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沐溪阳山片区环境

合集下载

东莞产业园发展趋势

东莞产业园发展趋势

东莞产业园发展趋势东莞产业园是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莞市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东莞市加快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东莞产业园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速度也愈加迅猛。

本文将从东莞产业园发展的趋势、发展的影响、政府的支持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东莞产业园发展的趋势1. 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日益竞争,东莞产业园需要从传统的生产加工转变为研发创新、高附加值的产业园。

未来,东莞产业园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2. 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东莞产业园需要注重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发展。

未来,东莞产业园将推动绿色生产、低碳经济和循环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争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跨区域合作与创新联动。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东莞产业园将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园区的合作与联动,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联动效应,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东莞产业园将积极借助科技和创新资源,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创新驱动和技术引领,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二、东莞产业园发展的影响1. 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东莞产业园的发展将带动经济的增长,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民生福祉。

2. 加速城市化进程。

东莞产业园的发展将吸引大量人口流入,加速城市化进程,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改善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

3.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

东莞产业园的发展将吸引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流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整个地区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4. 增强区域竞争力。

东莞产业园的发展将带动周边城市产业园区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联动效应,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白土片区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白土片区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白土片区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表(个人表)一、规划简介:根据《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总体规划()》,规划采取一园两组团六片区的布局形式,包括浈江片区(含粤北国际物流中心)、沐溪-阳山片区、甘棠片区、龙归片区、白土片区和华南钢铁深加工产业片区,增加规划用地公顷,扩园后总规划面积达到公顷。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白土片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白土镇(见图),扩园后总面积为公顷,其中包括已批现有面积公顷,规划扩园新增面积公顷(见图)。

规划期限为年。

图园区所在位置图图白土片区扩园规划图二、发展定位白土片区以广东韶关曲江经济开发区为基础展开规划布局,重点发展与装备制造所需的金属材料加工、照明产业和与其它园区相配套的产业,整合白土镇区建设用地,发展成为功能相对完善、辐射周边地区的产业园区。

三、发展规模本次规划建设用地公顷,用地分配如下:二类居住用地为公顷(),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顷(),二类工业用地公顷(),仓储用地公顷(),道路广场用地公顷(),对外交通用地公顷(),市政设施用地公顷(),绿地用地公顷()。

规划总就业人口万人。

四、规划布局()白土片区片区的居住功能主要依托白土镇旧城改造建设,规划形成配套完善的综合生活新城,内部于片区西部建设少量居住用地;()片区工业发展有一定基础,未来发展重点整合园区现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与装备制造所需的金属材料加工、照明产业等与其它园区相配套的产业,整合白土镇区建设用地,发展成为功能相对完善、辐射周边地区的产业园区;()在片区南部结合规划河运码头布置仓储物流用地。

五、评价重点()分析白土片区选址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及园区规划布局、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的合理性;()从环境现状、环境制约因素、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等角度对白土片区建设的环境可行性进行论证;()预测白土片区实施后的环境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战略方案和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工业园区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工业园区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工业园区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10.23•【字号】东府[2003]106号•【施行日期】2003.10.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工业园区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东府[2003]106号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根据我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新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园区建设水平,规范园区管理,制定本补充规定。

第一条本规定适用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开发区、东部工业园及全市镇级工业园区。

第二条园区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态景观和环境质量,除园区内道路及工厂企业内绿地外,每个园区应预留不少于园区占地面积20%的公共绿地。

第三条严格园区内土地的转让条件,在项目未落实之前不允许向单位或个人转让土地使用权,已转让的要限期收回,防止土地资源流失。

第四条在镇区工业园区内,外商或民营企业家独资或合资合作开发工业园,需要占用土地的,经镇政府(区办事处)严格审查后,采用预留土地、分期转让的办法办理,务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禁止一次性低价转让土地给外商或民营企业家。

第五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一)用地单位闲置土地超过1年的,要进行项目调整或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收取土地闲置费;(二)用地单位闲置土地超过2年的,收回土地使用权;(三)用地单位不按土地使用合同约定用途使用的,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六条园区内不准建设单家独院式农民住宅,在工业园区设立之前已建成的农民住宅要逐步搬出。

搬迁补偿费用可从市给予园区工业用地办证费的优惠中列支。

第七条园区内的土地纠纷按以下办法处理:(一)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争议,一般由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调查,提出处理意见,由市人民政府下达处理决定。

