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dcat图像识别算法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
抗肿瘤新药一豹蛙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表达及分离纯化化
抗肿瘤新药一豹蛙酶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医)王娜108120105/12/2011随着医学的进步,普通传染病逐渐被控制,恶性肿瘤(癌症)成为目前最为常见且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
抗肿瘤药物市场近年来呈逐年增长的势头,目前占世界药品市场总销售额的4.2%左右。
份额虽小,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肿瘤病人的总体增加趋势和肿瘤发病者的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对于新型肿瘤治疗药的需求量急剧上升。
豹蛙酶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属于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它的核糖核酸酶活性低,细胞毒性较强,在体内外对多种肿瘤具有显著杀伤作用,是目前全球正在重点研究的100种新药之一。
豹蛙酶英文名称为onconase,最早分离自北极豹蛙的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属于核糖核酸酶A超家族。
1988年Mikulski等发现蛋白经过纯化和粗提,在体外能有效地抑制人下颚癌细胞株A-253、人白血病细胞HL-60和人腺癌细胞株Colo 320等的生长并能杀死细胞,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其抗肿瘤活性,同时并显示出时间剂量依赖效应。
1991年Aldelt等测出了它的全序列,并根据oneology和ribonuelease将其命名为onconase。
1994年Merlino等用1.7AX 射线对其三维结构做了准确的描述,其结构和性质均类似于天然蛋白质。
从1996到2004年Alfacell公司相继开展了豹蛙酶对肺小细胞肺癌、恶性间皮瘤、乳腺癌、胰腺癌、肾癌等临床研究,其中对恶性间皮瘤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
一、豹蛙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转入细胞质,破坏细胞膜的整体性,降解胞质中高分子rRNA,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减缓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是豹蛙酶细胞毒性的基本机制,这在目前所有上市药物中是独一无二的。
豹蛙酶与细胞膜受体结合,通过内吞作用转入细胞质,同时破坏细胞膜的整体性,这一过程需要三磷酸腺苷(ATP),是豹蛙酶细胞毒性作用的关键步骤。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原理及常见问题分析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原理及常见问题分析活体成像技术是指应用影像学方法,在不损伤动物的前提下,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技术。
通过这项技术可以非侵入式、直观地观测活体动物体内肿瘤的生长,转移、疾病的发展过程、基因的表达变化等生物学过程。
与传统剥瘤称重测量的方法相比,活体成像能够对同一种实验对象在不同时间点进行观察,跟踪同一观察目标(标记细胞及基因),数据更加真实可信,成本更低,灵敏度更高。
目前活体成像技术主要采用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与荧光(Fluorescence)两种技术,生物发光技术是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标记细胞或者DNA,而荧光技术则是应用荧光蛋白(如GFP,RFP,Mcherry等)标记细胞或是蛋白等研究对象。
其中生物发光技术因其操作简单,反应灵敏,在肿瘤,分子互作及信号传导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LUC荧光素酶(Luciferase)是自然界中能够产生生物荧光的酶的统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来自北美萤火虫(Photinus pyralis)体内的荧光素酶。
萤火虫荧光素酶属于加氧酶(oxygenase),其发光反应需要O2和Mg2+参与;有辅酶A(CoA)存在时能提高反应效率,增加发光时间。
萤火虫荧光素酶无需翻译后修饰,即可表现出荧光素酶活性。
将萤火虫荧光素酶的基因插入慢病毒介导的载体中,通过CAG启动子过表达从而作为报告基因,在细胞中表达。
常用于细胞标记后小动物细胞移植活体成像追踪,从而评估移植后细胞的归巢以及治疗效果等。
GFP绿色荧光蛋白1962年在一种学名Aequoreavictoria的水母中发现。
其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在蓝色波长范围的光线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萤光。
这个发光的过程中还需要冷光蛋白质Aequorin的帮助,且这个冷光蛋白质与钙离子(Ca2+)可产生交互作用。
将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插入慢病毒介导的载体中,通过flap-Ub启动子过表达从而作为报告基因,在细胞中表达。
猫巨结肠症的诊断与防治
猫巨结肠症的诊断与防治摘要猫巨结肠症是由于猫的结肠异常扩张、内容物大量停滞而引起的一种猫便秘性疾病,通过对一例猫巨结肠症的诊治情况进行介绍,分析了该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情况、预防措施等。
关键词猫巨结肠症;病因;临床症状;诊断;预防措施巨结肠症是指正常结肠功能丧失而导致的罕见的粪便积留和结肠扩张。
任何机械的或机能性的阻塞均可导致该病,如骨盆或骶骨段脊神经病变、家族性自主神经机能异常、骨盆腔狭窄、饮食不慎使粪便中有骨头、石块、毛团等。
其主要临床症状是便秘。
该病临床上并不多见,但随着宠物饲养量的加大,此种疾病的发生较以往有增多的趋势。
现就猫巨结肠症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论述。
1 典型病例的诊治1.1 症状与诊断2012年5月27日,一校职工家养的一只花猫送诊。
据主人介绍:最近一段时间,猫吃食逐渐减少,精神渐差,不愿行走,经常有排粪动作,但没有粪便排出,近几日经常发生呕吐,在别处宠物医院输液几次,没有好转,即来就诊。
一般检查:患猫精神较差,呼吸浅表,45次/min,心率118次/min,体温38.2 ℃,被毛逆乱,消瘦,结膜苍白,腹部增大,躺卧时腰腹部不能弯曲。
触诊时发现腹腔有一似香肠状物体,从剑状软骨到骨盆腔,足有20 cm以上,按压坚硬。
根据以上检查,初诊为大肠便秘。
1.2 治疗措施1.2.1 保守疗法。
主要以泻下为主,考虑到该患猫精神差、消瘦、心率快,建议先进行保守疗法。
10%葡萄糖200 mL+VC 4 mL+樟脑磺酸钠0.5 mL+50%葡萄糖20 mL一次静脉注射;石蜡油20 mL一次灌服;温肥皂水200 mL灌肠、软化结粪;结合腹部按摩。
以上方法2 d未见效果。
1.2.2 手术疗法。
第3天,征得主人同意,进行手术治疗,开腹破结。
手术前准备:手术室、器械、工作服等严格消毒。
手术人员手背严格消毒。
麻醉:阿托品0.12 mg皮下注射,进行麻醉前用药,15 min用氯胺酮0.2 mL、846(速眠新)0.12 mL肌肉注射进行麻醉。
