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观点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认识到联系观点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联系观点的定义与特点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观点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过程中联系观点的重要性。
讲解联系观点:介绍联系观点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观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总结与反思:总结联系观点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观点。
第二章:联系观点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2.2 教学内容联系观点的应用方法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案例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观点的应用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2.4 教学步骤复习联系观点: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巩固学生对联系观点的理解。
讲解联系观点的应用方法:介绍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案例分析:分析联系观点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观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总结与反思:总结联系观点的应用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观点。
第三章:联系观点与问题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方法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案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3.4 教学步骤复习联系观点的应用: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巩固学生对联系观点的理解。
讲解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方法:介绍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案例分析:分析联系观点在问题分析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观点在实际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2024---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周第学时教案计划授课时间:2024年月日实际授课时间:2024年月日专业:班级:科目:《哲学》(新教材)课时:2课时授课地点:授课形式:讲授参考教材:第5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3、情感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教学重点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学情分析1.中职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不高,对德育课学习热情不高,这给上课带来一定难度。
他们有的是非不分,有时也很叛逆。
这就要求正确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做人。
在上了一个星期的高二年级后,我发现学生整体素质比较普通,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如何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是我目前来说最需要做的。
2.结合有的班级都是女孩子,有的班级都是男孩子,去边学习氛围不高的情况下,我会将更多有趣的,当下青少年热衷的实例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不是一味“埋头学习”让他们做真正的课堂主人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每个孩子都能够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哲学与人生这门学科,本身理论性较强,让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本章节应当结合相应案例,相应视频进行学习,方可达成教学目标。
在本次教学中,为使学生听理论性较强课程更感兴趣,加入了大量视频分析环节。
2.教学措施和方法。
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客观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人生实际出发,通过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融入学生所需要的哲学与人生知识。
包括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等。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3范文整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个总特征,也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框题通过学生对由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联系和作用交织起来的物质世界的壮丽画面的观察和理解,旨在让学生领悟联系的观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与学习。
它是对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框题设计了两目。
目,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本目的逻辑结构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区别——二者相互联系——学习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本目的逻辑结构是:系统的概念——系统优化的方法的内容和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学情分析】本课作为前一节课的延续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阶段的学生普遍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目标】l知识通过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概括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比较系统和要素,概括系统的基本特征。
l能力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运用整体和部分辨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唯物辨证法的联系观,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培养综合性思维、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观念。
【教学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整体与部分功能不同。
如何把握系统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教学让学生归纳抽象的道理、应用观点、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让学生先自学并结合事例,谈谈自己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精选9篇)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精选9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篇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异同点;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3、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三个原则)教学重点:结合实际,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三个原则)教学难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异同点;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包括了联系的三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我们懂得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就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有的同学也许会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价值?)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又有什么坏处?举例:看到吊灯、房子在颤动,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地震——振震——躲到哪里呢——三角空间,千万不能躲在床底下和桌子底下,这样就会加大了被击中的可能。
煤气泄漏——马上关闸门、开窗印尼海啸——动物的反应——一个10岁的英国女孩看到了海面的异常,联想到刚刚在书本上学到的海啸知识,迅速呼喊周围的人逃离,这使得周围百余人因即时撤退而幸免于难。
因此,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材p57探究1:————人是一个整体,手包括手指是整个身体的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俱在食指,不在拇指,故不敢改,若改动一个手指,就要改全身、改全画”,如果改动了这一手指,就会影响到人物的整体,所以,黄筌无法改动吴道子的画。
(过渡)正是因为整体和部分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黄筌跟本无法改动原画。
而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那么整体和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全局、全过程——数量上是一——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局部、各阶段——数量上是多——被支配地位。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联系的种类3. 联系与发展的关系4.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5. 联系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种类,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2. 教学难点:联系与发展的关系,联系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联系观点应用实例。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
2. 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PPT展示,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3. 讲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阐述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实际案例,分析联系观点的应用。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的掌握程度。
b. 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c.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2. 案例素材:提供几个实际案例,用于分析联系观点的应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种类。
2. 第3-4课时:讲解联系与发展的关系,分析实际案例。
3. 第5-6课时:小组讨论,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
4. 第7-8课时:总结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2. 作业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逻辑清晰。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准备好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是《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学习内容有:坚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等。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从联系的角度看待事物,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 联系的普遍性:事事有联系,时时有联系。
3.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
5.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要全面,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 教学难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联系”、“联系在生活中的体现”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
3.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联系观点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对联系观点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联系与矛盾的关系:讲解联系与矛盾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理解在分析问题时要把握住主要矛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范文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 联系的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现象联系等。
3.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出发,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
4. 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通过调整事物之间的联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定义、联系的多样性以及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联系的多样性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联系的多样性等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1. 第一课时:联系的定义及联系的多样性2. 第二课时: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3. 第三课时: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4. 第四课时:联系观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六、教学内容:1. 联系的观点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2. 联系的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3. 联系的观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如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观点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将联系的观点灵活运用到具体问题中。
