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_6_10
明代白银货币化
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摘要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态势。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银本位的确立。
然而,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在官府与民间,白银与纸币和铜钱的博弈中造就的。
白银货币化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唐宋元时期白银的使用提供了社会基础,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明朝混乱的货币制度使得白银这种硬通货的吸引力提高,政治势力的角力等等。
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国家赋税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实介绍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分析其原因以及社会影响,以反映中国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明朝货币政策白银货币化一、导论(一) 选题原因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并推动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的禁令,逐步取代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
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
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从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万明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历史上,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走向了完全的货币形态,是在明朝时期。
因此,研究明朝白银本身,已经构成了货币史上的重大意义。
然而,其意义却又绝不仅此而已。
长期以来,晚明社会出现的令人瞩目变化,引起了中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对此变化,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或称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研究则主要是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方面加以论证和解释。
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对于以往形成的“规范”认识,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层反思和质疑,说明研究正走向深化。
但是,以上解释模式可以证明中国社会发展不是停滞的,要进一步表明明代社会已经处于向近代的转型,显然不够充分;难题还在于就是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来说服宋代的“经济革命论”,也还存在距离。
因此,在切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研究范式的转换势在必行。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萌芽论和商品经济发展论使学术界长期没有足够注意到货币经济发展的存在,很少留意白银在明代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更极少注意到白银货币化的重大影响。
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考察,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试图以此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实证研究,从中归纳认识,具体探讨和重新诠释明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在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以致于我们将晚明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也不为过。
然而,关注晚明社会实态,就会注意到,一方面明朝大规模行用白银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翻开明代史籍,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中,惟见“钞法”和“钱法”,并不见白银,或者说“银法”。
这说明了白银不是明朝的法定货币,也就没有制度可言。
由此可见,白银在明朝的货币化,又是历史上一个极为不同寻常的现象。
考诸明代社会现实,白银问题作为晚明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引起著名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极大关注,三人无一例外,都有”废银论”。
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作者:史雪聪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7期摘要:白银货币化作为明代货币制度演变的核心内容,历来被研究者所重视。
本文着力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论述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关键词:白银货币化;国内原因;国外原因我国使用白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时,我国的个别地区就将白银作为通用货币,至宋代时白银已成为可以和铜钱平行使用的货币,元朝时以银作为钞本,然而直至明朝,政府才首次以国家名义承认白银作为货币的合法地位,出现货币白银化的趋势,这一趋势有着深刻的国内外历史渊源。
(一)国内白银的普及1.民间用银大盛明前期重视使用铜钱,白银只起辅助作用,但由于铜钱分量重,原料价格高,又不便携带,所以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便需要更为适宜的货币形态用于市场流通。
明中期政府厉行宝钞制度,禁止使用白银,但宝钞由于不能兑现,且无限量发行,从而导致社会丧失了合法又合经济规律的流通货币,因此使得民间白银买卖迅速发展。
为了维持宝钞币值,明政府出台禁铜法令,从而导致明初以钞为主、钱为辅的货币制度崩溃,更加剧了民间用银。
虽之后明政府多次下令禁止金银交易,但均未奏效。
明宣宗实录有记载“比年巨商富民,并权贵之家,凡有交易,俱要金银,以致钞不通行。
仁宗皇帝即位之初,欲通钞法,许官员军民以钞中盐,贪利者竟以昏烂之钞中纳,一人动以千计,及支盐发卖,专要金银,钞愈不行。
” 宝钞逐渐淡出了民间流通领域,民间用银大盛。
2.政府政策调整在民间用银大盛的形势下,明政府的货币政策尤其是白银政策进行了调整。
首先是改折田赋。
明初田赋的征收沿用唐代的两税法,以征收粮食为主。
在正统元年,明英宗下令将南畿、浙江等地的税粮400余万石,按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折征白银100余万两,押解京城充当俸禄,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花银”。
随后田赋折银逐渐由南方扩展至北方,成化二十三年(1487)起,“北方二税皆折银”。
此外,江南地区在正德至嘉靖年间又相继进行改革,无论官田、民田一律按照田亩征收科税,这直接造成官银的交纳。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年代
契约内容分类
使用通货分类
契约数
卖田 卖地 卖山 其他 宝钞 银 谷物 绢布
