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探析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doc
代、80年代(早期),教育社会学中充满着阶级、阶级再制与阶级抵抗这类术语,随着有性的(女性主义)与有色的(种族的)研究者的活跃,批判话语从宏大的经济、阶级这类“大词”(BigWords)转换为研究者的身份、研究者的立场等充满着微观政治学色彩的“小概念”。
“研究者是谁”——立场理论(StandpointTheories)开始活跃,并主导着80年代后的发展。
在以往的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生产中,充满着学科的微观政治学,有人称之为“社会学系研究生的隐型课程”,隐型课程有两种,其一为弱形式,它界定与控制着“像一个社会学家”,即在具体的方法、主题、关怀与旨趣上对学生进行社会学专业化,也即布迪厄的“惯习”;其二为强形式,在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再制既存的权力层级化与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其中白人男性学者居重要地位;而女性、少数民族这些社会边缘群体,被排斥于知识生产领域之外。
[14]许多人甚至认为女性研究仅是针对父权制的狂躁的报复而非合法的学术探讨。
在此类学科戒律下,研究者所身居的社会位置、他(她)的生活世界所赋予其独特的问题意识是不重要的。
教育社会学也不例外:对于一个具体的研究者来说,不管身处于多么边缘的情境,有多么真切的现实关怀,但一走入学科体系,就需要采用主流的、官方的语言、问题与思维,——准确地说,将自己处理成一个抽象的“人”,一个虚假的、被异化的“人”来进行学术操作,热的问题关怀常被冷的学术技术所肢解。
艾德兰·莫兰就说:社会学者尤其是科学的社会学者常是一群精神分裂的人。
[15]然而,教育是人的实践,教育学是人的科学,人有其生活与立场,有其生命痛痒亲切的所在。
科学化的努力只会使研究者远离行动与实践,并建构出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教育学这样有关人的实践的学科可以高居(远居)于人之上(之外),并保持所谓中立的立场吗?——这种理性主义的进步论调不仅是危险的,也是一种蓄意的欺骗。
不独研究者的身份被架空,教育的实践者亦被架空了。
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
引进并消化国外有效教学理论,结合本土实践进行创新;关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方法多样 化,但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发展趋势
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跨文化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研究;重视教师专业发展与有效教学的关系;加强信息技 术在有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XXX
PART 02
有效教学理论基础
REPORTING
REPORTING
美国K-12阶段有效教学实践
01 0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美国K-12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 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技术整合教学
美国学校普遍重视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利用在线资源、多媒体工具和 社交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国外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REPORTING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驱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教学方案 。
及时反馈
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给予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调 整学习策略。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问题导向
以真实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 题来学习新知识。
认知主义理论
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如记忆、 思维、问题解决等,强调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和内在动机。
建构主义理论
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强 调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有效教学原则与方法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清晰阐述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 习方向。
提供及时反馈
国内外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于学 生学 习最优化 的教 学模 式。就 国 内外教 学模 式 理论 的研 究现状进 行分 析 , 由此提 出教 学模 式理论 的发展 趋 势。
关 键 词 : 学模 式 ; 论 研 究 ; 展 趋 势 教 理 发 中图分 类号 :44 G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2 1 )2 0 0 3 0
国 内外教学模 式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方 林
( 徽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 徽 芜 湖 2 10 ) 安 安 400
摘
要 : 于教 学模 式理 论 的研 究一 直是很 热 门的 问题 , 们在 教 学 实践 中不断地 探 讨 、 结 以寻 求一 种有 益 关 人 总
维 国提 出 : 教学 过 程 的模式 , “ 简称 教 学模 式 。 作为 教学 论 里 它
1 国 内外 教 学 模 式 理 论 研 究 回 溯
11 国 外 对 教 学 模 式 理 论 的 研 究 .
一
个 特定 的科学 概 念 , 的是 在一 定 教育 思想 指 导下 , 指 为完成
规定 的教学 目标 和 内容 。 构成 教学 的诸要 素所设 计 的比较稳 对 定 的简 化组合 方式 及其 活动程 序 。 ”华 东师范 大学 叶澜教 授认
2 关 于教 学模 式理 论 研 究 的 几 点 思 考
21 教 学 模 式 的 构 成 .