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由镇人民政府受理和处理;(二)对于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20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三)对于乡镇企事业单位和全民所有制单位等在196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公布前已使用原农民集体的土地,迄今没有退还的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公布后双方签订过协议等,其权属维持现状;(四)对土地所有权有争议,不能依法证明争议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属国家所有。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山湖片区六个统筹指导意见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山湖片区六个统筹指导意见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山湖片区六个统筹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3.05•【字号】东府办〔2018〕29号•【施行日期】2018.03.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山湖片区六个统筹指导意见的通知东府办〔2018〕29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松山湖片区规划融合统筹指导意见》《松山湖片区城市公共服务布局统筹指导意见》《松山湖片区土地开发统筹指导意见》《松山湖片区招商共享统筹指导意见》《松山湖片区交通基础设施统筹指导意见》《松山湖片区环境治理统筹指导意见》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3月5日松山湖片区规划融合统筹指导意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我市将以六大片区推动园区统筹组团发展。

松山湖与周边石龙、寮步、茶山、大朗、大岭山、石排六个镇(以下简称周边六镇)共同构成松山湖片区,承担了探索园区统筹组团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的重要使命。

为进一步发挥规划在推动片区园镇统筹发展中的统筹引领作用,根据《松山湖片区“1+6”统筹联动组团发展工作推进方案》要求,结合松山湖片区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明确目标。

围绕松山湖片区园镇统筹发展目标及统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规划融合的思路方向、目标任务与行动抓手,指导片区下一阶段规划融合工作。

(二)突出重点。

突出规划融合的重点领域与重点区域。

强化园镇在产业、功能、交通、配套、空间、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融合。

将重要战略节点地区、园镇接壤区域等重点区域划定为特别政策地区,作为园镇融合的重点区域。

(三)有序推进。

规划融合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应结合松山湖片区实际,根据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专项与系统的关系。

