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平行线性质教案

合集下载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互相平行。

(2) 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 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直尺、圆规、白板、教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教学卡片展示平行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直线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总结平行线的定义。

2. 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的交角,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 平行线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测量并比较平行线间的距离,总结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三、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平行线的性质,强调平行线互相平行、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交角相等、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1. 平行线互相平行。

2. 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 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双轨火车、电梯等。

2. 探讨平行线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如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七、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平行线布局的图形、计算平行线间的距离等。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a. 平行线永不相交。

b.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

c.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际场景,如操场、教室地板等,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3.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4.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平行线的性质。

5. 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路线、计算面积等。

7. 总结与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平行线的性质,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含平行线的图片、动画、练习题等。

2. 教学道具:如直尺、三角板等,用于演示和实验。

3.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学习平行线的定义。

2. 第2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3. 第3周:讲解与演示平行线的性质。

4. 第4周:练习与巩固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课题: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是相反的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3.通过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的能力.4.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三、重点·难点解决办法(一)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平行线性质定理的推导.(二)难点: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及推导过程.(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思维,解决重点.2.通过学生自己推理及教师指导,解决难点.3.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小结.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练习巩固,完成新授.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如图1,(1)∵ (已知),∴ ().(2)∵ (已知),∴ ().(3)∵ (已知),∴ ().2.如图2,(1)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已知,则与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图2 图33.如图3,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是,第二次拐的角是多少度?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师:第3题是一个实际问题,要给出的度数,就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板书课题:[板书]平行线的性质【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对上节所学判定定理进行复习,第2题为性质定理的推导做好铺垫,通过第3题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学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师:我们都知道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画出直线AB 的平行线CD ,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找一对同位角看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思考.学生画图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见图4),当同学们思考时,教师有意识地重复演示过程.【教法说明】让同学们动手、动脑、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规律的习惯.学生活动:学生能够在完成作图后,迅速地答出:这对同位。

平行线性质教案人教版(教案)

