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1. 你看那奔驰的汽车,速度那么快,这就是运动啊!而旁边的大树稳稳地站着,一动不动,这不就是静止嘛。
2. 想想看,操场上奔跑的人们,多么有活力,那是运动的体现;而场边的椅子安安静静地待着,这就是静止的状态呀。
3. 就像天空中飞翔的鸟儿,那是不停地在运动呀;可鸟巢稳稳地挂在树上,不就是静止的范例嘛!
4. 哎呀,赛场上冲刺的运动员,风一样的速度,这绝对是运动啦;而旁边计分板上的数字,不就是静止在那里嘛!
5. 你瞧那流动的溪水,哗哗地流个不停,这是运动啊;溪边的石头安然地待着,这就是静止的嘛!
6. 好比在跳舞的人,舞姿翩翩,这就是在运动呀;那舞台静静地在那,不就是静止嘛。
7. 想想河里游动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这是运动哇;而河底的沙石稳稳当当,这不就是静止嘛!
我的观点结论:运动和静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
无论是奔跑的人、流动的水,还是静止的物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2.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说某物体静止,是指它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实际上这个被选作参照物的物体也在运动(因为一切物体都存运动),所以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存的.3.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总之,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二、对相对性的理解:①我们说运动是绝对的,这里的“运动”是一个广义概念,而说运动是相对的,是指对机械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②相对静止。
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
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怎样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在改变和怎样改变。
其具体步骤是:①选定一个参照物;②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位置有无变化以及怎样变化;③作出判断结论,若发生了位置变化的,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在运动;若没有位置变化的,则说明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足静止的。
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运动状态一般是不同的,例1位于市中心的商业大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色。
分析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B.以电悌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解析: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所以A 错;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所以B对;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运动的,所以C错;以乘客为参照物,地面是运动的,所以D错答案:B。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初中运动与静止的教案
教案:初中运动与静止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相对的。
2. 让学生掌握参照物的选择,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参照物的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准备:1. 课件。
2. 实物例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哪些是运动?哪些是静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a. 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b. 静止:物体位置不发生改变。
2. 参照物的选择:a. 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b. 选择参照物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a. 判断方法: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b.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物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运动和静止概念的理解。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它们是如何判断的?2. 练习: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其运动和静止情况,并写出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了参照物的选择方法,以及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认识到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与静止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运动是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和流动,而静止则是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停留和不变。
首先,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是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来说的。
同样,静止也是相对于其他物体或参照物来说的。
例如,一个汽车在道路上匀速行驶,相对于道路和地面来说是运动的,但相对于车内的乘客来说是静止的。
其次,运动和静止互为存在的条件。
如果不存在静止,就无法感知运动的存在;反之,如果不存在运动,也无法感知静止的存在。
只有在对比中,我们才能对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有所认识。
第三,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转化的。
物体往往处于一种状态,可以通过外力的作用而从静止转变为运动,也可以通过摩擦力等阻力的作用而从运动转变为静止。
这种相互转化是物体受力和作用的结果。
最后,运动和静止相互交织、相互依存。
运动中有静止的因素,静止中也有运动的因素。
例如,一个人在跑步时,身体各部分都在运动,但内部的细胞、分子仍处于静止状态。
综上所述,运动与静止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它们是相对的、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转化的、相互交织的关系。
理解和认识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运动与静止课件
运动与静止课件运动与静止课件运动与静止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发生变化的过程,而静止则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运动的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我们通常用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而加速度则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通过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精确的描述和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运动的现象。
比如,当我们乘坐公交车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车辆的运动状态。