特别政策地区作为园镇融合的先行示范区,先行先试开展规划融合试点工作,探索规划融合的经验做法,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书东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二〇〇八年五月目录第 1 章. 概述 (1)1.1 规划背景 (1)1.2 项目意义 (1)1.3 规划年限 (1)1.4 规划依据 (1)1.5 规划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 规划目标 (2)1.7 技术路线 (2)第 2 章. 区域发展关系分析 (3)2.1 全球化发展背景 (3)2.2 珠三角发展环境与趋势 (3)2.3 东莞发展环境与趋势 (4)2.4 东莞六镇关系协调 (5)第 3 章. 园区发展条件分析 (5)3.1 现状条件 (5)3.2 现状问题 (6)第 4 章. 城市定位、目标与策略 (7)4.1 城市定位 (7)4.2 发展目标 (7)4.3 发展策略 (7)第 5 章. 生态本底修复 (9)5.1 生态修复规划 (9)5.2 水系整治规划 (10)5.3 绿地系统规划 (13)第 6 章. 产业发展与产业空间选择 (14)6.1 产业发展目标 (14)6.2 园区产业选择 (14)6.3 产业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 (17)6.4 产业发展时序 (17)第7 章. 发展模式与空间结构 (18)7.1 规划原则 (18)7.2 园区用地选择方案 (18)7.3 规划构思 (19)7.4 发展模式选择 (19)7.5 空间结构 (20)第8 章. 城市规模与用地布局 (21)8.1 城市规模 (21)8.2 用地布局 (22)第9 章. 综合交通规划 (24)9.1 现状概况及存在问题 (24)9.2 规划原则 (24)9.3 规划目标 (25)9.4 道路系统规划 (25)9.5 旅游交通规划 (28)9.6 公共交通规划 (28)9.7 静态交通规划 (29)9.8 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 (29)9.9 其他交通设施规划 (29)第10 章.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30)10.1 规划原则 (30)10.2 规划目标 (30)10.3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30)10.4 分类布局指引 (30)10.5 公共设施配套规划 (31)第11 章. 总体城市设计 (31)11.1 总体空间形态 (31)11.2 景观系统规划 (32)第12 章. 给水工程规划 (33)12.1 现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33)12.2 规划依据 (33)12.3 规划目标 (33)12.4 规划原则 (34)12.5 用水量预测 (34)12.6 水源及水厂 (34)12.7 供水干管 (34)第13 章. 雨水工程规划 (35)13.1 现状概况 (35)13.2 规划依据 (35)13.3 规划目标 (35)13.4 规划原则 (35)13.5 雨水工程规划 (35)第14 章. 污水工程规划 (36)14.1 现状概况 (36)14.2 规划依据 (36)14.3 规划目标 (36)14.4 规划原则 (36)14.5 排水体制的选择 (36)14.6 污水量预测 (36)14.7 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厂 (37)14.8 南畬朗污水处理厂选址 (37)14.9 污水管网 (37)第15 章. 电力工程规划 (38)15.1 现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38)15.2 规划依据 (39)15.3 规划目标 (39)15.4 规划原则 (39)15.5 负荷预测 (39)15.6 110千伏及以上系统规划 (40)15.7 高压走廊规划 (41)第16 章. 通信工程规划 (41)16.1 现状概况 (41)16.2 规划依据 (43)16.3 规划目标 (43)16.4 规划原则 (43)16.5 业务量预测 (43)16.6 通信设施规划 (44)第17 章. 燃气工程规划 (44)17.1 现状概况 (44)17.2 规划依据 (44)17.3 规划目标 (45)17.4 规划原则 (45)17.5 用气量预测 (45)17.6 场站规划 (46)17.7 输配系统规划 (46)第18 章. 环境保护规划 (46)18.1 现状概况 (46)18.2 规划依据 (46)18.3 规划目标 (47)18.4 规划原则 (47)18.5 环境功能区划与控制目标 (47)18.6 环境功能综合区划 (47)18.7 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48)第19 章. 环卫工程规划 (49)19.1 现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49)19.2 规划依据 (49)19.3 规划目标 (49)19.4 规划原则 (49)19.5 垃圾量预测 (49)19.6 垃圾收运 (50)19.7 垃圾处理 (50)19.8 环卫基础设施 (51)第20 章.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51)20.1 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51)20.2 消防工程规划 (53)20.3 抗震防灾工程规划 (53)20.4 地质灾害工程规划 (54)20.5 人防工程规划 (55)第21 章. 分期开发建设指引 (56)21.1 分期开发建设原则 (56)21.2 分期开发建设时序 (57)21.3 分期开发建设指引 (57)第22 章. 近期建设规划 (57)22.1 规划原则 (57)22.2 近期用地规模 (58)22.3 重点建设项目 (58)第23 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59)23.1 开发管理模式 (59)23.2 土地开发基本思路 (59)23.3 项目开发模式选择 (60)23.4 实施建议与政策保障 (61)第 1 章. 概述1.1 规划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很强的经济实力及城市魅力;另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及土地利用方式大量地消耗了土地资源,使自身的资源优势逐渐减弱,并且严重的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东莞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建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东莞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建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东莞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发文字号】东府办[2007]80号【发布部门】东莞市政府【发布日期】2007.08.03【实施日期】2007.08.0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东莞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东府办〔2007〕80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关于促进东莞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八月三日关于促进东莞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200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战略决策,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

两年多以来,我市多个镇(街)积极行动,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

目前,我市已有多个经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促使我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刻认识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意义省委、省政府提出珠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目的是通过推进全省土地资源共享,实现珠三角地区资金、管理、信息、品牌与山区及东西两翼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优势互补,促进全省产业的梯次转移,从而既加快山区及东西两翼的发展步伐,又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全省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依靠丰富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承接了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但是,随着全市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土地、电力、供水等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显。

与此同时,我们又正面临着承接新一轮国际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

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保持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大力推动产业有序地转移,从而为我市腾出有限的土地空间,承接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7.30•【字号】东府办[2013]119号•【施行日期】2013.07.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13〕119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7月30日东莞市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方案为贯彻《关于优先扶持产业转移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粤府〔2011〕100号)和《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合作共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粤府函〔2011〕198号),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东莞(韶关)、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开发建设,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推动“双转移”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产业转移园合作共建机制,根据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工作重点,多策并举,多管齐下,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推动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实现东莞与韶关、惠州两市深度合作、互利共赢。

同时,要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合并对口帮扶关系的通知》(粤办函〔2013〕118号)精神和省即将出台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及时调整共建关系、目标任务和工作重心,展开东莞与揭阳市的园区共建工作。