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测技术研究
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测技术研究作者:陈学强来源:《现代食品·下》2017年第04期摘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如何有效地检测该菌是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
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常规分离鉴定、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质谱等技术手段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方法,最后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测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耶尔森氏菌;分离鉴定;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质谱技术Abstract:Yersinia enterocolitica is an important food borne pathogen, how to effectively detect the bacteria is the key to prevent and reduce food safety issu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using convention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mmun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logical mass spectrometry techniques to detection of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status of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detection techniques and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finally. enterocolitis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the final status of enterocolitis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detection technology are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Key words:Yersinia;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mmunological technique;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y; Biological mass spectrometry中图分类号:TS207.4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细菌,可存在于生鲜蔬菜、乳和乳制品、肉类、豆制品等食品中。
图像模式识别在农业病害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2023, Vol.13 No.8图像模式识别在农业病害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蒋清健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省农产品溯源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郑州 450018摘要 有效地监测与预测农业病害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基于图像分析的植物病虫害识别技术、果实分拣分类技术以及农业机器人等新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农业生产。
这些新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农业病害的快速识别和分类,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效率。
阐述了图像模式识别在农业病害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介绍了图像模式识别在农业病害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图像模式识别在农业病害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图像模式;农业病害监测;预测;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8–0074-0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依赖人工巡视,往往导致病虫害的发现和处理滞后,进而造成严重的农作物损失。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为图像模式识别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将传感器与互联网相连接,农业物联网系统能够实现对农田的全面监测与数据采集。
在此基础上,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可以实时跟踪与分析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
1 图像模式识别在农业病害监测与预测中的应用前景1.1 提高检测精度图像模式识别对农作物病害的自动化检测和识别能够显著提高检测精度。
其基于大规模的图像数据库和深度学习算法,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不同农作物病害的特征。
通过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模型,图像模式识别能够学习并提取更丰富、更复杂的特征,从而提高辨识病害的能力。
针对不同作物病害,图像模式识别可以实现多类别的分类,识别出更多种类的病害,进而帮助农民制定更加精准的防治措施[1]。
NE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定
义
NEC(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一种获得性的新生儿肠功能紊乱,是由于发育不全 的肠壁受到血管、黏膜、代谢以及其他未知因素联 合作用的刺激,导致严重肠损伤的终末期表现。
THE CHILDREN’S HOSPITAL
炎症因子刺激下更易产生炎症反应
先天性发育异常:巨结肠、旋转不良等
THE CHILDREN’S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肠壁损伤
缺血缺氧性损伤 – 宫内胎盘血流减少、生后缺血缺氧等情况引起血液重 新分布,肠管血液供应减少,可达正常情况下的 35%~50%。 肠壁肌肉缺血痉挛,加重缺血性损伤。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发病机制