当车辆加速时,我们会感到身体向前倾斜;而当车辆减速或停下时,我们会感到身体向后倾斜。
这些现象都是运动的表现,通过对运动状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运动的本质。
二、静止的概念静止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当物体的位置不发生改变时,我们可以说它处于静止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即速度为零的运动状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静止的现象。
比如,当我们站在原地不动时,我们的身体处于静止状态。
当我们看着窗外的风景时,我们可以感受到周围的物体在静止状态下。
通过对静止状态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三、运动与静止的应用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们在交通运输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车辆的运动状态,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其次,运动与静止的概念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运动员的速度和加速度进行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评估他们的运动能力,并提供针对性的训练建议。
此外,运动与静止的概念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体育比赛中的战术和技术。
最后,运动与静止的概念还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静止(1)经典力学前对于运动与静止的认识中国古代的墨子把运动称为“行”、“动”,把静止称为“守”、“止”.“行修以久,说在先后”.“行者.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动,域徙也”.“止,以久也.无久不止.”“守,说在长守久.”“长守,徙而有处,守.”意思是说,运动就是行者(物)在时间(久)与空间(长)中行动、迁徙;静止就是在“长、处”中守候时间(久).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已经研究了匀速运动状态,把它称为“长守”,认为它是一种“徙而有处”的守.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给运动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运动就是能够动作者和能够承受者作为它们自身的实现”(《物理学》).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把“能够承受者”看成是运动物体,把“能够动作者”看成是“推动者”,推动者是物体运动的根本原因.亚里士多德还最先提出了“第一推动”的命题:“既然运动应该是永恒的、不会中断的,那么就必定存在着某个永恒的最初造成运动的东西.并且不论是一个还是多个,这个最初运动者都是不能被运动的”(《物理学》).也就是说,这个第一推动者自己是静止的,只有它静止着,才能推动别者运动.当然,中国早期的“相对论”者------------庄子也有过“飞鸟不动”的怪论;从手法上看,他同芝诺都是在运动空间的“无限可分”上做文章,而与他们的手法不太相同的却是中国的僧肇.僧肇(公元384~414)生活在魏晋玄学盛行的时代,他写了一篇《物不迁论》,用否定时间连续性的方法来否定运动的存在.“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住于一事,有何物而可去来?……求向(过去)物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2)经典力学对于运动与静止的认识伽利略说:“我的目的是要阐明一门崭新的科学,它研究的却是非常古老的课题.也许,在自然界中最古老的课题莫过于运动了;例如,观察到下落重物的自然运动是连续加速的.”“把你和朋友关在一条大船下的主舱里,让你们带着几只苍蝇、蝴蝶和其他小飞虫,舱内放一只大水碗,其中有几条鱼,然后挂上一个水瓶,让水一滴一滴地滴到下面的一个宽口罐里,船停着不动时,你留神观察,小虫都以等速向舱内各方向飞行;鱼向各个方向随便游动;水滴滴进下面的罐中,你把任何东西扔给你的朋友时,只要距离相等,向这一方向不必比另一方向施更多的力.当船以任何速度前进,只要是匀速的,你将发现,上述观察的现象依旧,你无法用任何现象判定船是运动还是不动……”【1】运动与静止是物理学永恒的话题,运动是时间的本性,静止是空间的本性.运动和静止是无限与有限、空间与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一切事物相互规定之统一效应的展现.恩格斯的运动观:“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静止中找到它的度量”.静止是相对的,是指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不能正确认识静止,也就不能客观的研究运动.物理意义上讲,度量运动必须先定义静止,即选取参照物的准则是什么?运动的直观可定义为“物体静止的内外涵合表象的相互转换”;运动的分析可定义为“物体静止的内外涵合表象的转换速度”. 谈运动必须谈静止,与运动的直观和分析相对应,静止的直观可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内外表象的相互涵合”,静止的分析可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内外转换表象的速度停位”.这里所谈的运动和静止的“内外表象”,意指运动和静止事物的两层性: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外动内静、内动外静,动与静相互依存,相互转换.这里对运动、静止的直观和分析所作的定义,是从物体层次表象和物体变化表象来进行的.物体是物理感知和分析的对象.运动总是某“物体”的运动,静止也总是某“物体”的静止.物体首先要获得“运动”和“静止”这样的抽象直观和分析形式才能进入命题领域.在物理学对物体的实际分析中,运动和静止已用自己的抽象形式取代了“物体”,或换句话说,物理学眼中的客观事物或物体,就是“运动和静止”的图象.如同数学用抽象的符替代客观事物对象和秩序一样,物理学把客观事物或物体抽象成“静止和运动”,以建立自己的对象世界.相对于静止的运动(物体躲在后面),是物理学的逻辑起点.这一点是必须认清的.不然,我们就难以理解物理学为什么仅仅通过对“运动”的描述,就可以获得“物体”各个方面的物理学认知,并创造它的奇迹.反过来,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物理学如何利用数学秩序把“物体”隐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中进行描述并最终说明物体自身的全部奥妙.物理学只有获得物体对象的“运动与静止”的抽象后,才能获得它的数学抽象.物理学的奇迹就发生在运动与静止的数学关系中.运动与静止在本质上是同体的、多层的、对称的、平衡的、同权的.这种本质反映在物体表象上就是涵合与转换的对立统一.我们通过物体的表象抽象出运动与静止的形式,并以这种形式界定物体本质的表象反映,来说明对物体本质的“切入”程度.这种切入的程度愈深,说明我们对物体表象的本质认识愈深.参考文献:【1】Galileo ,<<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
物体静止和运动的判断
物体静止和运动的判断物体的静止和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根据物体的状态进行判断,人们通常通过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和参照物的运动来进行判断。
下面将分别从物体静止和物体运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物体静止的判断物体的静止指的是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相对固定不动的状态。
要判断物体是否处于静止,我们可以依据以下两个条件:1. 观察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观察物体的位置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那么我们可以判断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例如,如果一杯水放在桌子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我们观察到水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可以认定水杯处于静止状态。
