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高考改革,高校须从自我革命入手
高考时政术语整理汇编1:自我革命
高考时政术语整理汇编1:党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探索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这“两个答案”及二者的结合,则是最为重要的成果。
一、时政学科术语1.“自我革命”的提出:2015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自我革命”。
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深刻内涵“.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这“两个答案”及二者的结合,则是最为重要的成果。
2.“自我革命”的涵义: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
第三,党性要求是党的自我革命。
第四,自我革命是从严治军的基本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是自我革命最普遍的含义,即以自我革命精神实现党的革命性锻造和重塑。
3.自我革命的目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长期执政,主体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方式是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内容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态度是守正创新、正视问题、刀刃向内,保障是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4.自我革命的的原因(1)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是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2)党性质和地位决定的(3)党的历史任务决定(4)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驱动必然要求。
5.加强党的自我革命的的措施(1)积极开展党内思想斗争。
(2)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3)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4)加强党性修养。
(5)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6)加强党内监督。
(7)接受人民监督。
2020高考政治复习第六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单元检测
第六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2019年1月1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2018年烟花爆竹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结果,共计抽查150家企业生产的150批次产品,不合格发现率为15.3%,并作了相关处理。
这一事件反映了我国政府( )A.管理职能不断强化B.服务职能不断加强C.履行经济建设职能D.履行社会建设职能解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产品质量进行抽查,并对不合格产品作了相关处理,体现了我国政府履行经济建设职能,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我国政府管理职能的强化,A 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和社会建设职能,B、D两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2.长生生物假疫苗事件再次警示我们,面对制假售假、山寨、水货等诸多问题,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监管。
通过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才能维护住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有效保护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
加强政府监管,意味着( )①要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体系,防止权力滥用②要建立健全问责和纠错制度,接受人民监督③要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④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切实履行政府职能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材料中讲的是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不是对政府进行监督的内容,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不是要接受监督,②不符合题意;政府必须对疫苗事件负责,做到了法定职责必须为,③符合题意;假疫苗对人民生命健康产生重大危害,政府对其监督,意味着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切实履行政府职能,④符合题意。
答案:D3.下面是某中学生写给领导的一封信,你认为该信最有可能写给下列哪位领导的( )尊敬的××领导:您好!近来在我校附近发生多起盗窃事件,希望此事能引起您的重视,责令相关部门履行好职能,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学学生2019年1月10日①县长,要求相关部门履行好职能②县委书记,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③公安局局长,要求当地派出所依法履职④居委会主任,要求履行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职能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履行好职能”说明该信是写给政府有关部门的。
高考改革制度下学校的变革性实践探索
高考改革制度下学校的变革性实践探索高考改革制度是指改革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解决中国高考过分应试化、分数至上的问题,促使教育回归素质教育本质。
这一改革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学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变革的路径。
本文将探讨高考改革制度下学校的变革性实践探索。
一、培养综合素质高考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跳出传统的分科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学校可以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开拓眼界、培养技能。
学校也应该加强素质拓展活动的组织,为学生提供广泛丰富的综合实践机会,如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
二、灵活多元的考核方式高考改革倡导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考核,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以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口头答辩、实验操作、综合实践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文科类考试中,可以引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交流能力。
三、强化学生自主选择权高考改革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增加学校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学校可以制定灵活可行的选修课制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学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高考改革要求建立起科学全面的综合评价体系。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经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因素,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可以开展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伴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
学校还可以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升学指导和职业规划。
五、建立合作交流机制高考改革要求学校与社会、家庭形成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