益 肠腔内容物致 生 病 菌 菌 上 皮
喂养
感染:菌群失调
炎症因子风暴
肠功能异常:早产儿
血 管
缺血缺氧性损伤
THE CHILDREN’S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腹部触痛,腹围增加,肠型,肠鸣音消失 潜血便或肉眼可见的便血 大便性状改变或腹泻 腹部团块、腹壁红斑
THE CHILDREN’S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THE CHILDREN’S HOSPITAL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小动物活体成像
谢谢!
左图:1nmol IRDyr 800CW RGD Probe的注 射量24h后迚行观察,可 见左臀的U87细胞肿瘤和 右臀的A431细胞肿瘤。
靶向型肿瘤探针
PEG Contrast Agent:肿瘤细胞的血管具有增强渗 透性和滞留性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tion, EPR),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内壁通常是不 连续性的,使得分子能够向邻近的组织扩散;此外, 这些区域内的淋巴排毒作用较弱,使得大分子在此积 累。IRDye 800CW PEG (25-60 kDa) 是非特异性 示踪试剂,积累在肿瘤生长部位的淋巴处,以此来失 踪肿瘤,也可作为淋巴的示踪剂。
5. 基因表达模式与基因功能研究
为研究目的基因是在何时、何种刺激下表达,将荧光 素酶基因插入目的基因启动子的下游,并稳定整合于 实验动物染色体中,形成转基因动物模型,观察目的 基因的表达模式。
6. 蛋白质相互作用
原理是将分开时都不单独发光的荧光酶的C 端和N 端 分别连接在两个不同的蛋白质上,若是这两个蛋白质 之间有相互作用,荧光酶的C 端和N 端就会被连接到 一起,激活荧光素酶的转录表达,在有底物存在时出 现生物发光。
左图:注射1nmol探针4h 后,可见肿瘤不其周围的 血管。
靶向型探针
Cell Labeling :荧光基团标记的脂肪族烃长链,通 过疏水作用插入细胞的磷脂双分子层,不可逆性地标 记细胞,且不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用于示踪特 定细胞克隆群在小动物体内的迁移生长。
上图:示踪定位于肺毛细管床的移植细胞。
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ANIMAL VIVO IMAGING TECHNOLOGY
张严 2013.7.15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结直肠癌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结直肠癌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张凯璇,丁康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中心,南京210000摘要:结直肠癌(CR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目前,CRC 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下活检定位和定性诊断,内镜下准确定位和临床分期判断可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但结肠镜检查的准确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镜医师的技术水平,主观性较强,存在误诊或漏诊情况。
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快速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在结肠镜检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能显著提高结直肠息肉的检出效率,还能早期识别T1期CRC,从而避免部分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手术切除,已成为内镜医生不可或缺的辅助诊断工具。
医学影像AI技术在提高CRC的诊断效率方面虽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在临床实施中仍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在临床应用之前必须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模型训练。
关键词:结直肠癌;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学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4.026中图分类号:R7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4-0107-04结直肠癌(CRC)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居第三位、死亡率居第二位。
CRC的发生大多遵循“息肉-腺瘤-癌”序列,通常由良性癌前息肉的局灶性变化发展而来,从息肉发展到癌症往往需要5~10年。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筛查及早诊早治可以降低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
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结肠镜是CRC筛查的“金标准”[2]。
内镜医师可通过镜头完整地探查整个肠腔,发现可疑病灶后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在疾病诊断中得到快速发展,结肠镜下AI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CAD)为CRC的精确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3]。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在鲜切蔬菜中的靶向抑菌作用
形态归属于肌尾噬菌体科;Yep-YZU01具有跨种裂解特性,能同时裂解Ye及福氏志贺氏菌;一步生长曲线
测定结果显示Yep - YZU 01潜伏期约为10 min,爆发期约为120 min;在pH为7 ~ 10条件下Yep - YZU 01存
活率较高,最适温度在40 t以下。应用培养基及鲜切蔬菜作为模型测定Yep-YZUOl靶向抑菌效果,结果
1材料与方法
1. 1菌株 菌株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CICC 21669 s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CICC 21617. Staphylococcus aureus CICC 21600 ^Escherichia coli EPEC CICC 10664 .Sal monella enterica subsp. Enterica CICC 21513 ^Shigella flexneri CICC 21534 ^Bacillus cereus CICC 21261 均购 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1.2 菌株培养
取100 4 Ye菌株CICC 21669保藏液,接种 5 mL LB液体培养基后混匀,37兀振荡培养过夜;