2. 参照物的运动状态:如果我们观察到物体相对于某个参照物没有产生位移,那么可以判断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参照物是指在观察物体位置变化时的一个参考对象,例如地面、墙壁等。
通过观察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判断物体是否静止。
二、物体运动的判断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位置上发生改变的状态。
要判断物体是否处于运动状态,我们可以根据以下条件进行判断:1. 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如果我们观察到物体的位置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么可以判断物体处于运动状态。
例如,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汽车在路上行驶了一段距离,那么可以认定该汽车处于运动状态。
2. 观察物体的速度: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位移的距离。
如果我们观察到物体的位置变化快速且连续,那么可以推断物体处于运动状态。
例如,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运动员在跑道上以一定的速度奔跑,那么可以判断该运动员处于运动状态。
总结:在物理学中,要判断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位置变化和参照物的运动状态来进行判断。
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固定不动,则判断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反之,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则判断物体处于运动状态。
同时,通过观察物体的速度和连续性,也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处于运动状态。
物体静止和运动的判断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静止和运动的概念静止和运动是物体在时间上的两种不同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指的是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不发生位置改变的状态,而运动指的是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改变的状态。
首先,静止是相对的。
一个物体只有相对于某个参考系才能确定是否处于静止状态。
例如,一个人站在相对静止的地面上,对于地面来说是静止的,但对于其他地面外的参考系来说是运动的。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使得地面上的物体相对于宇宙中心是在运动的。
另外,静止也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在运动中的某个瞬间。
当一个物体的速度达到零时,可以认为它在那一瞬间静止了。
这种情况下,物体的位置不再改变,直到下一时刻。
运动是指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改变的状态。
物体的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还可以是旋转运动等等。
物体的运动可以通过测量其位置随着时间的变化来描述。
在物理学中,我们通常使用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是位置的变化率,而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
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移动相同的距离,速度保持不变。
例如,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每秒钟在相同的道路上行驶相同的距离,速度保持不变。
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不同的距离,速度不断改变。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逐渐增加,则为变速运动。
物体的运动可以根据其加速度的符号进一步分类。
如果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相同,则为正加速度运动;如果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相反,则为负加速度运动。
正加速度运动表示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增加,而负加速度运动表示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减小。
总结起来,静止指的是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没有位置改变的状态,而运动指的是物体在某个参考系中发生位置改变的状态。
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匀速运动或是变速运动,加速度的符号可以进一步分为正加速度和负加速度运动。
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通过测量其位置随时间的改变来描述,也可以通过测量其速度和加速度来分析。
1.运动与静止
1. 运动与静止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2. 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3. 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 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定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5. 本质与现象概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关系:一方面,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另一方面,本质与现象又6. 原因与结果概念: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上的经典问题,其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原理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运动和静止的概念1. 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形态、状态等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在哲学上,运动是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事物自身的属性。
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 静止: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形态、状态等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不发生位置变化。
在哲学上,静止是一种相对于运动的状态,是物体的一种状态。
静止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运动和静止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表现。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通联、相互渗透。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是一对辩证统一体。
2.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运动和静止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内容上是统一的。
运动和静止在表面上相互排斥,但在深层次上相互包容。
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它们的对立绝对地统一,统一也绝对地对立。