平行线性质教案人教版(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课设计平行线的性质 ( 一)教课目的.经历察看、操作、想像、推理、沟通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点,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经历研究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 ,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 要点、难点要点 :研究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 :能划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断,平行线的性质与判断的混淆应用.教课过程一、指引学生逆向思想此刻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许内错角相等,或许同旁内角互补, 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 .在这一节课里 :大家把思想的指向反过来 : 假如两条直线平行 ,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目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实践研究.学生绘图活动 :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 ,再画一条截线与直线、订交 ,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图 )..学生丈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角∠∠∠∠∠∠∠∠度数.学生依据丈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拥有如何的数目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拥有如何的数目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拥有如何的数目关系? ??在详细剖析后 ,让学生写出猜想..学生考证猜想.学生活动 :再随意画一条截线,相同胸怀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建立吗?.师生概括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 .1a3 42bc平行线拥有性质 :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 .性质 :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联合右图 ,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 ,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断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断由于∥ ,由于∠∠ ,所以∠∠所以∥ .由于∥ ,由于∠∠ ,所以∠∠ ,所以∥ .由于∥ ,由于∠∠ °,所以∠∠°,所以∥ ..教师指引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断的差别.学生沟通后 ,师生概括 :二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由角的数目关系 (指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 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阐述是平行线的判断 ,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 ,两直线平行是结论 .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目关系 (指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 同旁内角互补 )的阐述是平行线的性质 ,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 ,角的关系是结论 ..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师 :大家能依据性质,推出性质建立的道理吗?联合上图 ,教师启迪剖析 :观察性质、性质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 学生回答∠换成∠ ,教师再问∠与∠有什么关系 ?并达成说理过程 ,教师纠正学生错误 ,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由于∥ ,所以∠∠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又∠∠ (对顶角相等 ),所以∠∠ .教师说明 : 这是有两步的说理 ,第一步推理依据平行线性质,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单有∠∠∠∠ .∠∠是依据等式性质 .依据等式性质获得的结论能够不写原因.学生模仿以下说理,说出如何依据性质获得性质的道理..平行线性质应用 .D C例 (课本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所有分,量得∠°,∠ °,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把学生状况 ,可启迪发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 ?②∠与∠、∠与∠的地点关系如何, 数目关系呢 ?为什解说按课本 .A B三、稳固练习.课本练习 ()..增补 :如图是一条直线,∠°,∠ °,∠ °,求∠的度数 .,还有梯形另么?AE2 1B C D此题综合应用平行线的判断和性质,教师要指引学生察看图形,观察已知角的数目关系,确立解题的思路 .四、作业.课本 ..增补作业 :一、判断题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同旁内角互补,那么同位角相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对同旁内角的均分线相互平行.()二、填空题 ..如图 (),若∥ ,则∠∠ ,∠∠ ,∠∠ °; 若∥ ,则∠∠ ,∠∠ ,∠∠ °.北北A D甲B A561827D C3 456B C乙FE()()().如图 (),在甲、乙两地之间要修一条笔挺的公路, 从甲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甲、乙两地同时动工 ,若干天后公路正确接通 , 则乙地所修公路的走向是 ,由于 ..由于∥∥ ,所以∥ ,原因是 ..如图 ()∥ ,∠∠ ,则∥ .说理以下 :由于∠∠ ,所以∥()又∥ ,所以∥ ().三、选择题 ..∠和∠是直线、被直线所截而成的内错角,那么∠和∠的大小关系是(). ∠∠.∠>∠ ;.∠<∠. 没法确立.一个人驱车行进时,两次拐弯后 ,按本来的相反方向行进, 这两次拐弯的角度是() . 向右拐°,再向右拐°;.向右拐°,再向左拐°. 向右拐°,再向右拐°;.向右拐°,再向左拐°四、解答题.如图 ,已知 :∠ °,∠ °,∠ °,求∠的度数 .1A2BC3D4 .如图 ,已知∥ ,∠∠ ,求证均分∠ .ED12B C平行线的性质(第课时)平行线的性质 ( 二)教课目的.经历察看、操作、推理、沟通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点,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认识命题的含义,会划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断解题.要点、难点要点 :平行线性质和判断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 ,命题等观点 .难点 :平行线性质和判断灵巧运用 .教课过程D C一、复习引入.平行线的判断方法有哪些?(注意 :平行线的判断方法三种,此外还有平行公义的推论 ).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A B E.达成下边填空 .已知 :如图是的延伸线∥∥,若∠°,则∠ , ∠ ,∠ .⊥⊥ ,那么与的地点关系如何?为何 ?ba c二、进行新课.例已知 :如上图∥⊥ ,直线与垂直吗 ?为何 ?学生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垂直.基于这一点 ,教师应指引学生思虑:()要说明⊥ ,依据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是哪一个角?经过什么门路得来?()已知⊥ ,个“形”通哪个“数”来理 ,即哪个角是°.()上述两角有某种直接关系,好像位角关系、内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立它?学生写出理程,生共同价三种不一样的理..践与研究()以下各中 ,已知∥ ,点随意取 (在、之 ,又在的左 ).量各中∠、∠、∠的度数并填入表格.∠∠∠∠与∠度数之和()()通上述践 ,猜想∠、∠、∠之的关系,写出种关系 ,加以明 .A B A BCCE F E F()()教投影目 :学生依照意 ,画出似 ()、 ()的形 ,量并填表 ,并猜想 : ∠∠∠ .在行理前 ,教学生思虑:平行的性解有什么帮助? 教学生状况一步引:① 然∥ ,可是∠与∠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角或同旁内角. 不可以确立它之关系.②∠与∠是直、被直所截而成的内角 ,可是与不平行 .能不可以造条件 ,用平行性 ,学生自然想到点作∥ ,就能用上平行的性 ,获得∠∠ .③假如要明∠∠,只需明与平行,你能做到一点?以上剖析后 ,学生先推理明, 生沟通 ,教出理程.A BC DE F作∥ ,因∥∥ ,所以∥ (两条直都与第三条直平行, 两条直也相互平行 ).所以∠∠ (两直平行 ,内角相等 ).因∥ .所以∠∠ (两直平行 ,内角相等 ).所以∠∠∠ .()教投影本研究的 ( )及文字 .①学生思虑 :段1C2C⋯⋯5C 都与两条平行的横和2C垂直?它的度相等 ?②学生践操作 ,得出 :段1C2C⋯⋯5C 同垂直于两条平行直和2C,并且它的度相等 .③ 生两条平行的距离下定.学生疏清段 1C的特色:第一点段 1C两头点分在两条平行上,即它是在两条平行的段 ,第二点段1C 同垂直两条平行 .教板定 :(像段1C)同垂直于两条平行 , 并且在两条平行的段的度 ,叫做两条平行的距离 .④利用点到直的距离来定两条平行的距离.C EDAF B教画∥ ,在上任取一点 ,作⊥ ,垂足 .学生思虑能否垂直直?垂段的度是平行、的距离?两个学生不回答,教 :两条平行的距离能够理解:两条平行中 ,一条直上随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的距离.教 :两条平行的距离相等,而不随垂段的地点改而改 ..认识命和它的组成 .()教出以下句,学生剖析句的特色.①假如两条直都与第三条直平行 ,那么条直也相互平行 ; ②等式两都加同一个数 ,果还是等式 ;③ 角相等 ;④假如两条直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些句都是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出命的定.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叫做命.教指出上述四个句都是命命和不是命的句.,而句“画∥ ”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教学生例明是()命的成 .①命由和两部分成.是已知事,是由已知事推出的事.②命的形成 .命往常写成“假如⋯⋯ ,那么⋯⋯”的形式,“假如”后接的部分是,“那么”后接的部分是.有的命没有写成“假如⋯⋯ ,那么⋯⋯”的形式,与不明,要分清命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再改写成“假如⋯⋯,那么⋯⋯”形式 .生共同剖析上述四个命的和,要点剖析第②、③ 句.第②命中 , “存在一个等式”并且“ 等式两加同一个数”是,“ 果还是等式”是。