收稿日期:2019 -04 -05 *通信作者 基金项目:江苏省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R1508);扬州大学2016年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对象资助项目(2016 -05) 作者简介:张羽嘉(1997 -),女,江苏苏州人,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研究;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是一种重要的人 兽共患病原菌,具有嗜冷性,通常在冷藏、冷冻食品 中检出。食用Ye污染的食品常会引起急性肠炎、 发热、淋巴结炎症和血性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⑷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2021,51 (03):281 -288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网络首发时间:2020-12-24 D O I: 10.16656/j.issn. 1673-4696.2021.0045 中图分类号:S852.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696 (2021)03-028卜08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徐云明1,朱孟玲1,杨剑波1,孙智远1,卞蓉蓉2,陈爱宁1,郭丽娟1,孙玉琴1,王一伊、郑墁墁1,仲思远1,周弇扬1,李叶辉、柳增善3,任洪林(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学院,江苏句容212400;2.句容市农业农村局,江苏句容212400;3.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吉林长舂130062)摘要:通过优化LAM P反应体系中镁离子、甜菜碱、dNTP等反应组成成分,而后进行特异性试验,并优 化钙黄绿素与氯化锰的比例放入LAMP体系内,最后应用LAMP检测含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耶氏菌)的肉品,从而建立一种能够检测耶氏菌并通过肉眼观察和判断试验结果的LAMP方法。
结果显示,优化的 25 pL 反应体系如下:9 mmol/L mmol/L dNTPs、1.0 mol/L betaine、0_2 pmol/L 外引物、0.8 pmol/L 内引物、1pL Bst DNA polymerase(8 U/m L)、2.5 卩匕 10 Xthermpol reaction buffer、228 Mmol/L 钟黄绿素、324 nmol/L氣化锰,反应温度65 °C孵育60min。
LAMP检测耶氏菌基因组DNA的最低检测限是85.3X10-6 ng/>L,比文献P C R方法灵敏性高出2个数量级。
LAM P方法对耶氏菌gDNA的最低检测限对应的基因拷 贝数最低检测限是35,对应的C F U最低检测限是7X l〇2CFU/mL。
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在评价直肠癌淋巴结状态中的应用
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在评价直肠癌淋巴结状态中的应用摘要:直肠癌手术前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决定其疗效及预后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的影像学指标很难对其进行精确的定性,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检测手段。
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医疗成像技术,其能够实现对淋巴结及其良恶性进行识别,以及对淋巴结转移进行早期预测,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但是,由于各个研究的工作过程不一样,导致了不同研究的结果差别很大。
只有对具体操作流程进行明确、统一和标准化,并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的外部验证,才能实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型的转化和推广。
本文中,以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为主线,回顾了其在评估直肠癌淋巴结状态中的应用。
关键词:影像组学;深度学习;直肠癌淋巴结状态引言: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影像已不再只是一张可以被观察到的图片,而是一张由大量资料构成的庞大图片。
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因其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图像进行深度挖掘而成为当前医疗成像研究的热点。
二者在直肠癌诊断和治疗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提高分期精度,评价新辅助治疗效果,预测预后等。
在此,我们将以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技术为主线,回顾其应用于直肠癌淋巴结状况的评估。
一、影像组学2016年, Huang等通过对增强 CT图像的分析,结合临床数据,建立了一种能够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
有别于以往的主观评价,基于影像组学的新技术能够从量化的角度获得更多的、肉眼无法辨别的、更加客观的数据,从而为改善直肠癌的手术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一)图像采集影像组学之影像采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成像模式的选取,二是扫描顺序的选取。
多模态图像能从多个角度反映病变特征,已有研究试图将其应用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但由于 MRI对直肠癌的诊断具有无可取代的优越性,被国际、国内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项标准所推崇,故 MRI的影像组学研究也主要以其为基础。
(二)ROI的选择与分割从原发灶中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能较好地反映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同时由于原发灶较淋巴结更大,更容易被辨认出来,所以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将原发灶视为 ROI,从而为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miR-301a对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实验研究miR-301a对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邹大军,胡福德,周启立,徐晓青摘要:目的观察miR-301a对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将60只新生BALB/c 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EC组、miR-301a拮抗剂组,每组20只。