这种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1. 辩证法的原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矛盾为动力,以对立统一为基本规律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正是辩证法在物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2. 矛盾规律:运动和静止作为对立统一体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个事物的发展,不仅仅是运动的过程,也是静止的过程。
一个事物发展的结果,既包含了运动的因素,也包含了静止的因素。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是两种相对状态。
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而言有位置的变化,静止是指物体相对于观察者而言没有位置的变化。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在某一个参考系中可能是静止的,在另一个参考系中可能是在运动中。
因此,运动和静止的状态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取的参考系。
2. 运动可以导致静止,静止也可以导致运动:当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它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停止并回到原来的静止状态。
反过来,当一个物体从静止状态开始受到力的影响而运动起来,它会一直运动下去,除非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而停下来。
3. 运动和静止的状态可以相互转换: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外力的影响会开始运动。
而当一个物体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或其他形式的外力会逐渐减小物体的运动速度,最终停下来并处于静止状态。
4. 运动和静止是连续的:在物理学中,没有绝对的静止状态,即使看似静止的物体也有微小的运动。
因此,运动和静止是连续的状态,而不是绝对的对立。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运动和静止原理
1、辨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3、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1、我们要承认食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相对静止。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3、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关: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性,这是因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且每一事物自始自终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即从一定的参考系来看,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平衡,或者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如一棵大树,我们看到它没有移动,那是因为相对于地球这个参照系来说,大树没有发生位移,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静止的。
但实际上,这棵大树仍然随着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公转。
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即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于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物体也进行着运动和变化,并迟早要失去原有的性质而变成别的事物。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另一方面,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不承认静止中有运动,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事物看作是僵死不变的,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相反,不承认运动中有静止,否认相对静止的作用,把事物看作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就会滑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一共有四种:
1.直接考察运动与静止的特征或者辩证关系。
考察最多的就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只是空间位置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但并不是说处在静止状态的事物就不运动了。
2.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的绝对性,即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
”就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
3.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比如,“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此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是能够体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经典名句。
4.从反面来考察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倾向。
一方面,考察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
比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很明显体现形而上学,即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此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也体现了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考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比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就体现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是一对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物质
世界中,没有绝对的静止,所有物体都处于不断运动中,即使看似静
止的物体,其微观粒子也在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变化是频繁而有规律的,相互转化的速度也不尽相同。
在自然界中,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相辅相成。
运动是推动静止的力量,静止则是存在于运动的基础。
例如,自然界的风雨雷电都是运动
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的影响却是在静止的生命体上,起到调节和平
衡的作用。
在人类社会中,运动和静止同样具有辩证关系。
在生产生活中,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运动和快速,但是
在节奏加快的同时,静止和思考也变得更加重要。
只有停下来静下心,才能得到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在人类思想中,也存在着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人类始终不断
地进行思考、研究、探索,这是一种运动,但是静止也是思考的基础。
只有停下来静思,才能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并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之,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相辅相成。
只有理解和把握好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