平行线性质教案

平行线性质教案

平行线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平行线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3. 掌握平行线之间的相关性质,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

4. 能够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相关几何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白板笔、直尺、量角器、教学投影仪(可选)。

2. 学生准备:几何工具盒、教科书、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两组平行线的图形,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平行线的定义,并提问他们对平行线的理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向学生介绍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等。

2. 使用几何工具展示如何利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性质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3. 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并解释为什么这些性质在几何问题中很有用。

三、知识巩固(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在小组内或个人完成。

2.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解题,及时纠正错误。

3. 随机抽取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让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补充。

四、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并展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步骤,强调平行线性质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2. 学生提问和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完成。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性质的定义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几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和拓展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平行线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平行线与截线所形成的内错角相等。

(4)平行线与截线所形成的同位角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 自主探究:学生独立观察、操作,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 小组交流:学生之间分享探究成果,讨论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4. 教师讲解: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推理和证明。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实践操作:提供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平行线的性质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思维训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表达、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线的性质。

2. 运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1. 理解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2. 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

2. 直尺、圆规、白纸等作图工具。

学生准备:1. 笔记本、作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

2. 提问:什么是平行线?平行线有哪些性质?环节二:探索平行线性质环节三:验证平行线性质1. 学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四: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行线性质。

2. 教师点评答案,讲解解题思路。

环节五:课堂小结2. 教师补充并强调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行线性质。

2. 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2. 运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几何作图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行线性质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与延伸:1. 探讨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建筑等领域。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2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2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会用画图工具(如直尺、三角板)辅助画平行线。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三、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直尺、三角板、白板。

2. 平行线性质的图片或实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如操场、教室地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平行线有什么特点?2. 探究新知:a)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b) 平行线的性质:i. 同一平面内,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ii. 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c) 平行线的判定:i. 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不相交,它们互相平行。

ii. 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于另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 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解答。