二、基本原则(一)统筹兼顾原则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坚定信心、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打造承接平台,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环境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环境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环境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11.09•【字号】东府办〔2016〕101号•【施行日期】2016.1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环境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东府办〔2016〕101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环境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11月9日东莞市环境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为统筹推进“十三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加强全市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深化环保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契机,坚持系统精准治污,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管治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环境污染突出的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东莞绿色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为东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二)总体目标到201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稳定下降,全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重污染天气进一步减少,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固体废物处理率稳步提高,为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环境基础;到2020年,大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再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环境面貌,力争2019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整治生态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整治生态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整治生态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30•【字号】东府[2006]68号•【施行日期】2006.06.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整治生态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东府〔2006〕68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现将《东莞市整治生态环境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二○○六年六月三十日东莞市整治生态环境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整治生态环境工作,是我市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优化城市整体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成果、创建国际花园城市的一个重要步骤。

过去二十多年,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土地换发展”的模式,城市的扩张速度远超人们的预想,土地消耗速度惊人,区域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的趋势。

此时实施整治生态环境工作,十分及时,十分必要。

整治生态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围绕我市“十一五”的发展目标,通过对山、水、田、林、路、街、区、村等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对全市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使全市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整治生态环境工作,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通过生态环境的改造和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统筹协调,为群众提供舒适、自然、便利、安全、人性化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设施。

(二)以绿为魂坚持以绿为魂,以绿化为主要手段,以绿化东莞大地为主要目标。

东莞产业园项目发展趋势

东莞产业园项目发展趋势

东莞产业园项目发展趋势东莞产业园项目发展趋势引言:东莞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在全球制造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转移,东莞的产业园项目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本文将就东莞产业园项目的发展趋势展开论述,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升级、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以期对东莞产业园项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推动东莞产业园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政府鼓励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的推出,东莞产业园项目将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例如,中国政府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政策,旨在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转型,将为东莞产业园项目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此外,东莞市政府也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减税、财政补贴等措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来到东莞投资兴业。

二、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东莞产业园项目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变化,东莞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目前,东莞已经开始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这些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还能够推动东莞产业园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东莞产业园项目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绿色技术的应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东莞产业园项目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要求,并提供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目前,东莞已经开始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投入,推行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措施,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东莞产业园项目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科技进步的加快,东莞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和引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目前,东莞已经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和科技创新园区,通过提供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促进企业加速科技创新。

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23—2023)目录一、现状与挑战 (1)二、原则与目的 (3)(一)指导思想 (3)(二)规划原则 (3)(三)规划目的 (5)(四)指标体系 (5)三、重要任务 (5)(一)水环境保护 (5)(二)大气环境保护 (13)(三)固废污染防治 (16)(四)噪声污染防治 (19)(五)辐射环境监管 (21)(六)生态环境保护 (22)(七)循环经济发展 (29)四、保障措施 (34)(一)建立综合决策机制, 理顺环境管理体制 (34)(二)加强管理能力建设, 健全减排“三大体系” (36)(三)推行环境信息公开,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38)(四)保障环保资金投入, 抓好重点工程建设 (40)附表1 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 (43)附表2 河流水环境功能区及其水质保护目的 (44)附表3 城市污水解决工程建设方案 (45)附表4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 (46)附表5 城乡生活垃圾废弃物处置工程方案 (46)附表6 东莞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 (47)附表7 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工程表 (48)一、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 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并采用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乡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 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 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我市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环境形势仍然严峻: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我市仍以外源性经济为主,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产业升级转型的积极性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主线性转变, 产业构成大多是传统的高污染行业, 结构性污染突出。

二是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内河涌“黑臭”问题严重。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9.11•【字号】东府〔2018〕112号•【施行日期】2018.09.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东府〔2018〕112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现将《东莞市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2018年9月11日东莞市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新型产业用地管理,增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打造一批“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综合体,以高品质空间吸引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根据《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5号)、《广东省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粤府〔2017〕9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东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依据《东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在城市用地分类“工业用地(M)”大类下,增设“新型产业用地(M0)”中类。

在办理供地手续和不动产登记时,土地用途表述为“工业用地(M0)”。

第三条新型产业用地(M0)指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用地。

新型产业用地(M0)项目用房包括产业用房和配套用房。

本办法所称产业用房指可用于生产、研发设计、勘察、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环境评估与监测等功能用途的用房。