备注
一 、明代宝钞与白银货币化
明朝的法定货币 ,首先是铜钱 ,继之是宝钞 ,而白银是在禁例之中 。 明朝建立之初 ,推出的法定货币是铜钱 。洪武元年 (公元 1368 年) 三月 ,明太祖命户部与 行省铸造洪武通宝钱 “, 其制凡五等”。② 即洪武通宝有五种 :小钱 、当二 、当三 、当五 、当十 ,自 一钱以上 ,按比例增加重量 ,是足值铸币 。这种铜钱 ,是明朝的第一种法定货币 。③ 故自洪武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3 年第 2 期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
万 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100732)
内容提要 :明代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 ,以致于我 们将晚明称为中国的白银时代也不为过 。然而 ,明初白银并不是国家的合法货币 ,它 经历了从非法到合法 ,并普及于全社会的货币化过程 。本文依据明代徽州地区土地 买卖交易契约 427 件 ,说明货币化过程源自民间社会 ,经过一个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 的发展历程 。这是中国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变革趋向 ,并非国家法令推行的结果 。 为史界熟知的《明史·食货志》以正统初作为朝野广泛用银的说法不能成立 ,实际得到 官方事实上的认可 ,是在成 、弘以后 。明代白银货币化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 过程 ,是市场萌发的过程 ,启动了晚明社会变迁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的重要标志 。
成化
元年 —二十三年
“宝钞”贬值,“银禁放开,明朝不得已的白银货币化
“宝钞”贬值,“银禁放开,明朝不得已的白银货币化我国使用白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大多情况下用于财政赋税、大额支付或皇帝对下赏赐。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和频繁,货币经济也迅速发展繁荣,白银才在中国的货币流通领域体现出基本的货币职能。
此时期,贵金属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这是明代中后期货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
白银成为主币,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在明代社会经济和商业发展中,由于纸币持续通货膨胀而不断贬值,铜钱供给不足且价值低下,为满足各地市场上对于货币的庞大需要,银两便普遍流通起来。
1.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自明朝中期起,社会的商品经济就开始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数量大为增加,交换贸易也随之加大,行销范围基本覆盖全国。
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货币制度,当时的铜钱和纸币,从使用和流通的情况看,严重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此时的白银开始从贵重商品走向货币形态,大量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弥补了国内银矿产量的不足。
当时社会大额交易大多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自银折算。
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易贬值损坏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白银来源的增加16世纪,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先进国家都在大规模进行银矿的开采。
万历年间明廷也兴起了开矿,先是在京城附近,后推广到河南、山东、山西、浙江、陕西等地。
除了官矿外,民间采银以'盗矿'的形式出现,这就大大增加了白银的产量。
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极大地繁荣了明朝的海外贸易,此后明朝凭借在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领域的优势,在海外贸易中一直保持着巨额顺差,因而大量的白银流入大明帝国。
有学者考证,从隆庆初年到大明帝国灭亡(1644年)的78年间,因海外贸易而流入中国的白银约为3亿3000两,相当于明朝国内总开采量的十几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朝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矿产资源的丰富,对外贸易的扩张和货币政策的调整。
首先,明代银矿资源丰富,如四川钞山银矿、云南红崖银矿、陕西大同银矿等,为货币白银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矿山开采和炼制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白银的生产成本也不断降低,使白银的供应量不断增加。
其次,明代对外贸易的扩张推动了货币白银化的进程。
明朝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白银流入国内市场。
明朝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外贸发展,实行对外通商政策,推动了对外贸易与白银生产和使用的互相促进。
最后,明朝货币政策的调整也是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因素。
明太祖时期,实行轻税政策,白银货币的使用较少;但明成祖时期,货币政策逐步趋向于加强中央控制,统一货币制度,并开始大规模铸造白银货币,加速了货币白银化的进程。
货币白银化对明代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首先,白银的使用与推广,方便了交易和货币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使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其次,货币白银化对于财政和税收的收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铸造白银货币提高了财政收入和军费开支,加强了中央政权的强度和稳定性。
最后,货币白银化还加速了地方经济的重心向东南沿海逐渐移动,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差异化发展,使整个中华大地实现了更多的物产流通与社会交流,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经济融合。
总之,货币白银化是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经济变革的进程,推动了商品经济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稳定性和控制力,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明日黄花”。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明代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多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货币白银化。
本文将介绍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1.经济发展的需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发达的时期,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增加,人们需要对商品交换进行更加便利的支付。
由于货币是交换的媒介,白银的使用更为方便,因此白银金属货币得以广泛流通。