我国2 0世 纪 8 0年 代 中期 才开 始介 绍 国外 教 学模 式 的理
论 , 进 行 研 究 和 实 践 。 于 教 学 模 式 的 本 质 . 内 学 者 看 法 不 并 关 国
尽 相 同。 张武 升教 授提 出 :教 学过 程的模 式 , “ 简称 教学模 式 , 它 作 为教 学论 里一 个 特定 的科 学 概 念指 的是 :根据 客观 的教学
国内外社会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社会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社会研究是对人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在国内外,社会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国内外社会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国内社会研究现状目前,国内社会研究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得到了广泛发展和推进。
同时,社会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也为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
国内社会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等。
在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领域,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丰富的研究课题。
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方面,人口老龄化、教育与就业问题、社会保障等课题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国内社会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创新还需加强,特别是在定量研究方面。
其次,学术交流平台和学术期刊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学术成果的发布和传播面临一定的限制。
国外社会研究现状国外社会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为国外社会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同时,社会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应用也为国外社会研究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外社会研究中,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学、社会政策等领域备受关注。
社会文化方面,跨国文化交流与冲突、全球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成为研究的热点。
而社会心理学和社会政策方面,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福利等议题。
然而,国外社会研究也存在一些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合作和交流仍面临一定的障碍。
另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交流和融合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研究发展趋势国内外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和综合化。
随着社会研究领域的交叉与融合,研究对象和方法将更加多元。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将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的研究方法。
此外,跨学科研究也将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十分重视对波兰尼的研究。
欧美学术界对波兰尼的研究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较大,研究人员遍布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
问题设计面非常广泛。
可以说,国外学者对波兰尼的研究是有组织、有规模的。
这也说明波兰尼思想博大精深,令人深省,而且波兰尼思想非常开放,能够使得人们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波兰尼是一位不可等闲视之的学者,因为看其身后的研究动向是衡量一个学者思想水平的标志。
从他去世后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的学术团体和学者对波兰尼进行研究,极大的推动了波兰尼理论的传播和创新。
20世纪70年代初,由很多专家学者组成、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波兰尼学会”成立。
该学会为那些对波兰尼思想感兴趣的成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每年的11月底,在北美的一个大城市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
该组织以《传统与发现》(Tiadition and Discobery)作为波兰尼协会在北美和英国的期刊。
还成立了一个电子讨论小组,由对波兰尼感兴趣的人申请加入。
最初由澳大利亚学者施特伦·雅各布负责具体的联系工作,申请加入的成员以电子邮件或电话、传真的方式参与讨论。
该学会于2004年9月拥有了自己的网站。
波兰尼协会的会刊是期刊《Convivium》,于1975年创刊,1988年停刊。
20世纪90年代初,在布达佩斯城——波兰尼的出生地成立了一个名为“波兰尼自由哲学协会”(Michael Polanyi Liberal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MPLA)的研究团体。
该协会于1992年出版了用匈牙利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发表研究波兰尼思想的论文的会刊POLANYIANA,成为研究和传播波兰尼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阵地。
Appraisal杂志把对波兰尼思想有特殊兴趣的人联合在一起,着重探讨建构论哲学和后批判哲学。
该期刊由英国哲学家艾伦博士主编,于1996年春季出版了首次刊物,此后每年出版年两期。
社会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科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导言社会科学教育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社会科学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教育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1. 社会科学教育的现状1.1 教育体制与教学内容的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创新。
许多国家和地区纳入了社会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教学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2 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在线教育平台、虚拟实境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和丰富的学习体验。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学生可以模拟社会场景、进行互动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责任、权利、公平和多样性等社会科学的核心概念。
1.3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社会科学教育的现状还包括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教师是社会科学教育的关键,他们需要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教育技能。
因此,各国各地都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科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课程,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 社会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2.1 跨学科教育的强调社会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紧密。
未来的社会科学教育将更加强调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在学校与学科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例如,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互动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并培养学生超越学科边界进行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2.2 基于实证研究的教学未来的社会科学教育将越来越依赖于实证研究与数据收集。