配套用房包括小型商业、配套宿舍等。

第四条新型产业用地(M0)按产业用房使用类型分为不可分割转让的新型产业用地(以下简称“不可分割M0”)和可分割转让的新型产业用地(以下简称“可分割M0”)。

配套用房不得分割转让。

第二章资格准入认定第五条新型产业用地(M0)优先在以下范围内试行:(一)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的省、市创新核心平台和创新节点。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白土片区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白土片区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白土片区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表(个人表)一、规划简介:根据《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总体规划()》,规划采取一园两组团六片区的布局形式,包括浈江片区(含粤北国际物流中心)、沐溪-阳山片区、甘棠片区、龙归片区、白土片区和华南钢铁深加工产业片区,增加规划用地公顷,扩园后总规划面积达到公顷。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白土片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白土镇(见图),扩园后总面积为公顷,其中包括已批现有面积公顷,规划扩园新增面积公顷(见图)。

规划期限为年。

图园区所在位置图图白土片区扩园规划图二、发展定位白土片区以广东韶关曲江经济开发区为基础展开规划布局,重点发展与装备制造所需的金属材料加工、照明产业和与其它园区相配套的产业,整合白土镇区建设用地,发展成为功能相对完善、辐射周边地区的产业园区。

三、发展规模本次规划建设用地公顷,用地分配如下:二类居住用地为公顷(),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顷(),二类工业用地公顷(),仓储用地公顷(),道路广场用地公顷(),对外交通用地公顷(),市政设施用地公顷(),绿地用地公顷()。

规划总就业人口万人。

四、规划布局()白土片区片区的居住功能主要依托白土镇旧城改造建设,规划形成配套完善的综合生活新城,内部于片区西部建设少量居住用地;()片区工业发展有一定基础,未来发展重点整合园区现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与装备制造所需的金属材料加工、照明产业等与其它园区相配套的产业,整合白土镇区建设用地,发展成为功能相对完善、辐射周边地区的产业园区;()在片区南部结合规划河运码头布置仓储物流用地。

五、评价重点()分析白土片区选址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及园区规划布局、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的合理性;()从环境现状、环境制约因素、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等角度对白土片区建设的环境可行性进行论证;()预测白土片区实施后的环境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战略方案和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基于生态景观与可持续视角下的产业园设计策略研究——以韶关莞韶城一期产业园为例

基于生态景观与可持续视角下的产业园设计策略研究——以韶关莞韶城一期产业园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4)04-0137-05 收稿日期 2023-08-23摘 要 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下,产业园区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出,传统产业园区逐渐被融合生态自然元素的低碳可持续生态产业园所取代。

生态产业园的建设通过利用自然景观要素和建筑节能技术,实现土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莞韶城一期产业园作为基于生态景观与可持续理念发展下的产业园区,依山傍湖布局,采取生态优先、文化引领、产业支撑的发展方式,园区保留了场地内的自然生态元素,营造舒适外部空间环境。

在建筑设计方面,园区结合当地气候与文化进行被动式气候适应性设计,提升室内热舒适性,并减少能源的使用;莞韶城一期产业园以生态可持续节能的形象为周边建筑和未来产业园区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产业园 生态景观 可持续 节能建筑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has been continuously proposed, and traditional industrial parks are gradually being replaced by low-carbon sustainable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s that integrate ecological and natural elem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industrial park realizes the efficient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energy through the use of na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and building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As an industrial park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irst phase of Guanshao City Industrial Park is laid out by mountains and lakes, and adopts a development method of ecological priority, cultural guidance, and industrial support. The park retain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site, and creates a comfortable external space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park combines the local climate and culture with passive climate adaptive design to improve indoor thermal comfort and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the first phase of Guanshao City Industrial Park has an image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energy saving,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surrounding buildings and future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Keywords Industrial park, Ecological landscape, Sustainable, Energy efficience building基于生态景观与可持续视角下的产业园设计策略研究——以韶关莞韶城一期产业园为例Design Strategy of Industrial Park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Sustainability: Taking Shaoguan Guanshaocheng Phase Industrial Park as an Example廖俊晟 | Liao Junsheng苏梓豪 | Su Zihao周书东 | Zhou Shudong近些年来,在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背景下,生态园区绿色发展理念开始得到重视并取得发展;随着我国产业园区发展至新阶段,传统产业园区已成为过去式;推进园区低碳化建设和产业升级,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实现园区绿色发展,正成为众多新建园区的普遍选择[1]。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2012年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2012年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方案》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2012年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23•【字号】东府办[2012]74号•【施行日期】2012.05.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2012年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方案》的通知(东府办〔2012〕74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东莞市2012年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东莞市2012年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产业转移园建设加快产业转移步伐的意见》(粤府〔2009〕54号)、《关于优先扶持产业转移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意见》(粤府〔2011〕100号)和《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合作共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粤府函〔2011〕198号)有关精神,结合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全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和省政协“双转移”专题协商会精神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和市委、市政府未来五年“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核心任务,在2011年共建园区建设取得实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东莞(韶关)、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莞韶、莞惠产业园)开发建设,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扶持‘三重’发展,提升‘双转移’质效”工作要求,根据莞韶、莞惠产业园不同的发展基础、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兼顾一般。