2.金银价格的变化在明代,由于大量的长江水系银矿和山西陕西的金矿,银和金的产出量不断增加,导致金银的价格明显下降。
相对而言,货币发行量维持在增长状态,使得白银成为数量增长最快的货币。
因此,白银成为了货币市场的主导者。
3.政治因素在明代,由于朝廷希望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来提高国家收入,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
在大量铸造纸币的同时,明朝政府对银的保值采取了特殊措施,如限制白银的流通,限制白银的生产,限制白银的进出。
这些措施使得白银货币比纸币更为稳定和可靠,因而人们更加信任使用白银货币。
1.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市场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随着货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银币供应的增多,市场之间的交流加强。
这也对市场的价格变化、商品生产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2.促进企业发展白银化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在具备相应条件的范围内,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国家机关也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从而有更大的支撑能力,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
3.安定社会货币白银化的推进还体现了明朝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稳健和有效性。
货币的稳定作用使得交易更为顺畅,为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推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为中国货币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使得中国货币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和市场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万明:原刊《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内容提要】晚明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变迁;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
明初,白银并非合法货币,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
事实并非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了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
从时间和动因上看,中国的社会需求曾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并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当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之时,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
China was faced with great chang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en the world economy was going towards oneness. Silver as currency produced great demands and thus foreign silver came into China. China went to the world in an active way, to the contrary. China's demands of silver led to the mining of Japan and Americas. It may be said that China devoted its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imary establishment of world economy, which was not created by the West but by all countries.【日期】2004-02-18【关键词】白银/货币化/明代/世界/新视角silver/currency/the Ming dynasty/world/new perspective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二百七十六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摘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货币白银化在这一时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通过对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
在经济方面,由于白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提升,导致明代货币体系逐渐向白银化方向发展。
政治上,皇权集中导致了财政需求的增加,推动了白银化进程。
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化也影响了货币形式的转变。
正文部分还对明代货币白银化所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包括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等方面。
结论部分总结了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和影响,并展望了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原因、影响、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引言、正文、结论、背景介绍、研究目的、经济影响、总结回顾、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制度相对完善。
而在明代的货币体系中,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白银在明代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明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稳定的流通货币。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贸易的增长,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而白银相对于其他货币更加稀缺珍贵,因此更容易成为流通中的稳定媒介。
政治上的稳定也促进了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过程。
明代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白银的地位,比如规定白银的纯度和重量,以及设立铸币厂来统一制造白银币。
这些政策的实施,提高了白银的地位,使其在经济中更加广泛流通。
社会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业贸易活动,这也加速了白银在明代货币体系中的流通。