学生将会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真实数据,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这种基于实证研究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和判断。
2.3 强调全球视野和社会参与未来社会科学教育将更加注重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社会参与。
实践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现状出发,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现状1. 国外实践教学研究现状(1)美国:美国高校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美国高校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校企合作:美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紧密,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②项目驱动:美国高校实践教学以项目为导向,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③多元化评价:美国高校实践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
(2)英国:英国高校实践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英国高校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实习制度:英国高校普遍实行实习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
②实践教学课程:英国高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丰富,涵盖各学科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③实践教学评价:英国高校实践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实践成果,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2. 国内实践教学研究现状(1)实践教学理念: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理念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践教学体系: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性教学、社会实践等环节。
(3)实践教学课程: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实践教学评价: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评价逐渐从单一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注重学生的实践成果和综合素质。
三、国内外实践教学发展趋势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国内外实践教学研究都强调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当前社会教育的国内外模式研究
目前 ,香 港青 少 年社会 教 育水平 可 与欧美 先 进 地 区相 媲 美 ,这 与其 “ 理论 先 行 的社 会 教育 模 式 ” 的实施 具有 密切 的联 系 。综合 来看 ,香 港地 区 的青 少年社会教育经验主要包括 以下 四点 。
( 1 )对 西方社会教 育理论 的研 究和借鉴
挥 了重要的作用 。
( 3 )社会教育主体 多元化
改善传媒 ,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
从2 0 0 0 年起 ,香港 中学实行 “ 一校一社工”制度 ,基 本做到给每个 中学配置至少 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 ,以
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方面的指导 ;机构方面 , 香港拥有众多或大或小的青 少年社会工作机构 ,这些
史国宣笙 =一 0 3 — / 2 0 — | 3
I Te B i e 0iH u a ======= ’
在发 生着 重大 的变 化 。同时 ,随着 我 国经济 的 飞速
发展 和社会 的快 速 变迁 ,社会 教育 的构 成 、类 型及
形 式 也 需 要 不 断 地 结 合 经 济 社 会 的发 展 而 进 行 调 整 ,社会 教育 与家庭 教 育 、学校教 育之 间 的互 动也 正处 于不 断变 化 当中 。总之 ,相 比以往 ,青 少年 的 成 长 环 境 已经 发 生 了很 大 变 化 ,这 就 对 青 少 年 的 社 会 教 育 提 出 了严 峻 的挑 战 。如 何 有 针 对 性 地 开 展 青 少 年 社 会 教 育 , 已经 成 为 一 个 重 要 而 迫 切 的
开展青少年的 “ 外 展社会 工作 ” ;社 区方面 ,在香港 ,
自上述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民间组织 。其主要工作在
于召开媒介素养教育研讨会 、举办讲座和工作坊 、出 版会刊、分发教材等。 目的在于教导年轻人如何认识 、 分析 、运用和监查大众传媒 ,一方面培养他们成为精 明和有 品味 的传媒消费者 ,另一方面鼓励他们监查 和
实践教学国外研究现状(3篇)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实践教学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实践教学的概念实践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二、国外研究现状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实践教学研究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美国实践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
美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实践教学资源丰富。
美国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企业合作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完善。
美国高校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2.英国英国实践教学研究起步较早,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
英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英国高校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完善。
英国高校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德国实践教学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德国高校实践教学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德国高校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包括职业道德、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
社会学教育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社会学教育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社会学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教育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学教育的现状社会学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一直以来都起着培养学生社会思维和社会意识的作用。
然而,当前社会学教育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参与和互动的需求。
传统的课本知识传授模式,使得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缺乏实践能力。
其次,社会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有待更新。