八、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各个领域中的典型案例,展示联系的观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比较法:比较不同领域中联系观点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共性与个性。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联系的观点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联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联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3. 联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1.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四、教学难点:1. 联系的识别和运用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定义、特点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联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联系的认识和应用。
4. 实践法: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存在和重要性。
2. 讲解联系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讲解联系的概念,阐述其内在规律和表现形式。
3. 教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对联系的理解。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作业:2. 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其联系并运用联系的观点提出解决方案。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时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联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践效果: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效果。
九、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探索更多的生活实例,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教学拓展:1. 联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2. 联系的理论体系:如辩证法中的联系观。
3. 联系与创新:探讨联系在解决问题、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和特点。
2. 联系与矛盾的关系。
3. 联系的种类和联系方式。
4.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5. 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联系,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种类和联系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4. 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
2. 典型案例。
3. 练习题。
七、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举例说明什么是联系,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种类和联系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4. 实践演练:让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拓展阅读:1. 联系的哲学原理。
2. 联系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3. 联系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六、教学案例:1. 分析典型案例一:探讨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疫情与经济的关系。
2. 分析典型案例二:分析环保政策与企业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环保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七、练习与讨论:1. 练习题一:根据联系的种类和联系方式,判断给出的实例属于哪种联系。
2. 练习题二: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通用8篇)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通用8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立足整体,又重视部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中的问题;3.初步形成从案例中感悟提炼哲理并运用哲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或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二、教学重点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三、教学难点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师:(音乐停)同学们,从刚才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七巧板的神奇。
其实,七巧板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它可以拼接组合成各种图形,而且在这拼接组合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能给我们带来人生的启示。
这节课,我们就借助七巧板,一起来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个框题。
(板就课题)师:刚才每个学习小组都拿到了一个装有七巧板的信封。
现在就以七人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各执一板,完成右侧拼图。
我请一个小组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小组在座位上完成。
比一比哪些小组拼得既快又好。
生:指名一个小组上黑板拼图,其它小组在座位上围成七人小组,完成拼图。
以下环节解决整体部分的含义师:(手指图)同学们,这是一幅由七块板拼接成的少女舞帕图。
图案中,每块板就是整个图案的一个有机组成——生:部分(板书:部分)师:而整个图案就是一个——生:整体(板书:整体)师:整体与部分的内涵是不同的。
请大家结合图形和拼图的过程说说对整体、部分内涵的理解。
生:首先我们从图形来看,每块板是图案的局部,整个图案是全局。
再从拼图的过程看,整个拼图是一个过程,完成拼图要先看懂图形,整体把握图形,然后把板子分发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顺序拼图,然后对图案修改完善,的每个步骤就是拼图过程中的阶段。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案概要•教学科目:语文•教学内容: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适用对象:初中生•教学时长:1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1.了解联系的观点思维方法;2.掌握使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技巧;3.提升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演示文稿、黑板、粉笔、教学素材(例如读物、文章等)•学生准备:纸和笔四、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联系观点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联系的观点1.教师通过PPT演示,简单讲解联系的观点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其思维方法。
步骤三:示范分析问题1.教师选择一篇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文章,将其内容分成几个关键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写在黑板上。
步骤四:学生练习1.分组进行讨论,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关键观点,结合自己的知识和观点,分析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观点。
步骤五:讨论与总结1.邀请每个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展示和讨论,共同总结联系的观点在分析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文章或书籍,练习使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和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观点和分析思路。
六、教学评估1.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讨论和学生的书面作业,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联系的观点的能力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了联系的观点思维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练习和探讨。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有时候只能围绕一个主要观点展开思考,缺乏综合性的思维。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观点之间关联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把握事物。
4. 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和特点2. 联系的类型3. 联系的方法和技巧4. 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分析5. 练习和反馈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联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联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
3. 实例分析: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练习与反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并进行反馈。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联系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联系观点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包括分析的准确性、逻辑性等。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运用联系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的方法和技巧的有效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设计第一章:联系的观点概述1.1 引言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初步理解联系的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2 联系的定义和特点解释联系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联系是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现象。
讨论联系的特点,如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1.3 联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在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体验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益处。
第二章:寻找联系的方法2.1 联系的起点:问题分析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挖掘问题背后的各种因素和关系。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问题分析是寻找联系的基础。
2.2 联系的路径: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解释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在联系中的作用。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识别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影响。
2.3 联系的线索:数据和信息强调数据和信息在寻找联系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和分析数据,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3.1 联系的策略:系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系统思考的含义和作用。
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系统思考来解决问题。
3.2 联系的技巧:模型构建介绍常见的模型构建方法,如流程图、鱼骨图等。
引导学生动手构建模型,以直观地展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3.3 联系的应用:解决方案的提出和评估引导学生根据联系的观点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评估和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四章:联系的观点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4.1 社会问题分析案例选择一个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寻找联系来解决该社会问题。
4.2 企业问题分析案例选择一个企业问题,如销售下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
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寻找联系来解决该企业问题。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总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联系的观点。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联系的观点,树立联系的认知观念,明确联系的内涵和识别联系的作用,掌握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2. 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更加注重联系,善于联系,善于分析问题,增强学生联系的理解能力。
3. 能力与素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联系思维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联系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3. 加强联系的认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发展联系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联系思维习惯。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展现让学生理解联系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概念引入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联系的重要性。
3. 方法与技巧介绍联系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举一反三等,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联系的方法和技巧。
4. 作用与实际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问题。
5. 拓展与巩固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拓展巩固,激发学生对联系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联系思维习惯。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2. 课堂讨论3. 小组合作4. 案例分析七、教学评价1. 利用课堂讨论、作业考查、小组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联系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2. 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包括思维的活跃程度、问题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
3. 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展现联系思维。