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专家、企业家等参与教学活动,举办讲座、论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信息和经验。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教学[1999]3号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正文:---------------------------------------------------------------------------------------------------------------------------------------------------- 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教学〔199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高校招生委员会,广东省高教厅,部属各高等学校: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在改革中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
二十余年来,在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录取办法、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高考制度的改革为高等学校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拔人才,为引导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考生提供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面对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面对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加大教育的贡献力度迫切要求,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相应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必须坚持改革,主动适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
着力引导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使高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
教育部学生司、基础教育司和考试中心在近一年联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已经教育部党组讨论通过并报经中央领导同志原则同意。
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如下:一、高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三项原则,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深化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1、高考科目设置改革。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
高考综合改革的几点启示
高考综合改革的几点启示高考综合改革是指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其目的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对高考综合改革的研究,我们能够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一、坚持公平原则。
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教育公平,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原则,保障每一位考生的机会均等。
在选拔机制上,应充分考虑社会背景、家庭条件等因素,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得每个考生都能得到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注重素质教育。
高考制度过去的弊端之一是过分重视分数,导致教育过程中的素质培养被忽视。
高考综合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在考试内容和方式上,应引入更多的开放性、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更好地发展综合能力。
三、适应社会需求。
高考综合改革要与社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确保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改革要充分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考试科目和内容,确保考试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四、加强考试监管。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考综合改革中要加强对考试的监管力度,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建立完善的考试监管机制,加强对考点、监考人员、试卷等方面的监督,严厉打击各种作弊行为,构建一个清朗的考试环境。
五、加强评价体系。
高考综合改革要从评价的角度出发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
评价体系要与教育目标相符合,能够提供对学生综合发展情况的全面了解。
六、加强教师培养。
高考综合改革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和素质提高。
教师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主体,他们对于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发展至关重要。
改革中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要求。
七、保障制度稳定。
高考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稳定地进行,不能轻易改变。
在改革过程中,要坚持稳定性原则,避免频繁变动制度,给学生和教师带来过多的不确定性。
改革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通过科学研究和试点实践,逐步推进改革的深入。
高考综合改革政策解读
高考综合改革政策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推动考试评价方式的创新和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以下是对高考综合改革政策的解读:
1.综合素质评价:高考综合改革政策提出要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学业水平、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潜能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2.考试方式多样化:改革政策鼓励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包括笔试、实践操作、口试等,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校内综合评价:除了高考,学校内部也会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平时表现、课程成绩、学科竞赛等多种因素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样的评价机制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成长潜力。
4.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综合改革政策将逐步推行学业水平测试,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知识技能。
学业水平测试相当于一次全国性的考试,强调对学科知识的复习和掌握。
5.引导性选拔机制:政策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参与选拔工作,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实现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高考综合改革政策的出台,旨在推动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转变,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它是对传统高考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需要学生和教育机构共
同努力,适应并逐步深化改革。
普高深化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普高深化高考改革实施方案普通高中深化高考实施方案一、前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普通高中深化高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招生录取公平性和质量,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
本文拟就普通高中深化高考进行方案设计。
二、实施目标1.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提高招生录取公平性和质量。
3.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
三、主要内容1.优化考试方式普通高中深化高考的核心是优化考试方式。
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取消传统的一次性高考,采用分阶段、分科目的考试制度。