围绕“突出园区特色、形成产业集聚”工作重心,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加快推进园区建设,着力加快开发建设,提升开发质效,实现东莞、韶关和惠州三市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基本原则(一)市场导向原则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则、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

东莞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沐溪阳山片区环境

东莞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沐溪阳山片区环境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沐溪阳山片区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年月目录.规划简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污染源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环境保护措施............................................................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 错误!未指定书签。

.规划简况基本情况()规划名称: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沐溪阳山片区()规划实施地点:韶关市武江区()规划规模:1434.7公顷。

园区位置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沐溪阳山片区位于韶关市城区西部,北江以西,南水河以北,距韶关市区约5km。

规划目标和原则1.3.1规划目标()顺应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和韶关(东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产业要求,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辅助发展玩具、电子信息等产业,初步形成两大主导产业集群。

同时设置设置中心服务区,配套生活居住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多功能新型高新技术片区。

()建立适应产业园区的用地结构布局,确定适度的开发规模和建设容量,力求用地结构与产业经济发展相吻合。

()确定合适的园区规模及为园区产业配套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力争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相互统一。

东莞刚刚正式划成“六大区”!有两个镇首次被纳进城区片!东莞要大变了!

东莞刚刚正式划成“六大区”!有两个镇首次被纳进城区片!东莞要大变了!

东莞刚刚正式划成“六大区”!有两个镇首次被纳进城区片!东莞要大变了!3月31日上午,东莞召开全市园区统筹片区联动协调发展工作推进会。

东莞市将划分为六大片区,包括: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水乡新城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和东南临深片区。

这就是具体文件这也意味着,东莞的片区发展迎来全新的面貌!通过新的片区划分,实现组合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东莞将实现新的跨越。

其中城区片“扩容”,除了南城、东城、莞城、万江,高埗、石碣成了城区片了!城区片区范围:南城街道、莞城街道、东城街道、万江街道、高埗镇、石碣镇。

定位: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打造中心城区“三江六岸”水文章,建设现代城市滨水岸线、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和南城CBD中央商务区。

(解读:这意味着城区片在南城、莞城、东城、万江的基础上扩容了,高埗镇、石碣镇也正式成了城区片,这两个镇的童鞋要高兴坏了吧!)松山湖片区范围: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生态产业园区)、茶山镇、寮步镇、大朗镇、大岭山镇、石龙镇、石排镇。

定位:发挥松山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引领作用,构建'1+6'的区域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解读:松山湖这些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吸引了华为等一大波高新企业,发展迅速。

如今直接以松山湖为名,划分片区,足见松山湖的地位了。

周边的茶山、寮步、大朗、大岭山、石龙、石排,都将受到松山湖的辐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滨海片区范围:长安镇(滨海湾新区),沙田镇(东莞港),虎门镇和厚街镇。

定位:全面对接深圳大空港、前海和广州南沙,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增强区位发展优势。

(解读:长安、虎门、厚街是东莞实力最雄厚的镇,虽然这个片区只有4个镇,但是能量巨大,凭着靠海的优势,未来的港口经济发展前景巨大,也是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窗口。

)水乡新城片区范围:麻涌镇、中堂镇、望牛墩镇、洪梅镇、道滘镇,。

定位:集中力量加快水乡新城建设,做精水乡新兴产业和轻柔产业,加强与广州和深圳的对接,加快推进水乡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沐溪阳山片区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年月目录.规划简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污染源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环境保护措施............................ 错误!未指定书签。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规划简况基本情况()规划名称:()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沐溪阳山片区()规划实施地点:市武江区()规划规模:1434.7公顷。

园区位置()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沐溪阳山片区位于市城区西部,北江以西,南水河以北,距市区约5km。

规划目标和原则1.3.1规划目标()顺应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和()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产业要求,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辅助发展玩具、电子信息等产业,初步形成两大主导产业集群。

同时设置设置中心服务区,配套生活居住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多功能新型高新技术片区。