4. 课堂小结: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平行线性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

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解释?如何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设计?九、教学日期:待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标题:《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平行线的好奇心。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相关知识。

2. 新知探索:
- 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在同一平面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平行线的性质:
- 同位角相等
- 内错角相等
- 同旁内角互补
3. 实例解析:
-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平行线的性质。

-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亲自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4. 练习巩固:
- 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加深理解。

5. 小结与反思:
-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或困惑。

四、作业布置
- 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线;2.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 学会用画图工具绘制平行线,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平行线的判断;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平行线的图片或实物;2. 画图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3. 教学课件或黑板。

学生准备:1. 课本及相关学习资料;2. 画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1 教师出示平行线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平行线的特点;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2.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发现平行线的性质;3.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3.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解题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练习课本上的相关题目;2.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平行线的判断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可以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课堂小结:八、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2.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互相平行。

(2)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 采用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概念。

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出平行线,观察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2)分组讨论,分享各组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与应用:(1)教师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2)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5.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反馈: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情况。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线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10.3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维能力.
(2)通过研讨与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学生通过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平行线的性质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归纳等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实践探究能力.
(2)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在经历学习知识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区别.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主体互动法.
教学用具准备:
常用画图工具、量角器、白纸.
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数学教案平行线的性质

数学教案平行线的性质

数学教案平行线的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一、平行线的定义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平行线的特征;2.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二、平行线的性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平行线的性质;2. 讲解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三、平行线的判定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四、平行线的应用1. 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 讲解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五、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操作、讲解、练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2.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资源:1. 图片:准备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特征;2. 练习题:设计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平行线的特征;2. 提问:什么是平行线?平行线有哪些特征?二、讲解平行线的定义1.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2. 举例说明平行线的特征。

三、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平行线的性质;2. 讲解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四、讲解平行线的判定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讲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五、应用平行线解决实际问题1. 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 讲解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三、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四、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直线模型、平行线模型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直线和平行线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定义。

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线模型,让学生自己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3. 证明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4.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教师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分组讨论。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强调其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同位角相等。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以及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来进行评估。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理解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来进行评价。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八、拓展与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和延伸的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些题目可以包括证明题、应用题等,难度可以适当增加。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让学生轻松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让学生轻松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让学生轻松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一、教材学习要点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3、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应用。

二、教学步骤1、引入:对于直线的基本定义与性质,我们已经学习的很好了,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平行线。

2、讲授: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平行线呢?(1定义:所谓平行线,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称为平行线。

(2)平行线的特点:①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②平行线的间距相等;③平行线的斜率相等,或者其中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

3、练习: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需要掌握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两条直线的斜率:当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时,证明这两条直线平行。

(2)利用两条直线的角度:当两条直线的夹角为180°时,证明这两条直线平行。

(3)利用两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及一线上一点到另一直线的垂直距离:当两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直线的垂直距离相等时,证明这两条直线平行。

4、应用:平行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建筑设计、测绘、计算机图形学等只要我们掌握了平行线的基本定义和判断方法,就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应用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①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特点;②掌握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

2、难点:掌握平行线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讲解上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相关的图像展示出来,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而直观的数据来讲解概念。

2、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一步地去掌握和理解学习中的知识点。

五、教学策略1、启发思维:让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例如通过例子来洞悉平行线的定义和知识点。

2、强化记忆:及时地评价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更有信心。

六、课后作业1、练习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2、根据掌握的知识点,将直线的一些例子绘制出来,以加深理解。

七、总结平行线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虽然有些数学上的特殊性质,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和广泛的。

10.3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10.3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10.3平行线的性质数学教案
标题:第十章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
I. 教学目标
A.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B.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II. 教学内容
A. 平行线的定义
B. 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1. 同位角相等
2. 内错角相等
3. 同旁内角互补
C.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III. 教学过程
A. 导入新课(5分钟)
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B. 新课讲解(25分钟)
1.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平行线。