其中,学科基础知识考试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和实践能力考试,强调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2.创新考试内容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在考试内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加实践技能、科学研究、社会团体、社会实践等项目的考核,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选课推进普通高中选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将学习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完善招生录取机制深化普通高中考试,改变以高考分数为唯一录取依据的单一模式。
除了高考成绩,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招生录取中引入综合评价,包括学科竞赛成绩、社会实践经历、综合素质评价等,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5.加强教师培养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
同时,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指导,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支持。
四、实施策略1.制定详细的方案制定详细的普通高中深化高考方案,明确各项政策和实施细则。
与相关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沟通,征求各方意见,争取共识,并广泛宣传方案的内容和目标,提高社会对深化高考的认同度。
2024年高考议论文范文
2024年高考议论文:高考改革方向与措施近年来,高考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议题。
2024年,高考改革将会迎来崭新的一页。
本文将就高考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展开探讨。
一、高考改革的方向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全面转变考试的目的和意义,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特别是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高考改革应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整体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1.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是高考改革的核心方向。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应通过改变考试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
2.人才培养培养人才也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之一。
如何让学生在完整的教育体系中获得更广阔的知识结构、更深刻的综合素养、更多元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是高考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更高的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综合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考改革的措施在高考改革的基础上,应针对目标和方向,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更好地推进高考系统改革和教育整体改革。
1.改革考试科目2024年的高考科目将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高考科目陆续增加的问题严重严重削弱了各高考科目的实际效用,有必要在宏观层面上实行考试科目的优化和整合。
2.改变考试形式与内容为了实现立体化的素质教育传播与普及,将更多主观题加入高考考试科目中。
不仅可以有效防范假卷舞弊问题,更能评估学生更具有价值的能力素养。
为了提高考试的质量,考题会逐步取消选择题和填空题这类单一型考试内容,而多用主观性大的创意写作或者阅读理解,使得考试的结果更具有选择性和实际性。
3.采用综合评估方法除了在原有高中阶段加强项目学习成果考评,2024年的高考后,高校招生过程将转变为基于学生自绩的综合评估方式。
该方法的特点是以学生综合素质为评价标准,包括学业成绩、文体特长、道德品质、个人历程、志愿服务等各个方面。
通过多元化,综合评估的方式,以班级举办各种活动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融入感。
4.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模式,在21世纪的教育模式下,高考改革的使命应该是专注于未来社会的需求并且贴近社会的发展。
教育改革——打破现行高考制度拓宽高等教育准入渠道
教育改革——打破现行高考制度拓宽高等教育准入渠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改革愈发迫在眉睫。
当前最引人瞩目的教育问题之一就是高考制度,尤其是对于拓宽高等教育准入渠道的讨论。
本文将探讨如何打破现行高考制度,以便提供更多机会给那些在其他领域表现出色的学生。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机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考生。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首先,高考只能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而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其他优势和潜力。
举例来说,一位学生可能在数学上表现出色,但在艺术、体育等方面也有天赋,然而高考无法全面评估这些潜力。
其次,高考备考艰苦,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成绩较好但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前途往往因为一次考试的结果而被剥夺。
此外,高考偏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拓宽高等教育准入渠道,需要建立多元化的选拔机制。
一方面,可以在高考的基础上,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潜力。
比如,可以设立特色考试科目,包括艺术、体育以及社会实践等,以此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长和兴趣招生,逐渐偏离只看分数的招生模式。
例如,针对那些在某一领域有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面试、创新项目以及推荐信等方式来综合评估他们。
这些措施有助于发现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机构也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
一方面,应加大对非常规入学通道的扶持力度。
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政策,鼓励那些在职人员、艺术运动特长生等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报考高等教育机构。
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设立实习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等,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实践机会。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为非高考生提供更多的入学渠道,也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值得一提的是,要打破现行高考制度,需要政府、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改革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和支持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与反思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新高考改革的推行,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然而,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实行“3+1+2”或“3+3”等选科制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科目组合。
这种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学生因为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而变得更加投入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例如,有些学生对物理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新高考改革后,他们可以同时选择这两门科目,不再受到文理分科的限制。
这种选科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新高考改革也推动了高中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校开始更加注重课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
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选科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然而,新高考改革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选科的自主性带来了学生选择的迷茫。