八、教学反思教学完成后,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联系的理解情况,及时总结教学中不足之处,做到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对联系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系思维的培养也是学生发展全面人格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理性、独立、成熟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和特点;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认识联系的重要性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联系的概念和特点2. 联系的类型和作用3.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引发学生对联系的思考。
2. 讲解: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类型和作用,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具体问题,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决。
4. 分享: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总结联系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系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讨论和评价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难点:1. 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 掌握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3. 将联系的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案例和实例;3. 分组讨论的道具或工具。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类型;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3.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4. 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 第二步: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类型,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本质;3. 第三步: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4. 第四步: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案例,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解决;5. 第五步: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补充;6. 第六步:总结联系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7. 第七步: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敏感度,增强学生的洞察力。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相关案例材料。
3. 分组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联系的概念:阐述联系的定义,解释联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讲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3. 开展小组竞赛,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运用联系观点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深度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合理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估他们对联系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第一章:联系与事物的本质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概念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1.2 教学内容联系的概念与特点事物的本质与联系联系观点的应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和事物的本质。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2 讲解联系的概念与特点讲解联系的定义,阐述其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分析联系的特点,如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等。
1.4.3 讲解事物的本质与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是由各种联系构成的。
讲解联系在揭示事物本质方面的作用。
1.4.4 联系观点的应用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联系观点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应用体会。
1.5 作业布置第二章:联系的类型与分析方法2.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联系的类型及其分析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类型的联系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分析方法:因果分析、系统分析、矛盾分析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联系的类型及其分析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不同联系观点进行分析。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联系的类型及分析方法。
2.4.2 讲解联系的类型阐述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的定义及特点。
2.4.3 讲解联系的分析方法讲解因果分析、系统分析、矛盾分析等方法及其应用。
2.4.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不同联系观点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分析体会。
2.5 作业布置第三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实例解析3.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3哲学与人生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类型,了解掌握联系的规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意识,培养全面、系统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类型,掌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联系的含义及类型,并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3. 教学工具:PPT、图片、案例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当你在公共场合听到有人在喧哗,你会怎么做?”2. 课堂讨论,分享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3. 引入联系的观点,强调联系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 讲解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教师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和特点。
2. 讲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教师通过举例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之间的联系。
3. 讲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通过举例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解决问题时要从整体出发,注重部分之间的联系和配合。
4.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选取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现象,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 提问与回答: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联系的观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案
(新人教必修4)
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难点: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含义不同
地位功能不同
②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A、一是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______构成,它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
部分是_______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B、二是______________。
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也会影响整体。
特别_______________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c、整体与部分还是____________的,且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意义(方法论)
①树立_________________思想。
做法是从整体出发,在整体上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像人们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选择最佳方案的形象比喻和说明。
②是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得到最大发挥。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及其基本特征
①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_____________的部分。
是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而存在。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_________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它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认识进入“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了对事物整体性研究的新领域。
②_________原则
有序性原则认为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规则,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式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③__________原则
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各种优化的方案。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100-1=o'’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100-1=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统帅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你对这里“一定意义上”的理解是
A.强调二者不能等同,但有共同之处
D.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c.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
D.二者具有的特征是一样的
3.“鲁有执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人,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人。
’遂依而截之。
”对上述办事方式,其哲学启示是
A.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可取的
B.割裂丁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c.重视了事物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是正确的
D,强调了整体是有各个部分构成的整体
4.北京城市发展将改变过去以城区为中心,向外扩展的发展格局,而是规划建设通州、顺义、亦庄等11个新城。
新城的发展可以疏解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成为集就业、生活、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新区,使北京城市建设有利于首都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成为“宜居城市”。
上述规划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正确的认识于人们对事物各要素的科学分析
D.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c.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
D.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5.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它具有的特征是
①整体性②有序性③复杂性和多样性④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
“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
这体现了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一个要素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把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④
7.下列成语中与“见微知著”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一叶知秋
B.盲人摸象
c.坐井观天
D.管中窥豹
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897名演员模拟活字印刷术的字模,上下起舞,错落有致,在古人箴言的吟诵声中,三个醒目的“和”字被依次凸显出来,每一个人的动态程序都不一样,但整体效果极佳。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办事情要着眼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部分有时统率和决定着整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3%;医疗卫生事业安排预算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增长25.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XX年的5.8%提高到6.3%;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投入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长24.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XX年的20.12%提高到20.91%。
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至于人们将今年的中央财政预算称为“民生财政”。
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0,XX年9月29日,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一定要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为契
机,继续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成绩。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结合材料,运用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分析说明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