现实社会问题在迅速变化,而传统教学体系往往跟不上这些变化,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再次,社会学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缺乏具有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使得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社会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学教育将迎来一系列发展趋势。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成为主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将逐渐转向学生参与、互动和实践导向。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学理论,并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其次,开放式课程设置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社会学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再次,社会学教育将加强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结合。
社会学教育应该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社会学教育的教师队伍将得到更好的建设。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行业背景的教师,探索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以应对社会学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社会学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社会学教育在发展中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社会学教育的规划和引导,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促进社会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其次,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专业能力的提升。
学校可以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更多专业化的课程和实践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
探究社会学教育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探究社会学教育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社会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
社会学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因此,社会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一、社会学教育的现状社会学教育在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社会学,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社会。
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教育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了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社会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
传统的社会学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实践与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们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
因此,教育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更贴合实际需求。
其次,社会学教育的师资队伍亟需加强。
社会学领域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的思考和指导。
此外,社会学教育还需要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融合,以推动更全面和多样化的学科发展。
另外,在一些地区,社会学教育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
政府对于社会学教育的投入不足,资源和支持也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社会学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和阻碍。
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重视社会学教育,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投入。
二、社会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社会变革不断加速的背景下,社会学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未来社会学教育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
首先,社会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与应用。
传统社会学注重理论分析,而现实社会问题往往需要实践性的解决方案。
未来的社会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理解社会现象,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次,社会学教育将更加关注跨文化和国际比较。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未来的社会学教育应该加强对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的研究,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和国际交流的能力。
国外教学实践的研究现状(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国外教学实践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国外教学实践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究背景1.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全球化使得各国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全球化需求,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国外教学实践的研究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2. 教育国际化趋势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界对国外教学实践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研究国外教学实践,有助于了解国际教育发展动态,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3. 教育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研究,为国外教学实践的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
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
二、研究内容1. 教学理念国外教学实践研究涉及多种教学理念,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合作学习等。
这些理念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学模式国外教学实践研究关注多种教学模式,如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
这些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国外教学实践研究探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如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
这些评价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4. 教师发展国外教学实践研究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教师培训、教师评价、教师激励等方面。