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他们对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在选科时往往会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影响,或者盲目跟风选择热门科目。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发现所选科目并不适合自己,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
其次,新高考改革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学生的选科组合多样化,学校需要配备更多的师资和教学设备,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场地。
这对于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和学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再者,新高考改革后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
目前的高考录取仍然主要依据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迎接新高考 我们在行动
迎接新高考我们在行动作者:赵金明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年第02期新高考是新课程改革指引下的终端评价,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新高考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上,新高考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价值,在教学内容上,新高考以主题为引领,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对“三新”的解读依据新课程体系,实行“3+1+2”的高考模式。
“3”指语、数、外(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三科必考科目,“1”指从物理、历史两个学科中任选1科,“2”指从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学科中任选2科参加高考。
新高考“3+1+2”模式卷面满分为750分,不分文理,使用全国卷。
以2017版《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上一轮课程改革2007版教材的基础上,从课程类别、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修订,形成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并将于2022年秋季正式在我省普通高中使用。
实施新高考后,选考的3科直接决定学生进入大学将学习什么专业,以及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所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关注的热点。
新高考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模式,以“两依据一参考”(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基础,更加具有公平性、科学性、自主性,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同时也要求学生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以便正确选择自己未来的专业和职业。
“三新”的推进1.加强理念渗透,积极践行“三新”在新课程学习、尝试阶段,大部分学校都能及时给一线教师配备新课程方案,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
在新的理念引领下,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能以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国家教委关于高考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1991]6号
国家教委关于高考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正文:---------------------------------------------------------------------------------------------------------------------------------------------------- 国家教委关于高考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1991年1月22日教学〔1991〕6号)高考科目改革明年将在部分省实施。
鉴于此项改革在许多方面打破了原有格局,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普通高中会考已经结束的省,经省教委研究并报省政府同意,可按照我委教学〔1990〕012号文确定的高考科目,有步骤地实施高考改革试点。
二、各高等学校,应按照我委高校学生司发出的教学司〔1990〕061号文提出的系科、专业选组建议,确定高考科目组。
除经批准外,一般不宜另作选择,以保证改革试点取得经验。
三、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工作满两年者,经所在单位批准,可直接参加高考。
但职业高中的应届毕业生应按5%左右推荐(具体办法另定),直接报考高等院校。
四、高等艺术院校附属中学的应届毕业生须参加省级普通高中会考中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外语五科的考试。
考试及格并达到规定等第(另定)要求者,可直接参加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考试;报考高等艺术院校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须通过九门高中会考课程(其中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外语须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等第)后,方可参加高等艺术院校及系科的专业考试。
学校按有关规定进行录取。
五、体育教育系科的考生须通过九门高中会考后,选组参加高考,并参加学校的专业考试后,由学校按有关规定进行录取。
六、高考的外语成绩,本科专业一律计入总分,专科院校是否计分由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学校可按地方规定执行(涉外类专业除外)。
七、普通高中的往届毕业生如何参加会考及高考,暂由各地根据其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2023年高考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
2023年高考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2023年高考改革下的政策走向从《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获悉,近日,由该编委会编撰的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报告》从七个部分分别讨论了2022年中国高考改革的政策背景、命题特征、教学改革、招录情况、社会影响和评价体系,系统讨论高考综合改革下的政策走向及应对策略。
《报告》指出,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发现,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独立思考与质疑(提出问题、开放作答、合理论证)、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这充分表明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向和要求。
除了上述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近年来的高考文科试题中大量出现的是识别隐含前提、开放式设问、合理论证、寻求证据、有效推理与论证/证据评估等,理科试题中大量出现的开放式设问、结构不良、替代性解决方案等,这些也都是批判性思维在高考命题改革中的具体体现。
《报告》对2023年高考趋势作出了几点判断。
《报告》认为,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高考试题命制中,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鲜明特征和坚定方向,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2023年高考命题的核心要旨。
新高考试题历经多年积累,试题不再回避热点,而是直接面对热点,在引导课堂教学与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现实热点和生产生活实践。
从2022年高考命题立意来看,2023年命题将延续这一风格,聚焦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社会热点话题、科技前沿进步、伟大建设成就等,着重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以及美育、体育、劳动等领域的道德品质。
《报告》判断指出,聚焦关键能力考查,突出思维品质与创新精神,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最显著的特征,也是高考综合改革最大的创新之处。
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10.21•【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2023年10月21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请审议。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启动了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李强总理、丁薛祥副总理多次提出明确要求。