()建立适应产业园区的用地结构布局,确定适度的开发规模和建设容量,力求用地结构与产业经济发展相吻合。

()确定合适的园区规模及为园区产业配套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力争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相互统一。

()合理利用现状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突出山区环境特色,力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1.3.2规划原则()对土地实行宏观、全面地控制,以整体开发取代分散开发,引导各产业有序布局和发展,尽可能公平地满足不同功能区的发展需求,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统筹实施。

()立足城市与产业转移园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同时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山体和水域,创造本工业区特色环境景观,体现风格,降低开发与保护资源的冲突,减少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冲击,有效协调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强度,相应调整各项用地的比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共用设施配套,适应建设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城市的要求。

()规划是针对未来的发展计划,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因此,规划应当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规划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要,创造有利于人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和条件。

在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产业与住宅区布局、交通网络等规划问题时,将居民的居住、出行和工作的舒适度要求放在首位,提高规划区的方便舒适程度。

规划布局及发展规划1.4.1 用地规划布局及发展规划1.4.1 用地性质本产业转移工业园用地围的用地由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绿化用地等构成。

1.4.1用地规模()用地规模沐溪阳山片区拟开发面积共1434.7公顷。

()人口规模①工业就业人口根据对全国工业开发区的研究分析,大约每平方公里的就业人口为~万人。

沐溪阳山片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辅助玩具、电子信息产业,片区规划就业人口为万人,其中已批准的工业园规划人口万人,扩园规划新增万人。

②服务业就业人口园区新增服务业就业人口按照工业就业人口与服务业就业人口:估算,沐溪阳山片区服务就业人口为万人;考虑到沐溪—阳山片区含总部经济基地,为园区级服务设施,因此服务人口应根据园区总体估算服务业就业人口进行估算,根据园区总体服务业就业人口估算,沐溪—阳山片区另须容纳万人,则服务业就业人口为万人。

③居住人口沐溪—阳山片区本地居住就业人口按照估算,则本地居住就业人口万人。

沐溪—阳山片区规划人口规模合计万人,其中居住人口万人。

1.4.1开发时序沐溪阳山片区用地总规模1434.7公顷,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园区规模,拟同时开发建设。

入园企业与其配套的环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同时投入使用。

1.4.2 规划布局沐溪阳山片区作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工业园空间结构“二组团六片区”中南部组团的一个重要片区。

已批准的工业园为组团式布局,分别为沐溪工业组团、吴江科技工业组团、小阳山片综合组团以及武广客运快线东侧公共服务设施组团,各组团以道路为界并相对独立。

本扩园规划中,沐溪阳山片区沿已批准的工业园向外延伸,以沐溪工业组团、吴江科技工业组团、小阳山片综合组团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组团为核心,多组团并存的布局模式。

1.4.3用地规划1.4.3工业用地()规划原则体现集约土地使用原则,性质相近原则和便于开发利用原则。

()规划布局根据用地规划布局,工业用地分为两个片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玩具和电子信息产业。

()地块划分工业用地的开发与地块划分以分类集中为基本原则,小规模企业集中开发。

工业地块的划分要利于开发,便于管理,并注重与后期开发建设的衔接。

()建设控制指标为保证工业用地的高效利用和建设良好的园区环境,沿主干路两侧地块开发强度较大,力主干路较远地块开发强度依次降低,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工业地块部设置部分行政管理、辅助生产、仓库等建筑,面积不超过总建筑面积的。

1.4.3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情况和用地要求,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置,充分发挥设施的效益,使其有利于经营管理,方便使用和减少干扰。

1.4.3配套居住用地根据产业转移园的工业布局规模以及与周边的功能协调关系,在不同的片区布置了不同比例的居住用地,满足本园区各种人群的居住要求。

居住区的主要是布置在山体或者绿化公园旁边,在居住与工业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以便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少量居住用地布置在中部和东南部依托旧村改造建设。

规划土地利用平衡见表。

表规划土地利用平衡表1.4.4道路交通规划1.4.4道路规划以产业园区为主,同时紧密联系市城区,实现外—交通快速便捷易转换、—交通流畅舒适可发展目标,建成具有产业园区特色和国一流质量的城市交通模式,提供优良的交通服务水平,并可满足交通可持续发展。