NEC组、miR-301a拮抗剂组通过人工喂养、缺氧和冷刺激5d建立NEC模型,miR-301a拮抗剂组给予miR-301a拮抗剂。
实验期间记录小鼠体质量,HE染色观察各组肠道组织病理改变,并对肠组织进行损伤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8的含量。
采用TUNEL法测定不同组小鼠肠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qPCR检测miR-301a和胱天蛋白酶(Caspase)-1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EC组小鼠体质量减轻,肠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损伤,损伤评分升高;血清中TNF-α、IL-6和IL-8的含量升高,肠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增加,miR-301a和Caspase-1的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
与NEC组相比,miR-301a 拮抗剂组小鼠NEC症状明显减轻,损伤评分及血清TNF-α、IL-6和IL-8含量明显下降,肠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下调,miR-301a和Caspase-1的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
结论miR-301a在小鼠NEC肠组织中表达增加,下调miR-301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鼠的NEC进展。
关键词:小肠结肠炎,坏死性;细胞凋亡;炎症;小鼠,近交BALB C;miR-301a中图分类号:R363.1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58/20220254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miR-301a on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miceZOU Dajun,HU Fude,ZHOU Qili,XU Xiaoqi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 Surgery,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e Medical College,Chengde06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miR-301a on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in mice.Methods Sixty newborn BALB/c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the NEC group and the antagonist group(miR-301a antagonist group),with20mice in each group.NEC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 the NEC group and the miR-301a antagonist group by artificial feeding,hypoxia and cold stimulation for5days.The miR-301a antagonist group was given miR-301a antagonist on the basis of the NEC group.During the experiment,the body mass of mice was recorded,th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intestinal tissues were observed by HE staining in each group,and the inflammatory damage in intestinal tissues was scored.Serum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nterleukin(IL)-6and IL-8were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in each group.Apoptosis was measured by TUNEL method,and the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of miR-301a and Caspase-1were measured by qPCR and Western blot assay.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mice in the NEC group showed reduced body mass,obvious inflammatory injury in intestinal tissue and increased intestinal tissue injury score.Serum levels of TNF-α,IL-6and IL-8were increased, apoptosis index of intestinal tissues were increased and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of miR-301a and Caspase-1 were also increased(all P<0.05).Compared with the NEC group,mice in the miR-301a antagonistic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ly reduced NEC symptoms,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flammatory injury score and serum levels of TNF-α,IL-6 and IL-8in intestinal tissue,down-regulated apoptotic index of intestinal tissue and decreased expression levels of miR-301a and Caspase-1(all P<0.05).Conclusion miR-301a expression is increased in mouse NEC intestinal tissue,and downregulation of miR-301a could inhibit NEC progression in mice to a some extent.Key words:enterocolitis,necrotizing;apoptosis;inflammation;mice,inbred BALB C;miR-301a基金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20210287)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外科(邮编067000)作者简介:邹大军(1979),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小儿外科、新生儿外科疾病方面研究。
解密医学黑匣子:小肠CTE如何帮助医生们诊断肠道内疾病?