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密切配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意见》确定的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
下面,我汇报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改革进展及成效2014年以来,分五批指导29个省份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了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
(一)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推动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公平。
一是提升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将全国招生计划增量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二是增加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学生考入重点高校人数。
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原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录取近110万人。
三是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
截至2023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随迁子女占比达96.6%,2013年以来累计已有207万名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了高考。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及其应对目录一、新高考改革概述 (2)1. 新高考改革背景 (3)2. 新高考改革目标 (4)二、新高考改革的实际困境 (4)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6)2. 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衔接问题 (7)3. 高考评价体系不完善 (9)4. 考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0)5. 政策执行力度与教师培训问题 (11)三、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策略 (12)1. 加强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14)2. 完善考试科目设置与高中课程的衔接 (15)3. 构建科学的高考评价体系 (16)4.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压力问题 (17)5. 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与加强教师培训 (18)四、案例分析 (19)1. 成功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地区或学校案例 (21)2. 新高考改革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经验教训 (21)五、结论与展望 (23)1. 新高考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24)2. 对未来新高考改革的建议与展望 (25)一、新高考改革概述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公平。
该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调整和优化,主要涉及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方式的创新以及招生录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
新高考改革旨在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更加科学、公正的机制。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新高考改革也面临一些实际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新高考改革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调整考试科目的设置以更好地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改革考试内容以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新考试方式以更加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水平,以及完善招生录取机制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等。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促进教育公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一、挑战:1. 高校招生部门面临的挑战: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校招生部门需要面对许多挑战。
首先,传统的高考制度为高校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源,而新高考改革可能会引发生源不稳定的问题。
其次,高招评价标准的变化可能导致高校招生部门需要重新调整招生要求,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对这些变化。
2. 高中教育部门面临的挑战:新高考改革将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高中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对高中教育部门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高中教育部门需积极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以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3. 学生面临的挑战:新高考改革将取消文理分科,并将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学生需要在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
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学业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时还需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应对策略:1. 高校招生部门的应对策略:高校招生部门需要调整招生政策,加强对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和理解,积极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合适的招生政策,确保人才流动的稳定和高校的持续发展。
此外,高校招生部门还需要改进招生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于新高考改革的认同度,为高校的招生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 高中教育部门的应对策略:高中教育部门需要与高校招生部门密切合作,理解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并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此外,高中教育部门还需加强对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和理解,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教育部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校学习做好准备。
3. 学生的应对策略:学生需要充分认识到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学生还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为顺利进入高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考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高考改革的问题与思考自2014年开始实施高考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高考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总的来说,高考改革是朝着多元化、公平化和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断迈进,但高考改革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针对高考改革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一、目前的高考改革存在的问题1. 学科设置不合理目前高考考试学科设置不合理,部分省市的学科设置过多,造成了考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考试的难度也变得异常。