文化的影响也是白银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商业活动的增长,人们对于白银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使其成为更广泛流通的货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揭示白银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联系。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1. 引言1.1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景在中国明代时期,货币白银化是一种明显的趋势。
这种现象主要是指在明代时期,白银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要货币。
这一现象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存在,而且还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联系加强,白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支付手段。
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白银在中国境内的流通和使用。
外部需求的增加也加速了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进程。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景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联系加强。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这一显著的现象的出现。
1.2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意义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
白银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使得商品交易更加便利和流畅,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市场的扩大。
白银化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商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并且增加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经济往来。
白银化还促进了中国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促进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政治因素导致的白银化在中国明代,政治因素是导致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一时期,明朝政府的财政困难导致了对白银的需求增加。
明代政府面临着军费、官员俸禄等方面的支出压力,而金属货币的供应受到限制,使得白银成为政府征税和交易的主要货币。
明代政府还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政策,推动了白银化的进程。
明太祖朱元璋曾颁布《钦定宝泉纯器令》,规定了明代铸币的纯净度和规格,为白银在明代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明代政府还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流通。
明代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大量的白银从西方国家和东南亚等地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与动因考察
摘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这段历史时期恰是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开端、中国经济开始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开端。
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变化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这种变化。
本文第一章笔者回顾了明代货币体系的变迁及明朝政府相应的政策调整。
自明朝开国以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和控制国内经济,相继发行了洪武通宝铜钱和大明宝钞纸币,并严禁金银等贵金属在市场上作为交易品流通。
其后的几位皇帝基本延续了这一政策,但铜钱面值小又不便携带,宝钞发行不久就因发行量无限扩大而急剧贬值。
虽然官方三令五申严禁金银交易,但从民间的反映来看,白银已经成为可以信赖的商品中介物,使用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至正统时,政府的货币政策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已经到了不得不做出调整的程度。
政府颁布“米麦折银之令”,即农民交纳赋税时不再缴纳粮食实物,而是将其兑换成白银之后再行缴税。
这正是明代中期赋役税收上出现的新变化,后世称之为“金花银”。
银禁一开,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白银的流通量也急剧上升,折银之项也由粮食税普及到其他税收项目,如以银代役等等。
官员俸禄,军队军饷也开始支付白银,社会上白银的使用程度空前提高,国家财政审计核算皆以白银为基准。
延至万历初,张居正主持财政改革,推行一条鞭法,这又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将繁杂的各税种合而为一,统一征收白银。
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的货币。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种种外部及内部的因素,考察唐宋元以来白银作为商品和一般等价物的使用历史,以说明白银这种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天然优越性在明代之前已经为统治者和百姓所熟知,但由于当时白银总量的稀少而没有成为大规模普及的货币。
之所以白银货币化能在明代如火如荼的展开,而不是在更早的时代,是由于明代时期国内流通的白银总量远远超过了前代。
在分析了国内白银生产和海外白银流入的数额之后,发现海外流入的白银(主要是美洲白银和日本白银)构成了中国国内白银流通的最主要部分,即海外巨额白银的流入从根本上推动了明代的白银货币化。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的重要阶段。
在明代,白银成为了主要的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取代了以往的货币方式,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白银货币化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相关的制度变迁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白银货币化的背景是明代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商业最繁荣的时期之一,而且明代的海禁政策得到了放松,使得对外贸易更加频繁。
为了方便国内外贸易的进行,白银成为了流通媒介的首选。
此外,明代煤铁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银子,白银的价值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白银货币化的过程是逐渐的。
明初,纸币已经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但由于信用危机和无纸可张的问题,纸币的流通受到了限制。
与此同时,白银的贮藏和交换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到了明代中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银矿的开发,白银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到了明末,几乎所有的交易都以白银来结算,实现了白银货币化的彻底转变。