整个园区道路网采用了方格网系统。

在园区总体规划中规划了多条主干道路网络。

园区的外交通联系由主干道网承担。

国道线穿过产业转移园区,与多条主要干道连接,为园区货运运输与外围道路间的联系架起了快速、方便的桥梁。

片区各组团各自规划主要干道与中心城区连接,为园区与中心城区的连接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道路。

产业转移园区规划将工业交通与生活交通分离,园区也规划了一些景观大道,作为主要的生活性干道和生活区与工业区的分隔。

规划在生活片区实施“公交优先”、“绿色公交”原则。

具体措施包括在景观大道或其它生活区路段上划分公交专用道,在路口配置公交优先信号,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等。

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居民出行时耗。

1.4.4道路系统分级本园区的道路系统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个等级。

主干道——主干道承担着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是产业转移园区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性干道,承担着区主要的客货运交通。

次干道——在主干道基础上,根据路网总体格局及地理环境特征,结合用地功能,确定次干道走向及宽度。

次干道是联系园区主干道之间的辅助性道路,也是园区部组团间中距离出行的道路。

支路——在主次干道之间,根据地块功能特征及环境地理条件,确定支路走向及宽度,主要解决产业转移园区各功能区的交通,产业转移园区部以正交形式布置,有效地解决了园区部交通。

1.4.5绿化景观系统规划1.4.5园区绿地园区绿地分为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厂区绿化三部分。

规划根据启动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园区特征,挖掘特色优势,科学安排各类绿色空间,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有机绿地系统。

公共绿地:片区规划处公共绿地,用地35公顷。

防护绿地:区防护绿地主要分为部分:一部分为主干道两侧控制的道路防护绿带,减轻车流对园区的污染影响;一部分为工业用地与居住生活用地之间的绿化隔离带,于工业用地一侧控制20m,减轻工业区对居住区的污染影响;其余为电力线路防护绿带(高压走廊)。

厂区绿化:规划中对每一地块的绿地率进行控制,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的厂区绿地率不大于,绿化率不小于。

厂区绿地宜与厂区部的道路、广场、生产区、办公区等协调配合,营建良好的环境,提供恬静、舒适的活动空间。

1.4.5景观规划结构充分利用规划区的自然景观,把启动区周边山林环境作为“绿肺”统领工业园主要生态空间格局,并通过滨水绿化带、道路绿带和防护绿带作为“绿楔”打通园区部与外围绿地的生态渗透,规划公园、街头绿地等绿色空间也与上述宏观结构紧密融合,共同构成工业园的“园中有绿,绿中有园,绿水渗透,水在园中”的绿化景观特色。

沐溪阳山片区景观采取的是“两横一区”的规划结构:两横是指区两条横向主干道,其中南面主干道韶甘路结合生活服务区形成生产生活景观轴线。

北面主干道甘棠路结合防护绿地形成东西向向景观渗透轴线。

1.4.6市政公共设施规划1.4.6给水工程规划()给水现状沐溪阳山片区目前已铺设给水管网,由市西河二水厂供水。

()规划用水指标及规划需水量①规划用水指标按《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中有关的用地用水量指标进行计算,预测规划区各种用地对应用水量。

②规划用水总量:预测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万。

表不同性质用地的单位用水量指标及用水量()给水水源:规划由市西河二水厂给水管网接入。

()生活给水管网规划片区不设置给水厂,从西河第二水厂供水,两条给水主干管分别沿国道及沐溪大道铺设,其中国道线管线管径为,沐溪大道管线管径为。

两管线贯穿沐溪—阳山片区,至片区西南侧。

由于进园工业企业未定,难以对每个地块的中水回用、分质供水指标具体量化;并且实施情况、规模还具有不确定性,故管网系统按用水由市区供水进行规划布局。

给水系统采用生活、生产、消防合用式管网系统,布置应符产业转移园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既能安全供水,又能节约投资,应考虑发展和分期建设的要求,留有余地。

管网发展初期可采用树枝状,远期逐步连成环网状。

给水管网定线只限于管网的干管以及干管之间的连接管,不包括干管到用户的分配管和接到用户的进水管。

干管的方向与给水的主要流向宜一致,沿主干道布置。

给水管一般布置在道路的东、南侧的人行道上,道路宽度大于40M的按双边供水即按双线布置考虑。

敷设在人行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小于0.60M,敷设在车行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小于0.70M。

给水管管径应以远期规划用水量为依据,按经济流速及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进行规划设计,用最高时用水量加最不利点同时发生火灾消防的情况进行校核,分配管的管径按消防要求至少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