2. 综合素质评价缺乏科学性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缺乏科学性,在实践中难免产生矛盾和争议。
3. 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成为高考改革中的一大问题,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种不同的改革方案,但是实施中存在许多不一致和重复,造成了混乱。
4. 教育公平缺乏保障高考改革是提高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但当前仍存在很多教育资源向大城市、重点学校集中的问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干部和教师缺乏优秀人才,教育公平缺乏保障。
二、如何解决高考改革中的问题?1. 优化学科设置优化学科设置是高考改革的关键一环,应该通过智库的调研分析,建立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2. 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需要加强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避免互相抵消的风险。
3. 加强沟通协调为了避免教育资源向大城市集中,要加强省市间、地区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信息共享体系,形成统一的政策和标准。
4. 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保障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保障,要通过优惠政策和综合扶贫等措施,吸引优秀师资,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予以帮助和支持。
总之,高考改革是学生教育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希望各方面能够携手共同推动改革,切实解决高考改革中的问题,使教育公平得到更好地保障。
高考改革校长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关于高考改革的高考改革校长发言稿。
首先,我要感谢国家教育部对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这无疑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此次改革旨在全面提高我国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有责任向大家介绍此次改革的内容,并号召全体师生积极响应,共同迎接高考改革的新时代。
一、改革背景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应试教育、高分低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此,国家教育部决定对我国高考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二、改革内容1. 高考科目改革:将原来的文科、理科合并为“3+3”模式,即考生在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基础上,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六门科目中选择三门作为选考科目。
2. 高考录取改革: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机制,即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3.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
4. 中考改革:改革中考科目设置和考试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三、改革意义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改革后的高考制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促进教育公平:改革后的高考制度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后的高考制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全体师生共同努力面对高考改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为校长,我将全力以赴,带领全体师生积极应对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调整教学策略:根据改革要求,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对高考改革,高校须从自我革命入手
文郑卫东
近日,《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公布。
方案表明,2017年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考试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
其中,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外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计入高考成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科目。
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
此外,上海将率先合并高校一、二本的招生批次。
此次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改革的目的,旨在通过高考这一指挥棒,向下倒逼基础教育阶段的改革,向上促进高校自我的改革。
对于地方传统特色高校来说,招生改革,对于高校内部来说,须是一场自我的革命。
对上海具有传统特色的地方高校来说,挑战将远大于机遇。
这次改革,将带来二个大方面的挑战。
一是,合并一本、二本后,面临生源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挑战。
取消因学科优势获得的原一本优先权后,当众多大学同台竞争,如何向考生展示并认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如何通过合适的方法招到适合自己的学生,学校的传统办学特色如何得到社会家长考生的认可,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将面临最直接、最严重的挑战。
我们常说的“狼来了”,现在“狼”真的来了,学校准备好了吗?
作为传统特色高校,其办学历史长,学科特色明显,其学科水平相对也很高。
其专业设置较为传统,专业面过窄,就业领域针对性强,与行业联系密切,对行业的发展贡献也大。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无论社会、家长还是考生,身处中国经济中心的大上海,将来就业时选择体面、轻松、高薪资的行业去工作,是理所当然的。
必须看到,国家需要不等于考生需求,学科优势不一定是招生优势,学科排名不一定是招生生源排名。
即使传统特色高校中设置了许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贸易管理类专业,即使这些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超过其他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往往输给某给具有漂亮校名的新升本科的大学。
二是,不分文理,面临学校内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挑战。
许多传统特色高校,就其大学科来说,基本上是围绕其学校定位设置了学科与专业,虽扩展了一些其他专业,但总体来说,在校内,对学校认为非主流的学科,其投入其地位相对还是比较弱。
在校内教学来说,往往偏重于理工农,或偏重于文经管。
对于文理兼容,营造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氛围,许多学校还是有所欠缺的。
面对招生改革的大趋势,对于地方传统特色大学,是当务之急,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学校办学特色的宣传。
高校不可能都是综合性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特色,一定要多渠道宣传自己的特色,让社会家长
考生,更全面地了解学校。
二是,更积极地争取政府的支持。
不可否认,有一些学科、有一些专业,虽然看上去,“不吃香”、“不热门”,但却是国家实实在在需要,社会有“风向标”,有短期行来,人才培养与使用却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全是一个市场行为。
所以,地方特色高校,除宣传自己的学科特色外,还要向政府申请多方位的支持,对于传统特色的学科专业,还是需要特殊的保护政策,让有志于从事这方面专业学习,有志于为国家这一领域服务的学生,有机会“高兴的”、“光荣地”到这些学科学习。
三是,加快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是加快对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改革,通过改革,使这些专业,更加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加有利于提供学生能力的需要,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其次,是要加强学科专业的适度调整,在学校定位与特色不变前提下,在本科领域,理工类学校设置一些文经管的学科专业,在文经管学校设置一些理工类的学科专业,看似有些“偏向”,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利大于弊。
这是一场自我革命,高校须练好内功,对自己进行全方面、综合性、系统的改革。
只有改革才能提升自己的实力,只有改革获得考生的青睐,只有改革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才能培养更多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