白银货币化还引发了明代制度的变迁。
首先,明代出现了专门经营白银的商人群体,即白银商人。
他们在白银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拓宽了明代经济的发展空间。
其次,明代的税收制度也随着白银货币化的发展而进行了调整。
白银的盛行使得明朝政府开始征收白银税,以白银作为税收的标准。
此外,白银货币化还推动了明朝的货币供应制度的变迁,使得货币发行形式由以往的纸币为主转变为以白银为主。
明朝白银货币化:造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
明朝白银货币化:造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货币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见证。
商朝时期,中国人普遍使用贝壳为货币,因此带有贝字旁的字都和财富有关,如财、贡、贾、贿、资等。
到了西周之后,随着金属冶炼技术提高,金属货币取代了天然货币。
秦朝推行了圆形方孔钱,从此,铜钱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主流形式。
到了宋朝,由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纸币的原型——交子。
而在古代的国际上,白银是一种国际货币。
中国在和世界各国的贸易不断发展过程中,白银最终成为了中国的主流货币。
明朝时期是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关键时期,和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不可分。
白银货币化反映了中国和世界市场的接轨开始,也反映了中国商品经济出现了新变化。
一,明朝白银流通的合法化唐宋时期,由于中国对外贸易十分繁荣,因此白银成为了重要的贸易货币。
当时的白银货币主要是船的形象,一是反应了其主要用于国际贸易,二是为了防伪。
同时,宋朝开始出现了纸币,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时期,官府大量发行纸币—钞币,导致贬值十分厉害,百姓深受其苦,不得不采取实物交易的方式进行了买卖。
元朝纸币明朝初期,为了改变元末货币混乱的局面,于是统一使用铜钱。
最初通行的是大中通宝钱,后来又推行了洪武通宝钱。
但是由于当时缺乏铜料,铸钱不多,同时流出国外也不少,导致铜钱供应困难。
于是明廷“责民出铜,民毁器皿输官,颇以为苦”。
另外,铜钱的分量重,但是价值却低,不适合用于长途运输,限制了商业的发展,《明史》记载:“今公私贸易,苦于铜钱重不可致远”。
所以当时很多人依然沿用元朝的时期的纸钞。
明朝的铜钱针对这种现象,朱元璋于是下令发行新的纸币。
1374年,朱元璋在中央设宝钞提举司,下设钞纸、印钞二局,此后开始印行“大明宝钞”。
纸币发行后,为了保证纸币的流通,就严禁百姓使用元朝的纸币和金银。
在征收商税时,也只征收纸币和铜钱。
到了1394年,连铜钱也不准使用了,大明宝钞成为了唯一的合法货币。
明代白银货币化进程及其启示_魏俊
①姚遂: 《中国金融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 5 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三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上海书店,1982 年影印本。
167
货币。
一 无本无储备无限额的宝钞
“大明通行宝钞”由桑皮纸印制,钞料是桑穰, 由户部每年根据会计预算,去浙、鲁、豫、北平等产 地收购并解往京城户部,交于宝钞提举司。“方高 一尺,阔六寸 许 ”,有 六 种 面 额。 每 种 面 额 形 制 相 同,均在四 周 印 有 花 纹 栏,栏 内 横 题“大 明 通 行 宝 钞”,栏的两边均有四字一行的“大明宝钞,天下通 行”。在 1389 年加发小额纸钞①。此后直至明代 终结,宝钞的形态没有再发生变化。在 1422 年,明 官方规定对于抵制宝钞者,“坐以大辟”,家属亦被 “罚钞徙边”; 有意不使用宝钞者,罚款万贯; 在市 场上使用白银进行交易者,双方各罚一千贯; 官员 不接受宝钞接受实物者,按照实物价值的 40% 进 行罚款; 官员使用白银者一经发现,每使用一两白 银将被罚款一万贯宝钞; 伪造宝钞者将会被处斩, 报告他人伪造宝钞者将会获得 250 两赏银和伪造 者的财产。明代官方为了保证宝钞在流通领域内 的顺利 运 行,连“园 地、驴 骡 车、货 船、油 坊、砖 瓦 窑、牛车、小 车 ”等 等 都 规 定 了 关 于 纸 币 的 缴 纳 标 准②。宝钞初 始,铜 钱 与 之 并 行,一 贯 钞 的 价 格 与 一千文铜钱相等。民间流通中,宝钞一贯等于白银 一两,四贯等于黄金一两。明代的宝钞曾发生过外 流现象。当外国使节入贡之时,明廷赐予钞锭以示 恩典。
明代并没有很好地沿袭元朝的例制,元朝行钞 以金银或者丝为钞本,明代的宝钞无本无储备。在 实际的流通领域中,民间可以拿出金银去向官方兑 取宝钞,但 是 反 之 却 行 不 通。 这 种 条 款 对 朝 廷 有 利,在实现民间禁银这项政策目标上不失为一个办 法。金银因此单向度地流入朝廷。明代并没有规 定国家每年的印钞数额,是根据财政需要和民间金 银数量而定。在洪武年间,印钞量最高一年达七百 万锭,低时年份里不下四百万锭③。但是明政府财 政需要是由人来估计的,而不是科学的预算。一种
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
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代白银货币化是在民间与官府、白银与纸币和铜币的博弈中造就的。
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且投放多回笼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并且越来越严重,导致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
政府被迫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
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取消白银禁令,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此后中国进入了银本位时代。
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
明中叶正处于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正竭力向世界开拓海外市场,明政府为获得白银开放海外贸易,凭借着对外贸易的出超优势,大量海外白银流入中国。
——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银货币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案解析】:(1)因素: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贸易的兴盛;地域性商帮的崛起;政府政策以及赋役制度改革的推动;新航路开辟后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影响: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促进了明代国家从实物财政向货币财政的转型。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但是,历来国内来纳银两皆不多。
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践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
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
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
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
材料二: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
白银的货币化:中国加速融入世界市场
白银的货币化:中国加速融入世界市场引言货币所指的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的,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俗称金钱。