解密医学黑匣子:小肠CTE如何帮助医生们诊断肠道内疾病?小肠是人体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养分的重要场所。
然而,小肠疾病的诊断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
为了揭示小肠内部的奥秘并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科学家们开发了一项重要的技术——小肠CTE (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
小肠CTE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和造影剂来获取小肠的详细图像,通过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信息,揭示了小肠的结构、功能和病变情况。
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小肠CTE在肠道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解密医学黑匣子,为您阐述这一先进技术的丰富指导价值。
一、小肠CTE的原理和基本步骤1.1 小肠CTE的原理小肠CTE利用X射线和特殊的造影剂来获取小肠的影像信息。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会口服造影剂,然后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
造影剂会通过患者的消化道进入小肠,填充小肠腔并使其清晰可见。
X射线通过扫描患者的腹部,通过检测X射线的吸收程度和影像的重构,计算机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小肠影像。
这种原理使得小肠CTE成为一种非侵入性、高效准确的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肠道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2 小肠CTE的步骤进行小肠CTE通常包括以下步骤:a)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提前清空肠道,以确保图像的清晰度。
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禁食,或者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特定的清肠物质。
b) 造影剂进入小肠:患者会口服造影剂,造影剂会在胃部进入小肠,并通过填充小肠腔使其在CT图像中更加清晰可见。
c) 扫描:患者躺在扫描床上进入CT机,机器会通过旋转方式进行扫描,获得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影像信息。
d) 影像处理: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扫描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重构,生成高质量的小肠影像,供医生进行诊断和评估。
e) 结果解读和诊断:医生会仔细观察和解读小肠CTE的影像,评估小肠的结构、形态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常。
根据影像结果,医生可以做出相应的诊断,如发现小肠炎症、肿瘤、溃疡或狭窄等病变。
丁酸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
丁酸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小鼠模型的保护作用李秋平;余加林;胡坤;贺雨;肖洒;侯婷;艾青【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43)003【摘要】目的探讨丁酸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小鼠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3日龄C57BL/6新生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30)及丁酸组(n=30),分别予以PBS或丁酸溶液灌胃,1次/d,连续干预7d后,采用缺氧+冷刺激+人工喂养的方法连续3d刺激建立NEC模型,隔夜空腹处死新生鼠.HE染色观察回盲部肠组织病理变化并行双盲病理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表达水平;ELISA检测肠组织匀浆上清液IL-10、TGF-β1蛋白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两组肠道固有层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T细胞比例.结果取标本时,丁酸组小鼠体重(4.50±0.42g)明显高于PBS组(4.16±0.60g,P<0.05);丁酸组生存率(76.34%)与PBS组生存率(6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结果显示,丁酸组肠组织损伤评分[1.33(1.33~1.67)]明显低于PBS组[2.00(1.67~2.25),P<0.05].肠组织qPCR结果显示,丁酸组IL-6、TNF-α mRNA表达与PBS组比较明显降低(分别为0.85±0.30 vs.1.77±0.49,P<0.05;0.41±0.25 vs.0.96±0.56,P<0.05);而丁酸组IL-I0、TGF-β1 mRNA表达与PBS组比较明显升高(分别为1.91±0.82vs.0.94±0.43,P<0.05;1.46±0.57 vs.0.88±0.29,P<0.05).肠组织ELISA结果显示,丁酸组IL-10、TGF-β1蛋白表达水平与PBS组比较明显升高(分别为68.60±15.06 vs.37.25±5.81,P<0.05;424.93±19.34vs.127.31±60.83,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丁酸组肠道固有层Treg占CD4+T细胞比例较PBS组高(12.68%±6.79% vs.3.57%±0.88%,P<0.05).