教师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5. 教育政策与改革国外教学实践研究关注各国教育政策与改革,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资源配置等。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国外教学实践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国外教学实践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篇: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教学设计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阐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教学设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关注的课题之一。
考察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将有莫大的启发。
一、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直是教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或从改变教学媒体、方法,或从精选教学内容,或从改进评价方式和课堂管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单一方面的改革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教学设计的问题,并借鉴认知理论、技术学等新成果;从更为系统的角度探索问题,以找到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
1.学设计的概念什么是教学设计?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先了解什么是教学和设计。
美国的教育学家史密斯(P.L.Smith)和拉根(T.J.Rag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达到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
它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包含了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
所谓设计,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它可以从精确性、细致性、系统性等方面去判断其效果的好坏。
设计者必须以高度的精确和谨慎态度,具有系统计划一个方案的才能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时间的误用、资源的浪费甚至无效、沉闷和缺乏动机的学习。
因此,设计应考虑许多可能影响实施计划或受计划实施所影响的因素。
如,设计者要考虑可能影响教学成功的因素,通过上课,把预先设计好的视觉、听觉及其他传递形式的信息传递出去。
所以,教学设计的特点除上面谈到的精确、细致和系统之外,还应有形象性、创造性、工艺性、扩展性和自然性等特点。
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的系统过程,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教什么(课程和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
社会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社会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引言:社会学教育作为一门关于社会现象、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社会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并为社会学教育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一些思路。
一、社会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在当今社会,社会学教育在各级学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社会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变迁与发展等。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学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体制的压力使得社会学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
当前的教育体制强调学科知识的考核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社会学教育的边缘化。
许多学校将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学科放在次要位置,不重视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实践的应用。
其次,社会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亟待创新。
虽然社会学教育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理论内容脱离实际、繁琐难懂的情况。
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也较低,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再次,教师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
社会学教育的质量与教师的素质密不可分。
然而,目前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水平不齐、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
缺乏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使得社会学教育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社会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尽管社会学教育面临一些挑战,然而,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它也面临着许多机遇。
以下是社会学教育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1. 强化实践与创新:社会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社会实践、实践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深化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会学应与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进行深度合作,形成多学科综合研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3. 推动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社会学教育需要强化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与规律
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与规律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与规律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过程及其规律的原理、范畴、方法以及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的学科,它是教育科学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将从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1.多学科交叉,理论融合教育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比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不断进行交叉融合。
这种交叉融合的趋势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理论的研究要更多地关注教育实践,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教育理论的本土化随着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各国的教育理论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地化和本土化,开发更适合本国情况和国情特点的教育理论,不断创新和进步。
二、教育理论研究的规律1.系统性原则教育理论研究必须具备系统性,即整体性、层次性和联系性三方面的特点。
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并将一个个分散的问题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发展性原则教育理论研究必须符合发展性原则。
这就要求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注意时代性和时空性,跟随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