货币的内容、政策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明朝货币的转变就展现了明朝独特的社会趋向。
明朝前期,法定货币为大明宝钞、铜钱,但是由于后期大明宝钞被无限发行,通货膨胀出现,宝钞迅速贬值,所以人们便抛弃了宝钞,。
成化、弘治年间,白银大量涌入明朝,白银成为了民政府的法定货币,广为传播。
明朝前中后期,对于白银这种货币的态度大不相同。
洪武三十年,永乐元年和永乐十七年曾多次发布过银禁令,阻止百姓使用白银交换商品。
后来到了洪熙和宣德年间,白银逐渐抬头,频繁被用于商业交换,各地政府屡禁不止,一直到成化和弘治年间,明朝的货币才走向了白银化。
隆庆开关之后,大量白银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彻底改变了明朝的货币使用情况,明代的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百姓政府多年博弈的结果。
货币的白银化改变了国家权力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对中国后世社会影响深远,那明代白银货币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明朝初期多使用宝钞和铜钱,杜绝白银流通货币展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朝代的经济实力,也展现了一个国家文化、政治的发展与变迁。
早在商朝时期,货币便已经出现,国人普遍使用贝壳所制造的一般等价物来进行贸易交换。
因此在汉字当中,带有贝字旁的字大多都与财富有关,例如“财”“资”“贿”等文字。
时间进入西周之后,百姓的金属冶炼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金属取代了天然货币。
秦朝推行圆形方孔钱,自此之后,铜钱便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流通形式,一直到清朝结束才慢慢消失。
到了宋朝时期,纸币进入到了世人的视野,方便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倒数第二个王朝,它的货币政策承袭了宋朝和元朝的经验,主要以纸币和铜钱为主。
明朝的纸币只有一种,开国皇帝朱元璋发行的大明宝钞,而铜钱则各有不同,铜钱由皇帝的年号命名制造,一直到南明灭亡才消失。
明朝前期,民间百姓大多使用大明宝钞和铜钱。
经济学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
经济学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经济学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以下是本人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经济学论文:明代白银货币化,供您参考,我们会持续更新,请留意,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中国近代发展一般我们都从金融上讨论白银化,但其实还有财政的问题。
明朝万历年间的财政非常有意思,其国库保留了会计记录,方便了我们了解当时的政府状况。
笔者最近在读顾准关于希腊和西方世界兴起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政府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我们政府和西方政府的状况不一样,或许可以从明朝白银化中找到一些线索。
所以,对它的讨论无论是从学术发展还是现实研究方面看,都是很有意义的。
明代后期有大量白银流入,对于这个现象,外国学者的研究比较多,因为主要资料在西方。
其实,为什么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但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
而在经济史方面,则很早就有专门从钱币或者货币角度进行的研究。
比如20世纪30年代以后,梁方仲先生和日本、英国的一些学者从货币制度和国际贸易角度进行了研究,而彭信威先生、杨联升先生、日本的加藤繁先生也都从货币史的视角对白银有所涉及,但是,一直没有人研究外部白银流入对中国的总体影响到底是什么。
这还是应该从中国本身找起。
从经济和货币层面上看,明朝白银成了重要的社会现象,可翻开明朝的历史史籍,明代关于典章制度的记载,比如《明会典》、《明实录》等等,只能看到钞法、钱法,没有银法。
这说明,白银其实不是明王朝的法定货币,没有制度可言,所以,白银在明朝的货币化是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那么,白银是怎么在明朝货币化的?又怎么形成了实际上的主币?明朝的法定货币是宝钞,白银被禁止使用。
那么,禁例之中的白银是怎么货币化的呢?这应该从民间开始。
最早注意明初民间实际使用通货状况的,是傅衣凌先生。
他对146件徽州土地买卖契约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明代前期这一百多年间所使用的通货是很复杂的。
洪武、永乐年间以钞为主,宣德、正统则钞、谷、布、银兼用,成化、弘治年间开始以银为主。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作者:秦子淇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01期摘要:在中国货币的演变历史中,出现了不同的通货类型。
其中,白银大致兴起于宋元明清时期,在明中叶开始被广泛使用。
在此之前,白银的货币职能和适用范围还是有一定限制的。
从总体来看,明朝的法定货币经历了从铜钱到纸币(宝钞)再到白银的转变过程,但如果单纯地将明代的货币制度演变仅仅看作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趋势或通货自然的演变结果都是有失偏颇的。
笔者认为,明代货币最终向白银化的转变主要归于缺乏基本经济常识的“洪武型”经济政策的僵化特性和大航海时代东亚贸易圈世界货币的发展需要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出超地位使大量白银内流等方面。
关键词:货币白银化一、明代货币制度演变不同阶段简述(一)通货混用阶段(1361-1375)。
明朝建国前,1361年,朱元璋曾铸造铜钱,1368年元月,朱元璋称帝,铸“洪武通宝”,直至1375年,铜钱一直作为明朝的法定通货。
但当时明朝政府并没有禁绝其他通货的流通,如宋代、唐代时期的铜钱或是蒙元时期的旧钞,甚至是类似布帛、粮食谷物等实物都可以在市场流通,货币市场相对混乱。
(二)纸币推行使用阶段(1375-1435)。
1375年,明朝政府发行“洪武宝钞”,自此禁绝金银交易,官方规定了纸币,银两及铜钱之间的汇率,并在1394年,铜钱也被禁用,“大明宝钞”成为了官方唯一的合法货币,官员薪俸和国家税赋都有体现。
但这种纸币的发行并没有准备金,造成后期纸币大幅度贬值,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白银在这种大环境下成为一种在地下流通的非官方货币。
(三)钞钱银兼用阶段(1436-1522)。
由于“洪武型”经济政策的弊端,纸钞无法作为唯一法定货币,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开放了银禁,修正了国家货币政策,自此货币白银化呈现稳定发展趋势。
(四)白银货币职能确立阶段(1522后)。
嘉靖四年,明世宗进行税制改革,纸钞自此不再流通,白银确立了其唯一法定货币地位,明代的货币白银化完成。
2、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问题的解释
2、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问题的解释转载必须注明原作者杜车别,另外转载请注意完整性,目前尽量不要转载,尤其是第三部分赋税收入低原因分析部分2、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问题事实上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问题,许多学者都做过研究,称赞歌颂者有之,贬抑丑化者有之。
但在我看来,尽管许多学者的观点有很有参考价值,但真正能够说到要害的却实在不多。