结论丁酸在NEC新生小鼠模型肠道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丁酸下调炎症因子IL-6、TNF-α表达,上调细胞因子IL-10、TGF-β1的表达,促进T细胞向Treg细胞分化,从而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sodium butyrate on the neonatal mouse model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nd analyze its possible mechanism.Methods Sixty c57BL/6 neonatal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30):PBS group and butyric acid group.At the third day after birth,mice in both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given PBS and sodium butyrate solution by gavage once a day for 7 days,and 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hypoxia,cold stimulation and artificial feeding.The newborn mice were sacrificed overnight after modeling.HE staining and double-blind pathological score were performed to observ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ileocecal intestinal tissue.The mRNA expressions of IL-6,IL-10,TGF-β1 and TNF-a were tested by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The levels of IL-10 and TGF-β1 in intestine tissues were evaluated using ELISA.Flow cytometr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atio of regulatory T cells (Treg) on CD4+ T cells in both groups.Results When mice were sacrificed overnight after NEC modeling,the body weigh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butyric acid group (4.50 ± 0.42g) than in PBS group (4.16 ± 0.60g,P<0.05);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existed in survival rate of butyric acid group (76.34%) and PBS group (67.95%).The pathological damage score of intestinal tissue showed that the median score of intestinal injur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butyric acid group [1.33(1.33-1.67)] than in PBS group [2.00(1.67-2.25),P<0.05].qPCR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pressions of IL-6 and TNF-α mRNA were obviously l ower in butyric acid group than in PBS group (0.85 ± 0.30 vs.1.77 ± 0.49 and 0.41 ± 0.25 vs.0.96 ± 0.56,respectively,P<0.05);and the expressions of IL-10 and TGF-β1 mRNA were markedly higher in butyric acid group than in PBS group (1.91 ± 0.82 vs.0.94 ± 0.43 and 1.46 ± 0.57 vs.0.88 ± 0.29,respectively,P<0.05);Intestinal tissue ELIS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s of IL-10 and TGF-β1 were higher in butyric acid group than in PBS group (68.60 ± 15.06 vs.37.25 ± 5.81 and 424.93 ± 19.34vs.127.31 ± 60.83,r espectively,P<0.05);Flow cytometry reveal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regulatory T cells (Treg) of CD4+ T cells was higher in butyric acid group than in PBS group (12.68%± 6.79% vs.3.57%± 0.88%,P<0.05).Conclusions Butyric acid plays a protective effect in the intestinal injury of neonatal mouse model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The possible mechanism is that butyrate can down-regulate the expressions of cytokines IL-6 and TNF-o,up-regulate the expressions of cytokines IL-10 and TGF-β1,and promote the differ entiation of T cells into Treg cells.【总页数】5页(P201-205)【作者】李秋平;余加林;胡坤;贺雨;肖洒;侯婷;艾青【作者单位】400014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00014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00014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00014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00014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00014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00014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相关文献】1.γ-羟基丁酸对神经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与γ-氨基丁酸及其A受体的关系 [J], 赵庆杰;刘玉梅;宋冬晶;郜旭;苏志强2.新生儿ABO溶血病并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高危因素分析 [J], 汪瑜;李占魁;张莉;于西萍3.咖啡因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神经保护作用的转录组学分析 [J], 郑余银;冯艺佳;阮青青;屠文展4.咖啡因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神经保护作用的转录组学分析 [J], 郑余银;冯艺佳;阮青青;屠文展5.益生菌预防新生儿ABO溶血并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J], 梅涛;李晓英;张琳;朱荣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