3.实践性原则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具备实践性原则,即教育理论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教育工作,为实际教育工作服务。
只有这样,教育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并不断更新和完善。
4.科学性原则教育理论研究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即理论的创新必须符合科学的规律,必须经过科学的验证和论证。
只有这样,理论研究才具有可持续的发展力和知识的真实性。
结论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而教育理论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教育实践的进步,构建教育的科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
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教育社会学作为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作为该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也为我们深化对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价值的理解提供了重要视角。
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悠久,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不断完善和拓展。
从早期的功能主义、冲突论到后来的符号互动论、结构主义等,各种理论流派不断涌现,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思路。
国外教育社会学也注重实证研究,通过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等多种方法,深入剖析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尽管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不同理论流派之间的对立和争议、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适用性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社会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完善知识体系。
1. 教育社会学的重要性及研究意义教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注于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进行深入思考与借鉴,对于丰富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内容、提升教育实践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社会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一个涉及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社会现象。
教育社会学通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教育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功能,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
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分配等核心问题,致力于揭示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通过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学习与借鉴,我们可以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有益启示。
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探析
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探析社会教育是每个人必需的教育,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可谓终身教育。
时下我国出现的“反常现象”,少年面临的“童年的消失”的困境,似乎昭示了我国社会教育的乏力或缺失。
就国外社会教育经验来看,一个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国家,社会“冲突” 与社会“适应”此消彼长,需要加强社会教育以填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不足,提升全民的社会适应能力,缓解或化解社会冲突。
加强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必将对我国加强和改善社会教育有所助益。
一、关于国外社会教育概念演绎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历史“属性”。
“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也不例外。
1835 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狄斯特威格 (AdoffDiesterweg) 在《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教育” 这一名词,此后,西方学者开始关注社会教育,并将之发展成为一门教育科学。
威尔曼 (Otto Willmann) 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有三种基本模式:一为生活,那是生命的范围,人必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二为奋斗,那是靠意志来支持。
人必须为生活而奋斗;三为精神,那是对生活的认识,人必须追求精神生活。
如果能做到上述三种情形,那么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
”“教育是照顾的、规则的、陶冶的作用,使人成熟,在发展时做改变,为了这些,在生活的协同体里建立了教材选择的方式。
”即教育是对人的成长的照顾、训练和教导,通过“教育”使人“成熟” 的最高目标就是社会道德的养成,培养这样的精神所选择的教材是在“协同体” (社会 ) 里选择的。
社会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奋斗的意志教育。
目的是达到“协同体的提升”与“自我的扩张”的统一。
综上,威尔曼所谓社会教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由社会中的具有社会道德“成熟”的人,以保护的态度和社会代理人的身份对青少年予以意志能力的指导,导人他们进入道德状态,传授社会固有的具有德智的社会生活内容给他们;二是青少年通过社会的指导掌握生活知识与优秀技能后,在社会环境中表现个人的社会道德并展示他们的优秀技能。
国内外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
以下是国内外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的概述:
研究现状:
教育不平等: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机会和成果的不平等问题,研究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种族、阶级等因素对教育机会和成就的影响。
教育制度与政策:研究教育制度和政策对学生、教师和教育机构的影响,包括教育改革、评估制度、课程设计等。
教育过程与经验:关注学校环境、教师-学生关系、学习经验等对学生发展和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及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教育职业与社会流动:研究教育与职业发展和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探讨教育对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流动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变革:关注教育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如技术进步、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等。
研究趋势:
跨学科研究:教育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逐渐增多,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以深入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多元方法论: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以获取更全面、深入的教育社会学知识。
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社会学开始关注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如在线学习、教育技术等,以及科技对教育机会和不平等的影响。