我先引用几个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然后再对此说说我的看法.万明是对明代白银货币化进行热烈赞颂的人,认为白银货币化对明代社会变迁有着诸多重大影响和意义.这里我简单列举一下她说几个影响:第一,是“白银将社会各阶层卷入市场之中”[151]p188;第二是“白银货币化与新的经济成分增长”[151]p202],这主要是指一些产权表现形式的变化,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等等;第三是“社会各阶层的商业行为”[151]p208,这主要是指明代高度繁荣发展的工商业对社会各阶层的渗透性影响万明还进一步论述了,白银货币化,并普及全社会的意义。
她说“晚明白银普及全社会所具有的意义,首先,突出表现在财富资源的重新分配和社会各阶层身份地位的变化上。
这体现在下列事实中。
白银货币化使所有的人在社会结构中的身份地位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微妙变化:皇帝与宗室贵族开店与民争利,反映出他们不再是国家所有财富权威拥有者的一面;官僚来自于社会各阶层,尤其来自商人阶层的日益增多;农民通过以白银纳税代役,摆脱了与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脱离土地,或日常生活日益与市场连接起来;灶户脱离本行业,从事其他职业,或以劳动所得直接换取白银,改变了身份;军户也是如此,晚明大量军户从事其他职业,根本改变了身份地位的例子不胜枚举。
社会分工的扩大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商人阶层的迅速崛起,商业在社会上的比重日益增加,士商界限模糊,人们可以凭借白银货币上升到统治上层,白银给各阶层带来了更多获得财富的机会,也给各阶层创造了改变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的条件,由此,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引 言 (1)第一章、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3)一、 大明宝钞的盛衰 (3)二、 宝钞退出市场,白银货币化兴起的过渡时期 (6)三、 白银主币地位的确立 (8)第二章、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动因 (11)一、唐宋元时期的白银货币化趋势与流通状况 (11)二、国内白银开采与海外白银的输入 (12)三、明代货币思想的变化 (13)第三章、明代白银货币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 (16)结 语 (18)参考文献 (19)后 记 (22)引 言明代,尤其是晚明时期,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产生,城镇市民阶层的出现,无不昭示着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在一潭死水的表象之下其内部发生的巨变。
发生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即是白银的货币化和白银货币在中国市场上的广泛流通。
白银冲破政府的禁令,由民间的小范围使用扩大到绝大多数交易领域,并逐步取代了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
另一方面,白银的使用也促进了明代中后期国内、国际贸易的繁荣。
可以说,白银问题已经涉及了经济史、社会史等多个领域。
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十分具有学术价值的。
早在明清之际,白银问题就已经引起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极大关注,他们的著作中都涉及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提出了关于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
近代以来,“明代白银货币化”这一命题逐渐为史学界所重视。
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者在对明代白银的研究方面,梁方仲先生于1939年发表的两篇文章《明代银矿考》、《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1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明代银矿考》中,作者考察了有明一代开采银矿的历史及经营的方式,指出中国是一个产银不多的国家,但在海外白银流入之前,国内工商业不甚发达,市场对于银的需要无论在货币上或制造上都比较薄弱,因此本国银的生产在整个供给上也显得比较重要。
同时作者依据详细的数据研究了整个明代的银课收入,痛陈明代官办矿业尤其是万历时期肆虐民间的矿监税使对老百姓的盘剥之重。
在《明代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一文中,作者依时间顺序将明代的国际贸易分为两个时期,即“郑和下西洋前后的贡市时期”和“欧人东来以后的海舶贸易时期”。
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大量出口和海外白银的流入,为白银的货币化提供了基础。
梁方仲先生文章的特点是条理清晰,数据详细。
从70、80年代开始,史学界呈现大繁荣景象,货币研究尤其是白银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为国内外众多学者所重视,其中研究最深入、成就最卓越的是全汉升,他对明代太仓银、宋明银价变动尤其是美洲白银输入问题的研究上均有突出的成绩。
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Ray Huang)是海外研究明代财政问题的权威人士。
他所著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Taxation and government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2是其明代财政史研究的代表作。
在书中,他以《明实录》和《明史食货志》为基础,结合西方的史学研究方法详细解析了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财政组织、政府的财政问题、税收及财政管理等方面。
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白银货币化的问题,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德国学者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的《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时代1参见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2参见黄仁宇(Ray Huang)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Taxation and government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74)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的东方》(ReOrient :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A si an Age)3一书代表了西方对中国明代白银问题研究的一种新思潮。
作者在书中坚决的断言:自中古以来,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国家一直是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中的主导力量,而依附于这个体系的落后欧洲国家只能依靠向东方国家输出美洲白银作为平衡贸易的手段。
《白银资本》中的观点不可谓不惊世骇俗,但其基本史实和史料分析方面尚有待商榷。
东北师范大学赵轶峰教授于1984年、1986年分别发表论文《试论明末财政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时代特征》、《试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4,文中主要分析了明代实物财政向货币财政的体制转变及其与封建社会结构的矛盾,并提出了“货币白银化”这一与“白银货币化”相对应的概念,就明代一朝的历史来讲,此概念似乎更能说明明代财政体制变化的过程。
