 研 究
117
南 京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 人 文 科 学 · 社 会 科 学 ︶ 二 〇 一 三 年 第 五 期
①。 彭信威也指出 “是可能成为最早, : “实物 贝币。肖清就指出贝币 或最重要的实物货币的 ”
…… 也许在殷周时期已在使用那种实物 经济是封建社会( 指春秋以前) 中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要: 在中国货币史上, 白银长期以实物货币的面貌呈现 。 明代以前, 白银的货币职能及流
至明代中叶以后始生变化 。 大体上, 明代的通货经历了从钱钞到银钱的结构 通范围是有限度的, 转变, 然而, 把货币结构的这种转变仅理解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或者是货币经济自 然演变的结果, 都失之偏颇, 因为具体情况甚为复杂 。实际上, 明代货币结构的艰难转变应从白银 由实物货币向贵金属货币的性质转变这一角度来把握 。 结构转变应归因于恢复萎缩的货币经济 “洪武型经济体制” 与 的矛盾、 铜钱宝钞难以充当扩大了的东亚经济圈区域性国际货币以及海外白 银的大量流入等方面。 关键词: 货币结构; 实物货币; 贵金属货币; 白银; 明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