全球视野:研究者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国际比较、跨国流动和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教育社会学研究正朝着跨学科、多元方法、科技应用和全球视野的方向发展。
未来,教育社会学研究将继续关注教育不平等、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过程与经验、教育职业与社会流动等问题,并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融合,以促进教育公平、优质教育的实现,并适应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挑战。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从两个角度透析国外教育社会学20年来的发展:在研究对象上,“建构”(Make)取代“接受”(Take)——研究取向中解释主义取代了自然主义;在研究主体上,追问“研究者是谁”——立场理论的凸现。
以此透析西方,准确地说是国外——包括崛起中的非西方,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
【摘要题】比较教育【关键词】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新教育社会学的奠基者可追溯到马克思、韦伯、涂尔干。
从诞生开始,它就是教育学科群中最具思想活力、提供批判反思并指引路标的“母学科”之一。
1971年以来,这一领域涌现出诸如艾坡(Apple)、伯恩斯坦(Bernstein)、吉鲁(Giroux)、瑞威(Renway)、赖塞尔(Lather)、麦克赖恩(Maclaren)、威克斯勒(Wexler)、威蒂(Whitty)、布迪厄(PierreBourdieu)等杰出社会科学家,[1]他们对教育问题与实践的关注与探究,并使“教育研究”不再划地为牢地限制在贴着教育学家标签的狭小圈子中。
一、“建构”取代“接受”一个研究者进入问题时,“问题”之于他(她),究竟是"Take"还是"Make"?这并不是一个语言游戏,而研究问题的转折——借用鲍尔的话,研究取向中解释主义取代了自然主义。
[2]"Take"(接受)的对象一定是外在的——与“你”(准确地说,是研究者,研究者的面具罩在你的头上,你之为你的一切,成长背景、生活世界都不重要)无关的事实,客观的事实——任何眼睛看起来都一样。
这个"Take"所针对的是自然事实,准确地说是物理事实,象桌子、凳子一样没有生命的东西。
其实,自然事实也不等同于物理事实,向日葵可谓是自然事实了吧?在梵高的眼里与画中,向日葵充满着生命、激情,我们从梵高的眼中甚至能看到向日葵周遭的阳光、风影、干湿,看到透明的、流动的空气,看到画家的性情与生命。
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摘要】本研究通过从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层面对国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六本学术期刊19年间论文题录信息的分析,从论文数量、高频叙词、高频叙词社会网络图、历年高频叙词等方面总结得出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即国外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内容广泛,这些研究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关技术的研究,以及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在多种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方面,各项研究并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存在多种稳定的研究内容组合;国外教育技术历年研究热点的变化受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教育技术;外国;研究现状;学术期刊;内容分析中国的教育技术研究深受美国学者,如布鲁姆、加涅、梅瑞尔、乔纳森等人以及学术组织如AECT 的影响。
关注国外教育技术研究进展,敏锐觉察研究动向,已成为中国教育技术研究人员日常学术活动的一部分。
在了解国外教育技术研究动态的方法方面,文献研读不失为一种可靠的方法。
然而,由于来自各方面的文献繁多,如学术期刊、年会论文、博硕士论文等,研究人员只能对其感兴趣的某个方面深入研读。
如何快速地对国外教育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总体了解,并对其研究趋势有一个简要判断,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一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实际上就要对该领域已产生的和新产生的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
学术论文蕴含着某个研究领域的丰富知识。
因此,有必要将这些知识从学术论文中挖掘出来,以便于研究者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初学者能更好地了解某个研究领域。
笔者认为,知识的元素是概念,具本质是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术语则是专业领域中概念的语言指称。
只有将某个领域的术语提取出来,并建立术语之间的联系,才能将这个领域的知识真正挖掘出来。
因此,本研究采用文本处理技术,对19年间(1990年至2008年)国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进行分析,提取术语,统计术语出现的频次,并建立术语与术语之间的关联,从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层面对国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现状有一个总体把握,并对其发展趋势形成基本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现状探析社会教育是每个人必需的教育,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可谓终身教育。
时下我国出现的“反常现象”,少年面临的“童年的消失”的困境,似乎昭示了我国社会教育的乏力或缺失。
就国外社会教育经验来看,一个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国家,社会“冲突” 与社会“适应”此消彼长,需要加强社会教育以填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不足,提升全民的社会适应能力,缓解或化解社会冲突。
加强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研究必将对我国加强和改善社会教育有所助益。
一、关于国外社会教育概念演绎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历史“属性”。
“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也不例外。
1835 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狄斯特威格 (AdoffDiesterweg) 在《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教育” 这一名词,此后,西方学者开始关注社会教育,并将之发展成为一门教育科学。
威尔曼 (Otto Willmann) 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有三种基本模式:一为生活,那是生命的范围,人必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二为奋斗,那是靠意志来支持。
人必须为生活而奋斗;三为精神,那是对生活的认识,人必须追求精神生活。
如果能做到上述三种情形,那么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
”“教育是照顾的、规则的、陶冶的作用,使人成熟,在发展时做改变,为了这些,在生活的协同体里建立了教材选择的方式。
”即教育是对人的成长的照顾、训练和教导,通过“教育”使人“成熟” 的最高目标就是社会道德的养成,培养这样的精神所选择的教材是在“协同体” (社会 ) 里选择的。
社会教育就是要培养人奋斗的意志教育。
目的是达到“协同体的提升”与“自我的扩张”的统一。
综上,威尔曼所谓社会教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由社会中的具有社会道德“成熟”的人,以保护的态度和社会代理人的身份对青少年予以意志能力的指导,导人他们进入道德状态,传授社会固有的具有德智的社会生活内容给他们;二是青少年通过社会的指导掌握生活知识与优秀技能后,在社会环境中表现个人的社会道德并展示他们的优秀技能。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那托尔普 (Panl Natorp) 也提出,“社会教育有三种模式:一为理性,即讲求理性,使人具有理性;二为勇敢,这是意志的表现;三为标准,可以抑制冲动。
”他认定这三者是社会道德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的一般法则,他说:“在正义之下,我们所了解的个人道德,是站在与社会有关的这一面,所以每个人必须有其个人道德。
社会教育其迎面而来的问题,是要接受正义品格的一些内涵,在实际里显示:在工作和享受里的冲动下的生活需要规则,要求社会以正义作为一项主要的要求;甚至勇敢的表现是为社会而服务的,必须有正义的义务;最后,真理在行为上是要使人的行为改变、诚实、公正、信诺,这样才能达到正义。