吴承明在其文《16世纪与17世纪的中国市场》5中指出,白银货币化以及海外白银的输入是判断16、17世纪中国经济出现现代化因素的关键条件,但可惜没有深入。
万明结合之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连续撰写了数篇文章来分析此命题,如:《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2003)、《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2003)、《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2004)6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程和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其所著诸文中,于基本史实与货币体系变迁方面自是集诸家之长于一身,论述颇多,却对“白银货币化的动因”部分仍有意犹未尽之处,且也未将海外白银的流入与国内货币制度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详加考察,为进一步研究留下了余地。
目前来讲,学界争论的焦点大致有两处:首先,白银货币化的进程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展开的;其次,白银货币化究竟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明代白银问题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二十多年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多有涉及,但学生坚持认为,首先一定要以《明实录》中的史料为基础,立足于原始材料,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增加论文的独创性。
其次要更加广泛地涉猎相关的文献专著,以期发现新观点、新材料。
最后要注意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既然是做关于经济史的研究,那么就适当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与理论,从另一个视角剖析中国传统的经济制度,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此外,本人还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搜集了更多的资料,来充实论文的写作内容,基本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
3参见安德列·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ReOrient :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4参见赵轶峰:《试论明末财政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时代特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4期;《试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中国史研究》1986年4月5参见吴承明:《16世纪与17世纪的中国市场》,《吴承明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参见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暨南史学》第二辑2003年第12期;《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4年第2期第一章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进程相比较其他朝代,明初货币制度表现出了一种非稳定态和随意性。
这从明代国家大规模强制推行纸币,不几时便迅速贬值的史实中可见一斑。
而明代日益繁荣的社会经济却急需大量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硬通货币。
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
”7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家货币政策为了适应社会现实需要而不断调整、修正的必然结果。
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观念变化、制度微调的过程。
下文将会详细介绍明代自建国以来货币制度与货币种类的变化,以及白银逐渐货币化的历史进程:一、大明宝钞的盛衰明太祖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之前,曾于元至正二十一年开始铸造铜币,“太祖初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
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8。
到洪武元年时,“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曰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
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重一钱止。
各行省皆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而严私铸之禁。
洪武四年改铸大中、洪武通宝大钱为小钱”9。
铜币(圆形方孔钱)是中国自古以来各种货币中使用历史最悠久的种类之一,朱元璋选择在王朝草创之时推行铜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惯性思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元代纸币政策的破产,大多数人已经拒绝使用严重贬值的纸币,在当时推行铜币是有利于市场稳定和社会安宁的。
在这段时期,明政府是以铜钱为法定货币的,但据历史记载,也兼用白银、绵布等物,洪武四年七月,“上以北平、山西馈运之艰,命以白金三十万两,绵布十万匹,就附近郡县易米,以给将士。
及辽东军卫乏马,发山东绵布十万匹,贳马给之。
”10另外,在户口食盐税中也有收银的情况。
洪武三年十二月,殿中侍御史唐铎谓:“福建户口食盐,每引收银十两或钱一万二千,民艰于办纳,请自今以土产物代输为便。
”11由此可见,明初的货币系统还是比较混乱的,国家需要一个统一和稳定的货币制度来控制经济。
然而,没过几年,铜币的缺点便逐渐暴露出来,即面值太小,重量大,不便大量携带,“商贾转易,钱重道远,不能多致,颇不便”12,实在不利于大额商品交易,而且原材料铜的供给也遇到了困难13。
因此,在国内商品经济逐渐从元末大规模战乱的破坏中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07页8《明史》卷81,《食货五·钱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61页9《明史》卷81,《食货五·钱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61页10《太祖实录》卷67,洪武四年七月乙亥11《太祖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癸酉12《太祖实录》卷98,洪武八年三月辛酉13《明史》卷81,《食货五·钱钞》:“是时有司责民出铜,民毁器皿输官,颇以为苦。
”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62页恢复过来的时候,又遇到了货币瓶颈。
这时,甚至元末的纸钞又死灰复燃,在市场上流通,“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14。
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同时也出于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考虑,于是在参考借鉴元代纸币的基础上,他决定颁行名为“大明宝钞”的明代纸币。
洪武七年始设宝钞提举司,开始发行纸币前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