2. 通过实例和动画展示,讲解平行线的三个基本性质。

3.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C. 实践操作(15分钟)
1.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D. 小结与作业(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IV. 教学评估
A.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B. 分析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V. 教学反思
A.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B.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

10.3平行线旳性质
一、教学目旳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旳性质,并能运用平行线旳性质进行有关旳数学计算。

2、可以辨别平行线旳性质和鉴定,可以运用平行线旳性质进行简朴旳逻辑推理。

措施与过程:
经历摸索直线平行旳性质旳过程,掌握平行线旳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朴旳推理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自己摸索平行线性质旳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旳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简朴几何图形旳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摸索并掌握平行线旳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朴旳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
能辨别平行线旳性质和鉴定,平行线旳性质应用。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板,粉笔
四、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学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索平行线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2. 平行线的性质3. 平行线的判定4. 平行线的应用5. 练习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性质;(3)平行线的判定。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2)平行线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推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4. 讲解演示:教师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引导学生理解;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直线的性质;(2)引入平行线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讲解平行线的定义;(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3)讲解平行线的判定。

3. 实例分析:(1)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 练习与拓展:(1)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1)了解学生对平行线定义、性质和判定的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行线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平行线基本概念的理解;(2)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掌握;(3)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4)实际问题解决: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优秀教案威宁县龙街第二中学白刻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在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的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通过学习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条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1)因为∠1=∠5 (已知)所以a∥b()(2)因为∠4=∠(已知)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因为∠4+∠=1800 (已知)所以a∥b()活动目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是互逆的,对初学者来说易将它们混淆,因此,复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为后面学习性质做好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内容:课本52页的“探究”部分。

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

(1)测量同位角∠1 和∠5 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4)换另一组平行线试试,你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具体教学时,可把该探究细分成如下几个活动:活动1、先测量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活动2、根据测量所得的结果作出猜想:同位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内错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同旁内角呢?活动3、验证猜测.另外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样测量并计算各角的度数,检验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猜想还成立吗?活动4、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CBD与∠ABD相等吗?为什么?
解:∠D=∠CBD
∵ABC+∠C=180°(已知)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AB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D平分∠ABC(已知)
∴∠CBD=∠ABD=∠D
想一想:是否还有其它方法?(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
三、知识整理:
1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初中数学教案总第个教案
课题
平行线的性质复习
课型
新课
授课时间
10月30日
第1课时(共1课时)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应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观察辨别、逆向推理等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和严密的推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树立自信,自强,自主感,由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同角的补角相等)
讨论:还有其它解法吗?如不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这个性质是否可以解?
.例2如图1-15,已知∠ABC+∠C=180°,BD平分∠ABC。∠CBD与∠D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
(2)∠D与∠ABD是一对什么的角?它们是否相等?为什么?
(1)∠1与∠BAD是一对什么的角?它们是否相等?为什么?
(2)∠2与∠BAD是一对什么的角?它们是否相等?为什么?
(3)那么∠1与∠2是否相等?为什么?
解:∠1=∠2
∵AB∥CD(已知)
∴∠1+∠BA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D∥BC(已知)
∴∠2+∠BA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题设和结论相反
2、思维方法:如不能直接证明其成立,则需证明它们都与第三个量相等
3、要注意一题多解
四、布置作业
P139 B组2、3、4
先画两条平行线,再画一条直线与它们相交,
结合图形写出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按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试着写一下说理过程
学生讨论,然后找学生回答
按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试着写一下说理过程
使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教学
重点
通过观擦寻找事物的规律。
主要
教法
讨论交流
教学
难点
正确的出事物的规律
主要学法
注意区别性质和判定
教具
课件




课题平行线的性质(二)
例1------------------
1、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性--------------------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性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 平行线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例题.
例1。如图1-14,已知AB∥CD,AD∥BC。判断∠1与∠2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学目标达成度归因分析及目标矫正措施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组织教学
学生活动
阶段目标
及教学意图
一、复习
二、
新课
三、小结
四、作业
一、知识回顾:
引发学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引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固所学的思想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