以上情形如被伤害,不只是个人受影响,而且会造成社会的不公平。
”他这里谈到的社会教育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在社会道德标准下,人们的教育活动充实了社会,丰富了社会的内容;其二是人的教育活动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不能脱离社会而发展:其三指通过社会教育促使人的行为达到“正义” (即合乎社会道德 ) 。
来希怀因(Adolf Reichwein) 也持一种与他基本相同的态度,认为“社会教育就是要陶冶青年人与成年人,使他们具有专门的能力与知识,并且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与体验生活。
”诺尔 (Herman Nohl) 的观点则更直接,认为“社会教育就是给青少年以帮助,青少年的成长是来自帮助,他们会遇到困难,必须照顾他们,使他们的苦难转而消失,能适应社会生活。
” 到了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结构的改变,欧洲各国社会教育运动风起云涌,社会教育的概念也得以发展。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莫伦豪尔 (Klaus Mollenhauer) 坦言社会教育就是对青年发展的帮助,认为社会应该有许多对青年有利的立法,来保护青年人能够得到适当的健康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社会教育则基于批判的前提,强调社会教育是突出知识教育和沟通的特质。
他们认为凡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皆是社会教育的范围,因此强调社会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一种具有学校性质的指导活动。
诺尔斯认为社会教育是以帮助和照顾为核心,强调帮助和照顾的对象应该是真正需要者,并强调应该鼓励制定社会政策以配合社会教育;他还提出应该注意社会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过程、文化化过程和社会化过程。
吉赛克 (G.Giesecke) 认为社会教育就是在促使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引导青年人格正确的发展。
他尤其强调要注重青年的工作。
必须要有计划安排青年工作,教导他们,唤醒他们,引导他们去追求生活的意义。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厘定社会教育:一为教育理念,这要求赋予它教育学的全部内涵。
即社会教育是依据一定的教育方法和原则,针对全体社会成员展开的一项以社会知识和技能为内容的指导活动。
二为社会帮助活动,这体现它的社会性内涵。
即在一定社会道德范围内,针对真正需要者由具有“成熟” 社会道德的人,以保护的态度和社会代理人的身份对“需要照顾者”予以意志能力的指导,导入他们进入道德状态,并传授社会固有的具有德智的社会生活内容给他们。
三为社会工作的开展。
这体现它的意义。
即社会帮助是贯穿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一定的社会机构支撑下,拟定计划,教导他们 ( 尤其是青少年群体 ) 、唤醒他们、引导他们去追求生活的意义。
二、关于国外社会教育理论的研究国外对“社会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较早而且理论体系较为完备。
自狄斯特威格 (Adoff Diesterweg) 提出“社会教育”这一名词至今,经历了生活助理理论、批判理论、适应理论、青年工作理论、成人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激进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理论的发展,对德国、丹麦、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及苏联等国的教育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对日本、澳大利亚、朝鲜,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现行的社会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带来了深远影响。
依据各个时期社会理论发展的情况,台湾社会教育学家詹栋梁以“二战”结束为界,把这一理论分为古典、现代两大部分,但从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况看来,丹麦与北欧的民众高等学校运动、德国社会教育运动、英国的劳工教育运动、美国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教育运动等都突出了教育的“新”意,而这些社会教育运动都发生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因此笔者认为“现代”划在“二战”前更为妥当。
另外,结合 80 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和各国风起云涌的社会教育改革,有必要再辅之以“当代社会教育理论”,以使对这一理论研究的梳理更加顺畅、理论分界更加明晰。
(一)强调以社会帮助为主的古典社会教育理论狄氏(Adoff Diesterweg)1835 年提出“社会教育”一词时,就特别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此后的理论也多针对现实不满意的状况而提出,强调通过对个体的社会教育促使政治的本质道德化,促进社会的进取化,并通过社会协调获得经验促进理论提升,促进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
就这个阶段看来,社会教育理论着重强调的是教育的帮助功能。
1838 年,狄氏在《论爱国主义教育》 (uber ErziehungzumPatriotismus) 一文中提出“社会教育学”,认为“社会教育应与社会政策配合,那些在工厂中工作的儿童。
没有能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者,应该用社会的力量来教育他们。
”可见狄氏提出这一理论是针对传统的教育受众之局限性而提,认为教育的受众应该扩大至整个国民群体,要给他们以社会帮助,具体的帮助措施就是通过观察从社会生活中找到国民最直接的需要,如他主张“重视生活,重视公民教育,重视手工训练以及重视童工与儿童不幸的问题”。
由于受卢梭《社会契约论》的道德行为思想、裴斯特洛齐的泛爱主义和什莱亚玛赫的宗教情怀的影响,其社会教育思想以博爱为出发点,以帮助为教导方式,以幸福快乐为目的。
19 世纪中叶,随着社会教育运动的发展,社会教育的思想也转变为:“注重社会生活的革新意义,特别是基于基督教的精神与人道的精神,给予青少年之社会帮助。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波伊默(Gertrud B?umer)就强调社会教育是一种意义教育,是一种“急难帮助”,社会教育得以实施的原因与家庭能力有限、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以及儿童“错误地发展” (残障和犯罪 )有关。
其基本教育思想为:教育范围是学校与家庭外的所有范围,教育内容为解决社会问题,教育措施及实施依靠建立社会制度和专人负责完成。
由此可见,这里的社会教育强调的是国家参与对急需帮助的人群予以社会照顾,凸显了社会教育与政治经济的积极相关。
1899 年,那托尔普在其《社会教育学》一书中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阐发了其社会教育思想。
他主张社会本位,认为始有社会才有个人,始有群性才有个性,教育就是促使人的意志的陶冶。
意志的陶冶有助于人的社会的建立,而社会的提升是个人的延伸与扩大,因此,个人的教育必须参与社会的因素,教育的社会条件也就是社会生活的教育条件。
“唯有在社会中,教育才有可能,单独一个人不会有教育,人人各不相干也不会有教育;唯有社会才需要教育,教育不能忽略社会条件和社会生活的教育条件。
”那托尔普认定社会教育乃是一般教育,包括学校和社会教育两部分,社会教育不仅具有“社会帮助”功能,还是一种“透过社会而实施的一种教育”,社会教育要把握三大基本要素“活动、驱力、意志与理性”,他希望通过社会教育,建构陶冶的社会。
这里的社会教育强调一种目的教育,暗含了一种终生教育的理念。
(二)强调社会教化为主的现代社会教育理论现代社会教育理论的发展以“二战”为界分成两个阶段更能说明问题。
“二战”前注重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强调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理论。
持这一思想的社会教育学家较多,诺尔 (Herman Nohl) 和费雪(AloysFischer) 、葛龙维 (Nikolai Frederik Severin Grundtvig) 、涂尔于 (Emile Durkheim) 、佛兰纳刚佛兰纳刚 (Edward JosephFlanagan) 和亚当士 (Jane Addams) 等。
“二战”后注重社会教育实践的价值,强调社会教育事业层面。
主要有莫伦豪尔 (Klaus Mollenhauer) 、哈贝马斯 (Jurgen Habermas) 、阿尔多诺 (Theodor W , Adorno) 、霍尔克海默 (Max Horkheimer) 、内格特 (Oskar Negt) 等。
1、“二战”前社会教育注重社会责任和社会理想的教化。
德国社会教育学家诺尔是德国社会教育运动的发起人。
他认为社会教育与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职业教育有同等的价值。
他指出社会教育范围包括青少年养护(辍学青少年免受社会不良影响)、青少年照顾(身心等不正常的青少年的生活照料)、犯罪青少年的教育和学校幼儿园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