和应对环境的变化,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运动和静止
运动和静止从历史上看,运动问题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以致于几千年都含糊不清。
近一段时间以来,刊物上又开始对什么是静止的问题展开争论,各有各的道理和依据。
下面对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一下讨论。
1.当前对静止的两种观点(1)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当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同时为零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很明显,这两种观点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不同使得对一个问题产生了争论: 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的状态是否为静止? 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落在了不为零的加速度上。
2.什么是静止如果对静止下一个合理的定义,上面的争论将不复存在了。
那么,如何下定义呢?这似乎又是不容易说清楚的。
但我们知道,静止和运动总是相对的。
如果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运动,那么,什么是静止也将变得清晰。
下面我们先讨论什么是运动的问题。
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动,我们就说一个物体是运动的。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动呢?可能我们会有下面的方案:看一下物体当前的位置,过一段时间再看一下物体的位置,如果看到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物体是运动的。
当然,这种了解物体运动的方式可能是非常粗糙的,但是我们清楚,它又是非常有效的。
如果我们想了解物体较详细的运动情况,可以把我们所取的以两个时刻为端点的时间间隔缩短。
在这样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在这段比较短的时间里物体是运动的。
如果我们想更加详细地了解物体的运动,不得不把时间间隔取地更短。
我们在进行这样的操作的时候,可能会意识到:随着我们所取的时间间隔的缩短,物体发生的位置的变动(即位移)也在不变的变小。
如果时间取得无限小,物体的位移也将变得无限小。
.......................即: 00→∆→∆x t 时其实我们知道,根据速度的定义tx v t ∆∆=→∆lim。
也只有00→∆→∆x t 时,才不会出现无限大的速度去与相对论发生冲突。
运动和静止及速度
2、机械运动
物理学上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的改变叫做机 运 动
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一、运动和静止
1、参照物
观点1: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要研究物 体的运动情况,首先必须选择参照物。平时我们所说的物 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指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观点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平时我们说物体的运动情 况,都是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观点3:有时由于环境的限制,我们自然地选择特定的物 体为参照物。 例:我们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就是自然地选择云 为参照物。又如:在行驶的汽车上,我们看到路旁的树 在向后倒,就是自然地选择车窗为参照物。
典型例题解析
【例1】某同学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木迅速 向后退 ,该同学选择的参照物是( D ) A.树木 B.地面 C.天空中的云 D.该同学乘坐的汽车 【例2】甲、乙两物体分别以3 m/s和5 m/s的速度在同一水平 路面上自南向 北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以乙物体作参照物时, 甲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C) A. 3 m/s,向南 B. 5 m/s,向北 C. 2 m/s,向南 D. 2 m/s向北 【例3】甲、乙两辆汽车,车长分别为L1和L2,甲车以v1向 西匀速行驶,乙车以速度v2向东匀速行驶,则甲、乙两辆汽 车从相遇到离开所需的时 间为 L 1 L 2 V1 V2 ______________
随堂训练
选作为标准 1.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__________的物体叫参照物. 由于选择参照物 可以是任意的,所以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 _______.飞机做俯冲飞行时,驾驶员说: “大地迎面而 来,”这是以_____作参照物的. 飞 机 船
2.船上的人看到岸边的树木向后退,这是用___ 作参照物;若船匀速行 驶的速度是5 m/s,则 9 0.5 h内船运动的路程是__km. 3.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若加油 机给空中战斗机进行空中 加油时,若以加油机 静止 为参照物,则战斗机是____的(填“运动”或 “静止” ),若战斗机以300 m/s的速度向前飞 36 行,则加油机2 min内飞行的路程为___ k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运动
运动和静止
——教学设计
教师:李志雁
单位:淄博市磁村中学
1.1运动和静止
【教材分析】
运动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本单元是整个初中力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也是他们参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而本节则是本单元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想想议议的一组形形色色的运动图片,分别展示了几种不同的运动,引出机械运动这一概念以及运动的分类,通过图1-1-2加强了学生对运动普遍性的感知。
第二部分为参照物,通过图1-1-3刻舟求剑这一耳熟能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刻舟为何求不到剑?”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然后通过观察与实验1-1-4使学生认识参照物选择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通过图1-1-5及1-1-6等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第一部分内以图片做引导,再联想场景,分析实例,列举身边的实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然后通过运动的轨迹细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第二部分参照物的教学结合图1-1-3,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1-1-3引出参照物。
第三部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先由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出示与教材图1-1-5及1-1-6相关联的视频。
【教学目标】
●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列举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的常见实例。
●能根据选择的参照物解释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能根据运动情况找到所选择的参照
物。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打基础。
【重点难点】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
教材、圆形铅笔。
【教学过程】。